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25集全

主演:佟大为,刘孜,于滨,邵峰,李依晓,毛孩,矢野浩二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剧照

狙击手 剧照 NO.1狙击手 剧照 NO.2狙击手 剧照 NO.3狙击手 剧照 NO.4狙击手 剧照 NO.5狙击手 剧照 NO.6狙击手 剧照 NO.13狙击手 剧照 NO.14狙击手 剧照 NO.15狙击手 剧照 NO.16狙击手 剧照 NO.17狙击手 剧照 NO.18狙击手 剧照 NO.19狙击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心理学角度看《狙击手》中方胜利的必然性

堵车错过了开头,我看的时候,正是大永向班长刘文武请求下去支援的时候,正在我想着这个脸生的演员是谁,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接着一阵枪响,把我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懵吹散了七七八八,看来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我越来越发现电影的战争性不光体现为你来我往的射击战,更是一场杂糅着需求和信息差的心理战。

我方和美方的作战任务贯彻电影始终,我方任务是把亮亮带回去,用连长的命令说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美方的前半段任务是要活捉刘文武,后来变成截获亮亮身上的重要情报。

一般战斗都是以消灭敌方作为任务,而电影中消灭敌方不再是主要任务,而变为次要任务。“把亮亮带回去”这样的任务,这意味着我方需要存储实力,最起码不能全部牺牲,得有活人才能完成任务。

我方想要什么,一开始就暴露在了美方的视野里,这是非常不利的,这才有了5班除了大永之外的全员牺牲。所以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方知道你想要什么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在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体现了。

1. 第一个场景就是孙喜受伤了,美军没有选择再放枪打死他,而是等待。他们等的是什么,他们等的是其他人去救孙喜。残忍的说一句,这个时候的孙喜已经变成了美军的钓饵,美军想通过他来钓五班的其他队员。

结果队员们不忍孙喜牺牲,真的去救了。此时的美军非常有耐心,等到王忠义完全暴露在他们的视野中,才射杀了他。结果就是不仅孙喜没有救回来,还搭上了一个王忠义。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交战中当你暴露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在向敌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对敌人说“来,往这里开枪”。

2. 接着五班做出了反击,刘文武抓住了美军想要急于射杀五班的企图(弱点),把连同自己的四名战士分成了三队。两名射击兵挖土,佯装有任务,作为吸引美军的诱饵,自己和大永分别找两个地方蹲守。等到美军射击诱饵的时候,他和大永就可以根据美军射击的方向,确定他们的位置,然后射杀他们。

很精彩的桥段,但仔细一想又非常的危险,所幸最终五班四名战士都安全过关,并射杀了两名美军,这展示了刘文武作为射击班长优秀的作战和布局能力。

接下来的刘文武把自己当作诱饵,多么无私坦诚。最终他利用美军想要活捉自己的企图,身上捆好手榴弹奔向了美军的阵地。

3. 最后,美军的中尉威廉利用自己在坦克车下的地形优势设置了一个身似自己的“稻草人”(诱饵),用自己的声音作为干扰,想要在大永射杀 “稻草人”的时候确定大永的位置,射杀大永。

也就是“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所以我假装给你“你想要的”,这样我就能利用“你想要的”来打败你。

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中尉,大永在历经战友的牺牲之后,迅速的成长了起来,他用班长遗留下来的勺子做了诱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永不仅在跟威廉比眼力和命中率,更是在面对对方诱饵的干扰下,比谁更会等待,谁更有耐心。最终,大永凭借谨记班长“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的教诲,成为了活到最后的猎手。

过早暴露自己想要什么会让自己陷入不利位置,这一点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谈判中。说到谈判,不仅有正式的商务谈判,还有一些非常日常化的谈判场景,比如说菜市场的买卖、入职时谈工资或者加工资、租房的合同等等,这些都需要谈判。

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有对方想要的东西,就是双方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才是双方坐到谈判桌的基础。就像电影中唯一的一次谈判,促成谈判(交换)的是美军想要捉活的刘文武,而刘文武想要带走亮亮。

