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

HD

主演:彼得·麦克唐纳德,凯特·阿什菲尔德,肯内斯·库兰汉姆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2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3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4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5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6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3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4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5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6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7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8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19刺杀希特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拯救好莱坞之作

相比此片,奥斯卡其他的得奖作品让我失望。

贫民富翁——男版灰姑娘。哥哥挂掉了,弟弟还能来一场欢天喜地的歌舞。

返老还童——菲茨杰拉德的讽世之作变成琼瑶剧。如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一样遭遇的巴顿,一生经历被父亲、爱人和儿子的抛弃,在电影里却变成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朗读者——原作中就那么短短的一两段情色文字,在电影里是花样百出,下足血本。

米尔克——充斥着政治正确的口号,永不落伍的美国式英雄。

……

好莱坞知道观众喜欢哪些意淫:很黄——情色;很暴力——战争虐杀;很傻——弱势群体;很天真——使劲煽情。看看今年和历年的得奖片吧,挨个填进去就是。

而像Valkyrie这样的片子,不肯媚俗,结果就是一个提名也拿不到。我对Valkyrie的欣赏,不在于此片提供了什么,而在于其敢于放弃什么。

1. 没有安排血淋淋的审讯和虐杀场面,虽然密谋集团中安排一两个成员被盖世太保抓走是顺理成章的事。

2. 没有安排炫目的武打和枪战。想想辛格在《X战警》一二中能把武打拍到多么花俏,这功夫全搁下了。

3. 没有安排双方猫捉老鼠的斗智情节。随便增加一个虚拟的反面角色,就能增加影片的紧张程度。

等等。甚至连史道芬堡显赫的身世和德国最年轻上校一类的英雄光环,以及他思想的转变历程,都被舍弃不用。讨好观众的噱头全部省了。Valkyrie没有把观众当做头脑简单的、寻求感官刺激的对象。

影片以大量篇幅来描述整个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尽管这些细节琐碎而枯燥。纪录片似的详尽,教科书似的乏味,然而,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阳刚之气,也就是这么出来的。

根据探索频道的资料,1944年7月20日之后是二战最残酷的阶段,九个月中战死人数近一千万人,超过前五年总和。在史道芬堡面前的赌注很明确:博浪一击成功,能挽救几百万人的生命。如果失败,将赔上几百人的生命,且连累家人。不管成功与否,他自己都得终身背上“叛徒”的罪名。史道芬堡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力担当组织人马、实施行刺和指挥政变三大重任,而且运作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可以说这个历史人物的胆识,已经不需要任何背景陪衬,足以让好莱坞的蝙蝠侠闪电侠蜘蛛侠黯然失色。

影片精心锤炼的是史道芬堡的台词,所有的对白同时兼顾简洁和隐晦,点到即止,双方心领神会,完全是高手对决的风范。

例如:

——史道芬堡第一次见面就向弗洛姆明确表态:"这个决定是针对元首的。" 停顿。"只针对他一个人。" 措词非常文雅,却蕴含强烈的杀机。

——弗洛姆游说希特勒审批改动后的计划,希特勒已经婉言否决,眼看要碰壁。史道芬堡啪的打开皮包,掏出公文直递过去,不容拒绝地说:“元首,请你签署这个。”

——和副官一起进入“狼穴”,两人远远看到管通讯的眼睛男。副官问:“是你的人吗?”史道芬堡看到眼镜男扔烟蒂的动作,回答“现在是了。”真是“胆大如斗”!

