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

HD

主演: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徐静蕾,郭晓东,顾宝明,石兆琪,王奎荣,汪汐潮,周波,魏宗万,余皑磊,李崇霄,张优,吴优,向佐,叶福生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投名状 剧照 NO.1投名状 剧照 NO.2投名状 剧照 NO.3投名状 剧照 NO.4投名状 剧照 NO.5投名状 剧照 NO.6投名状 剧照 NO.13投名状 剧照 NO.14投名状 剧照 NO.15投名状 剧照 NO.16投名状 剧照 NO.17投名状 剧照 NO.18投名状 剧照 NO.19投名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投名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李连杰 饰)被同僚出卖,所带军队无一生还。因为装死而活下来的大哥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徐静蕾 饰),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饰)发现并带回村,发现竟是二虎(刘德华 饰)的妻子。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憨厚的二虎与忠诚的三弟的带领下,劫抢官银,导致官府半夜报复。大哥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来军饷粮食,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浩浩荡荡地带着一百零八人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拿下不少胜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与三弟再也无法管束,分歧渐生;而大哥与莲生的感情被三弟发现,三弟误以为莲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杀大嫂来解救二虎。面对朝廷的欺诈、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胀,曾经纳过投名状的三兄弟最终自相残杀……怪物布劳山村犹有读书声我最好朋友的生日呼啸山庄最后的约定樱的亲子饭主厨是名侦探女高音们第一企鹅!多米娜 第一季摩登女郎1929边缘行者(粤语版)傲骨贤妻第一季废柴兄弟3克隆丈夫Someway糊涂大醉侠今天我休息血洒胭脂马白蛇传骗中骗2球咏席德与南茜娜娜的玫瑰战争助理暗影守卫生死博弈生死钟声熊猫历险记国际名厨争霸赛热力四射银翼杀手英语探案新窍门第二季蜜月团团转英雄HEROMAN粘豆包蓓蕾初开是王者啊?第二季侏儒流氓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BORDER海洋绿洲意外2012

 长篇影评

 1 ) 庞青云为什么会遇刺?

——本来是信口开河随便说两句,不料刹不住车了。

朝廷掌权者喜不喜欢手下拉帮结派?这个问题可能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政治思路。比方说,以秦始皇,宋神宗,清雍正为代表的锐意进取派君主一般来说会反对朋党政治。这类君主需要臣子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需要臣子与自己共享着相似的政治理念,如此才能推动他们的改革。因此他们会打压朋党间的斗争,或是尽量提拔任用与自己政治思路相近的人。而以魏明帝曹睿,南宋高宗孝宗,明嘉靖为代表的守成派君主,由于本身能力有限且缺乏改革动力,反而常常主动挑拨手下进行党争,形成两派分立的格局。于是自己超然其上,从中作收渔利,稳固统治。

那么,慈禧是不是一个反对手下拉帮结派的君主?从清末的政治格局来看,有南北之争,有满汉之争,有清流与洋务之争,有主战主和之争,从军机大臣名单来看,同一时期有李鸿章则有翁同和,有刚毅则有荣禄,等等。很显然,慈禧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雄才大略,她需要通过挑动党争,达到两派势力平衡,如此才能有效的驾驭群臣。毕竟,慈禧不过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家庭妇女嘛。

在狄,陈,姜三人间,实力对比是非常不平衡的。魁字营一方独大的局面非常不利于慈禧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影响。考虑到围剿太平天国的军队都是全国精锐,如果任由姜大人的军事势力继续壮大,很可能会对慈禧本人的统治构成威胁。对于慈禧而言,明智的选择是扶助陈大人的势力与姜大人形成牵制。而庞青云正是陈系势力无疑。正常情况下,无论庞青云在朝堂问对时如何失礼,慈禧都应该暂时的容忍庞青云。

刺庞者谁?如果是姜为了削弱陈的势力而选择打击庞,那么这就是下属为扩张自身势力而破坏了朝廷的政治平衡,这样的事件无论何时都会引起上级的高度警觉。比如在东南亚的平衡中,居然有一个小国越南想要发挥更大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国这就是不可容忍的。姜刺庞而使陈彻底失去实力,这对于当权者慈禧也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刺庞绝不会简单的只是姜的策划,而是在慈禧授意下采取的暗杀行动。

是什么使慈禧甘愿破坏地方军队势力的相互制衡而选择刺杀庞?唯一的解释就是慈禧认为如果庞青云出任江苏巡抚对自己形成的威胁更大。也就是电影中说的:怎么能信任一个外人?而庞青云甚至还不仅仅是个外人而已。

