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游诗人

HD

主演:Yuri Mgoyan,索菲柯·齐阿乌列里,拉马兹·迟希克瓦泽,康斯坦丁·斯捷潘科夫,Baia Dvalishvili,Veronique Matonidze,David Dovlatian,Levan Natroshvili,Slava Stepanian,Nodar Dugladze,多多·阿巴希泽

类型:电影地区:土耳其语言: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吟游诗人 剧照 NO.1吟游诗人 剧照 NO.2吟游诗人 剧照 NO.3吟游诗人 剧照 NO.4吟游诗人 剧照 NO.5吟游诗人 剧照 NO.6吟游诗人 剧照 NO.13吟游诗人 剧照 NO.14吟游诗人 剧照 NO.15吟游诗人 剧照 NO.16吟游诗人 剧照 NO.17吟游诗人 剧照 NO.18吟游诗人 剧照 NO.19吟游诗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吟游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1924年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从小就显示出他对色彩的敏感和天神一般的绘画天赋。除了绘画,从小他就对电影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1945年,他21岁,求学莫斯科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进入俄罗斯电影学院(VGIK)导演系学习拍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电影学校,为欧洲大陆贡献了大批电影大师。之后成为老师杜甫仁科的助手,杜甫仁科是苏联诗电影的祖先,塔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都得益于他的教诲。  根据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故事改编。一个游吟诗人在路途上花了一千个白天和黑夜,随时随地尽其所能为人们带来快乐。他的流动的生活方式看似毫无目的,其实不然。他希望在一千个日日夜夜之后,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举办婚礼......如果新娘还在等他的话。  Wandering minstrel Ashik Kerib falls in love with a rich merchant's daughter, but is spurned by her father and forced to roam the world for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 but not before he's got the daughter to promise not to marry till his return. It's told in typical Paradjanov style, in a series of visually ravishing 'tableaux vivants' overlaid with Turkish and Azerbaijani folksongs.翩然而至羞羞的铁拳冲撞大号的我唐伯虎点秋香(粤语版)紧急迫降2000我为楼狂向往的生活2019全球奇特运动之旅魅影特工队专精特新研究院第三季毒海风云方法派桃李花歌夏伊洛魔法提琴手UP青年搜寻死党第一季审讯基20196号小姐:音乐把我拯救Elpis-希望、或者灾难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 第二季逆袭的青春告别紫禁城不眠第二季恶女~谁说工作不酷的?~全金属狂潮3人狼游戏征服四海下北泽之人生最糟的一天废墟中的爱情火力地堡厉鬼缠身厨房的爱丽丝连锁阴谋新超人 第一季聊斋哨兵我是李小龙试探爱情丧尸出笼好心先生机动警察剧场版2

 长篇影评

 1 ) 天才的顶峰:论帕拉杰诺夫的诗人电影

  首先要澄清一下,帕拉杰诺夫的电影主题,并不是诗而是诗人。比如说这部《阿舒格·克里布》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还有苏亚·诺瓦、以及被遗忘的祖先,都是讲述诗人(或说是民间诗人)。
  因为,帕拉杰诺夫的电影并不是在内容上接近诗而是诗人的灵魂——他的叙述主体是人;是一切诗人——它的外在的表现,也不是“诗电影”而是传奇电影。

“阿舒格·克里布”的传说

  莱蒙托夫的原著不必讲了,那只是传奇故事。重要的在于,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在影片中,将诗人的精神,表达了出来。也就是,纯。诗人是单纯的,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感情的单纯。他的爱情不涉及财富、地位,而是直抵本能一般的纯粹的欲望。于是,诗,才能从画面中脱颖而出。因为,诗是宇宙秘密的起源。她通过(原始)宗教祭祀的唯一表达形体;她不脱离于人民;并成为人民与神中介的灵媒——具有神秘的魔力和不可言说(解释)的神圣性。因此,诗人的生命本质,便是只能从人民中获选而出的人与神的中间人。这具有神圣性。是奇迹。这种生命必须被放置在人民的(原始)宗教的广泛形式中才能体现出诗人的价值。而这,也就是阿舒格象征性地渡河后复活仪式上所体现出的含义。

