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佬正传

HD中字

主演:冯淬帆,叶德娴,秦沛,陈国新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8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癫佬正传 剧照 NO.1癫佬正传 剧照 NO.2癫佬正传 剧照 NO.3癫佬正传 剧照 NO.4癫佬正传 剧照 NO.5癫佬正传 剧照 NO.6癫佬正传 剧照 NO.13癫佬正传 剧照 NO.14癫佬正传 剧照 NO.15癫佬正传 剧照 NO.16癫佬正传 剧照 NO.17癫佬正传 剧照 NO.18癫佬正传 剧照 NO.19癫佬正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癫佬正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叶德娴 饰)受托跟踪采访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冯淬帆 饰),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得不到人们的响应。女记者亲眼目睹了他对垃圾佬(周润发 饰)、终日游荡在菜市场的癫仔(梁朝伟 饰)与康复的患者(秦沛 饰)的关怀 与他们辛酸的故事。康复患者其实有间歇性发作精神病,受到生活中重重压迫后,想念儿子的他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源起黑暗编舟记~我要编纂辞典~命带追逐2001断案吧!寇准桐籽花开群侠夺宝战爱情梦幻号海底娇娃蓝华:处女任务越南战争我会好起来帕里什那般良夜黑爵士二世第一次2012格林第三季相棒 第22季那一天的管风琴消失的妈妈:詹妮弗·杜洛斯的失踪杀戮旅店最佳利益年轻一代第二季下意识的残忍一个头两个大小心“陷阱”Link:尽情吃,用力爱谁又杀了帕米拉·萝丝恶魔拍球之歌歪打正着我的成长路将来的事逃狱兄弟(国语版)报社我爱大叔梦幻影制社金色80年代死亡地带1983卧狼行动机动战士高达SEED HD重制肉食猎者第八季亲情永在麦克和丽塔摆脱陷阱:利尔贝比的故事诡婳狐人鱼校花血色夫妻权利场

 长篇影评

 1 ) 处女作与演技派

一到暑假我就窝在家里那也不想去。明年就要开始实习了,这个暑假就尽情享受我的电影大餐好了。

《癫佬正传》,1986年的老片了,不过里面有梁朝伟和周润发。

这是尔冬升的处女作。我发现很多好导演最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最好的作品就是处女作了。今年银河映像的金牌编剧游乃海终于也拍了处女作——《跟踪》,可以说是今年港片中最有特色的一部了,果然出手不凡,技惊四座!而香港另一位鬼才导演彭浩翔的处女作《买凶拍人》真是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成了他的粉丝。

回到《癫佬正传》,我有个毛病,就是老是会说着说着就会扯得很远,跑题。

尔冬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他的另一部作品我也是奉为经典——《旺角黑夜》,第一次发现张柏芝和吴彦祖的演技可以如此出色!昨天张柏芝和谢霆锋儿子出生了,祝愿他们幸福!

其实,我是一个港片迷,虽然没有达到魏君子那种程度,但是,总之就是喜欢看港片,老的新的我都看。虽然近年来港片不济,出现了很多烂片,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港片的热爱!

想看《癫佬正传》,是因为这是尔冬升的第一部作品。前几天我看了他在96年与罗志良联合导演的《色情男女》,里面他让刘青云演一个叫“尔冬升”的导演,后来因为拍的片子不够商业票房惨败,于是一时兴起跳海自尽。这种自嘲很值得玩味。

很多人冲着梁朝伟和周润发去看这部电影,,但其实他们两个不是主演,都只是配角,戏份不多,但很出彩!梁朝伟更是凭这部电影才真正被人看到他的演技,真是表演天才!演个傻子都演得那么像,那个眼神都模仿不来的。周润发就相对平淡些,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实在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太突出了,反而不太像一个傻子了。一个好演员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要让人有真实感。
秦沛是最出彩的,特别是最后被逼到幼稚园那段戏,真是老戏骨,演技没得说。当年的金像奖上,秦沛不负众望拿了最佳男配角奖。周润发也让凭借经典角色小马哥(《英雄本色》)拿了影帝,这种角色才适合发哥,人家就是有气质,就是够潇洒,演什么都这样。

