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

HD

主演:易勇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谜案 剧照 NO.1谜案 剧照 NO.2谜案 剧照 NO.3谜案 剧照 NO.4谜案 剧照 NO.5谜案 剧照 NO.6谜案 剧照 NO.13谜案 剧照 NO.14谜案 剧照 NO.15谜案 剧照 NO.16谜案 剧照 NO.17谜案 剧照 NO.18谜案 剧照 NO.19谜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杀人游戏者、逻辑爱好者必看影片

摘要:杀人游戏爱好者必看影片,虽然此步影片和杀人游戏本身无关。当然这也不是一部同大众圈子所宣扬的《天黑请闭眼》的低俗电影。
    正文:
    这是一部充满逻辑与悬疑的影片!
真像雀实是匪夷所思的。
男主角很NB,似乎用逻辑去搞定了所有问题。让我不得在看片之前就去下载了《逻辑哲学论》电子书去阅读。
可结局是………………
但不妨碍作为一个杀人爱好者和逻辑爱好者强烈推荐此片的理由!
摘要:

经典台词摘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
哲学已经死亡。
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你就是那支蝴蝶!--

感想:
可大胸女主角在飞机场弃男主角的离去再一次让我想起《美丽心灵》中纳什上台领奖的发言中的一段话:
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2 ) 认识论迷雾与《牛津谋杀案》

认识论迷雾与《牛津谋杀案》

文/空语因明

1】《牛津谋杀案》作为一个悬疑罪案影片,其中探讨了一系列根本的认识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布置出了悬疑的情节,而且也作为线索揭示着悬疑片的类型实质,由此可以将该影片看作“元类型”的悬疑罪案影片。这种“元类型”是对观念的意义而言的,作为观念形式的组织方式。

2】作为认识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可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将偶然获得的认识或未经审视的常识置于缺乏前提的情况中。这种情况的结构是“不知→可知+可知→不知”,这就是悬疑的状态。

2-1】《牛津谋杀案》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Can we know the truth”。其中,塞尔德姆教授与马丁讨论的大部分认识论内容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他们首先将“数学作为一切模式的科学”从认识的典范放逐到认识的荒漠中,知识的必然假设成为偶然的,不确定的。然后他们讨论了不确定的状况,这时候常识不是知识,而是人们的自以为是:比如感觉的对象甚至在感觉之中都可以是自相矛盾的。眼前的事物不再那么确实,而是恍惚成了迷雾。

3】所谓悬疑就是经过认识论迷雾,让知性之光显现的过程。这就是悬疑的类型界说。为了使悬疑的效果足够显著,认识论迷雾要持续下去,直到知性之光呈现之时才消散。

3-1】《牛津谋杀案》是让这样的认识论迷雾直接通过问题的讨论呈现着,而对于悬疑片而言,认识论的迷雾往往是通过不那么直接认识论的方式演绎的。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那种直击认识的迷雾,那么也就不成其为悬疑。

3-2】知性之光,当然不能外在于悬疑所营造的认识之迷雾,不然那就不成其为迷雾,而是漆黑一片。知性之光散照在整个认识论迷雾之中,它在此迷雾中反射与折射,最后通过某种方式在悬疑的末尾聚焦起来。

3-3】在《牛津谋杀案》中,最后呈现的知性之光看起来有些诡异,因为它是对知性的一种否定。这也是它作为元类型的一个特质。一般而言,为了营造悬疑之后的显著反差效果,知性之光的呈现与之前的认识迷雾比起来往往会被夸大,从而显得有些失实。悬疑效果越明显,那么它背离实情的可能就越明显,毕竟它更接近一种思维游戏。

4】悬疑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人们进行认识的固有缺陷。进行认识的缺陷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有待认识的事物被遮蔽;其二,观看者被假相迷惑。利用第一种缺陷布置悬疑是通过某种方式掩盖事实或不告知认识;利用第二种缺陷布置悬疑是通过某种方式去误导,或者观看者会自行陷入假相中。第一种悬疑方式,可以称其为“一贯线索的方式”;第二种悬疑方式,可以称其为“分化线索的方式”。

