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最懂得

第8集

主演:大米,Jamie,Bilbow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2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3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4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5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6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3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4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5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6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7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8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19奶奶最懂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

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多学习借鉴了;很有爱很用心的外国朋友;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多学习借鉴了;很有爱很用心的外国朋友;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多学习借鉴了;很有爱很用心的外国朋友;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多学习借鉴了;很有爱很用心的外国朋友;拍的真好,比中国人自己都用心哈,多学习借鉴了;很有爱很用心的外国朋友;

 2 ) 这不是单纯的美食纪录片了,更是人文关怀片!

感谢《奶奶最懂得》这部片子,把我们中国最古老、最朴实、最富有人情味的味道“记录”了下来。

不同于其它美食纪录片的宏观大视角,《奶奶最懂得》以外国友人大米去拜访各地奶奶以及学习奶奶的厨艺为线索展开,视角温暖细腻,画面朴实精美,情节简单却不失动人,涉及到的食物家常却能勾起回忆。

片子一中一西、一老一青的碰撞,恰好击中了观众最深处的情感:中国奶奶用她们的一生养育了后代,创造了最温暖朴实的美食,可是我们有多久没有吃到奶奶做的味道了呢?谁曾回去陪伴她们呢?谁来延续她们手中的味道呢?

看这部片子,已经不觉得它只是一部单纯的美食纪录片了,而是一部人文美食片。也许奶奶们没听过也没吃过大米给她们做的西式料理,但是奶奶们对食物的理解依然最懂得,当然,她们也最值得这份欣赏和犒劳。

当看到奶奶们和大米之间真挚的交流、朴实的笑容和美味的食物时,你会发自内心地觉得:美食,真的是治愈人心啊!

 3 ) 美食缺少了家的味道,就像菜里少了盐。

是被名字吸引来的,刚好这段时间充了会员。结果看第一集,就觉得这节目太合我口味了。“旅行”与“美食”的结合,都是我最钟爱的主题。节目中的“大米”,所经历的,正是自己希望的旅行方式,背上背包(绝不能拎个滑杆箱…),搭当地人便车,或步行,去到很漂亮,但没有游客的村寨里,与当地人交流,和他们做朋友,一起吃饭,品尝最地道、最传统的当地美食。还认识了许多亲切的老人,听她们讲她们身上的经历。然后自己也给他们做一道,用当地食材,结合奶奶们的经历,改良的西餐。

巧克力都皮包
八珍炒糕
布谷肉
法式藏寨里脊肉
西班牙海鲜饭
咸埘

节目用“奶奶”这个主题,真是特别新颖,很少看到有和“奶奶”相关的节目。不过,如果是相关的视频,确实在B站里看到一些up主拍摄自己的家中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们的做菜。

我觉得节目好看的另一个原因,理所当然是主持人/主厨,“大米”了。用一个来自没有美食的国家的外国人,用他的视角来探寻村寨里“不起眼”的美食。因为毕竟是外国人,在品尝到当地的食材后,他所表现出的惊艳,赞不绝口,会显得讲得通,不那么刻意。同时,“大米”的情商那么高,会逗奶奶们,会化解一些尴尬,很会主持节目。再来,也喜欢“大米”在片中的穿着搭配,短裤衬衣加小白鞋,是令我向往,却hold不住的搭配。还有,看“大米”做菜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虽然地方窄窄,但仍不让患有“强迫症”的我发狂;也学到了许多,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的食谱。

大米的大腮帮,像不像盒马鲜生……
“火焰肉”
奶奶
“大米”与奶奶的拥抱

然后说说和节目一些相关的东西吧。

1、又是一部腾讯出品的美食“纪录片”,暂且先打个双引号。一开始以为也是陈晓卿的稻来传媒科技制作,但后才发现不是。但片尾总监制一栏中,是陈晓卿的名字,想必也给该片提供了不少建议。

