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中裂缝

HD中字

主演: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乌尔里希·诺登,达格玛·曼泽尔,Christina,Drechsler,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安娜·玛丽亚·穆埃,乌尔里希·马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壳中裂缝 剧照 NO.1壳中裂缝 剧照 NO.2壳中裂缝 剧照 NO.3壳中裂缝 剧照 NO.4壳中裂缝 剧照 NO.5壳中裂缝 剧照 NO.6壳中裂缝 剧照 NO.13壳中裂缝 剧照 NO.14壳中裂缝 剧照 NO.15壳中裂缝 剧照 NO.16壳中裂缝 剧照 NO.17壳中裂缝 剧照 NO.18壳中裂缝 剧照 NO.19壳中裂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残缺人生的催眠治疗

一个在表演时会睡着的表演学的学生(芬妮Fann),当初是如何被认为有潜力而被招募的?如此的表现,如何能让导演挑选出来试演配角,而后来又突然被选为主角(演卡蜜儿这个角色)?

芬妮也曾经质问导演这个问题。导演给出了一个回答:因为她有残缺(中文字幕) weil sie einen schaden hat (德文字幕)。

“残缺”这个词在这里挺令人费解的,豆瓣网友不少还以为芬妮身上有残缺。以我的经验,不能轻易相信字幕的翻译,所以特意把这句德文用Bing翻译成英文:Because it has damage。

这里的关键词是damage。Damage这个词有多个含义,我认为在这里用创伤、受过伤来翻译会更合理。导演的意思是,他当时看出她受过(心灵的)创伤。她要演的角色卡蜜儿也是个受过创伤的人,这点她们有共通之处,所以选了她。

残缺 schaden damage

要完全理解导演为什么选择芬妮,要进入到导演自己的人生故事里面,了解他心理的痛苦、他对卡蜜儿这个角色的执着,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在芬妮身上看到卡蜜儿的影子。

印象中电影里面没有交代导演的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只是说他一个人生活,有段时间,把自己呕吐在墙上的脏物再吃回去,可见他处于怎样的痛苦和崩溃的边缘。他对复现卡蜜儿这个经典角色非常执着,有理由猜想他有过失败的婚姻和家庭,他也许有一个令他愧疚的女儿,他用卡蜜儿来实现对自己的报复(解脱)。(心理学来说,这叫升华吧。)

所以首先导演是个有创伤的人(他有damage),他要通过卡蜜儿这个角色(当然也是有damage的)来疗愈自己。导演先是看中了芬妮的另一个同学,那位同学“演”得非常完美,但就是太完美了,导演心里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他看到芬妮后就知道了,他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演员,需要一个残缺的、受过伤的人来“活现”心目中的卡蜜儿。

芬妮问校长,当初为什么选中她进入表演系,校长说看到她的潜力。她的潜力是什么?她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什么?看完整部电影,应该说芬妮的潜力是她“入戏”的能力。她能入戏,前提是她自己认同的角色,她可以演戏安抚她的妹妹,她可以扮演野兽,她可以活现卡蜜儿,但莎士比亚戏剧的角色让她昏睡。

我刚上过催眠课,老师说所有专注的状态都是催眠状态。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是个催眠的故事。芬妮善于自我催眠(入戏),她也被导演催眠,在真实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卡蜜儿的角色。在催眠状态下她对母亲的怨恨(因为妹妹而忽略她),对妹妹的敌意,对一直缺失的父亲的渴望,对自己的失望,通通被宣泄出来,而这种宣泄让她打破了身上的枷锁,她从此可以勇敢做自己,重新定义跟每一个人的关系的边界

她不再受导演的精神剥削,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舞台上发光。她从此不再被原生家庭所羁绊,发挥自己的潜力,全身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表演中。她调整了和母亲及妹妹的关系,既保留了亲情,也保留了自己的感情空间。

#心理学电影沙龙

残缺人生的催眠治疗 - 《壳中裂缝》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5004936/?_dtcc=1

小渔的决定 - 《少女小渔》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791608/?_dtcc=1