但我不推荐女生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主题相当压抑,结局也黑暗,现实主义的电影一般都是沉重的,像郑则仕早期的电影《何必有我》(应该是最初的肥猫形象,不是后来的什么《肥猫寻亲记》之类的喜剧),那时候我还小,看到肥猫的结局那么惨,实在是无法接受,难过了好一阵子,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PS:貌似女生并不都是心理脆弱的,算我上面说错了。

 2 ) 向每一个从事社工的人致敬

看完这部片子,让身处大二并就读社工的我不知是加深了从事社工的决心,还是减少了从事社工的信心。可以确信的是,这片子让我对社工这个职业更加有了敬畏之心。

社工是一个稀缺资源的职业,它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像这部片子所展现的那样,社工都在为忙于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而奔波,但却不被人理解(康复患者的母亲和那个医生),这就导致社工的动摇,怀疑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社工很少有成功的个案,大部分都没成功),所以男社工就有了动摇的内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社工决定辞职时,听到癫佬要自杀,仍跑去帮助癫佬,但最终男社工死于癫佬的手下,让人倍感惋惜。不过最终女记者接替了男社工,这是值得感到欣慰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边缘群体,被人们不理解和歧视(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在不断出现),其实那个康复患者没有想杀人,可是却被人们激怒了,导致旧病复发。对于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鼓励,精神病患者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而身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我们更不应该去抛弃他们,这是很不人道的。政府也应该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保护力度,让精神病患者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当中。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社工怀有敬畏之心,许多政府做不到的活都是由社工接管的(例如留守儿童现状、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社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最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

Respect

 3 ) 《癫佬正传》:自己把自己杀死

我试图在很多文章中都将自己的城市描绘成理想中的样子,安逸而悠闲,一年四季都有足够的雨水和阳光。马路上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管什么时候置身于繁华之中,都能感觉到丰满的幸福。在城市不远的郊区,有大片大片的田地和树林,人们在田地劳作,在树林休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女人,总是呐呐自语,一年四季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身上有一股酸腐的味道,远远都能闻见。人们说,这个女人是个疯子。她行为乖张,偶尔引吭高歌,偶尔低声谩骂,偶尔驻足观望,偶尔步履匆匆。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更没有人知道她要去哪里。她是疯子,只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犀利与尖锐

《癫佬正传》是尔冬升的第一部作品,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可能很久都不会看这部电影,更不会知道尔冬升也曾是个锋芒毕露的少年。影片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冰冷的绝望和悲凉,尔冬升用非常细腻的方式将一个特殊的群体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电影虽然不是第一次欣赏,但是,出自尔冬升之手,难免会觉得有些特别。记忆中的第一部尔冬升的电影是《枪王之王》,不过,当时完全是冲着演员去的。《枪王之王》中的张国荣的确是让人惊艳了一次,那种演绎而复杂的性格在尔冬升的镜头中表演的近乎完美。之后,接二连三的看了很多他的电影,尔冬升喜欢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物,喜欢站在灰色地带来审视周遭的生活,他喜欢讲故事,他喜欢讲述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无奈无解的故事。

尔冬升的很多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文艺气息,但是,他绝不是文艺片导演,而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导演。然而,他并没有像很多导演那样专注明星效应和票房,他游走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让影像的表达和现实的意义集合起来,让电影的镜头走进香港的大街小巷,让人们在熟悉的香港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审视。在《癫佬正传》这部影片中,尔冬升并没有给出对或者错的结论,而是用冷静客观的镜头来展现“癫佬”的生活,通过社工和癫佬之间的关系来展现一个特殊群体的真实生活。他将社会中最尖锐的问题抛给观众,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冷峻的力量。

挣扎与纠结

技术娴熟的导演总是懂得如何来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在尔冬升的电影里,不管是令人血脉喷张的商业电影,还是细腻温婉的文艺片,他总是能够将一幅人间画卷展示出来。很多角色都是我们身边存在着的角色,比如《癫佬正传》中的阿全,《忘不了》里面的小巴司机等等,尔冬升用非常微妙的表现方式,让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成为镜头中的主角,通过客观的讲述,让人间的悲欢离合毫无保留的定格。

