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魁

HD

主演:张世,王馥荔,王澜,王玉梅,顾宝明,高明俊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魁 剧照 NO.1五魁 剧照 NO.2五魁 剧照 NO.3五魁 剧照 NO.4五魁 剧照 NO.5五魁 剧照 NO.6五魁 剧照 NO.13五魁 剧照 NO.14五魁 剧照 NO.15五魁 剧照 NO.16五魁 剧照 NO.17五魁 剧照 NO.18五魁 剧照 NO.19五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五魁》:戈壁悲歌

   文 / 沉冰
无非是控诉封建礼教、倡导婚姻自由、追求人性解放,但拍得大气、深沉、凝重。故事简单,人物也不多,最可取之处是画面精美,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构图、用光、色彩都十分考究。音乐比起画面来稍逊一筹,渲染得不够。演员调度合理,拍摄手法多样,十分符合电影美学的要求。台词不多,每一句对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都很关键。
柳家大院里几乎人人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包括太太:她的悲剧性在于到死也没能认识到自己人生悲剧的根源。守了二十年寡,不做任何反抗,反而想把这种悲剧延续下去,也不允许别人反抗。死后赢得的贞节碑也改变不了她令人唏嘘嗟叹的命运。她始终不能理解少奶奶所走的与她截然相反的路,直到少奶奶最终走出柳家大院,她被逼上吊时,还是如此,只说了一句“下贱!”此句实为点睛之笔,也符合人物性格的稳定性。
片名似乎不应叫五魁,因为这个人物在片中并不十分突出,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反而是少奶奶意志坚定,不屈服于礼教束缚,与整个柳家大院甚至鸡公庄的人都形成鲜明对比。柳太太虽锁住了她的人,却锁不住她的心。由她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她从来不曾动摇,哪怕被砍断脚筋。
太太在少奶奶被处治之后,眼睛是那样迷惘,那样无神,从这双眼睛里可以看出不可侵犯尊严背后是一颗干枯脆弱的心。她嘴里小声嘟囔着:“怎么就没守住呢?”这是对自己未能尽到责任的责怪,也是唯一的一次反思,可惜她受礼教荼毒至久、至深,这仅有的一次反思亦是徒劳。上吊前,五魁嘱咐下人为太太留个全尸,再一次表明太太的行为有着深刻的背景,故在惩罚之余应得到一丝宽恕。太太毕竟还帮少奶奶说了话,至少她心地还善良,只是在礼教的压抑下扭曲了。
虽然最后五魁迎娶了少奶奶,整个影片的悲剧性却丝毫未减。少奶奶为争得这点自由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终生残疾,满门抄斩。而结尾那块贞节碑使影片的悲剧气氛更加不可动摇,而且使影片得到了升华,悲剧范围扩大到了全村甚至旧中国的整个社会。
五魁把少奶奶背进柳家又背出柳家,这一照应却让人生出许多悲苦。背进时,已注定少奶奶坎坷的命运;背出时,五魁已不是那个五魁,少奶奶也不是当初那个少奶奶了,女主人公身残心亦碎,五魁的心也早让岁月磨硬。他们还能体味到原来的甜蜜吗?他们不过是履行心中的承诺罢了。这样的时代只能造就这样的结局,仅当事人无力改变那时的社会状况。
张世在本片中的表现还算可以,其形象看起来老实巴交,很适合演长工。但这个人物开始非常懦弱,后来一下子变得强悍异常,略显唐突。最后看女主人公时眼神中应有一丝爱怜,不该只是凶狠和愤怒。
女主角还行,稍木了点。
王玉梅的表演可圈可点,不愧为老演员,经验丰富,十分老到,一出场就能看出当家太太的威严。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使人物不仅停留在丑恶面上,而让她更丰满。
王馥荔跑了个龙套,因为只是配角戏份不多,也不出彩。编导都没有着力刻画。也许是她演太太太多了,怎么看都不像个下人,仿佛一不小心风头就可盖过太太。
凡电影都十分注重细节,大院里的丫鬟一直穿红,结尾却于红袄外套了一件黑坎肩,预示了悲剧的发生。
主创人员的精雕细琢使影片意境悠远。柳太太去了,柳家大院也化为废墟,但废墟上能否再建起高楼,戈壁悲歌能否化为田园牧歌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思索。
2002-08-28