Flipped,翻转,再翻转 - 《怦然心动》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744595/?_dtcc=1

意义疗法 - 《秋日奏鸣曲》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78154/?_dtcc=1

善的历程 - 《隐入尘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53485/?_dtcc=1

导演不说的,我来说 - 《隐入尘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48823/?_dtcc=1

钢琴老师的心理咨询师 - 《钢琴教师》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634607/?_dtcc=1

俄狄浦斯情结和“性欲化”防御 - 《山河故人》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511165/?_dtcc=1

渣男日瓦戈?- 《日瓦戈医生》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422041/?_dtcc=1

纠正两个严重的翻译错误 - 《严肃的男人》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368273/?_dtcc=1

如何逆转“反社会人格” - 《心灵捕手》的影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4438469/?_dtcc=1

 2 ) 现实中的卡蜜儿

1、卡蜜儿:当初你们为什么把我招进来?
老师:把你招进来是因为你有潜力,就等着你开窍,可是你就是不开窍。

2、写日记:看见了吗父亲?这就是你一败涂地的孩子。

3、火车来了,卡蜜儿第一反应是卧轨。
男的把她救了,高压心态下。

4、卡蜜儿:我又琢磨了一下,我有很多主意。

5、卡蜜儿:我母亲离开了那里,破烂哥本哈根。
导演:你父亲呢?
卡蜜儿:我不太喜欢说自己的事情。

6、导演:这肯定是这种情况下最吸引人的方法了,表现的麻木和迟缓,但是可能有点过于像待宰的羔羊了。

7、被妈妈扇巴掌后,终于找到了自己。

8、旁女:要是我们能稍微放开一点的话,都会很牛的。
旁男:就非得有什么目标吗?
旁女:他至少还真的有个目标。

9、导演:我为什么选择尤芬?
助理:因为她有残缺。

10、尤芬:你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具壳。里面都臭了。
男:我觉得闻起来像夏天。
尤芬:(摇摇头)死亡的气息。

11、尤芬:如果你坐在火车里,但火车开动的方向错了,你怎么办?
导演:你马上就达到目标了。(类似黄段长的蛊惑)
尤芬:达到目标?(丢下服装就走)

12、卡蜜儿:割腕有点像切高达起司,感觉还有点不错(第一个哭点)
妈妈:当时泪奔。

13、尤乐:在车上找到了同群体的小孩,和姐姐摆手告别。(第二个哭点)

14、尤芬:如果你要我演,我就演,但有个条件。
导演:你有毛病?
尤芬:我把自己整个都掏出啦,全部,每一个痛苦,但是躯壳上有个裂缝,(亮出割腕的包扎)。我不想再掉下去一次,你要想掉下去,是你自己的事情。


来自我自己
坚持内心的那份纯。痛来的更真实。(导演说:让自己待在这种痛苦里。)

看到: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把模糊的东西,转化为清晰。把迟钝的东西,转化为尖锐。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的清晰而尖锐。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各位晚安~

 3 ) 《壳中裂缝》:涅槃

看完这部电影,大哭了一场;
想起了Nirvana,
想起了小红莓的《Dying in the sun》,
想起《质数的孤独》
满是回忆。

如果说戏中戏的安排是种巧妙的设置,
那摄影和角色设定的完美表达绝对令人过目难忘,
更难得的是女主角把人物的内心的“光”从“裂缝”中
一片一片的投射到了我们眼中,
真叫人入戏。

而这裂缝在每个人身上可长可短,
总有;
而芬妮她开始慢慢的把它撕开,
直至撕裂,
最后她又一鼓作气的缝合这拉开的裂口,
这是她的人生,
继续下去就必须勇敢!
这也许可以是每个人的人生!

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好美!
个人评分:9.5分。
演芬妮妹妹的那个演员在高潮处很打动人;
达格玛·曼泽尔来打了酱油;
作为导演的男人气场反而弱了许多,
是否真的导演也在制作中拉扯着自己的裂缝?

