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福建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三 剧照 NO.1高三 剧照 NO.2高三 剧照 NO.3高三 剧照 NO.4高三 剧照 NO.5高三 剧照 NO.6高三 剧照 NO.13高三 剧照 NO.14高三 剧照 NO.15高三 剧照 NO.16高三 剧照 NO.17高三 剧照 NO.18高三 剧照 NO.19高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隋唐英雄之薛刚反唐虎贲少林僵尸逃离黑水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利刃西雅图大屠杀美杜莎之筏幸福的错觉列宁的三首歌你教会了我什么最重要哦,我的宠妃大人剧版拼凑梦想我叫臭妮木偶惊魂 粤语版长命百岁:蓝色宝地的奥秘 第一季夏天啊,拜托了蜘蛛侠海军陆战队员2街舞青春超模是我:革新第一季宇宙时空之旅第二季我们的国度荒野独居 第四季未怀孕遇见恶魔数码宝贝大冒险 重启钢琴家幻海奇情第二季守护丽人台版相对无言第一季快乐结局2017温柔的怜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奇幻天空岛恐惧吞噬灵魂致命愿望明月曾照江东寒破产姐妹第四季无辜者2016大管家恐怖城堡的秘密女巫2016

 长篇影评

 1 ) 周浩:四十岁的我看着十七、八岁的他们长大

        周浩:四十岁的我看着十七、八岁的他们长大

       精彩图文版稍后请参见:http://dc.smg.cn/
  
  7月28日,“真实中国•影院计划Ⅱ”晴朗七月•青春物语主题励志献映200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高三》,讲述了福建一所中学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带领着一群男孩女孩们,度过成人礼高考前的一年的点点滴滴。放映现场气氛热烈,青春的片断引起笑声不断,不少曾经走过高三的观众也在片中的课堂里、书堆中共鸣着、回忆着、感动着。《高三》导演周浩也来到现场,在交流环节,周浩坦诚的说,我只是想记录下这群孩子的成长,给以后的他们看,这无论是对于他们还是对于拍摄者的我,都是弥足珍贵的。
  
  影院计划8月11日将开启“城市里的旅行”主题,独家首映法籍导演乐诗薇的新作《方浜中路的等待》,记录城市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千丝万缕。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看了周浩导演的《高三》,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周浩导演。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找到片中这位老师的?你又怎么确定能够在他身上挖到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周浩: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家长都想把孩子交给他的人,他是一个尽心尽责的老师,找到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情况。最早想做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想到的是湖北的黄冈中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得到他们的许可,之后一个我以前在《南方周末》的同事给我介绍给了他的母校,就是片中的这所福建的中学,王老师也正好是他的老师。王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他不是那种严肃的老师。其实做纪录片,开始我并不能去指望什么或者说开始的时候去设定一个目标:他一定要是一个好老师我才去拍他。2005年我开始做这个纪录片,我的想法是:高考这样一件事情,在每年的六、七月份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个完整的纪录,是很遗憾的。我就是想做一份记录,而对于这个老师和这些同学,我并不刻意地选择他们需要是怎么样的人。也许我选择另外一个班,这个片子仍然能成立。
  
  观众1:片子当中有一条党支部会议的线索,我想问一下导演把它放进去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录音的部分感觉有一些地方并不是随拍随录,而是后期录制的,是这样吗?
  
  周浩:你说的大概是无线话筒的问题,是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感觉到这一天可能会发生一些故事,就会提前给他们无线话筒。关于党支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做的这一份记录是特别有时代烙印的记录,我想记下发生在当下21世纪初的中国孩子身上关于长大的故事。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为什么要去刻意地回避它呢?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状态,我不想去回避这些常态的东西。我想用纪录片去记录这个国家某一个角落发生的社会生活,不存在刻意不刻意的问题。
  
  观众2:你在教室的拍摄会不会影响这些高三学生?
  
  周浩:说一点影响也没有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我的拍摄一开始就是十分坦诚的,我到他们班第一件事,我对他们说我想做一点记录,不仅是我的,也是我们大家的记录,希望你们能够理解。当然,一开始还是有隔阂的,时间长了,慢慢地他们会把我的存在忘记。要说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我是不承认的,他们也不会承认。现在,我和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昨晚,他们班一个同学给我发来短信说他又把《高三》看了一遍,又一次被感动。这个片子做完以后,我最大的满足感在于他们的感谢和感动,当时,我把完成的片子寄给王老师看,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我能给我们的孩子的最好礼物。”我觉得纪录片拍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拍摄者的,更是被拍者的故事。
  
  观众3:做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您的拍摄初衷有没有改变?成片以后会不会觉得和自己的初衷有很大的落差?
  
