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娅2022

完结

主演:莎拉·兰卡夏尔,玛丽·安·绍布,罗布·勒维克,大卫·海德·皮尔斯,毕比·诺维尔什,霍华德·布雷斯劳,迈克尔·马尔韦斯蒂,查利·瑟斯顿,马修·马隆,林赛·布罗德,丹尼斯·斯塔罗塞尔斯基,菲奥娜·格拉斯科特,Brittany Bradford,Joe Cali,弗兰·克朗茨,杰弗森·梅斯,特里·霍兰德,罗伯特·乔伊,詹姆斯·克伦威尔,朱迪斯·赖特,伊莎贝拉·罗西里尼,克里斯蒂安·克莱门松,安德莱内·列诺斯,艾琳·诺伊芙,Caroline Portu,戴尔·沃丁顿,Josh Drennen,迈克·巴什,克里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朱莉娅2022 剧照 NO.1朱莉娅2022 剧照 NO.2朱莉娅2022 剧照 NO.3朱莉娅2022 剧照 NO.4朱莉娅2022 剧照 NO.5朱莉娅2022 剧照 NO.6朱莉娅2022 剧照 NO.13朱莉娅2022 剧照 NO.14朱莉娅2022 剧照 NO.15朱莉娅2022 剧照 NO.16朱莉娅2022 剧照 NO.17朱莉娅2022 剧照 NO.18朱莉娅2022 剧照 NO.19朱莉娅202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片头前情提要都快忍不了了,

开局4分钟,看得我槽点绵绵不绝

干干净净的手指,还带着戒指。

全是open点,不对,飞屋檐是个大包

动态转移的目标是男友的怀抱

男友还不是在保护站,两个人全程处于running belay状态。

两个人之间的绳子这么短,冲坠系数爆炸。

简单说一下冲坠系数,任何物体延展量都是有极限的,跌落的距离/可以延展的绳子长度=冲坠系数,两点间可以供延展的绳子越长,那么越安全。假如你爬了3米跌落了,那么冲坠系数就是2。(不要以为不可能,因为有可能起点不是在地面。)甚至你在转移保护点过程中跌落50cm,你的冲坠系数也有可能为2,风险也很高,所以就有了牛尾的存在

男友冲坠,居然另外一个人没有被带起,男友是有多轻。

发生了冲坠第一反应不是建立保护站加强安全系数,相反还解开绳子,真迷之操作。

忍不了忍不了忍不了

 2 ) 几个小细节和争议点(含剧透)

不是按照时间线,想到哪个写哪个

1.小贝用绳子拉着亨特已经快到平台了亨特脚滑失手摔下去的,不是什么阴谋论,也不是亨特跳起来抓背包没抓住。

2.关于无人机,影片里亨特给小贝讲出真相时最后一句:只有你,那个画面是小贝把包拉上来的当天就独自操控了无人机,最后被撞毁时失落的表情。

3.两次操作无人机时(实际只有一次)的对话可以看出小贝因为对无人机的不熟表现出很慌乱又很依赖亨特,比如需不需要返航怎么看电量等。

4.一个小细节,小贝放飞无人机时说了半句“son of...”没说出下半句是因为开头她爸说:你不应该这样说话,你妈妈和我,我们没教过你这么说话。所以她还是很在意爸爸的。

5.小贝爬上去给无人机充电是她的幻想,在又饿又渴的情况下徒手爬上去又勇斗秃鹫并且坚持至少两个小时只是她臆想出的在亨特的陪伴和鼓励下她也能克服恐惧挑战并战胜自己。并且后面有镜头,秃鹫盘旋并降落在信号灯灯罩上。

6.小贝充电下来后问亨特:你为什么没抓住背包,很多人都只想到因为亨特当时摔死了不可能伸手抓背包,然而还有一层意思是,小贝多希望亨特失足的时候能真的像她幻想中一样抓住了背包爬了上来跟她一起活下去。

7.结婚戒指应该是被小贝扔掉了,象征着跟丹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扔进灯泡底座会造成短路吧,并且充完电抠出来会电死,不抠出来重新安上灯泡也不合理。所以再次印证无人机充电不是真实发生的,不然真就如亨特所说:你可真是个人才。