  因此,阿舒格•克里布的生活道路,就不是去给人家做长工挣钱,而是流浪。在这部作品中所表露出的,诗人生命的本质,在不断地升华中亦不断地加以凝结为一个根本的概念:诗人与世界没有矛盾,与死亡没有矛盾,与爱情、金钱没有矛盾。总之一句话:诗人的生活所以是和谐的,是因为这是被神灵赐予的祝福。而作为诗人来说,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大地上奔走。以流浪和吟游的方式将这份神给予的幸福和爱,播撒到人间,播撒到穷困的人民中间去。诗人始终都与神灵和人民站在一起,不论是财富、权力以及阴谋诡计,都不能阻止诗人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当,阿舒格最后乘坐飞马返乡之后,他便在众人面前展开了自己的奇迹。治疗母亲的双目和证明自我的存在——这两件奇迹都是直接在神力下,完成的。是神灵直接介入人间,赐福于诗人的神话……“只要神一开口,一切都将不同”。
  在伟大的《阿舒格•克里布》中,人们不开口说话的细节,解释了一个疑问。那就是,诗是依赖于语言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诗不依赖于言语,诗是超语言的。她直接呈现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并且常常从(民间)民族乐器中奔涌而出。一开始,阿舒格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是无弦的萨兹琴,而到了最后,当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吟唱诗人之际,萨兹琴有了琴弦。也就是说,直到这一刻,阿舒格•克里布的诗人资格方被承认——在他漫游整个国家、整个高加索,遇到穷人、富人和当权者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本真之心——在遭遇了考验,在忏悔和祈祷之后,终于被上天所认可为超自然的诗人了。于是,诗人生命的本质:爱;在镜头下具象化为最纯洁的象征,爱情。在一千个昼夜的等待之后,作为民族愿望化身的姑娘,终于获得了只属于她自己的诗人。诗人的民族属性,永不可变更。

《阿舒格·克里布》的表现形式

  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作品。伟大已经说过了,这是一部直达诗人生活本质的作品。而其特殊,就在于它积累了作者过往的所有尝试和发现,终于在这里开花结果。
  谈论这部影片,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论音乐。布列松讲过,不要出现音乐——他,所指的,是惯常现身于各种桥段里的配乐。然而,《阿舒格·克里布》则不在这一指责的范围里。因为,本片没有配乐。反过来说,本片的音乐就是电影主旨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不能从电影主旨中剥离出去的。这从始至终都存在着的音乐是一首乐曲;完整的一个乐章。它是诗人阿舒格·克里布与世界对话的言说方式,因此它没有断续。它是诗人自己的传记、故事和传说,所以伴随在诗人的左右。其次,音乐始终都是从萨兹琴中流淌出来的,而不是用画外音的手法强加上的。这一点很重要。无论是从画面的自然主义拍摄要求上看,还是从音乐流出的具体形式上看,都极为重要。布列松所言的“不要音乐”的含义也就在于此(另一个意思就是不要用音乐遮挡画面表达)。但,在《阿舒格·克里布》这里则很特殊。呤游诗人必然要高歌,要弹唱。乐器是他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音乐反倒成为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这,在诗人复活后出现在盲人及聋人婚礼上的画面中,特别显著。没有音乐,这两场婚礼(以及所涵盖的意义)就无法表现出来。没有音乐,他阿舒格·克里布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诗人。
  
象征下的印象

  粗糙的布景,这是不能不提及到的一点——纵然有着政治上的因素和经济上的拮据——但,影片没有因为粗糙的布景而使得整体印象下滑到不入流的水平。应当反过来说,影片进了最大的努力,使得整个形象保持在伟大传奇的水平以上。自然,本片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和特效,很多东西粗糙到让人感到滑稽(尤其是那吃人的老虎)。但,从印象论的角度来看,本片丝毫不比巨额投资的史诗片差半分。它的好,在什么地方呢?
  毫无疑问,就是拍活了诗人的本质,那种连接泥土与天堂的诗人精神的内核,在画面中熠熠生辉。这光芒完全盖住了简陋的道具和一切物质上的缺憾。甚至进一步地讲,也正是由于这些粗陋的道具、布景,才衬托出电影艺术精神的奇伟来。这份拍摄的真诚与诗人之真的恰合,是任何大投资,精良的业内制作,都无法比拟的。就是说,它达到了艺术上的美,而非布景、道具、化妆和服饰上人工“美”。
  仅此一点,本片就足以胜过绝大多数的那些所谓电影的东西。只因为,她是一件艺术品。

 2 ) 《阿希克·凯里布》:莱蒙托夫故事与帕拉杰诺夫电影

作者:张晓东,2014年(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帕拉杰诺夫在街头 ©️ Photographer Yuri Mechitov