4-1】采用第一种悬疑方式的影片,其线索虽然是一贯的,但是它在悬疑的过程中却不是那么明确的,或者说,处在悬疑之中,它必须不明确,其一贯性在于结局与开端的明确对应。采用第二种悬疑方式的影片由于不必担心悬疑的氛围过早消散,故而它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线索,但这个线索往往在结局中却不是真正有效的线索,它是分化出的,起误导作用的线索。《牛津谋杀案》采用的就是分化线索的悬疑方式。

4-2】对于第一种方式,观看者在看过之后往往会感觉恍然大悟,就像真的获得了某种明晰的认识那样满足;而对于第二种方式,一些观看者在看过之后,却大呼上当,就好像他们被悬疑的假相玩弄了似的。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虽然悬疑片利用了观看者的认识缺陷,但是观看者大概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却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同时也是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他们会不接受某些悬疑的设定。

4-3】《牛津谋杀案》就直接地呈现着人们的认识缺陷,这些认识缺陷对于常识的世人而言是一种陌生的难题,是一种非自我的困难。该影片的分化线索成功展开的前提也是利用影片中角色马丁的自我肯定的倾向,他在自我的认识中预设着未经真正审视的前提。他就是在自己的寻求清晰的倾向中,陷入了一个虚构线索,同时,作为观看者,所具有的是类似的倾向,并且陷入的是同样的虚构线索。

5】在悬疑的认识论迷雾之后呈现的知性之光也就是悬疑的情节得以解析的根据。这样的根据当然不能仅仅是事实而已,它必须是解释,从而,真正的根据也就是自然律。自然律包括物理律和心理律。作为心理参与的悬疑片,心理律大致上就是人性,其表现通达的现象是人生的遭遇,物理律也参与其中。对于生存着的人而言,认识论问题从来都不只是思维的问题,它是生存状态的问题。哲学的最基本真理蕴含在观念论之中,那就是“观念域是完备的生存现象域”(也就是说“存在即被思维,被感知”)。认识论迷雾,也就是生存状态的迷雾。

5-1】既然认识论迷雾也就是生存状态的迷雾,那么可以说悬疑就是透过生存状态的迷雾去看待其起源或根据。在《牛津谋杀案》中,塞尔得姆教授之所以布置那个认识论迷雾,目的在最后被揭示为他为了将他所关心之人从后者的生存状态迷雾中解放出来。一般的,悬疑片通过心理律寻求依据的时候也正是在解放生存状态的迷雾。

6】悬疑情节往往与罪案联系在一起。大概,“无知就是罪恶”,这样可以为悬疑与罪案之间的强烈联系确立一种理解。无知意味的是观念的缺乏,同时它也就是生存状态的缺乏。这样,对于生存者而言,无知作为罪恶也就理所当然了。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悬疑罪案片不仅弥漫着认识论迷雾,也弥漫着正义迷雾。正义是罪恶的克服,它是对生存状态之缺乏的补充。正义不是别的,它正是观念中的生存意义。

6-1】传言说,当年勃兰特·罗素问维特根斯坦,“你在思考逻辑,还是你的罪恶?”维特根斯坦回答道,“两者都有”。这样一个段子,或许让一些人为之惊异,故而才这么乐意把它当做奇闻来传播。我在这里摆出这个段子,倒不是觉得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有多巧妙,而是由于它对于哲学而言太平常了,也是由于它契合着《牛津谋杀案》的主题。在《牛津谋杀案》中,在罪恶之前,一个合乎逻辑的想法促成了罪恶。贝丝听到马丁说,“你应该试试”。这个建议如此合乎逻辑,以至于贝丝很难拒绝它。这使得她杀了人。另外,在罪恶之后,对逻辑的思考实际上掩盖了实际发生的罪恶。塞尔得姆教授通过布置出一个具有逻辑序列的连环谋杀案的假相,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犯罪者。实际上,如果没有那么一个合乎逻辑的建议,罪恶很可能不会那样发生。如果没有那种逻辑构造出的罪案序列,罪恶从一开始就会轻易地呈现着。逻辑不但促成了罪恶,也掩盖了罪恶。

