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情记

正片

主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安妮·巴克斯特,卡尔·莫尔登,布赖恩·艾亨,O.E.,汉斯,罗杰丹恩,多莉哈斯,Charles,Andre,Nan,Boardman,亨利·柯登,Carmen,Gingras,Albert,Godderis,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Renée,Hudon,Ovila,Légaré,Gilles,Pelletier,贾德森普拉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加拿大语言:英语 / 法语 / 年份:195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忏情记 剧照 NO.1忏情记 剧照 NO.2忏情记 剧照 NO.3忏情记 剧照 NO.4忏情记 剧照 NO.5忏情记 剧照 NO.6忏情记 剧照 NO.13忏情记 剧照 NO.14忏情记 剧照 NO.15忏情记 剧照 NO.16忏情记 剧照 NO.17忏情记 剧照 NO.18忏情记 剧照 NO.19忏情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忏情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屋子中倒着一具尸体,门帘还在颤动,从窗户中看出去,一个神父模样的人匆匆走远。在街角,他脱下外袍,露出自己本来的衣服。他走进教堂,昏暗的灯光中见到一位神父,年轻的神父认出他是教堂管事凯勒,凯勒要求罗根神父为他忏悔。在告解室,凯勒说出了自己谋财害死伊列斯特先生的经过……  忏情记是电影大师希区考克最强烈、邪恶黑暗的故事,述说内心心灵混乱和外在身体的危险的故事。罗根的道德危机透过蒙哥马利强力精湛表演而扣人心弦。奥斯卡金像奖四次入围提名的蒙哥马利克里夫穿透人心的锐利双眼和沉思忧郁热情风迷了所有观众,他成为演出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奥斯卡得奖人安贝丝特和卡尔共同主演,担任事件关键人物和警方监识人员角色,两人努力为罗根洗脱凶杀案指控,却反而将他推入更深渊的陷阱里。海瑟饰演教堂司事--真正凶手--奥图凯勒成为希区考克式恶徒之一,表演出完全讽刺毫无悔意的恶魔形象。赎金1996IN THE SOOP 2天鹅挽歌好逑双物语前往并离开暗色天堂三七碰到二十一恐怖绘本第四季特种突袭之觉醒动态漫画·妖道至尊第三季驱魔警察复仇少年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第一季象牙山的好人们彗星的轨迹一屋高才生我的哈士奇男友罪夜无间前夫总动员第一季Eddie Elise群居姐妹暗芝居 第二季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染指家事也是事好莱坞星光女孩假扮未婚夫最后一个猫王八座山少年包青天杨大郎智斗沙门寨酒鬼都市女人们第二季真实身份股啊股人间情缘一切都好2016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假面骑士创骑 日语版德州巡警 第一季潮浪王子被占城市探戈一号

 长篇影评

 1 ) 精神分析视角看希区柯克

神父:坚持欲望的癔症化神父,他坚持的是新教伦理的欲望。一旦接受符号委任,就要替告解的人保守秘密,就要坚持禁欲,拒绝初恋的强烈爱情。他不断用体内“非人”(神父)的部分去压抑“人”的部分,但正是因为这种压抑的不可能性,他和女主的见面推动了剧情发展。这种不可能性,也是资本主义符号秩序的不可能性。

凶手:资本主义晚期的病态自恋主体。典型的“错的不是我,是全世界”。他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杀人的责任,丈夫的责任,把锅甩给大他者(神父),完全没有伦理的维度。当他抓住神父背叛他、把秘密泄露出去的迹象时,他获得了证实“大他者不一致”的快感。

法庭:大量拍摄的审讯过程,自以为聪明的法官、律师、侦探,是对理性之无能的嘲讽。资本主义摧毁了人的伦理维度,用工具理性建立的“公平正义”的符号秩序,其obscene的补充面正是最病态的、毫无底线的甩锅凶手,和愤怒的群众审判。这二者是硬币两面,是符号系统自身的不可能性。

*

希胖的片子都在批判资本主义,但他并不是要恢复神父那种伦理姿态,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他对征兆的分析是深刻的:晚期资本主义的种种问题正是新教伦理的产物。也就是说,凶手正是神父的产物,是神父的纵容使他一错再错。就像最后凶手对神父说的,你也和我一样有罪。

