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正片

主演:波姬·小丝,卢·戴蒙德·菲利普斯,斯科特·格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2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3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4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5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6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3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4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5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6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7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8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19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观影反馈

1.一开始没看简介,在老妇人被绑架消失时候才反应过来,贵妇不是指的女主(我还在开头想啊,可能是这个消失,也可能是那个…)

2.看完觉得线索挺多的,比如在屋外演奏的那个男人,老妇人在听,最后还配合的投了币(等再看的时候我得去确认下是不是和暗号曲调一样样的)。然后这个曲调最后传递给了男主。

3.在车厢内其他乘客说没见过消失的老妇人,是女主的幻觉的时候,我在想…莫非真有可能是双人格吗…毕竟她上车前被砸了一下,但是她有是因为给老妇人送眼镜才被误伤的…那这就不可能是幻觉,老妇人确实消失了,而且车厢内人们在撒谎

4.我有点不明白在男主没发现被倾倒在外面,被贴到窗户外的属于茶叶包装纸之前,他为啥会相信女主所说的话?

5.还有个是枪战时候,在车厢内拿着只有一枚子弹的人最后是怎么被解决的?男主他们返回来从他背后干倒他的嘛?(我脑补的)

6.HE真不错哈哈哈哈哈哈

7.车厢内不同身份和喜好的人们刻画生动,但如果把为何那个女士会假装成修女的缘由表达出来会不会更完善嘞?

8.突然伸出的手,尤其从背后伸出的手太可怕了

 2 ) 希区柯克早期经典。喜剧多于悬疑

据导演说,本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880年的一位带着女儿去巴黎旅游的英国女人的故事。母女俩入住一家巴黎旅店。期间,英国女人突发大病,高烧不断。请来诊断的医生发现她得的是可怕的传染性瘟疫。女人被送医院后不久死亡。为避免真相公开可能引发整个巴黎民众和游客的恐慌,医生与旅店借故支开不知情的女儿,彻底清洗消毒了这间客房。之后,女儿返回寻母,所有当事人对发生过的事都佯装一无所知,好像一切完全出自女儿的幻觉。最后,当然是真相大白。希区柯克对这段奇闻异事可谓宠爱有加。它不仅成为本片的灵感来源,甚至还几乎原封不动地搬至其50年代热门电视剧集之中。而剧中女儿的扮演者就是大师自己的女儿帕特里夏·希区柯克(下图左)!
 
与通常开篇不久既进入悬疑主题的一贯的作品风格不同的是,《贵妇失踪》的头二十多分钟情节,几乎与惊悚悬疑毫无关联。也因此,这个开局被某些人指责为略显拖沓。不过,稍加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并非如此。从戏剧性的角度,它在影片的人物性格刻画的一致性、合理性上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比如,那两位乘火车去看比赛的英国男子。他们不仅仅是这个加长开场白的喜剧核心。同时,希区柯克通过表现他们很不绅士的行为(抢位子,挂断他人电话),合理化了他们后来在火车上,为什么不去承认见过弗莱太太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个铺垫,那么,显然观众便会质疑他们的拒绝合作的态度。再比如,开场结尾,花盆落下,本来是要杀死老太太却误伤了女主人公。而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呼应了老太太最后的特工身份,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使得所有人对女主人公(甚至她自己也一度)一意孤行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怀疑的借口。而说道动机的合理性,影片中最出色的就是那对外遇男女的刻画。对于这俩人,希区柯克不需要在前面小客栈给予过多的行为铺垫。因为外遇不属于英国特色,各国观众对这种放之四海的男女关系都非常了解。所以,当他们俩为故事中段带来了最密集的戏剧性突变时(开始因为怕曝光,男的否认认识老太太。接着,因为自认为丑闻可以加宽对方离婚,女人承认见过;最后法律上发现不可行又改口否认),观众并不会觉得丝毫的虚假和牵强。不过,尽管影片在人物性格刻画一致性和情节合理性的处理上是非常成功的,但并非无瑕疵可寻。那个假扮修女的英国女人的倒戈行为,就多少显得有些刻意。
 
