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

HD中字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安娜·帕奎因,克利夫·柯蒂斯,克里·沃克,吉娜维夫·莱蒙,伊恩·穆内,佩特·史密斯,布鲁克·奥佩斯,罗丝·麦克莱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爱情与战争名校风暴 第二季狂暴飞车国语实习医生格蕾 第八季继母感激时代:斗神的诞生异变暴龙3D铁三角明治东京恋伽2023SBS歌谣大战去炫吧!乐派唠叨人生晚春1949请喜欢我第二季幸福定格之我愿意我的早更女友出埃及记:难民的欧洲之路你是天才!?渡边谦的喜剧挑战~穿越烽火线(2013)以成长来装束失控素颜恋爱有理由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第二季Super Lovers 第一季女杀油地狱女挽狂澜犯罪现场调查 第七季407航班少林寺1982E.S.P.Y偶像的秘密任务29 1百折不挠具海拉越狱大逃亡第二季狂赌之渊 电影版月半爱丽丝 · 独家纪录片(下)医家兄弟EMO音乐剧造孽

 长篇影评

 1 ) 女人最大的弱点是要人爱她

Ada可能或者应该爱谁?
这是一个可能的爱情故事吗?
它是可能的,甚至赚到了我的眼泪。

但你觉得这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吗?
我不以为。电影拍的是Ada,而不是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不是对等的,若不是在这孤独新西兰岛,若不是没有人倾听,被心中所激荡的孤寂所渗透,她会爱他吗?这个男人在平静的Ada身上点燃了一把火。
他不要学琴,他只要倾听,这正是Ada所想要的钢琴课。
他吻她,抚摩她。
他确实从心底里爱上Ada,这是个粗糙的世界,她出现在眼前,白皙的面孔,小巧的身躯,她制造出美丽动人的音符,她的安静悠远而深沉。

他对Ada内心最美妙音符的倾听和赞美,他对Ada身体的抚摩,这一切被她感知了。
于是,在这浑浊的岛屿上,她爱了他。

这是个寂寞而内敛的女子。当她在潮湿的海滩着陆,她就显得与这个岛屿格格不入,无论新的丈夫如何努力也无法填补使她哑然失声的那一份痛,她唯独留有那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Piano.
一朵孤寂的花,最美的香却无人知晓和欣赏。在黄昏的海滩,她终于又碰到了她的琴,却不知带给了另一个人深深的震动,并已从心里安排导演一切。
而她终于逃不掉这场爱,因为孤寂。琴声是她唯一的语言,而这个男人是她唯一真实的倾听者,指端跳跃的间隙一次次回头观望这个倾听者,只要他有所回应,就足以一点点来慰藉她的孤独。直到被迫接触到他的身体,她依旧无言,但感知到了另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这个生命能读她,爱她,她触摸到他的温暖。
终于。故事变成了她需要他。

结局或许是Ada与琴一起沉入海底,永归宁静,或许是她与他重新开始了幸福生活。
但一切不重要,最激动人心的爱情已经发生在这个充满灵性的女人身上。

一朵花需要的是能闻懂她芬芳的人。
男人,若你不懂女人,不去倾听她,你又要如何爱她呢?

 2 ) 对不起,我爱你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回想起幼年时见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高远而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大朵大朵的白云。是那样纯美的场景,一如幼童天真的笑容,初秋月光下的微风。

都过去了。
C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空气里显得更为冷漠,几乎要令人窒息。据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总还有其它原因吧。
天可以暗,心不能灰。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沉默不语。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与寂寞为邻。然后,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处变不惊。我要看着繁盛烟火上演,瞳孔却始终冷冷清清。
如同那个名叫艾达的女子。自六岁起她不再言语,从此她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好比一个永远也醒不来的梦境。
这女子,纯白如坠落凡间的精灵。她简单而直指人心的眼神,她提着长裙行走在泥淖里的姿势,她异常柔弱的苍白手指,我见尤怜。可是,她又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方向,她迷失在那里,辗转彷徨。
钢琴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那些优美的音符,据听的人说,好象要给你灌输某种感情。
清冷的姿态背后,还是对寂寞的恐慌。
任谁都一样。

