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

HD

主演:黛安·基顿,梅丽尔·斯特里普,伍迪·艾伦,迈克尔·墨菲,玛瑞儿·海明威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曼哈顿 剧照 NO.1曼哈顿 剧照 NO.2曼哈顿 剧照 NO.3曼哈顿 剧照 NO.4曼哈顿 剧照 NO.5曼哈顿 剧照 NO.6曼哈顿 剧照 NO.13曼哈顿 剧照 NO.14曼哈顿 剧照 NO.15曼哈顿 剧照 NO.16曼哈顿 剧照 NO.17曼哈顿 剧照 NO.18曼哈顿 剧照 NO.19曼哈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曼哈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小偷家伙, 小偷骗子鬼马家族2010神圣的增长!无间道3:终极无间(国语版)蜀山:新蜀山剑侠鬼瞳警探红尘东京战斗女孩无处安身保镖1962魔角侦探之大三角计划红门兄弟间谍游戏2022善良魔女传奇迹的缔造者姐妹情深2012口腹之欲亲爱的第一季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五季线人2010囧探佳人反贪风暴罗丝的遭遇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二季节日欢歌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第二季个十百千万死亡搁浅游戏草莓百分百2011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五季奇幻同学会一个经典的恐怖故事真人玩偶铁娘子咯咯咯的鬼太郎 第五季爱德华·蒙克融之堂(原声版)上废柴兄弟2酒神裸血黄昏时分牵着手董夫人

 长篇影评

 1 ) 曼哈顿中的操守问题

伍迪艾伦1979年的电影曼哈顿快到结尾 他自己演的叫色艾萨克斥责朋友耶鲁 你太放任自己了 你没有发现么 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的全部问题 什么事你都能找着借口 你对自己就不诚实

艾萨克不只是说 耶鲁为了干不那么有道理的事情 找些理由向他搪塞 他也是再说也录得自我欺骗 当然可以认为艾萨克是更泛泛的指摘人的自我欺骗和自圆其说 保持操守 或者说坚持个人原则 就要求我们既按一定的规则行事 也按这个规则思考 如果我们在不断找借口中太过纵容自己 就失去了可靠的行为指导 操守是曼哈顿的主题

我们应当把操守与坚持 执拗清楚的区分开 通常认为后两者近乎操守 有操守是褒义的形容 虽然坚持是操守的成分 但仅有坚持并不足以得到操守所具备的褒义 有很多不含道德色彩的坚持 比如在居室装修上坚持一种审美观 况且人还会有道德上不正当的坚持 比如专一的 不放过一个有太人的纳粹 性格缺陷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坚持 比如影片安妮霍尔里艾伦扮演的角色艾维尔 他的爱情婚姻总是黄掉 通常说的忠于自我或许也是操守的成分 但仅仅如此又太过主观 不具任何价值 徒然的自恋者是典型的忠于自我 但这不成其为道义上的善

一段颇有造物恩宠的段子
耶鲁 好 我不是圣人 行了吧
艾萨克 可是你也太放任自己了 你没发现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的全部问题 什么是你能找着借口 你对自己就不诚实 你说过你要写本书 可是到最后你宁可买辆保时捷 你知道吗 你现在对艾米丽不老实 跟我也耍花招 下次 你就该在参议院委员会前公出一串名字 出卖了你的朋友
耶鲁 你太自以为是了 咱们都是人 都有七情六欲 你以为你是上帝呐 艾萨克 我做人有标准
耶鲁 得了 你那样是不行的 太准求完美了
艾萨克 想想以后的人会怎么说我们呢 天哪 我们总有一天和他们一样 他过去美春也是个造物恩宠 没准儿也跳着舞 打着网球 想尽一切 到时候我希望人们能念我的好

