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好的战争片会带入感强烈地一遍遍告诉你,战争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泪之谷#大篇幅着力叙述,让人们又一次见到它的残酷⭐️⭐️⭐️⭐️。(这里不愿描述,因为伤感。)
说说其他观感。⭐️⭐️✨
故事发生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影片以坦克兵视角,以及前哨阵地小规模局部战场,描述叙以双方交战,以小说大,展现的没有以为的好。有些交战场面甚至有点Low。对于著名的戈兰高地,北部战区,以色列与叙利亚坦克大战,还原度不够⭐️⭐️
在前哨阵地,叙以士兵遭遇战,实战感不强。十几名以色列前哨士兵躲在屋内工事里防守,门外不设防,让叙军闷在屋里打,不可思议。叙军被描述地更奇怪,一个小门口大家不怕死地往里冲,需要吗?N个手雷,肩扛式火箭弹之类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横尸满地。为什么?
#泪之谷#对这场战事的看法与反思是明确清晰多视角的。⭐️⭐️⭐️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曾经历经苦难,灾难深重,但以色列建国,在中东打下自己的家园,给别人带去的灾难也同样深重刻骨。
看到叙军的一个士兵,跟以军那个胆小的情报人员搭上话,帮他抓刺猬,问他讨水喝,两个人像第一次见面的异国朋友一般攀谈起来,叙军的小士兵说,只想回家,回忆起爸爸带他们去的最好吃的餐厅,还邀请以军的情报员以后去大马士革玩,要带他去逛大马士革,带他去吃最好的肉丸。就在这一刻,被保护情报员的以军军官一枪爆头。
太难过了。
可战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吧。
一线的士兵,没有人愿意打仗吧...
好多被新闻联播灌大的傻孩子,都以为那个时候的战士不像现在,应该都是勇敢不怕死的,觉得导演故意把以色列国防军战士拍的过于神经兮兮的,真以为犹太人都是伟大的战士吗?
举个傻孩子们可能最不想听的例子:为了收容患战争创伤后遗症的志愿军,国内特地建了大型的荣退军人医院(当地人就叫神经病院),多说真没意思,查查资料再好好自我思考一下,那时的志愿军都这样,对越自我反击战后轻度患者高达20.7%,你们?还觉得战争好玩吗?所有的战争,不管正义与否,留下的就是一片哀嚎,一地尸体,一座神经病院。
故,不要再在别人拼命反思的时候秀自己的低智商,连周边环境如此恶劣,女人上街还背着突击步枪的以色列都在反思战争,反思当年达杨对阿拉伯国家的藐视政策以至于形成了阿以对抗世界,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渴望和平生活。
西方世界军队在二战后的认识就是一定要把武器形成带代差优势而不是靠精神,炮要比你准和狠,不行就呼叫飞机支援,有了这些保障,普通步兵才会稍微安心不发神经冷静打仗,靠精神?一顿炮火就教你做人,这也是为何兔子军队长期患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原因,上层领导都知道精神靠不住,就看歌颂电影后自以为是的小韭菜,一上战场铁定先拉屎。
拜托,为了你的家人,好好做一个怕死的人,被动不动就叫嚣打仗,世界真不缺你这根韭菜,但你对你的家人很重要且是无价的!