 4 ) 《壳中裂缝》:每个人都是残缺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壳子里。它是伪装、护具或者武器,我们用它逃避、抵抗或者攻击生活的侵袭。有些人终其一生受困其中,不想也不愿挣脱,或者更残酷地说,根本不曾知晓自己的困境。有些人因为某些机缘,被迫或主动选择卸下了那个壳子。
尤瑟芬妮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作为表演学校的学生,她不出众、不漂亮、不争强好胜。著名导演卡斯帕前来挑选话剧演员,准备复排名作《卡蜜儿》,所有学生拼命表现,尤瑟芬妮却在舞台的沙发上睡着了。校长对她大加奚落,没想到导演却选中了她担当女主角。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突然上演,羡慕与嫉妒的暧昧氛围悄悄蔓延。但电影并没有按照这个路径滑向青春期阴谋的悬疑故事,而是不声不响地转向女主角的内心轨迹。
尤瑟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卡蜜儿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反面: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卡蜜儿挂在嘴边的的名言是“性对于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永远也吃不够……”导演卡斯帕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伤。尤瑟芬妮半信半疑。
镜头从光鲜的话剧舞台扭转进尤瑟芬妮的真实生活:她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却早已溃败的母亲、一个脑瘫的妹妹和一个只听过名字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她只能在妹妹吼叫、流口水和摔东西的间隙背诵台词,这生活的重压之下,尤瑟芬妮不可能成为卡蜜儿。
但导演卡斯帕似乎早就看到了真相,在他心中,尤瑟芬妮与卡蜜儿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前者用逃避的方式,把自己边缘化,后者则用夸张的方式,以攻击性隐藏悲伤。
正式彩排开始了。封闭的空间和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让这场排演实际上幻化成了一次心理治疗。尤瑟芬妮与卡蜜儿成为了时而对抗时而合谋的诡异混合体。屡次无法进入角色的尤瑟芬妮决定将卡蜜儿带入现实,她戴着艳丽的发套,念诵着如同咒语般勾人的台词勾引邻居,编造自己的身份,假装卧轨……她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放逐于虚幻的戏剧空间。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坚持将一切推向极致。尤瑟芬妮决定再多剥下一层伪装,向自己血淋淋的内心靠近一步。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愤恨中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子终于松动了。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她选择了划开自己的手腕,亲手为自己的壳子划开了口子……
被救治过来的尤瑟芬妮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履约自己的女主角戏份。她将绑着纱布的手腕伸向导演卡斯帕的时候,她与之前的自己已经分道扬镳。此时,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残破灵魂,敢于与内心对望。她走上舞台,幕布拉开,前方光芒万丈。
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夫在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植入了一颗治愈系的心脏。将一幕舞台剧搬上银幕是一次讨巧的设定,仪式感的排演、真实与幻想的交错都可以融合进戏剧之中,它实际上是一次催眠般的诊治过程,相对于一幕戏剧的上演,那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能否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听起来烂俗却尖锐得令人躲闪的提问。我们被生于这个世界,别无选择,之后我们被外界环境一点点塑造,但总会有一个精灵在内心悄悄生长,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我们选择了壳子。可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尤瑟芬妮一样将自己的壳子撕开一道裂缝?影片的结局充满希望,但现实却绝非如此,有时那个壳子与肉身早已合二为一,当我们选择从壳中蜕出,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自己。