艾萨克显然认为买保时捷是耶鲁缺法操守的象征 而不是证据 艾萨克的说法事项确保后人能年他的好 也去可以认为这是暗指操守或德行的唯一价值 在于后人对他有个好印象 艾萨克可能不那么认为 他认为讲道德价值是不能从主流观点里探知的 后来在电影里 艾萨克列举了若干特定的事物 没有操守就无法协调理智与情感 这样的不和谐造成内心冲突 带来没完没了的不满足 让人不能坚持做正确的有价值的事 少了德行 只能得到肤浅而短暂的欢愉

 2 ) 丑陋的学院知识份子

   这是我看的伍迪艾伦的第二部片子,第一部是《安妮霍尔》。相比之下,我喜欢曼哈顿一些,但也只能是相比之下。我不知道伍迪艾伦的片子是不是都是关于学院派知识份子的,如果都是,这位导演的名字将注定不在我的伟大导演名册上。这些知识份子吸取着那些真正的人类精英的脑髓,偷窃他们敏锐的判断,假装它们是自己的。然后安全地扮演人类精神遗产的继承者与宣传者的角色 ,像牧师一样,在那些脚踏实地的质朴的人们面前卖弄。总之,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或许艾伦仅仅是表现了知识份子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的一面,或许这是他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因而放弃了对其他方面的表现。但是,一位伟大的导演不应该把眼光仅仅投降这样一个狭窄的方面。学院派知识份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其中最致命的就是逃避生活,对人类实实在在的痛苦漠不关心,热衷于所谓的精神困扰。但是,我真的没看出来这困扰得以真实存在的基础,那只是他们为了美化自己的空虚而不停地寻找着猎物。他们用一切手段来逃避,最拿手的手段当然是谈论文艺。注意是谈论文艺,而不是创造艺术。所以我说,他们太丑了。是那种长得很丑,但又拼命浓妆艳抹的。这部片子中,有哪个人物是可爱的呢?只有那个十七岁的女孩。其他的人,都如同行尸走肉,当然,他们觉认为自己时时刻刻都冲充满生命活力,可以接二连三地引诱不同的异性,可以为自己的虚伪、自私、背叛、贫乏寻找种种借口,并且在此过程中感享受作为一名善于进行智力活动的人的优越感。寻找借口,是他们生活的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好的、包裹着高智商的借口未被找到之前,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存在。男主角真的爱十七岁的女孩吗?他这种人根本就没有爱的能力,因为他太自卑了,只能以所谓的“聪明”来吸引笨女人(文艺女,基本都很笨)。他们从两性关系中试图减轻自卑感,从而确立身份。是的,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只能把莎士比亚、乔伊斯嚼了又嚼。
   男主人公被那位所谓足够漂亮、足够聪明、足够年轻(实际上,在我看来是足够怪异、足够贫乏、足够皱纹)的女文艺甩掉之后,躺在沙发上,思考为什么要活下去这个问题。先说说他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想这个问题吧。只是诸多情场追逐中的一次失意,就让他想到了这样一个涉及生与死的问题。可见,男主人公多么扭捏作态了。当然,我也可以设想这是最真实的反应,但这也不会好到哪去。因为这也说明他是多么脆弱,多么无力,多么不堪一击。接着说说,他找到的那些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与他自己直接的生活有关的就是他的儿子与十七岁女孩的脸,其余都是艺术家的经验世界。是的,我当然理解,我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艺术往往能够给我更有效的安慰。但是,我同时觉得,这也是一种很高傲很可怜的状态。博尔赫斯,有一首诗歌,似乎是《你不是他们》,在这首诗中,他继续使用着他惯用的排比句,举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其中有一句似乎是莎士比亚的诗救不了你,你正处在自己脚步织成的迷宫的中心。
   男主人公,与上面这位所谓的尤物交往之前,尤其是在开始交往之时,鼓励十七岁的女孩离开自己。但是,被尤物甩了之后,又恬不知耻地让女孩回来。女孩坚持去伦敦学习六个月,同时也进行了对老男人的爱情许诺。只是,仅仅六个人月的时间,他都经不起,他害怕女孩变了。而女孩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容易改变”。这个老男人真的配不上她。他本该保持清醒,履行一位长者的职责,引导女孩发展她的个性,完善她的生活。但是,当情场失意后,内心脆弱,嫉妒沮丧的他,想到的只是如何让自己尽快摆脱不良心境,还美其名曰爱情,只是他的爱情是个瘸子,把女孩当作拐杖。他们都太容易变了,并且还责怪彼此善变。他们无所事事,不弄点事出来,不把生活弄得乱一些,就觉得是智商退化的征兆。
    批判到此为止。总的来说,我讨厌的是影片的人物。但画面很不错。