故事题材涉及跨国间谍犯罪,但是导演希区柯克在角色塑造上并没有参杂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谓的坏人,即那些外国间谍,除了外表上偶露奸诈之外,几乎没有被过分刻意渲染丑化。而相反,某些本该坚定地占到正义一方的传统英国绅士,却成为影片讽刺和抨击的重点对象。而更有趣的是,这些人自身所存在的道德或者行为缺陷,被导演爱憎分明的划分了出善恶等级。并且,在影片的结局,处于不同等级的人也得到相应的的因果报应。比如,在希区柯克看来,那个搞外遇、欺骗女性的律师是首要大恶!所以当他最终露出丑陋的懦夫嘴脸之后,便马上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毙命。而对比之下,沉溺于游戏比赛忘记是非公理两个英国人,则是属于可以挽救的对象。不过虽然如此,还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惩处才行。其中那位年长者要中枪挂彩才可幡然悔悟!而最终火车到站后,等待他们的也必须是一直渴望看到的比赛被取消的结果。至于那位穿着高跟鞋假装修女的英国女人,尽管有着舍身扳道岔的英勇表现,但还是因为前面的善恶不分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惩处:腿上挨了一枪!哈哈。当然了,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其善良本性的那些英国人,一定是毫发不伤。其中就有男女主人公。
 
希区柯克悬疑电影中一定要有“麦格芬”。而本片的“麦格芬”就是是一段包含着情报密码的音乐片段。不过它的最终功效似乎不如三十九级台阶的记忆先生来的强烈。男主人公因为爱情突降而忘记曲调,而屋里随即就响起了老太太钢琴声?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多少有点平庸。此外,影片甚至在必要的台词处理上都有意表现出了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理念。当老太太向两位年轻人道出真正身份和任务时,她说的是“这份情报关乎于两个欧洲国家”,却没有说是哪两个。
 
本片还有一出对白还喜剧性的呼应了一把希区柯克自己三年前的经典作品。当间谍发现病人被掉包并拆离了车厢。三人在包厢内挺到一声尖叫。这时女主人公说“难道不是火车汽笛?”男主人公回答到“不是!肯定是女人尖叫”……这让人马上想起了《三十九级台阶》中那个著名的“女佣发现尸体然后剪接到火车汽笛”的段落。
 
在法国新浪潮以全新的作者理论重新评估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一大批早期导演之前,本片经常和《三十九级台阶》一起,被英国的影评家用来作为抨击希式的美国时期的作品风格的参照对比。他们认为,这位曾经在三十年代英国首屈一指天才导演在进入好莱坞之后,其作品已经失去了在原来本土时期的轻松、诙谐,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然,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多少有些保守和片面。好莱坞的条条框框虽然繁多,且美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和接受度也与欧洲大陆有着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海外艺术家在好莱坞发展的根本性障碍。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其实还是导演自己固有的艺术审美理念。希区柯克,虽然早期从师于德国表现主义学派,但却更敏锐的发觉到了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形式、甚至明星效益与观众心理之间可能产生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成功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而这无疑是与好莱坞产生了某种程度暗合。相反,同样是三十年代因躲避纳粹而侨居美国的德国大导演弗兰兹·朗,则由于受布莱希特思想体系影响太深,始终无法充分理解和接受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主导的好莱坞电影理念,导致了其美国时期的作品的很难再达到早期作品的高水准。因此,我们既不能简单化的以好莱坞作为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水准高低的权威尺度,但同样也不能就因为某某导演适应了所谓好莱坞模式,就武断地贬低其作品的质量。两种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3 ) “《贵妇失踪案》,一部在当时被我看不起的电影”

