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2020

已完结

主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阿尔登·埃伦瑞奇,哈里·劳埃德,尼娜·索珊娅,约瑟夫·摩根,黛米·摩尔,凯特·弗利特伍德,凯莉·班伯里,汉娜·乔恩-卡门,三辻茜,索菲·麦金托什,埃德·斯托帕德,安·阿克因,拉腊·皮克,娜奥米·杨,凯西·克莱尔,查理·汉布利特,斯塔奇·希克斯,布鲁斯·约翰逊,帕斯·萨克勒,弗莱迪·怀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2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3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4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5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6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3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4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5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6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7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8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9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丽新世界2020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新伦敦市民伯纳德·马克思(哈里·劳埃德 Harry Lloyd 饰)和列宁娜·克朗(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 Findlay 饰)只知道严格的社会秩序,和一种叫做唆麻的完美药物,服用这种药物是一种即时满足并无处不在的性文化。然而为了探索超越社会限制的生活,二人开始了他们在野蛮之地的假期,却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暴乱。伯纳德和列宁娜被野蛮人约翰(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 饰)救了出来,约翰和他们一起逃回了新伦敦。心思思给你我的初次心动鬼请你睇戏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传奇樱时美丽的他风之颜色连环杀手大刀记漫威:女性力量社会学家和小熊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道元东游记舞动DNA暴太郎战队咚兄弟大闹广昌隆 大鬧廣昌隆群龙夺宝靠你啦!战神系统法网杀机(原声版)福运之人最后的兵团停火大运千年爱情不设限第一季假面骑士卌骑幻爱2019海上拖救大队太阳不能动阴阳诀之祭情西域冒险记之神秘镜鬼吹灯之黄皮子坟(2017)吉吉历险记阿尔法:狼伴归途(原声版)忍者神龟3月的狮子 前篇刀客家族的女人凤凰劫伊普克雷斯档案1000行永远的守望迷你刀使

 长篇影评

 1 ) 这个乌托邦,咱还反吗?

“当你无法选择,你也就不再为人了。” ——《发条橙》

在我年纪还轻,见识尚浅的时候,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没有带给我很大的感触,相比之下,奥威尔的《1984》文字更优美,人物更立体,情节更曲折。但当我仔细去理解背后的深意时,我发现过去我关注的是美的东西,而这些作品真正触及的,是伦理的、现实的问题

《美丽新世界》写于《1984》之前,但实际上,1984是一个正在消隐的过去,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我们将要抵达的未来。前者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斗争的、人性尚存的社会;而后者的存在,更温和,更彻底,也更苍白,人类被驯化成幸福的奴隶。

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谈论其本身还是后来的改编影视,我们仍需要回到“反乌托邦”这个概念本身。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的概念对立存在。通常是以已有的理念或现实为基础,构建一个高度发达、完美运作的乌托邦世界,并反过来揭露和批判这种现实或理念的弊端和不足,以达到一种警醒的效果。而由于人的生命意志会无意识地追求生存和繁衍,有人在的地方就不可能会有乌托邦,因此,所谓的“乌托邦”要么作为一种幻想虚构的概念,要么作为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而很多时候,乌托邦其实就是另一种形态的反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同名美剧,却恰恰是对“反乌托邦”的一次误解。

01反乌托邦到底在反什么啦?

夏目漱石曾写,“到处都是同情啦、爱啦、正义啦、自由啦,世上全是这些流行货色在起作用。”这当然是句俏皮话。反乌托邦类型,或许也已经成为了这样一种流行货色。当我们一提到反乌托邦,马上会想到的或许是:极权政府,高度统一的口号和行为模式,无处不在的监控和管理,阶级矛盾,或许还有反抗和妥协。

《美丽新世界》剧集的世界观里。 “美丽新世界”有三个准则: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一夫一妻制;分五个等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隆;人类从胎生变成瓶生,父母和家庭的概念变成展览馆里铭牌上的名词,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也变成可耻且违反道德的存在。 所有人从小接受潜意识的训练和制约,不断地被灌输等级、伦理等规则。于是人类像机器一般从工厂里被制造出来,并被赋予固定的行为模式

同时,这个世界观还融合了《美丽新世界》和《1984》两部反乌托邦作品经典的关键元素:等级森严的极权社会之下,矛盾完全被消除。监视行为变得更为寻常普遍、更日常化。

前者依靠一种叫嗦麻的特殊药物,这种药物,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醉药,或者说迷幻药。它能为人们提供快乐和安全感,如果你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就吃它。于是在“新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痛苦,也不需要为生计奔波劳累,每个人都安于自身的阶层

后者由1984里老大哥的监视,变成了剧集世界观独创的英卓智能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但这并不会让人产生反感,恰恰相反,人类被给予了一切他们想要的东西,幸福也好、感官愉悦也好、自由也好,只要在这个系统之下,你想要的一切都会被赋予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来审视这个“美丽新世界”:实际上它是一个十分美好、稳定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满足。前提是,你要遵守规则。

某一天,“新世界”里闯进了一个叫约翰的野人,他可以穿过隔开野人区和新世界的电屏,随意进出新世界,也就是说,他打破了规则。在这里,他发现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按压一个装着嗦麻药丸的装置。人们“咔哒”“咔哒”地按压嗦麻管,这个动作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固定的暴力。观众视角看来,那是在一次次地剪断那根通往痛苦和理性的蜘蛛丝,将人重新打回幸福的地狱。 在剧中,无法忍受被当成动物一样对待的野人,发动起义杀死来参观的新世界人类;不愿沉溺于无脑享乐的约翰,在“美丽新世界”内部挑起下等人的不满,引领他们反抗上层。这些都是原作中不存在的情节。但,这可能发生吗?

反乌托邦社会不是突然到来的,它的建立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演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稳固的“新世界”社会里,其存续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要接受睡眠教育和制约训练,被输入的观念如同“思想钢印”一样,通过行为和语言不断巩固强化,直到它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无意识行动。如果还有人不满足,那么他们会被送去野人区旅游,体验那里的荒唐和离奇,感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因此,即便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的都是一个表面和事实真相极度分裂的世界,但前者的高压统治仍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而后者却是,系统已经完全消除了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构建出了一个完全态的稳定社会

人们已然从反抗——即1984的世界——走向了妥协和顺从,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要去反抗什么呢? 《美丽新世界》的小说,并不是反抗某个固定的实体,而是道出了对现代社会奴役同化人类的个体性焦虑,是对人性如何被剥夺的反思。小说的最后,约翰选择自我流放,宁愿远离这样的“美好”,寻找某个他还没有看见的“自由”。

而我们再看看剧集,野人与新世界的对抗、底层反抗压迫的对抗,完全可以替换成种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野人和约翰都向新世界发动了革命,但斗争和反抗的种子实际上并不存在——你会反抗那根打在你身上的鞭子,可你如何去抵抗人类浅薄的本性呢?