从狄,陈,姜三人的对话来看。陈支持庞,目的在于为自己捞战功。姜反对庞,因此姜希望自己嫡系何魁上位。而狄态度微妙,起初狄支持庞,主动给庞拨部队,到了庞打苏州时,狄的态度却突然转变。狄不仅是不想过早拿下苏州,更是要把庞置于死地。三人下棋时,姜只是发两句牢骚,反倒是狄在唱高调要搞掉庞。狄说,弃子,对大家都有好处。陈本希望庞能取胜,听到此言神色一凛,默认。搞掉庞为什么会对陈有好处?狄为什么不放任庞,让他和何魁斗争,自己在陈玉姜之间坐收渔翁之利,反倒主动出击比姜海积极的要搞掉庞?原因就在于狄也看到,庞是真正的威胁。就像曹操用刘备打了胜仗,但仍然想着要搞掉刘备。同样的道理。

结尾处三人喝茶,姜大人没有出席。这也很容易解释,由于庞遇刺,陈大人实际上已被架空,因而处于对称性考虑,姜也必须被拿下。于是另外一个朝廷新安插进来的家伙不知好歹,大大咧咧说姜大人如何如何,其余两人都神情严肃。为何?兔死狐悲嘛。

庞青云其一不爱钱,其二不好色,按照范增同志的逻辑,庞青云就是野心过度膨胀无疑。某种程度上来说,姜武阳最后也明白了。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庞青云有不轨之心是一个客观的态势,因此朝廷除掉了他。尽管安排刺客似乎不合逻辑,但既然电影如此,也只好这么分析。那么,朝廷之所以选择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是由于庞手握重兵,朝廷因此想要除掉他同时也有所顾忌,安排刺客可以嫁祸于人,避免激起兵变。

除了庞客观造成的不轨态势外,庞本人有没有不臣之心?庞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他说,你们知不知道这样会坏了我心中的大事?大事?什么大事?难道就是当江苏巡抚?庞青云是有理想有抱负一心救民于水火的人啊,区区巡抚任上,掣手掣脚,能办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何况隔壁还有个两江总督呢。庞青云这番话是在申明军纪时说的,本来是初犯,打打板子就可以的事情,庞青云居然不惜下狠手来收买人心。其志难道在小?本来围剿太平军也不必太过认真,可是庞却拼命的想要一只令行禁止的对民秋毫无犯的军队,来做他心中的大事。他想干嘛?

在苏州,庞青云杀俘。注意到他所说的原因是“他们不肯收编”。不能编入自己的队伍,当然只好杀掉,以防被何魁收编,这是杀俘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在攻陷南京之后,庞青云的实力急剧膨胀,和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他让何魁呆在城外,何魁就进步了南京半步,只好在城外打靶消遣。可见此时庞青云之强悍。于是在京城狄大人威胁他何魁对他不服,庞青云重兵在手,鸟也不鸟。

庞青云向慈禧奏请免付税,不是他傻,而是另有深意。除了收买人心外,朝廷三年内没了两江付税,必然大大空虚。并且等于失去了对两江的控制,庞青云正好培植自己势力。至于太平军散兵流寇,借以安置流民的名义,轻轻松松就编入自己队伍。假使庞青云真的做了江苏巡抚,兵权之外更有钱粮在手,期以时日,以两江之富,以太平军余部之众,以庞本人声名之盛,清廷将必然的受到严重的挑战。

庞青云为何要杀赵二虎?为了避免被朝廷怀疑。可是他既然重兵在手,为什么不死命硬顶,反倒要自断手足?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赵二虎在攻陷南京后已经不再是庞的部将。从感情上两人还是兄弟,但从政治上,赵二虎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在庞日后的反清起义中赵不会再为庞出力,反而会认为庞欺骗了自己,就像以前许多次欺骗自己一样。于是从庞的眼光看来,杀赵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实力,却能使朝廷放心。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时间。

庞青云号称裁军。怎么裁法?南京虽破,余乱未平,朝廷仍然需要倚重他的山字營。裁军不过一个口号,骗骗上级罢了。何况即使裁军,退伍士兵也可以集体安排屯田,时机一到,重新集结根本不是难事。

对比其他人物,庞青云当然是以个很有“现代气息”的人物。当然也就不妨理解为某人通过时光机器穿越回到了1860年。那么一个现代人物,比如导演,会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呢?他会认为清王朝已经彻底腐朽,必须通过革命,中国才能新生。庞青云要造反,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在真实历史上,庞青云是谁?庞青云对应的就是曾国藩,是李鸿章。那么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做的,我们就会明白为何慈禧要杀庞了。曾国藩早早把李鸿章赶出湘军,又故意与左宗棠对立,时时避嫌,朝廷才不疑心。而庞青云始终顾及情义,迟迟不肯对赵二虎动手,不能不使朝廷疑心。曾国藩处处谨慎,不得罪一人,攻破南京,自请裁军。而庞青云终究忍不下何魁的恶气,与何魁翻脸,裁军问题要等狄大人提起才想起表态,事实上是过早把志向暴露出来。

