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

HD

主演: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英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国机长 剧照 NO.1中国机长 剧照 NO.2中国机长 剧照 NO.3中国机长 剧照 NO.4中国机长 剧照 NO.5中国机长 剧照 NO.6中国机长 剧照 NO.13中国机长 剧照 NO.14中国机长 剧照 NO.15中国机长 剧照 NO.16中国机长 剧照 NO.17中国机长 剧照 NO.18中国机长 剧照 NO.19中国机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机长》比《攀登者》高了一个人民万岁的距离

《中国机长》节奏紧凑,情节简单,巧妙地用一群简单的工具人拼起了一部观感非常优秀的行业安全教育片。

更巧的是,《中国机长》从剧本构成逻辑层面来说,恰好与另一部献礼片《攀登者》完全相反。由于我恰好是先看的《攀登者》点映,被恶心得半死,在很大程度上说,《攀登者》有多烂,就衬出了《中国机长》有多好。

那么中国机长到底是怎么构造的呢?

《中国机长》和《攀登者》这两部片子的核心分歧就在于 到底是什么使得新中国完成了包括全国解放、珠峰登顶、广泛脱贫、从一个小米加步枪的贫弱农业国到初步全产业工业化自给再到现在部分领域走向世界领先的腾飞壮举?

《中国机长》以及大半部《我和我的祖国》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中国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靠的是人民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量认真地办好手头的工作。就是这个说起来就这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的答案。

完成各项壮举的人,其实都只是经过学校、企业或国家专业化训练之后的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天选之子,性格上有的单纯有的轻浮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人是为了死而来的。尽最大的努力和最小的损失,成功把事办了,就是这些人的追求。

为了这一目的,不论是企业、登山队、军队,都制定了对各种常规和突发情况的备案,并为此进行了无数的培训和训练。完备的预案、合理的标准、严格的训练这些才是工业社会保证工作被完成的基础。能够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无数劳动者,都是建设祖国的战士;而面对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够尽职,使得任务更接近完成或为了完成积累经验的,就是建设祖国的英雄。


在明确了这一内在思想主旨之后,再结合这部片子“行业安全教育片”的外在形式,实际就非常容易理解全片构造了。

机组一个空军转业老机长带一群相对年轻的机组成员。虽然年轻人们看起来有些轻浮有些八卦,但实际上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技能训练和安全培训的合格劳动者。

这些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不幸遭遇了工业社会中可怕又无法绝对避免的小概率事件,材料突发老化破损,而将自己与119名乘客暴露在了多项极端环境中:周遭恶劣的天气、驾驶室的快速失温失压、副机长险些被负压吸出坠机、高海拔地区无法行使常规应对失压情况下降海拔至3000米以下的措施、55分钟的应急氧气供应时间限制、119名未像他们一样经过专业训练可能受伤或狂乱的乘客。

最终结果是,机组人员凭借训练有素的操作、沉着冷静的应对和厄运之后的一丝好运解决了危局。这样处理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这样处理有没有问题?当然没问题。

有些人诟病这里乘客的人物不够立得住都是工具人,一下就管住了,没有进行更深刻的人性探讨。是的没错,他们被管住了,是不是能把这里的冲突做得更好剧情做得更顺畅一些?是的没错,也许可以,但这根本不是这里的主旨所在。作为“行业安全教育片”,这里需要达成的目的就是告诉观众:机组与乘客是利益一致的,都希望大家活下去,而服从训练有素的机组管理是所有人在这种极端环境活下去的最优解。

如果突然蹦出个哥谭市知名神经病给大家整几个道德困境,疯狂探讨人性,再来个黑衣武术大师和他扭打在一起,那才反而是无论从影片结构还是目的都完全跑偏了。

顺带一提,说起探讨人性,实际除了唯心主义哲学道德论相关没什么能真正做利索的,经典如黑暗骑士,两船互炸抉择,说是要逼出人性自私,但实际恰恰相反。如果是在类似电锯惊魂里完全与社会隔绝的环境两个人互杀,那么类似实验能达到这个目的,但船上数百人,如果任意一个人选择了炸船,那么他活下来之后必然被船上剩下的人做实事口供,最终将背负谋杀数百人的罪孽终此一生。可以说,除了想不到这点的傻子和觉得杀人无所谓的疯子之外,对于正常社会人而言恰恰只有抱着即使我堕入地狱也要保护自己船上的某些人的勇者才可能选择炸船,可以说是与设计实验的目的南辕北辙。

回到《中国机长》,机组成员在这生死之间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成长,导致一些人认为艺术层面人物不够立体冲突不够激烈,这一处理简直太棒了。这不是奇幻魔幻故事,没有什么突然开了天眼或者得了神功的机械降神,机组也不是哪被选出来的Chosen One,他们在解决事故时所使用的一切技术、知识,都应该是也必然是他们在上飞机之前就已经记在脑子里肌肉里的记忆,来源于他们多年来的职业技术训练。片头机长冲凉还在练习憋气时长应对失压的镜头实际反映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想象一下你处在事故中的时候,是希望有一个一脸主角相的天选之子跳出来飞速成长接了不知道哪里大神的传功,在激烈冲突中险象环生的解决问题;还是想要一个一副没睡醒样子的中年大叔凭着娴熟的技术自己眉头紧锁但让乘客损伤不大地从事故中活下来呢?后者,就是刘机长,以及无数真正的工业从业者真正实现的英雄伟业。

所以,本质上,不是刘机长的形象不丰满,而是他的形象越接近“无情的解决问题机器”,形象反而越丰满。在岗位上,职业技能娴熟,同时有余力尽量照顾一下同事和乘客,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把问题解决,这本身就是最丰满的形象,是工业和人力交织之下创造的奇迹,而非在made-up story里面显得理所当然的皆大欢喜结局。

一切事情解决之后,给家里的“飞机坏了晚点回去”、进门的一个拥抱,勘察之后和管理局同事的一次握手、一句“咋那么牛呢”,就已经让机长这个角色完完全全的立起来了。

至于其他机组,各自职能所限,能做的事情有限,但也都在为解决困局出自己的一份力,副机长回仓后保护自己身体、落地后查看飞机;二机长挣扎回驾驶舱,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供给面罩、帮机长维持体温、保护副机长;乘务各位协助第二机长返回驾驶舱,自保的前提下安抚乘客并提供应急的面罩、防冲击动作教学。这些也同样是对他们最好的形象刻画。