02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当你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时,你已经落入了陷阱。而这也是“新世界”给人类精心安排的陷阱。

马克思描述的理想生活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在野人社会长大的男主约翰,也如此描述他的理想生活:“想象一下,只有我们,没有其他人,我们亲手盖的小房子,地里长出我们需要的一切,前提是我们辛勤劳作。”

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技术为基础,完全以理性构建出的合理社会。它直接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你可以去追求这样或那样的生活,选择权在你。 前两者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等级和阶级的社会,人为了活着,必须付出辛劳。而后者看似也很正常,人们依旧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如何选择“新世界”提供的理想生活就像扔骰子,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选项。而它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你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项存在,也不知道其实你可以不用选。这和食用嗦麻一样,是一种隐性的暴力

但我们依旧可以提出问题:约翰和“新世界”描述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但哪一种会更幸福呢?

在小说里,两个答案它都冷酷地否定掉了。

《使女的故事》曾有这样一句台词,“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一种是无忧无虑。”但我们都知道,后者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是被赋予的,是“自由即奴役”的虚假自由。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自由也不值一提。这是赫胥黎的答案。

剧集版给出的答案,不用想,是约翰的那个。 于是为了激化矛盾,它设置了一个反派,即人工智能英卓,挡在了追求这种生活的约翰面前。剧情后期,人工智能与觉醒的人类之间产生对立,形成了一个更高的矛盾点,人类不得不起来去推翻人工智能的统治。

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矛盾的转移,控制人的东西改成了机器,是把问题弱化、虚化了。主人公们要反抗的,不再是社会系统、极权政府的“恶”。社会根本的恶,从掌控权力的统治者,转移到了威胁人类整体的人工智能。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寓言,它探讨的关于自由、人类社会的议题,本身其实与机器人类型的故事有着天然的相性。但别忘了,所有机器人的故事,往往还是人类的故事。机器是讲述故事的工具,故事的焦点,仍然是人——“人”如何定义,人类社会如何形成。

而剧集所呈现的,并不是关于人应该如何存在的争论。它将隐藏在背面的“奴役”逻辑提升至表面,人们不再需要去思考该不该反抗,为何要反抗的问题;而是一个定局,一个人类必定走出奴役(无论是人类还是AI)、或与此相反的终点。 它告诉你,你只需要去反抗就好。 但我们并不需要又一个庸俗的反抗邪恶的故事。

03这个乌托邦,咱还反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剧集版《美丽新世界》评价如此之差。 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批判,未必非得去否定它,忠实地呈现就是最好的反讽。 剧集以当代人的视角介入,塑造了一个极权、阶级固化、自由意志和生命意志都不存在的新世界。但同时它也预设立场地将之看作一个错误的、需要被推翻的世界。而从此时起,已经与“反乌托邦”类型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美丽新世界”是稳固且无法被轻易摧毁的。它的对抗,应该是个体与体制的对抗,这几乎是殉难式的,清醒独立的个体认识到自己身处社会的扭曲,反抗不过是一种无望地挣扎。约翰作为一个异端的存在,与这个新世界本是格格不入的,他最终要么像《发条橙》里的亚历克斯那样被改造,要么像小说里那样被“文明”逼死。

但我们再来审视这部剧集,它的缺点甚至不在于主题立意的下降,而是剧作本身就缺乏逻辑。 比如,野人领导的底层人,一反抗就能成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这样一个AI治理的完美社会下,这种情节设置显然很违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无法立住脚的乌托邦。

剧集却偏偏选择了可笑的折中主义,它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更像我们打开了一盘《模拟人生》的游戏。我们就是约翰,既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新伦敦和上等人身份所带来的的种种便利和娱乐,又可以毫无顾忌的煽动下等人起来革命,还可以轰轰烈烈地谈一场田园牧歌式的恋爱。 当新世界用幸福的理论奴役人的时候,我们(约翰)其实也在用自由的思想奴役他们。

让我们重新回到小说,想一想新世界的那些人们,他们——真的需要拯救吗?

《美丽新世界》原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一个已然稳定成型的乌托邦社会,和一个误入其中的异端彷徨而痛苦的挣扎;并在结尾部分,用野人约翰与总统穆斯塔法之间的辩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还是幸福、自由还是安全的选择:

“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这是小说的倒数第二章。而它最后的真相是,选择莎士比亚还是选择嗦麻,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约翰的苦行和自杀,是他个人的“殉难”,是总统的一场实验,最后还是变成了新世界人们的“嗦麻”。

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虐杀器官》里,有一段十分俏皮的情节。 “亚历克斯反问他对哪种小说感兴趣,他回答,‘嗯,哪些呢,有娱乐性的就好。性啊,毒品啊,暴力之类的。’于是亚历克斯笑着递给他一本《圣经》。”

真正残酷的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无从反抗,选择权并不存在

而剧集版的《美丽新世界》,是一种自作聪明的改编,它看似给予了一种选择的权利,实际上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奶头乐——你是去派对,要几粒嗦麻,还是看人机大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视听Bang】

 2 ) HUGELY PROBLEMATIC

没想到吧,这个标题竟然是本剧的主创人员、编剧David Wiener形容赫胥黎的原著的,不过他显然没意识到他的剧比起原著更适合这个形容。(是的,第二次编辑我把标题改成了大写并且在第一段加上了副词“竟然”,因为随着剧情深入我越发不能理解本剧的改编了)

这个剧的问题不少,从演员的选择(约翰我说的就是你)到背景的设定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刷了一些相关采访后,我愈发确定这个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制作人和编剧身上——他对原著的理解让人难以苟同,而一般情况下正是主创对原著的理解决定了剧的走向。(插个温知识:不同于电影,在美剧里通常对剧的成品负最大责任的是编剧和运作人而并非导演,但豆瓣页面第一个只会显示导演而非showrunner,这就造成很多人看到黑镜导演额外调高了期待值......实际上看看权游第八季外网都在骂谁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哈哈哈)