在动作片、特技片横行的年代,阿汤在好莱坞反而推出这样一部完全写实的、需要再三品味的影片,不由人心生敬意。

更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台词设计得需要一定智商才能明白,剪刀手爱中华没有发觉其中的奥秘,居然把Valkyrie当做大片引进了,要知道肖恩潘的奥斯卡得奖致辞可是给改了个七零八落。于是,独眼龙有机会歪着脑袋,一遍又一遍地教育中国观众:

你能够效忠国家或元首,但无法二者得兼。



 2 ) 元首也会拉屎的

《刺杀希特勒》(Valkyire)在特技电影盛行的年代里,做到的一个起码的扣人心弦。虽然前后有两个迥异的结点,但是通过各种反反复复的手法,片子过渡得极其自然。

结点一,能不能杀死希特勒。这是一个很技术的问题。这里面涉及了炸药如何选择,如何防止,如何接近希特勒。

更复杂的是,在施陶芬贝格(汤姆克鲁斯饰)执行任务的那天,发生了众多意向不到的情况:希姆莱和戈林均未到场;墨索里尼来访,使得开会时间仓促,加上施陶芬贝格因为负伤只剩下三根手指,直接导致匆忙之中丢弃了一枚炸弹;夏天太热,开会地点从封闭而更具有杀伤性的碉堡转成了开放式的小楼;桌子板太厚;一个军官挪动了装着炸弹的皮包。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地要混沌。

这些细节都源于历史故事本身的厚度,而电影也没有糟蹋这绝好的材料,却使之打包、升华,每一步都抓住了我的心跳。好像我本来就不知道希特勒是怎么死的、好像小时候靠读二战史学英语的我不知道什么是“七月密谋”,而是抛却记忆,全身心的把自己埋入电影的语言中。让我一次次感慨,唉呀,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可能不再碉堡开会,为什么没有考虑到施陶芬贝格的手指?为什么没有多搞几次实地演练?

电影的本质是它的形式,它的形式的终极目的就是欺骗并且让你主动寻求欺骗。这里,我心甘情愿地被欺骗,心甘情愿地以为自己已经来到1944年夏的“狼穴”。从这点看,电影是成功的。他做到了好电影基本的标准。
----------------------------------------------------------------------------

但是,很快,我们已经知道,杀不杀死希特勒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就是结点二,可不可以让全德意志人民相信希特勒已经死了。也就是说,希特勒死不死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如果希特勒的确死了,那么就让人相信他是被希姆莱杀害;如果希特勒没有死,那就占领电台广播,铺天盖地地宣传元首已死,然后抢住有利地形,让他再死一回。

到这里,片子也依然一波三折,能量毫不减半。比如,本来需要接替预备军以控制柏林的奥尔布莱希特将军临阵畏缩,表示如果不能确定希特勒生死便不可以行动,让人猛捏了一把冷汗。施陶芬贝格夺权之后发布信息的每一次传递,都是我心中的一次心理历险:电报中枢的人会不会觉得电报有诈?预备军的统帅会不会拒绝合作?可以看到,在许多人物对话之前,影片留下了许多空白的时间,增加了悬疑成分。

最大的悬疑是,当我发现整个陆军部都在施陶芬贝格手下召集,当我看到党卫军总部被攻陷,政府各部门被包围,柏林一个个重要地盘都被政变者夺入手中时,当我看到似乎全德国都已经相信施陶芬贝格的故事版本时,我历史常识又突然撞了回来。不,历史不是这样的,希特勒没有死!政变失败了!

那么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哪里?在哪里?我一瞬间真的是慌张了,屏住了呼吸。我的历史常识也在这里停摆 -- 因为我已经记不得了 -- 而静静地等待电影带给我答案。

这个出错的几分钟是极具戏剧性的。

这几分钟是真的,还是杜撰的,还有待我一会儿去查证,现在我仅仅想记下我可能转瞬即逝的想法。

在这一幕中,执行逮捕命令的军官来到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官邸。我们看到戈培尔其实做好的死的准备,舌间已经果藏了一枚氰化物(柏林沦陷的时候他也真的是这样自杀的)。当军官进入房间的时候,戈培尔也接通了一台电话。这位演说与欺骗能力相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部长先生,此时异常镇静。他的声音阴冷,甚至威严,

"少校,你忠诚于国家社会主义么?"