其他被大多数人提到的很明显的细节和没什么争议很好理解的点在此就不做复述,欢迎讨论和补充。

 3 ) 高塔、坟墓、太空…部部惊心!10部让人腿软的绝境求生电影

暑期档,一部小成本高空惊悚电影《坠落》北美上映,前期口碑很不错,是一部非常有看点的高概念求生电影。

如今流媒体平台也上线了,虽没有电影院看得酸爽,也会让你瑟瑟发抖。

很多人私信问我有没有类似的受困类型电影,我简单筛选了一番,还真是不少,够出一个“受困电影宇宙”了。

于是我又进一步把类型锁定在“惊悚片”领域,淘汰了《火星救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荒岛求生》《127小时》等治愈系受困电影后,形成了今天这份榜单。

TOP10 《鲨滩》(2016) 好片指数:68分

冲浪高手南希来到了对于母亲来说有重要意义的沙滩,却在冲浪的时候遭到鲨鱼攻击。

她拖着伤腿逃到一块礁石上等待救援,但沙滩人迹罕至,礁石也随着涨潮被慢慢淹没,南希的生命进入了恐怖的倒计时。

《鲨滩》以1700万美元低成本,取得了全球1.19亿票房。

这么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口碑票房双丰收,得益于尊重了观众智商的剧情,和高超的叙事手法。

特别是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很见功力。

西班牙导演佐米·希尔拉擅长执导惊悚片,代表作是《孤儿怨》和《恐怖蜡像馆》,他还是即将上映的DC大作《黑亚当》的导演。

另一位功臣是主演布蕾克·莱弗利,她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部独角戏,除了养眼,还用丰富的表演层次让故事看起来更真实可信。

TOP9 《坠落》(2022) 好片指数:70分

贝琪和亨特是一对喜欢追求刺激的好闺蜜,他们相约攀上了600多米的电视塔,却意外受困在顶端。

面对令人眩晕的高度和物资短缺,她们必须设法活下去,并寻求获救的机会。

受困类型的惊悚片有很多,受困的地点五花八门,但《坠落》算是另辟蹊径,对于像我这样恐高的观众绝对是一场视听盛宴。

影片前期口碑还行,烂番茄74%中等偏上,IMDb 6.5和Metascore 60分虽不算高,但都及格了。

对于全员路人的剧组和一个拍烂了的题材来说,这个成绩相当不错,是一部消暑佳作。

TOP8 《战栗空间》(2002) 好片指数:70分

母女搬入了一所古怪的大房子,前主人在房子里建造了一间坚不可摧的安全屋。

不料到搬家的第一天就有三个歹徒入室行凶,母女只好躲进这间密室。

两伙人隔着安全屋开始对峙,母女也发现入室歹徒不是什么小毛贼,他们闯入这所房子正是为了藏在安全屋里的某样东西。

出自悬疑片大师大卫·芬奇之手,《战栗空间》虽然故事不算惊艳,但叙事和运镜神乎其神。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镜头在房子里平滑地走位,极好的勾画出电影真正的主角——这所古怪的大房子。

影片集齐了朱迪·福斯特、小K、影帝福里斯特、少爷杰瑞德的超豪华阵容,现在再拿出来绝对是王炸级别的。

TOP7 《幻影凶间》(2007) 好片指数:72分

根据著名作家史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

麦克是个恐怖小说家,喜欢带着科学设备到闹鬼的地方探险,收集写作素材。

他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因为装神弄鬼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很清楚灵异事件都是扯淡的。

这次麦克选择了纽约曼哈顿的海豚酒店,不顾酒店经理的强烈劝阻,住进了曾有多名住客自杀的1408号房间。

然而一系列恐怖事件彻底改变了他对灵异事件的看法。

约翰·库萨克有着一张平和理性的脸孔,其实不太适合一惊一乍的恐怖电影。

然而正因为他不信邪的态度,才轻易地将观众带入万劫不复的绝望境地。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心理惊悚片,视觉上的刺激只是表层,真正的恐怖,还是深藏在麦克内心的那些羁绊。

TOP6 《心慌方》(1997) 好片指数:72分

六个陌生人,一觉醒来发现身处在由无数立方体组成的精密迷宫中。

数学系大学生依靠推理,似乎发现了迷宫的运行规律,可是更大的危险其实来自于他们的小团队。

电影有比较明显的社会隐喻,比如警察代表了秩序、医生代表了人性良知、逃脱专家代表了经验主义,以及数学系学生代表的科学和理性等等。

整部影片就像是一个社会崩塌的模拟实验,一个不给前因后果的死亡游戏。

即使不去费神思考这些象征主义,电影的脑洞也足够新颖有趣,杀人机关足够残忍刺激。

TOP5 《狙击电话亭》(2002) 好片指数:72分

斯图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公关人员,他背着妻子在外面有一个秘密情人。

为了不留下通话记录,他走进纽约街头的公共电话亭给情人打电话。

突然电话响起,对面的男声警告斯图不要挂断,因为他手中的狙击枪已经对准了电话亭里的斯图。

全片几乎都发生在小小的电话亭里,局限的空间爆发出巨大的冲突,反而更显紧张刺激。

电影的成功,除了大导演乔·舒马赫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柯林·法瑞尔的台词和表演也功不可没。