虽然尔冬升的很多电影讲述的都是非常平实的故事,但是丝毫没有烦闷的感觉。他毫不避讳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将命运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说,尔冬升的电影太消极了,看完之后总觉得胸口像堵了一块儿大石头,怎么样都不舒服。其实,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

癫佬正传

这是一部有争议的电影,其争议并不是因为其中角色的行为,而是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以及能够做的事。我很少去关注,去了解“癫佬”的生活,因为他们和我们有太大的不同。每次都在街上,看见一些惹的路人大呼小叫,而自己嘻嘻哈哈的疯人,我总觉得那也是一种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疯似乎更加自由,更加随性,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自由的意义。

 4 ) 有谁还在乎他们——《癫佬正传》

整部片子透着绝望的悲凉,就像尔冬升想展现的社会问题一样,难以解决,无从解决。回到片子一开始提到的问题,重生会的经济补助越来越少,如果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社会慈善机构给予这些帮助精神问题的社工组织更多经济供给,是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又或者本片不仅仅是呼吁社会关注这样的边缘群体,更多的是想通过对边缘群体自身故事的讲述,剖析人性的弱点和矛盾?对此我不得而知。 就像片中秦沛所饰演的康复患者,在他尚未被不公平的现实逼到疯病发作那时,他看似冷静的讲述精神病患者所遭遇的心酸经历。被社会歧视,被医院驱逐,甚至不容于家人。家人一见康复无望,便远远的离开,舍弃了病人,最后社会上真正还愿意去理这些精神病患者的大概只有社工吧。然而社工也不是圣人,谁能把一件无望的事儿一直做下去呢? 大概没有谁有资格去责备那些离弃病人的家属,谁家遇到这样一位精神病患者,可以持之以恒,完全放下自己的生活去照顾病人,一个病人,可能会搅得一家人都无法过正常的日子,谁又伟大到年复一年的看着自己的亲人在无望的精神错乱中过活,而自己却要为之付出生活的全部。 大概没有谁有资格去责备辞职的社工们,当家人都一早不再关注精神病人今后的生活,他们还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着那些蓬头垢面,似乎不可理喻的病人,在与病人分分秒秒的接触中,有的不仅仅是超乎常人的忍耐,还有时刻注意病人有暴力倾向,时刻注意自己的安全。而获得一个患者的信任又是怎么样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呀? 社工阿明被责备的时候,他讲:你不能说我没有心,我看了他们十几年,可是有什么成果呢? 除了片尾,梁朝伟扮演的阿狗因为妈妈让他去死而发癫令人心头一紧。就是康复患者阿全被一群人追着打,最后追到幼儿园那一段令人落泪。他发狂砍那些因为看报纸听说他有精神病就来打他的街坊,是在那些街坊将他妈打倒之后。他发狂的间隙看到儿子,依然会露出纯真的微笑,像个普通的父亲那样鼓励孩子接着唱歌。即便他满身是血,他的儿子最后依然想扑向他,而不是惧怕他。这大概就是亲情吧,可以超越恐惧,可以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依然剪不断亲情的牵挂。 讲到底这依然是一个死结,谁能告诉自己的家人,要照顾那些边缘的精神病患者。因为这确实是有风险的。连照顾阿狗多年的社工,他一发狂也都杀死了,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该谴责的是乱打闪光灯的记者。 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个生存的空间。如果他们已经每日与垃圾为伍,他们已经远离了亲人和我们眼中的幸福,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着,或者不介入是最大的帮忙。 就像片中,如果没有记者不计后果自以为是的报道,就不会惹起街坊四邻的集体围攻。如果没有街坊四邻的集体围攻就不会酿成惨案。如果没有记者闪光灯乱闪,社工就不会死,如果没有报纸每日对精神病群体的负面报道,或者他们的境遇会好一些,不把他们逼到绝处,事故也会减少些。 社工要全婶把发癫的阿全送回精神病医院,全婶说什么都不肯,双眼含泪双膝跪地求社工让阿全留在家里吧。社工追问原因,全婶说进去他们给阿全吃药弄的痴痴呆呆,每日受人欺负都不知道还手。哪个母亲都不愿意看到儿子过这样的日子,宁愿每日买两袋子鸡…… 记得凤凰周刊曾经做过一个中国精神病患者境况调查的专题,内容触目惊心。如果说普通百姓最好的办法是不介入的话,相关机构确实应该为这些不幸的人们做些什么了。

