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 第二季

第35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3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4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5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6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3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4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5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6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7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8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9早餐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馋

看着各地早点美食,口水直流啊,什么时候可以去吃个遍

新疆烤包子 重庆小面 赤峰对夹 杭州面结面 银川羊杂碎 潍坊火烧 北京豆汁 南昌瓦罐汤拌粉 温州糯米饭 池州小粑 乐山豆腐脑 呼和浩特烧卖 杭州煎包 长汀泡猪腰 乌鲁木齐奶茶 江油肥肠 闽南面线糊 昆明小锅米线 临沂糁 中卫蒿子面 兰州牛肉面 常州麻糕

 2 ) 第四集·面结面,第二季最昂贵早餐出场。

看完重庆面结面这一期,我闭上眼睛,沉思没几分钟。萦绕在我脑海的记忆点还真不少

1、啤酒 2、没有牙齿的老大爷用嘴唇咬开了面结 3、缺牙的老奶奶突然开嗓就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4、老板秃顶有点厉害

早上吃完面结面,仓郎朗开一瓶哈尔滨啤酒,倒在碗里~这是什么境界!宁波大叔这个洒脱的行为,让啤酒完全盖过了主角面结面的风头。我建议把啤酒加入到早餐中国第三季的规划表。

面结面这一期拍摄挺有意思,不像烤包子、对夹可以收录酥脆的咔嚓声,不像麻辣素面可以通过炒辣椒来突显满口香的味觉刺激,它的特点是“软绵绵”,如何突显呢?——特殊的顾客。

小孩牙齿不好,他可以是特殊的顾客,亲口说出了——“软绵绵”

一个没有牙齿的老大爷用嘴唇咬断了面结,是一个很有视觉冲击的画面,特别是大爷笑的还幸福感满满。

一个缺了很多牙齿的大婶子,表示早上吃了可以幸福一整天。

毫无疑问,没有牙齿的大爷用嘴唇咬断面结,是最成功的。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缺了很多牙齿的大婶子为何突然就开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让我恍惚的以为是结尾的BGM来了,而这个大婶子才是这家店的老板……以至于,这一期的BGM完全没有了存在感。

YY:我臆测,一定是节目组的执行导演问大婶子你是哪里人,她才会突然《橄榄树》的。

最后的最后…… 我对老板的发型表示印象深刻。

老板,您的发量,我预测一定是脱发严重,而您作为一个面的厨师,最好戴个帽子吧!或者您可以模仿麻辣素面的赵伍老板,剃光了,也显得干净卫生。

另外这个面积面的吃法,我看还是比较别致的,有的是面结和面在一个碗里,有的是面结油豆腐和油菜一个碗,面一个碗,就好比是麻辣烫+热干面,挺有趣,值得尝试一下~

面结面

PS.早餐中国第二季最昂贵早餐诞生。 烤包子3元,麻辣素面7~9元,对夹5元。面结面成功上两位数!

PPS.这位大叔,像某国产手机品牌的CEO不!

 3 ) 吃货迎接新的一天的仪式感就是早餐啊

眼巴巴的终于盼到节目播出了。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和我祖国的早餐,一刻也不能分割。

之前出去旅行的时候,我都是天亮就起床,不是为了去遥远的景点拍照。而是为了能多吃几顿早餐。能吃几顿吃几顿,毕竟早晨吃上满足的一顿碳水化合物,脑子里关于昨天的忧愁都一秒被清空。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在武汉体验过早之后,一直到晚上都是饱的……

《早餐中国》更新的第一期就是硬核的新疆烤包子,隔着屏幕我都闻着香味了。在这个时候,文字是苍白的,先上一波图拉一下仇恨。

之前认识一个来自新疆的哥们,他曾无数次的向我安利家乡的烤包子——面皮劲道,羊肉新鲜浓香,从炉子里烤出来的时候外皮金黄酥脆,每一寸皮肤在出炉的时候都在大喊:快来吃我啊,我好香香的!咬开包子皮之后,里面就是香喷喷的牛肉馅,天啊,早晨就能吃牛肉,什么神仙日子!

