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

HD

主演: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藏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7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8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9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旺扎的雨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漫漫寻子路特警新人类观音山急速狂奔世纪之战银河之心欢乐合唱团第六季女巫斗恶龙2:黑术士的礼物完美犯罪:狄列夫·罗威德遇刺案第一季GOOP 生活方式:有情有性 第一季功夫四侠嫂嫂19岁杀人狂湘行慢记我欲为人 第四季素还真盲点第三季细胞神的偏爱柯明斯基理论第一季乱世妖姬痞子遇到爱 痞子遇到愛动态漫画·战鼎第三季极限飘移小小飞虎队邱少云第四名乘客为魔起舞 TikTok 网红异教大解密南城警事第四季9/10:悲剧前夕鬼剧院之惊青艳女郎关于世界末日的不明确报告皮奥里亚王子第二季异星觉醒2017漫漫回家路DoctorEGGS研修医蚁原凉平艾米莉亚2.0艳舞女郎一些怪人失惊无神希莉娅归来大汉英雄

 长篇影评

 1 ) 专访导演拉华加:雨靴,符号性、象征性的期待

(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陀螺电影

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期间,我们见到了拉华加,两年前西宁此地的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很低调地,他就坐在咖啡厅一隅,背包丢在邻座,电脑放在桌上,自己把自己隐藏到背景里了。

牛仔长裤与灰蓝短衫之间的皮带扣上,镂空刻了一只袋鼠。有点像他那部舒缓克制的电影《旺扎的雨靴》,在长流细水里,突然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牢牢抓住你。

(注:以下涉及剧透。)

1 创作始末

《旺扎的雨靴》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干净的小故事。

小男孩旺扎一直想要一双雨靴,就跟别的小朋友那样,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求之不得。

才朗东主的同名短篇小说,拉华加念大学时一碰上,潜在的共鸣就涌上心头。“可能小时候特别想得到一个东西,然后一直就得不到,整天就想。”

他那时候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拍个短片。可巧就巧在,专业老师一直希望他能够尽早拍出自己的长片,于是拉华加又动了把故事拉长的想法。

但身兼编剧身份的拉华加面对才四五千字的原著篇幅,很是犯难。“小说和剧本是两个不同的载体。电影是个视觉化的东西,你写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视觉性的东西。小说里面,一句话就概括了前半部电影的很多内容,比如说,旺扎非常想要雨靴,终于有一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双。那么,读者是知道他是想要雨靴的,但是电影不行,你得有画面来展开,这是比较难的一个点。”

要往前推进故事,他需要设计出戏剧冲突。

短篇小说里,父亲形象比较模糊,只是个偶尔喝点小酒的慈祥家长,但到了电影,他就变得严肃,成了旺扎的对立面。“父亲是现实的,旺扎是梦想的,这个区别也是我们想在电影里探讨的一个话题,那就把父亲线加强了。这样后续还要再加一些元素,比如说铁皮青蛙,电视内容,还有人物,村长、尼玛……这都是因为共情的需要,故事的需要。这样比起小说,电影就丰富了很多很多。”

电视上总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恰好跟旺扎与父亲的关系形成对照。买不买雨靴,想不想下雨,要不要沟通,父子俩的一切都是背反的。而温柔的母亲在这个故事里,承担了连接他们的纽带,“设置这样一个角色,就是想平衡下小朋友的内心”。

而经常出现的电视节目还有藏语配音的《西游记》,特别是车迟国的求雨那集,完全贴合旺扎内心的期盼。藏族人本来就会去朝圣,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游记》成为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在藏区流传最广的一部,不足为奇,有趣的地方是,万玛才旦的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也出现了《西游记》,而且跟小孩心性产生着强大的关联,就跟《旺扎的雨靴》一样。

种种想法有了,但创作长片剧本对当时的新手拉华加而言,十分不易。要是灵感没到的话,有时候一天也就只能产出一场戏。

终于完成剧本后,他就拿去请教万玛才旦。“毕竟他是非常有经验的编剧、导演,你写完第一稿,肯定得请教他,他也肯定提一些好的建议。”

小说里有防雹师这个角色,万玛才旦的其中一个建议,就是让他去看相关的纪录片来寻找灵感。万玛才旦自己就拍过一部《最后的防雹师》,里面提到木剑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这果然成为了拉华加灵感的来源。

2 孩童演员

剧本敲定后,找小演员也需要非常谨慎。主创团队走过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备选,最后还是选了比较贴近故事的周拉多杰(饰旺扎)和朋毛样专(饰拉姆),他们都是农区孩子,生活方式与方言都差不多。

