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已完结

主演:葛优,张瞳,侯耀华,吕丽萍,吕齐,童正维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3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4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5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6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7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8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19编辑部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北京某处的《人间指南》编辑部,聚集着六位性格各异知识工作者。老年知识分子里:主编老陈(吕齐 饰)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牛大姐(童正维 饰)快人快语、疾恶如仇;老刘(张瞳 饰)胆小怕事,体现着传统知识分子懦弱的一面;中年知识分子余德利(侯耀华 饰)善于接受新事物 ,聪明圆滑,带着点市井江湖的习气。青年一派,李冬宝(葛优 饰)想法前卫,正直善良,总想和机敏美丽的女同事戈玲(吕丽萍 饰)处处对象,无奈戈玲心高气傲,对待貌不惊人的冬宝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因工作关系,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光怪陆离,三教九流,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人生百态在小小的编辑部内一一呈现……   本片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由赵宝刚和金炎联合指导,马未都、王朔、冯小刚担任编剧。寅次郎的故事43 寅次郎的休息日成吉思汗硅谷第五季坚持住该死的歌德3星卡梦少女1花语笔记香瓜七兄弟去里斯本的夜车星途叵测泰语我的阿呆弟弟伊格尔和鹤的旅程黑白游龙2023火之审判俏皮小花仙剧场版黑镜:圣诞特别篇恶搞之家第十五季槲寄生农场的惊奇圣诞指尖2023拆·案2连升三级制作新剧正当时一起飞人鬼情未了1990沙德里奇伦敦陷落重击女校男生第二季V世代出卖灵肉的人化身博士1941邻家特工老娘说了算勇探五人组 Kuttavum Shikshayum浪漫天堂蒂凡尼·哈迪斯巨献:新秀辈出 第一季小和尚大当家诸神之战3用我的手指来扰乱吧。~在打烊后仅剩两人的沙龙…~黑侠VS赌圣女族长钢之炼金术师

 长篇影评

 1 ) 很犀利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那个广告,“冬宝,想什么呢?”“想戈玲呢。”多有创意啊!知道《编辑部的故事》很早,但是最近才刚刚看完,远不如拍摄在它后面的《我爱我家》来得及时。说实话,自己对王朔一向不太感冒,尤其是对他那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在看不顺眼,但是作为编剧的王朔,给《编辑部的故事》注入了灵魂,许多台词的设计尤其精彩。

    在很多方面,《编辑部的故事》和后来的《我爱我家》都有相似之处,只是感觉王朔的台词更加犀利,而梁左的语言更幽默一些,在讽刺的力度上却有些偏软。《编辑部的故事》中《人工智能人》那集,几个编辑为了寻找人性的弱点互相揭短,到最后完全失控,丝毫看不到先前的和气,将人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看着真有点黑暗。自己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不好的习惯,即使人性是有些黑暗的,即使社会是无比残酷的,也不愿看到被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但是王朔的剧本毫不在乎,一个人是啥样就是啥样,没有考虑太多。几个编辑的台词写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没有掩饰。激动的时候,嘴上没把门的,但吐露的是最真实的想法,后面还有道歉,但是能起多大的左右就不得而知了。据说王朔的原著比电视剧更加压抑,特意在网上找了出来,看了以后果然如浑身直冒凉气。

    另外,那时的葛优很有型,看惯了葛优后来表现以后,再回头看冬宝,感觉很不一样。而吕丽萍扮演的戈玲,也十分出彩,几乎没有瑕疵。

 2 ) 经典!!

人来客往的不算,单讲编辑部的六位。我最喜欢李冬宝,性格好人品好,就是长得丑点儿,也不是他的错。大概这也是王朔的意思,人无完人啊,所以赵宝刚找到了葛优。最烦就是牛大姐,满嘴马列,她这个姓真是画龙点睛。最瞧不起老刘,唯唯诺诺窝囊一辈子。最佩服老陈,看菜吃饭,看人说话,四两拨千斤,是个讲领导艺术的领导。余德利是人如其名,“得利”也“得力”。戈玲就是一普通知识女青年的典型,可发展空间很大,可说的太多了,没办法一言以蔽之。
如果不是因为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年轻时的模样,我还真不觉得这是部1991年的老电视剧。按每个故事的内容我给换个名字:换代选举、小三单恋、职业骗子、家常便饭、保姆难寻、支援交警、男女关系、酒吧歌手、行贿受贿、宇宙科学、吃喝之风、夫妻矛盾、两岸亲情、减肥风波、托人办事、智能秘书、玻璃相亲、抗涝救灾。这些类似事情都是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以此为题,写出大同小异的故事来。敢情,城市生活日新月异的是楼和路,而不是住楼走路的人。真做到Better city了,就一定能Better life?明年就是这部电视二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年啊,树可以树两茬子了,而对于人而言刚够一个受精卵变成大一新生,或者刚够一大一新生饱尝人间冷暖达到不惑之龄。人的成长真不易。