其实他们的烤包子,和我们平时吃的包子不一样,我们的包子面都是发面,吃起来口感软软的,他们的死面咀嚼起来更有滋味。

包子也不是圆的,是薄薄的皮包成方形,放在馕坑里面烤,火烤的香味可比我们平时街头的小笼包强一百倍。

吃一口,嘴唇油汪汪的,肚子里都是热乎乎的。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烦恼。

节目里也有慕名前往的游客,为了等包子还错过了班车(值了值了),如果平时能吃上这样的早餐,再也不敢睡懒觉了。

在我眼里,了解一个城市的最佳方式,就是早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早餐才是一个城市一天的开始。

大家在早餐的时候,酝酿一天的生活的力量,老人们凑在一起聊八卦,年轻人等着完成今天的工作。可他们的日子一天天的往前走,不变的是等在附近的早餐摊,几年如一日的供应早餐,无论什么天气,只要路过,就都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早餐文化,好像都在骄傲的炫耀自己绵延下来的文化气韵。北京的糖油饼,天津的煎饼果子,青岛的甜沫,武汉的三鲜豆皮,重庆的小面,扬州的猪油拌面,贵州的牛肉米粉……

我就是用早餐记录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度过的每一个日子。

记得自己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段时间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有一次凌晨四点才下班,楼下的早餐摊已经亮起了灯,看到老板夫妇在里面煮豆浆包小笼包。那时候熬夜加上困倦,整个人都垂头丧气的,肚子咕咕叫。

我站在门口问老板,老板告诉我再过五分钟包子就出炉了。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份小笼包和豆浆的滋味,让我吃饱之后足足的睡了一觉。

只要醒来有早餐可以吃,好像再多的烦恼都不会害怕了吧。

 4 ) 第二集,赵伍晋级国民岳父,我被女儿赵红圈粉了

看过《早餐中国》第二集的男性胖友们,一定有过惊呼或是低吟或是心声的感叹一句,老板闺女好漂亮。

弹幕被老板女儿的颜值刷屏

这一集重庆的麻辣素面登场,节目组再次回归南方,不得不说,南方的小姐姐,水灵,咳咳,重庆的小面也好吃。

赵伍闺女赵红

上一张赵伍女儿赵红的定妆照,是不是有人要说,这很普通啊!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有一句经典台词,女人是需要衬托的。

唐伯虎点秋香 秋香回眸

我们再重温一下赵红的剧照↓

赵红vs顾客

再这么一看,果然是美若天仙!这娇媚的侧脸,俏生生的嘴唇和精致的下巴叫人不经意的生出溢美之词,漂亮!

颇具菩萨像

另外,我个人有种感觉,赵家千金的侧脸有点像电视剧《陈情令》中的金子轩。颇具菩萨像,很暖。

来照顾岳父生意的汉子们

群众OS:你们以为是来吃面的吗?我是来看老板闺女顺便吃个煎蛋。

结尾,表白coming

一切是否是我个人的主观YY,我们再看故事的结尾弹幕。

ps.在欣赏赵家千金颜值的同时,我们可以再看看他们家的料理。

味道先不说,毕竟咱吃不到,但是这个价格,简直满胸腔腹腔的都是良心!

二两7元,三两9元,豆浆1元,大骨汤免费……还有漂亮的女儿,此店只应重庆有,北京绝没这个价!

ps.免费大骨汤,这个让我有点神往。满口香,不上火。

我岳父和未婚妻

其实赵伍有一儿一女,原本经营了一家赵伍面馆,经营火爆之后,传给了儿子,然后自己又找地儿开了一家新的赵伍面馆,又火了这一家。故事的最后,赵伍说要把这家店再传给闺女。