先上一段Wiener的采访:他认为原著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很多角色都没必要是白人男性,而且他还对书中约翰性格的电视化进行了否定。

性别种族反转的问题暂且搁置,先说说对于野人约翰性格的改编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剧版改编的败笔之一。

书中的约翰反对新世界无意义的快乐和性爱,同时他有自己的追求,他阅读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具有选择不幸福的权利。他作为一个外来人带领读者审视这个畸形的新世界,并且与穆斯塔法在最后有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而编剧wiener否定这个人设的理由竟然是这个人设仿佛麦克彭斯进大观园没人想看????这个类比简直是自以为幽默实际上low到地心的典范,什么时候严肃的角色和思想就变成了没人愿意看??美丽新世界还没来临编剧怎么就嗦麻磕多了呢??本来野人性格的改编就很让人疑惑,而wiener这番话更是让我匪夷所思。

再来看看剧中这个编剧觉得“观众愿意看”的约翰改成了什么样:处处挑起混乱,一开始对新世界的一切感到不屑后面却又纵情声色,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原著中约翰拥抱苦难拒绝享乐的人性光辉。不同于原著约翰对新世界制度理念上的质疑与冲突,剧里展现的约翰和新世界的关系就跟乡里人进城差不多,根本没有体现出约翰本身优于新世界人的地方。约翰的演员说剧里约翰所唯一坚持的就是对深情的爱的信念,(原话“the only thing he has to hold onto in is his ardent belief in a deep emotional love” 这个理解方向有点怪而且我觉得剧里连这点都表现的很糟)剧版对约翰这个方向的改编一下子就将这个人物变得单薄了不少,剧情也与原著精神渐行渐远,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主角三人的三角恋。

说完约翰与原著的对比,那么如果抛开原著,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好作品吗?显然不是。剧集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新世界的性体验的刻画(说实话我觉得虽然尺度够大但是并没有美感,同时却又感受到创作者怼着观众大喊“你看我们厉不厉害前不前卫”不过这个见仁见智吧)还有对savageland是主题乐园的设定也经不起推敲,并无新意反而给人一些似曾相识感。David W说过他的版本更注重角色发展而非外部设定,但个人觉得他这两方面都没做好。欢愉花园、瞳孔链接、人工智能等新元素的加入本身没有问题,毕竟改编要与时俱进,但这些东西是人类维持乌托邦的手段而非目的,而剧版将其本末倒置了。

还有很多想槽的包括前面提到的David Wiener不以为然的角色性别种族问题,人工智能导致的故事内核的改变等等……有时间再续上。至少这个剧版的正面影响是让我想抽空重新去回味一遍原著的思想性和前瞻性了,有什么比《美丽新世界》剧版被拍成“感官电影”更讽刺的呢。

—————————————————————

刚看完第八集忍不住来说一说这个幼稚的革命起义,以及约翰前几集的刻画已经很糟糕了怎么还能越来越差呢??

剧里约翰使唤伽马仆人,要求他给他递浴巾擦身子看的我傻眼了,(书里约翰要是看到这个剧可能就想直接上吊了,就算再主张苦难权利的人也经不起看到自己形象被抹黑成剧里这样啊)之前就说过剧里改编的约翰几乎不费力地融入新世界是有问题的,而本剧一方面想让约翰成为在新世界如鱼得水的主角,另一方面又想表现他作为异类对新世界的颠覆性——于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埃普西隆起义就开始了。

你是个996员工,你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你觉得你从事996很幸福,你知道你跟老板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你拼死工作自己也不可能当上老板,于是你快乐地干着自己的996。直到有一天,行政主管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私生子回来了,张口闭口洋英语跟你谈自由平等,同时行政主管因事卸任,他这儿子继续留在公司享受主管自由出入的待遇,某一次对你和一堆同事发火吼了一回你们这些被剥削者怎么就不知道反抗,后来他又邀请你进贵宾休息室坐着,也许你真的会因为眼前这人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你真的会就此辞职反抗老板,从此跟着这个海归憨憨走吗?

连发展还没到美丽新世界程度的现代社会的员工都太不可能被剧里约翰给打动,更何况专注稳定三百年的新世界哇?原世界观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你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即使是埃普西隆也自愿去维护这个给人带来快乐和稳定的制度,因为他们很幸福快乐,而这种幸福快乐不是有人跟你说一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就能颠覆的。剧里直接跳过了书里精彩的对快乐和自由的思辨环节,变成了工人在资本家儿子的带领下起义(剧里好像没展现出书里对不同阶层的睡眠教育,幸好没有不然这睡眠教育做的也太烂了,约翰几句话就能带跑)。

原著美丽新世界的特征本身就是稳定,人人自愿乐于维持稳定,稳定地无人可以撼动,而剧中这个起义的加入却某种程度上直接反证了新伦敦的不稳定。

我已经开始期待第九集要出现什么气活赫胥黎的惊喜了,本来还打算反驳一下编剧的采访,现在我觉得根本没必要了毕竟他在创作阶层革命故事而观众以为他在做一部《美丽新世界》改编剧集。

————————————————————— 全集刷完更新,这次是纯吐槽,有无后续更新看心情(本来很想讨论一下书里被编剧所不齿的种族性别问题以及剧版主题问题但又觉得这剧的剧情实在拉胯到根本不值得认真分析)

我醒悟了,之前对待这剧too serious了,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人物设定、精神内核之类的,也不必去翻主创采访找答案,反正主创自己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在写什么。(尤其是关于AI和革命这两个莫名其妙的设置,以及女主的觉醒其实也没头没尾)本人已经从试图结合原著分析这部剧的改编到完全向魔改投降了。

作为一部架空背景的爱情科幻剧集来说,剧集对三角恋的刻画真是恰到好处(并不是 其实连爱情都莫名其妙),不信你看约翰从第一眼看到列宁娜就爱上了她,到后来以她为中心,全剧的最后还独自思念着她,这逻辑是多么通畅!再看列宁娜从先后跟三个男的搞在一起,到最后孤身一人,说明男的都不可靠,这又是多么深刻的领悟!伯纳德最后上车走了说明了什么,说明让观众MOVE ON啊!!!说真的我觉得这剧也不需要有第二季可以直接move on了。