 5 ) 社会工作缺失社会性 谁的悲哀

与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执意展现全民娱乐的作品不同,这部尔东升的处女作因关注特殊群体而显得卓尔不群,倍受推崇,被认为是带有浓重人文特征的经典影片。由此看来,尔东升的儒雅气质不仅体现在白衣胜雪的侠客风范上,更因其骨子里自然流露的社会关怀而独树一帜。当年被指责为只会扮靓装酷的小生尔东升,不满媒体对他的妄加评论,负气拍出这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颇有震撼力的影片,叫人吃惊之余赞不绝口。

《癫佬正传》开始的场景是精神病人在菜市场病情发作,挟持一名妇女,而围观群众或喧闹哗然,或惶恐不安,一种冷眼观世事的局外人眼光,由此分化出健康人与残障群体不可逾越的鸿沟,畏惧、歧视、躲避、窥探以及抛弃,成为社会对待精神病人的主流态度,而社会工作者的无悔付出倒凄惨得成为弱势群体对另一弱势群体的相濡以沫。随着影片对精神病人生存现状不断深入的揭示,流露出这样一种讯息:缺失关爱的社会比丧心病狂的疯子更可怕。一群不份青红皂白的邻居对一名患者的围殴,更令人觉得恐怖的是,那些正常人对落荒而逃的患者的穷追不舍。

影片另一个辛辣的指向是针对社会的抛弃行为,妻子对患病丈夫的抛弃,母亲对患病儿子的抛弃,包括个别心力交瘁的社工对救助对象的抛弃,医疗机构对初步治愈但仍存在复发隐患的康复者的抛弃,暴露社会进程中无情的一面,“我妈叫我去死”,自杀未遂的患者啼血的告白,是影片最为刺耳的一句台词。

尔冬升初执导筒,却熟练的讲起了连环索式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衔接自然,在不经意的实录式语言中推向高潮,众多片段环环镶嵌,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勾勒社会遗弃群体生存境遇的宏大画卷。

 6 ) 香港电影中的社会边缘人:《何必有我》《癫佬正传》与《听不到的说话》

1983年,黄百鸣编剧的台湾电影《搭错车》在台湾引发观影热潮,这对擅长喜剧的黄百鸣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成功。

是的,当年整个港台电影界可能都没有想到,一部“社会悲剧”可以如此大卖。

《搭错车》的成功,是“悲剧”的成功,也让很多电影人看到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语)之外的香港电影也是有市场的。

于是,关于香港社会边缘人物的香港电影,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1985年,黄百鸣与郑则仕、郑忠泰联手编剧的《何必有我》上映。影片取得了票房、口碑、社会影响的“三赢局面”。

《何必有我》是一部为郑则仕量身定做的影片,郑则仕本人不仅是编剧,还是导演和第一主演。

在香港影坛,郑则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外形如此“独特”,却往往能够在影片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成就斐然,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除了是出色的演员,郑则仕在编剧、导演、制片等岗位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郑则仕出身贫寒,外形又如此“独特”,他从影之初,一直在龙套角色中摸爬滚打,过程的辛酸、苦涩,是很多少年得志的明星或演员所难以体会的。当然,反过来说,郑则仕也因此成为了香港影坛最励志的人物之一。

《何必有我》讲述的是社工Koko(郑文雅 饰)努力帮助弱智青年肥猫(郑则仕 饰)适应社会、自力更生但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结局的故事。

郑则仕演肥猫,憨傻呆萌,乃不二人选。他因此获得金像奖影帝,实至名归。

在某种程度上,《何必有我》仍然带有香港电影的“过火”与“癫狂”,故事的戏剧性削弱了影片的写实性。但也唯其如此,它才能够引发社会热议,并吸引广大普通市民走进电影院观看影片。

从另一方面看,影片中的“情节”和“细节”也许没有那么真实,但智障人士的社会处境,在影片中还是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现实中,肥猫也许不会被警察枪击,但他的社会处境也难以有所改善。

也许正是因为《何必有我》所带有的社会属性,使得它在1986年的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奖项——评选团大奖。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评选团大奖”。