 3 ) 人间(1/3)

截图、吐槽、感悟

最初对这部剧的印象就是那段广为人知的“贯口”,所以让我觉得,这就是一耍嘴皮子的喜剧,不乏深刻,但多显在嘴上。为了在死水生活中听见点儿人声,才决定看起来。结果先尼玛被李冬宝笑死,明明也不是多爆笑的台词,但每一分讽刺和幽默从葛优嘴里讲出来时,那种语气和神态就能将其放大十倍。再多看几集,又被剧情本身的精彩吸引住了,成了每一顿饭都少不了的滋味。

看了好几集,才发现原来没有笑声背景音,才发现拍摄时间要早于《我爱我家》。因为名气上的关系,总觉得《我爱我家》才是开天辟地第一部。本剧也许在形式上不算“情景喜剧”,在喜剧效果上却毫不逊色。虽不及《我爱我家》巍然大气,但言辞之有趣、之绚烂、之锋利,真能指点人间、留名时代。

E01、02 《谁主沉浮》(上下)

杂志药丸,人心思变,主编准备引退,领导职位的空缺一时间引起小小办公室中争权夺利的大风暴。这两集里每个人各含心里的想法拿话往出挤兑人给自己盘好处争高势的戏,实在是精妙,每一句话都很猛烈到位,没一个人智商下线,都是人精合着。

上来就叫“贴心人儿”,我还当他俩是一对儿呢

说来说去,还是一条舔狗

桌上摆这么一张相片,也是够现代派的

E03、04 《我不是坏女孩》(上下)

“知音大姐”读者热线里,一个暗恋男老师的女学生说要自杀,编辑部的各位热心帮助。这矫情着要死的小辣鸡文青可烦死我了,真想对她说本集来客串的某位艺术家的著名台词;“你死不死啊?!”

此处说自己叫“冬宝”,但后面却写“东宝”

“站那别动!”就是你总说那小黑胖子坏话的?

改邪归正余德利,一露流氓相真滴吓人

……

E05、06 《侵权之争》(上下)

这两集在我眼中是封神的故事,被骗的剧情能想到,但俩骗子稳稳坐着给普及法律知识这一点真的出乎意料。戏剧冲突非常激烈,那个不听解释的《大众生活》主编太他妈真实了,生活中就是有这种事,就是有这种人,事不占理,又不能动手,憋屈死自己也无可奈何(怎么忍住不动手的,老几位,真行。)最后的结局没有任何光环,大赞!

第一集就有“余德利”“我德利”的段子,但这里又写作“于德利”,本剧的小黑板简直是平行宇宙

冬宝宝不哭(都演到这了我还盼着会有什么反转,是我觉悟不高)

E07 《水淹七军》

萝卜大丰收,编辑部各位拜访给冈村宁次做过菜的“萝卜王”寻求“水淹七军”菜谱,一开始颇有些老舍《断魂枪》的意思。小二德子蹭饭把主人蹭跑了我真是服了哈哈哈。这一集,有社会主义丰收和伪满厨子的对比,也有大萝卜和家常吃不起的“富贵菜”以及特有情趣的西方大餐的对比。老厨子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对自己过去的历史讳莫如深,连自己的孙女都不知道,能想到解放后没少为此遭罪,提及冈村宁次,会说:“惭愧,丢人!”对自己的情况也有很明白的认识:“那会儿穷,没觉悟,不瞒您说,刚打关外到关里,看着满街的中国人都新鲜。东北那会儿叫满洲国,从奉天到北平,那也算是出国工作了。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什么叫斗争,太老实,就知道挣钱养家。”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这是真实的历史,承认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而所谓的“历史问题”,其实是“政治问题”。从老厨子的言谈中能看出他的人生轨迹,生在沦陷区里,长在膏药旗下,到老了一张嘴说的也是“康德八年”,时代对个人的烙印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磨灭的;现在的他会絮絮叨叨让下一代学好,会质疑别人“白吃国家的饭”,是一个善良真诚有着朴素爱国感情的老人,经历过战争与和平,他也许仍没什么深刻的觉悟,但他自然懂哪一场“人间正道”能让人吃得饱。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萝卜吃不了,法兰西磨坊女主人式煎鱼、斯特格利茨炖小鸡儿、斯特拉斯堡肉饼(白学肉饼!!!)以及真正的“水淹七军”却仍吃不起,“我们有那么多肉,还种那么多萝卜干嘛呀?”