 2 ) 也许有的时候,名门正派还不如妖魔鬼怪

《五魁》是导演黄建新的作品序列中的一个异类。似乎是为了证明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拍出张艺谋风格的影片,创造一个符合西方想象的中国,才有了这部《五魁》。故事背景是西北大漠,孤零零的城,低矮破旧的泥砌房屋和门一层又一层将美丽的新娘圈起来。五魁卖苦力挣生活,他在电影中的打得第一份工是为柳家(应该是鸡公村里的大地主家吧,还经营着豆腐坊)跋涉八十里的沙漠,把新媳妇背到婆家。扮演五魁的人听起来就不是西北人,口音软软的,一查原来是台湾人。导演说,给外国人看,他们根本察觉不到这有任何问题。不过,给中国人看,也许还是有点问题的。就像当初我看《决战刹马镇》,听志玲姐姐硬凹普通话的时候替她着急的心情一样,西北人的那种粗旷和凌烈在台湾口音之中消磨殆尽,我很着急。
这桩婚姻和无数的旧式婚姻一样,(这里可以参考《红高粱》里面“我奶奶”的婚姻)混账贫穷的老爹,欠了人家的银子,就拿亲生女儿抵债。只要嫁的人家有钱,无论疾病,丑陋,都不是问题。戴锦华老师说,第五代电影人的电影,以张艺谋为代表,影像故事总是围绕着“铁屋子里的的女人”。黄建新的《五魁》也是讲了一个d铁屋子的女人的故事,但是视角不是这个女人,也不是最后拯救她的五魁,而是旁观视角。影片开始,五魁接亲,路遇土匪。这个一身红衣,直率大方的新娘还未进铁屋子,便救了五魁的命,但是作为交换,她只能跟着土匪走。五魁心存内疚,壮着胆去土匪寨子要人。寨主是个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其实我觉得他应该是个gay),看五魁有情有义还有胆,便放了他们。被当作妖魔鬼怪的土匪在此显得有点可爱。土匪寨寨主唱戏娱乐大家,说话温文尔雅,也非暴戾之人。来他门下来要人的五魁,吃肉喝酒,也坦率真诚的可爱。五魁在这件事情上的做法--危难当前怯懦退缩--事后自己的良心受煎熬,进而想办法进行补救,呼应了最后他不顾铁屋子里的女人的恳求弃她而去,最后回归来营救并娶她为妻的路数。影片最后告诉我们,公鸡寨给柳太太立起了贞洁牌坊。镜头升高,慢慢掠过贞洁牌坊,一望无际的是荒草丛生,一片昏黄。也许多年以后,如微末灰尘的人们就如同这茫茫荒原中的野草,那单薄的贞洁牌坊不知道能够站立多久。那个不贞洁的少奶奶,即使被挑断了脚筋,终于还是和五魁在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赞颂了一个有情有义,终于挣脱“规矩”的束缚,成长为一个规矩的破坏者(成为土匪),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规矩的制定者。因此,这个故事不单单是批判铁屋子的女人如何在层层铁壁中艰难生存,展示在愚昧落后的规矩,制度,礼教下不压抑自己的天性的可怕后果(被挑断脚筋);更是倡导反抗,即便这种反抗看上去是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的路数,也要比所谓名门正派更加有人情味,有道义。
柳家由柳太太执掌,她青年丧偶,中年丧子,但是经营着这个大院子,可谓也承受了生活的千般滋味。铁屋子的女人一出场就被唤作少奶奶,古代的称呼真的只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低的啊,嫁入”豪门“就是奶奶。影片创造的这个空间中,柳太太,麻嫂,小丫鬟,年迈的管家老头,一屋子老弱妇孺加上一个娇生惯养的少爷,听到媳妇被抢的消息,满腔怒火去拿枪结果不留神把自己结果了。女性作为礼教的受害者,却不遗余力的维护着礼教。五魁也并非骨子里就充满了反叛精神,相反,他也是规矩的遵守者。虽然他在影片中所属的主要空间是豆腐坊,然而,这是属于他的自由天地。他并未时时刻刻处于被监视的困境。从空间与权力的关系看,即使五魁社会地位低下,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所受到的各种权力带来的束缚和压力比一个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经受的要少。尤其在家庭空间中,男性因为力量上的天然优势而免于遭受家长,男性,包括女性成员的监督和控制。然而,进入公共空间,例如他带少奶奶和小丫鬟去的高庙,庙堂之地相对家庭空间而言,更多的象征着男性主导下的权力空间。因此,在一座又一座繁复的庙宇之间,渺小的五魁在阶梯上失魂落魄。算命先生告诫他要小心“那个女人”,他心事重重,便预示着他迟早要弃弃少奶奶而去,能够自保足矣。最后他被乱棒打出鸡公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小小的代价,而少奶奶却被挑断脚筋,戴上镣铐,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影片开头,少奶奶从土匪窝中被五魁救出,又由五魁背到柳家进行未开始的婚礼。而少爷已经死去。婚礼的鞭炮和葬礼的乐响交织在一起,颇为荒诞。影片结束,柳家太太被五魁逼的上了吊,他像最初背着他的少奶奶一样,一袭整齐的黑衣,背着又穿起红衣的少奶奶,此刻应该叫她压寨夫人了吧!