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说,曾经有一座电影的圣殿,里面有光、影和现实。圣殿的主人叫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Cepre MocuoBH IIapaaHOB1924-1990) 无论在苏联电影史上还是世界电影史上都是一个异数。他一生只拍了四部剧情长片(分别是:《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石榴的颜色》《色拉姆城堡的传说》以及《阿希克·凯里布》),比塔尔科夫斯基[编注:”塔科夫斯基”另一译名,下同]还少三部。然而就是这几部电影,却使他进入世界级电影大师行列。

《石榴的颜色》剧照 ©️ Parajanov.com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剧照 ©️ Parajanov.com

能被公认为电影大师,除了必须具备一些刚性条件,例如极具识别度的电影语言、成熟的、富有个性的世界观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帕拉杰诺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是“持不同政见者”的标签,不可否认,这一点在西方对他的接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其实帕拉杰诺夫还真没有提出过什么明确的“不同政见”诉求。其次是民族的归属。亚美尼亚血统,生于格鲁吉亚,在穆斯林世界里保持着东正教信仰,这些元素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异邦”想象,并把这种想象的美好加诸于他的电影。再次,帕拉杰诺夫的传奇人生也塑造了一个饱经摧残却愈加坚定、甚至有一圈圣徒光环的艺术家形象。圣徒一点甚至体现在关于帕拉杰诺夫的图像中。苏联当局关于他同性恋的指控,导致他两次入狱,以及他的鞑靼妻子因为改宗东正教,而被穆斯林同胞暗杀,都在不知不觉中为他的电影增加了一种传奇的魔力。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这种传奇或曰光环对我们认知帕拉杰诺夫的电影其实不是一件好事,会带来很多先人为主的印象。这种印象会让我们不自然地会把他的电影看作异邦想象传奇剧或者政治倾向性明显的戏。但这显然是偏颇的,否则,他就只是一个有着“民族风情”想象的导演或是《群魔》中的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但是这样就与“电影大师”的头衔相距甚远。因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大师,只能靠自己的电影语言本身奠定地位。而对他的误解,恐怕也源自此。这个名字,已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个离经叛道、怪诞、易于色彩浓烈的形象。

Lermontov in the mentality of the Life Guards Hussar Regiment. Painting by Peter Zabolotsky (1837)

今年是帕拉杰诺夫诞辰90周年。巧合的是,今年也是大诗人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编注:本文写于2014年] 帕拉杰诺夫与莱蒙托夫——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巧合? 帕拉杰诺夫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把莱蒙托夫的故事(在这里不能算作完全的小说创作,因为有相当的民间传说成分,更不能看作童话)《阿希克·凯里布》拍成电影。甚至可以认为,把莱蒙托夫的原作原封不动地搬上了银幕。在这部容量只有80分钟的电影里,原作中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阿希克·凯里布》在莱蒙托夫的创作中并不引人注目。故事讲的是贫穷的游吟诗人(歌手)凯里布与美丽的玛古·梅格丽相爱,但是梅格丽的父亲嫌贫爱富。阿希克·凯里布许诺用七年时间获得一大笔钱财,来迎娶梅格丽。梅格丽日复一日等待,爱人迟迟不来。终于到了期限,她将被迫嫁给库尔舒德先生,但她决定用毒药和匕首捍卫自己的尊严。婚礼上,凯里布来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就故事来看,并没有惊人之处。似乎这只是对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的采集而已。据说,这是莱蒙托夫在流放高加索途中,听了一个土耳其妇女讲述的,因此副标题为“土耳其故事”。莱蒙托夫本人对这个故事并不满意,也没有计划将其发表,比如说,现有的文本基本上只算个草稿,其中还存在种种待修改之处,例如好几处前后矛盾等等。但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帕拉杰诺夫,而帕拉杰诺夫又如何呈现?

帕拉杰诺夫在某次采访中说:“我七岁时候扁桃体发炎,病中母亲给我读了莱蒙托夫的童话故事《阿希克·凯里布》。这个故事不是那么有名,在学校里没有什么人看中它。一个高加索地区的土耳其妇女告诉了莱蒙托夫这个故事。莱蒙托夫是一个可以和普希金比美的伟大诗人。在孩提时候我就被他深深感动了。我还记得我哭了起来。玛古·梅格丽在等待她的爱人。然而她不得不同另一个男人结婚。她想自杀。她用剑和毒药来阻止对自己爱的背叛。但阿希克回来了。最后是圆满的。一个好莱坞风格的电影结尾。”