正经说回来,约翰的改编真是太糟糕了(真不敢相信我每次更新都会对这一点有新的体会),读原著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喜闻乐见伯纳德骂约翰。脑子空空就想着恋爱对底层埃普西隆也不是真的关心,纯粹是他看着不爽的就去反对,但对于这些受他影响的人将走向何方他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领导众人的能力,最后大混乱开始了又开始说不是他的问题,这角色除了制作混乱还会干啥??(看到有人说屠杀其实跟约翰关系不大而是indra策划的…但剧集没根本讲清楚后者对埃普西隆的影响,对AI的动机也描写不明,总之怎么想都很牵强)原著里猥琐虚荣的伯纳德都被反衬成正面角色了,赫胥黎的书里是流水线的幸福和感受痛苦的权利之间的较量,剧集仿佛是无良野人只身一人搞垮美丽乌托邦。(抱歉没忍住又把这剧跟书做对比了,忘了这剧明明是个同名原创作品)

 3 ) 当敌托邦经典沦为狗血三角恋

(文/杨时旸)

时至今日,今年两部最受人期待的经典改编剧已经悉数失败,网飞日本拍摄的《咒怨:诅咒之家》无论是曾经的影版粉丝还是新晋恐怖片爱好者都没能被满足期待,而备受瞩目的反乌托邦经典《美丽新世界》也彻底成为肤浅猎奇大杂烩。即便有《黑镜》导演加持,即便预告片流光溢彩,但最终也没能甩脱被嫌弃的命运。书迷们认为它魔改经典,新晋剧迷更是见多识广,分分钟斜着眼睛指责这改编设定里的浅薄与私货。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与《美丽新世界》注定是众多导演觊觎的目标,而更契合当下这个时代属性的,显然是《美丽新世界》。《1984》是灰暗的,《美丽新世界》是明亮的。前者把所有人都困在黑色里,窒息而亡,后者让所有人都暴露在阳光下,娱乐至死,这故事中没有角落、阴影与遮蔽之物,那刺眼光明本身变成了无处不在的阴影。它用光明写黑暗,用笑容写悲戚,用快感写恐惧,如果能拍出这层意味,那将是多么令人悸动的一幕。但就是这层悖反,一旦用影像呈现,失却文字的保护,它注定容易滑向浅薄的深渊。尤其在当下,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由光亮、笑容和快感堆积起的虚妄世界中,物欲与性欲的铺张和满足,隐私的消失和万物链接的幻觉,换句话说,影像中再如何着力呈现一切奇观,我们都不会感到惊喜,这会令反乌托邦题材的导演感到非常无力。

近年来,这个题材已经愈发出现了低幼化的倾向,在诸如《饥饿游戏》那一类大制作里,都选择假模假式混入某些敌托邦的背景设定,最后还是竭尽全力讲述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敌托邦变成了配料、背景和味精,而《美丽新世界》的改编显然必须把反乌托邦的主题当做主菜。而它最终在各种考量的互相搅扰之下,沦为一锅乱炖。它高开低走,徒留一地尺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床戏,满屏都是司空见惯的未来都市设定,唯独缺少那种反乌托邦特有的震慑人心的宏大力量。

这么说吧,如果熟悉这种设定的剧迷,分分钟都能看出导演和制作人拼命隐藏的小心思,裁剪一点《西部世界》的边角料,混搭低配版《黑镜》,甚至还兑入了一点点《北京折叠》的那种现实批判味道,最终包装成一个不合格版本的《上载新生》。换句话说,这故事既偏离了原著的本来面貌,也没有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圆其说的世界观,它像是一部习作,一种敌托邦和AI造反的设定大拼盘,拼尽全力向观众展演未来世界的纸醉金迷和内心虚空,但让观众觉得这一切还远不如在自己手机里看看社交媒体中可笑的虚假表演。

它当然还是保留了原著粗略的大框架,新伦敦市的人们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不满,整日沉溺于性事与唆麻——一种让人快乐的药物,早已取缔了一夫一妻,忠诚伴侣的倾向被视作需要矫正的危险取向,人们有着明确等级,每个人对自己的等级安之若素,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世界,被新伦敦的市民看做荒蛮的原始之地,那里的人们被称为野蛮人。新伦敦市民会去那里参观,犹如探访一个野生动物园,惊奇地慨叹那些人古怪的习俗——婚姻、忠诚、嫉妒、恐惧、背叛、信仰……两个平行世界的碰撞是这版故事最大的戏剧冲突,伯纳德和列宁娜在那个旧世界遭遇了一次野蛮人的反叛,其中一个野蛮人约翰穿越屏蔽和他们一起返回了新伦敦。

这9集故事的改编几乎把这类题材能犯的错误全都犯了一遍,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想要的太多,以至于最终连创作者自己都迷失其中。其实,它更需要在一个点上向纵深开掘,而不是以点打面,向四周拓展。如果聚焦于野蛮人,把这故事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西部世界》或许是重复、雷同,但也不至于变得不伦不类;如果明确的选取批判现实视角,讽喻当下,或许也有别样惊喜,但它什么都没有做到,但显然心中又明明想要得到一切。它所呈现的物质大爆炸之后的绚烂美景,如今看来还不如现实中的顶级都市夜景,其中安插的所谓的AI又如此无能,最后,它沦为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懦弱,一个鲁莽,列宁娜作为一个慢慢觉醒的女人,在他们之中首鼠两端,和这个眉来眼去,又与那个藕断丝连。

这个故事其实有无数种解法,其中各种设定能映出当下现实的种种端倪,难民和原住民的冲突;种族歧视;被压榨的996社畜的疑惑、愤怒与觉醒;社会内卷和阶层固化之后,潜藏的暴力可能;即刻满足的世界背后的重重危机……它原本可以很深刻地嘲讽我们身处的世界,对现实做改头换面的仿写,嘲弄着素描,变形着拓印,婚姻与忠诚的窒息,对长情陪伴的索求,对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不可知的惶惑,贫瘠,挣扎,劳苦,人们日常里的煞有介事,荒诞的,可笑的,自以为是又习以为常无法摆脱的一切,这些都可以成为素材,但这些都被蜻蜓点水地提及,然后漂移开去。

这就是这部剧最失败的地方,它几乎没有原动力,也没有一个人物值得为其揪心。以为开头的那起坠楼悬案会成为一桩巨大阴谋而推动剧情,但它随后就被忘却了;约翰的妈妈和曾经一个新伦敦的高官始乱终弃,这绝好的冲突刚刚起始,她转而就被打死在边境;在经历一次次鼓动之后,本以为会迎来一次大暴动,最终却是浅尝辄止玩笑版的起义……一切都是断头路,庄重地起范儿,却慢慢泄气。你看着一口气聚起来,以为即将发力,但又被轻轻地叹出去。

其实,围绕着类似的题材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拍软科幻有《环形物语》,它哀婉,绵长,隽永;如果想玩“光明监狱”的梗有《上载新生》;展现脑洞,有《爱,死亡,机器人》,更何况还有已尊神位的《黑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丽新世界》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失败得不可思议,犹如一款端庄的经典款皇冠,多年后被一家时尚大牌做出了一版艳俗的复刻。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4 ) 在嗦麻和莎士比亚之间,你选什么呢?