不过素人第一次参与电影拍摄,肯定有许多吃力的地方。

“他们在现场的时候比较不适应。刚开始的一场戏,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但是你肯定需要耐心,你不能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然后你要慢慢地调教,慢慢地引导他们进入你自己想要进入的状态,这样慢慢地小朋友就会适应。有时候你要学会跟他们亲近,就会有默契,后续就受益。”

剧本是拉华加写的,他对于人物情感变化的细节,就很知轻重。有一场戏,旺扎坐在门口,旁边放着雨靴,渴望地看着天。这个状态非常微妙,很难用精准的语言去形容,“但是你一定要拿捏,不然的话这个状态是比较失败的。拍那场戏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很简单的一个镜头要来这么多次,要一直跟演员讲。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其实里面的一些细节变得太大了,你自己看着监视器才能感受到,演员在哪里是不对的。这些都是比较难的地方。”

又有一幕,两个小朋友在路上走,然后拉姆姐姐听到三轮车的声音,就说,我们去看吧,然后旺扎说,我们还是回家吧。“虽然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你一定要让他感受到这个很失望的情绪,因为他已经试过一次,所以他觉得不太可能,那你要把失望的状态体现出来,这样你这场戏才有意思。”

动作戏同样有许多顾虑,旺扎滑倒的那一段,就不好处理。不过在确保不受伤的前提下,拉华加还是希望他能够真的摔倒,这段戏拍了他十几遍,终于成了。在电影里,他猝不及防跌下的一瞬间,观众都被惊得心疼。

2017年,周拉多杰演好了旺扎,还被FIRST青年电影展提名了最佳演员。第二年八九月,他又在拉华加的儿童片《小鹤卓玛》(暂定名)里担纲主角。拉华加笑说,“比之前默契了很多,轻松了很多,现场有些东西你不需要再那么有耐心地讲,他知道在拍电影,比之前有经验。”这第二部长片,已经在后期制作了。

回到《旺扎的雨靴》,小孩子那种始终求之不得的状态,干净纯粹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拉华加回想之前的放映,哪怕是在柏林,国籍、民族不同的人看了,同样如此,“我们提到的雨靴,是一个符号性的、象征性的东西,就像有的小朋友喜欢小狗,却没得到,那就有了共鸣。放到已经理性化的大人身上,就少了小朋友那那样的单纯。”

再揭开电影的一层里子,会发现当中藏了许多消失了或消失中的过往。“很多现代工业的东西,对农民会有一种侵蚀作用。所以影片结尾的时候,两个小朋友在远处跑,弯曲的路上有一辆三轮车开始往村庄走,就象征着这种侵蚀,因为它上次给旺扎带来了铁皮青蛙,然后是雨靴,那这次可能又会带来新的东西。”

拉华加又补了一句,“但是我的心态还是比较中性的,毕竟传统文明终究会被现代工业文明代替。”

3 藏地电影

《旺扎的雨靴》是拉华加的长片处女作,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受注目编剧奖,并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水晶熊奖与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火鸟大奖等。

事业开端这一炮,拉华加打响了。

不过能够走到这一步,其实也挺有戏剧性的。

生在青海牧区的拉华加,当大多数同辈早早接棒牧民工作时,他还是一路把书给念了下去。后来,他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物理系,但心里怀有电影梦的拉华加,还是决心放弃入学。为了心中的“雨靴”,他到了北京,在藏语民族学校攻下语言关。

拉华加的哥哥也是圈子里的人,正好给他和万玛才旦之间搭了一条线。算下来,也有快十年的光景了。

《旺扎的雨靴》(最初名为《小雨靴》)开机仪式上的合影

他听从了万玛才旦系统学习电影的建议,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导演系。

这位精神导师还会推荐他去很多剧组。在剧组里,一开始他就做导演助理,然后一直做到执行导演等等。再后来,自己尝试拍过好些短片,又在万玛才旦和王学博、杨瑾那边,分别做了《塔洛》《清水里的刀子》《那年八岁》的副导演。

谈起万玛才旦,他总是怀有感激和敬意。“万玛老师跟我,就是忘年交吧,是朋友,也是我的贵人和恩师,那有很多事情就要跟他请教,他肯定也会非常支持我,关照我,给我很多具体意见,譬如说去见投资方,要见谁,先谈什么。”

跟了那么多年,拉华加早已是万玛才旦团队中的一员,这次的《旺扎的雨靴》,就是他们再次合作的电影。

而他们,又是这些年藏族题材行伍中的大将。在拉华加看来,“藏地电影”是个比较合适的概括。

这类电影,让越来越多人清晰地看到了藏族生活。而信仰作为藏族生活的重要部分,“那肯定避不开的,不然可能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东西了”。有这信仰在,藏民呈现出的平和、善良与公允,又构成了藏地电影中丰富的精神层面,尽管大家生活的物质条件不一定丰富。