犹太人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
以色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历次中东战争和冲突中,以色列人所向披靡、屡战屡胜。当代以色列,国际安全保障、高素质职业军队、先进技术兵器、谁与争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以色列的弱点和短处——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南北长东西窄、缺乏战略纵深;
人口分布高度集中、大片控制区比如约旦河西岸、内格夫地区实际只占据少数居民点;
对内交通运输过分依赖几条南北纵向干线、对外海陆空联系几乎完全暴露在对手面前;
地区政治严重缺乏安全环境;
国际政治周旋于大国之间,拆东墙补西墙、拙荆见肘;
国内矛盾重重:党派倾轧、政教冲突、经济脆弱、科技滞涨、人才外流、定居者闹事、过多依靠外来移民、兵源不足;
战略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水、石油、矿产。。。等等,不一一累述
受国内外诸多因素条件制约,以色列在地区冲突中的基本出发点只能是美以同盟,跟以色列开战就等于和美国作对。以色列一贯立足于先发制人、有限目标、局部冲突:以色列人的基本战术就是:早打(先发制人)、快打(闪电突袭)、大打(恃强凌弱)、狠打(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此外还有拉一派打一派、打进去拉出来、掺沙子挖墙脚等常规手段。
也正因为这样,在国家层面的地区冲突中,以色列可以完胜周边国家。谁不服打谁、看谁不顺眼打谁、想打谁打谁。以色列的想法就是:不打白不打、打了也白打,反正也有美国大爹撑腰;趁我现在能动手,我就非得把你打残了打废了不可。让你今后十年二十年都缓不过来劲;只要有机会趁现在就把你收拾得服服帖帖,让你下辈子也不敢再出来跟我叫号。
这就是以色列。
也就是因为以色列国家有如此显而易见的弱点和短处 ,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这样难堪的场面:
以色列尽管可以把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打得抱头鼠窜、满地找牙。可是常常却被远比自己弱小得多、根本不在同一重量级别的反以色列武装——哈马斯、真主党、杰哈德等势力压着打,而且居然还会被打得灰头土脸、焦头烂额,不要太难看啊。
能使以色列立于不败之地的核遏制核讹诈也好、倚靠无往而不利的军备也好,其实用常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以色列的优势军力,对付不了哈马斯、真主党等反以武装的持久战、游击战、袭城战、街道战、地雷战、坑道战、火箭战、还有人体炸弹。今后可能还会出现的城市巷战、恐怖袭击、黑客网络战。比较著名的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五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军队长期介入南黎巴嫩冲突,结果损失惨重。真主党反而乘机做大做强。最后2000年以军被迫撤出南黎巴嫩。
这就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以色列擅长利用自己的优势强项,可以把周边国家团灭、做到门前清。可一旦遇上真主党、哈马斯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候,以色列优势变劣势,有劲使不出来。这就好比搬石头砸蚊子,你丫叮不死我也得累死我。
以色列可以粉碎哈马斯发射的99%的火箭弹,但是剩下的最后1枚火箭弹仍然可能是致命的。以色列可以挫败哈马斯、杰哈德等的99次袭击、100袭击。但接下来还有第101次袭击等待着以色列人。今后有一天,哈马斯也许不放火箭弹了。可是人家直接改放导弹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哈马斯等反以武装、激进派别、极端势力的打法,就叫做鸡蛋砸石头。打不死你,我也能腻歪死你。毕竟光脚的从来都不怕穿鞋的。
现在来看除了以上的弱点和短处,以色列至少还有三处死穴:
第一,大国政治带来的危机。
一旦美国国内政局动荡、严重危机美以战略同盟关系,以色列身处的安全环境就可能会恶化。过度仰仗美以战略同盟关系,等于把以色列的脑袋别在美国人的裤腰带上。什么时候美国人都焦头烂额了,犹太人也就自身难保了。以色列这是在赌命啊。
这并非是不可能,大到1911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党人改弦更张、1933年希特勒上台穷兵黩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9年旷日持久的中国内战结束,南京政府被迫退出国际政治舞台;小到南联盟戛然解体、萨达姆政权灰飞烟灭、叙利亚战争峰回路转,这都是眼跟前的事儿。
第二,以色列国内矛盾激化引发政局混乱、催生极端势力极端路线。