归根结底,庞青云是不是吃斋的?显然不是。庞青云看陈大人,看何魁,看得一清二楚。庞并不是傻瓜,因为不懂怎么玩游戏而被人吃掉。他对游戏规则了解的一清二楚,只可惜他到底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是半路出家,脸毕竟不够厚,心毕竟不够黑,所以失败了。我们不怀疑庞青云的理想和抱负,庞想造反当然是想救国,可是他到底是个知识分子,所以他就要失败。

 2 ) 从两部影片看观众的情感取向

元旦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其中两部是国产大片。一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两部影片的画面和音响都给了我同样强烈的刺激,遍野的死尸,触目惊心的残肢断臂,震耳欲聋的吼叫,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的敌人。两部影片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相同:说好的,击节高呼;说不好的,贬至极处。只是,中间派不多。不同的是,对《集结号》的叫好声远远高于《投名状》。 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人物创作来看,《投名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主角,而《集结号》只有谷子地一人形象突出,其余人物走出电影院几乎想不起是什么模样。从故事情节来看,《投名状》故事的发展起伏跌宕,铺排得当,里面描写的许多细节,无论观众是褒是贬,都让人回味再三,难以忘怀。而《集结号》只有一个故事的框,情节相对而言要简单得多,细节刻画也显得有些粗糙。 那么,是什么让观众对《集结号》的喜爱超出《投名状》呢?我用了整半天的时间搜索网上影评,寻找大家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析起来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文艺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文艺理论深深影响了建国后的几代人。文艺的学术性品质政治化引导了国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方向。两部电影中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细节:杀害已经放下武器投降的俘虏。但它们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庞青云屠杀四千太平军,电影院内一片唏嘘声;谷子地枪杀国民党军官,我竟听到了叫好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四千和一个的数量差别。如果谷子地带领全连打死所有投降的敌兵,我估计电影院里更会群情激昂,叫好声更大。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对角色言行的处理来看,杀俘事件发生后,庞青云给人的感觉是个冷血刽子手,而谷子地虽然受了点处分,却让人同情。两个场景中的敌对双方都是中国人,这就不存在民族恨的问题。那么,只有阶级仇了。太平军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国民党是反动派。《集结号》中,执行枪杀投降军官的焦排长,在战友反对他杀人时,怒吼道:“我们指导员都被炸成两截了!”他的双眼喷射怒火,一枪结果了哆哆嗦嗦站在他面前的敌军官,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过程是:我方指导员拿着炸药包去炸敌方,敌方狙击手一枪打在了他的手臂上,炸药包爆炸,指导员牺牲。如果他不牺牲,被炸死的将是敌人。这里的爱憎是极其鲜明的,立场是极其坚定的。再看《投名状》,围城的山子营在城外呆了九个月,冻死饿死无数,而他们的手里只有祈求来的十天口粮,如果留下俘虏,意味着他们还将面临饿死甚至全军覆没的威胁。作为将领的庞青云杀俘虏的理由是不是比谷子地更充分?而且,庞青云没有任何退路,而谷子地的后面是大部队。但是,杀了俘虏,他们一个魔鬼,一个是英雄。这就是角色塑造产生的效果。而对同样事件的不同塑造效果,基础就是观众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价值取向。这个取向,决定了他们的道德观。 第二,一直以来培养出的对人性的简单划一的认识。世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两种人,好人,永远都是好人,他不可以做坏事也不能做坏事;坏人,永远都是坏人,他做不了好事也不可能做好事。也许现在有点知识文化的人都耻于承认这一点,都认为自己对人性已经有了足够了认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思维深处,多年的教育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要连根拔出,绝非易事。一些观众不喜欢《投名状》的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现什么。庞青云虽然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但他残忍狡诈,利欲熏心,滥杀无辜;赵二虎善良忠诚,是个大丈夫,但他愚昧憨傻,致死都不明白谁害了他;楚午阳单纯耿直,忠心不二,但他是非不分,助纣为虐。这很让人说不清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虽然,他们都是真人,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所谓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时的,具体的。庞青云在保存自己的力量时,表现的是人性自私与狠毒的一面;在攻下南京城后,他向慈禧请求减免江苏百姓三年的赋税时,表现的是他为民着想的善良一面。然而,绝大多数观众都将这种行为定位为“沽名钓誉”。试想,若是每一个当官的都能这样“沽名钓誉”,百姓何其幸哉?他对赵二虎无情,但对莲生和午阳有义。面对金粉之城、两江总督之职,他却对一个乡下女人不离不弃;面对挥刀砍来的午阳,他始终下不了杀手,这如何不是情义?只是,这样的情义已经被观众忽略不计了,因为他是一个坏人,坏人不可能会有好念头。谷子地在大建设大生产的年代独自一人挖掘煤山,非要挖出他那个连里的兄弟们。且不说这种视当地政府为无物的行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多少可行性,只问在战争中死亡或者失踪的战士,何止千万?如果每个幸存者都来这样表达战友情谊,新的国家还如何建设?生活还如何继续?然而,这样一个近似于童话的情节,却赢得了无数的热泪。因为谷子地是好人,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代表了正义。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第三,对善恶报应的可见性期待。不喜欢《投名状》的观众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在《投名状》中看不到扬善抑恶的精神。善良的赵二虎死于非命,太平军领袖用自杀来换取全体士兵的活命,却把他们送到了屠刀下。虽然最后庞青云也死了,但似乎仍然不能让人解气,因为没看到一个好人有好结果。而《集结号》则不同,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证明他身份的上级组织,四十七个战士的尸骨也终于见了天日,他们终于不再是失踪人员,而是革命烈士了。最后在烈士墓碑前的颁奖典礼,隆重而神圣,让人感到无比的欣慰。好人终有好报,我们一直都喜欢看这样的结局。哪怕生活已经一再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我们依然喜欢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结局。然而我们却忘了,善恶报应论是宗教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宗教,在谈到报应的时候,说的都不是现在。基督教说的是人死后的地狱和天堂,佛教说的是来生的轮回与转世。报应,也不简单地存在于肉身的祸与福,它是有精神向度的。看完《投名状》,大家都看清楚了庞青云的狡诈与狠毒,这个角色受到了鞭挞;大家也都感觉孤身救苏州的赵二虎值得称赞,这个角色得到了肯定。至此,这些角色的艺术塑造就应该是获得了成功。因为它教育人们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集结号》里的四十七位英雄不挖出来,即使到影片的最后他们和无数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依然是失踪人员而不是革命烈士,他们拼死御敌的精神也已经深深刻入观众的心里,这对他们的形象丝毫也不会有任何损害。我们对“报”过于短视,总是忽略了精神的价值。 两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集结号》里没有集结号,《投名状》里没有投名状。这真是08年贺岁片的一大特色。前者是影片的深意所在,后者是影片审查机构的作为。没有投名状让我们对这个片名费尽思量,没有集结号让我们对人生也开始了思量。我们等待的集结号,它是否存在呢?