也是在《狙击电话亭》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柯林的魅力。

不过结尾的完成度有所欠缺,故事的逻辑性并没有搭建牢固,对于这么一个看似高智商的惊悚故事来说非常遗憾。

TOP4 《科洛弗道10号》(2016) 好片指数:75 分

米歇尔夜晚驾车奔驰在黑暗的公路上,突然遭遇严重车祸昏迷过去。

当她再度醒来,已身处密闭的地下避难所中。

避难所的主人是退伍军人,他声称地球已经毁灭,这处地下掩体是世界上唯一安全的地方。

米歇尔对他的说辞将信将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坚信自己遭到了囚禁。

镜头视角一直跟着米歇尔,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也跟她一样不知道地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心理惊悚正是影片的精髓所在。

另外冷战期间,美国人觉得美苏两国随时可能爆发核战,所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就会建造地下避难所,囤积食物。

对于他们来说,为世界末日做准备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本片故事能够成立的基础。

作为2008年大火的伪纪录怪兽电影《科洛弗档案》的续集,电影另辟蹊径的拍摄角度起到了奇效。

虽然米歇尔没有时刻面临生死考验,但内心滋长的怀疑,是比肉体受到威胁更加煎熬的感受。

TOP3 《活埋》(2010) 好片指数:76分

保罗是身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醒来时竟发现被活埋进一只棺材里,身边除了一个打火机,一部手机,一把小刀之外再无其他。

在这个狭小黑暗的空间里,他不断尝试与外界联系,想尽方法却无法逃离险境。

随着他们的对话,观众也逐渐拼凑出他被活埋的真正原因。

《活埋》几乎做到了密室逃脱电影的极致,全片所有镜头都聚焦在棺材里,外面的情形则完全通过对话和脑补来补齐。

更难得的是这样一部电影竟能做到全程不让观众无聊,仅靠对白就推动故事不断前进,其间还穿插了数个反转。

我本以为这种极致精简的的电影设定已无法被超越,结果2021年的美剧《骇人来电》(改编自法国同名剧集)干脆没有画面,仅通过一连串的通话音频和屏幕上的声波,就勾画出完整庞大的世界观,让人叹为观止。

TOP2 《黑暗侵袭》(2005) 好片指数:76分

为了让莎拉走出创伤、重新振作起来,五个好闺蜜为她安排了一次洞穴探险旅行。

正当几个女孩对洞中的景色惊叹不已,却不知道她们惊扰了洞中可怕生物。

他们没有视觉,仅依靠声音猎杀女孩。

在绝对黑暗的洞穴中,女孩们本该团结自救,但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朋友也可能对你拔刀相向。

密闭洞穴+怪物猎杀+塑料姐妹情,都是受困惊悚电影比较常规的设定。

可正如片名所指,黑暗本身就是电影的最大主角,昏暗的光线下,血浆与夜视的红绿打光,突如其来的杀戮和近在咫尺的怪物,还有最可怕的人性挣扎,都被幽暗环境渲染放大到极致。

后半段的“浴血重生”尤其精彩,虚实梦境交融的桥段虽不是《黑暗侵袭》首创,但当时看来很新颖很震撼。

可惜后来这样的情节几乎成了惊悚电影标配,逐渐被观众所免疫。

TOP1 《地心引力》(2013) 好片指数:83分

初上太空的斯通博士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突然遇到卫星碎片雨的袭击。

她的同伴全部身亡,只剩斯通博士一人不受控制地飘向宇宙深处。

这又是一个极简的求生故事,剧情简洁但细节十足。

壮阔的宇宙成了最冰冷的反派,黑暗的未知激起了观众最原始的恐惧。

影后桑德拉·布洛克再一次贡献了奥斯卡级别的独角戏,但《地心引力》最出色的地方还是技术层面的。

首先在故事和细节上,影片都以现实为基础,属于让观众第一视角体验了一回太空漂流,观影体验前所未有。

大导演阿方索·卡隆以开篇十几分钟的长镜头先声夺人,又以技术层面近乎完美的发挥,服务于可圈可点的商业类型片剧本。

受故事拖累,《地心引力》可能无法成为传统意义上伟大的电影,但又因为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极致观影体验,必定在电影史上留名。

好了,上边就是我按照“受困”和“惊悚”两个关键词选出的10部影片,如果你喜欢最新的这部《坠落》,相信其他九部也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私藏好片,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最后,看完这些电影,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不要随便作死。注意安全,才能参加“人生”这场大冒险!