某种程度上看,藏地电影正好有了一个相对模糊的时间感,这种稳态,反过来又加固了藏地电影的整体特质。虽然说,“放到大的电影市场环境里,接受度相对还是小,就是一个点”,但是它作为国产电影里的一股清流,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纯澈的、清净的感觉,终归是难得的精神馈赠。

拉华加说,“我也希望有更多力量支持和关注到这个少数民族电影,然后在不失去原有特点的情况下,能出现不同的题材,更多的面貌。”他下一部作品《特邀演员》,就是要做一些商业化的尝试。

无论是拉华加,还是藏地电影,始终都在未知的道路上前行,可正因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电影公司、放映平台与观众群体,他们一概有着无边的可能。

 2 ) 寓言故事

片子本身没有太多内容,我觉得半个小时就够了,如果这是一个文本故事应该是3-5分钟就讲完的寓言,开放式结尾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答案。 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没有雨靴/得到雨靴。雨靴是一个物质符号。 在【没有雨靴】的部分,对于旺扎首先它具备切实的使用功能,其次它是融入群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被寄托在物质化身上,物质条件本身也奠定了旺扎的自尊。资源有限,父亲只给旺扎一个选择。铁皮青蛙这个物质符号满足玩具的使用功能和【全校唯一】的炫耀功能,满足虚荣心。父亲是非常理性的,如果让旺扎充分认识到欲望并不能被无休止的满足,人应该妥当地处理欲望,就不会有坑爹熊孩子了。 此处慈母上线,败儿养成,影片进入【得到雨靴】的下半段。得到物质却不等于欲望的满足,妄念起心魔生,没有雨靴时期待晴天,有了雨靴期待下雨。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心态。没有理智克制的欲望就会使人迷失。看到旺扎晴天穿雨靴上学被同学笑老师批,心中不由得警铃大作。这是被欲望蒙蔽的初级非理性行为,目前只危害自己,如果能意识到并挣脱妄念回归理性,就问题不大。对我来说影片到这里就够了。所有的欲望,都必须经过理性检验。物质就是物质,不要附加过多含义,使用它而非被它役使。

 3 ) 藏地电影还有多久的学徒期?[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西藏题材电影这几年在院线艺术片领域引起了一些关注,以至于出现“藏地新浪潮”这个名词。但你若真的关注了这批电影,会发现它们除了能反应部分西藏人较真实的生活现状之外,并没有哪位导演形成鲜明的影像甚至叙事风格,成为真正的电影作者,包括最出众的万玛才旦。

万玛也是《旺扎的雨靴》监制,新导演拉华加的这部处女作,揭示了西藏电影学习他者的一个新方向:伊朗电影。导演或许是看到了藏地和伊朗在信仰和政治话语浓厚这一点上的相似。大半部《旺扎的雨靴》对《小鞋子》的模仿实在明显,穷人家孩子为了得到一双日常需要的鞋而焦虑,与小女孩换鞋穿,因迟到而与老师冲突,一路狂奔,甚至连洗鞋时吹肥皂泡玩的小细节都要用一遍,如果没有得到雨靴之后的故事,你完全可以称它为翻拍《小鞋子》并挂上伊朗编剧的姓名。小孩子说话声音渺小,大人容易忽略,这是阿巴斯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用过的。好在这个点,导演只是学得点到为止,没有继续铺开了写。

本片最好的地方,是让几种矛盾叠加,形成戏剧张力。旺扎父亲和邻居就谁家先浇水争论,旺扎父亲占理,因为他家田地在上部,水往下流,但邻居眼红他那片种成全村前二名的优质麦田,科学务农与个人私心的小格局是一条副线矛盾。全村人希望不要下雨,不然全年待收割的庄稼泡汤,因此寻求当地寺庙祭司般的人物挡雨,小孩子则有单纯执拗的残酷,不会在意看似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全年无收会怎样,比如为什么家里会穷到没有鞋穿,而是绕过祭司甚至阻扰祭司挡雨,直接向神求雨,以换来穿新雨靴撒欢的瞬间惬意。这表面上是大人与孩子意愿相左的矛盾,实质是当地宗教(或迷信)与科学、看天吃饭与人欲行为的矛盾冲突。冲突之间,此地贫困的缘由也能让观众窥视一二。