 5 ) 《壳中裂缝》:一个演员的诞生

(芷宁写于2012年5月4日)
   一个出色而用心的演员为了塑造好一个角色,往往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在揣摩拿捏角色的过程中,这些精灵中的不幸者偶尔会因入戏太深而出现精神紊乱的现象,大抵因他们的代入感太强,模糊了现实与剧情的界限。
德国影片《壳中裂缝(Die Unsichtbare)》以剧场演员的戏剧人生入手,深刻细腻地刻画了身为女主演的角色体验历程,从而将从事舞台剧艺术的演员那非一般的心路历程剖开来示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个人体验充斥着苦乐血泪,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受苦,也不断地宣泄着痛苦,“我在你们眼前受苦,并把我的个人痛苦展示给你们看。”
该片的表现形式在欧片中不算新鲜,但贵在整体效果完美,其摄影画面很出色,充盈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干净利落又不失唯美,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烘托得恰如其分。同时影片的叙事节奏流畅而有力,让观众在松弛自如与紧绷压抑间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观影过程,既急促压迫,又滋生出绵延的律动感来。在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了最能描摹人物内心层次变化和情感波动的写实手法,沉稳渐进,细致入微,并逐渐构建出一部充满惊险刺激、诱惑欲望的张力十足的佳作。
女主演丹麦姑娘斯婷·费舍尔·克里斯滕森的演技了得,虽然并不太欣赏她在影片《婚礼之后》中那场狂风暴雨般的哭戏,但此番她出色的表现力和十足的爆发力算是得其所哉。可以说,克里斯滕森的表演是本片吸引人的要素之一,她将芬妮一角诠释的生动立体,有血有肉,戏中戏的卡密尔则张扬妖冶,魅力十足,而这两者连性格上的缺失都有一种诡异的饱满感。于是,不论芬妮,还是卡密尔,人物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都被斯婷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那同样敏感的心灵、纤细的神经、脆弱的灵魂,仿佛在悬崖边戴着烧红的镣铐舞蹈。
片中的芬妮不是个天分出色的演员,但她却被选中饰演大戏的主角卡密尔,获选原因是“她有缺陷”。在堪称善于“利用演员的个人体验,把它当做病态故事阐述”的舞台剧大导演眼里,这是块难得的璞玉,芬妮的缺陷成就了她的可塑性,让她成为一支表演潜力股。为了接近角色,平日里朴素踏实的芬妮在夜间化身为妖娆妩媚的卡密尔,就像约瑟夫·布罗斯基所言的:“光明不能补救的,却被黑暗复原。”在戏的诱导下,在夜的掩映下,芬妮派生出了另一个她,卡密尔。
现实与戏剧,白天与夜晚,真假虚实难辨,在兼顾生活与演员人生,应对诱使或自发的纠葛情愫时,不论芬妮还是卡密尔都迷失了,梭罗说:“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于是,芬妮的潜意识开始觉醒,她开始对抗母亲的忽视,也想以芬妮的身份面对所爱,然而,想要打破一种习惯中的平衡和一种深刻的初次印象,势必引发一场风暴。
影片中关于母女、姐妹的情感戏份不乏泪点,如,一直深爱着残障妹妹尤乐并为之默默奉献的芬妮的一次出离愤怒,终使妹妹以泪洗面,连管用的歌舞逗哄招数都失灵了,单纯地仰仗着母亲和姐姐的尤乐的泪水,让人难过;再如,尤乐发现了姐姐的自杀,想要呼救,试图说出完整的句子,却不能够,她手上沾染了血迹……还如,获救的芬妮在病床上和母亲相依,床边的尤乐也竭力去拥抱她至亲的两个人,不平整的面容上满是欣然的笑。
不少人将此片与艾洛诺夫斯基的《黑天鹅》作比,似乎本片在剧情内容上更为丰富,它已不仅仅聚焦艺术追寻对演员心性的危害,它在成长阴影、家庭关系、爱与被爱、体谅宽容等方面也做得充实,却丝毫不显凌乱,大抵是因所有这些都是芬妮残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她正在逐步正视这个缺陷,此过程中情绪的忍耐、压抑、累积、爆发和梳理,成为一条贯穿全片的线。
片尾,当芬妮从容地站在舞台正中时,观众可以感到一个伟大的演员诞生了。死过一次的她仿佛获得了新生,“我把自己整个都掏出了,全部,每一个痛苦,但是躯壳上有个裂缝。我不想再掉下去一次,你要想掉下去,是你自己的事情。”芬妮如是对舞台剧大导演说。至此,芬妮已升华。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6701082_d.html

 6 ) 从《黑天鹅》再到《壳中裂缝》,演员入戏太深会有怎样的下场?