很明显,这是希胖真正要揭露的。新教复活了基督,使他变成人归来,对应了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人形基督”宣布教廷没有资格垄断“赎罪券”,资本主义把人从“罪”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再配合禁欲主义的力比多转移,释放了空前的社会生产力。但埋下的祸根正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主体性匮乏”,人人都习惯了甩锅,人人都挥舞着拳头,法庭彻底沦为虚假的表演。

(这里多说一句,躺平主义就是这种逻辑:反正努力了也不会成功,反正现实就是各种阴谋,一面对权威冷嘲热讽,一面幻想自己是纯真的、受害的美丽心灵,逃避对社会、家庭、个人的责任。这是我们当代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

*

最后说说女主:她坚持自己的欲望,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爱情,哪怕是失去符号身份。最后当神父走进凶手房间时,女主让丈夫带她回家,然后转身离开。她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欲望吗?相反,这是比坚持“爱情”更高的姿态。

因为她想象中的爱情,只是填充“不可能的初恋”的幻象,神父只是她的“客体小a”。她转身离开,不是因为意识到她永远得不到神父,放弃了自己的欲望;而是她接受了初恋已然失去,接受了自身的匮乏,接受了填补这个空缺的不可能性。这就是拉康说的“穿越幻象”,是这部片子的伦理高光。

女主选择了回归家庭,接受了她的符号委任。可以脑补,从此以后她会完全变一个人。原本她觉得生活是那么乏味,每天和一帮人喝酒作乐的她是虚假的,内心深处那个永远爱着初恋的她才是真实的。但是这次回家后,她不会继续分裂了,而是完全承担起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家庭责任。

注:楼主是个业余的齐泽克爱好者,说得不妥的地方请小伙伴指出。

 2 ) 宗教的秘密

      忏情记是一部虐心剧,男主的冤情堪比窦娥杨乃武,快把观众憋屈出毛病了,希区柯克一向喜欢无辜的男主角,但象此剧这样铆足了劲儿把男主虐到底的,很少见。
      一改希区柯克常用的悬疑惊悚,此剧加入了大量法庭戏,可惜拍的非常差劲,为故意制造冤屈违背太多法律常识,把控观众情绪的目的太明显,令人反感。
     此剧最大亮点是关于宗教与人性的探讨,倒是达到了很多典型希剧没达到的哲学高度。不知道希氏的宗教态度,但此剧对宗教有强烈的解构,说出了很多不能说到秘密,比如原罪的概念,很容易被歪曲成"反正有罪,再犯罪也无妨,还能用忏悔抵消犯罪的内疚",老实人不会这么想,可流氓们有了庇护所,可以为所欲为,老实人就遭殃了,只能乖乖受死,还没有任何意见,因为"我有罪"嘛,这太荒谬了,确定不是流氓写的?
     说到底还是宗教本身的问题,所有的宗教都是咱们人类自己写来逗自己开心的,是为人类定制的,细腻照顾人类的所有需求,为孤独者提供依靠,为无知者提供智慧,为迷惘者提供方向,为死亡者提供天堂,为虚伪者提供伪装,为邪恶者提供保护,为独裁者提供力量,总之,一切浅层次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宗教都提供,只要你信它,你干什么都心安理得。
      当然这些心理慰籍都是假的,但对信众是百分百的真实,好像一种高级催眠,信众不愿意被唤醒,对他们信仰的哪怕一丝一毫的怀疑,好像催眠中的响指,都会打破他们的幻想,再也不能想有什么就有什么,那他还不跟你急吗,这就是宗教战争的原因,消灭你就消灭了怀疑,可以继续回到幻想世界倘佯。
      宗教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诋毁,人有自我麻醉的权力和需求,这些宗教能解决的很好,但宗教绝对不能解决犯罪,犯罪深植于人类本性,个人想怎么虔诚侍主都可以,但要永远警惕利用宗教虔诚为犯罪提供庇护,我想这是希胖真正想说的,以他的背景,当然不可能反宗教,但他足够理性,难能可贵,可能对人性邪恶分析的太多的缘故。

 3 ) 几点想法

1.本片的结局确实太过俗套,用一个意外来解决之前铺垫的所有矛盾,不过也很难想象结局如果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将如何收尾。

2.叙事视角上出于悬疑目的启用上帝视角,一开始便告诉观众who is murder,剧情聚焦于宗教、人性、道德等问题的矛盾上。有意思的是倘若换一个视角,比如以警察官的视角,或者是陪审团一员的视角来重新观察,其实也是会非常有趣,即从世俗的一方来观看宗教世界。