以上这些刻画,恰恰都是和攀登者中角色差异最大的部分。那里面的人,一个个心里小算盘打得啪啪作响,爬山动机一个个好像比谁都强,但是到了职业技能、到了方案准备、到了应急预案,全都没有。就好像在李仁港的眼里,只要动机足够充足,再献祭足够多的人命,事情就自然而然的会被完成一样。于是对于李仁港的剧本,只要找足够多的思想够红身世经历够惨的人,死够数,最后再有一个登顶成功的结果,片子就算完工了。

这就反映出了这个小布尔乔亚废物,理解不了唯物史观,理解不了把对集体有利的事情办成这件事本身的美感和价值。

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缔造者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导大家:专就是红

认真专业地把自己的职责办好,这件事本身就是为缔造祖国繁荣做出贡献。

美国名将巴顿曾经演讲到:没有哪是通过为国捐躯来赢得战争的。想赢靠的是让你的敌人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送死不是本事,在面对死亡时也能良好发挥,把问题解决掉才是本事,只不过具体到战争时期,问题通常就是敌军

在实际的斗争和建设中,我们受限于科学、技术、经验的不足,有些时候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时候有可能会有人牺牲,但牺牲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仅仅是我们因为面对环境、敌人的残忍严酷而产生的客观结果。无论是否有人牺牲,我们应该做的就只有一个,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把目的办到,把它办好。而正因为新中国的人民一直以来都能做到这一点,才实现了现在的伟大复兴。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人民万岁

 2 ) 《中国机长》配不上中国机长

很多网友说,《中国机长》是山寨版《萨利机长》。

其实确定拍摄《中国机长》后,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

态度是端正的,但是能力有限,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

倒不至于是山寨版《萨利机长》,但也只是低配版《萨利机长》,而且是超低配的,基本上是阿迪和阿迪王之间的区别。

昨天看了一篇吹《中国机长》的文章,通篇都在说《中国机长》的原型人物刘传健多么多么牛逼,但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牛逼在哪里他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我也觉得刘传健很牛逼,但这部电影确实很一般。

他还说什么“这些为国争光的英雄,却在国内受到了某些网友的指责”,后面还配了几张网友给《中国机长》打差评的图片。

事实上大家都是在批评电影,根本没有人批评刘传健。

我批评《中国机长》就是在黑刘传健?

我批评《战狼2》就是不爱国?

恰恰相反,我不仅不黑刘传健,我还由衷地对他表示敬佩。

正因为我敬佩他,我才对《中国机长》要求更严格,所以更加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失败。

《萨利机长》是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佳作;

《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纯粹的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

《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

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遭到鸟群撞击,导致两个发动机同时熄火,萨利机长在哈德逊河河面迫降。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

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当时飞机有足够的高度和速度,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选择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

假如萨利被定罪,他将立即退休,退休金也没了,一生的事业付之一炬。

听证会上,萨利机长表示:进行计算机模拟的人受过指使,在遭遇鸟群袭击后就立刻返回机场,这里面没有分析和决策过程,没有考虑人为因素。但当时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需要时间思考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于是NTSB加入了35秒的人为因素的时间,结果计算机模拟显示飞机不能安全降落到任何一个机场——萨利的决定是正确的。

当NTSB说他是英雄后,萨利却说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机组人员、所有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警局潜水小队。

值得一提的是,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

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

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

包括萨利自己都说NTSB不是在针对他们,只是照章办事。

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

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

NTSB并不是为了反对萨利而反对,而是有充分的理由。

俗话说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俗话说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从而引发观众思考,这样一来深度就有了。、

所以说啊,不符合事件原型也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拍一部好电影。

之所以“真实故事改编”有“改编”二字,就是因为不可能和事件原型完全一样,只要改动不大都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人吹《中国机长》刘长健(张涵予 饰)和空管(李现 饰)的对话和事件原型中的对话一模一样。

对话、台词和原型事件一模一样,所以这就是一部神作了?

复刻事件原型谁不会啊,但写一个好剧本是谁都会的吗?

那你怎么不说导演强行给孟子义加戏,还安排第二机长梁栋(杜江 饰)搭讪她呢?

实际上现实中的第二机长梁鹏根本没有这样做。

给有妇之夫安排一个搭讪乘客的剧情,你这不是在黑别人吗?

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原度高肯定是加分项,但并不足以决定电影的好坏。

关键还是在于剧情好不好,剧情差拍得再还原也是白搭。

《萨利机长》侧重于空难背后的故事;

《中国机长》整部电影都是讲空难本身,“空难背后的故事”寥寥无几,而且全都拍得很一般。

拍纯粹的灾难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灾难片已经够多了,你视觉效果再强能比好莱坞强吗?

而且好莱坞强的也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别人也很注重剧本的。

比如刚才说的《萨利机长》,不追求视觉奇观,追求的是深度。

盘点那些优秀的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后天》《独立日》《勇往直前》《切尔诺贝利》……哪部是纯粹的灾难片,哪部没有剧情,哪部没有深度?

原型事件中,川航3U8633从挡风玻璃出现裂纹到安全备降双流机场只有42分钟。

42分钟撑不起一部电影,所以你明显可以看出导演安插了很多毫无意义的桥段来凑时长。

空难发生后,航天爱好者(关晓彤 饰)感到很紧张,飞机降落时又和朋友们一起去观看。

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严重怀疑是投资人想捧关晓彤,所以要求导演必须把关晓彤塞进去。

还有网友给关晓彤洗白,说航空爱好者也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个角色并不多余。

我就笑了,某个职业很厉害,所以一部电影里只要出现他们就一定毫无违和感?

那老师也很伟大,所以《逐梦演艺圈》里的毕志飞表现得很好?

要是你说关晓彤的角色无意义,那你就是没看懂哦。

还有Angelababy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的妻子也是,演技那么差还来客串,直接拉低了整部电影的平均演技。

别人拍电影都是请布拉德·皮特、汤姆·哈迪、约翰尼·德普来客串,头一回看到请关晓彤、Angelababy来客串的,导演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还有那对因为这件事相爱的情侣,太尴尬了。

飞机挡风玻璃爆裂,还遇到暴风雨,都要坠毁了,有个男的突然说:我喜欢你。

一个陌生人突然给你表白,而且还是在发生空难的时候,你觉得甜吗?

