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黑白

HD中字

主演:阿加塔·布泽克,克里斯提娜·杨达,安娜·波洛尼,马辛·多洛辛斯基,亚当·沃诺维茨,布罗尼斯拉夫瓦格拉斯基,Lukasz,Konopka,Blazej,Wójcik,Jerzy,Bonczak,Jacek,Poniedzialek,Joachim,Lamza,Olena,Leonenko,马雷克·普罗博什,克拉拉·比拉瓦卡,Agata,Zalecka,格泽戈兹·伊曼纽尔,Krystyna,Tkacz,Wojciech,Skibinski,Maciej,Dancewicz,Jerzy,Moes,Jolant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颠倒黑白 剧照 NO.1颠倒黑白 剧照 NO.2颠倒黑白 剧照 NO.3颠倒黑白 剧照 NO.4颠倒黑白 剧照 NO.5颠倒黑白 剧照 NO.6颠倒黑白 剧照 NO.13颠倒黑白 剧照 NO.14颠倒黑白 剧照 NO.15颠倒黑白 剧照 NO.16颠倒黑白 剧照 NO.17颠倒黑白 剧照 NO.18颠倒黑白 剧照 NO.19颠倒黑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国别: 波兰 类型:惊悚/剧情 文_JABBERWOCK

■导语:东欧导演对于描述铁幕时期的生活有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来源于他们讲述真实的欲望,笼罩于铁幕的东欧苍穹下,尽是不正常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电影[颠倒黑白]所讲述这种状态中种种荒诞不经,种种奇形怪状,本身就是对真实的追索。
 