其实,面馆这个东西,传承的手手艺,并非招牌。赵红小仙女并非池中之物,何必强求呢!难道让赵小仙女去捣辣椒吗?并不现实。

我的建议是,将手艺传承给一个优秀的女婿,然后,女婿跟闺女一起继承,那就完美了。

爸爸,受小婿一拜。

 5 ) 寻味烟火气 恰是早餐时

导演陈晓卿曾经说过,能够保存餐饮最原始外貌的只有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早餐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地域特色的集成物。就像那靠海的福建,一艘艘渔船清晨靠港,带回海里鲜活的命鱼、海蛏、海蛎紫菜,从打捞上岸到下锅成菜不到六个小时,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原始的鲜美,配上当地的地瓜粉,勾芡成一碗海清滑。靠海吃饭的福建人,用一碗海清滑勾勒出他们对故乡味道的眷恋。早餐体现着这个城市最具象的生活状态,保留着工业化席卷狂潮下最后一方净土,一座城市最初的模样就悄悄的藏在早餐里,唤醒着老城的居民。

时间像上了发条的闹钟飞速运转着,我们进入了快节奏的机械时代。“早餐快餐化”带给大城市的早餐一股工业味,街边速冻的包子勾兑的豆浆粉和杯装粥,便利店的面包饭团三明治,快餐店的汉堡牛奶和咖啡,都市白领形影匆匆,一边赶路一边往嘴里塞着饭。都市夜生活的靡乱,人们沉溺于手机平板电脑虚构出来的大千世界,晚睡熬夜成了常态,把享受早餐的时间兑换成对于床的依赖,早餐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朝九晚六的工作模式,让九点的早餐在午饭面前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扒拉几口饭糊弄一下等着午饭的“盛装来袭”。栉风沐雨为生计奔波,可连一日三餐都不能确保。味道也在慢慢消失,城市规划的需要,路边摊的早点铺子失去了立足之地,便利店成了都市早餐的扛把子,确也很难吃,一种冷冰冰机器生产下的早餐缺少了那份人情味,缺少了和早餐店老板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亲近。

王圣志导演想把中国人的早餐拍下来,想用一部纪录片将人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到早餐本身,食物本身。在网友的反馈中,制作组也惊奇的发现早餐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单调——高碳水高油脂的集合,各地都有带有当地印记的早餐,节目组更是直言中国的早餐可以拍摄100集。2019年4月《早餐中国》第一季应运而生,这是腾讯和海峡卫视联合推出的一部纪录片。为了确保质量,节目组邀请《舌尖上的中国》的总顾问沈宏非以及总导演陈晓卿,联手担任此片总顾问,这个十月《早餐中国》第二季也顺利开播。《早餐中国》正在将中国早餐的1故事缓缓向我们述来。

早餐内涵新定义,纪录片引领新生活

早餐自有早餐的文化,最勾引人食欲的便是广东的早茶。广东人的吃早餐称为喝早茶,一个“茶”字,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闲情立马显现。从元稹的“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到李清照“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茶的闲情伴随着诗人笔下的逸致。广东的早茶,茶只是个借口。一家老小找个茶楼,点一桌子点心粥汤,和隔壁桌的街坊邻居聊着家长里短,听着“咿咿呀呀”的胡琴和婉转柔美的粤韵吃到十点钟。早茶吃的是时间的滋味,一份优哉游哉的闲情。相比之下,便利店的速食充其量叫做“果腹”,就仿佛我们还是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猿类,从原始雨林游荡到钢铁森林,只为觅食,人类的进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原地踏步。

如何在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节目组苦苦思寻的问题。之前《人间一串》讲述了深夜城市的烧烤摊,它用接地气的江湖老炮风格、垂涎三尺的烧烤美食与平民气质的的纪念情怀吸引观众讲出了他们深夜和烧烤摊的故事。“只要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早餐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早餐。早餐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显得并不及午饭和晚饭重要,人们更多的将对早餐的追求放在了街头巷尾的早餐铺里。因此早餐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早餐铺熙熙攘攘中情感的眷恋。《早餐中国》时长虽短但呈现的内容却丰富无比:2~3个早餐制作秘诀、食客的用餐体验、老板的情感故事、一首老板的“单曲循环”、当地风情闲笔,再加上一份完整的美食攻略,资讯相当密集却又相互融合。