在谈判中,我们知道我们有对方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以及对方有多想要。

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需求,或者完全不知晓对方的需求,都会让我们在谈判中吃亏。要么要价要低了自己懊悔,要不要价要高了本来可以促成的谈判最终破裂。

所以在谈判中,我们不仅得小心的藏好自己的需求,还得不断的探知对方想要什么以及多想要,这样才能占领主动的位置。

需求的沟通更多的出现在我们和亲友的相处中,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一方面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更别说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的自我探索。

另一方面,相比于平和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需求,我们更习惯用生气或者其他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你和一个好友约好了几点在哪里见,结果对方晚了半个小时。你此时很生气,对着TA一顿脾气。其实我们拨开那层生气的外衣,就会发现你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对方不在乎的失望和伤心

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了权力的层面。

在双方沟通中,你说了需求,那么对方就有了是否满足你需求的决定权,相当于你把这样的决定权交给了对方。此时,我们我们不讨论此时需求的合理性。如果对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满足,我们则受了两重重创,一个是被拒绝,另一个是本身想要的东西没有被满足。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这样的重创。

扯远了,继续回到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觉得这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战争片不太一样,电影着眼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角,讲的是很角落的故事,但是故事该有的它也都有了,很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紧张刺激,看完之后回顾故事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密和精巧,很久没看过如此逻辑缜密洞悉敌我心理的战争片了。

我觉得还有个有趣的点是,影片中并没有吝惜塑造美军的高光时刻,美军的射击准确率也很高。我想这么塑造首先没有把观众当傻子看,因为贬低对手实质上也是在贬低自己,打败一些不厉害的美军到底有什么好厉害的呢。

其次,我觉得这也是对历史上这些神枪手的尊重,因为他们确实很厉害。电影中的原型神枪手张桃芳,32 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真是了不起的狙击手!

 2 ) 一个张桃芳是英雄,一个班的张桃芳就是笑话了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说到抗美援朝时,就是志愿军伟大,以落后武器打败世界最先进的军队。特别是空军,中国空军非常厉害,厉害到据说是美国空军参谋长惊呼而出:中国一夜之间就成为空军强国。原话好像如此,很小很小的我,当时那个自豪啊。

可是长大了,书看得多了,迷上了军事,就发现这不“科学”啊,50年代,再先进的枪,再先进的炮,学几天也就会用了,练上几个月,也就算合格了,问题是空军,那可是完全的技术性军种,一个合格的飞行员,没有几年的培养,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空军到了二战后期,没有时间培养飞行员了,就只能当神风用,而中国空军却能在一夜中成为“空军强国”,这实在是“不科学”。

当然,再长大了一点,读了更多的书,我才知道,抗美援朝中的空战,主力是真正的空军强国苏联空军,中国空军虽然出现了几个英雄飞行员,但整体上仍然非常非常弱小。张积慧可以打落美国王牌飞行员,蒋道平可以打落美国王牌飞行员,但是,你要说中国空军一个中队都是张积慧,都是蒋道平,一个中国空军中队能打败一个美国王牌飞行员中队,那就太扯了。

同理,志愿军出一个张桃芳是英雄,但说志愿军半个班(一开始就被打残了),能对抗美军专门组建的狙击班,那就太扯。

当然,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扯,不是问题,是不是史实也不是问题,有没有原型也不是问题,科幻,魔幻,奇幻,都是虚拟的,都是“扯”出次元去了,就是现实题材的军事作品,很多也很“扯”,比如“拯救大兵雷恩”,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一出,美军也没有用七个人救一个人的记述,但是,谁都要说,那片就是“扯”出道道来了,拍得真实,看得真实,场面真实,人物真实,情感真实,最重要的是,把这些串联起来的逻辑真实。

你可以有一个很“扯”的设定,或要达到一个很“扯”的目标,那么,你就要给出合乎真实的逻辑链条。

而《狙击手》就完全没有做到“扯”出逻辑来。

双方实力:

美军是专门的精英狙击班,志愿军是王牌狙击手带的普通班,

美军是装备有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志愿军用的是普通步枪,

战场是美军设置的的陷阱,志愿军是被引诱到陷阱的,

战斗一开始,志愿军方面就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美军方面一人未失,

可见,美军占有一切的优势,志愿军方面,几乎处于全面的劣势,

战斗目标:

美军是要活捉志愿军王牌狙击手(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军事逻辑,没有任何军事领导,会想要活捉敌方的狙击手,编剧和导演完全不理解什么是“狙击手”),

志愿军是要救回被伏击的侦察员。

战斗计划:

美军7个精英狙击手,在预置的伏击战场,全部窝在一个方向,(张导,你见过只挖一面的陷阱吗,真是要笑哭了,一个狙击手,可以单挑一个连好吗,把7个狙击手放在一个战壕里,这不叫陷阱,这叫送人头)

志愿军方面,侦察员被伏击,派一个班去救人。(班长明知道被伏击,作为王牌狙击手,也不先好好观察周边情况,散开警戒,提防埋伏,到了就直接救人,造成4人伤亡,班组被打残。

(而美军7名精英狙击手,为什么会只打死3个人呢,在影片开头,5班都知道同时开枪,分打不同敌人,美军的精英狙击手,7人却只打死3人,这是说美军精英狙击手不如我军普通士兵吗)

战斗过程,就不想说了,反正是这样的,张导对于狙击的认识水准,大概只到“狙击精英”新手级,以为准星瞄上了就能打到,什么标尺,什么风速,武器的精密度,都是不需要考虑的,眼到手就到,开枪就爆头。

总的来说吧,这电影,还是很好看的,如果我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

 3 ) 闪过一丝迟疑的枪

国师的行活儿作品。纵向对比,艺术价值不高;横向对比,是对得起票价、值得学习的作品。 《狙击手》的创作思路很明确:少即是多。正如狙击手【性价比】,体现在消耗最少的弹药,干掉敌方最高价值&最多数量目标。《狙击手》要以最紧凑的表达与干练的脉络,呈现最富情感张力的对决。屏息、瞄准、扣扳机,三个简单的动作,除了要表现出小遭遇战的剑拔弩张,更重要的是承载起人物内心的波澜与磅礴。 本着这一思路来看《狙击手》,作为商品而言,是成功且有水平的。但如果咱非要苛求下早就没人在乎的艺术,那么BGM不甚恰当的运用,成了不和谐的败笔。它让【牺牲】再次被稀释为教条式宣传的工具,可以悲情,但不该煽情。反倒是对美军牺牲时简练的描摹,在观影结束后能让人多一份回味。最直抵内心的感情,无须过多阐述;而需要过度包装的情感,背后隐藏着拙劣的算计。倘若更为极致,应该去掉所有BGM,以及拉低档次的子弹视角,而更侧重大小景别的对比运用,或许能让每一颗子弹更阴冷,让每一次屏息更内热。 突然想到了张艺谋的《红高粱》。同样是讲战争,同样是以旁白叙事,同样是以小见大,但《狙击手》中人物的血性和柔弱,更多是被设计和建构的,而非《红高粱》那种发自内心的信念感。你能看到清晰的叙事脉络,感受到智斗的快感,但唯独看不到【人】的性格,也失去对他们的共情。这也是为何会说《狙击手》是优秀的行活儿,欠缺艺术价值。哪怕是做到极致,上限可能也只是一个形式感更高级的《影》。 最后的话,有两件事想感慨下。 电影结束后,制作名单里致敬了《上甘岭》。做一个稍显奇怪和夸张的主观形容:《上甘岭》在国产战争电影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小城之春》在新中国百大电影中的地位。放到今天依旧精彩生动。你能从中感受到纯洁的革命信仰,纯洁到超脱意识形态。 美军狙击手John的扮演者曹操,曾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饰演“全民协助”。当在银幕上再次看到张译和曹操,不免再次陷入对《团长》追忆。看一部《团长》,胜过你看数十乃至数百部同类型作品。它用一群散兵游勇的炮灰,窥探人性的灰暗与闪光、追问【问题出在了哪里】、尝试【叫醒中国人的魂】、想要【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它看似描摹战争,但早已超越了战争。

 4 ) 无剧透,放心看,我就是要吹爆《狙击手》!