 3 ) 《投名状》及刺马的真故事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四桩公案,曾轰动一时,甚至都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马外,其他三件都是极普通的刑事案件,由于司法混乱、吏治败坏,结果越闹越大,但最后都还算水落石出。但刺马案不同,此案关系重大,却结案结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间很快就生出很多演义来。京剧有刺马的剧目,平江不肖生有相关的小说,香港电影大师张彻有《刺马》一片,最近的版本当然是陈可辛的新片《投名状》。
    “刺马案”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因为遇刺人马新贻地位显赫。马官居两江总督,是晚清最重要的九个封疆大吏之一,统管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军政监察大权。马的前任和后任都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曾国藩,由这一点就可见其位高权重。其次,此案案情出奇,行刺者在光天化日之下,重兵护卫之中一击而中,且得手后并不逃走,慨然就擒,显然早有准备。再者,此案虽惊动了最高层,慈禧命曾国藩和刑部主事会审,但最终还是潦草结案,刺客被剖腹挖心,但案情并未水落石出。所以,坊间议论纷纷,一开始猜测集中在政治斗争之上,但很快就有关于兄弟反目和三角恋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所以焦点很快就被转移了。此后的各种演绎基本都是围绕后二者展开。只是此案在民间的流传程度,似乎不敌另一出更真实也更离奇的桃色事件: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所谓政治谋杀,主要是指,马新贻一般被看作是慈禧用来制衡声势日隆的曾国藩的,且此人根基尚浅却治军甚严,因此得罪了湘军一系,所以被他们派人暗杀。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可能。在当时还有一个绘声绘色的传言,称曾国藩平灭太平天国后,私藏大量资财,企图取清廷而代之,而马新贻坐镇南京,正在追查“宝藏”下落,在这个当口被杀。而当时会审后的“结案报告”的说法是,刺客曾从发捻,对马新贻素怀怨恨,所以勾结海盗行刺。这显然缺乏充分的作案动机。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提及刺客与马新贻有私人关系,遑论什么三角恋爱。可以肯定,这些都出自文人的编排,至于背后是否有人授意,则很难说得清了。
    演义家们把马新贻和刺客张汶祥安排成出身草莽的异姓兄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又虚构了一个“老二”,以及与马新贻有感情纠葛的老二的妻子。有趣的是,在各个版本中,这个老二的名字就有好几个,一看就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窦一虎、曹二虎,到了倪匡执笔的张彻版《刺马》中,又被写作黄纵。《投名状》中刘德华演的老二则又改了姓,叫赵二虎。所谓的女主角显然也是编出来的,张彻版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叫米兰,徐静蕾演的人物则名字跟打扮一样土,叫莲生。
    更有意思的是,王晶的晶艺公司还以此为题材拍过一部三级片,片名叫《满清十大酷刑之赤裸凌迟》,当然是极尽血腥色情之能事。编剧好像还特意为证明他掌握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把马新贻弄成了一个少年时曾受性虐的心理变态分子。
    刺马故事的经典版本,当然是张彻1973年的同名电影。该片导演张彻、编剧倪匡、动作设计刘家良,以及演员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等都是一时之选。这部邵氏电影的大制作,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稍嫌粗糙:情节线索简单,战争场景几乎无特技可言,单人独斗也显得冗长单调,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曾席卷当年的金马奖。而且其中“暴力美学”的萌芽直接影响了吴宇森等后辈,其中的恩怨情仇也让导演陈可辛至今念念不忘,立志翻拍出一部《投名状》来。
    电影《刺马》虽然也着力刻画了导演张彻并不擅长的男女纠葛,但最突出的还是兄弟情谊。这从本片的英文名“BLOOD BROTHERS”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投名状》脱胎于此片,当然绕不过兄弟之情。借用水浒中的“投名状”来概括刺马的主旨,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杀。进而把“兄弟情谊”定义江湖人至上的信仰,“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倒也算切题。
    当然,大导演陈可辛挟数亿投资,网罗一干明星演员,显然并不满足于重拍一遍《刺马》。从剧本数易其稿,中途改换片名都可以看出导演突破旧版的努力。甚至李连杰饰演的大哥也不再是实有其人的马新贻,而是改了一个更直白地暗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名字——庞青云。显然,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刺马》只不过是个框架,他只是借这个壳,讲自己的故事。
    不同于张彻浓烈明快的快意恩仇,陈可辛用灰暗惨烈的语调讲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故事。所谓的兄弟之谊、男女之爱,甚至平步青云的梦,最后都毁灭于复杂的人性与无尽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擅拍“文戏”的陈可辛,赋予刺马故事的最新思考和内涵,这也是《投名状》不同于《刺马》乃至《英雄本色》之处。这里没有孰优孰劣,至于观者更喜欢哪个,只能交给历史去检验了。
    一点遗憾是,“投名状”翻成英文的确有困难,但该片的的英文片名“WALORDS(战神)”实在有点太凑合了,怎么看都像是电子游戏,有点不知所云。
文章引用自:

 4 ) 你若无罪,我怎信你?想做兄弟,脸上抹泥·《投名状》

陈可辛的电影里,“投名状”的段落似是被剪掉的了:预告片里的杀人盟誓,变了烧香祭天。原来的投名状可不是烧个香那么清淡素雅: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巧遇到王伦。读书人做山大王,肠子都比好汉们多些弯。口口声声,“不知心腹”。只好请您去随意取个人头,纳个投名状来,那时才来拜兄弟、谈交情、亲密无间,赴汤蹈火。
其实,也不能说这想法不周全。屈原流连湘水边时,就很知道自己为何不受他人的喜欢。举世浊,我独清;众人醉,我独醒。热血落在冷酒里,再殷红夺目,也只好融化去:这样才安全。英雄好汉们,也不是笨蛋。一根绳上拴俩蚂蚱,才能保证亲密友爱。真到了沧海茫茫里,洪七公和欧阳锋都会通力合作。所以,要做兄弟,先谋平等。要平等,先纳一个投名状:草莽英雄是直爽的,但直爽许多时候不代表心眼少、没尊严,而是直截了当。大家手上沾了血与罪孽,当不成好人卖不了秘密洗不了底,只好做兄弟了。《巴黎圣母院》里丐帮帮主对格兰古瓦说:“你要么做无赖汉,要么被吊死,必居其一!”

共同犯罪不过是投名状的一种方式,共同沉沦才是这个创意的真正精神。桃园刘关张三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这誓言其实也是一种平等,仿佛只要起过了誓,就真的在死亡期限上可以荣辱与共。可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爵爷每次和人结拜兄弟,起誓时都顾左右而言他,不尽不实。一可以说韦爵爷比较迷信,觉得神佛有灵,不便欺骗;二来,虽然韦爵爷颇讲义气,但显然他知道得很:做兄弟,未必得把自己往倒霉了咒。


刘德华、金城武在做兄弟这事上,遵循着古老的惯例。他们对投名状的本质未必知晓,似乎也不像王伦那样精于算计。杀人流血纳状,神佛在天听誓言,一个仪式,从此生世兄弟。刘德华秉的是关羽似的仁信大义,金城武按的是张飞样的兄弟同心。他们没有李连杰死人堆中爬出来过的绝望,滴雨檐前跪听官僚扯淡的积郁:所以他们对于友情的理解纯真血炽,毫无机心。李连杰了解世道人心,他并不比世人更坏,只是,如他之前所言,他不相信投名状。世上并没有什么事足以令他相信,除却从死尸堆中翻身而出的体验和记忆。这个故事最后是这样的:金城武、刘德华各自相信了一种理念,而且践诺以死;李连杰不相信这虚无的誓言,却相信着至为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最后,三个各持有一些信仰的人殊途同归,用死亡证明了两件事:一,投名状的约束力并不可靠,虽然它可以让你付出代价;二,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比投名状更不可靠。最令人感到趣味的是,刘德华、金城武所相信的,那意味着高尚、神性、质朴、血肉相连的关系,在水泊梁山上,也不过是一种最狡猾的尔虞我诈。