所以,当她碰到一个真正关心她呵护她照顾她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飞蛾扑火地奔过去。尽管表面上还是欲迎还拒。
贝因的手指在她柔软的身体上游走。她闭上眼睛。
或者,两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只是拥抱。
你看见她眼里一闪即逝的笑容了吗?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你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贝因和斯图尔特不同,他是个野蛮人,什么也不懂。但是,当钢琴被遗留在海边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艾达的无比惆怅。
艾达远远看着那架钢琴,潮起潮落,钢琴独自吟唱。寂寞在她眼中盛开了又熄灭了。
贝因记住了这个瞬间,它从此成为永恒。

用抚摩换取琴键。真荒诞。
但彼时你情我愿,干柴烈火,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艾达想要回的当然不只是钢琴,她想要的,是那份久违了的感触。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可以毫不吝啬地释放掉所有寂寞。
贝因也不会满足于肌肤的接触,他想进入这个从不开口的女子的内心,探寻从未体会过的刻骨铭心。
两个同样寂寞的灵魂,可以在黑夜里相互慰藉。
只是他们忘记了。艾达的丈夫另有其人。

斯图尔特才是最可怜的吧。
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他仅仅想要得到一个女人,即使只是行尸走肉。
他连吻她的勇气都没有。
艾达与贝因交合的时候,斯图尔特站在门外目睹了全过程。他还在等待,等待悔过等待重来等待奇迹发生。
生活里没有奇迹。

那时我对你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艾达之于斯图尔特,她成了他的床前明月光,胸口朱砂痣。
就好比你之于我。
我多么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处,艾达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弹她最心爱的钢琴,然后就有清凉的风突然吹过。
而独自上路的贝因面对大海,略带哀伤。远处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蓝。
可是艾达没能弹琴,斯图尔特砍掉了她的一根手指。
而接下来的天空,也狠狠地黯了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艾达和贝因上路了。斯图尔特其实早已绝望,他的疯狂举动,只是要在这个女子身上强加一些有关自己的记忆。悲哉莫过如此。
后来呢?我不知道。
艾达终于丢弃了那架钢琴,她自己也跟随钢琴沉入海中。她有没有死,谁也不清楚。结局的改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她奋力游上来,其后的生活会很幸福;如果她选择了离开,就只能永享这百年孤寂。

我不想妄自揣度了。
因为在某个瞬间,我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欣赏第二个结局。失去了,不一定就会变成美好回忆,也许只会留下遗憾。
你知道,我始终没有醒来。我情愿陷落在那些盛开的梦境里,即使它们最后只会凋零、幻灭、湮没。每当面对着那些欲盖弥彰的失落、担忧、痛苦,我只好沉默。
伤心欲绝。

其实,我只是害怕。
怕你转身,怕你决绝,怕你忘记,怕你逃离。
可是这一次,因着这悲剧赐予我的巨大力量,我不再害怕不再彷徨。
下一秒我就要打开房门,迎接这个三月里的灿烂阳光。
然后,找到你。

 3 ) 寂静与激情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里
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托马斯·胡德(英国,1798-1845)
 
1
 
时间距离电影《钢琴课》的问世已过去了10多个年头,可是在重温这部电影之时,我仍旧再一次被它深深打动。在讲述了2个小时关于寂静与激情的故事之后,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的一首名为《寂静》的小诗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那是女主角艾达的心灵在低语:
 
“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钢琴。有时,好象自己就飘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人入睡,那是一种怪异的催眠曲,是我的催眠曲。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那是孩童一样纯净的声音。激情平息之后的声音。平静,却充满生命的喜悦。然后是寂静。寂静。替这部美丽得令你哭泣的电影拉上结束的帷幕。
 
2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叫作《钢琴别恋》,它以一个女子的奇异爱情为故事主线:
 
女主角艾达6岁失声,活在一个沉默的世界里。她无法用声音表达自己,寂静似乎是她的宿命。直到她学会了弹琴,用音乐与这个世界沟通。而故事,是从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姻开始。
 