很可惜,故事结束在孩子们相信是靠自己的力量造成天似乎要落雨的时刻,即张力最饱满的时刻。这种在高潮结束的处理,不是审美需要,而是导演始终差口气、无法讲明个人态度的实证。藏地新浪潮至今没有找到自信。对比最近的《扫毒2》这部虽是纯商业片却有邱礼涛清晰作者思路和风格的作品,回忆香港新浪潮诞生的徐克、谭家明、许鞍华那批人,我们知道,藏地电影仍在学徒期,路还很长……

 4 ) 一双“旺扎的雨靴”引发的随想

《旺扎的雨靴》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旺扎的小男孩想要一双雨靴的故事,是拉华加导演的处女作,曾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提名和最佳导演奖项。

整部电影清新动人,细节丰满,对白生活化,配乐灵动,有一处特别有感觉,看到商贩那里有卖雨靴的,旺扎跑回家,这个时候的音乐完美的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兴奋惊喜,期望即将被满足,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是拉华加导演的处女作,但获得最佳导演奖却是实至名归。

它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不是儿童片,所谓儿童片,就是给孩子看的电影或动画片,儿童题材的电影,《小鞋子》《瓦嘉达》等都是,它们的主角是儿童,电影里面有儿童成长的环境,所表达的内容是以儿童为载体的社会呈现。《旺扎的雨靴》里面有父母两人之间关系的描述,虽然看似是爸爸当家,但妈妈也有自己的主意,比如没有听从丈夫的话给旺扎买了雨靴;还有父子两人关系的描述,爸爸当然是沉默的,严肃的,但不是缺席的,他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旺扎和爸爸之间是有距离的,他有点害怕爸爸;旺扎所在的学校,有高年级的同学会欺负他,但好像并不是很严重,旺扎也会反击,他有一个对他非常照顾的邻居小姐姐。学校是藏语教学,但体育老师也说普通话,老师上课会讲到“长大之后做什么”的内容;如果旺扎爸爸不服从村长的管理,就会被取消“扶贫名额”……以上这些都体现了边远藏区的生活,虽然有些落后,但却是非常真实的藏区人的生活状态。

“雨靴”又不是雨靴。而是一种象征,男孩内心的渴望,这一点和伊朗经典电影《小鞋子》如出一辙。没有雨靴,让同学嘲笑旺扎,他也显得不自信,感觉到爸爸不重视他,妈妈也不支持他,他在学校快抬不起头了。隔壁小姐姐看到了他对雨靴的渴望,和他换鞋穿,旺扎在河水里玩雨靴,甭提多开心了。

父母如果对儿童的要求许下诺言没有做到,那么他们在儿童的信用值会下降,信任是需要长期才能建立的,一旦破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重建。小时候缺失的东西一般都会在长大后补回来,我自己称它为“缺失守恒律”,比如说小时候零食没吃够长大后就会特别爱吃零食。所以雨靴不是雨靴,是父母的关爱,是和同伴平等的象征物,是自信建立的基础……

私以为现今藏区导演拍的藏语电影可以称之为“新藏语电影”,这和其他外来者拍的藏语电影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导演是土生土长的,有在地的生活经历,其次他们创作时有身份的自觉性,无意识的把本地的风土人情表达出来,这跟其他外来者创作的作品有根本的区别。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里小和尚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之间感受到迷惑,这种感觉延续到导演后续的电影里面,像《寻找智美更登》和《塔洛》;松太加(有作品《太阳总在左边》《河》,新作《阿拉姜色》)和拉加华也一脉相承,各自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主题。外来者的视角大多是好奇的,窥探的,即便有相关部分主题,也只是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不过偶有例外,像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其中倒是展现出了类似的危机感:西北的草原上,最后的牧民,牧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日益遥远的过去即将要被现代化取代。

《旺扎的雨靴》并不是只适合小朋友看的电影,它清新脱俗,直抵心灵深处,像电影里青海农区山间的雾和风一般自然。也为我们呈现了“新藏语电影”的新形态,让我们对“那片净化人心灵的圣地”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和感受。

 5 ) 总体还好,细节差点

总的看来,还是很不错,很贴近生活,借雨靴展开方方面面,也有一些深刻的地方。 有一个细节让我很不舒服,可能是强迫症的原因。 男孩渴望一双并不贵的雨靴,可是,有一个镜头,他身上穿着Champion的T恤(如果没看错的话),这个牌子的T恤,即使是便宜的款,也可以换个5、6双片中的雨靴了。 嗯,除非是杰克马家里的货。 本来就是拍得很细的片子,说他家困难,当然也是更要注意这种细节的。 好比现在很多偶像剧,说主角是个正在努力奋斗的打工仔,月入几千块而已,然后住的却是豪宅,开的是豪车,奢侈品随身,请妹子去高档餐厅吃饭,那不是搞笑来的吗?