《早餐中国》第一季是由腾讯视频与海峡卫视合拍,海峡卫视隶属于福建省,于是节目组“就地取材”,在第一季中35集的内容里11集在讲述福建的早餐。福安水煎包皮薄馅大,汁多底脆;连城的九门头涮酒用牛百叶、牛舌黄、厚肚裙、牛心、牛腰、蜂窝肚、牛肝、牛肉、牛泥肚佐料,肉切大块而薄,香嫩爽口;更有一碗福清滑,足以慰风尘!这些当地特色早餐绘成了福建旅行的美食地图。

除福建外,陕西、湖南、广东、贵州各有四集来介绍当地早餐,海南、台北、四川各两集,河南、湖北各一集。纪录片第一季作为试水片,未能很好的涵盖国内34个省市。在第二季中,这种情况大大改善,我们看到节目组深入扩张美食版图、聚焦更丰富的美食、看见更详实的细腻温暖,用一顿早餐遇见一天的美好。

《早餐中国》同时也是一部美食秘诀片。在向观众展现早餐制作工艺时,老板们都会毫不吝惜的向镜头展示自己做饭的小秘招,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应用。在第9集介绍福建抚市镇芋子包时,我们了解到:米饭先冰了后再炒饭更好吃,手打芋泥与木薯粉2:1的比例混合成芋子包外皮最美味。第14集的台北筒仔米糕用陶杯蒸食物会有独特芬芳,糯米饭需要长米和糯米混合。第30集的福建罗源手工大肉包教给我们,开水蒸包子,会更松软。五分钟一集除了花式早餐带来的味蕾诱惑,更让观者获得去厨房做早餐的冲动。

我们可以去吃五千多的日料,也可以蹲在家门口的早餐铺子里去吃五块钱的肉火烧。五块钱的肉火烧带来的食欲的满足不一定会低于五千多的日料,这种带有市侩气的早餐隐匿于巷子里,伴着我们长大。我们用这最简朴的早餐一顿敬故乡,一顿敬远方。

“5:20”——我爱你早餐

当纪录片这一特殊的影像形式与新媒体形势下的碎片化相遇时,微纪录片诞生了。《如果国宝会说话》《故宫100》《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精品力作纷纷涌现。海峡卫视与腾讯视频用5分钟的《早餐中国》来展现早餐中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

节目的制作团队本是做综艺出身,王圣志导演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纪录片放下原本面孔,放下身段变得轻松。在美食纪录片热潮下,虽然拍摄题材不同,但大多是一种腔调。影视综“网生化”后,纪录片也开始融入网生元素,摆脱以往高大上的叙事模式,真真实实切入观众、网民生活,引发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对于《早餐中国》,王圣志导演更愿意用短视频节目来称呼,希望借此来打破观众们对于纪录片的认知。他们用纪录片的手段呈现真实,用电影的画面呈现美食,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呈现早餐的乐天内涵,展现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早餐中国》作为一款早餐纪录片摆脱了以往宏大叙事带来的严肃感,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活泼的花字、轻松有趣的BGM以及幽默的对话营造出了时新的“网感”。每集5分20秒,寓意“我爱你”,这是对于早餐的热爱,更是对于生活的热爱。短小精悍的“下饭片”符合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碎片化观看感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让观众看到高质量的东西,用《早餐中国》推动大家起床吃早饭,去寻找一座城市的特色。

在镜头运用上,《早餐中国》特别注重真实感和在场感。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对于事物的镜头每一帧都是精心雕琢,用极致讲究的镜头唤醒人们对于食物的欲望,催发人们起床去吃早餐。纪录片把食物制作过程的关键点提炼出来,将决定性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每个食物的独特之处都不一样。在介绍新疆烤包子的时候,我们看到包子贴在壁炉上慢慢隆起,变得酥黄,油香四溢。潍坊的肉火烧用手撕开后的外焦里嫩,慢镜头语言完美展现了肉火烧金黄的薄脆酥皮和实实在在的肉粒。为了充分调动观众的五感,《早餐中国》既有秀色可餐的“色”,也着重强调食物烹煮以及出锅那一刻的腾腾热气,这是生活该有的温度。同时放大“吃”过程中的同期声,如嗦粉的嗦声、切下乳猪皮那一刀的酥脆,从听觉上增添美食的附加体验。“下饭纪录片”“晚上看<早餐中国>,睡觉之前想好明天早上吃啥”“香气扑鼻暖意融融”……一部纪录片能隔着屏幕勾引起观者的欲望,这就说明是极其成功的。