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讲,这部可以媲美红海行动和功勋-李延年单元,是非常高质量的战争片。用几句话高度总结:有笑点有泪点,就是没尿点;剧情好节奏棒,国师品质有保障;小战斗制作精,素人演员也很行;实景拍效果真,白璧微瑕可原谅。 为了押韵舍弃了一些逻辑,下面我具体讲讲我为啥要吹爆《狙击手》 其实我觉得一部电影,最重要的部份在编剧在剧情,演员、镜头、配乐、节奏、特效等等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剧情和人物塑造服务。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它没有过分夸大志愿军的英勇,也没有过分贬低美军的无能。隔壁某片实在有些丧心病狂,我军主角光环太盛节奏飞起,怎么打都打不死,好像战神附体,而敌军则弱智一般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可是正是这样的弱智剧情才让没有显示出真实战场上志愿军取得胜利的不易。这部剧很好在于美军狙击手不仅仅装备精良,手握诱饵抢得先机,本身实力也非常棒,智商在线甚至很强。我军也没有主角光环,也是肉体凡胎,被枪打中就是会流血会受伤会死。就是因为这样,两军对狙才很燃,是真正的棋逢对手,我们才会为每一次对狙紧张流汗。笑点布置地很自然,泪点也不是强行煽情,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也不会感到无聊。其次,我一定要夸一下这部剧选的非常妙,选取了一个很小的战斗,这样才能从开始到结束很细致地展开战斗的铺排,也能将时间压缩到适合的长度,不会过份长而牺牲观众的注意力。这时候又要拉踩隔壁某片了,野心实在太大,想表达的实在太多,结果感觉什么都没讲好,全程轰轰轰,我的注意力都轰没了,耐心全无。 第二,我一定要夸夸这部剧的演员。除了客串的张译和我本来就很关注的章宇这两位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外,其他的演员我都叫不出名字来。但是,但是!演技真的特别质朴无华,是真的眼睛里有光的那种,笑的时候满脸褶子,哭的时候撕心裂肺涕泪横流,真的很有感染力,很牵动我的心。必须补充一下,就算是美军的几位外籍演员也挺不错的,是有认真选角,汉语是认真练了,哈哈哈哈看了就懂了。这个时候我又想拉踩隔壁了,忍住忍住。 第三,我夸一下实景拍摄,演员们冻得脸都青了,眼睫毛、胡子头发上都挂着冰霜,还要在雪地里长时间趴着或者滚来滚去,真的很敬业,就是这样才能给大家带来真实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演员伤口的效果做的特别逼真,每一次子弹“打到”战士身上的时候,大家都倒吸一口气,为战士悬心。不过,美中不足是这部剧的子弹发射的特效,每次出现子弹的慢镜头就知道一定会射中,而且特效有点重复,有一点点审美疲劳,但是白璧微瑕不影响大局。 最后,我一定要夸夸导演。最开始在导演名单里看到国师女儿的名字,我还以为国师要为女儿刷简历,或者干脆只是挂名,非常担心影片质量。看完之后我要深深向国师道歉,是我妄自猜测了。国师真的最近出品特别稳定,悬崖之上就是我的去年国产十佳之一,今年这部不出意外也会挤进前十强,不愧是被任命为北京冬夏两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能扛大事,质量有保证。

 5 ) 跪求张艺谋退出电影届

跪求张艺谋退出

我的妈呀

他这几年拍过能看的电影?

我服了

受不了了

我杜止于实名请求张艺谋远离银河系

作为导演实在太烂了

就想让我哭

我哭了。电影院太热了 我委屈

睡觉都睡不安心

很难受

很难受

非常难受

我的妈妈呀

《长城》 真牛 我IMAX看的 半夜起来吐了三回

还《对狙》

中国人能不能不骗中国人钱

中国人团结起来

 6 )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认识一个班

“冷枪冷炮打活靶”,引用百度百科定义:是1952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进入到阵地战阶段,我志愿军使用的战术。冷炮主要是袭击500-3000米的目标。冷枪主要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侦察兵穿梭于双方阵地之间偷袭,为冷炮侦查目标或通过地雷搬家方式将联军阵地前的地雷起出返埋到联军后方的交通线上。