 3 ) 看完聊天

或许你们遇到过那种,认识了他/她就想和原来的男/女朋友分手的人吗?或者离婚。或者你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相爱了,但她是未成年。可能这个电影是想讲这个,信守道德or蔑视戒律?追求自己的幸福,跟随自己内心的情感,还是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

人是矛盾。

你会遇到这样一个女人,你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存在主义,你们会围坐在地板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吃着乳酪,一边觉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垃圾,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爱情。哈哈哈哈哈哈

但,爱是什么?你看到的是这个,17岁的翠西看到的是这个,“给我的感觉是,耶尔真的很喜欢她”。或许这些什么主义都不重要。

爱是什么?我们在一起很开心,我很关心你,你关心的也是我关心的,我们在床上很和谐。

你才十七岁,你还是个孩子,但谁又比谁更懂爱。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比如,少看电视多看书。知道了知道了,别骂了……真惭愧,看了很多综艺,没读过书。

伍迪艾伦,好会拍。

我,话好多。

 4 ) 豌豆

七八十年代是伍迪创作力最惊人的时段,所有讽刺和笑料皆恰中要害,区别于后期的隔靴搔痒。他的母题很固定,小布尔乔亚的烦恼,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豆子,衍化出现代城市的病症。不少人反感它的矫饰和忸怩作态,诟病其格局太过精致,失于朴鲁。确实,都市情人本就朝三暮四,加之文化人的多虑,连自己的心性都看不清,如何简洁深沉?但这些情绪构成了一段景致,甚至一座城市,是真诚的。男男女女在一段段话唠声里走来走去,声色犬马,天空上方浮现出小老头的脸,“我看着你们…因为,你们的德性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神经质,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永远不成熟,懦弱又鲁莽,自大却彷徨,囿于情感但不舍脱身。他们对现实不满,却不屑从政。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也许尝试自杀但并未成功过,他们谈及电影戏剧头头是道,对于“性爱”有一百种看法,遇到问题就搬出弗洛伊德…你说他为啥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就是你们…”。没有那颗豆子会怎么样?那么我们荒诞生活的源头就没了。“如果有可能,我不舍得拿掉它…你要知道,生活的可爱,甚至意义,不就在于这些瞎折腾吗。”

 5 ) 曼哈顿:裹着文艺糖衣的爱情故事

高楼林立的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行色匆匆的男女,被商业气息亲密包裹着,容不得有一丝喘息的高效率节奏,纽约这座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同样具有着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惯有的“物质面貌”,但是它的开放、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潮流的汇聚和碰撞,也让无数个沉甸甸的精神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就像踩着跷跷板过活的无数个艺术家那般,一边为生存而禁锢在乏味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一边为生活而自由惬意的汲取着灵感的闪现和迸发,别于巴黎的古典和傲娇,纽约的前卫随意,充满着更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它超前的现代感有着无限的魅惑,看完无敌老头才华尽显巧思布局的《曼哈顿》,对这个只在长夜漫漫的睡梦中一闪而过的城市,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想法。