也许因为漠视,李连杰没有去细思投名状的真实价值——如果真的想过,也许他不会犯下致他死命的错误。投名状应用范围之大,远不只小土匪们互相取信那么简单。许多年前,班超回玉门关,对继任者说:“水清无鱼。”同理,无罪不成兄弟。当始皇帝给王翦老头儿六十万倾国之军,出征伐楚时,王翦便聪明的向始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田产。因为老军人知道,“大王以倾国之兵授予我,如果我清高自许,只会遭致疑忌。”同样的故事,几十年后又来一次:刘邦远征在外,连番派人赏赐首守京城的相国萧何。聪明如召平,就会去向萧何说:“相国过于高洁,已经让陛下疑虑。应该给自己找点不光彩的勾当,污蔑下自己的声名。”老狐狸们想活得长命,都知道自纳一个“投名状”,来显得“咱也有罪,不必怀疑。”然而,李连杰还会在电影中大声向太后要旨,免江苏三年钱粮。这种为民请命、精明强干的姿态,显然的和林冲上梁山时的清高之姿类似——于是最后被数枪刺杀。兄弟的真情、友谊的认证、利益的交换、感情的真假:这些最后都无法逃出因为不平等而带来的恐惧感。巴别尔的一个小说里道,有白白净净的前苏联记者下军团,被士兵们很鄙视一番。可是,等记者兄脸上抹泥、粗声大气、朝卖鸡蛋的农妇粗声大气后,大家就觉得“很可以做一家人了”。所以,最后,最好的选择、最安全的选择只能是:想做兄弟,先朝脸上玩命抹一把泥。

 5 ) 《投名状》,离G点只差0.01公分

    《投名状》好看,甚至可以说相当好看,剧情完整,场面宏大,几个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带劲,尤其是李连杰,这个娃娃脸兼之一脸喜相的中年男人终于展示了自己该有的味道。只是,只是不知哪里缺了那么一点点佐料,快感远远的来了,愈来愈近,却始终没有达到高潮的酣畅——真可惜,陈可辛那双肉感的小手离我的G点只差那么0.01公分。

    说起《投名状》的主题,或许讲的是生存,或许讲的是政治,但就不是讲的兄弟情。孟静说的好:和李安一样,凡是不够阳刚的导演不会对称兄道弟热血沸腾,他们对兄弟情的冷淡与质疑使他们能看到更深层的人性,人头落地,喷出的不是一腔子热血,是冷血。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本来就是为了生存、或者说利益走到一起的。所谓“投名状”,不是义气使然,而是为了保证自己利益不受侵犯的一种协议。干下投名状,你就是自己人,是朋友。在乱世中,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里的“朋友”是有共同利益的人,而绝非意气相投的人。

    正因为他们是利益兄弟,而非情感兄弟,所以赵二虎对厐青云为何处死强奸民女的士兵感到不解、对厐青云射杀投降的太平军感到愤怒,所以姜午阳直到最后竟一直天真地认为厐青云杀赵二虎是因为一个女人,他把这个女人杀了,就以为厐青云没有诛灭赵二虎的理由了。这不是兄弟阋墙,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互相了解过对方。从来也不是什么“兄弟”。

    厐青云派人暗杀赵二虎的当夜,在暗室中自斟自饮,他说每年的今天我都会给你倒酒,告诉你我这一年做了些什么……他看起来很难过,但是这种难过与其说是因为诛杀兄弟而难过,莫若说是良心道德上的谴责。片刻之后,姜午阳杀掉莲生,在外面拍门喊道:嫂子已经死了,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之后厐青云伏案痛哭——这一段戏我认为陈可辛处理得有欠妥当,你若是厐青云,你若听到这句话,你是该哭还是该笑?

    关于莲生这个角色,有人认为徐静蕾的演出可有可无。其实真实的“刺马”案里是没有女人的,姑且不提马新怡封疆大吏的身份,在古代中国,你又听说过几起因为女人而杀掉兄弟的事件?——即便并不是真情真性的兄弟。所以在《投名状》里,女人至多是个点缀,导演本身也没给莲生多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也就无需责备徐静蕾的表演苍白。

    当然在《投名状》里,莲生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这个角色的设置,我的朋友卢十四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从某种程度上说,二嫂就是投名状,二嫂就是道义的象征:在姜午阳眼里,它(她)很重要,很关键,是一切矛盾的核心。但在庞青云眼里,它(她)虽然也有点分量,但终究无关紧要,而且早就操过很多遍了。