除了食物的真实,《早餐中国》用较多的笔墨刻画了食者百态。他们大多是街坊邻居,习惯了巷角早上的味道。他们不仅自己吃,还带着儿子来吃,带着孙子来吃,一家三代人都成了街头那家早餐店的忠实“粉丝”。每天进店吆喝一声“老三样”,临走之前记账上,这种信赖这种亲密祛除了更多的商业元素,还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培养了老板、早餐和食客的情感。食客就像在自己家吃早饭一样,增添了人情味。食客对于美食的反应是最真实的,这不是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宣传,也不是借助网络炒作而大热 的网红店,而是街里邻居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口碑,吃出来的火爆。我们在大城市兜兜转转,却很难在一家店再吃出这种熟悉的感觉,吃出情感。

由此,《早餐中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食特色:满屏的烟火气。这份烟火气点燃了无数人的乡愁,节目收获最多的评论就是“想起了我家……”。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最怀念的也是家乡的早餐。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摊子,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味道,在其他城市无迹可寻。早餐也不像是正菜上得了桌面,薄利多销的模式可能因为其难以符合异地的胃口而“夭折”。最好的早餐散落天涯,散落在各自回忆的小巷里,久存于成长的回忆,吃不够,闻到味,就想家。

早餐——普通人物的高光时刻

《早餐中国》每一集时长5分钟。在拍摄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形成了一套“小准则”,普通平凡是最重要的一条。节目组要拍的不是‘网红店’,这家店一定是当地社区的民众每天都要去吃的,是组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还有一到两样经典菜式。

《早餐中国》不同与《舌尖上的中国》每集三四十分钟,三四个故事交叉进行,用悬念实现叙事。五六分钟内要想实现完整的叙事很难的,于是片子里展现更多的是店铺老板的生活情景片面,用关键性瞬间的横切面来进行叙事。店里的老板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扎根自己的早餐铺子数十年,习惯了周围邻居的如期而至。这些老板有的是从父母一辈接过来摊子,有的是夫妻白手起家相濡以沫,还有的是兄弟姐妹其利断金在早餐界打拼下自己的小天地。他们大多凌晨三四点起床,忙碌一早,我们看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怀宠爱,两个人互相心疼彼此,再过几年两个人要一起出去看看世界;我们也看到姐妹之间回想着童年的囧事,打打闹闹,还像小时候一样;还有儿子吐槽着妈妈像猫头鹰爸爸像猴子,骄傲的在镜头前和爸爸说英语考了90多分;还有为防止女儿早恋,天天去接女儿放学的对夹老板……这些美食以外展现的情感,让这些早餐老板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们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人,他们手下的食物也更加美味。

在每一集的最后,节目组还会展示老板们的单曲循环,用音乐来展现老板的另一面。牛华豆腐脑老板的《凡人歌》、宁波面结面老板的《八仙过海》、长汀泡猪腰老板的《上海滩》、绿豆爽老板娘的《信天游》……这些歌曲大多都带有80年代的韵味,那是属于他们的年代,那里藏着他们的青春。“单曲循环”这个小切口反映了这些老板普通平凡的一生,鲜活呈现出生活的原貌,平凡中见非凡,熟悉中见陌生,逆境中见逆袭,追求的是温暖的情感表达。

《早餐中国》没有以人物命运的曲折,事件情节的起伏来赢得观众,而是以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司空见惯或者熟视无睹的细腻发现和生动而富裕的表现来打动人,唤起人们对生活本身的记忆、关怀和对生活中人的理解与同情。这些早餐店老板的生活浸润着人情味的家长里短,奏出锅碗瓢盆中的乐章。生活中常见的百姓故事因为缺乏有效的审美距离更易受到观众挑剔,但是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反而因为生活的物质化而更加怀念这种日常琐碎中提炼出来的浪漫诗意。