犹太人的民族凝聚力是出了名的,可是一致对外并不代表对内就是铁板一块。以色列国内的政治斗争也是出了名,工党和利库德集团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经常会导致政局峰回路转、江河日下。比较著名的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总理拉宾遇刺导致以色列政坛的政治走向整个大翻盘,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以色列大党奉行党派政治、因人废事。小党则是死缠烂打、无风作浪。宗教势力尤其是保守势力更是推波助澜、煽风点火。在这种情形下不难出现万马齐喑,引发极权政治的横空出世。美国川普总统当选上台,就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选民最初的想法可能只是两害取其轻,没想到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贯持强硬立场的以色列宗教极端人士和外来移民势力也将是未来政局的不安全隐患。
第三,国际新形势下,以色列有可能成为IS等极端势力恐袭的新目标。
比之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由美国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肯定稳操胜券。因为它俩不是一个重量级别,胜负一目了然。但是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太平,全球反恐愈演愈烈。直至极端势力席卷中东乃至全世界大多数地方,肆虐欧美各国使其深陷其中、欲罢不能。IS在短时间内能够狂飙突进同时向美欧各国宣战,这样的泛滥这样的体量简直细思极恐。问题就出在新兴极端势力早已不再选择单纯某个国家成为自己的载体,而是直接跨越国界民族人种信仰的界限。
反观以色列在中东一向有恃无恐、骄横跋扈,生生是把自己摆在了地区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的风头浪尖上。这是不是傻啊?!真要是有朝一日极端势力觉得以色列碍事绊脚,居然脑洞大开宣布发动圣战收复圣地。IS超英赶美,固然匪夷所思,但是对于以色列这样的莞尔小国来说肯定会是一场灾难。以色列国内有将近200万阿拉伯人,这简直就相当于200万枚定时炸弹。不管谁能拿到这部分炸弹红利,都会把以色列人送上绝路。
记得清朝时安徽桐城人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一次张英收到从老家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要求张英出面摆平与邻人之间的宅基地官司。张英回信也没多说,只写了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后,家人立刻动手拆墙,退让三尺。而邻人为之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两家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张英身居高位但并没有有恃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包容待人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中东地区战乱不断、由来已久。历史上的孰是孰非固然难以评说,希望冲突各方能够互谅互让、和睦相处。
毕竟,谁播种灾难的种子,谁就会收获仇恨的苦果。
(本文系日出印象原创影评,使用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鸣谢)
该剧是根据1973年以色列爆发的赎罪日战争真实改编,全片上下共十集。资源收藏在战争电影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影片讲述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期间,以色列在戈兰高地被叙利亚、埃及装甲师围攻,以色列国防军以少胜多最终拯救整个国家的故事。 这是战争题材的又一力作,开始看还貌似抗日神剧。其实查阅第四次中东战争历史,以色列确实在戈兰高地战中以不到200辆坦克狙击了对面1400辆坦克的疯狂进攻,被誉为现代装甲防御战的典范。
历时两个月,终于把这部只有十集,每集不超过五十分钟的剧看完了。倒不是说拍的不好或有什么价值观崩裂之处,其实剧中对于无论是以军还是中东地区联合军的刻画都是很平淡很正面的。
当然历史上来说以色列和中东各国也没有真正本质上的分歧,至少就我很肤浅的对于中东地区和犹太人的历史了解来说,还达不到咱们中国人所谓血海深仇的标准。然而中东地区的资源紧缺,以色列占据的地势本身也一言难尽。以军和中东国家的纷争真的归根结底说来还是领土,意识形态,西方势力在中东角逐不可避免的博弈。
但是如果联系到近现代犹太人的悲惨历史,这个战争对于犹太人所带来的伤害,就变成了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土纷争,而是各个国家对于犹太人表面上容忍,实际上恨不能除之而后快,随时抓住机会侵害这个民族的又一次体现。
在大屠杀生还者尚且健在,死者血还未冷时爆出这样的战争,对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是怎样的精神压力,怎样的心灵伤害,任何一个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略有了解的中国人,应该都很能理解吧。
综合以上所述,导致我看到描述以色列领土被入侵,士兵们恐慌害怕被俘虏的画面,老忍不住想起读到过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边境战争。想想都是如此被歧视被侵害被大规模屠杀过的民族,争取自己国家领土的完整,人民的自由尊严和安全是多么的不容易。士兵们如果互相爱护和关心,又会是有怎样的精神压力和痛苦。看得很痛苦,忍不住深深地难受😣完全是在煎熬中看完的。
有俯角,能卖头,就是厉害,哈哈哈
