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Ты моя надежда
Музыка: Александра Пахмутова Слова: Николай Добронравов
Слышится нам эхо давнего парада,
Снятся нам маршруты главного броска…
Ты — моя надежда, ты — моя отрада,
В сердце у солдата ты, моя Москва.
Мы свою Победу выстрадали честно,
Преданы святому кровному родству.
В каждом новом доме, в каждой новой песне
Помните ушедших в битву за Москву!
Серые шинели. Русские таланты.
Синее сиянье неподкупных глаз.
На равнинах снежных юные курсанты…
Началось бессмертье. Жизнь оборвалась.
Мне на этом свете ничего не надо,
Только б в лихолетье ты была жива:
Ты — моя надежда, ты — моя отрада,
В каждом русском сердце ты, моя Москва.
Всё, что было с нами, вспомнят наши дети,
Всё, что потеряли, что для них спасли…
Только б ты осталась лучшим на планете,
Самым справедливым городом Земли.
Старых наших улиц трепетные взгляды,
Юных наших песен строгие слова.
Ты — моя надежда, ты — моя отрада,
В каждом нашем сердце ты, моя Москва.
2 )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整明白了,德国军队原来是如此不堪一击啊~
原来在莫斯科战役前,苏军一直是节节胜利啊,而德军是一直"失败"到了莫斯科啊,真的很佩服俄国人的伟大,苏军士兵在拼刺刀的时候只要稍微动一下枪托,德军就没命了,苏军如此英勇,而德军士兵是如此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打起仗来战战兢兢,鬼鬼祟祟,走起路来和娘们似的~原来德军从一开始就一直失败啊,一直失败到了莫斯科,而明斯克围歼战,乌曼歼灭战,基辅包围战,斯摩凌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这些全都是德派们YY出来的啊
陆军不像海空军这样的高技术兵种。陆军靠的就是人多和不怕死,德国一个师人数上比不过日本的师团,作战勇敢方面胆小怕死的德国人更是远远不如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鬼子兵,怎么可能是对手呢?别告诉我德军坦克多,看过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都知道,当步兵已经布置好防线后,坦克就是活动的靶子,苏军士兵用反坦克炮和燃烧瓶不知干掉了多少坦克。素质低下的苏军都可以用步兵把德军坦克消灭干净,更别提练兵多年的日军了。鬼子完全可以利用步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从坦克背后丢燃烧瓶消灭这些钢铁棺材!
你看看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吧,苏军士兵先躲在战壕里,等坦克过去后从后面丢燃烧瓶,就用这样的方法不知道干掉了多少坦克!再说坦克边上怎么可能有步兵?步兵速度跟得上坦克么?在《莫斯科保卫战》里,德国鬼子都是走路进攻,鬼鬼祟祟的,生怕被打死了,逃跑的时候倒是跑得挺快!我就在想,胆小如鼠的德军士兵,怎么可能是鬼子的对手?
国军的德械师被鬼子干得那么惨,看来德军的战斗力也不咋样嘛!武装党卫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什么元首师/帝国师/骷髅师/维京师估计也就跟鬼子的甲种师团差不多,国防军的师估计也就拼拼鬼子的乙种师团了。
3 ) 本片虽然有许多争议的地方,但不失为一部极其优秀的描述宏观场面的代表性电影
莫斯科保卫战,二十年前看的时候,本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现在重新看一次,看问题的角度当然有了很深刻的变化。