最后借用北师大胡智锋教授对《早餐中国》的评价:以小切口的“刀法”,将庞大的美食王国中的一角“早餐”切分出来,热气腾腾地端上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餐桌。

我们吃的不是早餐,是对于生活的热爱。

 6 ) 流口水

看着接着地气的各地早餐,不可控制的口水直流,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美食,同时对于早点铺子们老板和老板娘们的辛苦,凌晨2~3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忙碌碌,有时为了生计,有时又有了些许的责任和担子。每个人一手歌,大凡都是自己这个年代的歌曲,温暖有充满了各色的回忆。

呼和浩特的烧卖,还有很多没有吃过的,将来要一个个去品尝。

 短评

很理解有些老板不愿意公开制作工艺

5分钟前
  • Jungle阿俊
  • 推荐

餐饮没有师傅,确实靠自己很难做成功,自己琢磨了几十年,真的是因为自己喜欢吃,要不然很难坚持下去

10分钟前
  • 星战
  • 力荐

接地气,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最有意思,摄制组年轻。做早餐也辛苦啊,早起,全年无休。延吉那集,老板重男轻女啊,娃才7岁就等抱孙呢,什么叫两个女儿时压力不大,有了儿子压力大了,敢情养女儿不舍得花钱?!

11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麦当劳赞助这个节目也是思路清奇。难道看完这个节目还会想去麦当劳吃早餐吗?[捂脸]

16分钟前
  • 一个麻瓜
  • 力荐

第一季的成功都体现在第二季了!你看第一季都在福建广州打转,这季已经公费吃到了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耶!

20分钟前
  • 一只小海绵
  • 推荐

B+。这个纪录片的看点不仅在于美食的诱惑,还因为老板有趣,顾客有趣,每集时长很短,却是满满的烟火气,街头巷尾的餐馆,来来往往的食客,生活感十足,第七集小孩子喝豆汁的反应和我一个样😂

22分钟前
  • 彩心之境
  • 推荐

这一部的内容更偏向于北方和全国范围内的饮食习惯,映照了剧集的招牌“早餐中国”,内容丰富多样,让人垂涎欲滴。镜头不多,但是都很到位,总体设计安排和第一部相差不多,感觉还不错。不过剧集缺少一个主题,或者缺乏逻辑性,感觉每一季的安排比较随意,这一点还有待改进。

25分钟前
  • 霜轩落笔
  • 推荐

李宗盛唱的凡人歌太适合这部短片了。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28分钟前
  • 淡绿色信笺
  • 推荐

就冲他们能去到赤峰拍对夹,就必须给满分咯!看预告,马上还要有豆汁儿,哈哈哈

29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比起风味人间和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和人生一串看起来更舒服,满满的市井烟火气一集七八分钟,行云流水,短小精悍,特别下饭

33分钟前
  • Schrödinger
  • 推荐

早饭还没吃完,它就放完了。

34分钟前
  • Leon·Yang
  • 还行

小吃店老板不一定要贪黑,但都得起早呢,生活不易噢……

38分钟前
  • Niqa
  • 推荐

自从看了第一季。我现在出差旅游都很少睡懒觉,都要早起去吃本地特色。能做到这,足以说明这部纪录片的高人之处

40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在人世间生活这么一趟啊,要体验人生百味,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丰富,拥抱,体验,观察。

44分钟前
  • 量子
  • 力荐

觉得比第一季好看呢

48分钟前
  • 小怡
  • 推荐

每个老板一首歌~

53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情怀有余,深度不足。其实关于早餐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发掘了。

55分钟前
  • Castilla.
  • 还行

只要你早起,就能找到故乡。这句slogan太棒了。

56分钟前
  • 普通无产者一员
  • 力荐

比《人生一串》好太多,节奏明快重点突出拍摄诱人,都是当地劳动人民老字号,增广见识,真正的风味人间。不刻意煽情,匠心最动人。唯一的建议是:不要深夜看。

60分钟前
  • 隐身的苏西
  • 力荐

这还像点样,这才是早餐中国。另外相比第一季浓了人情。

1小时前
  • 大姜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