战斗场面挺真实,但士兵的精神状态太离谱了,1973年的以色列士兵都这么婆婆妈妈+神经质吗?派5个吴京兵分5路整个中东都给它拿下。
人类应该建立这样的政治伦理:所有那些想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的人,都是人类公敌,人类的渣滓。我们不会再将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这都是那些人渣用来欺骗人民的借口,只要你想动武来解决问题,你就是人渣。
筹备历时十年,是以首部赎罪日战争剧。创作灵感源自参加过赎罪日战争的主创的父亲(编剧之一是以战争片《波弗特》编剧),力求探讨以政府和军队漠视战争预警,导致北部边境的军民处于弱势,但他们奋起反击、以少胜多,成功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于存亡之际的这一过程。眼泪谷之战是装甲战中的经典案例,但剧中人物均为虚构,故事则来自众多以军老兵回忆。该剧也是一部年代剧,还原了70年代的以社会环境,如后方以境内种族争端焦点地区的故事和穆斯林背景的以军人等等。主创希冀其所讲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能够致敬参战者,同时引起以色列和全球观众的共鸣。该剧由以人主导的以本土、英国和美国影视公司制作,单集成本超过100万美元,堪称以电视剧行业之最。本剧军事顾问参拍过以经典战争片《赎罪日》。
在屏幕前已经看的头皮发麻了,怪不得会那么多战争PTSD的,真的恐怖到不行。
主战场还是在西奈,戈兰高地不便于大规模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叙军的行动属于牵制性质,一旦成功,阿里尔·沙龙师就要投入次要战场被白白消耗掉。然而叙利亚军队搞砸了他——们要是好好吃透了俄国战争艺术,以色列早就完蛋了。
摩萨德拍的示敌以弱削弱警惕的宣传片?这么一群矫情自私、恐敌怯战、神经质、无战术的乌合之众怎么打赢战争的?!总体就是唠叨、走避、各种埋怨和猜疑。开头结尾坦克大战还行罢。
好看,正在追,喜欢这种类型。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去找历次中东战争的资料补习,又强化了不少知识。
不是很理解但凡一部战争历史题材的片子就要被一些人冠以“反战”的标签,纪念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让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再正常不过,所以很期待以后能有人能拍出“中国对越战争”的短剧~
难得有中东打仗的剧,唉,战争残酷,两个人聊着聊着下一秒这人就没了。。。。当时的我们在干嘛?文。
其实也就是很普通的战争片吧,整体立场上有些左右摇摆,一方面又想表达以色列的英勇,一方面又想表达战争的残酷,两头都有些不搭。就算真实事件有些抗阿神剧,但拍出来的效果还是太普通了点。对于片子里的主要反派叙利亚军,我只能说落后就要挨打,被以色列一路干成这样也是没谁了,随着各国关系正常化,除非真有三战,否则以后巴勒斯坦人估计只剩下被同化的命了~~~个人评价:B
军迷剧荒的不二之选。赎罪日战争是以色列立国后最危殆的一次,没有之一。以少胜多的坦克战,悲壮但惊人,对反扑大马士革赢得时间,被全球广泛作为军事教材。本剧走的写实风,对战场的无情残酷在很多细节上得到还原,例如弹震症、战争焦虑症、误杀友军、对空袭战机用冲锋枪扫射形成方形弹幕等等,对如饥似渴的军迷们是一道迷你满汉全席。
停不下来,一口气刷完目前4集。因为战争很局部所以很好懂,几个主要角色都很有记忆点。看有人质疑“3辆坦克干掉40辆”,其实不夸张,摘自wiki:“Zvika Greengold中尉凭着1辆坦克和几名乘员,(从当晚开始)在接下来20个小时里,在面临崩溃的战线上来回奔驰,抵挡每台入侵的叙利亚坦克,有时候只有一台、有时则是一大批,在击毁对手后迅速更换目标,单独击毁了数十辆的叙利亚坦克。他在激战中被击中受了伤,但仍然继续作战,不断的进行小规模作战,在每次战线即将崩溃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由于杰出的作战表现,Zvika成了以色列的国家英雄。”
乍看背景會以為要演成一部“神劇”,但如果看戰鬥情節真的會如此以為,可其實誤會大了。長評很多人解釋了,網路也很多熱門文章,總之,IDF確實打出了一場精采的坦克戰。但這部片要表達的並不是這些。一如絕大多數的反戰劇,主流旋律是想要呈現在勝利背後的無名屍骨,儘管以色列確實退無可退,但死去的親人再也不能回來亦是事實。遭到社會鄙視卻還要奮戰的底層,被“大局為重”而拋下的棄子,找尋兒子的父親,痛失愛侶的女人...最後導演安排了一位敘利亞軍官陳述了另外的角度看待這場戰爭也是亮點。總之,以色列人拍出了部不錯的反思劇。
三辆坦克干掉叙军40辆坦克???好兄弟死了直接精神崩溃,对着友军开火???
还挺真实 后面大概率改五星
复国主义与复兴主义的牺牲品们
以色列版的抗战神剧
这部讲述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的以色列剧,应该是少有的二战后战争题材优秀剧集之作。冷战背景下的代理人战争,叙军偷袭,以军大意了,没有闪……但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组织动员能力(比如抗美援朝),也没有现代化的战备,那真是占不了什么大便宜。
好看,不过短评里怎么竟是不了解中东战史的说这是神剧啊,无知者无畏嘛。这剧要说有毛病,就是疑似用现代好莱坞那一套去描述74年以色列军人精神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