1988年,郑则仕与曹建南联手导演了《何必有我》的续集《肥猫流浪记》,影片延续了《何必有我》的“社工视角”,但社工的饰演者换成了张曼玉。

《肥猫流浪记》虽然没有取得《何必有我》那样的成功,但仍然算得上是及格水准的作品。而“肥猫”这个角色也成了郑则仕的“专利”。

1997年,郑则仕主演了电视剧《肥猫正传》。

2000年,郑则仕又主演了《肥猫正传》的续集《肥猫寻亲记》。斯琴高娃、郝蕾等内地演员参与了该剧的演出。而该剧在内地播出后,更让许多内地观众记住了郑则仕这位外形“独特”的香港演员。

从电影续集到电视剧及其续集,“肥猫”系列与社会现实与社会话题已经渐行渐远,它们变成了一个成功的电影“IP”的再度开发。

1986年,香港影坛出现了两部重量级的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电影作品:《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

有趣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导演竟然是一对亲兄弟:尔冬升和姜大卫。在《癫佬正传》中,表演最为出色的是秦沛,而秦沛是尔冬升和姜大卫的亲大哥!秦沛更因其出色的表演,同时获得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在1986年,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撑起了香港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的整个天空。

也许有影迷会疑惑,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个人连姓都不同,何以是亲兄弟?秦沛和姜大卫都是“艺名”,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生于电影世家,但他们的父亲早逝,他们的母亲——知名演员红薇——便改嫁制片人尔光,生了尔冬升这个弟弟。

“癫佬”,广东话,指精神病患者。

《癫佬正传》是尔冬升的导演处女作。很难想象,武侠明星出身的尔冬升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他同时也是编剧)竟然是一部“社会问题片”。

而留意一下尔冬升的导演履历,我们会发现他其实一直是一位非常文艺范并富有人文关怀的导演。

《癫佬正传》还有很厉害的一点是,它能够让周润发、梁朝伟等当时香港影坛的巨星出演“癫佬”,而且是配角。

《癫佬正传》和《何必有我》很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社工视角”的“社会问题片”。我们也由此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社工”在香港社会中已经非常普及,而“社工”也是数十年来香港调和社会问题并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何必有我》聚焦弱智人士,以“肥猫”为例,而《癫佬正传》刻画的是“癫佬”群体,主要有三个“案例”,算是群戏。

除了“社工视角”,《癫佬正传》还是以记者切入叙事的,使得影片又多了一层“现实报道”的外衣。事实上,《癫佬正传》较之《何必有我》,确实更为写实,也更具公益色彩——诸多明星的加盟,可能也与影片的公益性有关。

《癫佬正传》已经成为香港电影中的经典之作,而《听不到的说话》则是一部比较小众的作品,如今看过的人并不多。

《听不到的说话》还是刘青云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年仅22岁的刘青云还是非常青涩的。

所谓“听不到的说话”,是指聋哑人群体,在影片则指聋哑扒手小团体。

聋哑人群体本身就是社会的边缘人,更何况他们在影片中还是扒手,身处社会的黑暗漩涡,他们的结局也难免是悲剧性的。

和《癫佬正传》相比,《听不到的说话》的公益色彩不那么明显,但它对聋哑人群体的关注,同样直指香港的社会之痛。

姜大卫在邵氏时已经开始担任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吸毒者》(1974),该片正是一部关注吸毒问题的“社会问题片”。以导演的身份对社会问题的进行关注,姜大卫和他的弟弟尔冬升在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起”。

时隔十二年,姜大卫用《听不到的说话》再一次体现他作为一名艺人的“社会责任感”。

《何必有我》、《癫佬正传》和《听不到的说话》是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中难得的三部关注香港社会边缘人的佳作,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电影介入现实的鲜为人知的一面。



 短评

社工不好做 演员也不好做

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叫《社工正传》更合适。有些精神病可能是街头实拍的。都是好演员,表演很生活化,发哥尤其好。最后秦沛砍人对声音的处理很有味道,从精神病的视角过滤嘈杂的人声。音乐开端则类似街上汽车驶过。幼儿园一段节奏把握很好。叶德娴好靓!

7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绝望而残酷。梁朝伟和秦沛的疯癫非常到位。

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那么愤怒!那么悲痛!

