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本·拉登

HD中字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杰森·克拉克,乔尔·埃哲顿,詹妮弗·艾莉,马克·斯特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2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3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4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5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6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3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4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5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6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7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8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19猎杀本·拉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猎杀本·拉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 美国发动追捕和猎杀行动,目标是基地组织头号人物——奥萨马·本·拉登。玛雅(杰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 饰)是美国中情局一位干练坚韧的女探员,她被派赴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寻找到本·拉登。尽管对当时局内使用酷刑审讯恐怖分子感到不忍,但她坚信获得重要信息的前提高于一切。她将人生的10年锲而不舍的投入到一件事上:从浩如烟海的反恐情报中寻找到一根稻草,然后用它压死一只叫做本·拉登的骆驼。最终她的努力获得回报——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根据她的情报潜入巴基斯坦展开斩首行动,成功击毙奥萨马·本·拉登。而在这一切结束后的玛雅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由影史唯一一位奥斯卡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汇集前作《拆弹部队》的原班底,聚焦美国反恐十年,讲述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捕和猎杀行动。萝卜泡菜周日般的爱情奎迪3萤火之爱阿松本色悲伤时唱首歌狐王传说鸿孕当头共饮一江水跳水男孩DIVE恶魔城 第一季我的三平方印度艳后成长绝命赌局井上雄彦 最后的漫画展午夜亚洲:美食·舞蹈·梦想悟空奇遇记作家热情似火2008机智的捕快日常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和其他人一样歌之王子殿下 新剧场版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美中轴线女子特战队超少年密码长夜开拓者大红包我们这一家狼性山寨大黄蜂饥饿的狮子新·信长公记~同学是战国武将~当代奸雄不言而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爱你入胃正·青春2011亲亲我的宝贝一起单身第一季渴望

 长篇影评

 1 ) 主题

当玛娅第一次见到阿马尔的时候,他已经是接近于全裸的状态了,显然是被殴打和羞辱过,不但被剥夺了睡觉的权利,而且还被锁在了一个很小的橱柜当中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人闯进审讯室,开始反复的用水刑折磨他,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恐怖,让人难以直视,也直接引发了这里想要传达的真正主题:一起暴行,引发的却是更多的暴力不管你寻求的是正义还是复仇,或者任何你想要的偿还方式,也许你从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它是不是真的可以弥补你曾经受到的伤害与痛苦。是不是就可以让你把以前的伤口抹平。

 2 ) 美国中央情报局怎样采用刑讯逼供?

2011年以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女演员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的任何电影。从2011年夏天的《相助》(The Help)开始,我发现看得最多的就是她的电影:《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存身》(Take Shelter)、《无法无天》 (Lawless),一直到刚刚上映的《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她在电影中扮演中央情报局特工玛雅,这个角色肯定将会让她成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头号热门人选。玛雅属于美国电影中少见的全力专注于工作的人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猎杀本拉登》中,她现身于每一个主要场景,但除了跟同事一起喝点葡萄酒勉强算是社交,其他时候看不到她跟男朋友约会,或者网上购物、看好莱坞大片、去健身房控制体重,电影甚至没有表现她与家人有过任何联系。玛雅高中毕业后就加入中情局,从9/11以后的10多年里,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到追踪本·拉登这一件事情上。美国终于发现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地以后,玛雅说了句粗话, 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

玛雅怎样发现了本·拉登的下落?电影的前45分钟主要讲述如何获取这一关键情报,“强化审讯”(enhanced interrogation)起到了关键作用。什么叫“强化审讯”?电影由1分多钟的黑场配上9/11当天世贸中心发出的无数求救声开场以后,一步跳跃到两年以后。第一个可视的镜头发生在巴基斯坦、CIA的一处黑点(black site)即秘密审讯地点内,长络腮胡的特工丹对囚犯说,“我掌握着你,阿玛尔,你在我手里。”阿玛尔也有络腮胡,但没有丹那么密实。他头发凌乱,眼眶边带着血污。“看着我,”丹说,阿玛尔看了他一眼,立即移开视线。丹突然提高音量,对阿玛尔吼叫起来,“我说话的时候如果你不看着我,我就会让你受苦。”一系列推搡过后,丹身边的两个助理开始殴打阿玛尔,我们能听到哀嚎,“强化审讯”由此开始。美国也有人用更直接的说法,就叫“刑讯逼供”(torture)。