《贵妇失踪案》改编自埃塞尔·丽娜·怀特1936年的小说《飞转的车轮》。怀特擅写犯罪故事,而且主角都是旅行中的年轻女子——《贵妇失踪案》中的亨德森小姐正是标准范本。 希区柯克之所以对怀特的这篇小说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个故事跟他曾经听说过的一则轶事极为相似:据说在1890年,一对从印度赶来的母女下榻在巴黎的一间酒店,母亲病倒在房间里,被医生诊断患有鼠疫。女儿被医生和酒店老板支到城市的另一头去买药,回来后发现母亲失踪了,无论酒店老板还是住客,所有当事人都对发生过的事情装作一无所知,好像一切都是女儿的幻觉。后来真相大白,原来1890年巴黎正在举办世博会,一旦消息流传开来,会使所有的游客恐慌而逃……呃,这个故事听起来倒是蛮有中国特色的。 《贵妇失踪案》里阴霾不散的是另一场不同的瘟疫——第二次世界大战。1938年,整个欧洲山雨欲来,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不过到了爱戏谑的希区柯克这里,这种焦虑也可以拿来开玩笑:两个英国人被雪崩困在异国的小旅店里,焦虑不安,不停地念叨“英国怎么样了,不知道英国怎么样了”。当观众以为他们是为了时局而忐忑时,希区柯克把谜底抛了出来——原来这两个哥们儿关心的只是曼彻斯特队的板球比赛结果。 类似的幽默在片子里比比皆是。这部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的倒数第二部电影(最后一部是1939年的《牙买加客栈》),不但悬念丛生,更有密集的笑料,相形而言,后期的希区柯克实在是无趣得多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欣赏希区柯克的玩笑,长相酷似加里·奥德曼的男主角迈克尔·雷德格雷夫就曾直言:“那时我不喜欢希区柯克,尤其不喜欢他的幽默感。”严格来说,《贵妇失踪案》是雷德格雷夫参演的第二部电影,不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他的“第一部影片”,因为之前他仅仅在《间谍》里短暂的跑过龙套而已。 这位资深话剧演员明显不适应电影拍摄,尤其是希区柯克张口闭口就是“演员是牲口”,让他极度不爽。除此之外,希区柯克所谓的“幽默感”,在他看来非常之无聊。比如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名持枪挟持众人的外国士兵说他之所以熟练掌握英语,是因为他在牛津上的大学。话音未落,雷德格雷夫饰演的角色就抓起一把凳子砸在他的头上。有人惊问为何,雷德格雷夫回答:“因为我是在剑桥读的书。”这句喜感十足的对白在雷德格雷夫看来“太糟糕了,叫人十分尴尬”。电影还没上映,他就已经想到自己将来被人耻笑的样子了,他甚至考虑请求希区柯克把这些无谓的笑料全部删掉。 当然,幸亏他没有提出请求——而且我相信,即便他提了,按照希区柯克的个性也不会搭理他的。影片上映后,所以那些雷德格雷夫希望能删掉的台词、那些让他感到尴尬的台词,都引发了观众最多笑声,雷德格雷夫这才放下心来。 他后来这样说过:“签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后悔,就像我们做过的很多决定一样,你马上就想变卦。”郁闷的雷德格雷夫最大的期盼就是电影赶紧杀青,这样他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回去演他挚爱的话剧了。 这时同剧组的演员保罗·卢卡斯(在片中饰演哈兹医生)告诉他,昨晚去看了他演的话剧《三姐妹》,“你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但在这里,你似乎完全不在状态。”卢卡斯以前辈的身份谆谆教诲雷德格雷夫:“这些可都是要进到电影胶片里去的,而且会永远留在那里。在导演下令冲印之后,你再想在下次演得更好那可就太迟了。根本没有下一次,已经都进了胶片。” 当时雷德格雷夫白天拍电影、晚上演话剧,天天累得跟孙子似的,哪儿听得进去这些。直到很久之后,他重看《贵妇失踪案》,唏嘘感慨自己那时是多么的年轻,而这些都被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回顾自己的银幕生涯,他说:“现在我明白了,当我死后,或许最能令人记得的就是《贵妇失踪案》,一部在当时被我看不起的电影。……我很感谢保罗·卢卡斯帮我看清问题,我很感激希区柯克先生能启用我来演这部电影。后来,我也成了希区柯克的忠实影迷……” 说到这儿,迈克尔·雷德格雷夫忽然话锋一转:“……不过,我仍旧不喜欢他的幽默感。”