3.本片引申出或暗示的一个问题是宗教与世俗的关系:宗教戒律是否可以封闭运作,即脱离了世俗,不向世俗敞开,以非透明性来面对世俗,那它还能否成立或存在(宗教世界毕竟是相对于世俗世界而言,如果误解一直无法澄清,而又不存在沟通的可能)。至少本片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这一困境。换个角度,神父倘若以宗教为由而始终缄默,而最终背上罪名,那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对基督教教条本身的冲击,宗教本教条身将成为无意义的自我约束、自我游戏,无法影响世俗,反而为世俗所玩弄。

4.精神或心理分析的视角来看也很有趣。基督教中神父自认为有罪之人,所以才能以同理心接纳他人的confession。换个角度,神父自己才是最大的“凶手”。如果最后结局没有反转,很好奇神父会不会成为“真正的”凶手。

5.另外看到有人提什么“乌合之众”,个人真觉得这玩意就是个伪命题。说这话的都是看得见别人而瞧不见自己的那一拨人。

很可惜,最想知道的问题,希胖没有回答。

 4 ) 忏情记小评

有段时间迷恋悬疑片,陆续地看了好多部希区柯克。跟很多名作相比,这部名气不大——看之前根本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本片悬疑色彩也不重,情节也不复杂,它探讨了一个很古典的问题:神父是否应该为任何人的告解保守秘密?

以下剧透预警。

故事最初,镜头对准一具尸体,再转向匆匆离开的凶手。跟随着镜头,我们见到了凶手的容貌。他是教堂管事Keller,从德国逃难而来,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他很快向神父Logan坦白了自己杀人的罪行。谋财害命的过程被轻轻带过,只强调是为了太太去偷钱,然后要求神父替自己保守秘密。

Logan有个旧情人叫Ruth。战时他们失去联络,Ruth无奈嫁作人妇,却始终未对Logan忘情。战争结束,Logan回到故里,和阔别已久的恋人重逢。Ruth此时并未向Logan透露她已结婚的事实。两人相谈甚欢,不料倾盆大雨来临,于是跑到附近的房子躲雨。房主就是死者Villette,他见到Ruth和陌生男子私会,便出言讥讽。Logan为维护Ruth同他打起来。尴尬的现实终浮出水面,昔日的恋人只能分道扬镳。Logan投身教堂,成了一名神父。

案发后警局开始调查。据目击者称,凶手身着黑色长袍,应是一名神父。经一番排查,嫌疑落到Logan身上。事发当日,探长不经意瞥见Logan和Ruth在死者家门口对话,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后来探长问Logan可曾与Villette见面,Logan诚实作答,当他被探长要求描述当时的情形,他却拒绝透露一个字。只为维护女主的名誉。

当Ruth得知Logan成为嫌疑人,她心急地找上探长,为了还Logan以清白,道出她与他的那段旧情,和Villette勒索她的来龙去脉。据她所说,案发当晚她和Logan在一起,直到很晚才分开。她以为把秘密说出来就能洗刷Logan的冤情,事实恰相反,他们分开的时间离死者被害还有半个小时。她的证词不但不能令神父脱罪,反而坐实了神父的“犯罪动机”。

经数日审判,因缺少关键证据,陪审团判Logan无罪。法官当庭表态:这不代表我的看法。法庭内外的围观群众也不这么认为。他们真心相信,神父就是穷凶极恶的凶手、道貌岸然的坏蛋。Logan被无罪释放,走出法庭后立即被汹涌的人群包围。凶手的太太不忍见其被当成替罪羊,道破真相。然后就被丧心病狂的丈夫一枪给毙了。

凶手Keller是个奇葩。按正常逻辑,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何况是谋杀这种级别的秘密。他偏不,他要告解。说了也罢,说完也不想退路,什么计划去别的地方重新开始,或者干脆自首,不要不要,他只想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不仅如此,他还理直气壮地要求神父保密,说出来就是神父不对神父懦夫,excuse me?到了法庭上他谎话连篇、不断歪曲事实、企图将彻底将罪行转嫁到神父身上。真是个十足十的反面角色,身上一点人性光辉都看不到。