我觉得很惊悚,觉得是性骚扰。

两个人对对方都不了解,甚至连对方叫什么都不知道,结果一下飞机就在一起了。

这和《攀登者》是一样的,方五洲(吴京 饰)攀登珠峰攀到一半突然给徐缨(章子怡 饰)说他要娶她。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除此之外,还有空姐说伤好了一起吃火锅;

一名乘客说乘务长是端茶送水的,后来对她肃然起敬;

一名乘客捣乱,事后道歉了;

一名乘客说他这次去西藏是在工地工作,他妻子说她早就知道了;

一名乘客去西藏看他的战友;

一名乘客和父母闹了矛盾;

藏族小孩和父亲团聚……

每个角色都有戏份,但是只出场几秒钟,这有什么意义呢?

你连刘长健(张涵予 饰)这个主角的剧情都讲不好,你还想拍群戏。

结果就是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几乎每个人都有戏份,但是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出彩,寡淡如水,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看完就忘完。

与其把每个人都拍一遍,还不如在刘长健上下工夫,讲一个像《萨利机长》那样的能引人深思的故事。

《萨利机长》的原型事件从被大雁撞击到成功迫降只有208秒,不到4分钟的故事被伊斯特伍德扩充成一部电影,而且还拍得那么感人肺腑。

《萨利机长》只有96分钟,《中国机长》比《萨利机长》长了15分钟,但是根本没有剧情。

《萨利机长》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影片直接从萨利接受NTSB的调查开始,再不断穿插他以前的经历,从驾驶飞机给农作物喷农药到进入美国空军学院,到退役后进入全美航空,再到2009年迫降哈德逊河。

这样的叙事手法避免了流水账,而以萨利接受调查开始又能增加观众的兴趣,好奇萨利为什么不返回机场,他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中国机长》就是老套的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惊喜和反转。

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所有人都知道结局是飞机安全降落,所有乘客安全生还,所以《萨利机长》的重点不在于飞机有没有安全降落,而是探讨萨利的做法对不对。

可能你会说,他救了155人,他的决定当然是对的,但导演就真还就这一点拍了一部电影,探讨得还很透彻。

《中国机长》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转折,知道原型事件的人知道飞机安全备降了,不知道原型事件的人也能猜到结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中国机长》你可能都不知道《萨利机长》有多优秀,看了《萨利机长》再看《中国机长》你才发现,《萨利机长》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拍得出来的。

刘伟强好歹也是拍过《无间道》的,近几年拍的都是《血滴子》《武林怪兽》之流,还和王晶一起拍了《澳门风云3》。

除了导演水平下降之外,造成电影扑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剧组的时间太短了。

从确定拍摄到上映,只给了刘伟强一年时间。

剧本、演员、团队、道具……什么都没有。

别人光是写剧本都要一年、甚至好几年时间,你从写剧本到开拍、后期制作、上映总共才一年时间,能拍出什么好电影?

再多一点时间打磨剧本,等明年国庆节再上映不好吗?

总共的时间都只有一年,留给编剧的时间就更少了,那没办法,只能随便写一个交差了。

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发生于2009年,《萨利机长》上映于2016年,间隔了7年;

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发生于2018年,《中国机长》上映于2019年,只间隔1年。

你只花一年时间就想打造一部比肩《萨利机长》的电影,你是觉得你比伊斯特伍德厉害,还是比汤姆·汉克斯厉害?

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

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

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轰动全世界的奇迹,结果以此为原型的电影拍得很一般,浪费了这个好故事。

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毫无剧情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3 ) 对不起,我想多了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至拉萨飞行途中,起飞半小时后,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爆裂脱落。机长刘传建当机立断,在与地面控制中心获得联系后,迫降成都双流机场。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一共只花了34分钟,包括机长在内的128人全部生还。

刘伟强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

张涵予站在浴室里冲水,用手机计时,他的表情坚毅而凝重。我想,这是一个铺垫,可能在逼自己接受什么残酷的过去吧。。。对不起,我想多了。

在飞机起飞前,给了很多路人甲各种乱七八糟的镜头。我想,肯定会有一两个是要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来加剧情节的紧张程度的。。。对不起,我想多了。

头等舱的胖子临近起飞时还在打电话,面对那么漂亮迷人的空姐还那么嚣张无理,我想,肯定这家伙中途要出来搞事情的。。。对不起,我想多了。

没事干的第二机长杜江,休息时跑到头等舱去尬聊撩妹。一个小时前他还在和老婆 AngelaBaby Kiss Goodbye 啊!这是什么伏笔吧。。。对不起,我想多了。

挡风玻璃破裂,耍帅的副驾驶欧豪半个身子被吸到机舱外,足足得有十几分钟吧?低温,缺氧,外伤。最后被拉进来,肯定已经生命垂危要抢救啊。。。对不起,我想多了。坐回座椅,绑上安全带吸点氧,血槽回满。

5 个空姐有一个晕倒在过道上。所有人已经寸步难行了。知道自己下属出事的袁泉,她肯定会不顾自己的安危,想办法救起下属的。。。对不起,我想多了。倒地那个,被人叫醒自己坐到椅子上去了。

航空爱好者关晓彤出现了,一溜很专业的设备,加上和几个疑似备胎一顿没头没脑的讨论,肯定她要整个什么营救计划吧。。。对不起,我想多了。她除了睁大眼睛表示紧张惊恐之外,就是跑到小山坡去等着看热闹。

飞机冲入了积雨云。冰雹「嗖嗖嗖」子弹一样的打在机身上砸出小坑。前面一半的挡风玻璃已经没有了啊,人肯定得被砸个半死啊。。。对不起,我想多了。那些冰雹破不了主角的金钟罩光环。

飞机超重迫降,预计会冲出跑道。怎么减轻重量保证顺利降落呢?打开舱门扔掉一些行李?或者再绕个几圈烧掉一些油?总之机长肯定能想出方法的。。。对不起,我想多了。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在部电影里出现的,跑道够长。

飞机迫降成功,管理局的人上来,黑着脸看了一下驾驶舱,用手机拍了照片,一句话没说。我按下暂停键,还有 30 分钟片长,肯定要反转了。。。对不起,我想多了。管理局的人和机长握了个手,留下一句「太牛逼了」,就消失了。

我有点不能忍了。快进。看到还有一个「一年以后」,是不是叙叙旧的时候哪个人良心不安,爆出驾驶舱玻璃破裂的真正原因啊。。。对不起,我想多了。就是大家干个杯。

以下是我采访刘伟强导演的实录:

我:刘导,你好!你怎么看《中国机长》获得 24 亿票房的成绩?