提起《美丽新世界》,已经无须多言, 作为科幻小说,你很难想象它是写于1931年的。 它最少领先了世界50年,它已经是一个符号,一种文化。 90年后的今天读,它依然经典。 由它改编的美剧,那自然是噱头十足的。 自从听说这部剧开始,已经等了一年,终于昨天晚上刷完了全集生肉。 第一季来说,优缺点都蛮明显的。 先说设定。 这部剧对没读过书的朋友,还是挺不友好的,并没有一个背景设定介绍。 简单概况一下背景: 故事发生在未来2500年代。 新伦敦的社会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首先,所有人都是瓶生的。 没有父母,没有怀孕,没有家庭,统一人工胚胎。 性解放到极致,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挑选性伴侣,只要愿意可以一天换一个。并且每天都有性狂欢趴体。 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没有私人占有,没有个人欲望,没有一对一的爱情关系。 并且从胚胎时期,就被调试5个阶层,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希隆。 也就是α、 β、Γ 、 ε、 ζ 阿尔法是天生的领导,贝塔是天生的聪明人,主要从事科研等重要工作。 伽马是普通市民,做一些服务和行政工作。 德尔塔和艾普希隆,就是最下层的体力劳动者,而且统一半军事化管理。 他们连说话都只能说单音节的词,属于智力偏低的。 而这些天赋和阶层,都是从出生前,在胚胎时期就被调整好基因,出生后又反复洗脑训练出来的。(电击、催眠、睡眠广播等等)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阶层是最好的,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这就是被洗脑后的结果。 社会极度发达,生老病死已经全部被攻克。就连嫉妒、离别、孤独等等消极情绪,也全被解决。 人们每天都会嗑一种叫唆麻的药,这种药可以立即改善负面情绪。 任何时候,只要感到尴尬,愤怒,空虚,不甘等等任何,吃一颗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 这也是他们从小被反复洗脑的真理。 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阶级,安于自己的现状,活在当下。 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快乐,除了快乐就是工作。然后每天晚上一次集体性狂欢。 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这是一个互相满足、纵欲、追求快乐,没有任何不满,没有任何忧愁的社会,所以叫做美丽新世界。 哪怕有不快乐,只要吃一颗药,就能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吃两颗。 所有人永远都优雅端庄,不骄不躁,井然有序。 总结起来就是: 没有隐私 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迷信 没有一夫一妻,所有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份子 性开放到极致,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没有任何私人财产,私人情绪,个人思想 阶级分明,且每个人都乐于做自己的阶级 吃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情绪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很快乐 称旧社会的人为野蛮人。 改编。 以上是一些基本设定,不得不说在1931年,这部《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题材的开山鼻祖级作品,这个设定十分超前。 但毕竟作者局限于自己时代的狭隘视野,所以有些设定还是过时的。 比如在原书的设定中,福特(汽车大王)最终成为了世界顶级资本家,也是美丽新世界的神级人物,被称为福帝。人们说福帝就好像说上帝一样,是口头禅。 再比如原书中,关于女性避孕的设定比较麻烦,但是现代已经不需要那么麻烦了。 等等一些细节问题。 那么美剧版《美丽新世界》自然也做出了相应的改编,比较明显的就是加入了互联网。 可惜,这个改编也成了败笔。 缺点。 这次的改编有两个败笔。 第一就是上面说的这个网络。 网络加强了集体主义的属性,加强了没有隐私的设定,这原本是很好的。 但是剧情到后面,就变成了主导社会网络的人工智能觉醒,而人们开始反抗人工智能。 不得不说,这就变味了,脱离了《美丽新世界》原著。 而且反抗人工智能这种剧情,真的不新鲜了。 只能说加入这种剧情,完全拉低了《美丽新世界》的格调,从开山鼻祖,变成了俗套的作品。 也是最令观众不满意的地方。 原著是一种批判,真正的统治者则高高在上,一边嘲笑,一边安稳地控制着制度内的人。 改成人工智能,实为败笔。 第二,在于注水。 根据采访,编剧亲自说,改编的核心在于,如果人们无法体验到痛苦的负面情绪,其实是一种损失而不是幸福。 任何负面情绪,立刻就吃药,马上就变好,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没有低落,没有任何“负”情绪,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不完整的,是有违人性的。 你若放弃了痛苦,你就放弃了人生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是编剧想改编的重点。 这个初衷不错。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就成了败笔。 为什么? 因为如果只是借着这个命题,延伸探讨,加入一些细节,那其实挺有趣的,同时也是《美丽新世界》的母题之一。 但是美剧肯定不止拍一季,所以必定会注水。 首先,原著比较短,一共19章(没记错的话,不然就是18章),一下午就能读完。 原著故事非常精彩。 然而一旦注水,就会发现剧中人物,进步和转变非常缓慢,而且还会突然性格大变,突然又变回去了,就这样反复横跳。 它不可能让主角一下就觉醒,它必须多横跳几下才有得拍。 这其实也是俊俊观察那些名著改编美剧的一个通病,就是贪心注水。 你看《真探》这样的神剧,一季就是一季,登峰造极的一季,神一样的人物刻画,何曾注水? 很多人写剧评,只会写这部剧人物刻画模糊、缓慢,但是为什么?却说不出来,知其一不知其二。 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明白这部剧别扭的地方在哪了,哪些缺点就都有了解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深层的道理也适合于很多其他剧。只不过有一些剧口碑好,有一些剧善于掩盖洗脑。 这种创作套路看破不说破,我就不点名了,免得毁了大家的好印象。 优点。 前面说了这部剧的两个缺点。 但这部剧其实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毕竟,它是美丽新世界改编的。 只要能忍受上面两个缺点,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那还是可圈可点的。 毕竟,这是把一个乌托邦展现在你面前。 剧中对新伦敦的刻画,非常赞。对性狂欢的刻画,就更是迷幻级别的了。 硬是把这种聚众淫秽趴体,拍出了一种美感和集体感,一种仪式感。 就单这一点来说,符合对原著的想象。 其实剧中对原著的很多细节还原都很不错的,除了上面讲的缺点,最终依然可以给到8分。 而且看这部剧,再读读原著,确实会引人思考—— 这种乌托邦,最开始当然是以批判的形式出现,而且母题非常多。 批判资本主义,批判阶级,批判极权,批判不自由,人性在社会机器的碾磨下荡然无存,等等 193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马上来临。 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技的突破性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一些深度的社会问题。 然而讽刺的是,90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反而像个杀不死的病毒一样,更自我完善了,更痼疾难除了。 在美丽新世界,消费是幸福的同义词。为了刺激消费,掌权者绞尽脑汁。 而所谓的幸福是每个人对食物、性、药品以及其他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能得到即刻的满足。 他们没有生病,没有饥饿,没有一切烦恼,也不怕死。没有恐惧,没有情感。 没有家人,没有妻女儿子,也没有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羁绊,也没有情感痛苦。 甚至没有竞争,没有嫉妒,没有不甘心,没有奋斗,没有任何独立意识。 每天就是工作,吃药,娱乐,消费,狂欢,性交,睡觉。 就是性交,没有做爱。 没有人性,已经变成了机器。 人们就像是人工孵化的肉鸡一样,还觉得自己很幸福。 但事实上这种满足只是虚假的幻觉,可悲的是人们已经忘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 最后,无论你看不看这部剧,我推荐你必须读一下这本书的原著。 我引用书中的原句作为结尾吧: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 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 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 讨人厌烦的权利; 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 要求害伤寒的权利; 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新世界 所以,“在幸福药丸嗦麻和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之间,你选什么呢?”

