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路——小镇青年 双面人生

正片

主演:约瑟翰·庞麦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我是范雨素,我是某某,我是某某某…

喜欢读书的人,总会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创造神奇的文字组合。范雨素不过是用单纯朴素的文字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可能也就如此,终究比不得名人的传奇,年轻又渴望成功的人对名人自传趋之若鹜,但《我是范雨素》却让更多拼搏一生却终究碌碌的人起了共鸣吧。

我始终不觉得老庄是真正的无为与超然。《我是范雨素》可能也就是一块钱一篇的文章吧,但也算比梵高的画好了不少。不是消费苦难,写下文字是一种寄托,是一种对先贤的致敬,当然也有希望被人赏识认同的渴望,没有人不希望名利,得到文章附加带来的名利价值无可厚非。范雨素算是现代版的老子与陶渊明,寄情桃花源却也不得不结庐人境。中国人又或者是全世界总是对逝去的宽宏大量,死者为上,但当身边出现,便会嫉妒甚至攻讦,范雨素又是个没有背景学历的育儿嫂。看哪,终归是连孔乙己都不如的,没有文凭的人也配之乎者也?

小镇青年,双面人生。庞麦郎、范雨素或者杀马特们,小镇的出身让他们在追梦的路上小心翼翼。我们一边唱着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一边慢慢戴上自认为高贵的有色眼镜。

谁让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呢。

多元社会何必八股取士呢,说不准他们能创造新的奇迹呢。

哎,你们的辫子呢,什么,我大清亡了?

 2 ) 小镇青年

A:我的滑板鞋,过度解释歌词。资本的操控罢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善良是内心保留下来不让自己接触恶的东西,但太善良就会成为一种错?

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哄着他。

天真?

B:杀马特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夸张的造型给了他们勇气,给了他们一个底。

但他们属于小众人群,得不到大众审美的接受,导致大众封杀杀马特,也挺可怜的(指这个行为挺可怜的)。

对于反杀杀马特的这种行为,百花齐放嘛,包容性才是文化的象征。只要不是因为这种文化而产生一些过激现象,其实都没有多大问题。

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有着自己的偏见。但谁不是呢,谁不是活在自己得偏见里。

只是他们更加激烈一些,更加理想一些,偏见也更加深。而我们肆无忌惮的嘲笑他们,谁给我们的勇气?

C因《我是范雨素》文章走红,反应了她所在的阶级和社会社会真实。

对于社会上出现得各种事,现在人们都喜欢过度解释。好似在彰显自己如何如何似得。

这阿姨好厉害。

从人生生活的态度上,很羡慕阿姨。精神上的巨人,和前二者鲜明对比啊,阿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白捡”

小镇青年

 3 ) 你好,小镇

我不再嘲笑庞麦郎,不再瞧不起杀马特,2017年北京大兴的那场低端人口清除,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2017年11月,那个时候我刚来北京实习,住在刘家窑,上班在大兴,每天坐公司的大巴车往返。

大兴的那场大火与低端人口清除,仅仅是我与同事聊天中的一部分。

我周围没有人住在郊区,我不知道那些面临驱离的人长什么样,更不知道他们将来要去哪,是回家,还是另觅住处。我只知道,一些小饭店可能要关门了、快递可能会没人送、卖水果的档口也可能要关停···还有,那场大火不是人为。

除了这些,当时我正在发愁毕业论文,以及要不要转行。

“住在郊区的小镇青年、壮年、老年们,有多少回了家乡呢?”我想,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关心这个问题。

实际上,3年前的那场驱离,并没有干扰我生活的一分一毫,它仅仅是我从左耳进右耳出的一则社会新闻。

这部片子让我懂得,这个世界不只有一面,更不只有两面,它各种各样的角落。


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不理解的人/群体时,先别急着下定义。喜欢、鄙夷、讨厌···这些第一印象毫无价值。我们没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没置身于他们曾生活的环境,自然无法对他们的选择以及回应外界的方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他们出身小镇,但严格意义上,他们是小镇青年里的异类。更多的小镇青年,是默默无闻的。从小在镇里长大,成年后要么在小镇娶妻生子,继续生活,要么去大城市寻找机会,或自由。