 4 ) 集喜剧惊悚悬疑谍战爱情于一体的一部很可爱的作品

在这个除夕之夜,我在做什么呢!找点刺激

好久没看希胖的片了,选了这部想看很久的,刚好b站有片源

开头节奏略微有点拖沓,主线不大明朗,我还以为那俩英国哥们儿是主角,然后男主一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帅但讨厌(这旅馆能不能带个锁能不能!

但是上火车之后节奏快起来了,这个失踪后所有人都假装那人不存在的梗希区柯克的短片黑死病那一集似乎也有,这里更早,还是挺能带动观众情绪的一种手法,赞一个

然后男女主开始合作的时候因为男主的嘴欠属性感觉瞬间过渡到了喜剧片,男主还一瞬间好感度拉满能力值max,质的飞跃有木有。车窗上的名字妙啊妙啊,货车箱里打斗那一段尤其逗,配上台词食用太可爱了

后面一波快进直接开始谍战了,换人的剧情设计我觉得还挺巧妙,就是谍战得有点突然,但是希胖的幽默感让这部分看着也不乏味。英国人下午茶时间都在餐车夺笋呐哈哈,还有几个车上的配角笔墨不多,但是个个性格很丰满,自私到极点的律师(怎么自私的总是律师!气抖冷ps他的阵亡方式泰好笑了。两个球迷中的那个大叔出去被开了一枪那反应好冷哈哈,说实话我要赶着看啥表演比赛估计也这心理,虽然看电影的时候咋弹幕高喊这帮人快清醒一点吧

高潮到临近结尾的部分似乎没啥特点,可能算比较早期的多人 枪战.mp4吧,结局将喜剧元素贯彻到底了,两个球迷实惨,被爱情冲昏头脑暗号都忘了就很真实。男女主气场很合啊,身高差完美,待在一起kswl,女主漂亮!可爱!演员后来咋没火捏。这种悬疑喜剧的爱情戏就是最dior的,似乎总喜欢欢喜冤家模式,三十九级台阶(剧情忘的差不多了 和myrna鲍威尔那对似乎都是这个理

对了,这“贵妇”选的好,这老奶奶太有高龄老师内味了,还很可爱,确实一开始让人联想不到是spy

大团圆结局,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适合除夕哈哈哈,希胖的片好像快看完了👉👈b站弹幕不多但是还是曾经的味道,想念有很多老电影看还有很多弹幕的时候(这就是当代独生子女的孤独瞬间吗bushi

有点像费雯丽
这片台词精品呐
后面做操保持清醒那段笑晕
特效场景驾到
玩得一手好梗

 5 ) 《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

http://axinlove.com/2012/02/the-lady-vanishes/
《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
by @xinl.ve 120202

Movie Rating:8。
电影的黑白抹去了《The Lady Vanishes[贵妇失踪记]》在彩色片时代应有的俗艳,恰巧才看了《Vertigo[迷魂记]》,然后对比因技术进步导致大导演Hitchcock不得不适当用心于他的舞美老本行。在黑白片的世界,他不需要太过关注于他的金发女郎的风情,那种需要由精致化妆,恰当的服饰以及能够素面朝天的容颜所制造的媚人气质。Kim Novak[金·诺瓦克],《Vertigo》里饰演贵妇和普通女职员的对比可谓明显。实话说,Kim Novak的底子并不属于那种精致的美人范畴,她需要通过化妆才能成为贵妇人,反之,她则是一名穿着老土的普通肥硕妇女。彩色片时代来临后,导演Hitchcock的镜头总是色彩绚丽曝光十足的范。他的宠儿不仅是金发女郎、英国绅士,还必须那种极为漂亮的人物,譬如本片之中的Margaret Lockwood[玛格丽特·洛克伍德]、Michael Redgrave[迈克尔·雷德格瑞夫],端庄优雅的女性和英俊时髦的绅士。