■波澜,波兰
      自十七世纪开始便被侵略瓜分的波兰,其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压抑,奴役,反抗的史诗。1864年到一战之前,波兰的主权丧失殆尽,在被占领土上被日耳曼化,被俄罗斯化,二战过程中又受到了德国苏联摧毁性的侵略,从17世纪开始,被德意志,骑士团,土耳其,俄罗斯瓜分侵略数个轮回,造就了波兰人向往自由,百折不挠的国民性。
      所以,饱经沧桑的波兰人有句名言: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而电影的两极也许就在波兰,一种是细腻,忧郁,浓重的爱情、道德焦虑,一如基耶洛夫斯基的[红][白][蓝];另一种则是直逼人心的冷峻、现实、暴力,一如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燃烧和腐烂代表的是两种极端,或者灿烂的死亡,或者无声的湮灭。
       波兰电影巨擘瓦伊达曾经拍摄[卡廷惨案],讲述1940年二战中苏联瓜分波兰制造的屠杀事件,而时值1944年二战德国即将覆灭之际,波兰人民自发组织的华沙起义被德国残酷镇压,而苏联作壁上观,放任雄壮美丽的华沙被纳粹付之一炬,解放后的波兰被苏联的阴影笼罩,而[颠倒黑白]故事发生在1952年,正是斯大林控制下的苏联在东欧营造的铁幕时期。战争制造寡妇,两代寡妇与一双儿女相依为命,铁幕制造恐怖,女不敢谈情爱,民不敢存金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大龄女青年的幸福犯愁还是为铁幕时期下的各种荒诞的恐惧犯愁,这困扰着老祖母和母亲,成了她们整天念叨的事情。而女儿的婚事如同那被铁幕时期禁止的金币,被大龄文艺女青年萨宾娜吞下去,拉出来。再洗干净又吞下去。波兰人在压迫下的荒诞与偏执,正是他们曲线的反抗。
        可当面对无可抗拒的命运,如萨宾娜这样的波兰人究竟会作何选择?浪漫自有其他人来书写,妥协和虚与委蛇亦不会是他们的抉择,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这样写下自己的宣言“在畏惧和战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使命”,对于真正的波兰人,选择从来都是激烈与决绝。即使浑身颤抖,恐惧暴政和死亡,萨宾娜也横下心,将刚刚温存过“真命天子”,秘密警察毒死在了眼前。与那些即使流亡国外数个世纪却仍为复国而不停战斗的波兰祖先一样,他们天性中就保留着反抗奴役的因子。
■女性,男性
      [颠倒黑白]中出现的女性与男性的群像颇为耐人寻味。在爱情都需要为政治服务的东欧铁幕时代,作为女性个体从来都是弱势的一方。华沙起义的父辈死者长已矣,存者偷生,母亲与卧床的祖母变成了每天唠唠叨叨,畏畏缩缩,为生活犯愁,似乎被苦难磨消了意志的小妇人。而萨宾娜作为长女,也是一副唯唯诺诺软弱可欺的样子,一位喜爱诗歌的大龄女文青,连看到主编偷情都吓得魂不附体,偶尔展露自己的身体都窃喜不已,莎士比亚说过“软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女人们的头上贴着大大的“弱者”标签。而弱者从来都被挟裹在体制的队列里不由自主的前行。
      而男人们作为强者似乎也受之无愧,他们或是与萨宾娜相亲的各色人等,品位与酒量都奇低无比,却又自以为聪明的侃侃而谈。或是萨宾娜的出版社的主编,将一腔艺术激情都发泄在办公室的女人身上,当然,还有我们的男主角,从来不说真名的硬汉,他保持着粗粝深沉的神秘,似乎饱经世事,老练成熟,却未丧失胸中的正义感。简直就是萨宾娜这样的女文青杀手。作为一个弱者的萨宾娜未尝不期待爱情,重复着压抑生活的她有一天终于被这位帅气的硬汉恰到好处的“英雄救美”,于是一来二去,郎情妾意,“强大”拯救并征服了“软弱”,如果没有接着看下去,几乎要以为这是一部“铁幕情史”了.
       然而电影的标题Rewers在英语中的意思即是“Reverse”意为“颠倒”、“反转”。所谓情深不寿,弱者萨宾娜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被屡次三番的惊喜浪漫冲昏了头脑,甚至在一张餐桌上被他粗暴的占有,孰料他接近萨宾娜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调查她那风流不羁,有着自由思想嫌疑的上司,原来一场浪漫的爱情的结晶竟然是被迫成为秘密警察眼线。身为弱者,似乎别无选择,可萨宾娜在爱情被伤害,人身被威胁的时候却仍不愿意同流合污。
       所谓强极则辱,高高在上等待锦上添花的领导未尝没有被投入大牢的一天,而被拨弄着命运的弱者未尝没有振臂反抗的时机。就在秘密警察以为掌握了萨宾娜的软肋----那枚被吞在肚子里没有向国家报备的“自由”金币时,他却抽搐着倒在了药店女儿的毒酒下。
此时唠叨的母亲站了出来,为女儿开解,重拾药师的技能销毁尸体,老朽的祖母站了出来,贡献出自己的棺材为孙女存放证据。而家中唯一的男子汉,画家哥哥却在看了一眼尸体后就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巾帼一怒,亦能血溅五步,于是什么官强民弱,男尊女卑都成了笑话。留下的,是故事反转的意外与必然。