2、我当然知道节目是经过剪辑的。而且,当然是有团队在拍摄,节目中遇到的奶奶们,肯定也会是事先沟通过的;包括第一集里,“大米”向邻居家借三轮车,去田地里买菜,宅子里买面粉,这些都是拍摄手法。节目当然是通过剪辑,呈现出观众想看到真实美好的一部分。所以,我会觉得“纪录片”应该打个双引号了。

3、虽然是剪辑过,不是“最完全纪录”,不是“最完全真实”,但不影响它是个好节目呀。如果只思考到“这些都是拍摄手法”的层面,然后就洋洋得意了,然后打一星,我觉得那就是键盘侠的思维了。如果再思考,那么这些剪辑,这些拍摄手段,这是为了做优质的节目呀。

4、对于节目中的一些煽情,并不觉得过,反倒觉得刚刚好。这些煽情背后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每次觉得再煽就要越过那个舒服点的时候,“大米”都会在“此刻”巧妙地化解。

5、在节目最后职员表中,可以看到负责拍摄的职员,导演。所以这是一个团队在做这件事情。

6、制片人里竟然也有“大米”,职员表的最后,在制作方一栏,看到了除腾讯外的Big Rice Media LTD.和BYAN PYLE Productions,前者很明显是“大米”自己的公司,后者是一家迪拜拍摄公司。在领英上都可以查到两家公司。

“大米”是其中一名制片人。
“大米”成立的公司
领英上,大米的公司
另一家金主在领英上的网站
骑自从陈

7、最后一集,讲到了海南。关于第一位奶奶讲“白话”。据我了解,陵水的疍家人,确实大部分都讲“白话”,但它并不是海南的方言,不是全海南人都讲。海南的方言仍以海南话和其分支为主。

8、“大米”在片中,做一手好菜,中文说得很标准,长相在欧洲人里属于好看那一类(不过,他的腮帮挺大,让我一度觉得他像盒马的那个logo…),情商也高,粤语也在线,然后还有自己的公司。究竟是何许人也?但我按捺住我的好奇心,不打算去搜索人家的事迹了,因为太花时间了。

9、节目竟然没有赞助商。相信第二季肯定会接到广告,我觉得“盒马鲜生”最合适了。但由于疫情影响,想来,第二季都还没开拍吧…而且我也没去搜“大米”的社交账号,所以无从得知其最新动态了。

最后仍是对自己的反思,自己去尝试这样的旅行可以吗?

不过我面临的节目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问题有:1、我做菜不好吃,色香味三样没一样沾边,而且很明显,“大米”做菜的锅碗瓢盆一个人根本带不动,只能携带简易的炉具;2、我的情商太低了,很难能像“大米”那样大方地与当地人交谈,并和他们认识;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长得比较丑,如果真要去和当地人交流,别人会拿笤帚赶走我的。

这些问题,对一些容易冲动、缺乏思考的人也是一种告诫,旅行不是光是片中的那些美好的。但对于我来说,我把上面的状况都考虑进去了,但为了旅行过程中那种向往,仍是我想去尝试的。

 4 ) 晓卿推荐的节目,追起。

挺好看,外国人探访中国民间美食,还是老一辈人的手工制法,只怕以后会失传了,可惜。

寻访人是三十岁的外国大男生,爱笑有礼貌,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的创新美食,哈哈哈哈,太西方化了,哈哈哈哈,真的外国人,鉴定完毕😂

第一集一位老奶奶接到大米给她做的汤面,开玩笑说比儿子还好咧,笑死我,特真实。

 5 ) 聊慰乡愁的纪录片

听说《奶奶最懂得》是美食纪录片,奔着下饭去看的。一个叫“大米”的英国人,走进中国的乡村,跟各个地方的奶奶学做菜。但实际这部片子没那么馋人,至少没有一道菜让我种草,发愿哪天去尝一尝。当然,《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充满诱惑,我也没有列品尝清单,大概我于吃方面太过将就,永远担不起吃货的殊荣。

但我还是把纪录片全部看完了,因为这部纪录片用影像保留了一部分我丢掉的生活,我可能不会过那样的生活,但我也不想那种生活方式从地球上消失。大米每一集到一个省的两个村庄,或者说两户人家。其中一集是到四川的一个藏族村子,去村里唯一还保留“锅庄”的人家学做火烧子馍馍。什么是锅庄呢?我听了有点好奇,结果一看——