入戏,很多时候被看做是帮助演员提高演技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入戏之后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谁谁谁因为入戏太深,以至于杀青后仍久久困在角色中无法自拔,甚至接受长期的心理辅导。

最严重的,就比如哥哥张国荣。

张国荣

那么,入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入戏太深,到底会对演员们的生活乃至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早有导演借助影片向观众做出了回答。

比如,哥哥代表作《霸王别姬》。

同为演戏,段小楼明白戏非人生,程蝶衣却一朝入戏,从此几十年深陷其中,人戏不分。

剧照

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黑天鹅》。

不过,在小二看来,与其说影片中女主尼娜是入戏太深,她更像是在排演中、在不断的启发下,一点点的发现被埋藏在人性深处、不愿直视的一面。

“黑天鹅”从来都在她的心中,不是去创造,而是去挖掘。

剧照

再比如,这部只有1000多人看过的影片《壳中裂缝》。

海报

女主芬妮,在一次选角中,意外的被大导演看中,担任舞台剧《卡蜜儿》女主演。

一战成名的机会就在眼前,芬妮也想努力抓住。可多次排练之下,她的表演总是差强人意。到后来,导演甚至气到当众大声辱骂她。

究其原因,芬妮和“卡蜜儿”就不是一类人。

剧照

芬妮家境一般,只靠母亲工作养活她和患有残障的妹妹。生活困苦,但是芬妮生性善良。

虽然多次因照顾妹妹错过自身发展的机会,但是她仍十分疼爱妹妹。即便不能正常交流,也不妨碍姐妹俩亲密无间。

另外,芬妮也十分单纯。别说男欢女爱了,她连和男孩搭讪的经验都没有。

剧照

而舞台剧女主“卡蜜儿”呢?

因从小受到继父的欺辱,越大越放荡,性爱对她而言就像吃蛋糕,心情激动时甚至会通过自虐达到精神高潮。

恨别人、恨命运、更恨可怜的自己。

剧照

这样的卡蜜儿,芬妮根本做不到感同身受,自然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

可芬妮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一有机会就向导演虚心求教。“让自己成为卡蜜儿”,是导演的建议。

芬妮真的这么去做了。

剧照

为了体验卡蜜儿的放荡,芬妮穿上舞台服装,用剧本中的糟糕台词,在地铁站勇敢撩汉。

为了感受卡蜜儿的痛苦,芬妮在导演的刻意引导下,不自觉的将母亲和妹妹看做了人生悲剧的起源,三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为了达到卡蜜儿的绝望,芬妮将剧中的种种自残行为一一真实地搬上了舞台……

久而久之,那个单纯善良的芬妮逐渐消失不见。站在镜子前,就连芬妮自己都分不清,眼前的人是谁?

剧照

芬妮入戏太深,排练时折磨自己到伤痕累累,这让导演十分满意,却让同伴们心惊胆战。

在他们的善意提醒下,芬妮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下的套。当初在选角时,导演就看到了芬妮身世的可利用性。

将演员自身缺陷痛苦刻意强调、不断放大,以达到他追求的表演境界,是这个导演最擅长的事。

可即便知道了真相,即便芬妮能在气愤中辞去主演一职,但她的思想、她的行为模式已经离不开“卡蜜儿”了。

比如,当她发现自己对母亲妹妹、对自己的伤害再也无法弥补时,她的选择依旧是自残:割腕自杀。

幸好,妈妈及时赶回,救了她一命。

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还有母亲的痛苦、自责,更让她幡然醒悟,她是芬妮!不是卡蜜儿!

剧照

了解角色、感受角色,固然是演员的工作职责。可是,分清现实和虚拟、自我和角色,亦是每个演员需要学会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演员,哪怕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会。

小二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新闻,一男子因个人原因无缘成为一名警察,为自我安慰网购了多套警察制服。

起初,周围人出于好玩,会叫他“王警官”。久而久之,他逐渐认定自己就是一名警察,从朋友圈到日常生活,都是一个警察的工作日常。利用这个身份,他还多次诈骗了不少钱财。

好玩的是,男子被抓时,他的父母和妻子十分震惊,多次表示:“他就是警察,你们抓错人了。”

新闻截图

不仅自欺欺人,还连累周围的人不明真相,这又何尝不是入戏太深?