  周浩:我在中国最一流的媒体做过十多年的记者,后来改行做纪录片是因为纪录片会给我各种各样的惊喜,它永远有出乎你意料的地方。如果这个纪录片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拍摄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的话,那可能我就不会做这个行业了,就因为在做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着我对事情的看法,让我看到了某一个侧面,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观众4:您为什么截取了这样一个时间点,为什么选去了那样一些场景和片断?
  
  周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有人问我:你对教育制度有没有什么看法?我说我肯定有,我的看法就在这个片子里。但他问我:你的片子会不会对高考制度发生影响?我不敢奢望。我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四十岁的人看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长大。我发表了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且愿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如果当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在拍这个题材的话,那大家对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我提供给大家的是:我眼中的高三。我们这些人被称之为“独立制片人”。独立制片人是什么?就是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看这个世界,我们表达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但是我愿意拿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黑不白的东西,它也是很美的,我表达的世界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确切的答案,这才是最完美的。我会尽我的力量去描绘这个社会,但是我描绘的是我的理解,当大家一块儿拿出来交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向善。我希望它就像一面镜子或者路边的一滩水,让我们能够有所观照。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想看看今天中国社会的话,你光去调CCTV的档案或者调张艺谋、陈凯歌的大片来看,你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的状态。这些资料就像正史,我们做的则是野史,野史虽然不足以担当正史的职能,但它是一种旁证。我觉得很可惜的是我想去看看我小时候的一些资料,但这并不能够。所以,我现在做的这个工作就是想给这个社会留下一些照片,有人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的话,就像这个国家没有家庭影册一样。我们做的事就是想让大家看一看我们曾经就是这么长大的。
  
  观众5:《高三》这部纪录片,它的废片率是多少?这部片子里的很多镜头为什么能抓得如此得准,怎样抓到这些珍贵的镜头?
  
  周浩:这部片子的片比大概是35:1。并不是珍贵的镜头我拍到了,而是我切掉的镜头更多。如果我拍更长的时间的话,这个片子肯定会比现在拍得还要好。我对纪录片的理解是:你有多大的耐心,老天爷就会给你多大的回报。我的片子拍成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花了一年的时间。
  
  观众6:拍摄完以后,有没有对你造成一些影响?
  
  周浩:影响当然是有的。每一部片子里,你都会看到自己的问题,按照纪录片的原则,我应该尽量不去打扰这些被拍者。但是,我有时会忍不住和王老师一起去“帮”钟生明,告诉他:高考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相对公平的考试。因为我是过来人,所以想用自己的经验去影响他们,但是,相反,他们都需要自己去走过那个坎儿,别人很难影响到他们。
  
  观众7:对于独立制片的纪录片,你怎样看待它在中国的前景?
  
  周浩:我们尽量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去表达我们的看法,我们希望社会向善。
  
  观众8:我在网上看到报道说:您爱人评价说您是一根筋的人,这样的性格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什么因素促成你离开了《南方周末》?
  
  周浩:我做过新华社记者,也在《南方周末》做过摄影记者。我之所以离开媒体是因为:全世界的媒体都是有立场的,有它先入为主的是非观,我去台湾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哪一份报纸是蓝的,哪一份报纸是绿的,自然而然有一种立场在里面。这是我不大喜欢媒体的原因。我愿意独立地去表达我的一些想法,我更愿意做这样的事情,虽然不一定能引起大的反应,但我想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做我喜欢的事情。
  
  观众9:如果用静态影像,你会怎么表达这个题材?
  
  周浩:我以前拍过不少图片故事,拍得也不差。拍什么不重要,只要用他们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就好。我以为纪录片是很好地说自己话的方式,但是这就是真实吗?我所拍的高三不过是截取了我这一年看到的一些画面,我截取了哪一些作了怎样的组合,都是有我的用意的。像纪录片这种以真实标榜自我的媒介,它实际上都显得不够真实。
  
  主持人:谢谢周浩导演的精彩解读,我们期待着看到周导更多精彩的作品。

 2 ) 有一条河流和死亡一样是你必须趟过

  周浩的《高三》,剪辑的节奏非常出色。日戏,夜戏之间,集体和个人之间,无效话语和有效话语的虚实关系,叙事与抒情的虚实关系。那种挤压和逼迫的感觉太强烈了,活埋青春的复习材料,像梦魇一样的集体朗读声,洗脑模式的政治灌输,机械重复的梦想激励。如果没有周浩,我已经忘了那场可怕的噩梦,那个时候我胖到一百多斤,从心灵到肉体都被垃圾所充满,令人窒息的教室上空有一个虚空的梦想也在无限发胀,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然后是强悍的抒情,老师引用无数的名人名言重复相同的意思,学生在日记里不断自言自语鼓励自己。我想起了我的那个小本,在高三之后再也不敢翻开的那个小本。里面的句子和片子里那个女孩写得惊人的相似。