这个短短的故事,在莱蒙托夫的笔下,使用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伊朗、土耳其的词语。所有这些词汇令这个不长的文章充满了非常“东方”的色彩。帕拉杰诺夫出生在格鲁吉亚,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第一个妻子是鞑靼人,所以他对于莱蒙托夫的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接受度。莱蒙托夫和其他同时代作家笔 下的“东方”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几乎不赋予“东方”以浪漫主义,或曰“刻奇”的想象,即以一种甜腻的“风情”描述,掩盖人性的真实本质。所以在莱蒙托夫的笔下,“东方”民族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同样具有人性的深度。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力,令莱蒙托夫更能为“东方”民族的读者所接受。年幼的帕拉杰诺夫会被这个故事感动,是因为里面没有任何添加剂。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虽然《阿希克·凯里布》只是一个雏形,里面却也蕴含了莱蒙托夫作品的特质。例如,最后库尔舒德先生说:“不要冲动,人的命一生下来就写在脑门上了,是逃不了的。”显然,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自于对他影响甚大的东方世界观。同样,莱蒙托夫本人的命运也仿佛是一场宿命论的诠释。 而宿命论仿佛也萦绕着帕拉杰诺夫。他的命运多舛在导演中非常罕见。牢狱之灾,名誉败坏,亲人仇杀……这些仿佛只有好莱坞或宝莱坞电影中才有的故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他的身上。或许,对莱蒙托夫的共鸣也有这个因素吧。“东西方问题”是莱蒙托夫创作的重要命题。正是从莱蒙托夫开始,高加索才不被作为一种东方的虚假想象,而是进人了一种实质上非常严肃的视野中:矛盾、冲突、调和,而时至今日,俄罗斯东西方的话题依然显得非常“现代”,虽然已经被过度讨论了,可是依然没有一个可以抚慰众生的答案。 在苏联的文化语境下,帕拉杰诺夫的每一部电影都堪称以“东方”视角看苏联东西方问题的绝佳范例。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电影才获得了政治敏感度。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帕拉杰诺夫电影的东方,实质上正是一种东西方的融合,而并非极端化、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宣泄。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考察一下作为电影的《阿希克·凯里布》。 帕拉杰诺夫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布景和故事都似乎是在一个舞台上发生的。他并不追求宏大的影像,却不吝啬使用最浓烈的色彩。看他的电影恍惚如同在观看一场浓墨重彩的仪式表演。他这种高度风格化、形式化的影像经常令人无所适从,甚至让人觉得太过夸张了。有时候更类似宗教仪式表演或哑剧。这样对观众造成的疏离感固然强化了电影的存在,也似乎更具诗意,但无疑会令人费解,并造成深深的隔膜。

在《阿希克·凯里布》中,这种形式化倾向明显减少,变得简洁明朗起来,有人认为帕拉杰诺夫失去了以往的那种创造力,但其实这正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他独有的那些艺术个性,从来就不会消失。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通常帕拉杰诺夫会被看作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的三位一体。《阿希克·凯里布》的莱蒙托夫原作,他几乎未作改动,更为重要的是,他将原作中的那种东方-西方问题进行了某种调和。人们常说宗教性是帕拉杰诺夫的突出特征,或许正因为是这样他才把《阿希克·凯里布》献给了塔尔科夫斯基。塔尔科夫斯基未必是他影像的绝对拥护者,是东正教信仰把他们的内在连接在一起。而塔尔科夫斯基对帕拉杰诺夫的推崇似乎更甚,他问帕拉杰诺夫,自己还缺少些什么,帕拉杰诺夫道,还缺少牢狱之灾。而推崇苦难救赎的东正教精神让帕拉杰诺夫的牢狱生涯又有了一种别样的深度,面对莱蒙托夫,帕拉杰诺夫不仅对其中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伊朗、土耳其的词语心领神会,更是了解原作是在一种强大的基督教背景下展开的。基督教的穆斯林故事应当如何讲述?这是帕拉杰诺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吟游诗人》截帧 ©️ GEORGIAN-FILM / RUSCICO