艾达的父亲将她远嫁到一个荒岛,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为遵从父命,她带着女儿,带着钢琴,飘洋过海,去荒岛与那人成婚。她未曾想到的是,那一个将成为她丈夫的男子并不理解她,竟将她心爱的钢琴孤零零的留在了海滩上。
 
艾达求助于一个不识字的岛上居民贝因,带她去海滩上弹琴。贝因被艾达对钢琴的热爱感动,被这个看起来苍白柔弱的女子深深吸引。他用土地从艾达丈夫那里换来了钢琴,并且以请艾达教授钢琴为由,追求着艾达。
 
艾达是一个天使。她被上帝禁了声。她外表纤弱、苍白,内心却异常倔强。她被贝恩古怪而真挚的追求方式所打动,心灵与身体的激情俱被唤醒。她不顾一切的投入这场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终于被艾达的丈夫发现。这个男人因为无法进入艾达的世界而沮丧,更因为艾达的心被他人夺走而惊讶、愤怒。在几经阻拦均无效果之后,他陷入了绝望的狂怒之中,拿起了斧头,拖着瘦小的艾达走到了屋外。
 
接下去是何等令人动容的一幕。艾达弹琴的手指被丈夫的利斧砍下。风雨中,她苍白的脸上沾满了泥泞。可是没有惊恐,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只有一脸令人心碎的平静。
 
神秘。激情。心碎。
 
故事继续。艾达与贝因为了爱情,远走重洋。在海上,艾达忽然执意要将钢琴扔进海里。在钢琴坠入海中的一霎那,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艾达的脚踝竟被绳子缠住,她被钢琴拽入了水中。
 
艾达在海水中持续下沉。海水越来越暗,四周越来越静。黑暗与寂静是如此缭乱的一种诱惑,令人沉沦的诱惑。在片刻的恍惚与犹豫之后,艾达挣脱了绳索,奋力游回了水面。
 
艾达的心灵在说,“多么险的一次死亡,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多么美妙的一次惊讶,是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是的,是她的意志选择了生命,是她的心灵选择了光明、激情与欢乐。

3
 
钢琴课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如果将寂静对应于死亡、黑暗,那音乐、激情就是生命与光明。
  
艾达的世界是封闭的,钢琴是她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开启她心灵的钥匙。当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留在海滩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与妻子艾达沟通的可能。但那不识一字的贝因却发现了这把钥匙。英文里,琴键(key)与钥匙(key)是一个单词,在影片中,它们被巧妙的联系到一起。
 
贝因利用钢琴接近艾达,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欲色彩,却又是强有力的。他看似粗犷,其实细腻,他对艾达从侵入、占有到理解、关爱的转变使得他成功的撞开了艾达的心扉。而对于艾达,寂静的宿命使得她的心灵被一直封闭,音乐既是她的拯救者,又于无形中压抑了她生命本身的激情。正是与贝因这场奇异的爱情,使得她从寂静的围困中,也从音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现了深藏在体内的激情,找到了真正的光明与欢乐。
 
对于艾达,光明是什么呢?是她从手指缝中看到的模糊的世界,是她在漆黑的海水里所感觉到的心灵悸动,还是她蒙上头巾,在黑暗中被爱人亲吻触摸脸颊时的美妙幻觉?
 
欢乐又是什么?是她匆匆穿过幽暗的森林与贝因相聚时的期待,是她在海滩上弹奏了一天钢琴时的甜美微笑,还是失语多年的她与贝因做爱之时发出的不可遏抑的低语?

4
 
影片《钢琴课》如此动人心魄,在世界各地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1993年,《钢琴课》在46届戛纳电影节与《霸王别姬》争夺金棕榈奖,结果同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4年,《钢琴课》获得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3项大奖。那一届奥斯卡它共获8项提名,是夺标大热门。若不是遭遇斯匹尔伯格的史诗之作《辛德勒的名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著音乐奖均被《辛》片夺走),它的斩获一定更多......
 
《钢琴课》的音乐相当出色。主题配乐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为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所作,是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这首钢琴曲的旋律在影片里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我以为它是一首饱含激情的音乐。它从寂静开始,象流水一样丁冬响起,渐趋密集,激越,在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描述哑女艾达的生命历程?还是在隐喻身体里流动的情欲?
 