 6 ) 其实最调皮的是旺扎的父亲PS北影节导演答疑

欢迎移步至我写的北影青年四部曲中的其他几篇感想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一《旺扎的雨靴》//movie.douban.com/review/9278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二《那年八岁》//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77/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三《西小河的夏天》//movie.douban.com/review/9340799/ 北影儿童电影四部曲之四《石头》//movie.douban.com/review/9340815/

《旺扎的雨靴》,是2018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而完成这部电影的藏族导演,拉华加,仅29岁。在这部片的映后交流中,主持人沙丹提出,希望做一个聚焦儿童电影的沙龙。北影节的最后一天,这个沙龙的海报出现在了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的宣传板上。看完杨瑾的《那年八岁》之后,便快速的移步至沙龙现场,拉华加、周全、赵祥、杨瑾四位风格迥异的导演,不断碰撞出各种火花。沙丹说,做电影节除了想吸引全球名导到此交流外,更希望电影节能陪着年轻导演们一起成长。

主持人沙丹(最右)与四位导演(从左往右周全、赵祥、拉华加、杨瑾)

事实上这几位导演,也拿出了足够漂亮的作品。拉华加《旺扎的雨靴》、周全《西小河的夏天》、赵祥《石头》、杨瑾《那年八岁》这四部电影完成度高,镜头语言纯熟,对社会的思考视角严谨细腻。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也赢得了各大国际电影节的青睐。

对我来说,当同龄的80和90的导演,纯熟的借鉴着前辈的经验,细腻的描绘着他们千禧年后的生活细节,委婉的呈现着个人与社会洪流的碰撞,我意识到这个时代也有属于我的角落。年轻人,应该更自信的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去交流、去碰撞、去成长。这几年,我突然意识到跟自己同龄的艺人们,慢慢成为了娱乐圈的主角。《乘着破船回家》几乎霸占了我整个一个夏天的耳机,“过去的坚持去哪儿了,我现在仍旧风吹就倒”从一个比自己小3岁的歌手口中唱出来的时候,我突然的发现,而立之年的我的生活日常已经变得没有波澜。早上对着镜子刮着胡子的时候,看着那个本应该还算年轻的自己,你的坚持去哪里了?

整个群体在接受新事物时,标准会比旧事物更加严苛这件事上,是人的一种刻板印象。《建军大业》这样电影语言和娱乐性还不错的电影,只因为演员阵容的年轻,导致网络评论扑街。即使片方拿出剧中人物和演员的实际年龄的对比,也很难抵挡给“流量小生”降温的势头。平心而论,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建军大业》,无疑给这个国民电影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了一种可能。不少去影院看过此片的观众都对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原来毛主席和周总理才是历史上最牛×的年轻创业团队,二十来岁的一群愣头青们,硬是靠自己的冲劲儿,在混乱的全球格局中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四位年轻的导演,谢谢你们。不仅让我有机会,安静的坐下来回忆成长的细节,而且更坚定了我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我打算通过四篇文字,依次记录下北京国际电影节里听导演讲述的细节。希望看到这四篇任意一篇文字的影迷,和我一起走近这些年轻导演的世界。

导演 拉华加

拉华加《旺扎的雨靴》

其实最调皮的是旺扎的父亲

最近在看《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集《小谢尔顿》,回忆了谢尔顿七八岁的时候的家庭趣事。剧中的父亲虽然一直不愿意小儿子过度痴迷物理和数学,但当谢尔顿为了驳回NASA科学家草率的结论而废寝忘食的时候,他没有阻拦自己的孩子。而是不顾科学家秘书的阻拦,冲进了他的门,为谢尔顿争取了一次辩论的机会。成年谢尔顿的旁白里说,其实那天是一生中最崇拜父亲的时刻,而且最遗憾的是,这句话没能在父亲生前告诉他。这像极了我的父亲,也像极了《旺扎的雨靴》里的父亲。

《旺扎的雨靴》全片是以旺扎的视角展开的,父亲的戏份不太多。在与《石头》《那年八岁》《西小河的夏天》的三位导演的提问中,拉华加是唯一一位,觉得自己的作品是给儿童看的导演。拉华加回忆,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时候,现场德国小朋友比大人更热衷于这部电影,有的德国小朋友说自己很想买一部iphone,但是爸妈却一直不给买的心情,跟电影里旺扎的感受非常有共鸣。

