咖啡

HD中字

主演:詹妮弗·洛芙·休伊特,丹尼尔·艾瑞克·高德,米凯拉·麦克曼努斯,玛德琳·卡罗尔,阿丽夏·维加,杰米·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咖啡 剧照 NO.1咖啡 剧照 NO.2咖啡 剧照 NO.3咖啡 剧照 NO.4咖啡 剧照 NO.5咖啡 剧照 NO.6咖啡 剧照 NO.13咖啡 剧照 NO.14咖啡 剧照 NO.15咖啡 剧照 NO.16咖啡 剧照 NO.17咖啡 剧照 NO.18咖啡 剧照 NO.19咖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当看到片尾男女主角在衣香鬟影的宴会上满目怅惘地思念彼此时,我脑海中第一想到的就是晏殊的这首词。酒筵歌席莫辞频,但他们真正想念的是远方的彼此,然而,却又依然陪在“眼前人”的身边。 选择在周末走进加州小城的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海报起了很大的作用。再一看卡司,也十分好奇KS和布莱克这两个在我看来有些青春片的女主和文艺的伍迪艾伦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当然,我也确实没有失望。 故事的主线应当是纽约青年奋斗记以及四角的恋情。虽然这些剧情都有些狗血俗套,不过伍迪艾伦确实证明了,好的导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3030年代好莱坞的慵懒与优雅中,在犹太家庭小短剧的轻松笑声中,观众们可以放松的,忘记道德批判的,不为人物命运揪心的,欣赏几位主角的互动。 KS出场时的蝴蝶结,讲真,一点都不适合她。虽然感觉她确实缺乏一种上世纪好莱坞的气质,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一种独特的、可以称之为自由精神的魅力,即使是身着最繁琐的华服也掩盖不了。结尾她慵懒的dreamy eyes真的很戳人心。片中的她选择舅舅而非侄子,在我看来一是因为舅舅的功成名就之于侄子的一文不名;二是因为舅舅与她有更长的感情基础,相对来说比未知的纽约更好驾驭;三来,可能如同男主一样,女主本身也更爱洛杉矶的生活吧。 真正让我大跌眼镜的其实是舅舅的演员。之前看卡司没有注意到,但观影时尚未见面甫闻其声,我就发现这原来是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里那个有点神经质、总是找不着女朋友的超级奇葩的办公室经理。不得不说这两个角色反差实在有点大以至于我一直出戏。Steven自带的喜剧气质(长相、声音)让这个角色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不太符合“成熟多金男士”的标准设定。 男主角确实演出了从拘束的毛头小子到从容的夜店经理的变化,面对两位女主的化学反应也有细微的不同:面对KS时拘束又莽撞的讨好,面对Blake时自信又强势的捕猎。其实很逗的一段是男主刚到LA时招妓的那一幕,两人唠唠叨叨的争吵,男主甚至还得安慰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的应召女郎,实在是很有意味。男主角一家的戏份也让电影平添了许多欢乐,妈妈对爸爸缺乏“犹太标配智慧”的嘲讽,姨夫对人理性的乐观,哥哥杀人抛尸时每每想起的轻松音乐,都让观影更具乐趣。 这是我第一次看伍迪艾伦的电影,除了上述之外有一点最深刻的感受,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伍迪艾伦在电影中似乎刻意制造了一种距离感和不真实感,就是说,相比于让观影者靠近人物这样通常的做法,伍迪艾伦似乎是希望观众距离电影人物远一点,不要把自己的感情投放于人物。比如,男主到旧金山水土不服没人理的困窘,不但没有让观众感觉凄楚,反而马上被他招妓的搞笑故事逗乐了;男主哥哥被判死刑这样沉重的事,观众本提起的情绪下一秒却被男主妈妈“信基督还不如杀人”这样搞笑的话冲散了。这些都会让观众感受不到本来人物当时的情绪。还有,这部电影的时间线也让我感到不真实,按理来说男主回纽约开咖啡厅和遇到新女友奉子成婚应该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但电影里好像过渡极快,让人颇觉恍惚。 事实上,我至今也不完全确定这种距离感究竟来自何处、意图如何,但这确实造就了一种不一样的观影趣味。在这部电影中,我似乎完全感受不到导演对于人物和人物感情发展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也感受不到导演对于人物命运的担心。似乎导演只是在隔着雪茄的烟雾,玩味的观看着这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将这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只当做自己手中的木偶戏。这给观众造成了同样的感受,使得我脱离了为人物担心、与人物共情的情绪,舒缓了情绪慢慢看事情会怎么发展,看完之后也完全不会对人物产生什么喜爱或者厌恶的情绪。这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让我有点想起GOOD FELLA里不断响起的画外音造成的距离感,但又有不同。颇为有趣的导演。