 5 ) 这令人绝望的美丽新世界,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也许你并不讨厌美丽新世界。

独裁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但它早已成为一个人口过剩的星球。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的数据,全球人口在1950年时是26亿,1987年即达50亿,1999年升至60亿,到2011年10月已突破70亿,预计2050年将增至97亿,2100年会抵达110亿的峰值。

人口过剩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社会稳定、个人福祉都会造成严重威胁,人类可能面临着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生活水平骤降的前景。

政府将被寄予空前艰巨的责任,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空前有力的控制权,民主机制也必定面临劫难。

但这又难以避免,民众的不安感与恐慌情绪正是独裁的催化剂。

新冠疫情相当于一次全球危机演练,在这次演习中,全球性民主危机的前景已显露端倪。

匈牙利总统奥班借机通过紧急状态法案,这让他有权在“紧急状态期间”冻结某些法律,架空立法机构,代之以行政命令;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借机关闭法院,推迟对自己的腐败审判,死赖在权力的宝座上不肯下台;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宣布自己可以关闭媒体;

土库曼斯坦甚至逮捕了在公共场合谈论疫情的公民。

与此同时,疫情显现出来的吊轨经验是,在大危机面前,更严苛的体制比更宽松的体制有效。

如果不能破除这道魅影,当人类面临更大的危机时,很难不作这样的设想:民主将被弃之如敝履,惊恐的人们果断拥护独裁。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500多名政界人士、公民领袖、诺贝尔奖得主和民主机构签署了一封捍卫民主的公开信,警告政府在利用新冠疫情加强权力控制,威胁自由。

仅仅是表明捍卫的态度,于事无补,灾难后的理论研究与系统修复,才是必由之路。

在《美丽新世界》中,万国邦的建立就源于一种紧急状态。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极有可能是由于人口膨胀引发的资源短缺,英俄之间爆发了一场“九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动用了毁灭性的生化武器,经济也陷入大萧条。

九年战争,然后是经济大崩溃。当时要么统一管理世界,要么等待人类灭亡。其实就是,要么选择稳定,要么……
因为炭疽炸弹,自由主义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过分残酷的战争使各国元首意识到地球有毁灭的危机,只有和平和全球一统才能拯救地球。于是,一个由数位元首共治的万国邦建立起来。

为了促进经济,维护稳定,他们鼓励肆意狂欢式的消费主义,消灭回归自然与古典的倡导者。

在高特格林,我们用机关枪消灭了八百个愚人。
然后我们又在大英博物馆大干一场,二氯二乙硫醚喷过去,两千个古典文化的粉丝就翘了辫子。

但是万国邦的元首们发现,暴力的成本太大,而且治标不治本。

于是,他们想到了体外繁殖、新式巴甫洛夫驯化、睡眠教育法,此类统治形式,成效甚慢,但是绝对可靠……

也就是从生理和精神上,从每个人生命的源头,直接对他们进行批量化地生产与改造,订制理想化的国民。

洗脑术

巴甫洛夫发现,长时间身处生理或心理的压力之下,被实验的狗会表现出精神崩溃的所有症状。他还发现,在即将崩溃之际,狗比任何时候都更易受影响。巴甫洛夫在实验室的狗身上看到过的所有症状,后来在世界大战的士兵身上重现。

巴甫洛夫实验启发了独裁者和他们手下的警察,在超越忍耐极限的虐待之下,任何人都会精神崩溃,坦白一切。此时是囚犯最为脆弱的时刻,刑讯者抓住时机,给囚犯植入新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洗脑,可以无往而不利。

《一九八四》用了大量篇幅铺陈的奥勃良对温斯顿的刑讯,展现了这种恐怖的技术手段。

现代独裁者都是精研洗脑术的,希特勒会将举行集会的时间选在晚上。

“身处白天,”希特勒写道,“人们的意志力强度极高,若有人试图将某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强加给他们,他们必极力反抗;但是在夜晚,面对一个更强大意志的主宰力,他们会更容易匍匐在地。”

在《美丽新世界》中,洗脑术的应用则体现在万国邦实行的睡眠教育。

但是睡眠洗脑也并非赫胥黎的独创。

美军在一、二战期间,用这种方法培训士兵记忆摩尔斯电码,二战后一些公司开始出售“枕头扬声器”、“定时留声机”以及磁带录音机,帮助演员记台词,帮助政客和牧师记演讲词。