庞麦郎做音乐,他写的歌词简单平实,有着淡淡的叙事,和五条人一样,是身边人和身边事。

杀马特青年很夸张,他们自称是穷孩子、农村人,活跃于炫舞和QQ,抱团画夸张的妆容。他们说杀马特让他们自信。

范雨素爱买书,依靠读书完成自我教育,以书自比,一本装订拙劣的书。

这三群人背后,是广袤的中国小镇。


我并不反对精英文化。

不反对良好的教育、得体的礼节、也追求精致优雅的生活。但这并不妨碍我想更多地了解“杀马特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青年,有很多无能为力和迷惘,当这些无法消解时,奇装异服就成了一种归宿。

但我也并不鼓吹毫无节制的宣泄。

或许是应了那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发现,大多数不被理解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人物/事件背后,总能找出些许可供解释的理由。但,“有理由”不是走向犯罪或者反社会的开解,因为有些人承受了同样或者更多的东西,却并未作出伤害他人的选择。

说远了······我的意思其实是,我们需要理解尊重小镇青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爱市井,反对精英和教育,相反,小镇青年们可能恰恰需要更多的教育,读更多的书。

就像范雨素,同为小镇出身,她身上却没有类似庞麦郎们、杀马特们的迷茫自卑,她更平静,更自由。也许,这得益于她持续不断的自我充实。

从成堆的文字中,范雨素找到了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意义无关小镇或者大城市,只有关于她自己。

 4 ) 一群可爱的人

看完心里暖暖的。整部影片姿态都是平视的,而且视角非常温柔,这是一个我从前没有看到过的侧面,去了解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很真实,尽管他们的真实看起来像个笑话,在掌握话语权的人眼中。人们在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走红的背后找真相,再给他们贴上更多的标签,人们聊着他们,却在说着别的事。那些所谓解读和揭露,在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面前,显得傲慢又刻薄。

庞麦郎的笨拙和固执,远处看很可笑,但是走进了看,其实挺可爱的。他描述着自己的乌有之乡,自己的美丽姓名,又紧张又憧憬,一派天真。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不知道他有没有找对方法,有没有买过乐理书,看过作曲视频,练过音准和节拍,听过足够多的好音乐。我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成长起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改观最大的是杀马特家族。我是他们口中的城市人,也曾靠着鄙视他们获得自我认知。突然想到王伟忠的一句话,“我不欺负人。”他说那是他做节目的底线,他不会欺负弱势的人,不会拿他们开玩笑,他更喜欢打击有权势的人。很惭愧,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有教养人的有所不为。

泪龙说,吹了杀马特发型以后,他觉得自信了、有精神了,就很好啊。做人呐,最要紧是开心嘛。就算硬要说他们是从浮夸的造型里逃避内心的空虚,但本质上又跟那些穿名牌的网红、死矫情的文青、摆排场的官僚、沽名钓誉的学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对杀马特的围剿更是可怕。我们老说不理解中东穆斯林不同派别之间的战争,那是多大仇多大怨,要打得这么你死我活。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主流对非主流的打压,全是活生生的例子,为你阐释什么叫做“打倒异教徒”。其实这些傲慢与偏见背后,又是多少颗空虚而盲目的心灵呢。

范雨素把阅读比喻为“竹篮打水”,非常灵气,阅读的意义不是那些水,而是那些水穿过竹篮的过程。她对关注的拒绝非常冷静,知识让她保持对自我的控制,并抵抗名利对她的诱惑,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别人想从她身上得到什么。不过,她用纸笔写着多维空间和量子力学的科幻小说,又有那么点幽默的意思。

公车站的四川大爷,说北漂给了他自由,听起来很奇怪,明明他过着挤公交、干苦力的生活,为赶不上公交迟到而焦虑着。但是,他认为,这种生活给了他自由,而不是在老家悠闲的后半生。挺值得玩味的。 2019.4.6.