少校有点尴尬地轻咳一声,“是的,长官”

戈培尔把话筒递给他。戈培尔的眼睛似乎有魔力,少校自愿地走了过来,接过话筒。

“这是爱莫少校,请讲。Hello?”

“你听得出来我是谁吧”

少校正襟失色。

“是。是元首!”

元首还活着,他只是受了些皮肉伤,听力受到了些许影响。但他竟然还活着!就好象《教父》里老柯良昂身中六枪依然残喘一般震撼。
同样,这里的关键已经不是元首有没有死了。如果这位爱莫少校是施陶芬贝格的圈子里的人,和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他此时也定会置之不理。他说一句,“据我所知,元首已经死了,你是骗子。”他会挂上电话,立即逮捕戈培尔。

事实上,片子通过各种眼神以及寥寥几句台词。留下许多暗示,表明这位军官似乎真的会这样做。而且,事实上,还可以相信,德意志帝国也有许许多多被纳粹党压在身下的铁血军人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想这样做。事实上,许许多多德意志人民都或多或少地能意识到阿道夫的疯狂正在把整个民族拖入深渊。事实上,可以相信,任何一个生活在弥漫的谎言和假象下的人 – 无论在一个密不透风高压政权下,还是在一个全包全容、几乎无懈可击、物质与表象至上的资本主义文化下的人 – 都有想站起来反抗的哪怕那一瞬间。

但是,风险往往太大。更重要的是,你甚至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何谈反抗呢?

施陶芬贝格的暗杀行动,并不是出于什么世界和平的考虑,而是德意志民族的利益,正是希特勒口口声声想保护的,正是希特勒自己的权力来源。施陶芬贝格伯爵传统的普鲁士贵族,是德意志的军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帝国建立在沙石之上,表面的繁荣,表面的强大,但这都是靠谎言堆积起来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兵败如山倒。

这就是真相。

真相是清楚的。真相是永远在理的。真相是每个人都有潜力相信的。可是让人接受真相。太难了。

《刺杀希特勒》向我们再次展示在人类社会里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不是真相,也不是枪炮,是人心。

希特勒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国家社会主义是一部伟岸的艺术作品,它由复杂的仪式、声色、符号、信仰构建的致密网络。于是第一时间,人们并不会去想,希特勒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人们会想,希特勒是“元首”。

“元首”,就是一个核心符号。每个人都知道元首也是个人,每个人都知道元首有喜怒爱乐,每个人都知道元首也要拉屎。但是,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明目张胆地说,“元首也需要拉屎的!”

因为元首就是这个宏大艺术作品的核心。他此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符号。每一个人都认得这个符号本身的价值。因此它就是真的,它将拥有权力。

这个终极的道理他其实也是懂的。早在电影开始之初,施陶芬贝格就对暗杀计划充满怀疑,对圈子里的极端理想主义者心存蔑视。希特勒死了,有用么?只是他想出这个可以嫁祸党卫军、名正言顺启动战备状态的全盘夺权计划时,他才决定开始行动。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他本人也是一个城府极深、很会说话的人。和其他一些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终极道理就是,在一个谎言弥漫的世界里,只有真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你想讲述一个真相,你只能用另一个谎言,一个更精心编织、功力更深、分贝更高的谎言,才能让受骗的人惊醒。

--------------------------------------------------------
元首通过电话告诉少校,让他竭尽全力,铲除叛徒。值得注意的是,与少校对话的并不是元首本人,而是通过听筒传来的元首的声音,好似幽灵一般。电话挂断后,少校两眼迷茫,好似入邪一般。戈培尔的声音更加威严,好似神殿一般。

“你听到他说的了,元首要活捉那些叛徒。”