 3 ) 猎奇、模仿、追随、证明?黄建新的第一次为什么成了绝唱?

黄建新与其他第五代不同,他的电影聚焦的是城市生活,多以喜剧为主,先锋三部曲第一部《黑炮事件》令他一举成名,随后又给出了《错位》《轮回》。

之后他出国学习,回国后拍出了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打响头炮,1994年9月10日,黄建新的另一部神片《背靠背,脸对脸》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而在前一天,黄建新还有一部电影在加拿大上映,这部片往往被人忽略,也是他向第五代靠近的末尾作品。

片中有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许多影子,它的名字叫做《五魁》,黄建新以此片致敬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土地》。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部在黄建新作品里看起来离经叛道的电影,是因为他不甘心被限定为“城市导演”,于是改编了贾平凹的小说《五魁》,这一次尝试和反击,也成了黄建新的绝唱。

此后他再也没有拍过类似的影片,而是在城市三部曲《红灯停、绿灯行》拍完之后,又回到自己的舒适圈,给出了比较怪异的心理三部曲《求求你,表扬我》《谁说我不在乎》《说出你的秘密》。

但《五魁》被遗忘,不代表《五魁》不值得说,虽然看起来有拼凑的成分,但五魁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还是秉持了黄建新一贯的风格。

故事对观众友好,没有那么多晦涩的情节,思想还是一如往常的试图解释人性与社会性,人与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只是从《五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导演黄建新的力不从心,他对乡土题材以及对封建礼制的抨击把控力远不如对城市百态的观察与思考。

《五魁》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那样,从画面中就能够看出来深门宅院的压迫感,以及落后规矩的压抑。

人进了宅门成了囚,被一双看似无形的大手牢牢掐住了喉咙,听话点灯,失礼灭灯,反抗封灯,人犹如巴普洛夫的狗,对习惯性适应,摒弃了原有的天性。

可在《五魁》中,并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麦高芬,导致电影中显而易见的枷锁所造成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对人的冲击力并不强烈。

而且《五魁》的构图、色彩过于刻意,黄建新为了渲染影片中贞节牌坊的禁锢,专门在片中放置了几处对称画面,还故意将色彩调成清冷的样子。

可这种设计却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反而在什么都想要的包袱下,黄建新失去了以往电影中在色彩、布景、摄影、构图上的先锋性,让《五魁》的视觉效果大大降低。

《五魁》不像《菊豆》那样,格局立足于旧社会,通过菊豆和杨天青的人伦悲剧反映出糟粕文化和制度对人的侵害。

在《五魁》中,黄建新也想传达这一观点,但在叙事过程中逐渐跑偏,少奶奶和木头雕像完婚,跟五魁偷情被发现,脚筋被挑断,用铁链将木头雕像和她锁在一起,这些惨剧给人的观感就是全部由柳太太一个人造成的,与时代无关,视野变小了。