 5 ) 站在人世间

不错的纪录片,在这个妖精飞天,白马坠地影视市场中,这无疑是一部干净的记录片,在我个人角度看来,这部纪录片不是仅仅记录三个主人公的生活,还记录了三人在熙熙攘攘的洪流中做着自己,静静的伫立着,无论来自何处,无论受过什么教育,都能做着自己,他们不是在争取尊严,而是在有正在有尊严的,真真实实的站在这人世间。

最后一位女主人公给我很大的触动“知识不分贵贱,哪怕是来自旧货市场”,“做一个乞讨者”,流放自己,好好活着,当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不卑不亢。

 6 ) 看互联网与生活摩擦之下的中国草根青年

为青春点赞,让梦想飞扬,致五四青年节

何谓青年?

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划的青年是14-35周岁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则将青年人的年龄上限提高到了44岁。

青年人的这趟车,你赶上了吗?

趁着年轻,有梦就追,每个青年都怀着突破、逆袭的野心在向未来冲刺。

有的人成为站在风口上飞翔的猪,但也有大多数人挣扎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用渺小对抗着这个世界。

比如靠着《我的滑板鞋》火起来的庞麦郎, 比如曾经的杀马特贵族青年, 比如生活在北京皮村的育儿嫂范雨素

他们是这个时代中拼搏的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像我们一样不甘平庸,他们像我们一样努力追梦。

纪录片《梦与路——小镇青年双面人生》便记录了这些中国的草根人物、小镇青年的生活。 【点击观看】

创作初衷

互联网的发展很迅速,互联网文化现象的更新迭代也很迅速。

一些草根人物,因为一首歌、一首诗、一个装扮等,突然走红。

在一段时间里,他们是无人不知的“大人物”,但是,随着热点更迭,这些“大人物”普遍很快消失在公众视野,没人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你现在还能听到阿宝、旭日阳刚、刘大成的消息吗?

▲ 旭日阳刚 流浪歌手组合 翻唱《春天里》走红

▲ 刘大成 2010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

为什么他们会爆红? 他们是什么样背景的人? 他们能不能代表一个群体? 为什么他们没有持续走红?

这些疑问,便是纪录片《梦与路——小镇青年双面人生》创作的初衷。

庞麦郎和滑板鞋

2014年,一首《我的滑板鞋》横空出世,引起无数人在“光滑的地板上摩擦”。

综艺节目里,明星也开始穿上“时尚时尚最时尚”的滑板鞋博观众一笑。

歌曲全长170秒,仅在虾米音乐就超过818万次播放。

仿佛就在一瞬间,庞麦郎这个歌手火了。

他外形瘦弱,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南乡下口音出现在公众视野。

但是,他的走红遭遇了意料之中的质疑和负面报道

喜欢的人认为:

歌曲朴素、充满真情,打破了华语乐坛规矩工整的词曲创作,是在用另类的方式表达对成长的感悟。

不喜欢的人则觉得:

音准不行,节奏错位,甚至还有乡土口音,这怎么能称得上歌曲呢?

面对各种负面新闻,他选择了躲避。

就像纪录片里描述的一样,他虽然在把第40场演唱会开在了北京,但他心底还是排斥北京这座城市。

因为他觉得在北京,自己是异乡人。

要实现歌手和艺术家的梦想,太艰难。

演出是无法满足日常开销的,挣回来的门票钱,单是场地费就要出一半多。

增收是他和经纪人白晓白目前最棘手的事情。

白晓白还曾在微博上圈出曾经演唱过《我的滑板鞋》的华晨宇和萧敬腾,希望他们能够稍微提携一下新人,但是暂时没有得到回应。

坐在镜头前的庞麦郎,略微羞涩,话不多,还有点紧张。

或许,大城市让他局促不安,甚至感到渺小自卑。

他和白晓白嘴里不断说着“要国际化”,正是时代阵痛中,小镇青年想要突出重围、强调存在感的证明。

杀马特贵族青年

同样怒刷存在感的,还有曾经的一部分90后青年。

他们在村头尬舞,嘴里说着“你要动我兄弟,我便废你天堂”。

染着五颜六色的长发,吹着各种突破重力学规律的刺猬头,描眼线,化浓妆,挂铁链,打耳钉。

身披地摊爆款紧身裤,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体内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他们有一个尊贵的名字——杀马特

