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

HD

主演: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崔娜·蒂虹,马库斯·瑞格德,威廉·约翰·奈尔森,乌尔里奇·汤姆森,卡米拉·戈特利布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7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8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9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更好的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典医生安东(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Mikael Persbrandt 饰)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饰)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威廉·约翰·奈尔森 William Jøhnk Nielsen 饰)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马库斯·瑞格德 Markus Rygaard 饰)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回到苏丹的安东因为救治了恶贯满盈的当地大佬,内心正经历着一场道德的煎熬……  影片原名《复仇(The Revenge)》,后更名《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于2011年相继摘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两项殊荣。好汉两个半 第二季匿名者的来信龙骑士新暗行御史勇敢的心(国语版)二十岁房屋是黑的导演请指教总裁请放过我杀人偏差值70记忆中的你钱战五个相扑的少年2022别跑太子妃寅次郎的故事16:葛饰立志篇恐袭工程师连环杀人犯被杀事件第一季雪莉 2024魔女嘉莉2:邪气逼人不看别后悔唐顿庄园第三季艾米丽在巴黎第三季衰鸟向前冲线2020垃圾男孩我在东北做白事的那些年真情到永远解剖外星人玩尽杀绝4:四人组市区新乌龙山剿匪记马肉浴血坚持来电奇缘血染黎明我的王子,我的国王绿色屠夫第三届超新星运动会木吸管时间逆流极速前进第二十七季最好的我们电影版

 长篇影评

 1 ) 关于暴力正义性

《更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包含着两层对立关系,即父亲角色位置的对立与暴力形态的对立,这两层对立性共同阐述了影片中的核心议题——关于暴力正义性的指涉。

“父亲”的在位与缺位

片中呈现的两组家庭,都有各自的家庭矛盾。伊莱亚斯的父母关系濒临破裂,父亲长期工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难民营。而克里斯蒂安的母亲因癌症去世,而他与父亲之间又有着不小隔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安东和克劳斯都有各自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都算不上成功的父亲。但从更深层次来看,“父亲”身份的在位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倾向。

伊莱亚斯的父亲安东长期工作与非洲,而他父亲形象的长期缺位是伊莱亚斯“懦弱”的根本原因。男孩对于“暴力”与“权力”的原初认知往往来自于父亲——这源自于一种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男孩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伊莱亚斯在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上都失去了理想人格的依傍。

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段落。伊莱亚斯在学校被欺负后回到家时,母亲看到儿子心情不佳,便和他开玩笑般地扭打起来。不得不说苏珊娜·比尔拥有女性导演一贯的敏感与细腻。这种场景其实通常发生在父子之间,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玛丽安不得不承担起“父亲--母亲”的双重身份。

而克里斯蒂安的情况相对复杂,克劳斯并不像安东一样,他的父亲身份是没有缺席的,但他一直对克里斯蒂安疏于管教,他和克里斯蒂安之间始终有一层疏离感。所以克劳斯父亲身份是“在位”却”不作为“的,这种”在位“而“不作为”的情况使得克劳斯的父亲形象对克里斯蒂安形成不了男性强权的“阉割式”威胁,这没有了这层威胁,克里斯蒂安则拥有了反叛父权的下意识。而当克里斯蒂安的母亲患癌症父亲却选择放弃治疗时,他内心深处反叛父权的潜意识顺理成章地释放了出来,他理所当然地把对母亲离去的不舍与思念转化为对父亲的仇恨与敌意。这就是克里斯蒂安性格暴躁易怒的根本原因,他父亲身份的“在位”使得他从小就拥有可以依傍的形象与理想人格,而父亲身份的“不作为”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轻易推翻男性强权(父亲)的威胁。

所以在克里斯蒂安面对学校混混和拉尔斯这些比自己更强大、更威猛的男性形象时,他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本能地想要会去推翻和战胜他们。

暴力形态的差异

而全片的汇聚点,就在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小孩串起了两组家庭和两片大陆。伊莱亚斯原本是懦弱而文明的,他不会使用暴力,这既是安东一直以来对他的言传身教,也是他父亲身份的缺位所导致的。而克里斯蒂安用暴力解决了一直以来欺负自己的混混们,使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此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在父亲与朋友、”文明“与”暴力“之间来回摆荡。