接下来,阿玛尔的两个手腕被天花板上悬垂下来的绳索捆绑。他一个人呆在昏暗的屋子里,身体呈现出W型---不是规规矩矩的W,更象水平方向遭到压缩的扭曲的W。还好,他的双脚总算能落到地上。玛雅现场目击了全过程,但我们看不到她闪亮的透着金色的红头发。她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两只眼睛。她能够接受刚才发生的事情。首次遭遇刑讯逼供以后,她已经不用继续戴头套就能接受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CIA掌握着阿玛尔的关键证据,他曾经用“西联汇款”向9/11劫机者提供了5000美元。丹以提供毛毯和美食为诱惑,希望阿玛尔提供更多关于建筑公司沙特组(Saudi Group)的情报,本拉登家族与之有着密切联系。丹没有如愿,阿玛尔只能继续遭罪。两个大汉凶狠地将他扑倒在床垫上,玛雅在一边看着,眉头紧皱。丹让她取点水过来,著名的“水刑”(waterboarding)开始了。阿玛尔的头被一块毛毡捂住,丹用玛雅递过来的水浇上去,同时大声讯问,如果你能提供当时的一封电子邮件,我马上就会停下来。你们还有什么计划,最后一次见到本拉登是什么时候?玛雅对丹摇头表示没问题,继续干,但她没有直视水刑的实施过程。她的视线或者朝向别处,或者干脆闭上眼睛。阿玛尔剧烈咳嗽,大口喘息。水刑过程中囚犯的感受接近溺毙,除带来因为缺氧而引起的痛苦以外,还可能造成骨折、心理创伤等持续的恶果。刑讯结束后,丹对阿玛尔说,“兄弟,到最后每个人都会垮掉,生物学就是这样。”

电影中的第二次刑讯逼供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阿玛尔由歪歪倒到的W型坐到了椅子上,丹递给他果汁和食物,观众看得出来阿玛尔饥渴的程度。丹说,“如果撒谎,你肯定要受苦。”他希望了解不久前发生的人肉炸弹实施者的背景,阿玛尔提供的答案是不知道。在玛雅面前,丹让阿玛尔陷入衣不蔽体的窘境,以在女性面前暴露其身体隐私部位来羞辱囚犯也是CIA强化审讯手段的一部分。阿玛尔祈求帮助,玛雅回答,“你只要说出真相就能自助。”阿玛尔很快被戴上狗套,被迫象牲口一样在地上爬。他开始泄露情报,星期天或者星期一。丹说,“不完整的信息只能被视作撒谎。” 他和助手将阿玛尔塞进一个木头箱子里,他的身体无法伸展开,就像一只牧羊犬被挤压进了鸡笼里。

一年多以后玛雅和丹与阿玛尔的第三次遭遇比较友好,饭菜丰盛,但仍然间接提到了刑讯。玛雅提到,阿玛尔曾遭遇短期记忆丧失,这是长期剥夺睡眠的后果。持续96小时无法入睡以后,阿玛尔招供出自家弟兄的名字,帮助CIA挫败一起恐怖袭击的阴谋,她希望阿玛尔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虽说这只是玛雅们的计谋,阿玛尔并没有真招供,但事实上剥夺睡眠也是CIA强化审讯手段的一种。阿玛尔嚼着无花果的同时,为玛雅和丹提供了一长串的新名字。对长期处于饥渴状态的CIA特工们来说,阿玛尔终于成为汩汩流淌出情报的泉眼。正是这次会面中,阿玛尔第一次提到了本·拉登信使的名字:阿布·艾哈迈德。

紧接着,玛雅观看了几段过去审讯的录像片,其中涉及到的刑讯手段和阿玛尔遭遇的差不多。

下一步是波兰,CIA的另一处“黑点”,玛雅带着假发掩盖住自己的红发,她希望进一步了解阿布·艾哈迈德的背景和行踪。此处没有刑讯,让我感兴趣的是地点的选择。影片中的字幕标明“中央情报局黑点,格但斯克,波兰”, 镜头是海边的码头。在我的记忆中,波兰格但斯克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1980年当地船厂的电工瓦文萨创建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第一个独立工会“团结工会”,为9年后的苏东剧变埋下了种子。CIA选择这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从事与美国倡导的法治精神并不完全吻合的审讯活动,多少有点讽刺味道在其中。