20世纪80年代,日本视觉系文化进入中国,怪异的穿着和妖娆的化妆征服了一大波时尚青年。

▲ 日本视觉系乐队SID

他们在日本视觉系和欧美另类摇滚的双重影响下,于世纪之交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杀马特家族。

杀马特四大家族分为达人家族、视觉系、残血、王子世家,主要活跃在QQ群和QQ空间。

达人家族管理严格,不能发图片和语音,只能发文字聊天。

安文轩是达人家族创始人,这个家族最多的时候有一万人。

但现在很多人结婚生子,已经没有兴趣玩杀马特了。

2009年、2011年、2013年,还出现过三次反杀马特风暴。

网络上的杀马特QQ群和网站被攻击,安文轩一时间关闭了20多个QQ群。

去年,一个名叫罗福兴的年轻人,以“杀马特教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罗福兴的出现,让杀马特元老圈再起波澜。

元老们表示,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这号人物。

他们否认了罗福兴的教父身份,并且希望利用这次风波,重建自己的杀马特家族。

面对城市的陌生和强势,夸张的造型给了他们勇气,让他们能够在城市的洪流中,找到生活的动力。

底层青年会在社会阶层固化加剧之时集体反抗,而杀马特就是一批无明确意识,却近乎天性的想要突破阶层固化的群体,他们是一群悲情英雄。

育儿嫂范雨素的文学梦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就是这句话,让《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刷屏,也让家政工范雨素一时间出了名。

1985年,初中毕业的她还在湖北做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

1993年,忍受不了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她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做育儿嫂期间,范雨素用纸笔写了十万字,起初只是为了赚稿费,没想到会出名。

离开酗酒和家暴的丈夫后,范雨素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她们住在东五环外皮村的8平米单间里。

空闲时间,她喜欢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买书,买到一两块一本的书,她会觉得自己赚到了。

范雨素说:“吃了很多苦后,心好像变柔软了,写小说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网友评价道:

她把苦难写得不动声色,夹着一分冷嘲、两分幽默、三分温暖

她的文字被人们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很独特。

从乡野走来,在底层挣扎,却以文字名世,这是中国文化史的异数。

而这样的“异数”,在时代的漩涡中,将会很快走出大众的视野。


庞麦郎、杀马特家族、范雨素等草根名人的命运走向,和互联网受众的嗅觉紧紧绑在一起。

他们走红,是因为社会需要新鲜感;他们“过气”,是因为社会需要更新的新鲜感。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他们代表的是底层人民、小镇青年,是没有强硬背景和优秀资源的群体。

他们有梦,也敢于追梦,但是梦想两个字,始终被现实生活裹挟着前行。

最终,杀马特把自己的头发搞得服服帖帖去上班,庞麦郎赚来的演出费不够拿来住一晚豪华酒店,范雨素不适应走红的生活差点得了抑郁症。

他们就像每一个我们、每一个青年,在现实和梦想的交错中过着艰难的双面人生。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咨询微信:docokun

官方APP:DOCO热纪录

 短评

拍的很现实

6分钟前
  • huma
  • 力荐

看了庞麦郎的故事很感慨,也许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小丑来看,嘲笑他的无知和傲慢,看了他去北京开演唱会的故事,发现其实他对于音乐还挺执着的。感觉自己在大城市打工跟他的很多性格特点也很像,他的几首歌写的还挺不错的,只是唱功太乡土了,有点欣赏不了!!

7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去年读过《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对她的了解仅限于一个会写自传的育儿嫂。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她看了十多年的纯文学,到旧书市场都是一摞一摞地买书,为了写一部科幻小说可以研读十余本物理学著作,真心让人敬佩!