就在这一刻,夺下陆军部,夺下党卫军,夺下柏林大街小巷,身后有无数支持者(有约五千人因为“七月密谋”而被处决)的施陶芬贝格注定要失败了。他没能割断戈培尔的喉咙,他没能铲平宣传部,他没能夺下电台、广播、电报和各种通讯网络。他也没能认真学习毛选,或者认真学习企业营销战略。不是因为他杀死不了希特勒,而是他没能赶走希特勒的幽灵。

 3 ) 刺杀希特勒 细节的困惑、迷茫

最近看了同一题材的两部电影。
《刺杀希特勒Stauffenberg》德国人拍的。
《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美国人拍的。
两部电影都很精彩,事实的描述基本一致。但细节的处理让人困惑。
 
贝克将军的死亡。
 帅汤版中,贝克将军(就是那个穿西服的)最后自杀的。
 德国版中,贝克将军(穿军服)要自杀,但开了一枪没死,摊了。别人帮忙死的。
 爆炸后,施陶芬贝格穿过检查站。
帅汤版中,打了个电话,走了。
德国版中,也打了电话,走了。两版中不同的是,德国版中,那个小军官听了电话,电话里有人命令放行。
弗利德利·欧布利特将军,政变中的表现。
帅汤版和德国版中,完全是两个人。
战争部的头(忘了叫啥)
帅汤版中很暧昧,德国班中是死跑龙套的。
戈培尔
帅汤版中含了颗毒药,德版中很镇定。
有的细节,有取有舍。有的细节,完全相反。
 
帅汤版中配角存在的目的好像就是印证他的不凡。德版,像记录片。
计划周密、影响巨大的政变,能参者都应该是意志坚定、行动果敢。帅汤版看不到。
 
两版的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不知道,没人能知道。就算是有活着的参与者,立场的不同,回忆的也不同。
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永远在改写。
戈培尔如果拍一部刺杀希特勒,会是什么样的那?
 
两部电影,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感受。
很佩服帅汤版的编剧,没有篡改具体事实,通过细节表达了他想让你知道的,你应该相信的。
 

 4 ) 我是来搅笑的.....

HC BL 剧透宅女版,请直男们绕行......................................................................................................................................................................................................................


















我挖帅哥啊,挖呀哇....

称得上有名有姓的帅哥的,是Stauffenberg的副官Wener von Haeften,由英国小帅哥Jamie Parker扮演。仔细看看,这两个人真的有点像呢,就是现代护肤技术突飞猛进,Jamie看起来是个不超过25岁的粉嫩正太,虽然Haeften本人已经是老大不小了。

小帅哥一出场,有点Matthew Modine的味道。Stauffenberg一见之下,马上好感大增。既然小副官是自己人介绍的,索性把阴谋和盘托出。下面是一段邪魅的对话:

Stauffenberg: 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一个反叛的计划。
Haefton: 任何命令,长官,我都服从。
Stauffenberg: “任何“是一个危险的词,中尉。

小副官大概看到上校眼里的一点邪光,呆呆的看着独眼龙,镜头特写真是唇红齿白,脸颊上的细绒毛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好一个正点正太啊!

小副官穿什么不好,非要穿副官制服。那制服上的勋带啊,深色的底色啊,还有必备的武装带啊,其实都是希特勒这个艺术家设计出来花痴用的。任何一个金发小男孩配上勋带马裤长桶靴,马上一个玩偶兵的样子,让元首领袖们爱不释手啊!小副官身佩一级铁十字一枚,步兵突击一枚,那个在衣扣上的,是不是二级铁十字简化版?小副官名字也带von,世家出身的,无怪乎入伙造反。

反正看得出这些老贵族很不受宠。别看造反的将军一大队,只有Olbricht还有个象模像样的RK,其他人都顶多一个一级铁十字而已。倒是“京兆尹“Remer,有个加了橡叶的RK。因为护驾有功,此人在日后飞黄腾达,战争结束前已经飞升到少将一级,连waffen-ss的红人们都自叹不如。因为小胡子的抬爱,此君日后成立了Socialist Reich Party,义无反顾的死硬纳粹一枚。士为知己者死也。