6-2】对于《牛津谋杀案》中的情况而言,“无知就是罪恶”的意义不再那么单纯,而成为“如果无知,你就无法掩盖你的罪恶”。这大概也是学习法律的必要:首要的不是用法律去保证正义,而是用法律去保证不无知。

7】在一些悬疑罪案片中,逻辑属于正义的,是因为它能够揭发罪恶;但有时候,逻辑并非正义的,但它能够掩盖罪恶,从而营造正义的假相。翻云覆雨,正义成为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对于非游戏的现实而言,应该是不安的,但对于悬疑罪案片而言,倒是营造悬疑效果的路子。悬疑罪案片这样做并非反现实,相反,它正好呈现着现实:正义确实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悬疑罪案片营造正义迷雾,这意味着,观看者所期待的正义得不到保证。在公众生活中,正义的根据在法律中,而法律实际上是通过立场去起作用。正义的根据并非在逻辑中,而在于立场,立场是相对的,故而具体的正义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的世界令人不安吗?可能是的,但如果你善于利用逻辑,那么你可以去掩盖这一点。

 3 ) 说话要小心 牛津真黑暗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讲这个故事饶了一大圈,看得真累。
另外,向伟大的图灵和Enigma致敬,所有关于解谜的故事都没有那段历史鲜活生动。

 4 ) 关于犯罪、偶然性和爱情

这是一部很考验观众推理能力的电影。
(没有足够的耐心、强大的好奇心和研究精神,就不要挑战了。)
像我这样的悬疑小说迷,看书总是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亚莱克斯齐刚、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等,美剧中所有关于犯罪的什么识骨追踪、犯罪现场、犯罪心理之类统统跟进,我还是觉得电影里好像每个人都是凶手,电影中后期更是挫败感,我是不是根本没有看懂?

一切既然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为什么如此深奥难以捉摸?
电影里赛尔顿教授关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讲座中,认为人们是不可能真正KNOW真理的,“不存在这样的真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找出一个绝对真理、一个毫无争议的命题,来帮助人们回答他们的问题。Philosophy therefore is dead。”教授给哲学判了死刑。
而年轻气盛又崇拜赛尔顿教授的留学生马丁,则相信圆周率、黄金分割线、费氏数列之类,认为“自然的本质是数学的,现实之中有一个隐藏的目的,一切都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计划、一个逻辑序列来安排的,甚至到最小的雪花,它的结构也包含着一个数学原理,因此,如果我们能发现数字的神秘意义,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之意义了。”
这里让我联想到了《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之类充满着符号学与犯罪的悬疑小说。是的,这也是一件充满符号学、数学理论的系列谋杀案,但是从某些方面讲又是背道而驰的。

人们往往喜欢将偶然性和既定的规律挂钩,来暗示自己。
一切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就像电影中赛尔顿教授在讲座中对马丁所讲的:“数字也会撒谎……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看似是深奥的系列谋杀案,而一切出于偶然。四件凶杀案,大家猜猜有几个凶手?我觉得自己很罪过,就好像送别人一本书,把结局写在扉页了。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动机——所有的凶案都不能忽略动机,更是匪夷所思。根据蝴蝶效应,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起遥远国家的一场飓风。看似不经意的好感,引起一场灾难,不符合逻辑,又是符合逻辑。
“因为我们需要生命有意义,一切都按照逻辑走,而不仅仅是随机的,仿佛我们不是被命运操控着。但不幸的是,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恐惧。”电影里的赛尔顿教授说。