 2 ) 伍迪·艾伦与世界的和解

老伍迪是出名的视奖如粪,不但从未出席奥斯卡,电影节也是只参展不竞赛。于是戛纳对他的跪舔程度创下史上之最,三次以其影片开幕。被捧上天的伍迪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新片周三上午十点在戛纳媒体场放映,一小时后就全法公映了,根本不等晚上的开幕式。不知福茂老爷作何感想。好了,长话短说,这是一篇对Café Society的碎片化解读。文中我会坚持使用原文片名,原因?看下去就知道了!


1. 糟糕的译名:《咖啡公社》?《名流社会》!

影片现用最广的译名是《咖啡公社》,但café society在美国的语境下是战后爱显的社会名流。源出十九世纪的法国,指在咖啡馆和夜总会中搞派对的名人。与盖茨比那样在家玩的有钱人不同,这些人专门去公众场合社交,唯恐人家看不见,所以其中有大量娱乐圈人士。看片前我说可能导演会对society的双关进行妙用,所以译成《咖啡公社》或许也可以,但看完后确定跟「公社」没有半毛钱关系。国内还是有几个良心媒体译成了《咖啡馆社交圈》,比较准确。如果非要四个字,《上流社会》或者《名流社会》应该更能达意。

旧时的名流社交


2. 家庭与跨年夜:《岁月流声》(Radio Days, 1987)

戛纳开幕+法国公映第一天后,评论者普遍拿Café Society与伍迪三十年前的旧作《岁月流声》相比。这部在豆瓣上被恶俗地译作《无线电时代》的片子是伍迪对广播这种旧媒体的一种怀恋。在他事业腾飞的六七十年代,无线电广播已不再是大众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片也是对童年的怀恋。片中对「广播明星」有所刻画,浮躁的造星体制并非Café Society中的视觉传媒所独有。但之所以拿来跟新片作比较,大概还是因为《岁月流声》也是以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都有相似之处。另一个相似点是主人公与家人一起跨年的场面,只是Café Society中的名流在夜总会或豪宅中歌舞升平,《岁月流声》中的人物则只有在收音机旁靠耳朵沾点儿他们的喜悦。


3. 伍迪·艾伦式黑帮:《百老汇上空的子》(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如果一定要找伍迪前作来附会,主角长兄Ben这个角色时刻让我想起《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如果说塔伦蒂诺是把幽默暴力化、暴力风格化的话,老伍迪则是把暴力幽默化、幽默风格化。布鲁克林长大的他对意大利、爱尔兰裔黑帮应该比较熟悉,当然「犹太黑帮」或许真有其事,并非全由他杜撰。也许大苹果真是历来鱼龙混杂,与另一位纽约大师斯科塞斯的作品一样,片中的黑白两道并没有明显的分野。但斯科塞斯总是喜欢把白道涂黑,而伍迪往往把黑道洗白,又或许只是喜剧的魔力作祟。

考瑞·斯托尔在《咖啡馆社交圈》中扮演Ben


4. 身份认同与爱情:《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独立通讯》的戛纳特派记者在看完媒体场后说,该片是导演近十多年来最「犹太」的片子。实际上,与Café Society灵魂上最接近的伍迪作品应该是《安妮·霍尔》。不过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对自己身为犹太人极为恐慌,完全是自恨的性质;四十年后的Bobby则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份认同,既不自恨也不介意以犹太人的刻板印象自嘲。伍迪·艾伦童年不幸,父母不合、家庭不睦,自己也因为长相体格和信仰背景而常受人欺负。精神分析学家一定会说,从《安妮·霍尔》到Café Society,导演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爱情是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只是《安妮·霍尔》中纽约-加州、爱情-名利这样的二元对立十分激烈,到了Café Society中就缓和许多。这或许又是一种自我和解,但我相信更重要的还是耄耋老人的智慧看穿了人生的本质:世上哪有那么多黑黑白白,大多只是温水一杯。「真爱」更是无稽之谈,悠远的眼神遥相惦念就很好。

