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HD

主演:周子龙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举头红日屋梁低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垃圾又被扔在哪里?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 2018年10月22日

 2 ) 《阿浪的远方》:知否知否,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电影《阿浪的远方》是一部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0的作品。

影片中,空灵秀丽的山区风光,原生状态的侗族生活,淳朴天真的孩童,天籁之音般的清唱等,确实让观众耳目清新。影片蹭着高晓松“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名言的热度,赋予男主角李阿浪两个光荣使命:一是以诗词为名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拯救山区小学教育。如此崇高立意,如此重要意义的社会议题,为影片渡上了一层金光,获得了众多赞誉。


但是,透其表思其里,你就会发现,影片在光芒之下,是掩不住的尴尬 。

一、《阿浪的远方》,打起关注教育的旗号,却打了教育的脸。

且看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王校长与他的对话:

王校长:娃娃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教学大纲来讲,他们还要学英语,学数学,将来还要升学。

李老师:这个我也要管?

......

王校长:将来他们还要参加中考。

李老师:难道孩子们除了升学,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吗?

众位看官,听话听出什么音来不?愚寻思:身为二郎村小学唯一的老师,是否连自身的职责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追求升学的境界就比追求诗词的境界更低? 影片台词的潜台词,仿佛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教育,似乎按“教学大纲”教学(关于片中“按教学大纲上课”这个说法,本人亦觉得别扭。据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教育界一般的说法,大多是按“根据新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就是死板守旧的教学;如果追求升学,那就是物质的、功利的。李老师把话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该让如今多少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无地自容啊!

但是,李阿浪老师的教育理念适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吗?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可行吗?

小学教育,不是大学专修。把大学教育理念放到小学去实践,那绝对的错误的。想必李阿浪这个名牌大学生,即便是小从开始接受了诗词,爱上诗词,也不是只凭诗词就考上了名牌大学的。阿浪老师,你想让学生深研诗词,想必还是得让他们先走出深山,再进入大学深造吧!

再说,“教学大纲”和诗词教学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足以证明。两者不能共存吗?当然可以,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诗社,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研读诗词的精神,这完全不矛盾的。这是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也正因如此,李阿浪的诗词教学才得以保全啊。

剧情的走向,最后让李阿浪老师的教育教学在二郎村小学取得了全面胜利。暴雨遇险中,征服了王小花,让深陷丧亲之痛的困境的王小花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参加合唱比赛,征服了全场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第一名。二郎村小学在李阿浪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李阿浪被任命为校长。

李阿浪之所以走向胜利,凭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教育观念在老校长的开导之下改变了吗?他改变了教学内容,是他对教育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吗?不然也。 尽管李阿浪最后“按教学大纲”来上课,但那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让他极其痛苦、郁闷、委屈,只能到河边去吟诗以抒知音难遇之情。

不知道李阿浪当了校长以后,会怎样推行他的诗词教学,会怎样落实教学大纲式教育。教育不是只凭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待人真诚就可以的做好的。理念错了,教育就偏了。

李阿浪老师,对教学纵有满腔热情,对教育却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非他莫属。这不是狠狠地打了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二、《阿浪的远方》以传承诗词为名,却行不了传承诗词文化的实。

且看李阿浪老师教的是哪些诗词。

在原来城里的学校,校长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可以看到教育的黑板上写着两首,一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北朝民歌《剌勒川》。

在二郎村小学,第一节《静夜思》,第四节《春夜喜雨》; 其后,便是《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然后准备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宋词。

各位看官,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很显然,李阿浪教诗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果说在二郎村小学,是先诗后词,似乎有点道理;但短短几天,廖廖几节课,唐诗与宋诗混杂,咏怀诗与禅理诗混杂,似乎又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了。请各位恕我学浅,另外,我更是想不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剌勒川》是基于什么联系放在了一起。

其次,李阿浪教诗词,选材太过刻板,不会根据教材而变,不会根据环境而变。

先说《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这几首诗,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小学不同年级却是必学的篇目。二郎村小学的16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李老师的教学这些诗词是温故?还是知新?该如何兼顾已学和未学的学生呢?如果不考虑教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恐怕还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有效果啊。比如,来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孩子们感受所居大山的秀美风景是不是更真切?比如,大黑牛扫地王就在眼前,来一首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或者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还有,看到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可有陆游的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来应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这些诗,尽管古今略有不同,但不也有山里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读之学之,孩子们更易爱之吧!

第三,李阿浪教诗词,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不切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先说他准备要教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吧,在这剧中也是重头诗词,后来的情节中,师生共同抵抗风雨的力量正是来自这首词。但是,这首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以及苏轼复杂的情感,这些小学们是否真正能认知和体会?这首诗,可是到了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篇目。如果说典故还能让他们了解,但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的辛酸,恐怕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能理解的。

再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吟诵儿女私情的词,为什么会成了王小花不能解开丧母之痛的心结的代言?仅是因为李清照“是个女的“,仅是因为”此情无计可消除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之于失去至亲之痛,未免太轻了吧?!

纵观李老师对诗词真意的理解——原单位校长说“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李阿浪回道:”对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被迫按大纲教学后,李阿浪在河边吟诵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怎么品怎么解,都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让李老师教诗词,真怕学生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地品读出诗词的深意啊!

反观我们的教材,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莫不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相契合的。这个事实,上过小学的你,不会不知道吧?诗词的内容,多充满童真童趣,展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应该给孩子们呈现的诗词世界吧!

立意很高,画面很美,感情很真,但是以诗词为名,却不谙诗词之境;以教育为题,却不明教育之本。传承经典文化,聚焦当代教育,《阿浪的远方》,其实难负盛名!“青山诗社”为什么改名为“扫地王诗社”?接地气才站得稳、行得远啊!

《阿浪的远方》,你可知否,如你所示,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3 ) 你要的“诗和远方”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起因是什么?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

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那又如何?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4 ) 李阿浪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5 ) 《阿浪的远方》:随感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6 ) 为梦想,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短评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8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9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12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三星

13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还行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16分钟前
  • 微苒
  • 还行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19分钟前
  • llao
  • 还行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24分钟前
  • 云烟过雨
  • 还行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27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29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30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33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34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36分钟前
  • 敲钟小和尚
  • 力荐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39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44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45分钟前
  • Sahara
  • 推荐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48分钟前
  • 白木香
  • 还行

不好看

49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53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