作为一个画家,浓墨重彩自是帕拉杰诺夫的擅长。在电影中,他的色彩与黑泽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也跟日常生活中的人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点类似鬼魅。男女主人公皆美,然而美得略带鬼气,梅格丽煞白的面孔,几乎连成一片的眉毛,凯里布带有邪气的英俊(据说该演员是帕拉杰诺夫的邻居,曾经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皆令人想起莱蒙托夫那种带有魔性或邪气的美。这种美似乎也挟裹着莱蒙托夫那种强大的功能。有人说他的电影仿佛圣像画,其实倒不如说更像是弗鲁贝尔画的那些肖像。 这部影片中,音乐起到的作用其实还要大于美术。配乐主要使用了穆斯林音乐,古老的穆斯林狂想曲。导演起用的是一个阿塞拜疆作曲家库利耶夫。他能够领会导演所要的。 音乐中甚至使用了一段“万福玛丽亚”,以及舒伯特,格里格等,正如帕拉杰诺夫所言,他们希望欧洲观众在大脑里能够将万福玛丽亚同穆斯林时间联接起来。为此,影片中听得见管风琴的声音,纯正的教堂音乐。这种奇妙的跨越东西方、跨越信仰的组合,或许也只有帕拉杰诺夫做得到。

*文章原文刊载于《俄罗斯文艺》杂志2014年第三季刊,已经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张晓东教授授权。

《吟游诗人》海报 @ GEORGIAN-FILM / RUSCICO

 3 ) 游吟诗人 的音乐

 (节译)帕拉杰诺夫的采访:关于《游吟诗人》的音乐

《 黑体为采访者话语,紧邻其后的为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radjanov)的答语)
...........谈谈Ashik Kerib 的创作么?

我七岁时候扁桃体发炎,病中母亲给我读了莱蒙托夫的童话故事Ashik Kerib 。 这个故事不是那么有名,在学校里没有什么人看中它。一个高加索地区的土耳其妇女告诉了莱蒙托夫这个故事。莱蒙托夫是一个可以和普希金比美的伟大诗人。在孩提时候我就被他深深感动了。我还记得我哭了起来。Magul Migeri 在等待她的爱人。然而她不得不同另一个男人结婚。她想自杀。她用剑和毒药来阻止对自己爱的背叛。但Ashik 回来了。最后是圆满的。一个好莱坞风格的电影结尾。

我开始寻找我自己的Ashik Kerib,这个穆斯林游吟诗人在世上流浪为了挣到足够的钱来赎回Magul Miger 的自由。我刚好就发现一个年轻人,我的邻居,一个22岁的库尔德小伙。他是个恶棍。暴打警察。又为屋顶漏雨吧看守者也痛打了一回。偷车还和人家口角。然后我遇到了他。我问他你能否一年不做恶棍。他回答说我可以永远不做恶棍。当然这要看你给我提供的条件了。库尔德人不是穆斯林。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但在影幕上他扮演的是一个穆斯林的角色。


Ashik Kerib的音乐非常精彩…..

音乐并非来自高加索,而是穆斯林音乐。Muram, 一种古代穆斯林狂想曲。一个穆斯林游吟诗人歌唱着狂想曲踟躇于世界的四方.这个穆斯林来到格鲁吉亚,一个基督教的世界。就是片中“荒废的修道院”一章。这里信奉的是“一神论”----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格鲁吉亚人的主旋律的意义:格鲁吉亚唱诗班,当唱诗班的孩子遇到被穆斯林人殴打的情况,他只能从他的同类那里挽救自己,以此证明“在敌人的领域的就是我们的敌人”。也许你是我们的兄弟,并正在入侵敌人领域,但也因此你将成为我们的敌人。基本上这就是音乐所要传达的。
我聘用的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阿塞拜疆作曲家。他叫Kuliyev。他能够领会我所要的。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工作。我给他提出了很多困难,但他都把握的很好。我们甚至用了欧洲音乐:一段“万福玛丽亚”, 舒伯特,格卢克,“受难曲”中的主题动机。音乐流光四溢,非常的美,赋予一种现代感。我们希望欧洲观众在大脑里能够将万福玛丽亚同穆斯林时间联接起来。

但我觉得我好像在影片里也听到了教堂音乐….

没错,风琴的声音。基督的教堂音乐。在“上帝是唯一的“那一段里------在格鲁吉亚,那里可以听得到多和弦的意大利教堂音乐。其余的都是穆斯林muranm。 公众是否能够理解这部影片又是另一回事情了。在影片中歌唱的孩子们来自于一个孤儿院。孩子们从省里,从山区里,从大草原上来到学校学习muram。歌唱的孩子能够加深影片的情感深度。
只有很少几部电影跨越了两个世界。也只有几个导演可以做的到。Yilmaz Geney 就是其中一个。来自东方的他却能够为欧洲人拍电影真的让人惊讶。这种文化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