除了Stauffenberg的小副官,Fromm将军的小副官,大概名字是Herber,但比Haeften还娇艳无辜。几个星期后,发现此演员原来是Matthias Schweighofer啊,红男爵主演,当红小生耶!该副官在历史上可能扮演了比Haeften更重要的角色。当年在Fromm被扣押之后,他手下的一群青年军官意识到除了事,马上在Fromm的办公楼里发难,把Stauffenberg一众制服并关押起来。然后才有了Fromm灭口的心黑手辣。在电影里,那个彷徨的小副官坐在门口的打字机旁边,诚惶诚恐的看着达官贵人们吵来吵去,不知所云。直到Fromm被关起来,在门即将被关上的一刻,时间停止了。我们粉嫩娇艳的小副官在人群中,趁着这个历史一凝神的沉思,看到了Fromm老头儿那无可奈何的脸。Fromm没说话,只是举起手,手腕上翻,看似打了个招呼,其实那是一个纳粹礼。小副官马上一脸通红,羞辱的颜色燃遍了脸颊,小宇宙爆发了!....不久办公楼里立刻枪林弹雨....

这么一看,那个纳粹礼突然很诡异的高尚起来....

从今天起我是副官控。

最后Stauffenberg的小副官很荣幸的跟着几个大人物落入了Fromm的魔爪。四个人(确切地讲,是三个长人和一个短人)被挨个枪决的时候(我纳闷为什么挨个。四人一排不是可以节约点子弹吗),Stauffenberg本来是第三个,小副官最后一个。但在卡车车灯的聚光照射下,象莎翁的舞台剧一样,小副官挣脱卫兵的束缚,大跨步的走到Stauffenberg面前,和他的上校面对面的直视... 两人的面孔距离那么近! ....这是阴谋,一定是阴谋!五短阿汤怎么会高到可以深情滴直视的地步?.... 反正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深情滴,无言滴看着他!时间再次停滞,宛如千年回眸.........罪恶的枪声响起,小副官倒在了上校的脚下......T_T 原来德国的子弹穿透力这么滥,怪不得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被人狠揍。

行刑队的抬起小副官的尸首时,他还是那么安安静静的漂亮着。镜头转向Stauffenberg,后者眼含着热泪,高呼........他呼什么其实真的不重要。枪声再次响起,Stauffenberg不甘心的眼睛盯着黑色的上苍: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

另外一个正太大集合场面,是Stauffenberg跑回柏林,发现反叛分子都严阵以待,准备打电话的时候。超多feldgrau制服正太挺立在办公室门口,每个人年轻的面孔一片纯净,都会心的微笑着,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了粉红色的三....不是!是橙黄色的通行证!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同志!Stauffenberg第N次被感动了,原来大家厉兵秣马,就是为了此刻的出柜!.....不是,是出击!

好景不长,发现电话叛乱被搞黄后,大家纷纷作鸟兽散,制服正太们也跑的飞快。转眼间只剩下Stauffenberg和一个女秘书鸟。老汤激动地热泪盈眶:“谢谢,谢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女秘书歉意的回答:“偶是老牌同人女嘞......“



(如果有冲动,请用拖鞋拍死我吧)