12分钟前
  • 阿怪
  • 还行

悲悯从来不应该是衡量的标准

14分钟前
  • springjournal
  • 还行

喜欢范雨素

18分钟前
  • 大地之灯
  • 力荐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充满“一文不值”梦想的庞麦郎,也不是上古潮流的杀马特,是最后那位朴素不简单的大姐范雨素,几句对话展现出她骨子里的学问修养,她才是真正的青年。

22分钟前
  • 别人家的孩子Y
  • 力荐

很一般的3段短片。。我喜欢过两首网红歌,跟每一句都能听出精确计算的野狼disco相比,滑板鞋就是单纯挺好的,不需要城乡分析,不需要提炼什么抽象的意义。。当时就觉得他可能精神有问题,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带有扭曲,但基于其上的词和曲是真诚的有独创性的,如果不是节奏感那么无可救药,也许可以是一个不以这种方式走红的现象级歌手,哪怕也同样只是一闪而过。。现在的庞麦郎故事更丰富,也折射出更多所谓众生相,但一些人可能并不想进入这种故事的。。杀马特,一直以为只是某种形象青少年泛称,原来是一个组织吗,看到那样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当然也可能只是他们试图模仿的组织结构,就还挺可怕和虚无的哈哈。。 范雨素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好,但刚好听过她采访,觉得思路不是那么清晰,不太确定她写大部头小说行不行。。

27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范雨素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配位方能长久

30分钟前
  • 没有故事的橘喵
  • 力荐

纪录片拍的一般,但题材太好,杀马特、庞麦郎、范雨素这些湮没在大众娱乐文化当中的小镇青年们,其实才是一种被世俗抛弃了一群理想主义者……

3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范雨素真的很棒

37分钟前
  • 堇莜
  • 推荐

其实每个人在一出生就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天花板,只是这话听起来好像政治不正确。无数人想捅破那层天花板,真做到的只是寥寥而已。

41分钟前
  • Elizen
  • 还行

小镇青年因为被“看见”而背负太多污名和嘲笑

43分钟前
  • YWF
  • 推荐

拍得挺深入了。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他们共同的困局是底层人(现实)与城市(梦想)之间难以跨越的天堑。播放顺序也有逻辑,个人意识在不断强化。庞麦郎是完全被梦想的激情牵引,他只体会到与现实的摩擦,却无意探索其中缘由,怨天尤人太多。杀马特用绚烂的外观怒刷存在感,以抵消内心的自卑。而范雨素则是有意与媒体,有大众,与城市保持着距离,已然得道入定。买书那一段让人泪目,自愧不如。

44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记录了中国城乡文化的第一次割裂

49分钟前
  • 麦月三
  • 力荐

庞麦郎、范雨素、杀马特,膨胀而躁动的时代看到这些个体心里有种莫名的踏实。“只是,“你该在什么时候承认自己的渺小?”

50分钟前
  • - 鞭子与提灯ッ
  • 力荐

庞麦郎是个infp,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杀马特遇到的想融入城市而不能的身份问题,试问谁没遇到过类似的呢?除了那些特别坚定自我的人。范雨素写的科幻小说希望能有人帮她出版。干净简单地活着,谁又不是地球村里的小镇青年了呢?最后引用契科夫的话,说人应该在什么时候感到渺小,在自然面前等等,在人群中应该感到尊严,这个部分在整个片子里很妙。

53分钟前
  • away
  • 力荐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56分钟前
  • 电影是梦
  • 推荐

这个真的有点意思...

60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我一直相信各种看似怪异的社会现象一定是这个社会自身孕育出来的,如同庞麦郎、范雨素、杀马特,如果他们有足够好的教育背景他们就会有更宽广的视野。现在他们的这种现状,尽管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足够好的,那也是因为他们耳濡目染的这个世界中没有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他们只能去追求那个看似最好的“梦”。

1小时前
  • 雷甲
  • 推荐

为第三集的范雨素,我想“范雨素现象”不该只是一个现象,而应该成为常态,需要鼓励“底层创作”。至少对待文学,她比许多中文系的人都纯粹,包括我。只是片长太短,内容不够深入。

1小时前
  • 言槢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