 4 ) 《吟游诗人》——充满美的生命的吟唱

一个吟游诗人在路途上花了一千个白天和黑夜,随时随地尽其所能为人们带来快乐,他的流动的生活方式,看似毫无目的,其实不然他希望在一千个日日夜夜之后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举办婚礼,……如果新娘还在等他的话。 不必多说,这部影片蕴含着浓烈鲜明的帕拉杰诺夫的个人风格。诗意、绘画感、宗教感完美地在电影里融合。每一幕镜头都美得像幅画,被瑰丽的、梦幻的、充满冲击感的色彩铺满了。电影叙事并不连贯,但不妨碍观影者理解剧情。诗人一千个日日夜夜里在荒凉的大漠中奔走,孤独地流浪着、吟游着,给予人们绵长的幸福和祝福。聋哑人的婚礼、战争的动荡、母亲复明的奇迹和等待的新娘,都是歌唱的对象。人生无常,吟游诗人唯有用诗歌和音乐与之搏斗反抗。既华美又荒凉,既精致又狂野,无论是浓郁的民族色彩,还是晦涩的政治隐喻,都让人震撼。

 5 ) 电影与诗的生命吟唱

这是一部充满了浓郁东方色彩和宗教色彩的电影。
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对诗电影都曾进行过大量探索,而出生于亚美尼亚的这位电影艺术大师显然对诗电影有着更完美、更具特色的诠释。诗是一种艺术,电影同样是一种艺术,如果说《石榴的颜色》是由诗转变成电影,那么《吟游诗人》这部帕拉杰诺夫晚年的作品流露出更多的不是诗本身,而是电影中的诗意所在,一种诗意的情绪和思想;不是叙述故事,而是借由故事来传达诗的精神,传达一个民族的精神。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以画面取胜的,我们可以不了解亚美尼亚的名族特色和宗教意识形态,但是导演明确地用画面语言与观影者进行沟通,玫瑰花瓣、白米雪、纯洁的鸽子、火红的石榴,这些色彩明丽、构图优美、有着中古世纪绘画艺术美感的视觉元素充斥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干净和意象化的符号缓缓流动,令人赏心悦目。
唯美的画面语言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传说,是非现实的一首长诗。阿西克的人物性格塑造,更多的凸显出一种精神代表的特性。阿西克是个吟游诗人,他没有像以往的以叙事取胜的影片中的人物那样,有着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物性格,与他们相比,他更加简单,也更加单纯,他对周遭的人只有信任,所以这样的一个人就注定在尘世中会遭遇悲苦和磨砺。
导演接吟游诗人的身份让他游历四方,让他和最心爱的人分开,又描述了家人以为失去他后尝尽痛苦的心情,吟游诗人最后虎口脱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导演也仍然没有明晰叙事线索,只是力求一种与神话相符的叙事姿态,通过阿西克这个人物与观众达到精神层面的对话。阿西克在接受着神的考验的同时,学会了和生活中恶意的、痛苦的事情相对抗,他触怒了苏丹王即将被判死刑,却用吟游歌者特有的力量使代表恶势力的老虎臣服于他的萨兹琴下,重新获取生的希望,而吟游诗人的歌声本身所蕴藏的强大力量和韵味也在驯服老虎的过程中被完美的展现出来。
阿西克为人们祝祷、嘲笑贵族、经历苦难,最终也得到上天的祝福而和爱人永远在一起的美好结局,歌者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帮助和天使的祝福。阿西克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导演所代表的亚美尼亚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宗教的教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艳丽脱俗的电影。在帕拉杰诺夫手里,电影变成了诗般影像。《吟游诗人》是一首隽永缠绵的长诗,缠绵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电影中四处游走的吟游气质。吟游诗人以诗歌带给人们绵长的幸福与祝福,而吟游的歌声、乐声自始至终未中断过,电影如同吟游诗般歌唱一切,歌唱爱情,歌唱幸福,歌唱苦难,歌唱奇迹,歌唱漂流和动荡,歌唱人生无常。这样的吟游气质和拥有这种气质的电影,只有帕拉杰诺夫能够拍的出,不管因其本人动荡的一生还是安定后依然动荡的心,都让人明白了电影所探讨的事实上就是人生的吟游。
最让人感受到导演天才展现的地方,是影片中那把萨兹琴,它仿若圣物具有灵性,而吟游诗歌亦具有生命和气节,它只为人生无常、经历动荡、苦难重重的人存在,只和吟游诗人相依为命,它具有那种民间的力量,更具有宗教信仰那般虔诚的魅力。在吟游诗人眼里和手中,诗歌和乐器是一种生存和搏斗的勇气、一种甘愿经受苦难的信仰。
就如同诗本身的丰富含义,《吟游诗人》这部电影是一首让人“百读不厌”的抒情长诗。