科学家发现相比深度睡眠,人们处在浅层睡眠时更容易被洗脑。

西奥多·X·巴伯在1956年十月版的《临床与实验催眠学报》发表了论文《睡眠与催眠》予以论述,极富启发性。他指出,浅层睡眠和深度睡眠有着重要的区别,在深度睡眠之中,脑电图仪未能记录下α脑波,而在浅层睡眠之中,α脑波却现身了,由此可见,浅层睡眠更靠近清醒状态或催眠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α脑波都出现)。

《美丽新世界》中的万国邦完美而彻底地展现了睡眠洗脑的场面,每个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那八十个孩子满脸红光,深处睡眠之中,状态轻松,呼吸温柔。在每一个枕头下面,都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传递……
一个辨识度很高的声音,温柔极了,众人听到:“……只有δ族的孩子们穿着卡其色服装。哦,不,我可不想跟δ族的孩子们玩耍,更别提ε族的孩子,他们更差劲,而且蠢到不会读、不会写。此外,ε族的孩子们穿黑色衣服,只有畜生才喜欢这种颜色。至于我,身为β族孩子,我再开心不过。”

正如书中名言:“六万两千四百多次的重复就能制造一个真理。”这些观念都深植在万国邦国民的潜意识里,成为他们奉行不悖的圭臬。

这种潜意识的洗脑,就不会被人们发现吗?书中女主角列宁娜,小时候就曾在半夜惊醒,她发现一个鬼魂般的声音一直在脑海重复、盘旋,在那半个小时的失眠中,她曾生出许多怀疑和猜测。但抵不住那些词句的催眠效果,她还是睡了过去。

领略了万国邦的睡眠洗脑,下一次从梦中醒来时,你还会不假思索地继续入睡吗?

幸福

在《美丽新世界》的正面叙事中,或许你会稍感意外,因为它全然没有《一九八四》之中的那种刻意、显眼的身体暴力。

即便书中三个主角明显产生了与万国邦背道而驰的反叛思想,他们也没有被公然判处,酷刑虐杀。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流放地,野人约翰甚至没有被流放,过上了隐居生活(最后还是自杀)。

如前文所提及,那是因为万国邦的元首们早已意识到了,暴力并没有那么有用,而且他们发现了更精致、更有效的统治技术。

这套统治技术的理论部分是他们发明的“幸福价值观”。

他们成功地使人们相信,“如今人人皆快乐”。

这一点是如何达到的呢?首要的一点就是实现性交自由。

和《一九八四》之中的大洋国不同,《美丽新世界》的万国邦是鼓励人们无度的交媾的。

大洋国的禁欲主义政策,是因为“性本能创造了它自己的天地”。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主角温斯顿身上找到深刻的答案。

温斯顿是一个并不勇敢的公务员,正是在情欲与爱情之中,滋长了反抗意识,甚至连酷刑都很难征服它。所以,性,以及由性引申的爱,都是自由和反抗的种子,最好扼杀。

而另一方面,剥夺夫妻性爱,家庭时光,更有利于将个人从亲密的小共同体中抢夺出来,归依在党的羽翼之下,你充沛的精力,将被转化为对战争狂热和对领袖的崇拜。

而万国邦与此理念不同,万国邦的合法性基础在于,给全体公民制造和供应从生到死,无穷无尽的幸福。

因此首要之举,便是性交自由。

从公民们尚在童稚之时,护士们会监督童男童女们在灌木丛玩低级的性爱游戏。

成年之后,性爱服务将更为丰富。人人自由约会,自由交配,享受特制的感官电影,食用性激素口香糖。

听起来虽然放纵、堕落,但似乎确实是在服务国民。

那是因为你没有嗅出其背后的暴力气息。

这样的性服务,并非你的自由选择,是每个人都必须听令如此。

从小你就被灌输单一伴侣可耻,组建家庭荒唐的价值观,不喜欢性爱的孩子会被要求强制参与,而一对一的关系会被视为异类。

和大洋国并无本质不同的是,万国邦也是反对爱情的。在大洋国,婚姻只为生育,生育是对党的义务。而在万国邦,自由性爱表面是为了公民幸福,实际上是为了国家稳定。

两个极权政府在消灭爱情上的殊途同归,似乎表明其认为,亲密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与极权相悖的离心力,国家必须制止任何民间共同体的产生,哪怕它只由两个人组成。

这倒令我想到了商鞅的思想,商鞅认为父子兄弟必须分居,甚至保障夫妻之间各有私产,听起来像是现代思想。其实还是拆散大家族,推行小家庭制度。推行小家庭制度还不够,还要分化、离间小两口的夫妻关系,甚至鼓励夫告妻、妻告夫。

说到底,就是恨不得将整个社会一股脑原子化,使民间一盘散沙,聚不起丁点的反抗力量。要不是考虑到人力即战力,战力即国力,孩子就是国家未来的花朵(其实是肥料),商鞅废除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都有可能。

除了性交自由,万国邦还提供索玛,这个被称之为“综合了基督教和烈酒的长处,却没有遗留二者任何一个缺陷”的药物,实则是一种致幻剂。

人人都在睡眠教育中,接受了“一克索玛及时喂,胜过十克同时服”的洗脑话术,将索玛当成个人与幸福之间的万能钥匙。

然而索玛并非毫无副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万国邦,人们的寿命只有六十多岁,药物滥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索玛也不是幸福的钥匙,它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的麻醉剂。

既然说到了寿命问题,就必须要提到一点,万国邦的人是永不会衰老的,这是通过使用性激素、镁盐和输入年轻人血液实现的一种幸福状态。

但永不衰老的容颜只是一个表相,死亡并没有被根除,相反不当的医疗方法还缩短了寿命,而且死亡往往骤临,在那青春永驻的面容下,心脏和大脑早已枯槁。

讽刺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座头顶光环的美丽新世界,其实难副。

那么必须要解构的便是《美丽新世界》这个书名。“Brave New World”这个词组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啊, 多么神奇!这里有多少美妙的人物;人类多么美丽!奇妙的新世界啊,竟有这样美好的人!” 莎士比亚用这句台词本就深具讽刺意味,赫胥黎将之移花接木,妙用过来。