《五魁》也不如《黄土地》那般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良性的,没有剑拔弩张和张牙舞爪,也不讲究什么叙事性,借助高天、厚土、民歌等符号借景抒情。

《五魁》中的戏剧冲突都是有意安排,让观众看到自由与规矩、名声的对抗,然而这套对抗很难激发起观众的情绪,缺少《红高粱》中罗汉大叔这样的角色,以及他最后杀青的片段,电影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

片中的演员的表现也比不过姜文、巩俐、李保田等人,这让《五魁》看起来只像一出肤浅的猎奇大赏。

黄建新在这类题材中的差距,也许就是贾平凹远不如路遥、陈忠实的地方,难怪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写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样可以留下来的经典之作。

 4 ) 1993年,黄建新拍了部西部片,网友:太“张艺谋”

电影圈的跟风现象,由来已久。

这在第五代导演身上,很明显。

上世纪90年代,黄建新的作品和那个火热激情的时代一样,处处散发着新潮范儿。

他被誉为“城市”导演。

和其他同行钟情于对旧中国的书写不同,黄建新专注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批判”。

著名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充满了对官场和社会风气的尖锐讽刺,颇具力道。

但在1993年,他接拍了一部台湾人投资的电影《五魁》。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的传奇故事。

这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很“另类”。

今天,夫人就为大家说说:

这部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某日,柳家儿子结亲。

短工五魁奉老太太之命,去背新娘。

迎亲队伍行进在戈壁荒丘上,歇息时,只见尘沙飞扬,似有凶险。

果然,白风寨的土匪们来劫亲了。

识相的管家麻嫂当即上前,献上自己的金戒指。

谁知二当家的劫了财,瞅见新娘的美貌,又想劫色。

五魁带着新娘逃命,可他的飞毛腿抵不过马的四条腿,还是被围住了。

刀架在五魁脖子上,新娘倒是很勇敢,称自己愿意跟他们走。

管家赶紧跑去报信,五魁则失魂落魄。

他觉得少奶奶救了他的命,而他授人之托,没完成任务,愧对新娘和柳家,因此决定去救她。

入夜,五魁闯进白风寨。

见大当家的是个没胡子,爱唱戏的“文人”。

耿直的五魁表明来意,还获准大吃一顿。

他谎称少奶奶是个下身没毛的白虎星,克夫。

第二天,寨主拿了两碗放过毒的酒。

先让狗喝,结果没走几步就死翘翘。

五魁稍作犹豫便大口喝下,却安然无恙。

原来,寨主只是考验他。

念他是条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汉子,寨主放走两人,且声称白风寨的大门随时为他敞开。