刘伟强:幸好踩了个国庆档。

我:。。。里面有个情节,有妇之夫的机长杜江跑去头等舱搭讪女乘客,你是想表达,事业成功的多金男人,即使有貌美如花的老婆,都也是男人,这社会上没有「不偷腥的猫」吗?

刘伟强:哦,不。电影剧本需要他在发生事故时在驾驶舱外面。我们也考虑过他去搭讪男乘客,但感觉怪异你知道吗?杜江还是很 man 的。

我:。。。影片开头和结尾有很多对电影情节实际没有任何作用的镜头,还有关晓彤那段。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是有什么大众看不出来的伏笔吗?

刘伟强:一般电影都是 90 分钟到 120 分钟。这个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实际上飞机从事故发生到备降成功,机长一共只花了34分钟。如果我只拍 34 分钟的电影,你不觉得太短了吗?

我:。。。同样是空难片的《萨利机长》,原型事件里飞机从被大雁撞击到成功迫降只有不到4分钟,却被拍成一部 96分钟的电影,只比《中国机长》短了 15 分钟。

刘伟强:是的。所以这部片子没有一点抄袭的嫌疑。

我:。。。里面明明有引擎起火爆炸,为什么飞机没有影响?还有降落滑行时推动器失灵的镜头,但是最后三个人手握在一起又能拉动推进器呢?

刘伟强:是吗?拍着拍着就忘了呢!

我:。。。刘导,这部片子你打几分?

刘伟强:5 分吧!

我:。。。满分 10 分,你意思承认它是不及格的?

刘伟强:哦我以为是满分 100 呢!

(以上对话,纯属虚构)

所以,《中国机长》能在豆瓣上获得 6.9 的高分,是因为很多人都不好意思给这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打上一个低分。我想,能拍出《无间道》的刘导演,应该不会弱智到看不出自己这部片的烂。烂的原因可能很多,准备时间仓促,投资人的压力,航空专业知识的匮乏等等。

但这不应该成为理由。因为,这种片子拍烂了,对不起的不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是真实故事里的英雄主人公 —— 刘传健。

 4 ) 9800米高空的神操作!10个关键词全方位了解《中国机长》

“你怎么这么牛”

这类电影还是要交给会拍的导演、会演的演员。


真实感

《中国机长》从题材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灾难片,但电影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因为机长力挽狂澜排除掉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突发事件类”甚至“行业类”电影,跟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当年在正大剧场播出的《九霄惊魂》(改编自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类似,当然还有我国之前的《紧急迫降》。

很多人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跟《萨利机长》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之前对这部电影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5·14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去年轰动一时,当时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现场直播,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也正因这种“透明”,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观影前就对电影的表现力存疑,毕竟在类型片奇观层出不穷的今天,美国片里掉个飞机都是家常便饭,这部电影能有什么施展空间?

结果我们还是低估了类型片的潜力,一起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毫无秘密可言,但恰恰是电影工作者寻找突破口和增强电影表现力的天然素材,毕竟“真实”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中国机长》所追求的,就是事无巨细地强化这起事件的“真实感”。

但《中国机长》所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写实”,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用到故事片的张力和导演的调度。


“控场型”导演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纵观其导演生涯,影像张力是其拿手好戏,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控场型”导演。比如麦兆辉、庄文强写的《无间道》剧本,刘伟强负责导演+摄影,他能把这个故事的气氛给烘托出来,这就是“美强”的特点。

还记得10年前他拍的《精武风云》,陈嘉上那烂故事水得一比,但刘伟强硬是凭借超强调度能力把这部大烂片拉升到了及格线,还贡献了陈真变身蜘蛛侠大战德国兵的表情包。

之后刘伟强的作品一直水准不一,这里面,有天不时,有地不利。直到这部《中国机长》,并不是说刘伟强只擅长这种类型,而是这样的电影需要刘伟强这样的“控场型”导演。

简单而言,对于一个大众周知的真实事件,需要这样的导演,在真实的基础上,来把气氛“搞上去”!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的功效,有三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专业性

开场20分钟的内容,就是呈现的这方面内容,从剧组人员就餐,到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等等准备,这段内容节奏很快,而且很细致,方方面面的呈现起飞前的准备,展示了机组人员的专业性,几乎可以当民航科普片用。

由于我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段内容的作用,其一就是铺垫,暴风雨前的宁静,造气氛。其二,这些专业人士,将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对危险,解决危机。这是典型的类型片角度。

导演正是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的噱头,对电影事件之前的戏剧化,进行了气氛和节奏上的加工,为该片原本不利于娱乐大众的地方,提供了娱乐性的底色。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代入感,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和事件之上。


★其二,当然是气氛营造了

而当事件发生后,“美强”的特色就出现了,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镜头快速移动中拉伸画面,过肩拍的主观视角等等,都是为了电影紧张感而服务。尤其是飞机拉升的桥段,对晃动机翼的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一种机翼连带镜头几乎要被撕裂的感觉。

当张涵予饰演的机长驾驶飞机,找准时机,冲向积雨云和闪电之时,黑暗和安静与动荡和噪音交替出现,这是全片气氛最佳的地方。

别说后面的紧张环节了,就连上述前20分钟的内容,都颇显功力,事件起因、经过一气呵成。

这部电影看过一次手机,就是民航爱好者出现的时候……你懂的,里面有某位演员,这1分钟的是“尿点”,咱们随后再说


★其三,多方面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机长》最成功之处,就是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都有塑造。

不是觉得“就破个挡风玻璃的事儿不够紧张吗”?不要紧,电影不光展示飞机里的状况,连外部环境都有描述。

当风挡破裂之后,机舱一片狼藉,镜头马上切换到地面塔台,李现呼叫“四川3U8633”,飞机与地面失联,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随后,多个空中调度员的呼叫,紧接着就是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行动,再到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

所以这部电影名为《中国机长》,其实算是群戏,正是这位多方面的展示,不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将气氛烘托到一定高度


类型化的典范

感觉刘伟强有点像当年邵氏电影的“紧张大师”孙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材,都会在镜头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而恰好《中国机长》这样的故事,很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出来。