■ 黑白,彩色
      从拍摄手法来看,影片的时间线颇有趣味。“Rewers”标题或许也有“倒叙”“插叙”的意思在内。1952年发生的故事作为回忆以黑白片的形式来拍摄,而多年以后垂垂老矣的萨宾娜却身处彩色的现代,步上与自己的儿子和回忆相会的旅程。以铁幕时代的黑白回忆为主,以彩色的现代生活为辅,故事缓缓呈现在我们面前。
      需要说明的是,自彩色摄影广泛应用之后,仍然有不少的导演钟情于黑白片的拍摄,伍迪•艾伦拍过[曼哈顿 ],贾木许拍过[天堂陌影],最著名的应该属[辛德勒的名单]。
       反映创痛,反映压抑,反映疏离,现代影片采用黑白摄影的原因在于黑白不同于彩色故事片的缤纷,剔除掉色彩后,却又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光影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心态。影片中萨宾娜的怯懦,茫然,决绝,秘密警察的机诡、权力在握的自信、专横。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白片中,导演亦穿插了当年波兰的纪录片,将当时体制下的方队行进,大唱赞歌的一些片段穿插在了片中,想要得到一种影片与现实交汇的实感。电影把人们对于极权深深的恐惧和愤怒埋藏在黑白的叙事下,铁幕下的人们生活沉默,压抑,深恐隔墙有耳。而这种恐惧即使在彩色的叙事下,也未曾消散,影片中第一次回到现代,当萨宾娜找到自己的画家哥哥,彩色的图案涂抹的却是死尸,骷髅,沉溺于酒精的画家的彩色绘画似乎是在向过去的深渊招手。
       影片非常着重强调萨宾娜的眼睛。在黑白片中,萨宾娜的双眼总是瞪得大大的,她眼中闪烁的光芒透过简单的两色将她的手足无措展现出来,而当爱情来临,她的双眼中又充满着憧憬,而当她发现爱情只是泡影的时候,由绝望变为决绝的眼神,当她听到画家哥哥的朋友吟诵魏尔伦诗的时候,仿佛由艺术这一精神支柱洗礼而升华,当她珠胎暗结,不管是心态还是神色都回归恬然,当她老态龙钟,生活终于有了颜色,她却闭上了眼睛,回忆起往昔。那些勾勒在眼角的东西,是岁月留下的伤痕。
       当跨过黑白的过去与彩色的现在,看到儿子与父亲相似的脸庞,萨宾娜作何感想?肯尼迪之母曾经说,时间无法治愈伤痕,而伤痕永远不会消失。彩色的生活不一定会让人幸福满意,至少还有平静。

■ 谎言,真相
        有时候,往往是谎言书写了历史,我们常常追索真相,可真相来之不易。书写历史的似乎从来都是利剑和枪炮。在十八世纪的波兰,被占领土上无法学习本国文化和历史。在二战后苏控时期,[颠倒黑白]里的诗人甚至不能写下挽歌,为“资产阶级流亡政府”组织的华沙起义哀悼。
        极权下的草民,没有隐私和私人财产,一如影片中的诗人所言:“我们除了生命已经丧失了一切。”一无所有的人们唯有用谎言来应对谎言。[颠倒黑白]中的第一个谎言就是那枚写着“自由”金币的去处。萨宾娜兄妹伪造了一份收据,转而将金币藏在自己的肠子里,那是“魔鬼才找得到的地方”。这个谎言象征着生活的异化
        然而第二个谎言,正是让魔鬼找到这枚“自由”金币的原因。那就是萨宾娜的爱情,秘密警察恰到好处的出现,欲擒故纵的态度,利用爱情这枚烟雾弹打得恨嫁的萨宾娜和她的家庭头晕脑胀。究竟是怎样的时代会让人把爱情当做道具去控制别人呢?爱情的异化,似乎已是人类最终的底限,可同流合污,才是最令人不能忍受的。萨宾娜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
        第三个谎言,是多年之后萨宾娜对他儿子讲述父亲的去向,她的回答就像是整个时代的注脚,“父亲被秘密警察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她的回答中隐藏着真相,却又并非真相,因为谎言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维护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要澄清的最大的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的统治本身,在这样的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湮灭了。华美的图景下囚禁的是被遗忘的魂灵,而生者亦唯余生命而已。波兰很多影片都表现了这些寂寂无闻消失的生命,在[大理石人]中失踪的那位劳动模范,在[黑暗之家]中消失的无辜猎户。而在二战和铁幕时代中,他们消失的是整整一个民族的精粹。