既然是戏,终归有被揭穿的一天。

谎言易破,可留给自己和身边人的痛苦,却不能轻易消散……

人生只有一次,还是活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好!

 短评

还有沈阳地铁的事儿呢 哈哈 人世间就是折磨 不然就选择死亡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是个不错的演员

5分钟前
  • 考拉与鱼
  • 推荐

舞台表演的状态无法靠摄相机定格,可状态又是飘忽不定的瞬间爆发。值得敬佩的一群演员。

8分钟前
  • 王董董
  • 还行

拿捏是艺术。相互来救赎。

1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一个女演员疯狂而残酷的自我修养。所有关于女主角的设定,出身、个性、爱情等等,看起来非同寻常,实际上却是标准配备,用时下的流行语,我甚至觉得女主角有那么一点玛丽苏了。

11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艺术偏执起来是病态。

12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一个躯体里有两个人格 一个是你 一个是我 裂缝是我的重生 是你的解放

17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艺术家消费苦难是正常的

19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看预告瞬间就想到了《黑天鹅》 有一种对于所谓艺术创作的片面理解和单纯情欲式的体验的鄙视

20分钟前
  • 伏地魔的女儿
  • 还行

看完阿姨的片子,再看这种鬼东西,真是又不漂亮演技也不行。

21分钟前
  • vivi
  • 较差

人生如戏之走火入魔版……硬要和黑天鹅比其实也没个高低哎

24分钟前
  • 太白兔
  • 推荐

片名和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生命必须有裂缝 阳光才能照的进来

27分钟前
  • 还行

故事讲述舞台剧创作过程中的折磨与迷失,作是痛苦的,纵使排的是让观众捧腹的喜剧。

30分钟前
  • 羊男
  • 推荐

很有爆发力

33分钟前
  • Tacitus
  • 推荐

被所演角色吞噬,我简直痴迷这类故事,想起去年读过的《就这样削掉了他的右耳》。导演真是残忍的职业,浴室里的排练让人难以接受。PS: Zehrfeld你是去沈阳修三号线了嘛~

35分钟前
  • Tingalein
  • 力荐

德国人搞得一点不输给黑天鹅好嘛,搞什么人格分裂啊,看看接地气的多好。最后也不要高潮渲染,及时地打住。这种戏考演技,看女主一开始柔弱轻飘的眼神和最后的状态,真是判若两人啊,相比黑天鹅用比较外在的手法来表现这一转变,欧洲人的表达法内敛很多,整个片子也干净利落很多

4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6.5分。这种讲演员为了表演而导致分不清虚幻现实,导致被影响的故事,有《黑天鹅》珠玉在前,要拍出新意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本片的故事可要比黑天鹅阳光多了,而且最后的结局也还算完美,女猪终于能控制自己的限界来面对舞台。但欧洲电影的通病--缺乏戏剧性还是让人看得有些昏昏欲睡呢~

4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劇 場 無 間

45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 德國版《Black Swan》,只是將女主角的職業從芭蕾舞演員置換成舞台劇演員,在家庭矛盾中加入一個智障妹妹,把女同情節改以男女戀情。珠玉在前,女主角的表演不及Natalie Portman,角色的人戲不分與糾葛也差了些,但這本就是個好故事,加上片中舞台劇舞臺上下的表現,也頗有亮點。

4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每个人心里都有迈不过的坎,等迈过了才觉得这个社会是多么病态,多么不堪一击,只不过,不是人人都能迈过这道坎的,代价显而易见。因此我们还是选择整天嬉笑怒骂,至多装腔作势地郁郁寡欢。

53分钟前
  • løsehuin
  • 力荐

个性释放难道就是把恶魔放出来吗

56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