在这里我其实是想讨论偶然性。人们喜欢将偶然性和所谓的逻辑联系起来,来暗示自己的命运。

然后我们再撇开这部电影谈点别的。
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虽然这部书的主题是讨论爱与责任之沉重造就了生命中真切实在的意义,但是我们这里仅讨论一些无关的细枝末节),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美好。
托马斯顶替同事出差(第一重偶然),下榻一家旅馆(第二重偶然,恰好是这一家),特蕾莎正好轮班(第三重偶然),和特蕾莎相遇时正好听到贝多芬的曲子(第四重偶然),特蕾莎下班后、托马斯乘火车离开前得以有一夜情的机会(第五重偶然),不久特蕾莎辞掉工作拖着行李去捷克首都找他(第六重偶然,因为特蕾莎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她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人,紧紧抓住这场改变命运的机会),两人ML之后特蕾莎发烧了导致她留宿在托马斯的家(第七重偶然,因为托马斯从未留宿过情人)。
这时候托马斯对生病的特蕾莎产生了联想,用了一个危险的比喻——仿佛她是一个婴儿,被放在篮子里沿河漂流至他的床榻之岸。关于什么圣经或者托马斯受过的教育什么的咱们暂不讨论,这个比喻让托马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特蕾莎,就好像她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
鉴于手头没有这本书,上文都是靠回忆写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见谅。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这件事,这个人,这句话,一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就好像是按照哪里来的逻辑接下来应该发生些什么,或者我爱上了这个人,因为他就好像是……balabala诸如此类。我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使得我们希望事情总是有规律可行。那些电影的情节,那些小说的描述,不都是这样的吗?然后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一些事情可能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发展。

这部电影颠覆了我过去那些年建立的逻辑分析能力。亦或者消灭了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我要说的是,当人们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视作命运的美好安排,亦或者认为这些偶然事件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这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左右人们的情感。

念叨了这么多,无外乎寂寞无人说话,所以自言自语。第一次写影评,批判者笔下留情。
总而言之,期待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希望自己不会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来逻辑化地体验爱情,用个通俗地比喻,好像被嚼过的甘蔗,对生活地体验成了第二轮的。

 5 ) 看我的评论可以省一个多小时看电影

我是先接触混沌学派再看这部电影的,所以很认同这部电影的宗旨。

简单的讲讲来龙去脉吧:
一开始从维特根斯坦引出主旨:can we know the truth?小马丁认为只有数学的领域是能够追到真理的,所以他相信圆周率pai。老教授认为数学也是不可靠的。
主要人物:
小马丁:蝴蝶,花痴
老教授: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
小护士:喜欢学者型,光屁股穿围裙很性感,rt很小巧,真想舔一口
beth:女花痴,闷骚,冲动型
房东老太:老教授的前前前前。。。。前任情妇,激光枪扫都硬撑住不死掉的老巫婆,没你就没这么多破事儿了
开车司机兼换器官小孩他爸兼数学医学双料爱好者:谁也没重视他,但是他非要自己跳出来,结果搞得大家都糊涂了。感觉他是维特根斯坦和海森堡一起托梦下凡来阐述自己“不知道”和“不可测”理论的冤大头,但是实际效果又救了小儿一命。
次要人物:
怪怪的室友:完全是来蹭饭的
侦探peterson:老实巴交的警察,没你们教授添乱也能自己搞定的中年男
切掉四肢的数学家:很佩服你的想象力,硬是从神经病的行为中总结了一套很复杂的模式,并惊叹这些模式是多么复杂精巧简直绝了,并进而崇拜神经病觉得他们是伪装的最聪明的人,并进而假装自己是神经病,并进而真的成功成为神经病了。
道具:
医院死老头,乐团死敲三角的,很傻很天真的弱智小朋友,一本写毕达哥拉斯学派历史的破书,报纸一张,照片若干,内裤几条

第一个死鬼:老太

不巧的是,房东老太婆就马上被杀,而且当时的拼字游戏正好是德文的圆。老太是女儿beth杀的,beth是因为马丁无意间的放电而杀她妈的,beth可能和老教授有一腿(也可能没有),但是老教授觉得欠了beth一个人情。因为beth他爹和老教授原配是老教授杀的,为了和房东老太达到长期乱搞的目的。beth求助老教授,老教授和马丁同时到达现场。老教授看了德文“圆”,就灵机一动引出series killer,其目的是为了为beth脱罪,并给出古字“1”。