暂且将导演喜爱俊男美女的疑问搁置,回到本片。因雪崩困在小旅店的众人已经构建了惊悚、悬疑或恐怖片的氛围——幽闭空间,莫不相识的众人、男女主人公——不过,更喜欢坐火车的导演只是介绍了各路人马后,就让他们都安稳地登上了离开的列车。有些诧异的安排,感觉在旅店段落在整个影片之中显得过于复杂和精细化。此段的安排,已经不属于电影艺术所能解释,而需了解因为导演钟爱某段奇闻[注1]而希望本片从被雪崩困住的小旅店开始影片的个人愿望。

另一个让人诧异的环节是看完小旅店的段落后,找不到电影的主角!!!在后来知道是年轻的男女为主角,通过他们的感知去感受列车上的情况。在旅店的时候,开始时好似店主,接着是英国的那对父子,然后是年轻女孩,又在某一段的时候转向老妇人,老妇人又因为楼上的跺脚声和年轻女孩产生交集而致引入流浪的音乐人。不多的时间内,电影周游了后来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更多的笔触用来插科打诨些滑稽的笑料而非严格的塑造人物。毕竟Hitchcock的电影角色本来就不太具有鲜明的性格,而所谓靠主角串联电影剧情的做法,那也是后来好莱坞剧情片形成的电影观众的思维惯性。让女主人公早早死亡,《Psycho[精神病人]》那样,也不是没有干过。

进入列车飞驰的时间,也就逐渐开始感受Hitchcock的特征悬疑。正如追问“The 39 Steps”究竟是什么东西等一个疑问一样,在导演的电影之中少有需要剥洋葱或者玩俄罗斯套娃似的戏码。我就布了一个机关、一个关口或一个谜语,你能早早猜到了,那我的电影之于你也就没有太多的乐趣。不同于后期所言的“麦格芬”,“老妇人不见”是一个具体可以触摸的事件。在这样空间巨大的列车上,要藏起一个人其实也很容易,《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的最后,男主人公就是从火车包厢的行李架上溜出来与女主角欢爱一场,一个人在火车上失踪了的谜题就摆着那儿,等给个合理解释,告诉观众人间蒸发是的确可能存在。

越来越明确感受电影的悬疑风格时,我也像个顽皮的小孩,悠哉悠哉地看导演如何去圆那些信口雌黄留下的谎言。恶作剧般期待导演最后捅个大窟窿,然后亲身出现在银幕给大家鞠躬道歉说:因为太过唬烂,连自己都编不下去了!与女孩Iris同包厢的角色要么被收买、要么与反派沆瀣一气,他们合起来欺骗Iris,非常说得通。两个英国佬怕停车耽误时间(电影交代他们做出决定的段落真是有意思,属于他们二人无心之中听到女孩可能要拉闸停车后临时起意),他们说没有看见老太太也是可以接受。那一对婚外恋男女中的男士因为顾忌身份曝光,同样拒绝表示见过老妇人而避免为Iris作证,自然是更容易被接受。火车上的职员一直配合医生的工作,他们的屁股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放在哪一边。

就这样非常简单的大谎言,非常直接的大变活人,Hitchcock的俊男美女怎样去戳破,观众又能靠什么揪住Hitchcock的小辫子?修女的高跟鞋应验漏了马脚的老话,逐渐拼凑的证据再加上敌方阵营关键时候的倒戈,这才把严密的大变活人把戏揭穿,之前严丝合缝的因果好像真找不到什么漏洞。丢两个问题:老妇人在小旅店丢下的硬币,特写的用意何在?火车玻璃上的FROY被谁擦去了?

注1: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88179/的第一段内容。
The.Lady.Vanishes.1938.PROPER.720p.BluRay.X264-AMIABLE

 6 ) 你觉得这是啥类型的电影?