五魁欣喜万分,总算不辱使命,接回了少奶奶。

可到柳家,才知事情不对劲。

原来,得知少奶奶遭绑架后,少爷去拿家里的土枪欲拼命,不小心擦枪走火点燃弹药,一命呜呼。

老太太见儿媳完好归来,就用一种奇特方法为她验身。

确定她身子尚干净,心生欢喜。

作为柳家的最高掌权者,她要给儿子办冥婚。

于是,五魁抱着木头人,与少奶奶拜堂行礼。

接着,红灯笼换作白的,办葬礼让儿子入土。

从此,少奶奶过上了刚嫁人就守寡的苦日子。

白天,把木头人摆在椅子上晒太阳。

夜晚,伴着它入眠。

穷小子五魁因对柳家有功,从短工变成长工,在磨坊做活。

一次,少奶奶洗衣服,五魁帮忙倒水。

无意中瞅见因她未系好衣领而露出的脖颈,有些神情迷乱。

少奶奶瞬间意会,脸蛋变红,为转移话题,想给五魁洗衣。

始知他无衣可换,就拿少爷的衣裤给他穿。

老太太见之没责备,却在儿媳面前说要扣他两斗米。

少奶奶不但要守活寡,天天和木头人度日,老太太还常常敲边鼓,提醒她别犯规矩。

不甘忍受命运摆布,就只能逃跑。

却被欠了柳家钱的父亲立马送来。

眼见少奶奶整日愁眉苦脸,抑郁成疾,五魁前去宽慰。

昏暗的灯烛下,少奶奶哭得梨花带雨,她紧紧抱住五魁……

之后,少奶奶一心做着五魁带她走的美梦,五魁则萎靡不振。

管家看出了两人的私情善意警告他,算命先生则称沾不得她。

自知不该逾越规矩的他越发心烦意乱,意欲逃走。

正在门口和少奶奶拥抱准备分别时,柳家人赶来。

一群人抓了这对“狗男女”的现行。

少奶奶进了祠堂接受惩罚,五魁被赶出鸡公寨。

他们未来的人生,将怎样度过呢?

朱熹在800多年前说了句名言:

存天理,灭人欲。

由之,天朝的女子,即便吃尽苦头,也要守身如玉。

为的就是落个好名声,如果运气好,最好能立个贞洁牌坊。

对女人贞洁的执念,像是流淌进了中国男人的血液,他们从骨子里便极在意。

女人的“贞操”观,属传统父权、男权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的宗法伦理秩序。

可是,无视人的欲望,试图掩耳盗铃式地遮住人性,岂不是自欺欺人的勾当?

再说,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简单粗暴地让女人守寡,岂非惨无人道的做法?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曾犀利地问过:

从来如此,便对么?

少奶奶的“越轨”,和九儿、菊豆一样,是对祖宗规矩的有力反抗。

影片结尾,走投无路的五魁摇身变为土匪头目。

柳老太太(王玉梅 饰)被他“赐”了个全尸。

她非常镇定,掷地有声地说了两字,然后从容上吊。她说:

下贱!

这样理直气壮地咒骂儿媳,无非是因她没能守住寡。

试想一下,老太太守寡二十余年,至少她有儿子,儿子可以娶媳妇,将来能抱孙子,虽然日子难熬,但总归有盼头。

可儿媳不一样,从嫁到柳家第一天起就守寡。

白天黑夜守着一个木头人生活,生理、情感、精神,全无寄托,丝毫看不到活着的曙光,怎么守得住?

可老太太无法理解和认同儿媳离经叛道的荒唐之举。

显然,柳老太太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她早已成了所谓父权、妇德这些宗法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好在老太太没白死,鸡公寨的村民们为她立了牌坊,且按时祭拜。

只是,在荒芜寂寥的荒原上,这块贞洁石碑显得格外清冷。

谁知道它能立多久?

这个镜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生命关怀。

说白了,老太太到死也不明白,她其实也是可怜人。

一辈子被传统礼教囚禁,不但没一点反抗,还顽固地想要将悲剧延续下去。

可以说,整个柳家大院,是封建礼教的缩影,人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管家麻嫂(王馥荔 饰)、佣人六爷等,无不在竭力维护祖宗规矩。

电影最后,五魁背着少奶奶离开了柳家大院。

亦如他一年前背着她到柳家成亲时一样,但这样的“救赎”并未削弱影片的悲剧意味。

要知道少奶奶在祠堂中,曾当着众人和祖宗的面被罚,被挑断脚筋以致于终生残疾。

渴求欲望满足,想要重获自由的代价不可谓不高。

代表既定威权的老太太虽然死了,但压迫少奶奶的传统势力倒下了吗?

再说五魁,同样是背着少奶奶进出柳家,可一前一后,他已不再是先前的五魁。

从憨厚老实重情重义的庄稼汉,成了在刀尖上过日子的土匪头目,蜕变为他憎恨的人了。

土匪意指原始、荒蛮,边缘于主流人群,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脱离不了社会。

所以,他又能将少奶奶背往哪里去呢?

这些,才是细思极恐的地方。

有人说,黄建新拍了一部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

确实是,这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张艺谋”。

简直就是国师“红色三部曲”的集合: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白风寨的土匪劫了迎亲的队伍,和九二的遭遇有些雷同;

少奶奶不愿遵守老规矩而叛逆,与菊豆的“出轨”很神似;

片中红白事等仪式性场景展现,无不突出红灯笼的意象。

本来黄建新擅长的是都市小人物喜剧,不知怎么“跟风”了一部张艺谋式的西部片?