电影《狙击手》所讲述的就是冷枪五班狙击手的故事。电影原名《最冷的枪》也是呼应“冷枪”这个概念。

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战争电影往往习惯于全景式展示战争的规模,强度,而这一次张艺谋一反常态,把焦点对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五班。五班的战士并非以往战争电影中的脸谱化设计,而是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血肉丰满:见了太多战士牺牲而几乎从来不笑的班长刘文武,心心念念要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的胖墩,身受重伤却仍旧心系情报的情报员亮亮,“爱哭”的大永。其中胖墩最后高喊出给儿子取名“铁板”,令人动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狙击手》没有刻意贬低对手,着力塑造了美军狙击小队胆大心黑的指挥官,使双方对抗真正成为战士之间的对抗,而非笼统的战场的对抗。《狙击手》更多笔墨展示的是“战士”,而不仅仅是“战场”。通过深挖人物细节,来以点带面地还原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正是因为有了鲜活的人物,所以整部电影的代入感尤其值得一提:观众一路跟随五班的战士,前去搭救被美军小队早有预谋放置在战场的情报员亮亮。美军精英狙击小队的目的是,引出被美方称为“中国死神”的神枪手刘文武,也就是五班的班长,活捉刘文武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双方狭路相逢,但又差距悬殊,美军早就设下埋伏,利用受重伤的情报员亮亮,引诱五班搭救,从而重创这些令他们头疼的狙击手们。于是,一场密集且激烈的阵地战就此形成。五班如何在重重劣势之下搭救亮亮这根弦始终绷紧,加上节奏凌厉的剪辑,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也跟随着五班的战士们屏息以待。

可以说,高密度的情节推进更加考验导演对于电影本体的把控能力。使用出色的声光影来还原残酷战场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精彩的点,带出整个面,一个五班尚且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为了家国奋勇而战,最终热血洒异国,更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我想,这也是《狙击手》最想要传递的主题。 因为聚焦,所以战场中的细节直接拉满,张艺谋对战争细节的把控,尤其见功力。

电影中的雪是真雪,花絮中张艺谋也强调“等不到真雪就不拍”,只有真正还原战场的冰冷和残酷,才能先让演员快速入戏,进而通过荧幕带领观众进入战场之中。电影除了是造梦的艺术,也是身临其境的艺术,观众正是通过电影穿越古今,感受历史。而要做到这种“身临其境”,就需要考究的细节,无论是真雪,枪械,五班狙击手的战术,电影里都做到了细致的还原。

在大导演和大制作的加持下,主旋律的电影也越来越好看了,作者性和艺术性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战争是极端残酷的,狙击手之间的战争就更加残酷,上一秒还跟你交谈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你甚至没有时间悲伤,牺牲总在发生。

《狙击手》也在表达这一点,不仅仅是我方志愿军,同样的,敌方美军也一样在遭遇这种痛苦。所谓战争中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来自于此。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争片并非“爽片”,不是那种可以吃着爆米花当成娱乐来观看的,炮火连天的大场面其实只是战争电影的表象,是背景,我们其实要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每一个珍贵的个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战争其实是由生命组成的,而不是由枪炮组成的。战争电影的核心正是“反战”,是对牺牲先辈的真诚纪念,使我们铭记,而非鼓动。

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次牺牲都是令人悲伤的。看到五班的战士战至最后一人,在被他们的牺牲精神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厌恶战争。战争是反人类的,从这个角度《狙击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给人以战争残酷震撼之外,教人格外珍惜和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电影《狙击手》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纪念令人感动,可以说《狙击手》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英雄著书立传。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不能忘怀的一场战争,当下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了解这场战争,但未必每一个观众都能深入到这场战争的细部和肌理中,但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还是需要将战场放大,放大到可以看清一个班,可以看清楚冰天雪地里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脸,可以看到他们眼睛里因为战友牺牲而流下的泪。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年轻到你甚至可以称呼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热烈,那么无畏,拥有随时赴死的勇气。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带领我们在和平年代通过电影穿越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认识一个五班,认识五班里的每一个人。

