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

HD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亚森·卡斯木,乌古来木·苏吾尔,塔杰古丽·海麦尔,热合米图力·克然木,克然木·喀斯木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维吾尔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厕所七天2023无仁义之战4:顶上作战逆袭箫魂传2上古神器恐雨2021紫檀镇英俊的哈里正红旗下(粤语)好事成双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 剧场版精武青春码头大决斗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神秘的尼罗河财神到老友记第六季月光光心慌慌4落笔皆是想见你寅次郎的故事21:走自己的路壳中裂缝地狱自拍102真狗英语变身男女2011妮基塔第二季72家租客粤语楚门的世界黄桥决战狼牙棒灵异女仆 第三季瘦人之歌善人长屋嗜血法医第八季韩国人的餐盘为您服务迷幻旁遮普玻璃圈风云黄昏乙女:失忆冰球少年枭城喋血时空对战

 长篇影评

 1 ) 第一次离别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2 ) 我想以孩子的视角呈现这部新疆沙雅生活的史诗

本文为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入围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主创团队映后交流实录。

*古涛,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复审评委,《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主持人

*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导演

*李丹枫,《第一次的离别》音效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

古涛:我比较好奇片子是怎样成型的?

王丽娜:我从小在新疆长大,4年前,我特别想回到家乡做一部纪录片,纪录孩子们的成长史。经过一年多的纪录片调研和拍摄,我整理出60万字,和那片土地的人镶嵌在一起,最后由纪录片改为大家现在看到的《第一次的离别》。

古涛:在审片时给我非常强的印象是,我从中见到了儿童电影的魅力。

李丹枫:拿到导演粗剪后的片子,我觉得那种简单、真挚,在情感上非常动人。只要孩子们的脸放在荧幕上,已经足够感人,我们声音设计更多的是还原空间,隐蔽地藏在后面。以及爸爸妈妈的每一张脸、每个人物的情感,去掉所有的痕迹,我们去感受它简单真诚的一面。

王丽娜:小孩子不知道摄影机是什么,也不觉得它很重要。拍摄过程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情境中让小演员们得到最好的发挥、做自己。我们给小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成年演员去引导。我们关注他们的性格,然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非常感谢这三个孩子,他们是这部戏的灵魂。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

Q:我觉得这部片子温暖有力量,我很好奇它如何从一部纪录片观察的素材中慢慢融合成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王丽娜:这片土地和生活都在滋养我,我身处其中会非常感动。片中爸爸的角色会说,“无数个夜晚,我仰望着星空,我在想我的老婆怎么办。”这样的语言就是生活的真挚和诗意吧,包括故事本身也是。

Q:想问丹枫老师,把喇叭拿掉播音的考虑是什么呢?

李丹枫:喇叭会让时间的紧张感更强烈,我会觉得这会干扰到剪影,观众会被其他东西所分心。主人公离别的情绪已经很强烈了,留下剪影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了。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

Q:三个孩子在树上的互相调侃对话,这段非常自然,是您引导的吗?

王丽娜:这部分我们拍了很多遍,拍这一段时凯丽真的要搬家了,是事实,所以也是自然地流露;孩子们也会聊成绩,便互相问了普通话考试的分数。

Q:城乡差异成为了片中离别的动因,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们对城乡差异很敏感吗?

王丽娜:我想通过这部片子以孩子的视角呈现生活的史诗,我故意地规避掉朴素与文明、现代与传统的这样二元对比,而孩子们对待世界的认知是纯真的,这是我想表达的。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

 3 )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电影带我们领略了新疆地大物博的景观,淳朴的民风,没有明星参演,很朴实的片子,对剧情的记忆很深刻,有点纪录片的味道。维族同胞对家庭的凝聚力很高,重要的事儿,整个家族会一起讨论,这种家族力量很能感染到观众。20年7月在大光明电影院和朋友们看的,至今回忆起来还能记得一些情节。可能有些话题会涉及到敏感词,不多写了,但是看完影片也确实让我对维族同胞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在教育资源和人们的幸福程度上 ,他们和大部分地区是一样的。