  相似性在《高三》中遍地都是。除了翻墙出去打游戏的两个“不良少年”,其他人都是复制品。从行动到心灵情绪,都是相似的。这里面也没有对友情的描述。那个时间和空间容不下柔软私人的东西存在。大家满脑子的字眼,是坚强,再坚强,舍我其谁,我的明天不是梦。

  一到夜景,那个女孩念日记的声音响起来。我便陷入崩溃的边缘。电影讨论现场里写,除了死亡外,又多了一样东西无法逃避。高三,和死亡相比,它对灵魂的伤害一定更大。因为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必须趟过它。

 3 ) 有时候我会怀念高三

不散作者 | 灰色堡垒

又到了高考的时节,这短短的两三天中,将会有无数人的命运会发生改变。而对于那些已经经历过高考的人们来说,在这段时间里又总是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高三生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每年的这两天,我都会想起那部经典的纪录片——《高三》

导演周浩曾经拍摄过《书记》、《大同》等关注社会现象的纪录片,很多人会以为《高三》也会是一部比较严肃地讲述中国社会现实的电影。当女主人公林佳燕这段文艺的日记作为旁白出现的时候,我的内心多少有点意外:

这一段话直接把我带回《花季雨季》的时代,再加上福建人类似台湾的口音,还有空旷的背景音效,竟然有种在看《流星花园》的感觉。

我们对于青春的想象已经被“青春片”绑架,成为失真的幻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青春不会是这样的:

也不会是这样的:

更不会是这样的:

也不太可能是这样的:

对于身在中国的大多数高三学生而言,他们的青春都是这样的:

日复一日,单调乏味。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却愿意为了那种微茫的希望不顾一切地奋力向前。

然而哪怕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其实还是会有很多能够触动我们心底的美好。比如那些单纯因为喜欢而做的事:

在玻璃窗的上随手画出的图案。

无伤大雅的玩笑。

桌面上偷偷摆放的镜子。

团结拼搏的瞬间。

这些相信都是他们能够各自珍藏一生的回忆。这样的纯粹和坚韧,过了那段时间也许就永远不会再有。

作为全片的灵魂人物,班主任王锦春在加长版《高三》的一开始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有时候也是为家长服务的,虽然我们这个教育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是不是?但是,人一旦在这个圈子里面的时候,你很难与众不同。所以对于这部片子,我想局内人可能很理解我们这些人……但是对那些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许多在他们看来不应该的东西。”

那么,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那些仅仅只是信念动摇或是过于紧张的学生,王锦春老师往往是以劝慰和激励为主,但是对于一些试图用各种方法教育都被证明是无用的差生,他的态度可就没有那么好了:

高考不只是一场考试,因为这场考试年轻人预先见识了世界的残酷和无奈。

当然也有人会说,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老师没有必要那样对待学生。诚然文凭就算没有办法证明个人能力的高低,却能实实在在增加个人的选择。而对于那些差生,电影里的班主任除了激烈的语言之外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残酷打压,一旦跨出校门,真正的暴风雨比这强烈百倍。

电影里“差生”代表钟生明,满口大话言行不一。

晚上翻墙去网吧之后,他曾表示自己也想上进,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在逃课睡觉的时候,他是这样对着镜头解释的:

高考是一场凛冬寒战,《高三》找到这段艰苦岁月里那些闪光的瞬间。

在电影的结尾,高考终于结束了,但王锦春老师又迎来了新一批的学生。对于那些学生而言,这只是一段难忘的旅程;但对老师来说,一切周而复始,会不会就相当于他的人生?

导演周浩接受访谈时对王锦春老师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应试教育的缺点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人都把读书考试当成了博取前程的工具,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是无奈的,学生是无辜的,谁错了?