在这里,苏珊娜·比尔又一次体现出她的蕙心纨质,她安排了一场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用自己制作的火药炸毁”城堡”的戏码。这个桥段极具象征性,它不仅寓意着克里斯蒂安与伊莱亚斯内心中暴力的火苗升起,更影射着在文明社会下野蛮的、原始的暴力无处发泄的现实。两个小孩用“火药”炸毁“城堡”的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武装与动乱并存的非洲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与回响。

以“火药”炸“城堡”事件为戏剧转折点,影片后半段花了大量时间来描绘两片大陆之间不同的“暴力形态”。

非洲是充斥着暴乱与动荡的大地,那些身处这无法地带的黑帮势力可以将孕妇开膛破肚用她们肚中孩子的性别供他们赌博。在伦敦的文明社会下,修车工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扇人耳光。苏珊娜·比尔用平行剪辑呈现出了不同社会性质下暴力形态的差异。

暴力正义性

同时,苏珊娜又表现出一种“以暴制暴”的正义性——非洲难民最终合力打死黑帮老大,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最终炸毁汽车,都是“以暴制暴”的体现。

这种对于暴力正义性的自我指涉,集中体现在安东这个人物上。他曾幻想着用理性、文明的力量去规训那些无端使用”暴力“的人,但都收效甚微。而在最后,他本着自己人人平等、医者救人的原则替黑帮老大医治好腿伤,而黑帮老大见到自己亲手杀害的孕妇时,不仅没有丝毫悔改与扼腕,还唆使自己手下去强奸孕妇尸体。直到这时,安东内心坚守的信仰与准则全面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以暴制暴”的强权世界。

这就是苏珊娜·比尔要探讨的话题——处于永恒对抗社会关系中的人面对无端的、无目的的暴力时,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姿态?

其实在电影前半段,苏珊娜·比尔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指向性,克里斯蒂安用刀教训了欺负伊莱亚斯的小混混后,他与父亲在车上进行了这么一段对话:

克里斯蒂安:我不还手,他们就觉得我好欺负

克劳斯:你打过来、他打过去,这事儿就没完了,你还不明白吗?战争就是这么来的。

克里斯蒂安:除非你第一次就往死里打,不懂的是你。

我相信导演认同“以暴制暴”具有暴力正义性这一说法,但“以暴制暴”的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如果苏珊娜·比尔真的认同所谓的暴力正义性,那她就有责任和义务将“以暴制暴”这一做法最可能面临的后果呈现出来,而不是轻巧地用大团圆结局把“以暴制暴”背后的结局与宿命轻轻略去。

苏珊娜·比尔完全可以再狠心一点,将“暴力正义性”与“死亡之代价”联系起来,去探讨“以死亡为代价的正义究竟值不值得践行”的议题,这无疑是更加深刻和具有力量的。苏珊娜没敢走出这一步来,甚是可惜。

 2 ) 现实的童话世界

整个片子很流畅,虽然是从1\3处才开始看,却有让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欲望。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记录片,慢慢才发现这个故事更像个童话,一个关于人性、成长的童话。

无论是暖调的原野和晨光,还是冰冷的海岸与黑夜,画面一直让人感觉很舒服。同时,影片中还描绘了很多双眼睛,湛蓝的、深邃的、纯真的、困惑的、渴望的、绝望的、愤怒的、丑恶的…都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最后,小感动适时的涌了出来,就着流动的车窗、和着悠扬的乐曲,童话完美谢幕,带着希望,人类的生活还将继续。

 3 ) 不存在的乌托邦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4 ) 叩问美好的世界

《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标准的最佳外语片配置。宏大又能够细微的深入人心的主题,导演出色的控制能力,演员集体的出色表演,了不起的剧本以及完美的摄影和配乐。通过极具质感的影像表达出导演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最喜爱的。 由于评委必须看过五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投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所以在评委会内部知名度最高的《美错》其实并没有捞到多少的好处。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然而,每一天他都必须面对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暴力摧残的贫苦非洲百姓,生与死就像是一层薄纱一般,仿佛一阵风便可以将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带离这个充满了暴力的世界。他坚守的文明在这片生命转瞬即使的疯狂大地上被暴力放肆的践踏。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生命让他必须接受爱的遗失,这是生命的赠与或者说考验。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非洲某暴力分子的头领向医生求助时,此时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之间出现了矛盾,连文明与文明之间都存在着的冲突,心中完美的世界我们何处去寻找。然而当头领出言不逊,侮辱生命时,医生愤怒的将他赶出营地任其被人砍杀,他再一次陷入了迷惑,我们心里完美的准则一次一次被摧毁,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因为自身是学医的,对这一段的冲突以及男主人公的困惑和挣扎很有感触。