相较他之前的新锐先锋,《五魁》缺少个人创意,带着第五代共有的西部风味。

值得指出的是,第五代导演似乎很难绕开对女性命运,和传统文化的反思。

正是艺术表现上披了太多别人的影子,使这部表现旧中国乡土传奇的影片,上映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同样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片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取景地很像,编剧也都是杨争光。

实际上,是在宁夏银川镇的北堡古城拍的。

此处也是《大话西游》、《东邪西毒》等一批西部片的外景拍摄地。

生于南京的作家张贤亮,曾在这里经营20年,只为兜售那一片荒凉。

影片的构图很美,红色的主色配上大面积土黄色,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大气、凝重而深沉。

茫茫戈壁,黄土飞扬,加上苍凉的秦腔配乐,土匪们一袭羊皮褂子,骑着战马上演快意恩仇。

要说缺点,有一点很突出。

张世、顾宝明等人的台湾腔很重,与西北高原的民俗风情实在违和。

另外,张世的块头勉强说得过去,可到底没有枭雄的那股霸气劲儿。

他从开始时的老实本分,到后来突然变得强悍凶狠,转变有些唐突。

他和王澜的碰撞更多是苦情戏的质感,和姜文、巩俐在《红高粱》中的表现相差甚远。

黄建新导演坦言:

拍这种片子我发现自己没有灵气,就是没有感觉……
我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是有很大局限的。

但总体而言,《五魁》是一部合格的第五代“行货”之作:

全片在控诉吃人的封建礼教!倡导婚姻自由,追求人性解放。

黄建新借助五魁点燃的一把大火,给世人敲响警钟:

从来如此,便对么?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5 ) 为什么有时围绕“xing”?

其实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片中有着太多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痕迹,导致了看的时候多了一份别扭。另外,明明是一部中国旧社会的电影,冒出台湾口音,倒是让人感到格外的怪异。、

对于中国旧社会的批判,或者是对于女性的残害的批判,似乎总离不开一个女性的性方面。守寡成为了残害的最重要罪证,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的重要性。但其实还有更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家庭社会地位、教育等等,其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似乎性成为了我们内心最隐秘,最具有好奇心的东西。有时这类影片看多了,倒是无趣了许多。

 6 ) 只算《红高粱》的仿作

《红高粱》在国际上得奖之后,引起了中国作家和编导们的心灵地震,每个人也都想试试。选择相似的题材,相似的背景,是一种“超近儿”的办法,那几年连续出现了很多仿作。

讽刺的是,仿作的风潮,十几年后又汹涌了——原因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

西部、灯笼、红色,本片都在刻意模仿张艺谋,还有故事框架。

贾平凹比莫言差一些,黄建新明显不如张艺谋。和《红高粱》相比,差距最大的是演员,本片的男女主角一直默默无闻,而姜文、巩俐享誉国际。

大学时看过部分原作,还记得五魁说女人是“白虎星”的细节。这是贾平凹投机取巧的代表作——性+怪异。

当年的电影海报,印象也很深。

编剧杨争光,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以为他和当时CCTV的台长杨伟光是兄弟。

 短评

电影中的故事很乡土 也很传奇 由于它充满了浓郁的西部风情 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就越发典型与另类 因而在视觉与感官上便具有了极强的冲击力 同时 也将一个遥远的故事拉近在观众的眼前 仿佛就发生在今天 里面人物的呼吸与脉动好像都能够让人听得见 或者是感受得到 影片在渲染主题的手段上 还是表现的有张力

8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虽说对原著改动颇大,但也自有表达的主题和一番快意恩仇。感觉处处都有黑娃和小娥啊。原来五魁一家人都是从台湾移民到西北的,也不知道他们住得惯不?张世,真没看出来,小气的眉目,身量却是个车轴汉子。也只有外国观众才会给张世一个奖,他们不知道中国南北差距是个啥味道。王兰的表演死腻味人。

12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是黄建新的跟风之作,比起张艺谋还是差点意思。结尾有点扯,张世那个气质显然做不了枭雄。