PS,无独有偶,当年刘伟强导演的《新人*皮灯笼》,就是翻拍孙仲在1982年的同名老版。

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但对比好莱坞,还是有着差距,比如托尼·斯科特的《危情时速》,二者对比,高下立判,中国电影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又说回来,电影这样追求“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角色刻画深度的欠奉。这里不得不拿出《萨利机长》说事儿了。

《萨利机长》主要就是通过事件和后续故事挖掘了萨利机长的角色深度,这一点在《中国机长》中就没有体现,前文说了,二者不是一个类型,本片这样“强气氛、真实感”的叙事风格,角色刻画和故事性向来是弱项,是天然缺陷

所以电影中对机长乃至其余角色的呈现,只是完成了角色塑形,事件发生后,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精准的应对,重点表现角色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而飞机飞入云层之前的回忆煽情段落,只是为了增强人情因素感染而已,聊胜于无。

退几步说,过程太紧张,忙着一顿操作顾不上深度刻画角色,没办法,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这样的特征,也决定了本片与同期几部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两部电影是“强情绪”的作品,先刻画角色调动情绪,再烘托主题。而《中国机长》则是通过气氛渲染,强调真实感烘托主题。

关于电影评述,以上。

下面说点题外话,从不同角度,了解这起被称为“世界民航史奇迹”的事件。

PS,电影真的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记得电影中,飞机备降时,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大概是“低头、双手握拳放胸前,颈部用力”这样的话术,这个动作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做了一遍,偷瞄了隔壁一眼,原来不只我一个这样做了!


第二机长与“驼峰航线”

电影中除了机长和副驾驶外,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也是真实的。关于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职位,电影中描述得很清楚,因为高原航线需要“双机长制”。

说到高高原航线,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是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这个“缺口”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

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是空中战略物资的要塞。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条航线被誉为“死亡航线”,因为前后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1000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是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

之所以说这条“驼峰航线”,是因为中国机长的这条高高原航线不亚于前者,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飞机性能早已平趟任何航线,但不要忘了,咱这几乎算是“万米高空开敞篷”哦。

“万米高空”毫不夸张,当时的实际巡航高度是———9800米,时速800公里每小时,外部温度是零下40度。

别说这种条件,咱大冬天在街上穿个风衣、不戴手套骑个自行车试试,更何况当时机组人员穿的是衬衣,副驾驶半个身子还在外面。(下图当时事件中,副机长被风吹破的衣服)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正常人别说处理疑难险情了,就算不被冻僵,貌似也干不了啥吧?

幸亏有第二机长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我们往下看。


PS:专访川航英雄机组

不过根据当时机长刘传健(电影中改成了刘长健,意为改编)所言,当时没觉得有多么寒冷:“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这段内容来自《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专访川航英雄机组》,发表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5月20日。

如下数据和引用话语都来自这篇访谈,而且看过访谈在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写实之处,包括风挡破裂之前张涵予与李现的对话,可以听一下当时黑匣子的录音,一字不差,就连语调也一样。

所以,DISS这部电影不专业的,包括质疑李现的声音太过平静没有情绪的,可以再去看看那个访谈,去亲耳听一下真实事件的录音。


释压与缺氧

民航客机的实际平飞高度在7000米——10000米之间空域内,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已经很低,氧含量也非常低。飞机在运行过程中,飞机会进行增压。所谓增压,就是客舱内的大气压力要高于环境大气压力,这样乘客才不会有不适感。

飞机内部气压有一套运行系统,举个例子,就像吹气球一样,飞机系统不断往客舱送气,但是排气口是受控的,如果想让内部压力大一点,就把排气口关闭小一点,这样进的气比出的气多,压力自然就会上升。如果想让内部压力下降,就把出气口开大一点。

电影中,风挡破裂,相当于这个“气球”破了,这就是飞机释压所带来的后果,除了惊吓之外,那就是缺氧了。可怕的是,缺氧是隐性的、累积式的,飞行员几乎无法察觉。

电影中,近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可以参考李炜晟机长的译作《飞行员应该了解的高空生理学、缺氧现象和快速释压方面的相关知识》,原文作者Pendleton,写于1999年。

万米高空释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们机长刘传健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选择了继续操纵飞机。

这是误操作吗?按照机长的说法,“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机长一心只想将飞机操作好,如下为《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的访谈截图。

这时候,第二机长的功劳出现了,他来到驾驶舱,帮助机长把氧气面罩戴上,并帮助机长按摩手臂,才度过风挡破裂初期的难关。

说句严重的,假如不是杜江去头等舱“撩妹”(真实情况是,第二机长梁鹏当时是在客舱休息),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一下子如果三位都在驾驶室内全被“包圆儿”,没准到最后都失去知觉了,就像关晓彤口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那样,机上人全部缺氧晕过去,飞机只得依靠自动驾驶模式留在空中盘旋待命,直到燃油耗尽。。。


PS,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塞浦路斯的太阳神航空事件,是人祸。

机务做完机舱加压测试后,忘记把加压掣从“手动”变回“自动”,而飞行员也浑然不知。所以当飞机爬升时候,处于手动模式的加压系统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但飞行员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结果遭遇“隐性缺氧”,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机舱的乘客也是如此。

当时希腊空军曾派出两架F-16战斗机搜寻失联的客机,但发现客机后,F-16战机飞行员发现客舱内的所有乘客都毫无反应,飞行员也晕倒,就知道坏菜了,但无济于事,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121人无人生还。

所以,这是历史上最像灵*异事件的空难,曾经拍摄过《咒怨》的日本恐怖片导演清水崇拍摄过一部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以此为基础,可惜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烂的恐怖片之一。


安全高度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像美国电影《迫降航班》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野蛮机长那样,为了避险,把飞机大头冲下飞掠城市,避免了坠毁。

所以,机长这种“违规操作”算是应急反应,毕竟作为一个老牌飞行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会有这种应急避险反应,因为机长刘传健大致预估了“隐性缺氧”的时间。

首先,客舱一旦释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高高原地区的安全高度。

其次,虽然人在万米高空的有效意识仅有一分钟,但这是理论环境下。而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

根据知乎网友“加肥猫”的科普:

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7300米的高度(正好是高原安全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5-10分钟。
按A3199(空客A320系列)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300米,73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所以电影中,张涵予在飞到这个高度之后就摘下了氧气面罩,可见上述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所以在真实情况中,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也是正确的。