王锦春老师用汪国真的诗句“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告诉学生们高考是冬天,考完会迎接春天,实现理想。

然而现实刚好相反。

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近日刷爆网络,里面讲述了毫无理想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

深圳,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活力之都,科技之都,制度和技术改革的先行者。这里吸引了无数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人,南下淘金,干着最基础的工作领取微薄工资。

渐渐的他们聚集在一个叫三和人才市场的地方,成为人们口中的“三和大神”。

“三和大神”们多为出身普通的低学历90后,有留守儿童经历,厌倦单一乏味的高强度的工作后,找寻日结工作,工作一天玩三天,住最差的旅社,吃简单的食物,沉迷于网游。

每个三和大神都曾努力过,都曾有“梦想”。

他们从长期工作中抽身,过上日薪度日的“逍遥生活”,这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堕落”更有着结构性原因。

就像网友久木さん所说:新一代九零后打工仔因互联网的资讯发达,视野较之父母辈要开阔很多,眼界更高,但又因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基本福利待遇不够完善,使得想法与现实有极大落差。当理想中的,可使人满足的生活遥不可及时,动力全无,原始惰性弥漫,放空一切,麻痹过活是很好理解的选择。

“三和大神”折射出当今社会年轻人整体的无奈与疲乏。三和大神绝不是人们嘲笑、批判的对象,语境更替,写字楼里口口声声自嘲“佛系”的白领们,不也是另一种“三和大神”?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里也有热血励志的故事,其中一名接受采访的豆浆店老板早年在工厂打工失去一只手臂,用赔偿款开起一家生意不错的早餐店,他的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烦恼,没有深圳户口她的女儿面临入学困境,要么交高价学费进入私立小学,要么回到老家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

“三和大神”们接受采访被问到:“你不跟父母联系他们不伤心吗?”大神回答“联系了更伤心。”这句话,未来会不会从豆浆店老板女儿的口中说出呢?

每个人都只离“三和大神”的命运一步之遥。

这就是我们重新正视高三、高考的原因。我们以为未来很长很远,可是这会不会,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呢?

当我是高中生的时候,我时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多彩的青春,而必须囿于学校的控制之下?但当我离开学校之后,才发现从前的烦恼现在看来简直不算什么……人生像一个拧紧了的发条,似乎只有按照别人给出的方向奋力前进才是正确的选择,难怪有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青春,从懵然无知就直接过渡到了中年危机。

当“青春片”用爱情和性想象青春,当现实里年轻人过着“草食”“佛系”的大神生活,每年高考时期,我总觉得我们需要再次重温《高三》。

其实我们青春的正色是拼搏是不顾一切往前冲,那种傻乎乎的执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生中最理想主义的一段时光。

回想多年前自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那时候最珍视的东西,重新听一次晨读,触摸试卷的温度,保持紧张,接纳压力,不要让高考结束。

未来我们会成为佛系的年轻人、早衰的25岁中老年人,但是一生有一次拼搏,有一次接近公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一分一万人”,相信辛苦一年幸福一生,那种感觉真好。

《波兰来客》 ---北岛 那时我们有梦 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一起 都是梦破的声音

摄影丨任曙林《昨天的青春》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46 期 文章,偶尔严肃。

 4 ) 纯真年代

第一次看纪录片《高三》,我已经大学毕业了,辞掉了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同学的高校过着流浪式的生活,没有任何追求。

我从电视里看到那些镜头,随着解说,一刹那鼻子酸的几乎控制不住,就那么忍着看完,然后对着墙壁,忍着忍着。

五六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轮回,没有任何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总有一个名词:高考。它在每个时代人的回忆中都如此的雷同和共鸣。

我从来不曾怨恨过高考,即使我怨恨我的大学、社会,还有某党。

那个岁月是充实的,有目标,即使那个目标是如此的虚无。人生第一次的正正式式的为着目标而奋斗。
那个岁月是灿烂的,即使这种灿烂带着苦涩。
那个岁月是无奈的,我们背着使命,背着打破祖祖辈辈宿命的祈祷,没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那时候,我们在课间靠在窗台上仰望天空,却不知道我们未来的天空。天空总是太广阔,而我们却还没有起飞。
那时候,我们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渐渐遗忘,城市里仰头看不见星空。
那时候,我们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想着那遥远而越来越近的未来。
那时候,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唱着不懂的情歌,重复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日子。

第一次懂得人生的奋斗,第一懂得人生的聚散,第一次懂得友情,第一次懂得青春的苦涩,第一次朦胧的冲动。
高三,以高考的名义。高三,以青春之名。

突然间,对于高三没有更多的话要说,高三已经渐渐的成为一个雕塑的印象,我们只记得那时花开,那时阳光很灿烂,却已经说不出花开的颜色,说不出阳光底下的少年飞扬的笑容。
我们在社会中无奈的沉浮,早已经忘记了那个纯真年代。那些花儿,那些花儿……
每个人都回不去了。

那些人的脸上,我看到了自己,带着稚气,带着忧郁、茫然,那些场景,熟悉的让我怀疑是否中国的高中都是一个设计师的作品。
没有一样的高中,只有一样的高考,一样的高三。
还有青春。