作为阻拦旺扎实现雨靴愿望的父亲,是电影中的反派。就如同我小时候,父亲是我生活中的反派一样。二年级的时候,我提出买一箱小当家方便面,来集水浒卡,父亲带我到商店转了一圈,看了价格以后便拒绝了我的要求;小时候玩疯了就忘记收拾玩具的时候,父亲严厉批评的场面现在有阴影;小时候父亲工作在外受了气,不愿意随便改变自己的态度,回家后愤怒的把我的零食扔了一地。那时候,我觉得父亲抠门、严厉、懦弱。

但是电影中的反派父亲,外表的严肃和行为却非常可爱,有一种反差萌。被称为暖男嗯哼的父亲杜江,是本片在北京电影节的推荐人,他在看完电影后说,父亲的可爱让他印象深刻。比如:当他知道儿子在跟踪他的时候,假装没有看到。当他因为家里灌溉的水流被别人拐走之后,从容不迫的去打架。映后观众提问导演,为何父亲发现家里仅有的物资被用来买雨靴之后,没有生气和暴怒。拉华加说,父亲的是一个需要考虑全家财务支出平衡的人。突然,我更懂我的父亲,也更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怎样的父亲。

大学毕业后的我开始记账、开始租房、开始工作。我意识到父亲的抠门是生活所迫,父亲的严厉是为了维持整齐的生活秩序,父亲的懦弱是每个人与社会碰撞的必然阶段。而我,总是记住那些痛苦的经历,美好的画面总是从指尖溜走。那年看《爸爸去哪儿》严厉的郭涛在给儿子石头捂严实被窝的时候,我落了泪。当时我想起我的父亲在冬天的时候,看《新闻联播》之后总要习惯性的帮我热好电热毯;我考试成绩不错的时候,便拿到全家的餐桌上,夸奖一翻;我偷了父亲钱,他发现后,悄悄的给我留了几块钱。这些是父亲的另一面,那些我很容易忘掉的一面。

生活,有可能不会有生离死别的拥抱,有可能不会整天把爱你放到嘴边。充满生活趣味的细节,才是家本来的样子。爱,是妈妈怕爸爸责怪孩子,偷偷护着旺扎;也是姐姐怕别人嘲笑旺扎,趁没人看到给弟弟雨靴穿。拉华加导演在处理这个故事的时候,把爱这个主题渗透到了各个细节。非常难得的是,摄影师吕松野,更是把爱影像化的呈现出来。有别于《塔洛》的冷静、《八月》的客观、《那年八岁》的朴实,《旺扎的雨靴》流露出来的是生活的情趣。电影中有个水平移动的长镜头中,暖洋洋的正午阳光下,从晾晒着臭脚的旺扎开始,缓缓平移扫过正在吃午饭的其他孩子,有的趴在窗前、有的坐在地上、有的靠着墙壁,当镜头扫到姐姐的时候,旺扎跑过来跟姐姐凑在一起,偷偷问自己脚臭不臭。一个镜头不仅叙述了故事,也展现了学校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把嘲笑旺扎脚臭变成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活小品。这些镜头放在一起,极其的美好。而所有的情绪,在最后一个旺扎和姐姐奔跑的高速摄影下,得到了爆发。可以说电影的温馨感,很大的功劳可以算到吕松野头上。

基于电影对爱这个主题的表达,导演将其他与故事主题无关的元素,进行了弱化处理。比如藏族元素并没有作为给其他电影观众猎奇的点,而无限放大。电影目前放出的宣传物料中,可以看到孩子们从头到尾都是以校服为主,而这个中国学生不断吐槽的造型。放在电影中,拉近了观众和主角之间的距离。导演也讲到,电影中藏语配音的《西游记》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是在原著外自己的创作,这不仅是跟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与导演从小在青海长大所经历所一致的。包括经典的铁皮青蛙出现,现场有质疑这个设置有点刻意贩卖情怀。导演解释,当旺扎以为别人偷了他东西,去怀疑别人的时候,是得不到雨靴的。当他捡到自己的东西,在妈妈的教导下,不去随意怀疑别人的时候,便很快的得到了雨靴。这种设定,是电影中常出现的宿命论。而别人偷掉他的东西是什么?导演选择了铁皮青蛙,是因为他小时候很痴迷这个东西。我想没有一个藏族导演本身更有资格,去呈现真正的青海藏族农区是什么样子的。