接下来的审讯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处羁押中心内,玛雅带着头巾面对基地组织的资金提供者。此处也没有直接表现刑讯,但玛雅和囚犯的对话中间接提到了。囚犯说,“我不想再遭罪,你问什么,我答什么。”他提供了关于本拉登信使阿布·艾哈迈德的更多信息。

在阿富汗美军基地内,基地组织的一位头面人物遭到强制呕吐和拳头击打的待遇,他申辩说,“你不能强迫我告诉你那些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玛雅警告,“你应该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监狱,你自己的行为决定你将得到怎样的对待。你的生活将会非常不舒适,直到你提供我需要的信息为止。”她碰了碰身边的同事,头面人物再次遭到拳击和水刑伺候,但他仍未屈服。玛雅随后希望丹能帮忙,但此时丹拒绝继续实施刑讯,他决定离开阿富汗回美国,他无法忍受成十上百裸着身体的囚犯每天出现在眼前,他需要正常人的生活。刑讯过后,遭受持续精神创伤的不仅是受审者,逼供者也将成为受害人,与他的囚犯一样经历焦虑、认知能力缺失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少见。另外,丹提醒玛雅说,处理囚犯的时候应该谨慎一些,华盛顿的政治气候在变化,等检查小组来的时候,你不要成为最后一个拿着狗套的人。也就是说,万一美国政府追究刑讯责任的时候,你玛雅不要成为牺牲品。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不是纪录片,她只是用近乎新闻采集的方式拍摄了一部剧情片。片头字幕中说,电影以真实事件的第一手叙述为基础。作为艺术作品,美国观众普遍认可《猎杀本·拉登》非常成功,它已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但很多人、尤其是自由派人士对其中关于刑讯逼供的大段镜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电影从刑讯逼供中寻找戏剧元素的做法不妥,将最后捕杀本拉登的成就部分归功于刑讯逼供获取的情报更是对非法行为的美化。毕格罗和编剧的解释是,他们本身并不刻意强掉个人在强化审讯问题上的立场。除强化审讯外,电影也用相应篇幅表现了其他的情报采集措施,既有卫星、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也有特工实地作业等传统方式。

美国社会关于强化审讯的争论已经有些年头,其首要问题是美国法律和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使用刑讯逼供,但在9/11悲剧发生、美国遭受巨大损失的特殊情况下,可否略微通融?可否在遭到禁止的传统刑讯手段外搞点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CIA实施强化审讯主要发生在布什当总统的时候,其团队内部并未统一意见,其中主要的倡导者之一是副总统切尼。根据作家简·迈耶(Jane Mayer)的书《阴暗面》(The Dark Sid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The War on Terror Turned into a War on American Ideals, 2008年出版) 中的调查,9/11后不久,从捆绑、殴打、性羞辱、剥夺睡眠到水刑,所有这些强化审讯手段即开始用于恐怖嫌犯。来自白宫的压力是CIA敢于冒违法之险的主要原因,他们需要尽快为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本拉登提供情报。刚开始CIA只雇佣外部合同制人员、选择美国法律管制以外的地方即所谓黑点完成审讯,以后逐步制度化,详细的操作细则得以出台,刑讯逼供披上了既定法律程序的外衣。简·迈耶看过电影以后,在《纽约客》杂志上撰文对其中关于刑讯的处理提出批评。她说,实际审讯过程中,当CIA承包人将囚犯塞进木头箱子的时候,连身旁兄弟单位FBI的人都发出警告说,这么做是违法的,应该受到谴责,而且无法达到目的。

强化审讯能否达到目的是美国社会争论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在电影中,阿玛尔等人之所以意志力崩溃并最终招供,刑讯扮演了重要角色。果真如此,CIA其实应该早早地将审讯任务外包给中国的一个派出所,省钱又省力,本·拉登因此至少能提前5年被发现。实际上,针对电影中的描述,掌握大量内情的人士不少都出面予以否认,包括几位重量级联邦参议员在内。他们说关键情报的获取并未依靠强化审讯手段,但这些人得出结论的依据很难说百分之百准确。共和党2008年的总统候选人、亚利桑那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曾经在越战中被俘并遭到越共的酷刑对待,他的看法尤其有参考价值。2011年5月本·拉登遭到捕杀后不久,麦凯恩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说,从个人经验看,虐待囚犯有时候能够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但经常也会带来假情报,因为受审者在刑讯过程中会说出逼供者想听到的所有事情---不管真假,只要能够减轻痛苦。关于美国社会对强化审讯手段的不同意见,麦凯恩认为水刑之类的酷刑当然应该禁止采用。他强调这更是一个道义争论,因为美国在尊重人权问题上应该成为楷模。与此同时,麦凯恩参议员支持免于追究实施强化审讯者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在为国效力,同时也向恐怖分子显示出美国的决心。丹和玛雅他们心头的压力或许可以由此减轻一些。