 5 ) 勇敢的行动,精彩的电影

不管施陶芬贝格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德国,还是为了私利,他们能够意识到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和战争是没有出路的,他们想推翻希特勒,提前结束战争,仅凭此点,他们就是正确的。在希特勒被绝大部分德国人神话、崇拜、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敢于密谋反对希特勒,挽救战争中的德国,他们无疑是勇敢的也是可敬的,历史应该肯定他们的行为。至于狂人邱吉尔对他们“狗咬狗”的斥骂,可以忽略不计。在骄横自大的邱吉尔眼里,没有几个是值得他肯定的,看看他对苏联和中国的态度就知道了。 电影拍的很精彩,把整个“瓦尔基里”计划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即使没有历史常识的观众也能看得明明白白。尤其是片子的结尾很是悲壮,让人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唏嘘感。其实,只有希特勒被干掉,政变才有成功的可能。只要希特勒还喘气,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在绝大多数德国人心目中,当时的希特勒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就如同日本的天皇一样,有可能会被本国人推翻吗? 我看的是泰盛出的正版D5碟,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国配,非常棒。但片头的效忠希特勒的誓词中文字幕翻译只把希特勒的身份翻译成德意志帝国元首和三军最高统帅,故意隐去了希特勒也是德国人民的代表的事实。英文原文如下: I swear by God sacred oath: That I shall render unconditional abedience to Adolf Hitler Fuhrer of the German Reich and peopl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at I shall at all times be ready,as a brave soldier,to give my life for this oath......... 中文字幕翻译如下: 我在神前宣誓, 无条件效忠德意志帝国与其元首、 三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并且随时准备为元首英勇捐躯......... 很明显,英文第三行的中文意思应该是:“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元首”,而不仅仅是“德意志帝国的元首”。个人认为应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原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还有开头的“Tunisia”就是北非的“突尼斯”,字幕非要译成“突尼西亚”,希特勒的“狼堡”(Wolf Lair)非要译成“狼窝”,个人感觉有点太小心眼了吧。但瑕不掩瑜,总体上碟子出得还算不错。 PS:不管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制度,只要搞个人崇拜、个人集权、个人造神,这个国家就危险,就会走上歧途,就会祸国殃民。这应该是个真理。 另外关于这次行动还有一些后话:那位一个电话就倒戈的雷默尔少校,在之后自然是飞黄腾达,在杀害了施陶芬贝格等人后旋即被晋升为上校。不久被调到希特勒的近卫部队担任旅长。之后又被升为师长。二战结束时被俘,活到1997年;影片开头那位用葡萄酒炸弹企图刺杀希特勒的将军特里斯科夫(也是最后用手榴弹自行了断那位),他的助手菲利浦·冯·伯泽拉格尔(就是和特里斯科夫一起等电话那个年轻军官)是这次行动的炸药提供者,也是暗杀小组中屈指可数幸存的人,他也活了下来,于2008年5月1日辞世;还有电影中没有出现的一位斯派达尔中将(Hans Speidel),他也是阴谋核心人物,但是事发后他立即来了个“坦白从宽”,像只疯狗一样乱咬别人,想着谁就要谁。最后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上司,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都咬了进去,逼得隆帅被迫自杀。希特勒并没有想对待弗洛姆一样把他杀了而是留下了他的一条小命。战后此公向盟军大吹自己是刺杀希特勒的“功臣”,结果官运亨通,先是当上了西德军的陆军司令,后来又担任了北约欧洲部队的总参谋长。

 6 ) 装逼遭雷劈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好的一部片子。情节紧凑,代入感强,细节也没有大的BUG,再加上一众叫不上名字但眼熟的演技派当绿叶。唯一的缺点就是人物太多,有些人物前后交代有些不清楚,比如最后被逮捕的一个什么元帅貌似之前就没怎么提到,也许是我没注意看(不好意思,中间上了个厕所,实在憋不住了)。总的来说,情节有些单薄,这个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并不妨碍让人们去关注那段历史,那些人。