"brave"的意思,一般是“勇敢的”,书名取另一个意思“美好的”;还有一个旧的用法“美洲印第安武士”。我们知道,书中主角之一约翰就来自书中所谓的野蛮世界——美洲印第安部落。因此书名可以理解为《美丽新世界》,也可以理解为《野蛮新世界》,看似矛盾,实则暗喻:美丽的文明世界,也是野蛮的旧世界。皮相虽变,筋骨如一。而书中第一次出现“美丽新世界”这句台词,正是出自连接文明世界和野蛮世界的约翰之口,使这样矛盾统一更为合理,也更为讽刺。

另一处非常显眼的讽刺就是所谓的“福特纪年”。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福特T型汽车,并第一次在汽车工业中引入流水线作业。书中流水线上对克隆胚胎的批量繁殖的构思,其灵感肇源于此。

我们还发现,万国邦宣称其国民人人幸福,却是一个赤裸裸的阶级社会。种族被人为分成五等,那些差等级的胚胎从一开始就会被注射酒精,放置在缺氧的环境,在成长期又会接受睡眠教育。这就是看不见血腥,却令人发指的暴行。

约翰曾经质问万国邦的元首之一穆斯塔法:

既然你对那些胚胎瓶可以予取予求,为什么不把所有人都制作为增增α族?

穆斯塔法笑了笑,如此回答:

因为我们都不想被人割喉,我们信仰的是幸福与稳定,每一个成员都是α人的社会却难免动乱、痛苦。一个工厂里全是α人,就是说,他们全部遗传良好,经过驯化能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抉择,并承担责任,而且可以独立为生、互不相关。想想看,会出什么事?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的共性,这两个极权社会显得如此不同,本质上却都是金字塔式的阶级社会,让少数人享受特权,让基数庞大的劣等人充当化肥。独裁者似乎都秉信,只有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才是稳定持久的。

这位元首穆斯塔法很有意思,他虽然满口诡辩,却表现得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特意准许三个思想叛逆的主角同自己辩论一场。

在一段非同寻常的自述中,穆斯塔法提到了自己的身世背景。他本是一个物理学家,因为违背同一化的国家思想,发挥个体意识,搞起了个人发明,差点被发配到岛上去。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后来凭借资历,当选为元首之一。他不无惆怅地说:

“有时,我非常怀念我的科学。幸福是个残酷的主人……”

这句话中,元首已经自行解构了万国邦包装出来的“幸福”概念。

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万国邦完全是一个反智的社会,是一片光秃秃的文化荒漠,约翰在印第安部落偶然获得一本莎士比亚,其文化程度已远赛万国邦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万国邦将艺术与科学都销毁了。

也许万国邦会给你科学发达、文明昌盛的错觉,其实万国邦所谓的科学不过是精致的极权技术,而其所谓的文明也徒剩空虚的感官享受。

这样的文明,还能称之为文明吗?这个美丽的新世界,连野蛮的原始部落都不如。

反讽的是,穆斯塔法自己却也有着对个性和文化的追求,他的房间珍藏着圣经,还和约翰大谈文学。虽然他口口声声在批判从前的宗教与文艺作品,但如果他真的恨透了这些东西,又何必自己留存一份。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伟人,他缔造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却在自己幽暗的大床上读透了二十四史中的南面之术。

万国邦不仅是一个抹杀个性的国度,更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国度,从出生那一刻起,每一个阶层的人性就已经被设定好,每个人不过是一个被编织好的稻草人而已。说得更直白一些,万国邦的人就是一种产品。他们活着的作用就是工作和消费,因为工作和消费使万国邦能够一直存续下去。除了工作和消费,他们只需要打发完虚无的时间,走进死亡的熔炉,变成磷肥。

一个没有文明,没有创造力,没有人性的社会,即便能永生不灭,还有什么意义呢?文明已经毁灭,历史已经终结。

荷尔德林的一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把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恰恰是人们将其变成天堂的企图。

万国邦的人们也并不真的幸福,因为那只是被操纵被灌输的虚假的幸福。他们根本不知道从前的人类拥有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更无所谓有什么样的选择。

说到底,所谓的幸福,依旧是一种愚民术。

警示

可是,我们离美丽新世界真的很远吗?

在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也早已将幸福的定义偷偷置换。商家告诉你豪车和名牌香水代表幸福,成功学告诉你财富和地位才是幸福,新时代告诉你正能量才是幸福。

可我们依旧被困在一座阶级金字塔,整体社会的运行机制其实是一条单一轨道,人们面前的选择似多实少,社会一如格式化的牢笼。

科技进步没有解放人类的身体,繁荣精神文明,反而导致国际争霸,经济垄断,政治集权,传媒操纵,而穿梭在工厂流水线和写字楼格子间的亿万万劳工只是在为少数大人物服务。

组织愈发紧密了,而民众却越愈发松散了,孤岛尚有连成大陆的可为,沙子却怎么使劲也捏不成通天宝塔。

在一个变态的社会,去个性化的人才能正常地活着,而正常的人反而成为心理疾病患者。

我们将金钱误当作自由,将取暖误当作爱情,将苟且误当作独立,将封闭误当作孤独,将情绪误当作立场,将无知误当作个性,将偏见误当作智慧,将麻木误当作幸福,将丑陋误当作美丽。

可是,我们真的讨厌美丽新世界吗?

最令人绝望的并不是这巍然耸立的美丽新世界终将或已然到来,最令人绝望的是那些站外美丽新世界的门口翘首企盼的人们。

文章参考:NYT文章、VOA文章、庄蝶庵译本《重返美丽新世界》和《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黎鲲论文。字幕:远鉴字幕组。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6 ) 2020的美丽新世界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

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

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

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

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短评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

6分钟前
  • GasolineDried
  • 推荐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9分钟前
  • AlexTheGrid
  • 推荐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11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13分钟前
  • XO酱
  • 还行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18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较差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19分钟前
  • Zooey
  • 较差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24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26分钟前
  • M殿下
  • 还行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28分钟前
  • Toddler
  • 还行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33分钟前
  • 🥯
  • 还行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38分钟前
  • 秋虫吊月
  • 还行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40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

英剧面向未来。

44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46分钟前
  • 张汝荪
  • 推荐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50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55分钟前
  • 秀逗麻袋
  • 推荐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59分钟前
  • bohegao
  • 还行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1小时前
  • 豆友183359332
  • 较差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