影片的摄影也非常高明:空旷无人的海滩、古蓝色的海面与暗红色的天空,潮湿幽暗的森林与艾达的匆匆身影,弥漫着黑暗的海水与沉寂在海底的钢琴,透过树林的清晰得几可捕捉的阳光......如此这般精致优美的画面几乎随处可见。影片还采用了很多内视的拍摄手法,以暗喻女主角封闭的内心。比如从手指的指缝中看到的世界,从海水中仰望而见的船身、模糊的海面,黑暗琴箱中伸进来的触摸琴键的手指......
 
影片的成功当然还得益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其中尤以女主角艾达最令人赞叹不已。她的扮演者是美国演员霍利·亨特,她的表演近乎完美。天使一样纤弱苍白的外表,敏感倔强的内心,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相信《钢琴课》遇上她,她遇见《钢琴课》均是注定。一切可遇不可求。
 
这部电影为女导演简·康平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她是幸运的。作为导演,作为影片的剧本作者,她用她的激情与才华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此绝美,如此细腻,如此至情至性。我们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机会拥有这样一部美丽绝伦的电影。
 
对于它,我以此文记录下我的感动,并以下面的话作为结束:
 
如果你的内心时常陷入黑暗,如果你还时常为心灵的自闭而无言痛苦,如果你看得见阳光,听得见声音,却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那么我请你看一看《钢琴课》,请你看一看这部有关寂静与激情的电影,去看看一颗心灵是怎样寻求它的欢乐。

 4 ) 通过抵达你,抵达理想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高考的时候,她早恋的男朋友每天带她出去玩,考完后,跟她说:我知道我成绩没你好,所以我想这样我们两个都考不上了,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 想起这一段是因为《钢琴课》里的一个逻辑:农夫通过占有艾达来抵达自己的理想。看起来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拥有,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毁灭或者说占有自己心里美好的、想要占有的东西,从而抵挡更深层次的美好——比如理想。 故事的设置是是在一座孤岛。一个被家庭嫌弃的再嫁的哑女带着和前夫的女儿来到一座孤岛。丈夫并不爱她,更不要提懂她,当然,她也没有这样指望过。女儿是她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接纽带。 她随身带着的只有一架钢琴,她对钢琴有着近乎固执的热爱,这种固执差不多就可以称为信仰了。但是最后这架钢琴还是因为天气原因和道路险阻留在了海边。 故事开始了。 农夫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一起去了海边观摩那架钢琴。海边,波光粼粼,闪耀成了一块巨大的水晶,拉长拉远的镜头里,艾达在画幅的中央陶醉地弹奏曲子,女儿衣裙翻飞地跳起了舞蹈,取景框后,是农夫的一双看似粗糙却无比审美的眼睛。 这一幕给他的震撼便是理想。是他所从未涉足过的理想。 所以,笨拙又灵巧的他想到了占有理想的方法——用艾达的身体与自己交换理想。因为,在这里,艾达已经成了他意识里理想的代词了。还有什么比占有这个写实的东西更写意的呢? 所以,抚摸一次给一个琴键、亲吻一次给一个琴键,直到最后,占有身体,彻底交换。 可是农夫是个脱俗的农夫。在他即将有资格占有艾达的时候,他放弃了。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通过肌肤相亲来表达爱,有时候通过放弃肌肤相亲来表达爱。这中间同样有爱,只是哪种方式更能表达爱是说不清楚的。因而我们只能说人是复杂的动物。 然而农夫的放弃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通过放弃艾达,从而彻底得到了艾达。 占有,是一种粗暴的单向的传播。而放弃则是一种高贵的充满理解的互动。这意味着你和想占有的客体之间达到了同一个高度,有着同情式的理解。 农夫放弃艾达的那一刻,他彻底拥有了艾达,也同时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原来抵达理想的方式是如此多样而独特的。 艾达呢?她是通过出卖身体捍卫自己的钢琴的。她的出卖之所以不会被当做一场下作的交易,我想原因是这样:首先,西方人的观念里,身体并不如灵魂一样像是被供若神灵的东西,它只是一具没有过多感情色彩的皮囊而已,并不拥有更多意义;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艾达的出卖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任何人,她是为了取悦自己——因为出卖它,她便可以拿回钢琴,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这简直有着宗教般的严肃和信仰般的仪式感。下不下作,不在于是用身体还是灵魂,而是在于这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所以,有人说,在这部《钢琴课》之前,电影还只是个无性繁殖的生物,而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世界的对立者而试图与之一分高下或者对话,而是女性开始从自身的精神世界出发,在成长起来的世俗世界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沉入海底的一段便是她彻底的救赎。 通过失去理想的意象,从而永恒地占有了理想。 到这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通过放弃的方式从而得到永恒的。不是吗?农夫放弃艾达,艾达放弃钢琴。农夫得到了艾达,艾达得到了幸福。 真想问问导演这其中的逻辑和立意到底是什么。 不过导演简·坎皮恩是麦基的学生,而麦基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访谈中说:好的电影是对生活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而至于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吧。就不要追问了。