15分钟前
  • 凤尾狐
  • 还行

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命运

18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推荐

可以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串连起来看,都是表现年轻女子不情愿地出嫁,丈夫或病、或老、或死,无法真正体会新婚之乐,都在描绘旧社会里的风俗糟粕,然后都要和年轻相仿的帮工干柴烈火。黄建新比张艺谋拍得要平静,情绪上没有那么激烈,四平八稳相对节奏慢些。连土匪头子都是爱扮青衣唱戏的文艺青年。找来两名台湾男演员来主演,口音听着是很明显。

2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又是一个铁/lian/女,女性的命运有更改过吗?何至于沦落至匪,何至于解救女性的是匪,被逼到无路可走只能冲天一怒反抗了;顶着温良恭顺牌坊的是吃人老虎,朝着权势一方下跪的是麻木帮凶,落草为寇者反倒有情有义,虽不无标签化,但今日看来竟也殊途同归。第五代痕迹过于明显,几乎无个人风格可言,但冥婚一段实在够阴森;启用张世和高明骏倒意外地效果不错。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黄建新的片,贾平凹的小说,改编后的电影,比小说更有观赏性年轻时的 王澜是真漂亮,是可爱的,有特色,虽然没那么红,只要每个人开心就好她穿红衣服的样子真是惊艳18.6.25 晚12:00

24分钟前
  • 卡片
  • 力荐

很匠气,没啥意思,这玩意儿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啥联系?我看不出来。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黄建新还确实是我早年间瞧得上眼儿的第五代中的异类,《五魁》,没记错的话是贾平凹的作品,张世这个愣头愣脑儿的小台湾演的还真不坏,鞭炮放那块儿还确实是高难度,弄不好,这辈子就全毁了。。。

29分钟前
  • 哪吒
  • 推荐

看小说红高粱时突然想起这部电影,小时候看的,印象还挺深刻

33分钟前
  • 娜娜nana书荒了
  • 力荐

最后的抢亲给打击封建礼教给了一分正义的力量

36分钟前
  • 心缘静水
  • 力荐

在电视上看的。补注。记得是五魁接新娘到夫家,抢匪把她劫走了,五魁很拼命地把她要了回来,后来新郎好像是死的还是怎的,然后新娘和五魁好了,新娘让五魁带她走,五魁好像还是有点犹豫,然后事发了新娘就被打断双腿囚禁起来了,然后五魁去当了土匪,有一天他带着兄弟们回到大宅,踢开门把断了腿的新娘抱走了。演婆婆的是那很有名的谁,那个最初的劫匪头子很有诗意。

39分钟前
  • jessiestone
  • 推荐

谁言寸草心

43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总觉得欠了点啥

48分钟前
  • :-O一觉醒来
  • 较差

老太婆有儿子可以守寡一辈子,因为有盼头,而新娘子没有孩子,离开自己家去一个陌生的家守一个木头人,没有精神支柱,怎么守

53分钟前
  • Яανeη
  • 力荐

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戏剧上同《菊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条主义下的上下尊卑压制着的男女情感,「挑断筋脉」代表着爱情的残缺,又以「反叛过后」才能全的结尾产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这结尾的转变来得有些想当然,缺乏过渡。请不要忘了,最后歌颂的仍是柳老太太这位贞洁烈女,那么五魁和少奶奶的故事可能早已成为负面教材传颂了。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中国火的精神分析。

59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特乡土 特别根儿!~

1小时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

1小时前
  • 堅定de錫兵
  • 还行

城市文艺导演黄建新不仅出了把西口而且路子比张艺谋还野:居然用三个同姓大陆女演员(王澜王馥荔王玉梅)搭配了两个台湾男艺人张世和高明骏!为什么要用“艺人”?因为高明骏是唱歌的!史上最文青的山寨头子。……不过个人赶脚:“毒酒试胆”那段的逻辑偏弱,仪式感和奇趣度均比不上稍后的柳太太关起门来“洒灰拔毛验处”。尽管我们也知后者属于那种被置于贬义叙事情景的封建糟粕,但就像怪谈中裸身画符拒鬼,总是看着有趣!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