这部电影不带任何色彩的介入,纯粹就是一部看似带有些许年代感的黑白片,但和过往因技术不成熟只能呈现出劣质的黑白效果不同,这种画面的制造更像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有意而为之,通过构图的讲究和精美,场景与人物之间协调的空间划分,惊为天人华丽动人的摄影技巧,加上光影特性的巧妙利用,在看似单调色彩的映衬下,丝毫没有让这座美妙的城市黯然失色,反倒更具魅力和质感,察觉不到任何瑕疵的精致和绝美,将无敌老头奔涌而至的文艺才情注入其中,立马锦上添花的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件高达上的气质外衣,无论是随意游走在街头的交流,还是悠闲的穿梭于博物馆,抑或停留在文艺气息弥漫的室内,完全就是一幅幅想要定格下来再三欣赏的经典画作。

影片一开始和电影《不夜城》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各式各样迷人的著名地标、建筑、街景和生活映入眼帘,抓人眼球的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的把握住。镜头顺而转向一家富有情调的咖啡馆,无敌艾伦式机关枪般,威力似长枪短炮的齐力发射,一贯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对话拉开了精彩好戏的帷幕,上下嘴唇之间就像是涂了润滑剂的机械般,一直处于亢奋而精神奕奕的工作状态,听命于永不停歇的唇枪舌战,强词夺理、冷嘲热讽、得理不饶人,言辞间时而像一把尖锐犀利的刀锋伤得人毫无还击之力,时而又能一语破的精准的道破世事的真谛,转而还能兴致盎然毫不避讳的将文坛大将影坛大师抨击个底朝天或大肆的赞扬一番,而这就是无敌艾伦的一贯作风,一股浓郁知识分子流派的味道,而理智和情感之间形成的反差对比,却也因此显得异常的强烈和讽刺。

一个个宛若精灵般优雅灵动古典的音符在耳边徘徊,形象生动的丰富了人物的意向和情境的感染力,配乐极具品味的选用加之出现的时机也是这部电影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就像是寂静无声蔚蓝的海面上迎来了一缕金灿灿的阳光,无不让人陶醉的投入其中。叽叽喳喳“饱读诗书”文艺范的无敌艾伦,举手投足美丽气质无处不在的梅姨,魅力四射亲和力十足让人不由为之倾慕的基顿,加上海明威漂亮稚嫩的孙女,已是实实在在的品质保证和大大的看点。沉溺于文化圈齐刷刷文青的着装打扮,不是在看展览就是在赶去博物馆的路上,开口必是名人、词藻、学问、主观思想乱飞,集体从事文字工作,打眼的书堆和打字机少不了,咖啡馆和公园果断成了爱情的革命根据地,抛开这些文艺范畴的显著特征外,这部电影的主轴其实就是一场恼人而摇摆不定的多角恋爱。

头发稀疏人到中年灵泛的艾萨克,瘦小的身板行事作风非常的文艺附体,谈吐风格永远是自我论调的狂轰乱炸般袭来,“学富五车”的架势却掩盖不住自私、傲慢、孤独、敏感等性格上的缺点,事业上不顺心爱情路上更烦心,前妻爱上了同性因而离开了自己,还要写一本揭露他们隐秘生活的书公开发行,让他懊恼担心不已。没法认真对待的小17岁的鲜肉女朋友翠西又爱自己爱得无法自拔,这时有妇之夫耶尔(好友)又将自己没法负责的情人玛丽推给了艾萨克,从一开始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到熟络后观念、思想、兴趣各方面的志同道合,自然的坠入爱河,但柔情蜜意后,善变纠结的本性展露无疑,玛丽发觉自己还爱着耶尔,而落寞孤独的艾萨克又将一手推开的翠西试图挽留。在无敌艾伦的镜头里无疑刻画出了一群再典型不过性格特征十分明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看上去那么的自信、高尚和体面,但内心却又无比的脆弱、心虚和焦虑。