 5 ) 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

我不知道从男性的视角看这部电影会有怎样的感触,但是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大概不会有人反驳吧。毕竟这种特殊的细腻的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所以能够跟这部电影产生共鸣连我自己也有些意想不到。

女主角的心灵世界是多么丰富而又贫乏,她的灵魂是系在钢琴上的,这是一种幼稚但是炽热的感情。多半因为生活单纯的缘故,钢琴与她相依为命,让她引以为傲。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聆听者,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丈夫在不愿搬钢琴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很多时候对男人失去的尊重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就算她的丈夫对她再怎么好,她的心也已经收不回来了。

对邻居男人的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蔓延滋长的,这是一个很难划清的界线。如果一厢情愿地说它的开端是像所有美好理想般柏拉图式的,不免实在有失公允。这段爱情跟色欲是分不开的。爱情本来就是跟荷尔蒙息息相关,而这段情欲又实在太令人动容。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原因之一,男人和女人在对于性的追求有所不同的一点,就是女人喜欢漫长的前戏。而导演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整整三堂钢琴课的前戏,男人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女人身后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地方徘徊,好像进行着什么游戏。仅有很少的肌肤的接触,把这段情欲戏不断地推向高潮。后来女人在自己的家中练琴,好像还能感觉到身后的幽灵一般不断地回头,在这个时候她就知道这场游戏已经成瘾了。

婚外恋大多数是没有好下场的。残忍的说,这手指大概是应该断的。这个年代的社会仍然有着沉重的道德和宗教约束,女人家里挂着的十字架就能说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家。断了手指之后她在林子里木讷地跌跌撞撞,她没有表现出愤怒也没有表现出悲伤,大概是绝望让她麻木了一阵,而从道德上来讲这大概也是她的惩罚,她又有什么理由感到愤怒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地她只有逆来顺受。女人令人敬佩的一点 就是她的温柔可以转变为韧性,在极端的时刻反而更加沉默。这种矛盾让她的丈夫不能理解,致人疯狂。

让这位女主角如此真实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她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任何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一样,她的行动是随性而不可预测的。她要求抛下钢琴,她试探性地把脚放入抽离船板的绳索之中,她随着钢琴下沉了一阵,然后决定挣脱绳索捡回生命。没有人可以说得清她脑袋里究竟怎样运转,是怎样的机理决定走怎样的下一步,但是当抛去试图理论的重担之后,这一切动机都变得情有可原。她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从若即若离的婚外恋情开始,到她决定结束生命的一刻,她都是到了最后才做出选择。而她最后的选择是尊崇本能,就像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钢琴是贯穿全片的主题,但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一个女人最终只能侍奉一个主人,因为她的心永远是专一的,她的钢琴和爱情大概从来就不能同时拥有,选择其中一个必定会冷落另外一个。到最后她仍然还能弹钢琴,但却不是最初几近病态的痴迷了。她终于可以放得下它,因为已经拥有了爱情。在亲吻爱人的时候她终于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享受这段爱情而不背负背叛者的枷锁,对前夫抑或对她的钢琴。