 4 ) 三句话,让闺蜜跟我去玩命

攀岩女孩贝琪自从目睹丈夫丹坠崖丧生,整整一年都走不出悲痛情绪。

每天以泪洗面,借酒浇愁,一遍遍打亡夫的电话听留言,晚上还发噩梦,整个人都快魔怔了。

身边人当然不忍心见她这样,从老爸到闺蜜,都劝她别再自暴自弃。

但劝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老爸没说几句,贝琪火气越来越大,两人吵得不欢而散。

一起爬过山的闺蜜也来劝,成功让贝琪振作起来,答应跟她一起去爬电视塔。

结果发生意外,两人双双被困在了塔顶上,这就是惊悚片《坠落》的开场。

一番跳低爬高的求生操作后,贝琪意识到老爸是爱她的,把最后一个求救信息发给了他。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深爱她的老爸,也明明是关心的劝解,为什么话一出口就吵了起来呢。

闺蜜又是怎么靠着三言两语,把贝琪劝动去玩命的呢?

有人说,这不全看编剧安排的嘛。

还真不是。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各自是怎么劝的。

深夜贝琪在酒吧喝得烂醉,出来要开车回家,发现老爸就在眼前。

劝人之前,要先跟对方建立信任。就算是亲爸,这样突然出现也会吓着人的。

贝琪又惊又怒:“你是在跟踪我吗?”

老爸:“我也没办法啊,你又不接电话。”

贝琪:“你太离谱了吧,之前就跟我说,我不该那么伤心,因为丹就是个混蛋。”

老爸:“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你太崇拜他了,也许他不值得你这样。”

我们后面会知道,话都是对的,但他的说法不好,爹味太重。

“你不该”“你太”这些简直是按着头否定对方,尤其在喝醉酒的人听来,被逼着认错,不反感才怪。

贝琪:“你就是这么安慰女儿的?”

老爸继续解释:“我只是希望你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贝琪:“我不想放下,我想他,我每天都想起他。”

要去开车门,被老爸拦住。贝琪急了,借着酒劲骂了句:“滚开!”

老爸也失控了:“你不能这么跟我说话!你跟你妈把你养这么大!”

这句咱们中国家庭里也常听到,无非就是“别没大没小,我是你爸。”

女儿对爸骂粗口确实不对,贝琪也面露愧色,但老爸心里更后悔。

拿长辈的权威来压,姿态上就是放弃讲理了。后面还怎么沟通?

意识到气氛不妥,老爸立刻补了一堆:“我知道你经历了很可怕的事,但整天这样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得去探索新世界……如果死的是你,丹才不会这么伤心……”。

其实他这一段有理有据,也说得很真诚。

尤其是中间还来句“我需要你振作起来,让我送你回家吧”,已经在走心自我表达,完全不是开头的说教了。

只可惜,“我是你爸”的宣言一出,后面说得再多再诚恳,在贝琪耳朵里也只会是噪音。

连老爸都不理解自己,贝琪回家后越想越绝望,差点吞药。

这时闺蜜打来的电话响了,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闺蜜当然也是来劝她的,但这个开局就比老爸强太多。

先请求见面,得到允许,让她有时间整理情绪,把最糟糕的一面藏好,留出体面。

门一开,闺蜜上来先带着笑跟她打招呼,还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

完全不是老爸那么愁眉苦脸地亮相,没有对抗消极情绪,整个气氛已经轻松了不少。

闺蜜也不急着劝她,两人躺床上叙旧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

等贝琪明显开朗一点了,闺蜜抛出了话头:“最近有个大计划,我需要个伙伴。”

贝琪立刻换了脸色。哦,搞了半天你也跟我爸一样来劝我的?