第二个死鬼:医院老头

光死一个不够,不足以让beth完全撇清,所以老教授乘去医院看十三点同学的机会,在一个自然死掉的老伯伯身上做手脚,并给出两个半括号的古字“2”

第三个死鬼:乐团老伯

死的很凑巧,正好又有三角又有肺气肿,于是被本来已经可以收手的老教授利用,并给出古字“3”

第四帮死。。。小朋友:很傻很天真的英国小朋友

教授决定收手,并在报纸上披露密码答案,内心说道:打完收工。不巧却引发司机兼慈父的灵感,杀10个小朋友来为女儿提供器官。

大结局:

马丁很牵强的从老教授在乐团老伯死之前不知道第三个图案,一下子就跳到说老教授就是幕后黑手——完全不考虑其他可能性;然后老教授反咬一口,说都是你马丁乱放电,才让beth把持不住的引出这段破事儿——完全不考虑这事儿已经积累咕嘟了5年,甚至几十年,以及自己的傲慢和轻率的在报纸上公布消息。最后,一老一小两个数学家在日光的余辉中并肩而坐,含情脉脉,情意款款,互诉衷肠,小护士在千里之外哭:没想到前后遇到俩变态
就这么点破事儿,但是看起来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

 6 ) 规律并不存在——评电影《牛津谋杀案》

       《牛津谋杀案》是我在2011年里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然后幸运地被戳中萌点。戳中我的一是它作为一部推理电影独辟蹊径的设计,二是难得的把哲学与推理相融合,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融合。

       电影一开始提到了维特根斯坦,难得的是我对这个名字竟然不陌生。虽然我对哲学的概念非常肤浅,但是最近不小心因为看了有关社会治疗的理论,稍微对这位“大boss”有了一些解了。不要误解了,其实这位innocent哲学家并不是幕后真凶,他早在1951年就逝世了,只不过该剧的作者参考了他的思想,牵动了剧情的发展。

       “规律并不存在”是我对维特根斯坦部分思想体现在该剧中的解读,不知道是不是误读。一种序列下总有无数种可能性,严谨的数字和逻辑推理并不能导出事件的真相,这是该剧的观点,也是推动该剧推理主线的核心思想(这让“真相只有一个”的柯南小盆友情何以堪啊......)。于是《牛津谋杀案》里的逻辑数学家们,完美地演绎了一场由完全的偶然性构成的完美逻辑推理(这就是戳中我萌点的地方啦,难得一见的“反逻辑的逻辑”的推理小说构思~~)。

       以下就是全然的哲学思考啦,关于这部电影遵循的思想,我觉得是:人们不可能遵从严谨的逻辑获得事实真相,我们所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事实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那一刻存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让我想到薛定谔的那只猫~~)。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范围内的,至少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学的影子。现象学只重视对于完整的现在,此时此地的描述,而并不重视“解释、预测、控制”,所以我们只能确定我们所见的,而不能预测所有的可能性。诚然,现象学的思路比起实证主义(大多数是一些实验室实验~)使我们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承认事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于心理学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

       回到这部电影,最后貌似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从纯粹的逻辑和客观规律来进行推理虽然可能导入错误的结果,但有一样是决定性的,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指向了真实的结果。我想在这里为心理学小小地欢呼一下,因为在人们无法预测的多种可能性的犯罪手法下,有时候逻辑可能无能为力,但是只要行为的内在驱动存在,行为就指向基本确定的结果。

       不过人类的动机也不是那么好预测的,否则马丁也不会成为那只无辜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改变了贝丝的想法。所以说,什么是确定的,谁知道呢?也许人们真的应该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唯一的真理就是——没有唯一的真理。

 短评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1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14分钟前
  • miss z
  • 较差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18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25分钟前
  • Lucifer@CCC
  • 推荐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30分钟前
  • 高光光
  • 很差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31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32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33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38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41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42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44分钟前
  • Whisper
  • 力荐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46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47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52分钟前
  • 锦瑟
  • 较差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57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