该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火车上失踪后的故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类似,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火车上,只不过该电影涉及的元素更多。

首先是喜剧成分,影片一开头是众多旅客因大雪被困在酒店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戏份。两名球迷被安排到了厨娘那矮小的房屋,原以为厨娘是个轻佻的女人会对他们做出格的事,没想到是自己想多了;男主为了谱曲扰的整个酒店不安宁,女主向老板投诉,老板滑稽的表演、男主为了报复而与女主出现的一系列的欢喜冤家的戏份,着实也有些欢乐。

在火车站女主被楼上掉下来的花盆砸到头,一开始我以为是谋杀,没想到这只是巧合,女主被砸后头晕目眩,为后面的被医生认为是精神失常做了铺垫。

上火车后女主刚好与贵妇在同一车厢,热心的英国贵妇主动照顾女主,与女主侃侃而谈、一起吃饭喝茶,然而当女主昏昏欲睡醒来后发现贵妇不见了,一系列的寻人活动开始,此时悬疑戏码上演。

火车上的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谎称没见过那个妇人。如果承认存在过那个妇人,火车会停下来,这样会耽搁赶不回去看球赛,于是两个球迷说谎了;如果承认存在过那个妇人,案件开展后就会上报,自己的名字就会见诸报纸,那么偷情的律师与情妇就会上报,这样的丑闻会影响律师的晋升之路;火车上的员工出于政治胁迫,也说没见过那个贵妇;同一个车厢的魔术师收了绑架犯的钱财贿赂,也帮助犯罪分子撒谎;作为主犯,医生利用职业的优势声称女主是因为被砸伤了头、精神恍惚所以记错了。当火车上所有人说的情况与你认为的相反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吗?此时女主也开始怀疑自己。然而真实存在过的终会留下蛛丝马迹,玻璃窗上的名字让男主确信了女主不是在说谎,于是帮助她继续寻找。

原来,那个贵妇是政治间谍,贵妇被男女主在修女的帮助下救了下来,然而绑架的人不放弃,将他们火车开到了森林,于是丛林枪战戏开始。火车上的两个球迷、偷情的两个恋人不得不相信了这确实是一个绑架案,火车上的旅客与火车下的军方展开了一段枪战戏。

枪战戏结束,此时贵妇早已下了火车逃跑,男主为了拯救他人也为了自救,与另一个冷静的球迷开动了火车。于是,飙车戏份开始,虽然过程不是很顺利,但最终所有人都脱离了险境,回到了安全的地方。只有那个以为举着白旗就能不被杀的律师,傻乎乎地跑出火车,最后被军方打死。

飙车戏结束,爱情戏上演。经历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女主已经对即将要与之结婚的对象心生不满,于是男主女主在的士里相拥而吻,一起手牵着手去大使馆交还贵妇提供的情报。

你以为结束了吗?还没呢,最后一幕,男女主在大使馆与失联的贵妇相见,最后的几分钟还能来一段相认的戏码,导演也真的是太有才了。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这么自如的切换电影的类型,导演导的有才华,演员演的很自然,观众的我看的自是觉得没有浪费这一个半小时。就像贵妇在电影中说的“我认为你不该通过政治来判断任何国家”,看电影的时候也不能通过评分判断一场电影的好坏哦。

 短评

挺扯淡的一个片子,但是挺好看的,而且很喜剧,车厢里面的动物实在太可爱了。这个时候的希区柯克味道还没有那么浓。但是政治讽刺很强。

6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四年前我在看《空中危机》的时候,觉得这个构思好新颖,尤其是飞机窗上哈一口气后出现的图案,巧妙极了,结果,整个故事和创意原来来自七十多年前的希区柯克.....

13分钟前
  • qckf2001
  • 力荐

结尾的枪战片跟开玩笑一样,不过考虑到那是1938年,就忍了。希区柯克女郎永远都那么美。这是为数不多的政治爱国主义教育片吧,但仍可以拍得饶有兴趣,想想那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

15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这一对太萌了,说是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CP也不为过:你打架的时候我上去咬对手,你当福尔摩斯我来当华生,历经艰险终于见到周四就要和他结婚的未婚夫,却怎么也不能和你分别,Gilbert,you heartless,callous,selfish,swollen-headed beast!