Vonnie和Bobby在洛杉矶贝弗利山豪宅前


5. 纽约!纽约!:《曼哈顿》(Manhattan, 1979)

还记得《曼哈顿》的开头吗?对,那就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他从发梢到骨髓都极其「纽约」。Café Society中跟Phil谈心的时候,Bobby谈到自己想要离开洛杉矶回纽约的时候说,离开纽约才知道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纽约人,并说想念曼哈顿。然而以他的家境,基本上跟曼哈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顶多也就是闲来逛逛。当然了,所有超级都市的市中心,对于寻常人来说,都是用来逛逛的。只是在异乡提起故乡,总还是拿最光鲜的一面出来说事儿。再与《安妮·霍尔》相比,Café Society中的「纽约—洛城」对立也很弱了,几乎是在嬉笑中把一碗水端平了。只是,不管在好莱坞混得多好——不用剧透我们就知道——Bobby和Woody都一定会回纽约的。

<图片7>

6. 伍迪·艾伦式的不屑:戛纳以伍迪·艾伦风格胜柏林

巧的是,今年柏林的开幕片、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也是讲好莱坞黄金时代。各大电影节的开幕片对电影业进行一下超文本式反思,也挺好。但科恩兄弟从问鼎戛纳的《巴顿·芬克》起,就是此类题材的老手,伍迪则不然。《凯撒万岁》拍了很多大制片厂运作的实际过程,很热闹,意识形态倾向也极为明显。Café Society则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和社交生活,也很热闹,但对各种价值和意识都采取伍迪·艾伦式淡淡的不屑与嘲讽。《午夜巴黎》和《无理之人》狠狠讽刺知识份子后,这次导演反而淡化了自己对知识界一贯的辛辣,但喜剧效果发挥得更好。当然还有伍迪片中永不缺席的爵士乐。于是开幕式上,戛纳又胜了一次。


7. 喜剧人生:「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迷伍迪·艾伦,看了片子还不够,把戏剧剧本和小说拿来解渴,总觉得还是短篇小说最棒。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六十年代的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表演,惊呼这才是最棒的伍迪·艾伦。今日让戛纳跪舔的名导,曾经是一个大学辍学生,靠在酒吧里讲笑话为生。所以看他电影的时候要永远记得,这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其次是个作家。那些话痨式的画外音(Café Society的画外音是他自己的声音!)就是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笔上生花的并发症。九十年代初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伍迪·艾伦说自己必须坚持笑、坚持搞笑,才能面对生活、世界的痛苦和不可理喻。这也是美式单人脱口秀一贯的功能,用艺术的荒诞替代存在的荒诞,我们才能艰难地存在下去。Café Society中的Bobby说:「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所幸八十高龄的伍迪也没那么虐了,这也许会给人造成平庸的感觉,但生活就是这样,虐来虐去也只是拗情操。伍迪·艾伦不会有透彻心扉、扣问生命、触及终极意义的深刻,所幸大家对他也不作这样的要求。

<图片8>

8. 史蒂夫·卡瑞尔:喜剧脱口秀出身的顶级演员

大家都在聊艾森伯格和斯图尔特,但与伍迪事业经历最相似的还是演Phil舅舅的卡瑞尔。同样出身卑微的他,早年靠演儿童剧为生,后来在美国电视娱乐旗舰《周六夜现场》崭露头角。2005年起才凭NBC盗自BBC的情景喜剧《办公室》走红美利坚。《周六夜现场》那群喜剧演员都在抢着拍电影,或许有才华的艺人还是喜欢让略显高端的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卡瑞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他跟贾德·阿帕图、诺拉·艾夫隆这样级别的导演合作过,2012年的《希望温泉》中又给梅姨和汤米·李·琼斯配戏。其正剧生涯的巅峰无疑是前年戛纳主竞赛片《狐狸猎手》和年初奥斯卡大热《大空头》——好吧,后者还是有些喜剧的。Phil这个角色导演的首选是布鲁斯·威利斯,结果人家档期搭不上,伍迪就迅速请来《双生美莲达》(2004)中给自己演过小配角而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卡瑞尔。其实我还是有些遗憾没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演这个角色,但伍迪提携喜剧界后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只可惜卡瑞尔的母亲前些日子去世,他没能去戛纳的秀场继续混成国际脸。生活是一场自虐又虐人的喜剧。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图片9>