 4 ) 谁的离别

诗意和温暖的部分,不必多谈。

最初困扰我的,还是标题。第一次的离别?可是艾萨先后经历了与哥哥、与母亲、与凯丽、与小羊的离别,究竟哪次才是第一次呢?问过这个问题,我才醒悟,真正经历了第一次离别的并不是排在卡司表(或许也是排在观众心中)第一位的艾萨,而是女孩凯丽——她与这个小世界的离别把我带入了这个故事的隐藏面。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这背后可能在表述的是一种现代化等于汉化的极度无奈,维语文化明明是美丽的却似乎必然凋敝,像凯丽爸爸的情歌,动听却,“太短啦”。但这个维度的解读过于宏大,我更想去触碰的是发自于凯丽妈妈现实的劝解。她对凯丽说了一席话,长大就是接受离别的过程,妈妈也是离开了家人来了这里,你将来也要离开我们。妈妈曾经因为受不了这样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而和爸爸离婚,最后却因为孩子选择回来。现在,既然无法离开他们,那么她要改变他们,带他们逃离这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毅然而然的背叛,背叛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假如生活已经是这样,为什么不呢?

今年过年时看《夜莺》,留下了一句话的短评:女性导演的视角更广阔,因为她们对压迫更为熟悉。 那么现在我要更进一步,女性的背叛会更彻底,因为她们本就一无所有。离开了自己原来的家庭,嫁入男方,但是自己如果成为了家庭的累赘则原来的家人也都会接受男方家庭对自己的放弃——艾萨妈妈因残被送进了养老院,只有她的姐姐和小儿子艾萨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却没有用。我不想苛责艾萨爸爸的这个选择,因为他的确也没有什么选择,眼看着犯病的妻子就要拖垮全家。所以凯丽妈妈在能够有所选择的时候,必然要走上去库车的路。两位主角的妈妈,形成了本片最佳互文。

背叛了此地此刻,去库车,去更广阔的远方,能不能真的改变呢?这仿佛是另一个永恒的话题,娜拉出走后会怎样?女导演那般温柔,停在了被离别的艾萨,他停在此地此刻,在草原上牧羊。每一个离开过的人,在面对新疆凌冽的风、绵延的山、广袤的草原时,都会忍不住驻足这片刻的温柔。但这种粗疏的凝视,并无法解决妈妈的难题。在判断好与不好之前,我唯有沉默支持她们的一切选择。

 5 ) 对话《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 | 离别的姿态,失传的童年

成年人,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挥别童年,转眼长大的瞬间?那个瞬间所饱含的无数故事中,离别故事是最有普世性的一种。

青年女导演王丽娜便将她的长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聚焦在孩童的离别故事上,带领观影者重回那个记忆深处的童年。同时,她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新疆沙雅,用温情的目光凝视、用细腻的情感笔触简洁、诚实地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的真挚。

(王丽娜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受赏)

去年11月,影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前不久,片子成功入围即将在2月7日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巧合的是28年前,一部同样讲述新疆儿童故事的影片《火焰山来的鼓手》曾在同一单元拿下水晶熊大奖。这无意间促成了两代新疆人跨世代的影像对话。

个人视角的民族书写

说起新疆电影,笔者的印象多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电影里,比如《冰山上的来客》《哈森与加米拉》;亦或展现新疆异色风光的电影中,比如《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等。

相较于近些年藏区电影《阿拉姜色》《塔洛》《旺扎的雨靴》等的强势突围,新疆地域的影片并不多见。没有猎奇、没有神秘化,王丽娜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完成创作。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两个绿洲,一个尼雅,一个沙雅。尼雅是经纶古国,已被沙漠掩埋。所谓‘沙雅’也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在王丽娜的描述里,沙雅是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那里是四大文明(汉文化、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的罗马文化)的汇聚地,有着它独特复杂的生态。

王丽娜从小在“我们为同情弱者的人呼一声万岁”“太阳把他们的忧伤晒干”等当地音乐中了解深远的文化。类似的诗意是当地的普通日常,“这是非常普遍的。赶着羊群的,在胡杨林中放牧羊人的歌声里处处有体现”。王丽娜补充到。