“让草掩盖住我们的脚印,/让刺耳的先知们在火中沉默,/让死者向死者解释发生了什么。“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这样缅怀着过去,此时光阴荏苒,毒谋,谎言,业已随时间化为飞灰。

斯大林死去之日,萨宾娜肚子里的新生命降生。而波兰人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注定产生新的激烈的部族/没有邪恶和浑浑噩噩的快乐。/我们走吧”——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

                                                                                           2011/9/24

 2 ) 生活的反转

波兰,一个注定和苦难分不开的国家,二战中相继遭到德国与苏联的瓜分,战争制造的满目疮痍不光是在土地上,更是在集体波兰人的心里。或许是承受了过多的压迫,自由对于波兰人来说承载了巨大的意义,1944年爆发的华沙起义就是波兰地下军为了避免苏军来到华沙后对于国家的赤化而展开的摆脱德军占领的活动,然而地下军的经验不足以及盟军的袖手旁观让这次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首都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

二战之后,美苏开始陷入冷战,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波兰被笼罩在铁幕的阴影之下。一面要重建百废待兴的华沙,一面要承受斯大林统治下的内心恐惧,波兰上下无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女主角萨宾娜是出版社的诗歌编辑,年至三十依旧待字闺中是她最大的苦恼,母亲与外婆的不断逼婚更是令她头疼不已。其实萨宾娜不是个丑姑娘,只是过于保守的性格以及浪漫主义的思想一直是她通往婚姻路上的绊脚石,看看她在撞见主编偷情后那一脸花容失色的表情就知道她有多传统了。在经历了相亲的失败后,萨宾娜无意间邂逅了一位神秘的男子并与其开展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玫瑰、电影、雨中的吻,萨宾娜享受着爱情赋予的一切惊喜,却不知那美妙音乐的突然变奏预示着什么。这之后男人的求婚令萨宾娜欣喜不已,但随之而来其真实身份的揭露又叫萨宾娜由喜转悲,原来这个犹如亨弗莱•鲍嘉般忧郁的男子是个秘密警察,他接近萨宾娜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她的上司。得知真相后的萨宾娜怒不可遏,终于用一杯毒酒要了男人的命。

无疑这个爱情故事最终沦为了一场悲剧,但更悲剧的是这个利用爱情达到政治目的的时代,究竟是多么丧心病狂的极权者才会把他人的幸福当做工具,而且在实施他们卑劣计划的时候还要用“英雄救美”这样居高临下的姿态“救”女主角于水火中,刻意制造的“强者”身份更显虚伪。片中秘密警察一直是以一副高冷的做派出现的,他风度翩翩却又不失神秘,与之相比萨宾娜则要唯唯诺诺许多,即便是在爱情关系中拯救与被拯救也随处可见。然而这种强弱立判的角色设置为接下来的反转提供了强烈的戏剧性,面对男人的步步紧逼,女人在沉默中的爆发则令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并不是对暴力本身的鼓吹,而是对弱者奋力反抗时迸发出的力量予以钦佩。很明显作为专政者耳目的秘密警察代表了侵占波兰的所谓强国,而萨宾娜以及她的母亲和姥姥则象征了波兰本身,或许二者之间的对比就像是高墙与鸡蛋一样,不计其数的波兰人被撞得头破血流,但终有一日高墙将被推倒,长年的压迫就像男主角的尸骨一样从此深埋地下。

片中除了女主角寻觅爱情这条主线外,藏匿金币也作为复线贯穿始终。因为当时铁幕所制造的恐惧,姥姥传下来的这块金币成了全家亟需处理的心病,所以我们能看到母亲和萨宾娜探讨金币问题时的鬼鬼祟祟,以及那吊诡的配乐背后对这非理性的世界的嘲讽。既然金币事件本身是充满荒谬性的,那么萨宾娜对于金币的超现实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是萨宾娜声称她藏金币的地方只有魔鬼能找到,可是秘密警察却掌握了一切,魔鬼与秘密警察之间的共性不言而喻。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萨宾娜在片中三次吞食金币都是发生在情感受挫后,第一次是得知欣赏的诗人已有家室,萨宾娜就着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悲壮地吞下了金币,第二次是与母亲介绍的男人相亲失败后,心灰意冷的萨宾娜再次吞下了金币,最后一次则是因为秘密警察的失踪,萨宾娜干脆用吞金币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可以说金币本身就像婚约一样不断地伤害着萨宾娜,苦难在她的体内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记忆,这一点与波兰的命运又是何其的相似。