 3 ) 看话唠导演怎么拍对话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4 ) 初恋的重量

《咖啡公社》的结尾,女主选了有钱有实力虽然老了点儿的老板,站在浮华的影视圈儿的Party上,眼神茫茫然望着远方,想念着当初放弃的备胎年轻小伙子;而男主在自己蒸腾的事业里,同样眼神茫然的望着远方,想着自己被人选掉的岁月。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女主的内心肯定是: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男主肯定想的是:你是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孩,但为什么那么眼瞎不选我呢?我那时候是穷,傻,天真,但我有潜力啊,真可惜,你居然看不到我的潜力。我忘不了你不是因为我还爱你,而是对这个不完美感到遗憾。失败是令人遗憾的,尤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扳回来的败局,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

初恋在男人心中有多重?别人我不知道,我有过好几次初恋(是的,好几次初恋,并不矛盾,不同年纪,人会有不同的初恋)都可以说非常刻骨铭心,留下了各种美好回忆,当然还有和美好程度匹配的各种创伤。然而,现在都不记得了,真的。曾经的非你不可,寻死觅活,最后都变成了青春存在过的一点点记忆,不会比儿时在田野里捉蚂蚱的记忆更深,更谈不上什么遗憾。如果是个理性的人,就会感激这种淡忘--这是健康感情的正常归宿。

和“听说你耿耿于怀六百周”相比,我更欣赏“你与我唯一的接触点,是我仍然用你编号买书在诚品店”这样的感情。缘聚缘灭,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和初恋女友分别理论上和你毕业后和你的中学同学分别没什么区别。最后你都会不记得,虽然最后可能你们都会重聚。

当然,80多岁的伍迪艾伦才不屑讲这些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清楚的道理。这部《咖啡公社》用娴熟到不能再娴熟的技艺,借这个爱情故事的壳,重复着伍迪艾伦一贯的自黑:真遗憾犹太教没有来世,否则他们生意会更好;演艺圈的明星们都很浅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知识分子喜欢逢人就拉着讲道理,宽于律人,严于律己,屁用没有。还有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贯穿电影始终的爵士乐。洗印时加了滤镜的泛黄色调。都如此的成熟,专业。伍迪艾伦大爷这种每年一部每部都差不多的电影大概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了吧。闭着眼睛听那抖小机灵的对白,一开场男主叫鸡又不敢上那充满张力的一个场景,都是伍迪艾伦独有的魅力,他总能拍出一两个这样的场景让你忍俊不禁。

这一年半年以来,每次考试完后我都是用伍迪艾伦的电影来压惊,让自己从紧张的气氛中逃脱出来。最近几年他的电影很容易让我想起他和伯格曼见面后说的话,他说,哎,和您老人家相比,您是个画家,我就是个刷墙的。这未必是谦虚之词,毕竟大家的追求不同,他还说过,我是个幸福的劳动者,这样一部部的制作大致相同的电影的确不能说是经典,传世,大师作品,但也挺快乐的,他做的快乐,我看的也快乐。

 5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可以,这很艾伦。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6 ) 《咖啡公社》爱别人不长久,自恋才是永恒

红唇美女,黄金眼泪

81岁的伍迪·艾伦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长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资近3000万美元,是其导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称作伍迪·艾伦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男主角鲍比,一个前往好莱坞改变人生的犹太年轻人,却因为爱情的失败独自逃回纽约。

初入好莱坞的乡村青年鲍比

昨天,朱莉和皮特离婚的消息突然传出,路人都吓了一跳,爱情是好莱坞最昂贵的易耗品。

在《咖啡公社》中,鲍比结识了一对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们成为朋友并彼此帮助。新年之夜,鲍比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么秘诀?