带着猎奇的态度,去理解名族特色,我想本身就是一种片面。在工业革命不断冲击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每个文化都在经历着自己的包容化发展,那些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新技术和革命,凝缩成雨靴,便利着全人类的生活。而传统文化,必须是科学技术的对立面么?我想,拉华加也在电影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技术本身不具备善恶属性,关键看使用技术的人本身的态度。电影中,旺扎由于对雨靴的痴迷,不顾淋湿家里的麦子,去偷法师的镇雨宝剑。想表达的就是,雨靴对孩子来说,不具有善恶之分,他只是在强烈的表达着自己的诉求。观众被引导到和旺扎一起忽略民族习俗,忽略全村的小麦,而跟小旺扎一起对抗整个世界,这时导演已经成功了。这种与世界为敌的坚持,是每一个成年人渐渐失去的本真。这时,再讨论民族文化与科技变革的冲击、人与自然的冲击、大人与小孩的冲击,这些宏观的话题就有点脱离人的感受了。那位想要买iphone的德国小朋友,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共鸣,也证明了在尊重孩子的诉求的时候,宏大的社会命题是否应该暂时放一下。

《小谢尔顿》里,下面穿着西部牛仔的皮筒靴,上面戴着小领结的呆萌的小朋友,不也是一个崭新面貌的美国德州牛仔么?这种突破刻板印象的行为,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应该更勇敢的表达自己。当小谢尔顿,面对世界把他当成怪胎,自己能够思路清晰的去面对他们,并勇敢的做自己的时候,有谁能不为他感动呢?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做个真实的自己,也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包容你做自己的家庭。

拉华加也是杨瑾《那年八岁》的副导演

●●●北影节答疑●●●

作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师的笔者,心里住着的确是做一名电影导演的梦。离开晋中北漂五年,已经成功的变成了空巢九零后。偶然,过年前在央六看到吕松野掌镜的《那年八岁》,也因此了解到导演山西老乡杨瑾。更是将自己的品味,从共鸣贾樟柯导演的社会国家民族情怀,变成了喜欢年轻导演的生活情趣。成长与释然,成为了目前的两个关键词。苦心盼着大象点映能上映《那年八岁》、《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时候,2018北京电影节开幕了。终于能一睹痴迷的这帮年轻导演的真容了。倒春寒过后的北京,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最大的1号影厅里坐满了电影学院的学生、北漂藏族的观众、还有为数不多的文艺片爱好者。电影结束后,导演彬彬有礼的,谦虚的跟主持人,推荐人,观众互动聊天。置身其中的我感觉自己跟心里的导演梦,又进了一点。虽然没敢举手提问,但散场后要导演签名的时候,那一句谢谢您给中国电影的努力,希望他能懂在现在的电影环境下,我对还在质朴的做着电影的人敬佩。

2018年4月6日 下午17时18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 1号影厅

●●●推荐人介绍环节●●●

杜江对文艺与商业不应有太多隔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主持人:杜江是我们的影片推荐人,最近应该有不少朋友看过央视的一档节目《环球影视大会》,我们这个节目当中,也看到杜江热情的参与,杜江本身能也是一个年轻的电影人。

●杜江:对,我在参与电影制作之前,首先也是一个电影观众,因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看电影。

●主持人:杜江最喜欢看什么片,跟大家交流交流。

●杜江:我其实看的片是各种各样都有的,既有商业的电影,也有像《旺扎的雨靴》这样的,非常优秀的,我们管她叫。

●主持人:文艺片。

●杜江:对。尤其是这种,新人带着非常有文化背景的电影,会特别喜欢。

●主持人:我问一个特别刁钻的问题,假如你选一部在电影院大荧幕效果看的电影的话,你选的电影是哪一部呢?

●杜江:最想看的?

●主持人:在电影院最想看,不是碟上看的。

●杜江:我是非常想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旺扎的雨靴》,我是非常希望,她能定档。到时候,我一定会邀请我的朋友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今天很荣幸在资料馆跟这么多观众一起,在影院看一遍这个电影。

●主持人:您自己也是一名父亲,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儿子。那在看这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受呢?

●杜江:我觉得电影里面的孩子特别可爱。虽然里面的父亲看起来有点严厉,凶凶的,其实他也是可爱的,虽然打架没有打赢,但仍然是很可爱的。我一开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不赶快给孩子买一个雨靴呢?但是看到后面呢,我越来越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带着一些小小的期待,带着一些小小的愿望,这样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的有趣和美好。如果孩子一上来就什么的有的话,生活就没有什么期待。今天我的儿子还给我要玩具,但我决定了,先不给他买(观众笑场)。

●主持人:观众都知道,您参与演出的电影《红海行动》入围天坛奖的主竞赛单元,我非常喜欢电影里面您扮演的角色。咱国家的影院需要像《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当然也需要很多这样的艺术电影,这些电影在生活中应该是扮演着什么样的因素呢?