结果回来豆瓣看了之后,感觉有些意外。我不理解这么好看的一部片子。有些人非要装品味,玩深沉,还突然冒出了很多历史专家。就我观察,这些人并没有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影片的得失。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上过大学。说什么靓汤的片子,偶像派,很浅薄,浅薄NMLGB啊,靓汤毕竟还是演过生于7月4日和借刀杀人这样的片子,论演技我坚决顶他,至少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从来没意识到这哥们是靓汤!好像偶像派就不入他们的眼,自己有欣赏水平。又说什么历史不是这样的。拜托了专家们,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如果大家看电影的时候看的银幕上的那个人是靓汤而不是施陶芬贝格,如果这部电影变成了大家表现自己是历史高手的“找不同”游戏,那恐怕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了。一句话,要研究历史,就别装逼学人家看电影——都知道您上过大学,您特心事重重,若有所思,行不?您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CCTV百家讲坛,您今后就是别去电影院。更有的仁兄,还以什么德国人说英语来否定这部片子。我反而觉得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到位的,至少比其他一些类似的片子到位,因为片头的字幕都是从德文再变成英文,靓汤开始写信的时候的旁白也是德语然后变成英文,这样的处理就很好啊,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不影响这是一部英文片的事实。何况这部片子并不是类似于硫磺岛上的来信,或者亮剑那种需要用不同语言突出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片子,人家压根就是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这个时候操什么语言其实并不重要。明白不?还装B不?

总之,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好吧,这次就让我勇敢的表现一次自己的浅薄吧。文艺(女)青年们鄙视我吧。我是SB,我没上过大学。

最后引用一句孔子的话送给某些人——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呜呼哀哉。

 短评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此话不假,咱在《第三帝国的灭亡》里瞧得其中玄妙,看来这电影的说教就忍受一下吧,真正应该讨论的民族性问题有点含糊,不喜欢

3分钟前
  • StanGoD
  • 较差

★★★半 ~ !

5分钟前
  • Ariza
  • 还行

政治事件有时候就是瞬息万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0分钟前
  • 择日而王
  • 还行

悲剧了

13分钟前
  • feenter
  • 力荐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电影院看,很幸福。

15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太他妈好看了。。。

19分钟前
  • Charlie
  • 力荐

6/10。可以删去30分钟,举黄牌和枪决几幕硬生生搞成了主旋律。本以为剧情会纠结于策划行刺的过程,没料到两方通讯战和继续控制柏林的打算对我这种历史盲而言还有点张力,只是叛变结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再玩简单的事件铺陈毫无悬念。应该重点放在主角暗杀失败后的心理,妻子停车吻别的闪回简短但感人。

2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多好的素材,拍的这么好莱坞式稀烂......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汤哥的制服虽然诱惑,但是腿真好短啊……(妈的和这个电影有关系么)

23分钟前
  • Abe
  • 推荐

两小时的片长做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压缩饼干”。对历史有兴趣的,建议先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助于消化。

2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德国人,策划一次暗杀如交响乐般庞大,只可惜没有事先把执行部队和通讯渠道的头头拉拢过来,结果这两人奉命行事坏了全局。但说回来,阴谋只能限制在小圈子里,何况当时的大环境,即便小圈子都不坚定,难怪会失败。

31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阿汤哥信科学教后果然傻了,然后导演大概也是个二逼,使得整部片子成功俱备了一种傻不叽叽不知所谓的诡异气质

34分钟前
  • Mr.D
  • 很差

操着流利英语的德国鬼子 看着真别扭

37分钟前
  • 手机永远快没电
  • 还行

only watched the first twenty-six minutes

39分钟前
  • hospitality
  • 还行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41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行动目标希特勒》这部电影里的一群人,篡权夺位的意思绝对大过反抗纳粹、拥抱正义,小汤死的时候可以喊:“德意志万岁!”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充当人体炸弹?

42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靓汤的电影,即便内容不好,也算饱了眼福。比起条理性,逻辑性,节奏性,视觉听觉性,更喜欢同期的《黑皮书》

46分钟前
  • 神诺诺
  • 还行

可以用来学习如何干事。。。

49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战争和政治实在太恐怖。

54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唯一的亮点是刺杀结束后的有秩序的反叛行动,为人民起义、恐怖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58分钟前
  • 麦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