哎哟,这个我老家的村子也有,在厨房的地板挖个方形的坑,架上铁制的三脚架,烧上柴火,既可以烤火,也能做饭。围炉夜话埋个红苕,烤个粑粑,也很方便。我们村子虽然没有火烧子馍馍,但有糯米粑粑,一烤就会蓬松、发胀,像小猪一样软糯。趁热拍拍灰,一边吹,一边掰一块往嘴里塞。城市人可能觉得炉灰脏,大米倒是挺接地气,认真地品尝,不像吃播们的表情那么浮夸。我有时候挺羡慕他们这样的职业,我也想跟奶奶们学做菜,如果没有节目组事先沟通,奶奶们也未必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还让你登堂入室。

奶奶们的家常菜

大米每集找两位奶奶,跟每位奶奶学做一道菜,再用当时的食材,做一道西餐或者东南亚菜给奶奶品尝。看大米做菜的架势,不像摆拍,所以他对奶奶们的赞美,还能从厨师的角度说个所以然来。而奶奶对大米的表扬,显得有点言不由衷,礼貌多过于实质。倒不是说由此断定大米做菜不好吃,而是人的口味,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是很顽固,除了自家灶台上做出来的饭菜,其他都很难吃。所以大米与奶奶们的互相称赞说不定都是在给镜头面子罢了。尤其是大米品尝我大贵州“牛瘪汤”时的生无可恋的表情,只能说他太敬业了。

暗黑料理“牛瘪汤”

正因如此,身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的魅力不在于美食,而在于奶奶。在一个崇尚年轻的时代,别说奶奶辈了,中年人都渐渐丧失存在感,沦落为江山社稷图的背景,很少有镜头对准奶奶们饱经沧桑的面容以及她们从早忙到晚的生活。片子里的奶奶六七十岁了,有的在市场卖豆腐皮,有的卖豆花,有的去山上挖冬笋,有的给外孙女带孩子。只要她们走得动,就不停地干活,周遭的人也习惯了她们的忙碌。熟人提及她们,也只知道是某某奶奶,而不知其名姓。看着大米操着一口流利的接地气的普通话,陪着奶奶们烧火、洗菜、切菜,聊聊家常,有种莫名的温馨感。我也想过田园诗般的生活,但衩姐说得对,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是可以变现的诗与远方,比如辞职去大理开客栈(有收入);回乡种果树,达到褚橙这样的名望,就变成了传奇;田园生活要像李子染那样,拍个视频有上千万的流量,才有诗,否则只剩田园。《奶奶最懂得》拍出来的奶奶的日常,我只要返乡就能获得,然而,所谓故乡,就是你永远怀念,却没打算回去生活的地方。

这是一部聊慰乡愁的纪录片,如果有下一季,我还会追。

 6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中西合璧的美食之旅

第一集-浙江:潘周家-陈凤青65岁-长寿面-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郑宅-张美仙70岁-豆腐皮-巧克力豆皮包

第二集-安徽:木梨硔-汪冬囡66岁-冬笋米粿-冬笋意大利面,洪春囡73岁-臭鳜鱼-葡萄牙臭鳜鱼汤

第三集-云南:玉湖村-赵有执69岁-粑粑- -火锅-葡式土豆甘蓝汤,李近花65岁-月饼-苹果派

第四集-四川:中路藏寨-呷哥阿冲71岁-Yawo(布谷肉)-法式藏寨里脊肉,格玛初71岁-火烧子馍馍-西班牙蛋饼加馍馍

第五集-贵州:肇兴侗寨-陆锦兰69岁-牛瘪汤-意大利侗寨肉丸,水扒村-蒙翠芝75岁-韭菜包鱼-法式鱼包柑橘

第六集-福建:白胜村-吴月梅72岁-八珍炒糕-西班牙海鲜饭,白沙村-林梅糖67岁-咸埘-平潭鱼派

第七集-广西:黄姚古镇-杨碧珍82岁-香芋扣肉-黄姚芋叶扣肉,郭美妹72岁-豆腐酿-豆腐布丁

第八集-海南:新村港-陈桂英63岁-气鼓鱼粥-气鼓鱼越南春卷,南湾村-黎吉銮69岁-椰子鸡-和乐蟹意大利饺子

 短评

大米很懂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人情世故。比如烧鱼时大锅起火,就一句 年年有鱼,红红火火,真是人才。