她出生在那儿,躺在胡杨林里,看星星,看海市蜃楼。这样一片土地,既有童话般的美好也有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受到的一些改变。成年后在外求学离开沙雅,王丽娜从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马托夫的作品《白轮船》《查密莉雅》里寻找家乡的影子。在她看来,“如果有机会拍一部家乡的作品,能像吉尔吉斯斯坦文学中的那样,我觉得太棒了。”

但苦于没有现成的文学作品可供改编,加之王丽娜本身学新闻和纪录片出身,所以在成为职业导演后便拿起相机回到了家乡。她没有选择用影像去书写宏大的历史或文化符号,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想要做个体编年史式的记录。

纪录还是剧情?

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我本来是想拍一部特别牛的纪录片的。”王丽娜笑着说。在她的预想中,想要花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追踪记录下几位维吾尔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丽娜重回沙雅,走街串巷地寻找她要追踪的人物。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她遇到了小男孩艾萨。尽管常年照顾失聪患有顽疾的母亲,艾萨却是个阳光无怨言的孩子。与另一个小女孩凯丽努尔比的邂逅则更偶然。王丽娜在镇上偶然看到在土胚房的废墟上,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在阳光下起舞,这份感染力打动了她。

一年的追踪拍摄里,王丽娜从未干扰他们的生活,仅在旁记录。“那一年里,我什么也没干预。我住在他们家或更远的地方,就成为亲戚吧,让他们熟悉相机。”

长时间的相处,让王丽娜深入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的状况和或许会面临的一些变故。在翻看素材的过程中,王丽娜从中看到了许多美好珍贵的片段,也看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正是在这些记录素材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

注定地,这部剧情片不同于过往。《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一方面,王丽娜让现实中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及其两个家庭出演故事中人物,并且重拍纪录片中的片段。比如艾萨给小羊喂奶、照顾母亲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凯丽努尔比的家庭日常等。

另一方面,虚构的部分源自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的提取。比如基于艾萨母亲无法自理的生病状况,设计了将之母亲送往老人院的情节。在一些小事件的设计上,导演会和凯丽努尔比的母亲提前沟通,“人为”造成凯丽努尔比上学迟到的状况以及艾萨母亲走丢的事件等。

这种虚实相交、虚实界限模糊的处理,得益于导演一步步的感悟。学新闻时,王丽娜曾对于何为真实较劲过;在接触纪录片时,一直也在探讨记录与真实的界限在哪儿。但当着手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时,王丽娜反而放下了这些。“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了一种新的质感。真诚地讲述生活所带来的真实感,虚实与共的处理方式所构成的“第一次的离别”故事,本身正是王丽娜对艾萨一家、对凯丽努尔比一家生活的读解。观众借助王丽娜的眼光感受到了她心底对人、对故土的温柔。

“离别”的母题之下,

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

在沙雅的四季变幻中,青梅竹马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进程里不得不面临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别。

艾萨是家里的小男子汉。母亲生活无法自理且时有走失,父亲忙于农务难以兼顾。艾萨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但是在哥哥离开沙雅外出上学的这个秋天,父亲把母亲送至养老院,不久他心爱的小羊也走丢。艾萨不得不面临三场离愁别绪。

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凯丽努尔比则因为汉语成绩太差,不得不转至库车县的纯汉语学校学习。从童年毕业的那一刻,似乎是伴随着与伙伴艾萨的离别到来的……

“影片更像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层面。我倾向于点到但不说透,‘离别’是母题,但不是表达的唯一。在这个母题之下,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王丽娜分享到。

离别串连起了两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境况,除了艾萨、凯丽努尔比以及凯丽的弟弟外,家庭内外成年人群像也一一展现。“片子里追求真实感,但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条线,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问题。”

凯丽努尔比父母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讨论,教育问题,贫困现实与诗意内在的对照、成年人对婚姻的妥协、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友情等等,均与胡杨林、棉花地、沙漠等自带诗性韵味的风景融为一体。

结语

《第一次的离别》是从沙雅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故事。

王丽娜恰巧是这个故事的最佳讲述者。因为,外来者无法抛弃对新疆奇观的迷恋和符号化的想象。而18岁后离开故土的王丽娜,将记忆、情感与平实的观察融进她女性视角当中,用敏感细腻的影像,诉说着关于童年、关于真实、关于生命的故事。