 6 ) 《吟游诗人》:梦里梦外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总是能使你感受到一个哲人的思考,无尽的苍茫,那么,帕杰拉诺夫的电影则像是民间传说。一个是属于精英的,叫做孤独;而一个是属于民间大众的,叫做热闹。但这并不妨碍两者殊途同归,惺惺相惜。在这部电影里,帕杰拉诺夫调皮地以白鸽站在摄像机上作为结尾,并打出向塔可夫斯基致敬的字幕。
         电影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帕杰拉诺夫说过,他的风格只有一个,那是别人学不去的。的确,我们所看到的四部影片里,都有一个民族的记忆,是由点缀于生活中的细密画一般的图案所构成的——美的生活,那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记忆。他们太热闹,他们属于后现代的视觉狂欢。
         在塔可夫斯基那里,我们总是沉静的,对于自然与人都有了一种沉沉的关注。我们思考。而帕杰拉诺夫是在用他的拼贴画家的眼睛,把一幅幅画面热闹的塞入我们的视线。我们目不暇接。
         前三部电影都有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只有这一部,从一个游吟诗人之死,开启另一个游吟诗人的旅程,并在结尾,是他与心爱的姑娘结婚,完成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是完全不同的表现。
        是向老塔致敬之作。老塔一直很欣赏他,他也一直这样。他们都属于同一个老师的门生——苏联诗电影的祖先杜甫仁科,只是不同环境的滋养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他们的骨子里都是诗的。这一部电影更是以吟游诗人作为主角。
        我们看到了诗人浪迹天涯的旅程,为着各种各样的人们歌唱,他可以为聋哑人的婚礼歌唱,他也可以拒绝权贵的要求,他一路历尽艰难。
        就好像我们的两位导演,塔可夫斯基和帕杰拉诺夫。他们都曾历尽磨难,艺术之路并不平坦。
        塔可夫斯基最后客死异乡,唯有在作品中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帕杰拉诺夫是坐过监狱的,在狱中他也一定强烈的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本民族的人民的深深眷恋吧。
        这电影既是回顾也是展望。接下上一个吟游诗人的棒,如接下已故的老塔的未竟的事业。塔可夫斯基自己也作品无多,却在为帕杰拉诺夫抱不平——他拍的电影太少了。帕杰拉诺夫也许对未来有更多的憧憬,在期望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电影里,吟游诗人得到了神的帮助,有了钱,娶到了心爱的姑娘,现实中,他也许是希望自己的艺术之路可以不那么坎坷,也结出一点果实吧。那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冀。可惜,他身体不佳,不久病故,留给世人也留给他自己很多遗憾。这部电影竟是他四部电影里唯一的一部喜剧。
        热热闹闹的民间欢聚,为这部电影定下了欢快的调子。却也使人感到,作品的艺术冲击力不再那么强了,艰苦的生活磨损了他。或是人到暮年,而变得平静淡泊。他的电影,逐渐洗净铅华,留下的是民族中那些华丽却质朴的,那些人民的歌唱,而把自己的血气方刚逐渐褪去,《被遗忘祖先的影子》相比之下刻意得多,青春得多。导演让那些人民做主角,把自己作为一个他们的仰慕者,一个服务者,一个吟游诗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歌颂他们。他深爱着他的民族。
        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传说,并且,在一天之内,游吟诗人回到了故乡。电影永远都是奇迹,本质上是一个梦,实现现实里无法实现的。母亲的眼睛又复明了,相爱的人结婚了,石榴变成了白色,梦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电影,不就是一场梦吗?何不欢乐一点呢?帕杰拉诺夫终于在人到老年时,抛去了所有的沉重,而露出了欢颜。

 短评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6分钟前
  • 力荐

早起看这个可真困啊。。。没看过帕拉杰诺夫瞎买买的,本以为是二战后的作品,边看边惊叹于苏联人可怕的独创性先锋性,结尾出来老塔才知还挺近的,同代比较就没感觉特别惊艳了。

10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还行

奇特的眉毛。荒诞的寓言故事没有相关联的主题就是怎么感觉都是有点蠢。大量的民间音乐、大量的绘画、文化与服饰、异域风景还算吸引人、但是感觉音质和画面都很粗糙、就连剪辑也不敢恭维。