这靓丽的小姑娘在《我爱我家》里骑自行车怼过老傅

又搂肩膀又拍大腿的,我都分不清流氓本性暴露的是余德利还是侯耀华了

“不跟您说了嘛!露半拉肩膀不算黄色!”

E08 小保姆

两个小保姆的鲜明对比,太夸张,太荒诞。反面的那位很有些“小李子”后来扮演的“二混子”季春生的气派,好吃懒做,嚣张可厌,连一贯待人和蔼的老刘都说“弄死她的心都有”。马晓晴的表演可谓优秀,那张牙舞爪讨人厌的劲儿让我都没勇气看第二遍,而“小李子”的“二混子”形象,却透着一股可爱,“您家有蒜吗?”这应该是演员气质的问题吧。

这二位对欺人者的无耻和被欺者的软弱都无语了

 4 ) 北京西交民巷50号

还没开始 坐那我就开始乐 没皮没脸的乐 等着 说不准 谁就要出来 给你贫感 此时看彼时 现在的腕 意外出现 就像看所有人的青葱岁月 满脸的真实嫩劲和痞气 昨儿看到第13集,甜蜜的腐蚀 莫怀远 北京大老爷们儿 委实的典范 挖社会主义墙角 糖衣炮弹中透着那股坏劲儿 咱不怕 道德败坏 咱个儿高 夹眼缝 微举颌 的痞气 一张嘴 浑身就是劲 别不服 不服就上辙 东宝 也忒坏 最后发起围攻啊 愣是把 莫怀远 挤得 没辙了 看 看 看 就感觉跟看历史回顾片似的 曾经的景儿 一道道的又出现 现在广告词也改了 不再是 东宝:想呢?想葛玲呢呗! 那时候是最北京的时候 北京人就是这么贫起来的 有时候 我在想如何理想主义还未曾抹灭 我也肯在末日前 多吃几份儿红烧肉 会不会就没有遗憾了呢 管他呢 反正现在我只关心打卡一下 打卡二下 其实我还想说很多 但是跟他们比起来 我真是没词了

 5 )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看懂

       这部电视剧看了无数遍,刚开始是被那满嘴的京片子吸引,被那不冷不热的幽默所吸引,这得益于演员们深刻的表现功力。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认识社会越来越深,才觉得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的电视剧。看了很多影评,都说这是室内情景喜剧,个人不敢苟同。这部电视朔爷是编剧,至少是之一吧。这体现了王朔式的幽默。但王朔在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深刻描述所表现出来的幽默的背后是那个社会时代的畸形和无奈。也许仅仅是白描,就能到达这样的目的。这也正是语言和文字的特殊效能。
       真的很感谢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记录那个变革的时代,使我们不至于忘记。承上启下的变革的时候,是最能反映社会本质的时候。因为新旧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个时候暴露无遗,而人性在这种矛盾下,优点和缺点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领地而杀死对方。
       剧中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对比,是对过去几十年的陈腐和落后的揭发。最后的胜者也昭示了编剧者们对新生和新时代的憧憬。
       只是很可惜,新生并没有茁壮成长,而是在腐烂的泥土里长成了畸形。这真是个悲剧。

 6 ) 跟《编辑部的故事》学学,如何像文化人一样打嘴炮

对于从小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我来说,总觉得北京人舌头捋得特直,张口如机关枪弹药联发扫射,一针见血、字字珠玑,关键是一本正经的样儿也不见得他多喘半口气。

要想习得这般巧舌如簧,有过来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嘴贫,都是跟着北京话全民普及指南《编辑部的故事》贫出来的。