 5 ) 更好的世界

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直面惨淡的人生,展现了暴力、宽恕、正义的复杂性,摘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影片围绕瑞典人安东在非洲、丹麦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作为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外科大夫,安东在非洲难民营度过的每一天,都要面对愚昧、暴力、贫困、仇恨结出的恶果。非洲、丹麦的风景有多美,安东的心境便有多么苍凉。堪比纣王“剖孕妇而观其化”的恶霸划开了孕妇的肚子,一赌胎儿的性别。这样的恶人要不要救治?期盼妻子宽恕婚外出轨的安东,相信复仇只能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无法带来正义。
 
胡适推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随着对自由的认识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宽容只是自由的一部分,没有什么能比自由更重要。丧失底线的宽容和宽恕,实质上是一种狂妄无知的傲慢:自以为是上帝,可以赦免人间的罪恶。宽容成为罪恶的挡箭牌,自由与自由的敌人大可把酒言欢,二战后何必兴师动众审判战犯?不惩罚邪恶,何以播撒善与正义的光辉?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南非,犯罪嫌疑人要获得赦免也必须符合犯罪动机并非谋财害命、澄清真相等四项条件。
 
非洲不平静,领衔全球幸福指数和清廉指数排行榜的丹麦亦非人间天堂。安东的儿子伊莱亚斯身处校园暴力的旋涡,刚从伦敦转学过来的克里斯蒂安路见不平,用打气筒狠狠地给校霸上了一课。影片不愿简单地指责或赞美这样的复仇,而是希望观众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的暴力复仇才不可或缺、代表正义?
 
当着儿子及其同学的面,遭到粗暴攻击和羞辱的安东既未还手,也没选择报警。这倒不是因为他怕那个修理工,而是觉得以暴制暴解决不了问题。为打消孩子们的疑虑,证明自己毫不畏惧,安东找到修理工,后者竟越发蛮横。觉得无须在这样的“白痴”身上浪费时间的安东,俨然非暴力主义的忠实信徒,孩子们则更加困惑,难道这样就算了?
 
不分场合、对象,非暴力主义不过是迂腐的代名词,圣雄甘地的伟大与其局限一样醒目:反对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认为只要拥有非暴力信念,“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甘地甚至非常认真地建议犹太人用和平方式反抗希特勒,犹太人精神领袖马丁‧布伯当然不会同意:“对于不明事理的人,采取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态度,有可能使他们逐渐变得明智起来。可是要对付一个万恶的魔鬼,就不能这样了。”时至今日,印度宪政之父安贝德卡、敢于向殖民者操控的议会扔炸弹的巴加辛在印度的影响和威望,远远超过了狭隘地理解、维护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甘地。假如没有暴力革命的威胁,面对的不是13世纪就建立了议会政治的英国绅士,而是日本、德国一类的法西斯,非暴力运动无异于引颈受戮、与虎谋皮。
 
回到难民营,安东尚未从非洲人的苦难里回过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恶霸竟恬不知耻地声称他的手下有奸尸的嗜好,安东内心的火山开始喷发。愤怒很快传染开来,恶霸遭到难民们的围殴。《狗镇》(2003)里的格蕾斯,从宽恕到相信少了“狗镇”的世界会更好,安东从医生变成咆哮的公牛,都在表明:面对无可理喻的恶人或罪恶集团,居高临下、没有原则的宽恕这一“傲慢”的面具可以撤下了。
 
安东对修理工的“姑息养奸”引发了更大更难以控制的危险: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伸张正义,把修理工的汽车送上了天,也差点送掉了伊莱亚斯的小命。在影片四平八稳、左右逢源的叙述中,编导的态度逐渐清晰:一个更好的世界,对暴力或非暴力都不能盲目崇信;即便非使用暴力不可,也应对方式和后果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尽量减少其副作用。
 
令人失望的《慕尼黑》(2005),表明真实的历史令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导演也望而却步:1973年4月以色列特工在黎巴嫩追杀3名制造慕尼黑惨案的“黑九月”恐怖分子,可不像影片里表现的那样怜香惜玉,怒火满腔的复仇天使在混战中打死100多人。《更好的世界》的大团圆结局过于讨巧,但它好就好在捅破了所谓的“政治正确”的窗户纸:以暴制暴固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非暴力主义同样有其限度。(新民周刊)
 
 
 
 
 
 
 
 
 
 
 
 