为了表现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电影采用了黑白以及彩色两种形式来表现时空上的不同,黑白色调营造的压抑感的确和那个年代相符,而且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一种怪诞的味道,使这种风格升级的还有在拍室内戏时使用的倾斜镜头,最有代表性的两场戏是相亲对象的醉酒失态以及秘密警察身份的揭晓,失衡的画面加剧了事件本身的讽刺度,进而放大到整个时代的不可理喻。片中的彩色镜头只是寥寥,但却提供了不少信息量。我们可以通过萨宾娜哥哥的画作捕捉到他崩溃的轨迹,也可以从萨宾娜对儿子所说的关于父亲的谎言中洞悉到她对往事的不愿提及。巧合的是儿子出生的这天正好是斯大林去世的日子,很明显这是向旧时代告别的意思。

本片的片名是Reverse,译作黑白颠倒,其实就是反转的意思,这里代表的是像萨宾娜这样的弱者也会有扭转局面的那一天,一如铁幕的落下,而与之有关的回忆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逐渐封存。

 3 ) 高度敏感的政治题材

我能说什么呢?影片中的场景是何等熟悉,看看墙上挂的,你就能了解即使不看电影的30年前的每个中国人都象是影片中的演出者。
影片中诗人的一句话是全片的主题:you don't think we have lost everything except our lives.

 4 ) 最伟岸的建筑之下所埋藏的尸骨

这种带有控诉性质的电影,料想苏东坡之后出现了不少。可惜国内看不到。一如我们曾经扭扭捏捏还得费尽心机如何通过审查的伤痕文学和电影。他们在制度的彻底变革之后,可以尽情地批判与反思,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任何忌讳,这是优势。但是如果只追求淋漓尽致的酣畅与发泄的快感将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直接看历史好了。

所以有了窃听风暴这样的好电影。颠倒黑白虽然在手法上很平庸,英雄救美,毒酒杀人,毁尸灭迹等等戏剧性的情节既缺乏扣人心弦的内在张力,也没有波澜起伏的娱乐效果。从手法上来讲非常一般。欧洲的小成本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当然不是这里。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立意。

萨宾那误中了秘密警察的诡计,一番云雨之后再认清他的面目。为了避免成为一个告密者,残忍地杀了他。然而她却怀上了他的孩子。

萨宾生她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旧制度里的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萨宾那只是向她的儿子说明他的父亲是被秘密警察带走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影片的最后萨宾那也没有告诉儿子真相。明显她不愿说清这一段事实。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萨宾那的动机。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秘密警察的尸骨被埋在了华沙最伟岸的建筑之下。这是一种绝佳的讽刺和象征。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尸骨,作为那个时代的加害者和受害者,被埋在那个扭曲的时代里?

 5 ) 《颠倒黑白》

如何在一个非常理时代生存下来,从来都是艺术表现方式的好戏。影片通过一个谋杀、溶尸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荒谬和生存中的绝望。
 