这部首播于1992年的室内喜剧,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深入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针砭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热点,凭着六张嘴、几张桌子、一间屋子,拍了五个月收工,却风风火火了近三十年。

有人这么总结这六位主角的性格,倒也精辟:权术专家陈主编、谨小慎微刘书友、巧心钻营余德利、马列主义老太太牛玉清、文青鼻祖戈玲,以及人见人爱李东宝。他们主要收拾一本名叫《人间指南》的杂志,花大量时间在办公室磨练嘴皮子。

一来二去的台词幽默诙谐大胆前卫,讨得观众笑完后也不觉自己无知——光屁股时没看懂的,这而立之年起码想通了一半。直到现在每逢佳节,还有观众拿着李东宝这套“人生不易论”给亲朋好友欢欢喜喜拜大年。

剧中这本起死回生的《人间指南》你我没机会翻过几回,但其中多如牛毛的人生道理,我们却得用一辈子时间好好参明白。

今天不聊大道理,我们来盘点盘点这台前幕后掷地有声的职场法则与创作心法。

厕所,是检验最畅销刊物的阅览室

开篇第一集,编辑部换届选举,东宝约戈玲上自家商谋《人间指南》的出路。寥寥几语就道出一本好杂志的选择标准与应用场景——“在厕所里给芸芸众生指点迷津”

纵观全剧,《人间指南》或许从未预设过自己的目标读者群体,但却综合了老中青三代的眼界,聊真心、搭鹊桥、讲法制,长篇短篇两手抓,为萝卜过剩发过愁,也对大吃大喝严加批判。

编辑之间的年龄跨度自会带来代沟与争议,走在太前面的事儿也挨了不少牛大姐的连篇教育。比如东宝夜里去卡拉OK走了一趟,便想请那店里的头牌歌星双双拍封面做专访,牛大姐自是卸不下对那灯火酒绿之地的刻板印象:“那可都是不三不四的人才去的地方”。

我们常常抱怨这个设计主导选择,内容退居二线的时代,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却是持续适用的道理一条。

低级趣味的庸俗观念,别迎合,要引导

什么是格调?顽固守旧不大妥,但也不见得非得造出多漂亮的花儿来。

《人间指南》放在九十年代,差不多就是《读者》《知音》《故事会》的集合体,解救失足少女,调解家庭纠纷,对日常鸡毛蒜皮的事儿得有独到见解,也怪不容易的。

读者们感兴趣的“津津乐道的写法”,在如今换个“流量爆款”的马甲依然劲得很,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是老陈最后的倔强。

第一不能学老舍,第二不能学沈从文,第三不能学鲁迅

文字工作者刚出道多会找一些范例来武装头脑,待到下笔如有神才能形成一定的风格。

一辈子看稿都没打过眼的老刘,面对声称谁都没学过的作家林一岚,撒手丢开那四万字的言情小说,直接说了个没头没尾的“王大爷闺女吞金子”的故事,教她续写。

在老刘眼里,以上三位学不得,他们有着自己不可复制的文笔与风格、经历与视角,但施耐庵、蒲松龄、罗贯中随便学,民间故事没什么文法,说是谁的都行。

我还特喜欢这故事的结尾,老刘打给林一岚告诉她:这稿子能用,但只用一个自然段,八百多字,稍加润色便是篇很好的一分钟小说。

虽说这作者费的功夫全是白搭,但老编辑的火候确实没得说。

文化人办文化上的事儿,得掏别人腰包

第五集,编辑部遇到冒充友刊的职业骗子,骗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听着像赶鸭子上架,但却是这回事。

口袋可以空,但脑袋空不得。过去有赞助,而今从轻松筹到天使投,贵的是想法,硬的是持续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事儿,爱拼才会赢。

但在钱袋子面前该如何选择,又是考验文化人的时候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第17、18集中,编辑部错把男方当陈世美,狠狠替秦香莲出了口恶气,报道写得相当漂亮,社会反响接连不断,最后却好心办了坏事情。

如此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老掉牙的道理谁都会讲,但真正实操起来,总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且不论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以正立场的常见操作,单一主人公的片面之词确得经过多方查证,才可见报。眼见不为实的环境下,真实与客观很难,所以珍贵。