 6 ) 孤立无援的意象——看《钢琴课》有感

早就听说the Piano这部电影,找了来看,开头很不错,虽然也是画外音交待情节,但画面
清澈灵动,女子的声音也宛如童稚,怯弱的优雅。

其实情节很简单,1912年,自六岁起自愿失语的美国女子Ada携女Flora坐船远嫁新西兰,
随身带着一架上等钢琴和一堆行李。风暴延缓了她们的到达,行李也被海风吹的七零八落
。丈夫Stewart带来的人手不够,不能将行李全部运回家。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
扔在海滩上,而宁愿将Ada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显然,这个丈夫虽然外貌尚佳,但被设
定为庸俗、势利、不懂音乐,不能懂得Ada对钢琴的执著和深爱。我对这个设定没有意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音乐的力量和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所
有犯人听到蝴蝶夫人的咏叹调都停止干活,仰起头,一脸圣洁地追寻着音乐出现的方向的
镜头,毕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形式。

Ada央求邻居Baines带她们去海滩找钢琴。这一段拍得很美,Ada沉醉地弹琴,Flora在海边
翩翩起舞,Baines在一边凝神看着她们。

后来Bains出资运回了钢琴,用土地作交换得到了钢琴,并要求Ada日日去教他弹琴。不过
其实Bains并不喜欢学弹琴,只是爱看她弹琴,或者说爱她弹琴的模样,来自异域的娇小、
苍白、冷漠、激情和投入。影片在这里开始走向了庸俗和肤浅。我原以为Bains这样未开化
的土著人只是仰慕于Ada、Ada的钢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他其实也不懂得艺术,但
相比Stewart,他天然地向往和尊重艺术,哪怕只是艺术的形式,一个异域女子弹琴的模样
。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对她,连尊重都没有,只有情欲。他用抚摸作为交换,抚摸
一次,换回一个黑琴键。而Ada居然同意了,这显然出乎观众的意料。难道一定要用卑贱肮
脏的形式得到自己最深爱的东西才显得情深意重?

而情欲走向深入,他要求与她裸体同眠。但也只是单纯的抚摸。

第二日,Brains叫人将钢琴抬了送给她。Ada感动之下,主动找他去了,于是一段激情戏上
演。Ada不再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懂得人生的真谛而选择缄默,醉心于音乐在琴键上舞蹈的
冷漠游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情欲迸发如火如荼的女人,而此前的她带有清教徒的色彩,
总是黑帽黑衣黑裙,面色苍白,表情克制,自律自爱,沉默矜持。

不幸的是,Stewart正好在窗外目睹了这段激情戏,在此之前,出于对Ada的尊重,他们连
睡前吻别都没有。

Stewart非常苦闷,将Ada关在家里,企图感化她。

我实在不耐烦讲这个无趣的故事了,总之Ada思念Brains,卸下了一个琴键,要女儿Flora
送给Brains。女儿却交给了Stewart,Stewart暴怒之下,砍下了她右手食指。

我总记得Stewart狂怒地用斧子砍着钢琴,摇晃着Ada,怒极而哀地质问她:我如此信任你
,我如此信任你!

这段实在悲怆。当然导演未必觉得,不然就不会设定接下来所谓的高潮,让Stewart砍下了
Ada的右手食指,让Stewart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让观众彻底同情和怜悯女主角。

最后,Stewart无奈地认输,要Brains带着她们和钢琴一起离开。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开头。还是阴云密布的海滩,还是灰蓝墨黑交织的画面,不同的是,上
一次是到达,这一次是离开。在海上航行的时候,Ada突然要求划船的土著人将钢琴抛向大
海。她本打算跟着一起沉没,后来却又突然挣脱了绳索,浮上了海面。

最后,Ada、Brains和Flora过着幸福的生活。Ada以教学生弹琴为生,并努力开始学习说话
,她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一个假指套。

这绝对是一部平庸而无聊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我不敢自称
对女性主义理论颇有了解,但在这样肤浅造作的影片里,居然能看到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
的实现,并能解构出一大套理论,实在匪夷所思。

我得承认,有几段音乐很不错,明快清新。也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例如Ada远远回望留在
海滩上的钢琴,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那架怡然自立的钢琴,天空暗沉隐晦,镜头渐渐拉远
,钢琴依旧孤独的立在海滩上,而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饰演女儿Flora的小演员
演的很不错,早慧的狡猾。