有种情感与理智上的微妙对比,在理智上他们可以将充斥在脑海中的学问要领得意的思想论点,还有对于爱情独到的看法,和你不间断的探讨个三天三夜,但落到自己的情感上却像个小孩子一样毫无能力的做出精准的判断、理解和选择,他们始终相信着自己的那一套,玛丽死不愿意当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和艾萨克一起过得也自在快乐,结果在耶尔变卦的追求下,让好马吃起了回头草,到头来还是满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艾萨克还无奈背了个黑锅。艾萨克一而再再而三的为翠西洗脑灌输给她另寻同龄新欢并实现梦想的建议,结果被甩后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又想起了她,他们摇摆不定令人难以琢磨的性情和爱情观,看似荒谬无语,但他们那缺乏安定感渴望激情和欢愉的欲望,定心一想可以说也是都市里一类阶级中男女生活的形象缩影,最后艾萨克努力的挽留要赶赴伦敦学习的翠西,翠西看穿了他的心思,说出了那句正中下怀的经典语录: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有一些信心。嘴巴从不停歇的艾萨克意味深长的沉默了。

记得片中寂寥的艾萨克对着录音机说着他生存的理由,除了为了一大堆装字母的艺术家外,借艾萨克之口无敌艾伦也深刻道出了自己对于这类人的看法:他们总爱自找麻烦,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烦心事中郁郁寡欢自我纠结和苦恼,从而忘却了更大的痛苦和灾难!无疑一贯非常傲娇的点评同样也至理,突然想到了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这句俗话,事实也的确如此。看完这部电影顿时觉得爱情真是一门变幻莫测而高深困顿的学问,它既复杂多变充满了危机又生性坚贞美好,它是带刺的玫瑰也是雨后的彩虹,它会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也会为你抚平伤口,它会是一闪而过的短暂流星,也会是坚如磐石的永恒代表,它的存在取决于很多因素,毫无疑问“我”是最重要的一块。我会永远铭记无敌和基顿一起坐到天亮,在公园里划船和热吻,两人谈笑风生的画面,必会成为最难忘的电影记忆,纽约曼哈顿在无敌老头的镜头里不失繁华也不失平静,不失犀利也不失浪漫,一座让人迷恋心醉而流连忘返的城市。

 6 ) 《曼哈顿》:繁华中的烂漫

电影儿一开始,一组城市的空镜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同事佐以一个絮絮叨叨的声音在犹豫如何开始这个故事。镜头由凌乱的日景切换成一组烟花绽放在城市的上空。冷漠,浮躁,嘈杂,阴郁,在一组关于这座城市的描述词汇之中,作者最终选择了浪漫——这也是由镜头最终落在那组夜晚的烟花上决定的,而且,画外音从一组不断自我否定的叙述中渐渐嵌入了导演的视角和观点:“浪漫,哦,我喜欢这个开头。”

在伍迪·艾伦的镜头里,曼哈顿被描述成为一个冷漠而拥挤的城市,每个镜头都给人逼仄的感觉,城市的小酒馆里,几个朋友喝酒,画框里满满当当的放着几个主要角色,话题并不投机,言语里充满了隐藏的对抗。

导演似乎想用这种逼仄的镜头语言传达给我们: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面,每个人的相遇,乃至碰撞是尴尬而无奈的。善于挖掘戏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城市”最明显的特质。

婚姻破裂,因为老婆变成了同性恋,朋友不理解,重新认识的女人都是充满自我保护意识的“刺猬”,电视台的工作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丢掉了——这是一个标准的都市人的形象。梅丽尔·斯特利普的同性恋情节很快就能让我们想到《六人行》中的ROSS,也许是后者的抄袭,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开放得不能再开放的国家的通病。

倒霉,似乎是伍迪·艾伦影片永远的主题,主人公伊萨克42岁,拥有没完没了的麻烦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倒霉的运气让这个老男孩总是不停的抱怨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人,和这座城市的不合理,言语之中投射出都市人的尴尬与可笑。

在与那个一身是刺的女人熟识之后,伊萨克意识到,两个人对这座城市有着惊人相似的印象:混乱,不可理喻。

“大楼要拆了,我曾经号召过人们抵抗这件事,躺在大楼下面试图阻止他们拆掉它,结果一个警察从我的手上踩过去,唉,这城市疯了!”