有文化里头的糙人儿,糙人儿里头有文化的

而这部剧的闪光之一,恰恰好就扣着“真实”。

编辑部在探讨人工智能人与人类的最大差别时,提到这人的毛病还真复制不了,于是又是一场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老刘爱占小便宜、牛大姐光看见别人黑、余德利满腹低级趣味、戈玲比较傲慢好打扮……每个角色身上都有鲜明的缺点,却也充满可爱的闪光。

此剧一播,收到了许多传统知识分子的批评与意见,但这正也遂了编剧们的意。人家无心高捧识文断字的编辑,他们“得跟劳动人民一鼻孔出气”,“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全门清”(冯小刚语)。

只触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体制问题

现在不论拍片儿还是写稿,甚至公众人物平时说话,心中都必须绷着根绳儿,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编辑部的故事》虽然一群人聚一块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编剧段位高,全打着擦边球,所谓“善意的讽刺时弊”,就是“句句说到群众心里去还得站在党的这边儿”

而主编老陈就是编剧手里最灵活的棋子,觉得碍事了让他出差开个大小会,兴致上头写歪了就派他出来批评几句往正了一收,照样有教育意义。剧里的《侵权之争》与《飞来的星星》两集,都是这般操作。

靠对话发展情节,闭门就得掏真活儿

前文也提到了,这《编辑部的故事》是搭了九十年代室内剧热潮的顺风车。出品方眼里的室内剧,投资小见效快;导演与制片眼里的室内剧,风险小拍摄快。可这难为了编剧,情节得抓人、对话还得出彩,《渴望》编剧李小明说了,得写两万字才能撑满四十分钟

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

据冯小刚《这等好喜剧为什么诞生》的回忆,他与王朔、苏雷、魏东升、朱晓平、葛小刚等人被约到友谊宾馆的客房,郑晓龙同他们说:“24小时能洗热水澡儿、好饭侍候着,目的就是让诸位高手掏点真活儿。五天,拿出分集的故事梗概来走人。”

都说这好的写作,旁人看着每个字都会写,可他排列出来怎么就这么好看。好的编剧笔实打实,沉得下气肯费心推敲琢磨,亦是同理。

侯耀华后来在电视节目中被问起此剧的拍摄,他表示轻松且顺利,“早晨8点钟上班,12点下班;2点钟上班,6点钟下班。中午吃饭,晚上吃饭。只要到点——停!一拉闸就完了。”

让人好生羡慕。

等今后混熟了再偷懒也不迟

22集中,假“人工智能人”雷丝端茶倒水、递送文件,手脚麻利、吃苦耐劳,只是这碰上文化的事儿功夫就嫩了点。她同上图告诉编辑部,设计师教她的那些事儿。

别看编辑部彻头彻尾不带正经样,帮人胖子减肥、上街指挥交通、替台湾同胞找儿子……满嘴跑火车,时时打瞌睡,醒了摸大鱼,但这看破尘世的真道理就是在这你言我语中贫出来的——虽说偷懒,他们也倒是偷惯了。

۰۰۰

《编辑部的故事》中,老派的巴士驶在京城街头,卡拉OK的迪斯科球兜转出迷人眼的斑斓,人们穿花衬衫工装马甲戴贝雷帽踩着单车,时髦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被2019年的我们重新整理、悉心存放。

20多年后,现代人的烦恼还是逃不开工作应酬、爸妈催婚、家庭矛盾,我们也一如既往地“一上班就头晕,一下班就来神儿”。科技飞了,环境变了,日转又星移,但这生活好像从来没变过,只是这一代人逐渐开始体会上一代人的不容易。

虽说以上打嘴炮搞创作的方法必定不是一招见效,但还是那句老话:“过来人的话,你得认真听。”

本文系创意城市指南原创内容,

就算你再喜欢我,也请申请授权后再转载我。

 短评

北京话普及剧

7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8分钟前
  • 僧撸矛机茅笆时
  • 推荐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12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17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22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24分钟前
  • 元宝宝
  • 力荐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28分钟前
  • 仓郡
  • 还行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34分钟前
  • 苏丽珂
  • 力荐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3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力荐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

44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

4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4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53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55分钟前
  • Bork
  • 力荐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60分钟前
  • 还行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1小时前
  • 迪仔I编号223
  • 力荐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1小时前
  • Over5
  • 力荐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