    同样描写“刺马”案,陈可辛强于张彻的地方在于,他透过似乎是主旋律的兄弟情,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在于政治和利益。在政治上,没有人是赢家,貌似玩得比赵二虎和姜午阳高明的厐青云,在真正的高手眼力亦是个菜鸟——当他在朝廷上朗声请奏免税三年、当他的背后隐秘地绽开几朵枪花,他能怪谁?怪只怪朝廷没有他的投名状——不是兄弟,就是敌人。

    比起赵二虎临死还在呼唤“大哥”的不开窍,姜午阳在目睹了厐青云背后的枪伤后,终于若隐若现地看到了局部的真相。“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么?”大雨瓢泼中,厐青云虚弱地说起了“投名状”,到了人之将死的地步,利益终于让位于情感——整部片子,只有在这一秒钟,他们兄弟之间才是心意相通的。比起背后的黑枪,厐青云宁愿死在曾经义结金兰的兄弟手上。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坛里,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能量?姜午阳最后那一声大雨中的呼嚎,亦是苍白无力的。

    行文至此,我仿佛看到了那0.01公分的距离在那里。套用孟静的说法,比起李安和陈可辛,我是个太容易热血沸腾的人,所以陈可辛不喝酒也不在酒后称兄道弟、所以他看《英雄本色》不感动、所以他不相信友情也不相信兄弟情,但是我做不到。只这一点点的距离,足以使我认为《投名状》是一部足以传世的杰作,但我却无法为了它而高潮——即便它离让我高潮的G点只有那么0.01公分。

 6 ) 《投名状》中的花边爱情

拍〈甜蜜蜜〉的陈可辛,拍了〈投名状〉。如果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那便是真实。前者是小人物生存的真实,后者是硝烟战火中人性的真实。
 
李连杰饰的大哥庞青云,是一个被欲望驱动的人。他既然可以在片头1600名兄弟都壮烈死去的战场上装死人苟且活下来,他便早将与这些兄弟的情义践在了脚下。在废弃小屋中,对着徐静蕾痛哭:我那1600名兄弟啊!哭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失败,东山再起的艰难,而不是别人的性命。所以,不要奇怪当他的结拜二弟正在苏州城中赴死刺杀,而他可以在苏州城外的战壕中与徐静蕾旧情复炽。他的眼泪痛苦说教多半是用于出买人心,而少半是为了自己。他诱杀二虎杀得着实卑鄙,骗人骗到死。他对酒祭奠,如果说其中有真情,那也是因为他知道他杀的是一个到死都在念着他的兄弟。很久没有看李连杰的片子了,这样的角色,是对他以往武打角色为主的一个突破。
 
刘德华演的二虎,草莽义气。劫了心爱的女人去做匪,便是惊心动魄不计后果的举动。只是他命不好,用身家性命换来的女人,并没有多爱他;而纳投命状结来的兄弟,送他上了黄泉路。大抵不过是遇人不淑,英雄错遇奸雄的评价。至死,亦是不明不白。不知道女人的背叛,不知道大哥的杀戮。不过草莽英雄的扮相,于刘德华倒是加分。
 
金城武的午阳,是伏着复仇的压轴线索来的。他简单阳光透明,但底子里还是匪气的底子。若非如此,他下不了手杀了他的嫂子,也下不了手杀了他一直信赖的大哥。“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片子最后,他仿佛化身复仇的投名状。
 
陈可辛的好处,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兄弟三人的恩怨相杀。民间有说,刺马原型马新贻的死与曾国藩相关。马无任何背景,功德皆微,得任两江总督,是当时慈禧削弱湘军的一枚棋子;马被杀后,曾国藩出面料理才收拾得残局,从此慈禧再不敢动湘系。所以,电影中庞中了背后放的炮在先,被午阳刺伤在后,这才大抵符合的原来的故事。也所以,象庞青云这样的谋略,机关算尽,也不过是别人棋盘上顺手的一颗棋子。棋局一变,就被弃了。但是,好就好在彼此都是心甘情愿,没有真心,若有人说庞青云相信朝廷才如此行事,我不信。所以他至死也不必埋怨。他也有过胜算,不过这次是赌输了而已。但庞若早想到此,便知道杀了二虎等于削了自己膀臂,不杀二虎自己也不至于死。不知道他死时心中可会有悔意?所以,人生在世,奉行一些起码的准则,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有时候倒可以平安渡过一些谋略无法算到之险。
 
最后谈谈我最感兴趣的爱情戏。这部戏一出,很多声音说,徐静蕾不过是一个花瓶。也对也不对。对的是陈导对徐静蕾这个角色的定位。花瓶显然是更真实的。就如特洛伊之战的原由未必是美女海伦,刺马案的原因也未必是二虎的妻子。男人要杀人要放火要发动战争,随手拿个女人来做借口,好听而好看,总好过把自己攻城略地加官进爵的用心昭示天下。但是,我觉得徐未必是花瓶。她虽然不是刺马案的原因,却是战争屠杀中女人们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有些好看了。
 