 5 ) 一生一次的高三

http://www.blogcn.com/u2/71/45/susanmilan/blog/61447282.html

大概真的是老了 最近看片子 总是感慨
今天的这部纪录片"高三" 依旧看得我泪眼婆娑
也许有些人一生会经历几次高考 但是高三真的是一生一次的一年啊

片子中班主任在动员会上说了王国维的那个"3境界"
早晨校园里会想起"时代在召(第四声)唤"的广播体操音乐
无数次的模拟考 小练习
还有班主任的苦口婆心的教导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伴随着小姑娘清唱着"那些花儿" 泪啊~

似乎一辈子都不会再有那么努力那么专心那么目标明确的日子了
现在的我 徘徊迷茫
可是在高三 只觉得 要做题目要认真听讲要好好准备高考 然后就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就像片中
一位女同学说的"闭上眼睛 拼命往前"
班主任说了2次这样一首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一年 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只要奋不顾身往前就好
现在 需要考虑的太多
即便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得是什么 客观条件也未必允许
看似摆在面前有很多条路 随便怎么走都可以走出一个未来 但是需要权衡的因素实在太多

这部片子 看得我很心疼 真的
我突然想到几天前看黑砖窑事件时候 自己也是非常的心疼
真的觉得 那些自己似乎一辈子都不会涉足的偏远地区 才是反映中国真实面貌的地方
我和他们经历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青春
正月初五 外边还在放着焰火 他们就已经坐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自习
还有一个叫罗燕的小姑娘 在踏出高考考场后 就抱住同学哭了 说感觉考的不好
真的是非常心疼 拿着餐巾纸穷摸泪

高三的日子 真的是苦中作乐绝望中找希望的日子
也是一生一次永远铭记的黄金岁月
那些花儿成为回忆 于是便有了那句"没有不感动的回忆"

 6 )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03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
  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
  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做题。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步。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
  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

 短评

忘记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那是十六年前,如今我依然没有长大。

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泪流满面

10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推我们压抑的前进

15分钟前
  • SpringCameras
  • 还行

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推向了那倒独木桥,泥沙俱下,不能自已,以至于我们都没空问一下这一切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哪。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17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真正的中国青春不是小时代也不是左耳

21分钟前
  • 十方
  • 力荐

作为文艺作品它粗糙又略显混乱,不过很多高分应该是打给那难以忽视的真诚和观众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国情”两字有时候真能解释很多,当看到片尾那一串大学名称和“复读”字样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不只是扼腕叹息。影片的后半段一直在止不住地淌泪,5年了,不知那群孩子身在何方,是否安好?

25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这是我亲爱的母校,我有过的青春。

2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不知道中国孩子的青春里什么时候能多一点颜色。

33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谁不是自那白惨惨的青春里踉跄而来

3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因为片中主角就是我们校的林佳燕,跟我一样也是文传,只是低3届。中午听说协会那边的人还找到了她,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就更有感触了……啦啦啦啦去吧,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班主任人还真不错

42分钟前
  • 七 仔
  • 推荐

能将一年的内容装入一个半小时是一种本事,况且选择的素材都很恰当。正在经历高三,所以看着比较感慨。

45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就像是我曾经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一样的学校大门,一样的师资层次和教学物质条件。一样的老师风格。当最后出现学生们的归宿,有流泪的冲动。四年之前,我文科,我恋爱,我想走出那个山城,去遥望远方。

50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段....

51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天下的高三都一样,天下高三的学生都一样。被梦想和青春挤阅得痛并快乐着……

55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学生”

6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仍旧还是觉得那一年,决不能重复,很庆幸,我走出来了,头也不回,然,可能是真的老了么?想要回去高中看看了,那个已经废弃的教室,上面是不是还有我曾经刻下的名字……

1小时前
  • 苏小安。
  • 力荐

在某些的时候某些片看了和吸毒一样。【高三】这片让王锦春老师赢得了超高口碑,他相貌不出众,语音不标准,像痞子一样抖腿,像流氓一样吐脏,可他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循循善诱,一个吐槽汪国真又引用汪国真的负责班主任,他们说:嫁人当嫁王锦春。

1小时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本以为看片子时会罕见的痛哭流涕,不过没发生,因为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到家。不过有些“哭点”还是很有印象的,比如那次班会和北方的狼,那个女孩和那些花儿。最容易勾引眼泪的还是王老师的一些话语,不愧是教语文的。看这片子很容易勾起些相同或相似的回忆,回忆是最容易伤感的。王老师确实让我很喜欢!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

片子里晨读时候朗读的那些文综屁话(尤其政治)让我感慨万千还有放英语听力时候的"丁冬"

1小时前
  • Pirouett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