15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较差

帕拉杰诺夫的遗作,献给去世两周年的塔尔科夫斯基。具有纪念意义,但肯定不是他的最好作品。拼贴画的结构过于平面化和脸谱化。但是这个木卡姆化的莱蒙托夫英雄诗,却具有神秘感,这一点难得

17分钟前
  • 昊子
  • 还行

他用萨兹琴弹奏一曲东风破,曲中是颠沛流离,曲中是等待和思念。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献给塔可夫斯基。比起《石榴的颜色》,可以说是好懂很多了。为爱出走,一千个日夜的流浪,活脱脱就口口相传的故事形态,再加上精美而又充满异域风采的画面,仿佛是在看一则来自数百年前的传说。

22分钟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还行

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愚者”形象在苏维埃时期是一种关于异议的隐微书写,也是东正教文化之中挥之不去的沉重之痛,流浪诗人的传代,又在吟诵之中死去,他们拒绝表演,在被迫害,被放逐,被排除在“神之外”的时期,失语症成为了他们高贵的行为艺术。如果早先的《石榴的颜色》以庄重预演了诗人的死亡,那么在《吟游诗人》中,帕拉杰诺夫戏谑地完成自己的最后的作品,所有的空间和模糊,虚化的主观镜头都被应允,某种程度上,“活人画”的美学原则正在解构,它对应了影片中的“奇迹降临”。当Blue Mosque里可笑而淫秽的“父亲”形象愚蠢地宣布他的死亡时,诗人终于误打误撞地获得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白色的灵鸟伴随摄影机的出现,这位惨遭迫害的导演最终以一部元电影的方式告别银幕。献给塔可夫斯基,两位同样生不逢时的苏俄大师。

2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从没想过调音的过程也可以是很好听的音乐,音乐很棒!影像诗。但更喜欢石榴些

32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确实比[石榴的颜色]好懂(大概是有莱蒙托夫原著),某些镜头竟然有运动有景深,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用“camp”作为关键词来解释(其实就是浮夸嘛……),整体视觉风格与老帕七八十年代搞的拼贴艺术(collage)是一致的。台词全靠配,对话不张嘴,音乐确实很棒。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说文学是追忆似水流年,那么电影是影像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的伟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3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重看#以一个等待千日的爱情故事为外在形态,真正要赞美的是亚美尼亚民族独特的文化之美---无论是绘画、建筑、歌谣、舞蹈、诗篇、宗教诸多文化层次的高水准(虽并不承担丰富的叙事功能),还是深具仪式感的日常行为(赋予承载乡愁的属性),都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当诗人与诗琴合二为一,他就此被神指引,踏上九九八十一难之路,目睹人间婚丧嫁娶,见证战争践踏,亲历强权碾压,这些苦难无疑是导演想传达的心声。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喜欢老塔,老塔喜欢老帕,我不喜欢老帕

4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并没有石榴的颜色那么美。镜头太多,而且很少固定,台词太多。并没有保留太多石榴的颜色那时的风格。但音乐很美,故事也清晰很多。虽然我还是怀念石榴的颜色带来的震撼……

48分钟前
  • 從淵
  • 还行

又是一部石榴的颜色,石榴由红变白,似乎是上天对新人充满肉欲的恋情的洗刷,很有趣的是我妈居然都觉得这部片子好看,这种最直觉的画面表达力才是电影真正动人的地方,那头老虎实在是长得太搞笑了,我在电影院里笑个不停结果被一个很严肃的文艺青年骂了,哈哈。

53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帕拉杰诺夫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难以置信的观影体验,一场奇幻绝伦的异乡之旅。 不如石榴那么凌厉了,但从画面到音乐仍然别具一格,震撼人心。 “献给塔可夫斯基”,一段伟大友谊的见证。又有谁来为帕拉杰诺夫作上一曲?

58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力荐

*很有趣!奇迹叙事与圆满结局,但中途是可可爱爱的各类呈现-充斥民俗和人类学的种种符号,字幕卡的出现使得影片本身像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时间跨度的延伸感)

59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还行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畫面就像是中世紀時候的絲絨畫毯子一般細膩而豔麗。天,我要收碟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the fall / le petit prince

1小时前
  • Wrendir
  • 还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想对世界大声的呼喊,只有信念回应我的爱。发现高逼格配这歌词也凑合用,流浪过后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民族的色彩和音乐,镜头的走位和变焦挺有特点,壁画一字眉大烤馕玩具枪,画家导演帕拉杰诺夫遗作最后一镜致敬好友塔科夫斯基。影博苏俄影展。

1小时前
  • seabisui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