创作者故意模糊了是非正义,也放弃了善恶有报,黑白影像增加了时代背景的纵深感,也强化了影片的黑色幽默效果。

 6 ) 颠倒黑白:生存还是死亡,不由你决定

我在评论《黑暗之家》时,曾开篇就说波兰的电影很凌厉,看来这个判断并未下错。看完这部《颠倒黑白》,你更会觉得波兰电影的凌厉,让你有些猝不及防。那种目光,那种思维,那样的故事,那样的讲述方式,就如同锋利的刀片,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让你在瞬间被击倒。
这是一部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或者曾经在类似的体制之下生活的人,才能看得更明白的影片,就如《黑暗之家》一样。不过,《黑暗之家》描写的是波兰那种体制最后瓦解之前的情景,而《颠倒黑白》的背景则是那种体制初建立时。了解前者需知道团结工会与波兰大主教成为教皇,而了解后者,最重要的知识则是华沙起义,在影片开始,则多次提及这次起义,对于华沙人来说,这是一个惨痛的记忆,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1952年的华沙,那是华沙起义失败七年之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并已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是斯大林去世前的一年,电影聚集了华沙的一个家庭,这是一个曾经开药店的家庭,卧病的奶奶,能干的妈妈,艺术家的儿子和出版社编辑的女儿萨宾娜,构成了这个家庭。这是一个参与了起义的家庭,起义也给这个家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华沙起义说白了,就是一次市民拒绝苏维埃反抗纳粹的运动,最后被苏联出卖而惨遭失败,后来的波兰政府将如何对待这些参与者,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以一个极其荒谬却又极其现实的情节开头。这个家庭拥有一枚金币,而这是非法的。如何处理这枚金币,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女儿的婚姻问题一样大,困扰着有些神神叨叨的妈妈。女儿萨宾娜是个老处女,她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也很荒谬。与弟弟一起伪造了一张捐赠与国家的收据条给妈妈,同时将金币吞入肚中,这样最保险,每天拉出来,然后再吞进去。她的爱情亦如金币问题。妈妈给她介绍了很多男朋友,可惜皆不入她眼,而街上偶遇抢劫,白马王子奇迹般地来到自己身边。
这个白马王子充满了神秘感,不过他们的爱情却迅速升温。电影到此还是以悠缓的笔调叙述着,有些忧伤,有些嘲讽,在荒谬的政治氛围中还有些许人性的温情。如果电影止于此,也就不是波兰电影了,其实故事的核心才刚刚开始触及。这个男人其实是个秘密警察,他与萨宾娜的偶遇与见义勇为,都是处心积虑的安排。他的目标是萨宾娜出版社的总编和萨宾娜同栋公寓里的将军,爱情只是副副产品。当他们肉体结合谈婚论嫁之时,他才透露出他了解着萨宾娜的一举一动,包括她每天吞金币的行为。并要求她当他的帮手,将总编言行都记录下来。
影片到此才急转直下,那种甜蜜的忧伤没有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扯下,只有血淋淋的现实。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包括你的隐私,还有你的生死。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身边人究竟是谁,这是波兰当时的政治现实,也是此部影片的凌厉之处。最厉害的鹰犬,也有打盹的时候,当男人心满意足酒酣半醉之时,平时看似柔弱胆怯的萨宾娜迅速出手了。她不甘受辱,更不甘去做违背她价值观之事,她在酒中斟入药物,眼看着那个男人在痛苦中肌肉失去力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以为自己掌控了萨宾娜的秘密,也决定着她的生死,却忘了自己的生死并非由自己决定。
这是一个开药店的家庭,玩药物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萨宾娜对于将死的男人有着抱歉,未找到让他马上致命的药物,只能让他多痛苦一会。而萨宾娜的母亲运用药物就老辣多了,她调配药物让这个男人马上毁尸灭迹。母女俩融化尸体的场景,既让人胆战心惊,也让人有着酣畅淋漓之感。这样的故事,在那样的体制下,应该在很多昏暗的屋子之中发生,一种秘密的罪行,往往是以另外一种秘密的罪行来结束的,这是一种黑暗的公正。很多的行动是在身不由己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影片中同住一个公寓里的将军被逮捕,出版社的总编也被逮捕,人们的命运并非自己选择,哪怕你是有权力的人。再高的权力也得服从这个体制。吊诡的是,那个神秘失踪死不见尸的男人,却有了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儿子,萨宾娜独自将这个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出生之日,正是斯大林死亡之时。
影片中我唯一不喜欢的是它的黑白基调,将过去的一切都以黑白片来表现,而现在的情景则用彩色来展示。这样做是很幼稚的。有的导演认为,黑白片更有质感,更有力量,用它来表现黑暗表现压抑更为说服力。其实并非如此,现代影片以黑白来拍摄的,又有几部成功的,甚至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在内。彩色能表现更多的细节,即使是表现一个没有色彩的社会,在没有色彩的社会中,其实也有很丰富的层次。就如一条平静的河流,下面总是暗流汹涌。