更加好看的是陈可辛给她加的背景:扬州瘦马。瘦马就是古时的妾现时的二奶。彼时扬州盛行二奶养殖业。穷人家的女孩子七八岁被卖去养瘦马的人家,调教琴棋书画,百般淫巧,长大了便被卖去富人家做妾。身价高达一千五百两银子。也有卖不掉的,流落到了烟花巷,繁荣扬名了扬州的娼妓业。而这些女孩子又是瘦弱的,每日以吃不饱的方式养着,以迎合那些富商的另类口味。徐静蕾在片中,是一张略为清瘦的素面,大体相符。
 
徐静蕾的爱情,在她为数不多的台词里,这两句临死前的最贴切。“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帘子,红的也好看,绿的也好看,我想今年挂红的,明年挂绿的...”于她,二虎未必是不爱的,庞青云又是心头好,如此取决不下。二虎在她十五岁时把她劫回来,做了匪。二虎不知道,她已经变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养瘦马的人家长大,见的是繁华虚荣,学的是风花雪月,她早与二虎是两种人了。所以,她一直逃跑。但是,她又为什么一直回来呢?想来,二虎再总是一个真心汉子,亦是一个英雄。她跑出去可以碰到什么人呢?伴过英雄的人是不会甘于平凡人的。所以她只能够回来。但是回来又不是她要的生活,所以她继续逃跑。直到她碰到庞青云。徐爱上庞青云是必然的。庞遇到徐的第一晚,就对她说:“可惜他(二虎)不知道你已经变了。”二虎与徐静蕾是小时候的玩伴,又夫妻多年,对于徐的了解却不如初次相逢的庞。而庞青云是将领出身,二虎是穷人兼土匪出身,徐自小学习的那些琴棋书画风月,庞应该更懂得吧。普通女人碰到两人中的任意一个便应该知足的,所以徐更加取决不下,从此在这两个男人之间游离。
 
二虎是爱她的,只是并不会因为她不去打仗。而粗线条的二虎,也竟然没有发现她的私情,还是午阳先发现的。所以,也难怪她会寂寞。庞青云也是爱她的,否则以他的心机计谋不会去碰自己兄弟的老婆,但是他也并不会因为她去杀二虎。所以,与其说徐静蕾的角色是一种花瓶点缀,不如说女人的爱情于男人的战争是一种花瓶点缀。让男人感觉到他还活着(徐和庞青云初遇那晚),让男人感觉到一丝温暖(二虎进苏州城前对徐说的),但是这样的爱情,改变不了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甚至到最后,被手刃于男人的兄弟情义之下。但是,连午阳都误解了,他甚至不知道杀了徐是不是有用,但是他还是杀了。这就是徐的可悲,连死了都没有改变任何事情,甚至庞青云听到午阳在门外喊:我把嫂子杀了!庞也不过是皱皱眉,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所以,徐静蕾以一个花瓶似的角色,微不足道的花边爱情,诠释了女人对于男人在战争中,甚至扩大一点来讲,在名利义之前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这个角色是成功的。

 短评

政治是永远的dilemma

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雄性的贞洁牌坊

13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17分钟前
  • Tangent
  • 推荐

李连杰表演亮眼,其他的太一般了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帝国主义分子戈登哪里去了?

23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6.8分吗?可怕…

27分钟前
  • Hunk
  • 力荐

怀疑了友情等很多东西,通过庞青云这个角色对中国历史做了点令人刺痛的反思。李连杰跟陈可辛说,他觉得庞不会找三公,他一开始就会直接去找何魁。“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

3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赵二虎和姜午阳脑子都有问题

3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很好看的片,喜欢这脏兮兮的颜色和赤裸裸的人性。真的要看港版的。

35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现实艰难,价值模糊,选择两难,都是困境

40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女人,大哥二哥还能回到过去,其实不过都是天朝的棋子。

4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最令人尊敬的是导演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庞青云入南京之时,路边正用石灰浆抹去太平天国之标语,同时路边百姓纷纷剃发,即此一细节,大陆电影界无人可及。

44分钟前
  • abing
  • 力荐

改编自1973年张彻版本的刺马,而其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马新贻被刺一案也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4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作为一个商业片 已经很不错了 忽略那些删减

48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午阳刺杀庞青云的时候脚上穿着的 正是庞青云当年送给他的鞋子。这个细节值三颗星了。

49分钟前
  • 来乐
  • 推荐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了这句老话垫底,所以老二认为只要杀了坏事儿的女人,大哥还他大哥,日子还能踏实过下去。然而大哥却不想做他大哥了,故事是不是很讽刺!

53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赵二虎死于忠义 庞青云死于不被懂得 姜午阳死于知道得太多又知道得太少(PS:金城武终于会演戏了)

57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不知道好在哪儿。

58分钟前
  • keso
  • 较差

不理解为什么这片只有6.9分,完全是8分的电影啊。

1小时前
  • 呆鱼
  • 推荐

这评分是豆瓣水准?我心中的十大华语佳片之一啊!

1小时前
  • phatt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