-END-

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6 ) 关于时间,关于尊严

真正的新疆什么样? 教育是否真正均衡? 影评大多数围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觉得此片更多的是关于时间和尊严。 小女孩的父母因为要农忙摘棉花所以没时间辅导孩子们做功课,孩子普通话考试成绩下降,母女二人遭到老师在家长会上严厉的当面批评,小女孩的妈妈埋怨丈夫不能为了子女教育举家进城务工的同时,这个大男人想着年迈的父亲和子女的未来,大口大口抽着烟,眼里噙满泪水。 小男孩艾萨的爸爸妻子生活无法自理,大儿子外出求学,小儿子还是学龄儿童,加上自身体弱多病,只得不顾小儿子一再的央求将精神失常又失语的妻子送进了养老院。只是因为生活剥夺了他们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时间。 小艾萨在城市孩子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也被残忍地剥夺了时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他心爱的小羊为伴,除了上学,其余时间都是放羊,照顾妈妈,摘玉米,找妈妈。抽出一点时间练球成为这个原本应以玩儿乐为常态的小男孩最渴望却也最奢侈的念头。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一个是升旗仪式,另一个就是绿茵场上一场令人激动的球赛,小男孩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才成功进球,可人生这场马拉松他又能否做到不掉队? 对于小男孩艾萨,我只有心疼和满满的祝福。祝福教育能够改变他的命运,祝福他遇到几个唤醒他灵魂的良师,祝福他不被生活所击倒。 写到这儿,想起《孩子你慢慢来》当中龙应台写给孩子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小艾萨,最后的最后,祝你幸运,祝你,快乐。

 短评

4.5 这个地方的影像有多匮乏,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就有多重大。男孩别离母亲,女孩别离家乡,小羊别离主人,一次三种,殊途同归。一面是柔软美好的田园,一面是严肃苦涩的校园,两个空间的强烈对比摆在那里,就算什么都不说,意味也是自然浮现出来。成长、认同、现代化…导演也是在刀尖上跳舞的选手,既尖锐又足够优雅。 2020.7.25 天津“消失的一日”,with my love

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趁着在东京电影展放映的最后一次机会观赏了影片,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导演,听她说电影没有明确的答案,是给予观众想象空间的作品。电影中涉及到很多主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实和很多地区的情况是相通的,但又放在了新疆这片美丽的草原以及中国的大背景下,又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城市化,老龄化,加上复杂的历史背景让我对这个地区非常跟兴趣,期待导演的第二部力作!

6分钟前
  • 雪里拾多德
  • 力荐

好久不见(看片尾自己名字飘过有点感动是怎么回事)

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3.5 用暧昧的“语”态游走于阴冷现实主义和央六主旋律之间,同时让叙事与表演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将这几种调性做出拼贴/融合/平衡感,达成在当下社会环境里“只可意会、无法明示”的一种表达,还是蛮不错。两个小演员的表演(或者谈不上表演)非常出色,对表演质素要求比较高的观众可以买票看看。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另外一种宝贵的品质是纯真。只是在今天的语境里面,只谈论纯真显得很不足够。在这部很容易让人产生“外国片”错觉的电影里,有太多难以展开以及不能展开的问题。

13分钟前
  • 57
  • 还行

东京电影节看的首映,虽然画面风景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我总觉得电影前20分钟人物的动态捕捉有些奇怪,有点偏BBC自然纪录片。电影中小男孩说「如果哥哥和我都不去大学,我们的家就会完整了」首映现场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留学生,其实谁都想在家孝顺父母,但是我希望他能学成后去回馈乡土,而不是安于现状。

16分钟前
  • AS9462
  • 推荐

中国地域的一种截面,无论是学普通话还是喊口号,过于真实。中间小段落的组合有种慌乱感,摸不着调,大人的部分过多,这一点设计失败了,看得人昏昏欲睡。不过竟然在三个小孩身上看到了很浓的孤独感,大概是导演自身的投射,那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片尾曲是我这一年听到过最好的国产电影原声。