此时鲍比自己的婚姻已变得不幸福

伍迪·艾伦从不贩卖廉价鸡汤,他镜头里的人物回答: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喜欢一样的电影,我们都喜欢小孩,别人的小孩。 能够幸福的爱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又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爱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可能就是“另一个自己”。 鲍比爱谁呢?

他闯进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为了排解孤独打电话招妓,结果裤子都脱了,却拿钱把人赶走了。

一贯的伍迪式讽刺和幽默,当然也有“幸福规则”的制约。

走错房门又迟到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女版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浮夸、事业无门转做妓女,还是初次接客。 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腐朽、事业无门、苦恼之余打算招妓,还是初次操作。 一般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由于尚未沦落风尘,百分百会被男主营救,甚至有希望晋升女主,展开一场缠绵爱情。但不幸的是,镜子对面站的也是一个loser。年轻的鲍比还有一点斗志,绝不会与“低配版的自己”相认。 当他把女孩送出门,镜头里出现了一条走廊,他穿过这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书瓦妮,并且一见钟情。

瓦妮并不贪慕财富,却有自己的抱负,这也是鲍比的心境。

他离开父母的珠宝维修店来到好莱坞,是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在他乡,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自己”,虽然一个出于爱情,一个出于友情,却无比契合。

热恋中的瓦妮和鲍比在海边结合,岩石将他们框在一个世界

但当面临抉择时,瓦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菲尔。

因为这个中年男人依旧保持活力和斗志,而鲍比却请求瓦妮跟他回纽约,住在诗人和画家的村子里。

这个请求一半是因为鲍比自己厌恶了好莱坞名利场,另一半是因为他觉得瓦妮也是如此。但鲍比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对于瓦妮来说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个脱了裤子却赶人走的窘迫嫖客。

于是,鲍比失恋了,独自回到纽约。 在“热带雨林”,鲍比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罗妮卡。

他们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而抛弃他们的正是自己的所爱,和自己信赖的人。

维罗妮卡热情、快乐,在和鲍比听爵士乐时,她谈到和音乐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

而维罗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发音相似。

她是现在的我(被抛弃),她是原来的我(天真、快乐),她是另一个我(维罗妮卡=瓦妮),她是“可怜的自己”。 第一次见面,满脑袋发胶的鲍比就把维罗妮卡拐上了床。

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

一年半后,鲍比和瓦妮在“热带雨林”重逢,瓦妮像报菜名一样谈论着好莱坞的明星和廉价趣事。

但巧的是,鲍比也变成了不得不逢场作戏,谈笑风生的老油条。 鲍比指责瓦妮:“如果你谈论那些廉价生活时没有感到难过,那就很可笑了。” 瓦妮当然感到难过,她所嫁的男人,她所处的阶层迫使她成为一个只谈论明星、金钱、房子、游艇的贵妇人。她尚未拥有这些生活时,以为选择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知道那是她“最讨厌的自己”。

面对鲍比的瓦妮几乎落泪,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现最精彩的段落

鲍比指责瓦妮时,同样感到难过,他抹好发膏、打好领带、擦好皮鞋,进入夜总会,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远带着笑容,永远恰到好处。最初他连父母的争吵都不能忍受,现在却能夜夜在俱乐部耳闻目睹那些无穷无尽的秘密和谈笑。

鲍比也同样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再一次,他们的相同的心境和处境使彼此成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个灵魂被分成两半,注入不同的身体。 而鲍比的妻子维罗妮卡已经不再热衷于社交和酒会,她由天真快乐的女孩变成了温婉而敏感的母亲。菲尔叔叔则依旧在觥筹交错中追名逐利,没有丝毫厌恶感。 电影结尾,新年钟声响起,鲍比和瓦妮相隔整个美国大陆,他们的面庞隐隐地重叠在一起,正如未能灵魂相认的一体。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短评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4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7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9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15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KS出戏

20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27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29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34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4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4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50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54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5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1小时前
  • Danny
  • 推荐

主角Casting大失败...

1小时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