 3 ) “我就是那个他妈的找到这个地方的人”

“我就是那个他妈的找到这个地方的人”


(12/19/2012 AMC Century City 15早10:30am映场)

毕格罗的电影,无论是《猎杀本拉登》还是《拆弹部队》,都很难看出导演对战争和复仇的态度,她更像是试图用一种与己毫无关系的镜头描述发生的事件:支持或者抗议战争,认同或者反对复仇,都只是每个人看过电影后的私人体验,而观众通过导演镜头下看得见的,是人的状态:无论是《猎杀本拉登》里心力憔悴的CIA分析员,或者是《拆弹部队》里对拆弹几乎病态迷恋的士兵。

电影中一个情节:CIA的分析员Maya和他的上司Joseph向时任中情局局长帕内塔部长汇报进展,说我们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发现一个白色连体寓所,可能是本拉登的住所,但不确定。帕内塔显然并不满意这个回答。他说“下次开会的时候,你们必须告诉我更多关于这个寓所里住户的情况”。会议结束,帕内塔问Joseph:“这位女士是谁?”,不等上司说话,憋屈已久的Maya脱口而出:“我就是那个他妈的找到这个地方的人(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

片头出现September 11, 2001时,随后出现的并不是已经被播放了无数遍的被劫持的客机撞向大楼的画面,而是一片漆黑,只有背景音里无数遇难者遇难前打给亲人或者急救的电话录音片段。3000多个挣扎求生的声音,面对一片漆黑,就这样持续了接近2分钟。随后便是CIA的某处black site,“Abu Ahmed到底是谁?我知道你认识他!”CIA的审讯人员怒吼,女主角Maya就站在一边。其后就是包括水刑、饥饿、噪音、扒下裤子、剥夺睡眠、狗链、锁箱子等一系列酷刑毫无顾忌地大银幕展示。

片中杰西卡查斯坦非常成功地饰演了CIA的一位高效却被工作折磨得异常疲惫的情报分析员Maya,在CIA工作12年基本毫无建树却看着身边的女同事被恐怖分子袭击而死、上司迫于压力被调任、甚至连自己也遭遇了袭击。而当认定了本拉登就在阿伯塔巴德之后,她却在所有领导都说“大约60%可能性他在那里”的会议上毫无顾忌地说“我100%肯定他在那里,当然也可以说是95%肯定”。片尾的时候,任务完成的Maya走进运输机的货舱,靠着椅子坐下,没有复仇的快慰,就那么木然地哭了。

观影者很难接受的是:很难说911袭击中3000人的死亡让CIA所有不人道和羞辱的逼供变得合情合理,但事实是,在正义和邪恶之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所有正义的实现都变成了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信仰这种东西有点儿像“不能解决的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贸易赤字,债务赔偿,成本核算,劳资纠纷,这都不是问题,都是能坐下来或拧巴或扯皮或丑陋恶心或虚与委蛇能谈的问题,谈论无非数字大小,条件多少罢了。唯独说到“信仰”这个事情,没法说,原教旨主义者们就是觉得自己从事了高尚的“圣战”,能够为理想而牺牲是无上的光荣,既便是恐怖袭击,既便是纽约世贸大厦3000无辜平民;或者是马德里火车上的200无辜平民;还是伦敦交通早高峰爆炸的公交车上的52名无辜平民,一切在所不惜。绝无责怪谩骂之意,只是觉得人类进化也有百万年;文明演进也逾6000年,多年之后“宽容”还是一个难以根植心中的理念,即便多年战火血流有声硝烟不散,即便一次又一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心难易。信仰可贵,也很可怕。