1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胖子你太可爱了!!!小儿女忙里抽闲谈恋爱我最喜欢了!

20分钟前
  • Chaall
  • 力荐

谍战片混合喜剧因素,悬疑成分略少,不过并不妨碍希胖使用一贯技巧——麦高芬的设置,火车飞驰镜头的拍摄,对英国人的嘲讽,政治上的语焉不详(这些元素即使到了美国以后,仍使用十分频繁);结合时代特色,依旧好看。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前半小时的情节初认为拖沓,没想到越到后面越觉得前半小时的厉害;中间的半个多小时在心理+悬疑,亮闪闪;最后独自行走的小截列车上的枪战,依旧精彩。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谍战+欢喜冤家,悬念的设置上很是出色;对于二战纳粹德国的影射不言而喻;最喜欢的是那丝轻喜剧的味道,很好的消解了题材中的紧张感;当然不能忘了结尾枪战中那个手掌中枪毫无影响的铁血老伯···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变成了推理片,推理推理着,又变成了动作片,一通噼里啪啦枪战之后,又变成了谍战片!!!你以为谍战片就完了吧,其实它还是个爱情片!!!哎希区柯克最后那个拿着还有一颗子弹手枪的军人是怎么给解决掉的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31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Yes, you heartless, callous, selfish, swollen headed beast. -->你这杀千刀的!

34分钟前
  • 还行

轻喜剧悬疑片,车厢里动物的反应,万花筒般的叠化效果。前半部分的喜剧铺垫,中段悬疑走向,直至最后的枪战无不恰如其分。

3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噗,Michael Redgrave拿着烟斗,戴起了猎鹿帽……

43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贵妇失踪记》里真正的麦高芬是其中的心理学因素,“弗罗伊”太太的失踪实在无法不被看作希胖对心理分析鼻祖的善意嘲弄。影片在中段极力在心理学方向进行暗示,即将结婚的女儿绝望般地寻找着母亲。后段电影倏忽演变为政治色彩浓郁的惊险片,各种元素都极尽过火,结果枪战戏反倒文明得好像君子间的决斗。英国人对于这片的偏爱大概缘于影片里的英式幽默,拿自己国家开了涮之余,倒也没真的伤了和气,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同仇敌忾地一致对外。自我批判得如此不彻底,难怪本国观众会喜欢。

4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悬疑+谍战+爱情喜剧的混搭比39台阶更成熟了。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24分54秒时就已经伸出的双手,却要等你看完全片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以嘈杂(多语言)旅店开场,交代了各主要人物性格,在火车上故布疑阵、悬念贯彻始终,将政治阴谋和平常生活完美融合,以喜剧化的表演和事件安排、展示了一种令人害怕的图景。拍于二战(欧洲战场)还未爆发时,其预见性令人惊讶。

5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轻喜剧类型的悬疑,哪怕紧要关节处,也不失愉悦轻松。但整体时代背景却给人焦虑和危机感。黄金分割的典范:前头三分之一伏笔部分从容不迫,才能到失踪案后的三分之二部分令人屏息,节奏感和比例感绝佳。

55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好好看啊,中间段格外精彩,各种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好厉害的。希胖的片子老少咸宜体现在每部里面都有美女,这部还紧张里面带点幽默

5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希区柯克电影的男女主角总有一种能够天生既有的侦查能力,带领观众进入到他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阴谋的悬疑重重,但也像是一场两人之间的福尔摩斯游戏。

58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三人成虎、群体性记忆篡改的故事,悬疑和喜剧融合的很好,甚至更像一部喜剧电影。车窗划字的桥段,为后世纷纷效仿;Froy之名,拿精神分析开涮。不过在希胖作品中,这部作品的plothole太多了,结尾枪战戏十分儿戏。Margaret Lockwood是真的好看

59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