假如,风挡破裂时,按照飞行员常规操作,第一时间去戴氧气面罩,那么可能性的结果,就是氧气面罩戴不上,飞机也延误了最佳操作时机,可能就撞山了。


“军转民”

根据访谈所示,飞机下降高度后,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所以飞机只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低安全高度(7300米左右)。

这意味着,驾驶舱释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而是在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坚持了好长时间。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爆炸性释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和多数仪器也突然失灵,还有巨大的噪音。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有部分仪表已经不翼而飞,很多仪表损坏。

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一顿神操作,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刘传健机长毕业于空军第二轰炸学校,早年间是开轰炸机的。后来为原空军二飞院教官,现役的很多空军飞行员,都是刘传健的学生。四川航空于1988年正式开航营运,其中的飞行员有不少属于“军转民”,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可见“英雄机长”的名号真不是盖的。

当时很多外*媒都惊叹于这次成功备降,《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并称机长为“英雄”。


航空爱好者

说下关晓彤饰演的那个角色,很多观众不知道为何设置这个角色,其实这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他们是一群航空发烧友,喜欢研究飞机、看飞机、拍飞机,甚至模拟飞行的人(电影中,关晓彤的房间里真的有飞行模拟器),并且他们有个专业名称叫做“飞友”。(下图就是当时飞友拍摄的3U8633降落图)

飞友的航班监视器,监测到了一架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飞机挂出紧急代码,这正是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随后他们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对航班情况进行跟踪,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了后面的直击,而且成都本地飞友则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双流机场旁。

PS,飞机代码7700:表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但并非一定表示飞机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

所以电影中表现的情况也是真实情况,这个没得黑。大概是为了表达当空中与地面的专业人士在努力排除险情时,地面上还有这样一群发烧友在默默地奉献吧。

可惜,贡献了全片最大的尿点。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要放进去,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是为了电影内容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原事件而服务。

举个例子,槽点之二,就是那个头等舱吃面的大叔,特别讨厌,但这个让人吐槽的角色,是为了衬托袁泉乘务长的职业性,这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只是设定很低级罢了。

而关晓彤的角色,就是完全多余了,如果把这段删除,《中国机长》会更加流畅


风挡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事故原因,风挡玻璃到底为什么会破裂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纠结,飞机驾驶室风挡玻璃作为一种易损件,长时间暴露在外高速飞行,导致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鸟撞、冰雹等外因。

飞机检修人员肯定会定期检查,但检查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比如检查是否有裂缝、螺丝松动等等,但风挡玻璃高空意外破裂,这种极为罕见的事件并不能完全依靠前期检查,比如部件老化、累计损伤等等,这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川航3U8633的空中客车A319 B-6419号,是原装货,飞机也采用的是原厂玻璃,并且未进行过更换也无故障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飞机的空客A320家族,包括A319、A321系列,不是第一次经历玻璃开裂。新闻报道显示,此前已经有过玻璃破裂的先例,虽然没有这次川航航班严重,但也十分惊险。


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那次,英航5390航班,是英国产BAC111客机(跟川航不是一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二季里有过展示,不过那次是机长“出去了”。

1990年6月10日,一架从由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拉加的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当飞机到达指定高度(5300米)之后,正副机长都松开了肩部安全带,而正机长兰开斯甚至松开了腰部安全带。

然后风挡碎了,机长兰开斯被气流吸出窗外,脚部卡在控制盘上,自动驾驶系统被关停。而且也跟《中国机长》的情况类似:驾驶室瞬间释压,驾驶舱门被冲开,导致整个机舱释压。与《中国机长》不一样的是,人家驾驶舱门压迫住了控制杆,飞机瞬间开始加速俯冲。

这时,三个乘务员冲进驾驶室抱住了机长的腿,机长就仰躺在机体外面,处于昏迷状态,飞机俯冲被正面而来的狂风牢牢地压在机头上,更惨的是,这位就这种姿势在外面呆了22分钟,直到副驾驶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事后排查原因,是因为该飞机于出事前27小时曾被更换风挡玻璃,并采用了错误型号的螺丝,被维修主管忽略了。这跟川航不一样,川航的A319比对方的BAC111大,而且川航在9800米高度,环境更加严峻,所幸的是,我们的飞行员都严格遵守飞行手册,最起码都系了安全带。

还有类似的,都是空客A320系列了。

2015年11月1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空客A319-100飞机(与川航此架飞机同款)也出现了驾驶室风挡玻璃破裂。

2015年7月,律宾航空公司1架A320客机,也因驾驶舱内风挡玻璃龟裂,这是由于被冰雹击中。

2016年6月21日,越南航空一架空客A321-200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

2018年5月29日,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21飞机也出现了风挡玻璃出现破裂。

上述几起事件,除了菲律宾那次找到原因外,其余几次都是原因未知,川航那次也一样,所以事件之后民航局已经下发通知,对同批次飞机的风挡进行专项检查。

可见,就像电影中张涵予说的:“当你认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会找到你。”

意外发生了,所以就需要机组成员以及地面人员专业的应急手段了,一顿操作,成功地降低风险、正确处置危机,才是最关键的,不是吗?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


 5 ) 老婆,我骗了你,其实我…

“老婆,我和你说一句实话,我骗了你。” “我早就晓得了。” 打离婚官司之前,这句话是女方最得意的一句回答。 “我早就晓得了。” 然后“啪”地一声甩出一沓证据,一段录音,一份离婚协议书。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是在看狗血电视剧,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对夫妻在临死前的告白呢? 去看《中国机长》那天,我把小朋友从幼儿园接回家,叮嘱我妈给他多喝水,然后化妆换衣服。小朋友一天没看到我,知道我又要出门,表示不喜欢,“我想要妈妈陪我玩。”我只好答应他,“回家的时候买礼物给你。” 我想等到我回家,他应该已经睡了,也不用买什么礼物了,于是匆匆出门。想想我总是这样敷衍他,觉得他还小,很多承诺第二天就会忘记的。 离家求学,后来又和余老板在外安家,每年飞来飞去,多是回家,回我父母家,回他父母家。如今有了小朋友,两个人的旅程变成了三人游,我总要比从前更紧张,吃的、玩的、睡觉要枕的盖的,在iPad里下载好动画片,还有画笔故事书消毒湿巾一大包,每每登机都要背上一大堆行囊。 小朋友喜欢超级飞侠,起飞都要坐在窗边,用鼻尖抵着窗,看着飞机从地面拉升。某次登机,他在客舱口看到驾驶舱里的机长,问我“妈妈那是谁?”,我告诉他是“超级飞侠”使他激动得不得了,直到现在都沉浸在是超级飞侠送我回奶奶家的印象里。

人在平安之时很难去想这样的日子背后有谁为你付出努力,以及那些人是否有家?是不是也有很多想做的事,要在护送你这段旅途之后才能去完成?