闺蜜立刻解释:“你老爸打电话给我,说他实在没办法了,很担心你的状况,都一年了还这个样子。”

前面老爸替自己解释,显得很像是辩解,俗称的“我都是为你好”,子女一听就容易抵触。

但闺蜜替他解释就没这个味道,反而暴露出一个关切女儿的老人家的内心。

贝琪态度也软了下来:“他是有担心的权利。”

闺蜜继续说:“比丹的死更让我难过的,就是你被困在这个情绪里出不来。”

这话也完全不说教,纯粹是倾诉自己情绪,不会激起戒备。

然后她抛出提议,周末一起去爬那座好几百米高的电视塔。

回顾前面,老爸另一个没说好的地方是尽来些“你不能这样下去”“他不值得你这样做”。

要知道,你没法劝一个人不去做什么,就像让一个人不要想红色大象,他满脑子都会是红色大象。你得找个新东西把大象替换掉。

所以闺蜜的方法就有效多了,直接给她一件值得做的事。

介绍完任务闺蜜说:“这是一次冒险,就像我们以前的时光一样,你还可以把丹的骨灰从塔顶洒下来。”

这句说得很棒,感性上让她回想起过去自由奔放的自己,理性上给这次行动赋予一个意义。

贝琪心动了:“但我很久没有攀爬了。”

闺蜜:“我理解,但如果你不直面恐惧,就会一直害怕。”

光说大道理不够,她还引用了丹生前说的几句话,继续理性感性双重夹击。

贝琪听得呜呜哭了起来,这已经不再是悲痛欲绝的哭,是情绪得到理解和宽慰的哭。

闺蜜没有再劝,只是说着“你可以的”“没事的”,抱住了哭泣的她。

第二天早晨贝琪气色好了许多:“去吧,我们去爬那座塔。”

那一刻很美好,一个曾经崩溃自毁的女孩,获得了一次小小的重生。

继续往下看,你还会留意到在整个爬塔的过程中,每当贝琪打退堂鼓,闺蜜都会进一步鼓励她。

“你能做到的。”

“你已经干得很好了。”

“这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贝琪。”

鼓励和肯定,都能滋养一个人的斗志。

总结一下,如何劝一个意志消沉的闺蜜(或任何亲密的人)振作起来:

◎先缓和气氛,建立信任。

◎花时间陪她。

◎别批评她的行为,别否定她的情绪。

◎不要说教,多说对她的感受。

◎情绪到了再讲道理。

◎别告诉她不做什么,而建议她能做什么。

◎让她重温曾经的好状态。

◎鼓励她的每个进步。

◎多抱抱她。

 5 ) 高,实在是高!——极限状态下的小场景惊悚片的魅力

对这个片,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广告语——

汤司令:高,实在是高!

以上是题外话......

高空题材,非常适合特效影厅,我记忆中《云中行走》《热气球飞行家》都是同类题材中票房滑铁卢的,希望该片能有所突破

惊悚片和恐怖片的区别是什么?

恐怖片更多的是在让观众大部分时间保持一种松弛状态后,在几个已经酝酿好的节点,给予观众突然的惊吓,大部分的“吓一跳”恐怖片都是这种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温子仁和清水崇等亚裔导演提供了一种心理恐怖的模式,通过范围的渲染,让全片不在只是依靠“吓一跳”的要素来取悦观众,他们首先给予了观众一种持续性的恐慌,而这种低强度的持续性恐慌并不会削弱“吓一跳”元素作为恐怖电影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招魂》系列或者《咒怨》系列中,让能看到类似的元素,这种“吓一跳”仍然是众多恐怖片的杀手锏,也就注定了恐怖片是无法让观众保持一种持续性的紧张的。

而惊悚片如果去掉了恐怖这一元素后,那么如果保证观众从始至终能有一个长久的紧张感,说直白点,就是如果能让观众憋着尿不去厕所,这便成了考验一部惊悚片的关键了。

众多的惊悚片佳作都做了什么呢?

《活埋》的卖点是一副3平米的棺材;

单场景影片考验剧本和导演,也是让短片导演容易上手的题材,短平快

《狙击电话亭》的卖点是一个2平米的电话亭;

全场只出场了81秒的caller,贡献了全片33%的精彩,法瑞尔贡献了33%,应召女郎们贡献了34%

《隧道》中主人公只能生存在一个车厢的空间内

影片并不是全部都给予了废墟下,而是有很多救援方的内容,使得全片的紧迫感不足

《鲨海》的卖点是鲨鱼怎么开罐头….其实是这个四五平米的防鲨笼;

鲨海和坠落,从影片故事构架上说,基本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这些作品很清晰的指出了一条仅惊悚片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极端的环境下,人的挣扎。

那种时时刻刻的胆战心惊,人仿佛就在刀尖上摇摆一样,无论在这个人自身的状态如何,观众对于其所处的环境就始终抱有一个警惕的心理。

而这种极端的空间,越小,越局促,带给人的压力也就越大。

于是,各个创作者开始将主人公放到任何地方。

太空、棺材、电话亭、海底、密室、孤舟、快用光氧气的休眠仓、大床上….