 6 ) 更好的以及不好的

《更好的世界》讲述了无法消解的暴力与复仇,人要宽恕对方,对得住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影片借助两个全然不同的时空,连接起了北欧和非洲。北欧那边生活富足,精神的创伤却难免。非洲那边难民成堆,每天都会发生惨剧。而同样的暴力因子和复仇手段,却在两地滋生上演,逐步卷入黑暗边缘。不仅如此,片中还出现了两个小孩、两对父子和两个家庭,导演不断放大个人体验,扩充至世界局势,开展了一场危险的试验。选择忍让还是报复,是继续生活还是走向毁灭,这是个体麻烦也是世界问题。许多人指出,女导演苏珊娜·比尔野心不小,答案正是在此,影片包含了一种宏大的世界观,有如大爱。

如果没有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好的世界》可能不大会受到关注。因为这种类型的片子,简直就是奔着奥斯卡而去。尽管有大气且漂亮的摄影,人物情感也很丰富,但难民、动乱、医疗援助、直接指涉,说起来真是太露骨了。对戛纳那样的电影节来说,他们可能更希望你老老实实说中产阶级的破事儿,再不然就玩得隐晦点,不用说得太明白。所以像《更好的世界》的结尾,关于生死和白纱的跨年龄谈话,那简直是不大可能发生的。这种话应该是让评论者和观众发挥联想,自己去说。更不好听的讲,这分明就是自我粉饰,追求和谐。毕竟以奥斯卡的做法,它很少会选择问题没解决的“低落电影”,而会倾向于《入殓师》和《更好的世界》这般。大家彼此伤害,误会难免,但结局一定要追求融合团圆,看似积极。

电影前半段很抓人,帐篷里的景象总是触目惊心。赤裸裸的伤口,即便黑色肌肤和凝固的血液会让人分不清,可是一旦回到那种环境,面对那些麻木绝望的眼神,观众都会不舒服,医生也总是疲惫不堪地拖着身躯回去。如果非洲世界的拍法还是标准流程,显得过于遥远,那讲述个人家庭经验的北欧段落好像非常真实。这分明是在重复许多人的成长体验,如果有人打你、欺负你了,父母会怎么做。我所认识的人里面,许多父母也就是跑去告状,于事无补。再不然就是片中克里斯蒂安做的,打回去,而且要打得狠,打到他血淋淋,永远记住那教训。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后者的做法是对的,一味的忍耐不是办法。你可以不作恶,但你首先要让自己强大。或许这是所谓的人性悲观,可就好比眼前的社会现实和世界大局,不是人与人的瓜葛,就是国与国的战争,麻烦从来没有一天会终止。

说到这该死的暴力,北野武曾被记者追问,为什么痴迷于表现夸张的暴力。北野武自不相让,反唇相讥了一把。拍了那么多美好爱情动人电影,这个世界有变好吗?因此,这也是面对《更好的世界》结局,许多人会心生出的一种幻灭。这边是解决了,可在那边呢。医生忍无可忍,发飙了一把,但他也只能交给难民去解决,任其发泄。他自己,还是保住了双手的纯洁。医生一直坚守个人准则,被打不还手,可是他的人生准则在非洲行不通。面对人性戕害,面对那些亲人被残杀的难民,他在情理道义上,根本说服不了对方。谁敢保证,如果他当时手里有枪,就不会朝地上的黑老大打上一通。毕竟他也要疏导自己的愤怒,不可能无限量吸收下去,好似无底黑洞。

人无非痛恨自己或者痛恨别人,一旦放任这种情绪,结果便会不可收拾。李沧东的《薄荷糖》曾讲述了一个被暴力所毁灭的男子,他本是暴力的受害者,最终却陷入施加暴力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救。他问一个被自己拷打过的人说:人生是美好的?对吧?对方听了,战战兢兢。几乎可以说,美好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尤其是教会成长期的孩子,这并不容易。

克里斯蒂安的所作所为不是单独存在的,如果跟《大象》等影片里的孩子相比,他的暴力倾向简直有理得很,谁希望痛恨自己。《更好的世界》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孩子的不对,总是来自于家庭之失、父母之过。克里斯蒂安把对父亲的恨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从他埋头打CS一幕,便不难猜出导演在想什么。当然,正因为这样的想当然,太多的倾向和想当然,这也是我觉得《更好的世界》难以再往前一步的原因。孩子问题在家长,世界问题在报复。如果每个问题都能找出规律和原因,为什么这个世界依然这么糟?《更好的世界》把问题说得太明白,倒不如留点思考的余地。