滑行、起飞、爬升,我坐在银幕前开始体验那128人的旅程。 我才知道原来每个航班的机组人员或是临时搭档;也才了解天不亮的时候他们就要核对今天的天气,制定独特的飞行计划,预计何时有颠簸,响三下铃声就是最高级别;更不知道机组人员比乘客先登机,原来有那么多琐碎要检查:开行李架,关机舱照明,核对餐食和签字;以及上一秒还在说今天10号,下一秒就要用专业术语“洞拐”来回答。

原来“超级飞侠”在起飞前,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检查无数的按钮,讲听不懂的术语,一遍一遍地重复操作,用小朋友的话来说:真的是太酷了。

电影开场,一对候机的夫妻在和乘客聊天,他们的四川口音让我觉得亲切,作为四川媳妇,我自然记住了他们的对话。“我老公在拉萨的大饭店里做主厨”,妻子骄傲地和隔壁的人炫耀着。

飞机出事后,机舱内有人哀嚎有人念经有人默默流泪,还有暴怒着要冲进驾驶舱的壮汉,以及那对四川夫妻——开头那段对话,“老婆,我骗了你。”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真情告白”,或许是觉得人之将死,不想再隐瞒妻子,或许是因为彼此相爱,不愿分开,总之这是丈夫在危难之时,最想对妻子说的话——“我其实是去工地做饭,不是在什么大饭店里做厨师。” 看到这里,我和旁边的姑娘都不禁笑了一下,电影正播放到紧张之时,虽然知道真实的8633最终平安降落,但还是捏一把汗,仿佛自己就在那架机舱里,正要和家人告别的时候,听到了那句“我其实是去工地做饭”,既难过,又想笑,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个?

妻子看了丈夫一眼,在颠簸中给了一个意外的回答:“我其实早就晓得了。你做饭那么难吃,哪个饭店愿意请你?”请用四川口音去想象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因为爱你,所以我了解你,不去揭穿你,更知道你骗我,其实还是心疼我,我怎么忍心责备你?

如果说在这之前,电影的氛围是可预知的紧张,那么看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剧组的用心。这其实并不单单是一桩飞机的特情事故,更是人情最浓的时刻。

真实的8633事件之后,机长刘传健在《开讲了》节目里,遇到一位当时的乘客,机长得知时,眼圈瞬间发红,而女孩给了刘机长一个拥抱,谢谢他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搭乘那架飞机,是要和男朋友去纳木错看星星”,她这样介绍自己。是啊,每位乘客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了你们的故事,他们竭尽全力平安抵达。

谁又知晓他们的故事呢?

乘务长毕男发丝凌乱,双眼微红,正在安抚乘客,稳定机舱情绪,没有人知道她同样已经为人妻,在登机之前或许经历了什么;5号位乘务员周雅文,在摔伤后竭尽全力伸出手按住餐车,并且回应“后舱正常”,没有人知道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并打算生一个宝宝;顶着飓风冲进驾驶舱的第二机长梁栋,没有人知道地面上他的爱人,正忍住巨大的担忧准备登机工作——没有人知道她也是一名乘务长。而这架飞机上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告白的机长刘长健,正奋力稳定着飞机,在零下四十度的驾驶舱中咬着牙,送所有人平安抵达,让他们有机会去拥抱和原谅。

其实你不知道,你的那句 “我早就晓得了”,背后是谁在为你支撑,你的故事,谁在为你续写。 映后有观众问袁泉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回答是极致恐惧之下要做到坚定勇敢。虽然她们也是父母,儿女,但面对着一份值得敬畏的工作,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关系着一百多个生命,那种坚定、克制、专业,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电影里也一直没有给毕男的个人生活过多的描述,只知道她或许婚姻出现了问题,因为她抚摸着婚戒,忧愁写在脸上。但我心里却牵挂着她,我想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奔回家,无论何种结局,说出“分开吧”或是“我爱你”,那是脱掉乘务长制服的她,作为妻子想要说的话。护送了你们的故事,她终于有机会续写自己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回味着这部电影,回想着那对平凡夫妻。忽然想起小朋友已经睡下,商场已经关门,我赶快找了一家24小时便利店,买了装糖果的钓鱼玩具,准备等小朋友明天醒来,履行妈妈的承诺,带礼物回家。

远处灯火微亮,街头人潮喧嚣,生命可贵,人情正浓,总有人为你铺平回家的路。

 6 ) 喜欢川航的四川人为川航机长和所有机组人员打call

一直比较喜欢川航,亲切,坐过好几次都是晚点起飞却能准时到达,最喜欢川航的白煮土豆🥔。一直有句话说川航机长以前开战斗机的,最初以为是玩笑话,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看过514川航事件的纪录片,刘机长的采访,还有第二机长和乘务长,很真实。特别是采访刘机长,说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因为没时间想,只一心集中精力想着怎么把飞机开回去。还有副驾驶被吹出窗外,也直说没办法拉他回来,靠风的吸力被吸回来后也几乎没有什么配合。后来主要靠第二机长进舱来配合了,还帮机长摸背。据说副驾驶全身大面积冻伤,听力受损,能回来已经不错了。

纪录片里乘务长的采访也让我对空姐刮目相看,心理素质得多高。那样的状态下还能稳住声音发广播,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请相信我们。希望永远都不要说这句话。

再说回电影,还原度很高了,因为是电影,不做专业评价。特别是那句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真实的录音存在的,真的想哭。最后的天气恶劣那一段是电影效果添加的,如果不知道真实事件可能会被那一段感动,但知道现实的,反而会被前面在电影里相对平淡的那一段打动。

感谢所有机组人员!