 短评

这是我看过的主旋律电影里,最像电影而不是献礼片的,展现了一部电影的本质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9分钟前
  • 大末纸
  • 推荐

建议所有执着于拍3个小时的导演们都学学怎么在96分钟里讲完这么完整的故事的 人物群像拍的好好 被惊艳到了

11分钟前
  • 电影院芯宝
  • 力荐

坦克开始有点手撕鬼子那劲儿了

12分钟前
  • 搜狗输入法
  • 还行

看来军事法庭对美国大兵阴影太大了。。。

15分钟前
  • Jude
  • 推荐

国师这部新片其实挺普通的,但是放在国师身上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发现,相对已前些年的那些大片的繁复,这两年的片子一直都在做减法,剧情上,摄影上,讲故事上,都在越来越内敛。相对于早期的大师气象,越来越像匠人了,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做尝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验。

18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娄烨离不开雨我知道 国师现在咋也离不开雪了

22分钟前
  • 檴諣、
  • 还行

影片本身水准可以,想去电影院的完全可以看看,值回票价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一口一个“把美国人当弱智”这种言论的,可以自个查查张桃芳的事迹,自己的主页拿《现代启示录》当十佳却容不下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真是搞笑到家了。

26分钟前
  • 雨吁
  • 推荐

如果子弹那个特效少一点就好了,我方拿人头每次都出现那个特效有一点点尴尬

31分钟前
  • 推荐

孩子糖,笔画太多了

33分钟前
  • king
  • 还行

这样小视角多好,不用喊口号,不用打鸡血。伟大的牺牲不会矫情。

38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这个年纪,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4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当大部分战争片以充斥视觉垃圾为荣时,老谋子选择化繁为简,这是他的勇气。越是简洁越考验功力,老谋子向其他战争片示范了什么是张力。放一堆烟花并不吓人,打火机对着引火线要点燃的瞬间才最让人紧张。用最简单的剧作——一场狙击战,刻画出最细腻的人物心理与状态。把每个人物放大,这一场战争,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光时刻。当镜头怼到演员面前,表演就会变得严格,影片节奏好,演员也演得好,特别是章宇,情感拿捏、性格把握都很到位。春节到处都很吵,一部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真的很难得

42分钟前
  • 土豆牌
  • 力荐

——两个狙击手合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45分钟前
  • 扎小丸子⁸.
  • 推荐

起码把美军当成真正的人来写,把朝鲜的寓意化作孩童的善意,就已经胜过其他了

48分钟前
  • blahblah
  • 推荐

短小精悍的电影,舞台剧风格的设定,受限空间回合制的故事,若干个短剧用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正反打撑住一部电影时长的紧张感,难度较高。背景同样是冰天雪地,肃杀感和节奏把控的难度比《悬崖之上》要高得多。最好的部分是剪辑,节奏把控提升了整体观感。中方故事重点是班长的领袖气质传承和战友情,美方个性表达也没太丑化。

5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54分钟前
  • 皆是虚妄
  • 较差

没有一处动容 以前是抗日神片 现在是抗美神片

58分钟前
  • 天在下雨哗啦啦
  • 较差

《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亦琤
  • 推荐

跟《悬崖之上》同是置身冰天雪地,打趣说前作是剧本杀,这部就是密室逃脱版真人CS。个人更爱这部,稳、准、狠。不复杂不“烧脑”,没有人海也没有大排场,甚至只有山坡的唯一场景,双方阵营都不过十人,“势均力敌”地斗智斗勇,就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张艺谋难得做一个纯男性群戏,演员都不错,特别是章宇真好!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信念感。他最终投向他始终望向的对面山坡顶上的灿烂阳光贡献了全片的最高光时刻。班长总跟大永说「不许哭」,可张艺谋总有让人哭的能力,这次甚至是使用配乐到毫不收敛的地步,他精准拿捏此类型影片的情绪套路,达成一次蛮精致的小试牛刀。Ps:片尾韩红《回家》的歌声里画面中复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1小时前
  • La~jum~bo
  • 推荐

全是子弹时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看赤井秀一

1小时前
  • K!k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