当然,我绝不承认音乐和画面的优秀就意味着逻辑的缺席可以忽略不计。电影的灵魂决不
仅仅在画面和配乐,更在于这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讯息。关于人性,关于他人
,这些探索原是永无止境的。从此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内心和情节走向缺乏逻
辑,只是导演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设定,无视观众的智慧,无视人性的真实和真诚,更没
有任何的时代背景作为烘托和限制。

当然,我知道开头和结尾对寂静与喧嚣的阐释会深得一些人的好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影片里常有的多此一举的自以为深刻的台词,就像The Legend of 19
00里结尾时,1900阐述“轮船有限,陆地无限”的滔滔废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
上只不过是导演藐视众人智慧,自以为是的发挥而已。西方人说Less is more,中国国画
讲究留白,可惜这些导演并不懂。1900的那段长篇大论看的我几乎崩溃,这部片子在我心
目中得分原就不高,这段废话又使之降低了几个等级。

失语只不过是影片的噱头,因为Ada并不拒绝与人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并且,
在与情人做爱时一样可以打破禁忌,贴在耳边说悄悄话。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相爱,而且
看上去还很痛苦很真挚的样子,我始终不明白。

Ada不爱Stewart,我能理解。因为他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势利,平庸,尽管他很爱她,
很尊重她。但Brains就懂得她的琴声和内心了吗?他其实也不耐烦于听她弹琴,仅仅着迷
于她的外表,那黑衣黑裙下的来自文明世界的诱惑,所以他才用抚摸肉体作为交换。后来
他又痛苦了,因为觉得她不喜欢他,不关心他,于是主动结束了课程,送出了钢琴。Brai
ns颓废地躺在床上,看起来似乎在为爱情痛苦,导演也是这样设定的吧。可惜在我看来,
这种所谓的痛苦,不过是情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世间大多数的恋之辛苦,不过如此。


当然,我相信导演是要我相信,这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爱情,只不过我领会不了。我并不
否认在一位沉溺音乐、内心寂静的女子和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
那未必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可能更多会是相濡以沫互敬互让的爱情。可惜导演像
是高高在上的神,不肯提供任何具体的可供理解的细节,只是高傲的设定,就是这样,不
必问为什么这样。我只能认为Ada只不过被Brains粗糙的抚摸激发了情欲,因为我不明白这
种简单的交易缘何会产生爱情,而爱情就一定幻化为情欲的满足,满足之后就不再痛苦,
痛苦的是无法继续得到满足。这很荒唐,是不是?

整部片子也没看出Ada特别热爱音乐,除了开头死活要取回那架钢琴。虽然她很喜欢弹琴,
但这也不过是凡俗爱好之一种。并且一开始都不许当地人碰她的钢琴,也不愿教别人学弹
琴,这其实是自私冷漠的表现,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和众人区别开来,而并非出于对钢琴
的钟爱,否则她就不会为了向情人表达思念而卸下琴键了。我总以为艺术创作是孤独静谧
的,而艺术的交流则是快乐急迫的,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洁癖和傲慢根本不是一个艺术爱好
者的所作所为。

爱意味着什么?

可能导演要说,意味着一个女子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所以她开口说话了,所以她
和情人快乐厮守了。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的表达和解构?
我怀疑自己和这个导演及其拥护者赞叹者所使用、理解、阐释的不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e
minism。

我总以为爱首先意味着诚实。

Ada 看起来喜欢音乐,关注自我,实际上也不过忙着偷情,享受肉体的欢愉,并且本不打
算诚实地告知忠实地爱她、尊敬她的丈夫,这也算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这也算值得赞美
的爱情?

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意味着她可以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包括她的内心,她的情欲,她的音
乐,她的理念,以及她对时代的认识,时代对她的影响。

而这些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部影片统统缺失,钢琴、女子、失语、大海、爱情,这
些孤立的意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内在的逻辑支撑,也不过是一地碎片。

所谓经典,往往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慧,不必过于信任和推崇。

不过这真让我伤感。

 短评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11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1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2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22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25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30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31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35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4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43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48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52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54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这也叫爱情么?

5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5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60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