 短评

真实事件本身从起飞到备降仅仅42分钟,而电影化的展开明显提现了编剧的黔驴技穷,用非常中国式的煽情和新闻联播脸谱化的配角群像去努力拼凑时间。其实用纪实性手段去还原事件本身就能足够震撼(开篇一些很专业的行业术语其实就很恰当),但非要加入雷暴这种完全不符科学常理的奇观设计,完全是在画蛇添足,更别说关晓彤这种每一秒钟都能剪掉的支线。原本事件的真实感被削弱殆尽,成了一个编剧主导的类型片,可惜了真实题材。

4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还行

两星半,事件本身其实拍得还挺标准,在国内这类片里拔尖了。可是无论是对比《萨利机长》还是《迫降航班》,中国机长的人物塑造都趋于扁平了,为撑时长前后加了不少交代群像和结果的戏,显得又散又长。这就是硬件达标软件废,指望刘伟强拍成《萨利机长》是不可能的,他参照最多的应该是《国际机场1970》。不过这样的影片对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航各岗位职能,还能对航空安全起到普及作用,这点比机上的安全须知管用。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110分钟时长=35分钟登机发饭上厕所+45分钟飞机遇难机长带领机组成功返航+30分钟热烈庆祝劫后余生,而中间那45分钟有35分钟=15分钟乘客摇摇晃晃好恐慌+15分钟地面人员满脸担忧但是毫无用处地望着屏幕+5分钟以关晓彤为代表的航空爱好者不知道出来干什么,所以你算算看留着塑造机长这个人物的时间还有多少长……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萨利机长》真是部好电影啊!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本来挺好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加关晓彤那一段傻屌剧情

14分钟前
  • 1212
  • 推荐

商业包装的主旋律。袁泉、张涵予、张天爱都好。刘伟强的水准尚在,开场的职业奇观铺陈到位,登机到空难前的一段,平行剪辑小市民生活,紧凑生动。可这拍的什么剧情啊?飞机遇险,境外势力率先发难,心理失衡的边缘人图谋不轨。有人问得好啊:“难道我们没有知情权吗?”大难当前,你知情来干嘛?大难不死,你还知情来有啥用?英雄出手,大家都跟健忘症一样点赞、谢恩就好了嘛!追究责任、防患未然……这些事情我们根本不配知道。

18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机舱仿佛被女儿施了平安的魔法,云层如同被上帝切了重生的裂缝。只有他们知道,平安从来不是靠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重生并不能只靠上帝,还要有所敬畏的专业。当你相信没有错的时候,风挡玻璃却突然开裂。当错找上门的时候,除了讴歌和煽情,是不是可以多一点思辨,多一点追问,少一点自我陶醉。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怎么这么牛啊”,台词是牛。大多都是通过外界去表现机长的厉害,倒还不如正面也去好好刻画机长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前面控制得还算可以,后面节奏就出了问题。一个劲儿地煽情,明显太过了。而结尾的处理更是让人有些无法理解。如此好的题材,结果拍成这样,真的就是白白浪费掉了。袁泉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暗指有感情戏,结果到最后却又什么都没有解释。请杨颖担任哭戏,这是来给片子制造笑点的吧。至于关晓彤那条线,请问又是什么操作?完全不明白这条线存在的意义所在。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随意出来搭讪撩妹,副驾驶欧豪也撩妹,乘务员坐在乘客腿上……槽点真的太多了,确定这不是在黑川航吗?川航3U8633备降成都事件是民航史上的奇迹,刘传健机长是大家的英雄。导演你就给我们交份这样的答卷,请问你对得起我们的英雄吗?

23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咱也不知道关晓彤是干啥来的 咱也不敢问啊

27分钟前
  • caecs
  • 推荐

开拍前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力不从心,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中国机长》唯一的“空难背后的故事”,就是航天爱好者对空难的反应,但是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中规中矩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有点注水,关晓彤那条线有什么用?时间不够真要注水不如加以前飞轰炸机的情节,两星给真实事件,本身就值得竖大拇指,一星给袁泉,真的很有气质

34分钟前
  • 咖喱
  • 还行

关晓彤在里面干嘛。。。

36分钟前
  • 清水沟
  • 推荐

【C】如果说作为一部安全教育科普片,它很好。但作为电影,不行。首先空难情节没写好,比如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危险, 气氛那叫一个紧张……结果因为运气好降落成功了!空姐倒在地上晕过去了,群众那叫一个揪心……结果她自己醒了起来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上一秒紧迫的要命,下一秒危机随时间自然而然解决,机组该有的智慧和勇敢,因为编剧的偷懒完全体现不到位(除了张涵予俯冲飞机那一招还不错),只好用一遍遍的喊口号来弥补。而且台词写的实在是太不生活化了,好多对话和镜头,我怀疑自己在看央视的公益广告。真实感不是靠说一堆高大上的航空名词就有的,真实事例伟大不伟大和电影好不好,也不是一回事儿。《中国机长》就像机场通道张贴的一幅大型宣传海报,看着宏大却全无共鸣。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张涵予您作为机长,这眉毛画的是真浓。

3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别说紧张感了,就连电影感都没有,大部分时间拍得就和室内小品一样,人物形象模糊、故事单薄、群戏松散、煽情刻意甚至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没有,大量无聊又尴尬的台词更是让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感到煎熬。刘伟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居然连基本的视听语言都这么生疏了,本片别说和《萨利机长》比了,连《紧急迫降》都不如!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张涵予和袁泉演技不错,情节就很一般,还不如去看事件原型纪录片。

39分钟前
  • 不知道叫什么
  • 较差

张天爱尬,关晓彤尬,关晓彤还推了别人一把,笑死了,台词最后很尬

42分钟前
  • Alex.V
  • 还行

关晓彤和杨颖戏份真的多余...

45分钟前
  • 馬日立
  • 还行

一个天然适合做类型片标准模板的素材,本是一次极好全民科普航空常识,且可以做的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结果是,水分鸡汤含量高达60%以上的灾难片,扎堆明星,释放下情绪,潦草圈钱片。导演毫无追求犬儒至此,那也就一星为敬吧。

49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关晓彤的戏份可以没有,完全没必要啊

50分钟前
  • 潇潇🐰
  • 推荐

袁泉的眼睛里真的有一种柔韧、硬净、清定的光。

53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缺乏高潮,前后都太冗长,全片都在强调民航的专业素养,真正到了过雷雨的猛戏,居然不拍机长的神操作 ,反而开始用爱发电了??回来一查真实事件,原来就这部分是虚构的……好的,露怯了……打扰了。

58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