女主全片没离开床的惊悚片《杰罗德游戏》

方寸之间带给观众的魅力和对导演的考验,是同等艰巨的。

这一次,我们被观众带到了一个高度。

《坠落》让观众把视线放到了610米的高空上。

610米是多高?

北京的中国尊是536米,上海中心大厦是632米。

高,太高了,光是影片起始那个从塔底到塔尖的镜头变化,就让我有些晕眩。

影片讲述了两个姑娘徒手爬上610米的电视塔,再如何下来的故事。

用了20分钟爬上去,再用80分钟琢磨如何爬下来。

影片大量使用俯视的镜头,太有临场感了

影片给予两个姑娘的极限空间就是610米高,而面积不过3平左右的平台。

而下面是断了的攀登梯,周围是大片的荒漠,只有一个公路餐厅在几公里之外。

这样一个极限环境下,两个女孩的情绪、挣扎、自救,甚至是绝望,都成为了影片的卖点。

或者说,极限状态下,人们的绝望神态,就是一个主要卖点。

《狙击电话亭》中科林法瑞尔从满不在乎,再到不满、质疑、绝望、愤怒,小小电话亭里的情绪转换,叫人拍案。

《坠落》中,两个女孩的情绪表达更有机会点的方面在于——两个女孩在危机出现后,基本上是能区分出性格啥的差别,情绪上的反馈也是不同。

女一在危机出现伊始便是充斥着惊恐,而与之相对,女二展现得更为积极,更为乐观,而且在自救方面更为主动。

这个时候,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大概就知道了,后者的种种表现,说明,她离挂掉不远了。

只有让女主在现有的危机上再加上一个危机BUFF,当她绝地反击,涅槃重生时,带给观众的冲击才大。

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在后面女一如何克服好友的死亡,自救成功。

该片让人心动的地方还在于,哪怕只是微小的 一步,都可能让你掉下去,因此这时加入一些简单的跳跃,就能把观众胆吓出来

于是这边典型的惊悚片把所有卖钱的要素都拿给了观众——

死亡、极限空间、同伴牺牲、大女主、最后的绝地求生。

恐怖电影和惊悚电影能够同时满足人类对死亡和快乐的两种欲望,我们一面随着银幕上的人物,一步步行走在生死之间,因此而害怕,一面,我们舒适的坐在银幕前,为这些危险只发现在银幕上而感到高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电影最惊险的时候既会惊声尖叫又会鼓掌喝彩的原因。

在大银幕上运用极限环境的情况,倒也不是只有惊悚片,更为观众了解的,较为代表的就是《碟中谍》系列——

密室的悬吊、爬哈利法塔、扒飞机…..

所以说,观众到底喜欢啥呢?每每进入影厅,眼前漆黑,仿佛是未知领域,大家总会有一丝兴奋,在银幕没有亮起时,我们仿佛都身处一个个孤立的密室。

银幕亮起,我们注意到自己坐在沙发上,是不是一股安全感油然而生。

所以说到底,看的就是未知,看的就是他人的生活,体会的是一种置身之外的安全感。

 6 ) 标准的作死指南教科书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观影的前半段,我满脑子里都像弹幕刷屏一样,不停闪过上面这句话。

女主贝琪和女二亨特,你们俩真的是职业的户外攀岩家、极限运动爱好者吗?即使只是一介外行人的我看来,也能明显感觉到电影全程她们诸多离谱的操作,本片作为一部作死教科书,实在太典了。

细数一下都有哪些吧——

攀爬之前不事先踩踩点做下功课,这座年久失修的高塔,俩人头脑一热是说爬就爬,也不管女主是不是已经荒废一年没有锻炼了,每天酗酒EMO,那么快就能去攀爬了吗?最起码也要先恢复训练几天吧?

爬也就算了,如果能事先告知其他朋友或旅馆里可以信任的人,说要是她们多久没回来没消息就报警,那也就不会有后续一系列向外界发消息求生的糟心问题了。

嗯……也许是她们俩确实没有别的朋友了吧。

边开车边拿手机拍视频,纯纯的交通安全错误示范,小朋友们可千万别学习。

当时我还以为女二是在直播,但是并没有,她只是在录视频素材后面回来剪辑了再发。由此可见有时候户外探险直播还是很有用的,除了能赚点火箭嘉年华之类的,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俩人的包里就一瓶水、一条安全绳、一架无人机、一个自拍杆,然后检查完毕说了声“嗯,东西都齐全了!”就自信出发……你齐全个鬼啦齐全?!多带点吃的用的是会死?要春游的小学生准备都比你们齐全吧!