8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美食,虽然深度不足,但是诚意满满,最妙的是做到了中西合璧。

11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职业病了。自己也跟拍过各种知道个中艰辛。美食纪录片不好好在厨房做我就觉得摆拍痕迹太重了。这种为他在泥地里捣珐琅锅的然后还要重新烧几份摆盘给拍的心痛和回忆上头严重抵消了表现出的烟火气。(我是非典型观众)

12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还行

奶奶你什么星座 我们圆圆座

15分钟前
  • Plankton
  • 力荐

大米情商极高、可爱,奶奶们常常流露出“你这个笨小子动作太慢,我来!“的神情,哈哈哈

16分钟前
  • 费纸姬
  • 推荐

这个就是记忆中中国的老味道吧· 很暖的·

20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推荐

虽然有摆拍痕迹,但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那些原生态的美食,也有更多的人能和这些深藏不露的奶奶们说说话

25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没有说教,没有旁观评论,没有假大空的文案,一个英国人甚至比中国人更能平等的看待中国的民间美食,并且亲身参与其中

30分钟前
  • 气质女孩放响屁
  • 力荐

外国人视角的中国乡村和美食,真的很好看

31分钟前
  • 落北
  • 力荐

大米是我最爱的中国美食节目大厨,他亲切热情接地气。奶奶最懂得不光是关于美食的节目,更是关于她们的人生故事。虽然都是在旅游村镇,很多家一看就是旅游业者,但这样的节目,还真的挺勾乡愁的。7

32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这部纪录片实在太棒了,在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引而出,主要是因为大米并没有站在旁观视角去探索美食,而是通过自己去交流去学习来寻找最地道的味道,而相对应的回馈是就地取材做一份料理,真正的中西结合,除了能改变当地人对食材的认知,也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交流呀!

34分钟前
  • 毕娑
  • 力荐

牛瘪印象深刻

39分钟前
  • Ig
  • 推荐

不错,下饭。奶奶是一个家味道的传承,奶奶做什么小时候吃的就是什么,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口味习惯。片子一部分介绍传统做法,另一部介绍主持人做的中西合并的创新菜,以一个老外的视角看现在的农村中的老去的劳动者以及她们身上所传承的劳动技能,蛮好。

42分钟前
  • 黄大治
  • 推荐

跟这普通话十级选手逛吃

44分钟前
  • 塞林格的考拉
  • 推荐

大米真不错,期待第二季!哪里美食节目都没有郑州,但最合自己口味的还是家乡美食。

48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尴尬

52分钟前
  • 肉肉肉肉肉肉肉
  • 还行

“我是大米,美食是我的第一语言。”宝藏纪录片。每一集两位奶奶两道各地传统家常菜,大米则在奶奶们料理的基础上,创新制作两道中西合璧的菜式。关乎亲情、民艺、传承……当然也关乎美食本身。太期待他走遍中国,希望能有第二季。

53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特别紧凑的节目,二十几分钟里,2道当地美食,两道自己做的中西合璧的美食,然后还特别会跟奶奶聊天,每个奶奶都很可爱……

57分钟前
  • fish
  • 力荐

盛赞这部纪录片的创意和选角。主持人非常有礼貌,而且很会举一反三。不仅尊重了东方传统饮食文化,也推荐西方与之相似的烹饪艺术。好看又有趣。

58分钟前
  • Eeu
  • 力荐

奶奶们真是各有各的人生阅历,各有各的性情、可爱!想起了我的外婆!大米也蛮可爱的。

1小时前
  • 大茜大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