话说回来,能组织恐怖团伙发动袭击的也得是家产万贯衣食无虑的人(比如本拉登就和沙特王室有密切关系)。为了追查线人的号码,男主角CIA部门主管Dan飞到科威特去拜见一位石油商人。这位身着传统阿拉伯服装的纨绔子弟在脱衣舞厅会见Dan说:“你们这些人不是我的朋友,平时打电话根本都联系不到,现在有求于我了才飞过来找我”;Dan说“那一辆V10的兰博基尼如何?够朋友了吧?”就这样:一辆兰博基尼,一个监听的电话号码。就让“我就是那个他妈的找到这个地方的人”的人找到了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本拉登。

无关正义或者邪恶。

 4 ) 非常美国,无关政治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2012 完全电影》。

说这部电影无关政治,听起来像开玩笑。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登顶奥斯卡的时候,很多人感到奇怪,在他们看来,这位导演的本事就是迎合时代需要,拍一些宣扬“我军”视死如归的主旋律片。正因为跟政治挂钩,毕格罗才成为了今天的毕格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猎杀本·拉登”应该是个短短几小时的瞬间性动词,屏幕上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和枪战,以及少不了的胜利呼声;但是毕格罗的“猎杀本·拉登”是一个长达十年的连续性动词,画面冷静到让你感觉它不友好,没有小布什和切尼,没有伊拉克战争,没有奥巴马,自然不讲胜利和派别,却囊括了对自我意识、 官僚政治和纯粹的恶的讨论。

毕格罗想做的,只是把 911 事件到本·拉登毙命这十年的事情掏个干净。关于这段历史,美国人很在乎。那是离他们最近的,对他们心灵伤害最深的往事,以至于每一部关于 911 的电影,包括《世贸中心》、《93航班》和去年的《特别响,非常近》都因为他们严格得过分的审视而变得不是太受欢迎。任何一部临摹式的故事片或者做作的疗伤片都会显得肤浅甚至恶心。但毕格罗的想法比所有拍摄过同类题材电影的导演更简单:“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个人故事,不同的是那个狗娘养的被我们抓到了而已。”

最初北美试映会 28 个看过该片的影评人会告诉你,毕格罗真的成功了,她拍出了美国人最想看到的 911 电影。没错,911,这是猎杀本·拉登的源头,也是美国人痛苦的源头。他们是这样被震撼的:开场是全黑的——对外国人来说它像是故弄玄虚,但是这个没有内容的镜头美国人一看就懂。这是 911 事发当天,黑色的画面传来人声(真实的录音),他们乞求希望但是没有希望,故事开始了。虐囚(最可怕的水刑)是第二个让美国人无法分神的镜头,他们可能反感,但是无法躲避。2004 年沙特阿拉伯的恐怖袭击,2005 年伦敦地铁恐怖袭击,2008 年巴基斯坦卡拉奇万豪酒店的恐怖袭击,2009 年阿富汗 CIA 安全基地恐怖袭击,毕格罗思路清晰地把十年里少有人提起但一提起便刺痛神经的事件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势一股脑塞了进来,她要把这些痛一个一个都解决掉。

相比起来,其他同类题材电影显得扭扭捏捏。911 对美国人来说,向来是一个怎么挠也挠不爽的痒,但是毕格罗这回一次性帮他们彻底挠好了。美国专业电影网站 moviefone 觉得,如果不提前给美国观众打预防针,会有人死在放映《猎杀本·拉登》的电影院里。因为这里面的分分秒秒都离他们太近,而当毕格罗把之前的冷静和节制省下来,全部用在海豹六队最后的行动高潮时,观众也会有强烈的加入其中的冲动。对了,你还可以把它看作一部成功的惊悚片。

毕格罗并不否认她在玩《拆弹部队》剩下的。两部电影风格类似,同样是她和自己的情侣兼编剧马克·鲍尔共同操刀的电影, 只是今年这部更加决绝,让所有人除了正视,别无他法。虽然这部电影源自于身为记者马克·鲍尔亲历战场写出的新闻报道,但是毕格罗还是以独有的方式抹上的属于它的戏剧色彩。影片中的女主角玛亚(杰西卡·查斯坦饰)是超现实的存在,她被抽离了背景,没人知道她的过往经历,仿佛 CIA 就是她的全部,而追捕本·拉登对她来说是一门宗教,她的职责只是清除异教徒而已。这样的设定跟《国土安全》里克莱尔·丹斯饰演的凯莉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杰西卡·查斯坦的形象更加硬朗、坚决,她是这里唯一的却又是话事权最大的女人。她操控着所有,包括片中的男性,正如毕格罗通过这个角色稳稳操控着这部电影的视角和风格——她要一种严厉而执拗的力量,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足够带领观众去解答沉落在他们心中的谜题。