之前你们没事就去鸟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攀岩,当时就没遇到什么危险情况然后手机没信号的问题吗?正常来说应该会配备一部卫星电话的,但她们只有一台续航超强、信号超烂的手机,连块充电宝都不带的。而女主甚至连包都不背,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正所谓是前期顺风有多浪,后期守家就有多狼狈。

不带卫星电话也就罢了,你们连手套都不戴?看得我全程提心吊胆,生怕她们被高塔梯子上的铁锈、突刺扎到了手,然后受伤又感染了破伤风。后面看到她们各种徒手拽绳子,我看着都觉得手心疼、宛如刀割。

单肩背包的脑瘫操作就不提了,太多人都吐槽了。看到女主下来时因为单肩背包导致包掉到信号锅上时,我居然觉得大快人心,很想说一句——“你这不是纯属活该吗?”

用绳子拉着手机往下放去探索信号,结果绳子不够长,女二这小机灵鬼灵机一动,想出的法子居然是用肉身增加长度——超危险的单臂悬空操作以身试险?你们就不会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条(观众:这个我爱看)、或者用鞋带啦、皮带啦延长一下绳索的长度去试试吗?非要玩一波极限操作?

……

类似的槽点,就不一一叙述了,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在看本片时,都能找到各种让人胸闷气短的细节。

但吐槽了这么多,其实我对本片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全片情节紧凑、配乐和镜头都颇为优秀,让人相当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尤其是恐高症患者,看电影时大概手心都捏着一把汗,比看什么鬼片还要惊悚刺激上几分吧?而电影后半段的大反转也相当震撼、让人头皮好一阵发麻,作为感官惊悚电影,毫无疑问已经达成了电影的目的——吓你一跳。

我个人还挺喜欢这类有点高概念式的小空间求生影片,近几年来的《活埋》、《鲨滩》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该类型影片将场景和演员都压缩到了一个极限小的维度,对于电影的调度、编剧、演员的演技和节奏把控都是一大挑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坠落》里,双女主的这堆作死操作虽然让观众看得血压飙升,但并不算电影本身的bug和剧情的问题,事实上,我还挺能理解的。

更何况如果不这么拍,不给主角们设置一些低级操作引发连锁的灾变,这电影还有啥看头可言?

能理解主角们作死的理由,其一是因为:

对于这两名过去征服了各种陡峭岩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B67电视塔虽然很高,但其实整个过程不过是爬梯子而已。若不是这座铁塔年久失修,危险系数其实非常非常低,如果户外攀岩的难度系数是10,那么爬这座塔的难度顶多也就2-3的程度。

毕竟对她们而言,爬电视塔的意义超过难度本身,所以她们特别“轻敌”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亨特甚至做好了早上出门、中午爬完回来吃午饭的心理准备,拍视频时也全程轻松愉快,根本没把这座塔的难度放在心上。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松动螺丝钉,攀登B67压根不算极限运动了。

第二:

则是因为我深知这世界上,即使是顶尖高手,因为愚蠢的作死、偶然的失误、各项准备不充分而失手殒命的人类不在少数,亨特和贝琪并不是只存在电影里的虚构形象,否则网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极限运动作死失败合集的视频供大家观赏了。

人类会作死,本来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

俗话说,溺死的都是会水的,再厉害的高手,准备再充分,总在危险边缘徘徊,也难免有失手的一刻。

因此,虽然两个女主全程作死的举动看起来很愚蠢,但我并不会因此而怒喷本片有多辣鸡有多没逻辑,毕竟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多样性。

而此刻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在该犯蠢的时候,其实也比女主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本片教会了我一件什么事,那就是我们还是要多爱惜生命,享受人生。

宅家颓废、泡吧酗酒什么的都OK,反正总比没事去爬个悬崖峭壁、老旧的高塔作死来得要好,如果你真的想去,最好中午再去,因为早晚会出事。

要说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有什么主要问题的话,那就是剧情的铺垫安排过于刻意生硬,好多情节就差没把“快看,这里是伏笔”几个黑体加粗大字写在脸上,比如:

女主男朋友的“143”暗号啦、帮亨特拍照片的男人是谁啦、可以用灯泡电源给手机充电啦、塔下遇到的嗜血秃鹫啦、到处松动的螺丝钉特写画面啦……等等等等,简直就像老师在考前和学生泄题一样——“这整段都是必考的重点,全部给我圈起来背下去!”