而片中没有正面刻画神父的心理活动,他也惜字如金。反正,不论他内心究竟多煎熬多挣扎,始终没去警察局告发凶手。这到底为什么?这十分地令我费解。我思索了一下,列几个理由:

A. 作为神父,Logan很虔诚。虔诚的信徒往往会把信仰放在很崇高的位置上,高于金钱、权力、名誉、甚至生命。此为充分条件。

B. 经过战争磨砺,Logan已看淡生死。异于常人的坚毅使他能战胜内心的恐慌、顶住巨大的压力,选择沉默。相比之下,心性软弱的人根本扛不住的。此为必要条件。

C. 毕竟故事发生在不时兴录音的年代。即便他告发别人一定会相信吗?这是一个问号。

D. 比较阴暗的揣测——或许神父在内心深处还爱着Ruth,甚至在那一晚他真的对Villette起了杀心,只是没有马上付诸行动。凶手替Ruth解决掉麻烦,他跟着松了口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强的负罪感,所以即使成为嫌犯,也没去警察局告发,或许是把那当成了对自己的惩罚,用来抵消内心的罪孽。

我尊重神父,也为他坚韧的心性、高贵的沉默而折服,他选择牺牲自己来维护心中的道德,也很符合他这个角色的性格,但这样的选择,从现实结果来看,是亲者痛仇者快的典型。宗教信仰本身不讲道理。理性则意味着不纯粹的相信甚至经常的质疑、和基于现实的种种考虑与权衡,宗教与理性的确很难兼容。Logan或许没有考虑到,对一个杀人犯仁慈,就是对善良者的残忍。Keller的妻子,还有枉死的路人,他们本不必死。

 5 ) 忏情记:突破还是坚守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主人公一定要沉默?他的沉默不限于一个神父所谓的“告解不可言说”,还包括不吐露好朋友的共同秘密。他是真正和谐的沉默者。他不仅不希望别人被卷入无关的事端,还希望压下那种世俗的指摘和人言的可畏。也正是如此,他甚至身陷囫囵。这主动的沉默的确能让人灭亡,我就不去延伸某些正在发生的被迫的沉默了。

单从和谐这个角度,我觉得我们应该认同他才对啊。和谐,不杀,有爱,沉默。这不是我们社会正在时兴着的新的法则?拼命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去揭发别人的短处来自我平衡;都认为别人趋于不正常,而自己被迫做出任何事都情有可原:而这是片中另一位主人公的思维趋势。我想这种趋势倒是我们时时刻刻在挣扎的。想想本片有一个类似的前作《火车怪客》,那里面的怪客不就是这样想这样做以至于沉湎于此颠倒了世界观?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和谐,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更类似绥靖政策。它不是试图与对方谈判,而是惯着他,忽视矛盾,以为这可以消除灾难:可见还是时刻都在害怕这灾难,或者判断着灾难的几率。但如同古希腊神话里那些悲剧预言一致,如果真的有这种趋势,很难拦住它行进的脚步。

当然,也有人在操作上,时刻担心绥靖。他们处心积虑让这种趋势不存在,控制人们的身体和行动,驱散无关的围观,压制志愿和支援的声音。但如果人们内心渴望是这样,我想,很难不走漏风声,不留下痕迹。这一点,我愿意相信肖申克的救赎。

回到片中。当然,他是神父,他不是普通人。他在战争中选择了这个职业,也投身了更高维度的信仰。是信仰让他拘泥于宗教的准则,让他选择了沉默。这是一种“专业的沉默”了。如同记者报道必须有证据和编辑准则,如同医生不能因为抢救的风险拒绝病患,公仆不能因为粉丝强大身价不菲就篡改法律……

所以,这里的他,又不再是绥靖,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个问题时时刻刻折磨着当代的我们。是因为心中的郁愤,狂热的驱赶所有属于反对方的阵营;还是平心和气的面对这个发生着超乎想象的事端的世界,只做所有该做的事情?