本片上映时间是1985年,当时苏联处于政治领导人的更迭期,因此其政治观点的偏见性是很明显的,贬低斯大林,抬高朱可夫。朱可夫先后被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所起用然后又被猜忌排挤,可是后两者的政治形象都在身后或下台后被评价为负面,因此此时的电影重新给予朱可夫以正面光大的形象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却有点过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年苏联军队不得后撤,以及投降或被俘虏的士兵将被就地枪决或送上军事法庭的争议。除了出于人道主义的理想要求外,这种做法将使军队无法有效地从战略上击败敌人,以及在敌人的后方创造广大的抵抗力量和“第五纵队”,使这些被俘虏或投降的士兵除了与祖国为敌外没有其他生存或曲线救国的出路,这点也是为什么在卫国战争时期大量苏联人被迫叛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点也是赤色政权的一个通病,无论是战争和和平时期,专政过度而使被专政对象没有生存或改变的出路,从而积累了大量矛盾,有些矛盾在日后爆发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至于本片,反映了俄罗斯的艺术表现风格,宏观,粗中有细,通过时间先后的顺序,将一些重要的节骨眼连接起来,形成影片的主线,向观众表达影片所反映的卫国战争观,它虽然不是全部,但是突出了主题和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各个小故事的对话和行为,引出对战争本身,以及苏德双方领导决策行为、人性等的反思,这些都是要我们看几遍才能逐渐找出和慢慢体会的。该片没有任何争议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足可表明其水平和功力。中国的大决战三部,也是按照这种描述方式而设计剧情的。
4 ) 经典之作
用了3个晚上看完了,感受:
1,老片子,和我们记忆中的革命电影一个类型,南斯拉夫的《桥》,《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对人物的描写脸谱化。洋溢着坚定、乐观。等等。缺点也有,例如以革命的名义,对私人财产的任意掠夺。剧中要征车向西线运兵,不分青红皂白,拦着私人车辆,一把把人拖下来,等等。对个人尊严和财产的藐视和践踏。对那个时代,那种政体,心里很矛盾。
2,片风硬朗,没有女人戏(如果说有,那也是卓娅一段...)。男人看的片子,尤其是部队行军的时候,油然想起军训的时候教官的话:一个人走也要走出气势。步伐带出的那种精神状态,你懂的。
2,音乐非常不错。剧中《神圣的战争》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冰天雪地炮火连天中,指战员高喊:“炮兵连,急速,射!”成排的火炮怒号咆哮的时候,激动的不行。还有几处插曲,还有片尾曲,都很好。我热爱的手风琴,热爱的男声合唱。都在这里,很好。
3,在迅雷看看上看的,片源不是很好。比较模糊;中文配音削弱了原片的不少风采;字幕尤其惨不忍睹。错别字,语法错误随处可见,句子的逻辑性,情感的表达全不顾了。
不写字好一段时间,措辞杂乱,乱用字。只是心中所感,一吐为快。
5 )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
6 ) 場面很宏大,還不錯。
內容還好,但是共產黨國家戰爭影片的共性還是有的,對戰爭的殘酷性描寫的不夠充分。另外,據相關資料,著名的“俄羅斯雖然地域遼闊,但我們已經沒有退路,莫斯科就在身後”好像是人為塑造的,和事實並不相符。不過,就是假的,這句話也很感人。
同志们,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后面就是莫斯科
好长的一部电影...看完这部史诗巨著需要一定的耐心.
陪着爸妈看了五个多钟
6个小时。这尼玛都够拍苏德战争史了好么!!!
庆祝戈地图归西国语观影。片名叫莫斯科保卫战,但其实是从苏德战争爆发拍起的(布列斯特要塞贯穿第一部)。我们身背后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贵重。
毛子无敌
前进!苏维埃!!!!!!!!!!!!
观看此片需要度过漫长的一天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大决战
朱可夫,只可远观!
退无可退,神圣的战争。
鸿篇巨制。。
我的经典
5小时的片子,每次一口气看完,总觉得时间还是过得太快。
8.5,不去讨论太多,二战期间唯一顶住德国地面进攻的国家只有苏联,这是任何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都没法绕开的。
文化这东西你不服不行~
五个半小时的官方战争电影,比另一部大解放略差。如果想了解那段历史,这部电影是很好的注解了。
原本以为简介里的“政治需要”指得是斯大林和希特勒的人格魅力比拼,结果是斯大林死后被人单方面“政治需要”了。不过导演还是很公正的,希特勒拍的亲历亲为,用人不疑,极强号召力等领袖属性拉满。斯大林虽然一副迂腐文人样,枪架头上还念念叨叨诗和远方,但强推Zhukov也算很有魄力了,不然指望苏联军团内这些纸上谈兵的花架子,战损不止2000万不说,得直接考虑亡国了。
不要讨论政治,因为这是战争。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曾经那些英勇战斗的战士,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冲着导演为六个小时所付出的工作量给个四星吧,顺便说句,片中洗脑成分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