13分钟前
  • TUO
  • 力荐

梁朝伟挥刀,周润发埋子,秦沛咬鸡——尔冬升的处女作现在看来仍有些血腥与可怖。也许你我都是癫佬,只有最后仍在奔跑的叶德娴,才让人觉得人生是有一点暖的。

1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垃圾婆交响乐大剪刀暴走,烟屁股棚屋森林藏女藏尸,幼稚园小鱼儿歌癫佬菜刀,鱼市场Jackie拳击闪光灯之殇;从社工关怀方向出发的猎奇疯子集合,对边缘人士的赶尽杀绝拍出了《科学怪人》的感觉,居然还能以潜移默化的强烈社会责任结尾,很神奇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赞叹小宝的处女作竟如此程度,比后来的作品犀利,我原以为是年轻的凌厉与意气所堆砌的,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却道破:“作为一个新导演,前两部戏就要放胆去选材,因为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好输的,所以选材特别一点,你才容易表现,让人认同。相反你拍主流的电影就很难让人注意”。噢!精明到让我哭笑不得。

1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小宝的第一部如此之好,不妥协,太令人激赏了

21分钟前
  • luc1en
  • 力荐

压抑程度已经超出我的范围!不知道80年代后半的港片是否都是如此,社会底层和边缘人同时展现强烈的紧张感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爆发在一个悲壮的结局上。当然现在香港的贫富分化也一样明显,但没人敢拍这样的片了,敢拍怕是也放不出来了。

22分钟前
  • tifanie
  • 推荐

秦沛演得最好。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8/10。绝望现实主义,深入刻画了癫佬复发的原因和孤魂野鬼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菜市场稍有举动便被警察围堵激怒,家人早就搬家消失,硬要抚养孩子以为孩子病了埋土里还有救。最终砍人的竟是个表面正常的康复者充满讽喻,父爱的无从表达,医院的漠视,记者的疏忽,邻居的驱赶歧视,多重压力造成的惨剧。

2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720p# 群像演技大爆发。尔冬升的《癫佬正传》和林清介的《失踪人口》都是知识分子型导演的良心作品,三十年后尔冬升的视线依然聚集在小人物拍出路人甲,证明他关怀底层的心境犹在。

2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很少在短评中直接推荐电影。但这里,向各位强推本片!!!!除了爱情亲情片我很少哭,但这次真的被感动的~~~都不想废话。尔冬升真的很会选材,选才,作为导演,出道即巅峰,他本身就是大cai。

2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馮淬帆這派表演好踏實又有血有肉的,我幾乎都覺得自己一向愛秦沛太膚淺了~~癲佬並非只暴力狂一種,吸引眼球是做夠了,and then?

31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如鲠在喉。2015.3.9成都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很会拍电影的人拍的,叙事、节奏、摄影、人物性格塑造都很出彩。追周润发那段几个机位切得太有数了。秦沛的表演精准到位,让原本毫不相干的我真的融入进去了。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却讲得流畅生动,形象都立得住(除了梁朝伟太夸张了且两次闹事不符合常理)。有社会良知的电影,业界良心!非常推荐!

3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2008-11-21 11:13:38 7/6.6(69) 看过还标喜剧的是脑子坏掉了,周润发啊、梁朝伟啊、经典喜剧、爆笑啊……好多网站也只能拿这个当噱头和卖点了

41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挺悲伤的现实题材影片!~本以为会是部喜剧!~

46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还行

在香港能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非尔冬升莫属。尔冬升是悲观的,所以结尾的悲剧效应才那么震撼人心。能直面社会的最阴暗面,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可惜现在的合拍片只能happy ending。没有反思,没有批判,何来灵魂。当然没想到秦沛、周润发、梁朝伟演疯子,演技也能如此考究,佩服之至啊。

47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很致郁的片子,冯淬帆饰演的男主忙忙碌碌的奔走在几个癫佬之间,但是他付出的关怀收效甚微,癫人自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执念,有自己始终迈不过去的坎。其实哪有什么康复之说,对于大部分癫佬来说,癫才是对于他们最好的状态。癫佬从来不是社工的责任,他们是社会发展遗下的悲剧产物,哪是靠几个人散发大爱能帮的过来的呢。

52分钟前
  • touy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