而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情,不知道到底谁是那个可以依赖的人。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巧合的是,那位因为奇怪的鼻子、显得很滑稽的警官,却是最后命令属下活捉嫌疑犯的人;而一出现就是和善关切的检察官(?),一上了法庭就扑风捉影,为了让无实际证据嫌疑犯,在陪审团的印象中,成为除了证据统统都对得上的“罪犯”,不惜让自己和那位步步紧逼私下勒索的律师划上等号。

虽然这两位都是在履行自己职责内的事务,虽然他们都在狡猾“捕猎”时都做过一个双手抓住胸口最上面的衣襟的动作,我们却不得不说,更钦佩那位仿佛局外的警官。不过再想想,到底谁在局外?其实检察官除了私人交情之外,不是更应该在局外么?倒是警官,才是案件处理时的一个主角。片中因为私情影响了案情的进展,才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扭曲。当然,我们现在更得承认,当下,这不再是扭曲,而是实实在在案情的一部分。很多地方,案件就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下,才导致了永不平息的伤痛和情绪。人们更倾向于审判让心灵和愤怒得到安息,而不是罪犯拘泥于法律旧日规定的常规刑期。

到这里,就又涉及更混乱的话题:庭外审判。辛普森案判决时,与片中发生过同样的场面。法官在宣判结束时,按照陪审团的意见,宣判没有证据不予判罪,但同时,表明了自己私人的态度。

片中,庭外聚集了太多的群众,人群甚至已经公开地言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愤怒。警察们依旧负责,阻拦着他们像当下带着闪光灯的媒体那样的突围。当然,罪犯的妻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与开头就沉默的神父又一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事情的解决。此刻我们得以印证之前所说的那些关于专业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此刻不也存在受人唾弃的趋势?那么神父的沉默在众人的愤怒来看,到底是保守愚昧,还是智慧谦卑?可以说,此刻,三种不同范畴的探讨,终于合而为一。突破规则或者坚守规则,这都是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想要突破的规则和想要坚守的规则,看起来却往往不是同一套规则。即便他们的结果将会合而为一……

你能理解基督教为什么能在受到质疑之后,在所谓的毫无帮助之后,又如何让人们见识了它的威力或魅力?是这些神父,包括这些警官,是人们对信仰的坚守。——人们不一定拘泥于宗教,但是都有着各自的信仰。——哪怕这个信仰不足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哪怕信仰超越了当下理解的范畴。

我们都渴望世界宽容于我们,——这也是片尾舞台独白时的一种表达——我们都渴望活下去活得更加美好,即使挣扎在灭亡的恐惧里,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活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活下去,那么我们就稍微渺小了。我们也许就保不住这个社会,留不下任何遗产。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会想到更多。想到亲朋,想到自己,想到未来,想到牺牲。

不得不说,希胖这个电影在我的想象里,承载了更多的事务和情怀。也许,反而电影远非那么完美那么出色。不过,这仍比《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的结尾来的曲折些。也比前作《火车怪客》更有得回味。

它让我想到之前很低估的《局内人》,同样是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它以不合逻辑的政治行为当作指摘对象,我仍觉得那片子剧情过炫炫出漏洞。

它也让我想起法庭之外的“媒体忏情记”:陈先生的《搜索》。貌似,搜索中,人们都有面目可憎的一面,甚至女主角,也只能无辜对应片中结尾处舞台上独白的那位,而不是黑服帅面的男主人公。而搜索中,所谓现实逼人走入暗逻辑、潜规则,其实影片中没有正常逻辑,也没有明显规则。不存在堕落或者升华的变奏。

 6 ) 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美国电影里经常有句台词
前面一个人说了件很头疼的事,后面一个人说,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一个杀人犯向神父忏悔,然后神父被怀疑有作案嫌疑,但是因为职业道德,他不能说出其他人向他忏悔的内容,差一点成了冤假错案,幸亏最后犯人的妻子良心发现,说出了真相

这部电影有很多层面可以解读
首先说凶手,一个穷苦的人,为了钱杀人,他在心目中默认自己是对的,我是有苦衷的,那是我的原罪
无数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置于一个可怜人的位置,然后原谅自己
他去找神父忏悔,这是第二点,他忏悔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这就讨论到了,忏悔的意义,很多人忏了之后没有悔,他们安慰自己说上帝原谅了他,然后他就可以继续犯罪。忏悔的存在,到底对社会好处更大,还是坏处更大哪?

之后,神父因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说出真相,这就是职业道德和大道德的冲突。
神父有情可原,因为他认为上帝已经原谅凶手了,凶手就没必要在人间受到惩罚。可是如果是其他职业,比如心理医生哪?他们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放走了杀人犯,这对社会的大道德公平吗?