18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一部比较真诚的电影,景美,情也朴实。在四季变换中,和哥哥、妈妈、伙伴,以及羊一一分别,“每个人都要习惯分别”,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和周围告别的过程。

19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在柏林看这么场接近“外语片”的中国电影有着和影片主人公共通的某种悲伤与滑稽感。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在此转变为最核心的政治。主创很巧妙地找到了这个故事在国内外语境下的平衡点,感动之外,又不免联想到其背后的触目惊心,而这并不仅仅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旁观的我们也一样。

24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课本里的诗人九月九日遍插茱萸,胡杨上的孩子日日夜夜学习汉语。学不好汉语就要远走他乡,忽然懂得了诗人的伤心。夺走生命很痛苦,可它是古尔邦节的祭品。恨自己不是医生,不能医好妈妈的听力。如果火车不走铁轨,挖土机把家拉走,是不是便不用告别母亲哥哥朋友小羊。如果长大了,是不是就能学会告别。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妈妈,他的朋友,还有他的小羊呀。

31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语言就是一种病毒,但你作为感染者并不是被动的,你主动的去感染陌生的语言,并且希望自己是病的最重的那个。

3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上了大学就能当干部了」类似台词,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它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阿克苏的维吾尔小朋友又找妈妈又找小羊,他们的童年,坐落在3000年的胡杨树上,谁才是这片土地的最后见证呢。汉语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又被送去库车学汉语。只因为,那里被描述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电影虽然讲的是维族小孩的故事,导演因为抓住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电影里的那些情节桥段也很像是广大乡村普遍发生的故事,我想在那个环境长大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者与自己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的影子。真实、细腻、浪漫、温柔和些许的伤感,都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

37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毛姆曾说“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成年人总是想回到小时候,那时家人疼爱,伙伴常在,那时白天总过得很慢,日落之后的路灯总是把影子拉得很长……可是成年人是健忘的,他们忘记了,小时候明明也经历过大漠荒野、崩溃绝望,只是那时还以为是寻常。《第一次的离别》以三个孩子的经历唤起了观者的童年记忆,也揭开了一道道叫作“难舍”的伤疤。 非常喜欢电影里的三个孩子。当我知道电影里的大部分情节来自他们真实的经历时,真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这世界还有如此的纯粹美好,坚韧和顽强。

38分钟前
  • 🔴🟡🟢
  • 推荐

主要的看点还是孩子的部分。而孩子的部分有特别闪亮的瞬间,也有并不让人满意的片段。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44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很质朴的一部维族儿童片,可能有点类似真实电影?能明显看出片中的兄弟、父母都是真实的亲人关系,没准故事也是非虚构的,还没来得及跟导演交流一下。开始以为以小男孩为主角,后来镜头又转向小女孩家,视角略有游移感,还好最后各自落在成长中不得不学会离别这个点上,也算圆上了。片中有几处自然场景很美。侧面反映出维族自觉汉化的进程,如小女孩妈妈说的那样,学好汉语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教室的板报、升旗仪式上的宣誓也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多文化交融的状态。维族小女孩真的好好看,机灵活泼,表演也最放得开,部分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多少还是有点拘谨。本片入围了东京和柏林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很棒了,姿态很低,想讲的点也点到为止,政治意味恰到好处。演员们都在演自己,就像是在讲人生。摄影也很不错。

4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3.5;由大量纪实素材累积的剧情片,甚是罕见的维语电影,尤其是放置于华语儿童片范围里就显得更为稀缺,三个孩子的表现灵动感人,表现力和感染力皆可圈可点。儿童视角,美妙的大远景与逆光,加上片名的联想,很难不想及伊朗片,但胡杨木造就的地缘风貌又另具别样之美。两条线的缝合还稍有隔阂(两个家庭的对比可谓高度浓缩当地状况),可能多少被纪实的素材所束缚,大量材料呈现的四季时序可见创作者的耐心记录;主题「离别」表现为孩子们面对人生初次分别的心绪状态,也是一种被动拔离故土的乡愁,虽有为贴合主题强行拔高与点题之嫌,但细品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微妙影响,现今也是难以诉诸影像。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