正常人可能都不会享受《猎杀本·拉登》的观影过程,但是它拍出来了,美国人心里很舒坦。

 5 ) 诛的是敌人,同时也是自己的心

很多愤青喜欢用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来追忆中国曾经的强大,以及憧憬着代表国力强大的未来。很多想象力缺乏的人,想象不出来虽远必诛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只好用糯康来提供想象:看,我们把缅甸的大毒枭绑回来斩了,在菜市口示众了!
糯康提供最终结果的想象,而《猎杀本拉登》则可以负责提供对这句话进行具体实施的细节。关于这些细节是什么,2个半小时的电影已经提供的足够多了。有很多人死了,有很多仇恨被播下了,拉登确实死了,但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被摧毁,相反,它们越来越牢固了。
从《黑鹰坠落》到《猎杀本拉登》,美国摔了两架黑鹰,前一架似乎是一个起点,美国人主要是在反思,是准备痛定思痛了。整整十年后的第二架,似乎成了一个终点:美国最大的敌人本拉登伏法了,黑鹰直升机见证了美国军事上的成就,但黑鹰之后何去何从?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黑鹰坠落吗?
《猎杀本拉登》的片尾,不禁让人想到《拆弹部队》的结尾。在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眼中,战争对人性的最大异化,就是人会像习惯一件工作那样逐渐习惯战争,会逐渐习惯仇恨与杀人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战争结束了,人会陷入到失业的失落中。然而,战争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因为仇恨已被播下。不能循着这个逻辑去深想,因为你会推理出一个可怕的未来。
其实就论表演本身而言,杰西卡本身的演绎是很不错的,但这个角色之所以能输给《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里的詹妮弗·劳伦斯,我推测还是角色存在着先天不足,缺乏变化,电影最开始关于她有一场对话:“不觉得让她这样的见识那些血淋淋有点太早了吗?”“华盛顿那边的人说她杀人不眨眼。”整部电影中,并没有感受到女主遵循经典叙事规则的变化,她是一出场就是为这场战争而生的人,她也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像她的同伴们那样死去,是因为要抓住本拉登,而这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大动力。电影结束,她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飞机上,面对驾驶员问她“你要去哪里”,泪流满面,无从回答。
这是凯瑟琳·毕格罗故意为之的。她本可以将这个故事设计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被这场看不见的战争所改变,不过那样就重复了《拆弹部队》。她也可以将此故事设计成女主角面对严刑逼供和滥杀无辜渐渐感到困惑,原先立誓抓住本拉登的信仰逐渐崩溃,不过那样就成了越战片……无论如何处理,都逃不开前人的老路,所以索性就让杰西卡坚强到底,从没有一丝的动摇,大骂顶头上司的人是她,在最后的会议上给出了百分之百是本拉登的人是她。然后在抓住本拉登之后,杰西卡那杀人不眨眼的眼神瞬时变得迷茫起来,当她确认了死者确实是本拉登之后,她以往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不复存在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诛的是敌人,同时也是自己的心。

 6 ) 两部关于捕杀本•拉登题材的电影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短评

三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多余镜头。这片子最让人激赏的是让观众完全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十年的行动,不会被已经知道的结局牵着鼻子走,反而会有新的认知。最后一个小时的猎杀全程记录太棒了,收尾也利落。查斯坦的表演冷静大气,毕格罗为了等她空出档期还推迟了拍摄进度,当然事实证明“她是值得等待的”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siff15 看电影不重要,关键是和杰西卡·查斯坦本人相谈甚欢,人很NICE,令人难忘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12/19/2012 CenturyCity:1、非常赞3小时毫无感觉;2、片头是911当天记录,黑屏和遇难者遇难前的电话记录非常震撼;2、CIA各种重口味酷刑,谁说主旋律来着?;3、毕格罗自《拆弹部队》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后这片子也是一个路数;4、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苦逼CIA女职员演技很赞

10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没被提名,反而是最佳影片提名了?看完了觉得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应该是反过来才合理……