然后是神父受审。
神父受审涉及到一个在希胖的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命题,窥阴癖。
人们总是潜意识里希望完美的人有缺点,当他们发现完美的人有缺点时会欣喜若狂这是嫉妒心理使然。尤其对名人,权威,神秘职业的人,他们窥阴癖更强。大家都在关注神父的一段情事。
神父每当神父以前,和他自己不知道当时已经已婚的前女友约会过。这就够了,一个神父,一个有名望的已婚贵妇人,满足了太多人的心理。
但问题是,他当时不是神父,也不知道她已婚。
人们会把这两句话自动忽略过去,这件清清楚楚的事,将会成为神父一生的疑团。
这又有了一个身份标签的问题,人们喜欢用标签来看人,把人看成标签。

再回到神父身上,我爱的是神父身上的人性和神性。

神父是个人,是个和我们一样的人。
他有爱的女人,也曾经因为害怕牢狱之苦考虑过要不要说出来。他不是你没无私的人,他也恐惧过,挣扎过,动摇过。
还有一个问题,电影里没有交代。
神父为什么当神父?
情场失意?看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恋人嫁给别人,所以灰心丧气,躲到上帝那寻求安慰?
那个凶手是这么说他的。

其实因为我有宗教信仰,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自己到底是因为真的是大彻大悟,还是寻求心理安慰?我找不到答案。
有人说我还有恐惧和疑惑(对宗教上)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想明白了。
每个人都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否则他们就没必要修行了。
你来以前明不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以后明不明白。

神父当过兵,在那个改变全世界,尤其改变美国的战争中。我相信他不只是因为情伤,他对人生本身有感悟。

我很佩服这个神父,他面对牢狱之灾,面对所有人的指责,他动摇过,但是他尊重坚守了。
他在法庭上被人问询,一次次的被质疑,面对那么多人的质疑,你动摇了吗?你退缩了吗?
如神父死了他会心安理得,而杀人犯会在恐惧中度过一生,连他的妻子都瞧不起他。

我很喜欢这句话,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我觉得不光是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的理想,我们不被看好的爱情。
那么多人都在质疑你,指责你,你动摇了?

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记住这句话。


我觉得忏悔还是很好的,最起码能让人相信自己能上天堂,如果你不让他们相信,他们会自暴自弃,更加伤害社会。
据说心理医生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很好吗,催生了一个新学科。
中国人就是不喜欢说出来,其实说出来就没事了,不说出来问题更大。
心理医生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人理解你,你不是孤独的,变态的。你只是个可怜的,普普通通的人。
引导,不是审判。
因为人,没有审判同类的权力。

 短评

One of the best Hitchcock film,让我完全入戏!

4分钟前
  • spaceman
  • 力荐

"I suppose there were millions of people feeling the same way that night. You don't think of millions of people. You think of yourself and the one you're in love with."

6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男主是个传教士,又漂亮的吃惊,满足你的一切幻想。可众人认为他有所谓的罪过污点时,大家反而有些幸灾乐祸!这以为是一种意淫!教士的不被理解和不解释显得更加迷人了!

10分钟前
  • 麻布图鹉
  • 推荐

碟子里有花絮 有人回忆 影片刚上映时反响不是很好 六十年代在某家影院重映时 曲终人散后他发现了在阴影里相貌已经改变的蒙哥马利 他问他 看着那时的作品有什么感想 蒙哥马利低了低头 隔了一会儿才说:“It's hard......very hard.”没过几年 他就去世了。

15分钟前
  • 地瓜回呼土豆
  • 推荐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老希的电影!最让人为了角色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揪心的一部 我认为对尤其是在某种无奈的丧心病狂下的人性和宗教都作了探讨 几个主角个个鲜明 有着各自不同的深刻的悲剧性

20分钟前
  • 病状渐退。
  • 力荐

天的噜!哪儿有那么帅的神父啊!选角也太没说服力了吧!!!蒙哥其实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性取向自我认同困惑带入到了角色的道德与信仰的冲突中(纯属YY)。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除了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希胖电影。。(这次希胖出场太过高调,竟然第一个镜头就是,这样也好,可以安心的看下面的剧情,不用为找希胖的身影而浪费精力。有时候觉得看希胖的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找身影游戏。)

28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力荐

私情勒索这条支线实在让我难以信服,而且女主角竟然在本不情愿的情况下如此丰满地回顾了整个感情史(其中很多细节更是完全没有告诉警方的必要)?