《更好的世界》的点可能在这里,医生的作为优先,他可能只是教会了孩子什么,可能只是救了一些人。然而他让世界变得好一点了——比你刚刚见到的,要好上了一些。只是话说回来,不知道这是一种盲目乐观还是自我安慰。比如放到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人类好像迎来了崭新局面,结果还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更加糟糕的境地。人在一个环境生活久了,那么他们的看法便会根深蒂固,难以改观。对北欧国家来说,他们好像已经进入了无欲无求的境地,然而这些人一样活得很累,一样摆脱不了做人的难题。

这部电影努力在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但反过来,这种力量有时候很有限,就好似精心设置的说教,编得太圆。它还不如更尖锐一点,直接告诉观众什么是错,让主人公发现一个置身其中却又无法收拾的痛苦局面。这种体验,恐怕要黑暗出许多。如果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具体生存环境,在伴随着动荡和动乱、饥饿与死亡的许多地区,暴力经常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这才是另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一点都不美好。【国际先驱导报】

 短评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5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孩子们的故事更像一个模型,而非洲则是真实的战场。用双线对比去暗示无处不在的暴力与仇恨。无论广度与深意都颇用心,斗争与仇恨无处不在,没有哪里是乐土。最精彩的显然是那个饰演克里斯蒂安的小孩,太帅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典型的北欧式剧情文艺片,很人文,很认真,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仇恨与包容什么的,一度让我想起了《告白》。总体来说没什么新意,前半程铺垫不错,后面发力不足,中规中矩之作,值得一看但不值得抱过高期待。看来今年奥斯卡外语参赛片整体比较疲软。

12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崇尚暴力的男孩,非洲和丹麦两条叙事线,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孩子的复仇,内容没什么争议性,一切只与道德有关,旨在探讨人自身的价值观。整部影片很工整,一切都是那样的严谨规矩,重要的是影片彰显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无论人所处的世界如何,关键在于一颗悲悯之心。★★★★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怕了北欧人,他们过得太好了。

19分钟前
  • 卫西谛
  • 推荐

充满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电影。Anton的形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悲悯、能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下来的光辉,如果我们能持续矫正面对琐碎之恶”以牙还牙的流行做法,这个世界确实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世界。

24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果然拿了奥斯卡,没办法,谁让评委喜欢这一类的呢?

27分钟前
  • 会飞的猪
  • 力荐

明天 估计就会出现许多 牛x人士的评价 来弥补过往的遗失

32分钟前
  • Roman的空想
  • 推荐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34分钟前
  • 醒夢一如
  • 力荐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37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有张力

38分钟前
  • Tezikitomoco
  • 力荐

那些云唱着歌,我坐在车上,望着孩子们追逐着的笑脸,还会感觉到累吗?(人生会有终点,但不是现在。朝着前方前进吧,亲情爱情友谊伴我成长。这是最好的世界!)

41分钟前
  • 老顽固 老思想
  • 力荐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成人黑暗投射到孩童心灵的倒影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有时候你感觉你和死亡之间有那么一层白纱,当你失去亲人或者熟人时,那层白纱就会慢慢消失,而你看待死亡也就更加通透了,可那也是短短的一瞬,之后白纱又会偷偷回来,你也会重拾生活。”游走于两个世界,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时代的罪恶与善良。(一群小孩在追车大喊着 how are you!)

52分钟前
  • yøulanda
  • 推荐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5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1.走不出的悲伤情绪,两个破碎的家庭仿佛这个斑驳离痕的世界,关爱是磨合剂,让世界更美好;2.摄影真心喜欢,美丽的画面与苏丹的残破乃至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行程鲜明的反衬;3.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很帅,瑞典医生安东对3个小孩的亲身说教很给力。

5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苦逼的正太最具杀伤力,行动力强破坏力大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56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命题很大,也属于标准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类型,但结尾太过和谐,非洲那条线也不够展开,相对而言摄影似乎更胜剧情。不过影片整体属于四平八稳很难有失水准的高质片。当我们面对世间各种矛盾与冲突之时,是该以暴制暴还是应该选择宽恕?★★★★

59分钟前
  • Q。
  • 推荐

四点五星,虽然故事讲述和镜头拍摄相对粗粝,却无法掩盖导演那颗悲悯的心: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勾勒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却无奈世界的运转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思维轻易践行。于是两个世界都有着罪恶之花的耀武扬威,也会有良善之人的不倦悲悯。一部非常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