12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一点不觉得主旋律。这片子非常冷酷的展现了the way this world works,现实的残酷,让人有一种无力感,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你看不到这种仇恨瓦解的希望。导演也没有野心去提出一种解决之道,她只是用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冷酷与人性交织的痛苦,一种宿命般的悖论

15分钟前
  • 尖头叉子
  • 力荐

闭着眼睛都能想出的套路,总算给了美国人民一个交代,奥湿卡最佳影片直接颁给它也不会稀奇,这是美国人的感情,中国人无感。几个演员倒是演的都还行。

18分钟前
  • scaryzion
  • 较差

到最后略似《拆弹部队》,仍有战争对人的异化。杰西卡查斯坦在影片结尾面对的问题仍是将往何处去?从学校即进入CIA,从事的唯一一件工作就是抓捕本拉登,并坚持了十多年。结尾几十分钟的突袭事件拍得确实紧张,真实且压抑。对这个事件本身,始终不知如何评价。三星半。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相形之下,逃离德黑兰假得像个玩具。

2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八年,除了抓本拉登,我什么都没做。" 要么2星、要么4星。本不感冒的政治题材+冗长无趣,但是震撼的真实背景与结尾半小时的无声胜有声,毕哥罗这个天杀的女人拍的电影比男人还man,活该奥斯卡遗弃你,因为提名你就等于别的男性导演都得死。

2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4.5。严重被低估的现代军事片杰作。毕格罗深知人物从未大于事件,却能为事件的再现供应无限的生命力,仅凭对这一点的洞察与实现就值得激赏。几无可谓高光的佳句,却用每一个时刻彰显”呈现”本质力量的镜头,谱写了足以代言后911时代的反恐佳章。作品、女主和导演仿佛达成了气质统一,大爱结尾。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毕格罗这两年是一个被高估的导演。

3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下了个好字幕版本重看一遍,果然大有改观。胜过《Argo》多多,也胜过《拆弹部队》多多。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随便换个脸部线条刚毅些,漂亮得不那么打眼的女星来演,都能发挥得不错。我爱的是Mark Strong这位叔,从同类型反恐片《谎言之躯》起就看好他了。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电影的的技术毋庸置疑,还是立场的问题。这样有争议性的题材,又何必采取完全中立的态度。你能想象拍少年派却把宗教那段儿拿掉,仅留漂流与历险吗?刻意的忽视“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救世主”这样的核心问题,而始终聚焦在女主心力交瘁的十年追捕路上,乃本片一大败笔。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很干净利落 到底哪里臭长了

43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太!好!看!比《拆弹部队》更值得奥斯卡,让Argo瞬间变成了《变形金刚》。整个追寻侦破过程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理性思考冷静旁观却又不失感性刻画,最后的突袭更如伪纪录片般让人窒息紧张。Jess就像克制冷静版Homeland的Carrie,收敛自如控制得当的表演比J.Law更出色。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也许本·拉登死了确实让很多美国人很解恨,奥巴马都没好意思说自己今年最爱的电影是这片子,美国媒体就有点自恋了,看着一手资料改编就把持不住那份公民自豪感了。导演放弃了类型片结构,把惊悚片当成纪录片拍了,很多行话术语,叙事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割裂,好在有细节有独家内幕还有劳模姐。★★★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原来那一刻要喊的不是we beat him,而是it IS him。女主偏执狂押对宝,时刻脸上要写着"我很屌"星人,没被打动到。劳模的演技也只是一般,只能说是谁演都不会差的角色,小细节的灵性比不了JLaw。前妻甩前夫几条街+1

53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猎杀”比“刺杀”更准确地传达出本片冷酷的纪实风格,这是一部“相当难看”的电影,同时,它又是一部无比高级的电影。刑讯逼供中囚徒面对食物和水的眼泪,和完成任务后女特工心态复杂的泪水,互为涟漪。这部电影没有丝毫娱乐性,但却会对你形成巨大震撼。

5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毕格罗一定是某类男人十分痛恨的那种女人。。。。。。

57分钟前
  • 张熊熊
  • 还行

之前吹的那么狠,看完了反而有点失望。这电影剧本其实很一般,节奏不好对话一般。和最后那让人看的手心出汗的二十分钟比,前面显得尤其拖沓,尤其马里奥特酒店那段安排很刻意太cheesy。最后很精彩,但我有个问题,你都把直升机停人家楼顶了还用炸药炸人家大门,进去之后你们还用的着压低声音说话吗??

58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