曼哈顿大都市中的孤独个体,其中灌注的是对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的文化的热爱,甚至是同生共死的感情。无论是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中的孤独,都是伍迪热爱这个城市的原因。他爱的不只是曼哈顿的快乐幸福,也同样热爱这个城市中的沮丧颓唐。

影片中最能体现城市感的人物要算那个从外地(实在想不起来哪个城市了)的女人了。出场的时候长篇大论,对这个城市的艺术,文化,以及所有的事务不屑于故,并且一再的重申自己是刚刚到达这里的。言语之中充满了紧张与自我保护意识。这也许就是造成都市冷漠的最终原因,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生怕被别人认为浅薄和没有独立见解,这种抬杠式的对话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所以,伊萨克在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之后的那一段絮絮叨叨的抱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然而影片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浪漫的故事,那么爱情应该是影片最主要的情节。在作者眼中,这座城市虽然冰冷,虽然逼仄,但还是有让他热爱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城市的冷漠才让爱情在一片冷色中显得尤为突出。

有意思的是,两位爱情主人公对彼此的了解,也正是我们通过影片对于曼哈顿的了解,伊萨克表面上絮絮叨叨,充满对这个城市和自己不行遭遇的抱怨,然而这个外来女人慢慢的了解到,原来这是个内心情感丰富,并且非常善良的人,而伊萨克对女人的了解,也是从一开始的一百个看不上,到后来渐渐剥去伪装之后的热爱。由此,一个通过人物展现出来的城市情感慢慢显露在我们面前,对于一座城市的感情,就是对一个情人的感情,里面掺杂了由厌恶到了解,到喜爱,进而惊喜,最终变成习惯的各种感觉。

片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那个17岁的女孩玛丽,如果用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女孩象征着纯洁和执着。影片中伊萨克对这个女孩的态度非常有意思,始终在抱怨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太大,并且不厌其烦的告诉玛丽:“你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将来你会遇到比我好上千倍的男人。”在遇到耶尔(那个外来女人)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但是说辞也随着伊萨克对耶尔的感情逐渐升温而慢慢变得虚伪起来。就在最终耶尔离他而去之后,伊萨克感到自己非常孤独,不能让自己的感情生活没着没落,于是重新对17岁的玛丽展开爱情攻势。在影片的最后,那些说辞显然非常的虚伪,并且前后言行不一,但这却让玛丽感动——也许城市中还存在着纯洁?这个结尾太棒了!把问题留给观众去想。

最有还有一点补充,就是伍迪·艾伦式的幽默。幽默元素在他的电影中无处不在,然而每个元素都不是随兴的安插,都是有非常严谨的内涵。举两个例子:

一是伊萨克在与耶尔表达感情之后,有一段MV式的表现爱情的段落,两个人在湖上划船,湖光山色,画面烂漫得无以复加,伊萨克无意间把手伸进湖水里,脸上是一副陶醉的表情,但是慢着!手里抓到了什么?再次把手拿上来的时候是一手的泥。这个桥段将整个烂漫气氛变得尴尬可笑。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个小动作来预示,这两个人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不浪费任何一个可以为主题服务的视觉元素,实在是太高明了。

还有一个段落,同样是没有对白。伊萨克带着儿子逛街,在橱窗前儿子看上一条巨大的帆船模型,伊萨克却建议儿子买那个相对小一点的,镜头是从店里面拍的,两个人经过一番无声的争执之后,失去耐心的父亲打了儿子的脑袋一下,儿子进入店中,而伊萨克却开始掏兜数钱——都市人的尴尬与无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评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1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1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20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25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

2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33分钟前
  • 57
  • 推荐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黛安基顿好迷人。

38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4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4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46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47分钟前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55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58分钟前
  • Minjie
  • 还行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1小时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1小时前
  • 逍遥兽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