 短评

…………

4分钟前
  • Mr.D
  • 还行

嗯,这种片子牛X的地方在于“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讽喻很给力,黑白画面电影气氛很贴合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

7分钟前
  • 黑大壮女神
  • 推荐

文艺女离奇杀人藏尸事件:谎言与真相,我们要澄清的最大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统治的本身,在这样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泯灭了

10分钟前
  • 力荐

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本,讲了一个好故事。黑白影像在时代感的营造上依旧给力,甚至更贴合那个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阶段。一段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摧命运,活下去,就算美好表象的背后是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痛苦谎言。导演和女主相当给力!★★★★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与此部电影相对比,《窃听风暴》这种直白表露苏东暴政的电影便逊色许多,我很喜欢这种讽刺喜剧的阐述方式。90分钟不到的篇幅,小中见大,涤荡起伏,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连续看了不下十部左右的平庸之作,终于等到一部杰作登场了。

12分钟前
  • 安能事权贵
  • 推荐

真是丰满神秘的好故事,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先是挑剔剩女脱力相亲的文艺开场,接着又是可疑白马突然出现的狗血歪歪,中间密布政治讽喻黑色幽默,然后开始玩阴差阳错的阴毛论和凶杀梗(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波兰斯基外加鹿鼎记有没有)最后搞个时过境迁宿命轮回,也太会玩了吧

13分钟前
  • 油漆未干
  • 力荐

波兰剧情片,一个诗歌部女子陷入秘密敬茶布置的圈套后反杀之,50年代很黑暗,斯大林下台很喜悦

14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中国的现状及未来

16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一直被强迫症折磨着,必须要完整的看完。有点搞不清楚,片名到底在影片里表达个什么意思。难道是一个女人强大的原则主义不可侵犯吗?不过其中那段将尸体毁尸灭迹应该是整部最有看头的桥段了,明晃晃的思维挑逗。

21分钟前
  • 还行

明确两极对立的时代也没有黑白分明

23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三个女人一台戏,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24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推荐

黑白片

29分钟前
  • sade
  • 推荐

cult片

30分钟前
  • 文西的莓果
  • 推荐

11.30 欧盟影展 渐入佳境啊。黑色跳跃式的幽默。被看透的惊恐。反抗后感恩的心。冷战以及该死的斯大林。

33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老处女谋杀准亲夫。

38分钟前
  • 离谱的琉璃
  • 还行

黑白的无兴趣

39分钟前
  • 米斯特 爱欧
  • 还行

回忆是黑白色调,如今是彩色系。不化妆的女主女鬼气质满溢。我以为是波兰50年代一枚剩女在妈妈、外婆催促下的相亲老故事,其实是波兰溶尸奇案!女主把金币吞掉第二天再拉出来,还是这颗金币再吞掉,再拉出来,循环往复,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由此想到了父辈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时代,真是造化弄人啊!

43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这种电影在国内必须受欢迎,因为太好找共鸣了。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杀人那里真镇定和果断,颠倒黑白的人生,却如此黑白分明 有时候小人物的一生却如此不平凡

4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囚途,永远的柏拉图的深渊。

51分钟前
  • 大夜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