32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希胖这次不玩悬念拍起了大段法庭戏,实在是无感。女主角真是只好花瓶。

33分钟前
  • Don't Panic!
  • 还行

令人困惑的一部片,感兴趣点是真凶对信仰的滥用及这种滥用于被信仰的信仰本身的作用

38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与希区的相同点?我们有着同样的裤子尺码,只是他稍矮一点。我也胖,信天主教,有压抑感,而且也穿一身黑。总之相似点颇多。可我不想装作自己是希区风格的解码器或复读机,我有着完全不同的情感,但我爱他的精于阐释。去看他与特吕弗的访谈,那部最有名的电影书,他对自己作品的阐释,表现出了极高的修养,让你如此满足。老辈大师之中,有的人不愿对此多言,比如福特。而威尔斯却特别善论。希区柯克也是。” ——德尔托罗

4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So the priest talked. Hey Logan! Where are you, Father Logan?" Father Logan和Otto Keller這兩個角色塑造真好。

46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法庭戏略为刻意,但前半段铺陈极为大胆,影像风格颇有表现主义风采,而且更巧妙的是神父与凶手本质上是一体的,当把二者的动机和行为合并来看的时候,会发现两人从某种意义上是单独个体的极致分化。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当凶手用忏悔向神父转移罪恶感时,他不知神父在角色关系上更像凶手,对犯罪细节的知情更强化了这一点;当神父告诫凶手将钱款还回时,他没意识到内心已包揽罪行,欲望已驱策其按自身轨迹发展。凶手现形实现了从卑劣到圣人的评判转换,摆平了因外界误解所导致的麻烦,整个过程无懈可击浑然天成【9】

5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探案+法庭片,可希区柯克就是能把这种类型电影也拍得很有自己的特点。蒙蒂克利夫特帅到失真,要是真有这种样貌的神父,我还不得每天去忏悔【。。。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三星半。希胖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也不是他对挖掘信仰或法律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神父说还是不说,法庭和舆论给不给神父定罪的悬念。只是悬念。

1小时前
  • 奥兰少
  • 还行

为什么在昏暗的忏悔室向神父忏悔的时总会相隔一层密可透风的屏障?因世人皆有罪,屏障即尘世笼困的隐喻。原来如此。希胖难得不玩悬念一回,原来也永远不平静不平庸。

1小时前
  • 云云
  • 推荐

罪犯向神父的杀人忏悔,神父能否向警察举报,故事的基础是德与法的较量,但在巧合之外,又更多了几分复杂性。最后,从无罪到被人唾弃再到杀人犯妻子的幡然醒悟,感觉也是一种为了追求圆满的反转而反转,不如所幸一黑到底,让人更知道,千万别相信回头是岸,也别对恶纵容。3.6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在希胖一系列无辜被冤枉的主角里,“I Confess”里的神父大概是最让人能代入的了。他与真凶之间并不存在《火车怪客》两男主之间善恶双生的勾连关系,而只是通过偶然而连接起来,没有观众会认为“他本可能是凶手”,这让他最受人怜悯,他的沉默也最令人焦灼。诚然,电影的剧情是如此的人为,好像都是为了“知情者必须沉默”这一个金点子而生造出来的;女主角的回忆戏也属于凭空造出的背景和矛盾;结尾的团圆更明显是不得不为迁就观众而做出的妥协。但Monty的道德困境是如此的真实,他的颜值是如此的高(误),以至就连希胖毫不意外地把他和十字架同框的时候,你还是能深切的感受他基督式的痛苦,以及思考着到哪里可以找到这么帅的神父去告解(大误)。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一桩凶杀案牵出一段感情真挚的婚外恋情。希区柯克大师在这部电影里是先让观众知道凶手,让观众在已知视角里,加强对神父蒙冤的同情。本片角色塑造分外生动感人。罗根神父的坚定执着、皮耶议员的包容、如丝夫人的炽烈爱情、凶手凯勒的狡诈狠毒、凯勒太太的善良、伊兰特律师的流氓嘴脸,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庭审结果确实挺意外,陪审团成员还是相当智慧的。本片顺带讽刺了伪善的美国司法系统,检察官可以根据只言片语随意罗织,肆意捏造,虚构动机,诬陷好人,就这还披着正义的面具,以着上帝的名义,真是可笑。整个司法制度都是罗根神父那闪亮而高大的人格的陪衬。9分。

1小时前
  • 楚先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