存在感之强,让人非常在意后面必将到来的故事展开,以至于观影时令人很是焦虑,一直在想前面的伏笔什么时候该派上用场了吧、主角她们怎么还不遇到险情?

那种明知道糟糕的事情马上要发生了,而电影里主角们还在谈笑风生的时刻,嗯,怎么形容呢?

……就很如鲠在喉。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了。

 短评

为什么不用无人机把手机送去塔下发信息?反而要去千里之外的宾馆?

4分钟前
  • 神越
  • 还行

看的得了急性恐高症,手心冒汗,双腿发软。明明坐在椅子上,却感觉屁股下面就是高空。这要是在电影院看得多刺激。另外,这恐高症里面还多少有点晕胸……

6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最后女主问鞋那一段绝对是全片高光,如果没有这个片段和反转,这部片子就只能沦为非常非常一般的惊悚片。天呐!这种“我一直以为你和我在一起”的手法我太吃了!

11分钟前
  • 神气神气神神气
  • 推荐

我一点也不担心女主角会坠下去,但我一直担心女二号的胸会弹出来。虽然男性凝视被设定在了剧情之内,但也不要老是把个胸拿来晃眼啊。另外,直冲云霄的高塔本身就是阳具隐喻。在狭小空间里编造出一个故事的能力倒是值得肯定的。

1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这俩人眼妆都不防水啊。

16分钟前
  • 赛博老烟枪
  • 推荐

一开始我是坐在椅子上看的,开始爬塔之后我是坐在地板上看的。

21分钟前
  • 瓦晴
  • 还行

苹果手机能用三天?

22分钟前
  • Sphiham
  • 推荐

真的不要再问为什么不拿无人机把手机送到塔下发信息了!!第一部手机掉下去了,第二手机要留着操控无人机好吗

23分钟前
  • Freja
  • 推荐

手机不能绑在无人机上吗

27分钟前
  • LIEN寶
  • 还行

两个女生困在高塔死路一条的时候,还要讨论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事吗?

3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小时候爬过我们镇的钢架电视信号塔,爬到一半就不行了,上也上不去,腿抖下也下不来,调整了很久才下来……所以看本片的过程就是一种心里煎熬,仿佛回到过去,观影期间手心里狂飙汗,看其他恐怖片真没有这种效果。近几年大银幕上有不少出圈的攀登类题材的纪录片,已经培养了观众的恐高窒息感,本片也就水到渠成。影片开头,一定会让你想起《垂直极限》,恐高感比《云中行走》吓人,结尾还挺《鲨滩》,能把起承转合玩儿得挺精妙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恐高症患者必看的电影!

32分钟前
  • 1984频道
  • 推荐

电影介绍里“专业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可以去掉吗?这作死程度,业余爱好者都称不上。60米绳子了解一下?ATC和Grigri带上?能量棒和每人两升水?包包这么重要的东西,得double secure?全程槽点,惊叹于主角团的鲁莽傻不拉几,Becky没死和适者生存一点毛关系没有,完全是运气好。

37分钟前
  • sisi
  • 较差

像我这种重度恐高人士,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才跑来看这种电影。虽然知道都是假的,仍看到全程心惊。基本上把我各种恐高噩梦演练了一遍。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男友的骨灰盒比我网购的眼线笔快递还简陋

43分钟前
  • 弯弯
  • 还行

反转绝了!适者生存倒是可以预测到

44分钟前
  • Salines
  • 力荐

看完的感受就是少交点疯批朋友,可以活得久一点。

47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还行

双肩包除了最后给无人机充电那段,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全程单肩背,看的我好想进去把另一个肩膀给她套上。

48分钟前
  • 柠檬咖啡猫
  • 还行

这么热的天梯子肯定很烫 they shouldn’t make it to the top in the first place lol 这个怀疑导致我全片都没法进入状态哈哈哈哈

51分钟前
  • Man_K
  • 还行

她俩好莽啊,感觉很不专业,完全不像很有经验的极限运动者,比如为什么不事先检查安全性,为什么没有助手或者伙伴在下面接应,两人全程单肩背包,不掉才怪,女二还用力晃梯子逗女一,直接加速梯子脱落,只能说她们这么多年就这样攀岩还活着是运气好吧

52分钟前
  • Airy
  • 较差

万一吃的不是秃鹫肉呢🐧

53分钟前
  • ANTIDOT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