●杜江:今天来电影资料馆,参加北京电影节看到很多电影。我觉得不能把电影简单的分类成,大片或者小片,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都能被里面的老师也好,爸爸也好,哪怕是祈祷不要下雨的,我们把他叫做,喇嘛?

●拉华加:法师。

●杜江:对,法师也好,跟孩子的一些充满了童真的对话,给逗笑,给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美好的体验,这些是我们电影的最终的一个乐趣所在。我觉得不论是什么电影,我们分成商业片也好,文艺片也好,其实都是有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所以,我觉得电影是不分大片或者小片的。

●主持人:我问最后一个问题啊,电影节正好呢有非常多的电影在上映,您个人给大家推荐一部您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比较期待的电影。

●杜江:因为我拍了《红海行动》,大家觉得我可能是一个喜欢拍商业电影的演员,我其实在选择电影剧本的时候,是比较在意剧本、导演、和导演对这个电影的热情,我拍完《红海行动》之后,也拍了很多像这样的。

●主持人:《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江:那个是在《红海行动》之前拍的,拍完《红海行动》回国之后,我就拍了王小帅导演的新电影,和刚刚结束在大连拍的岩井俊二导演的新片《之华》,所以对于电影工作者不存在商业电影,或者文艺电影的区分。如果说今年的北京节的话,因为我和王小帅导演合作过,如果说非常期待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在大屏幕上跟观众见面,因为这部片子,现在改名叫《自行车》了,之前没有能够跟观众见面,对,我也是非常期待在电影节上看到的。我是在电脑上看的这部电影,我也期待去电影院去看《自行车》。还有小帅导演的《青红》做了4K修复版本,也是我想去电影院看的。

●主持人:来,我们用掌声感谢杜江。

●杜江:也要表达对导演的感谢,感谢导演的细腻和耐心。我不知道大家跟我的感受一样不,有一些镜头印象非常的深刻,就是旺扎在学校里吃饭,大家嫌他脚臭的那场戏。然后,好多小朋友都坐成一排,每一个坐姿都不一样,有的在窗户里,有的坐在地上了,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我真的很好奇导演是怎么给小朋友讲戏的,我觉得小朋友都演的太好了,比我们演的好多了(观众笑场)。

●主持人:好,那我们谢谢杜江给我们的推荐,下面请杜江台下就坐,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主持人提问环节●●●

提问环节导演和主持人彬彬有礼的站了半小时

●主持人:这个作品是您的处女作,也是今年北京青年电影非常重要的计划,而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下面有请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电影构思的基本情况,也给大家做一个的简单的自我介绍。

●拉华加: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看这部《旺扎的雨靴》,谢谢大家支持这部影片,支持咱们的国产(观众掌声)。电影是根据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这个小说我之前看了一遍就特别有感触,就想把她拍下来。而且,我自己也有类似经历,所以就特别想拍下来。看到剧本之后,参加一个比赛,就是那个扶持计划,然就拍了。

●主持人:自己的第一部片子就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是不觉得自己很幸运。

●拉华加:对,肯定是非常荣幸的。然后就是希望自己以后继续努力。

●主持人:在拍完这个之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电影计划在准备着?

●拉华加:对,可能会参加一些别的电影节。

●主持人:还会有有其他的电影在筹备么?

●拉华加:对,还有其他电影在筹备。

●主持人:今年的北京电影节非常的有意思啊,其实有很多的儿童题材的电影,其中跟导演特别有渊源的是,杨瑾的《那年八岁》。我们特别想做一个这些导演的座谈,因为您是做了《那年八岁》的副导演,那是一个儿童题材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您刚才也说,您是非常喜欢的这部小说,那从当时的副导演,到现在真正做这部电影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心的时候,这种感觉有哪些变化。

●拉华加:对,我之前也确实是参与了很多电影的制作。杨瑾的那部电影确实是好作品,那部电影的摄影也是吕松野。那时候就有了这个电影的剧本,那时候就跟吕松野。

●主持人:勾搭上了。

●拉华加:对,刚开始做导演的时候不太适应,后来就没问题了。

●主持人:这个电影中有很多的大牌,像万玛才旦老师。本来今天老师也是要来现场的,但是由于自己的亲戚生病不能来现场。吕松野也是万玛才旦老师《塔洛》的摄影师,所以我很想问一个问题,大家也看过《那年八岁》、获得了金马奖的张大磊的《八月》,这些电影中有一些相似的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作吕松野的摄影美学,在遇到这样的相对比你年纪很大的,比较资深的电影人的时候,是怎么样合作的。有很多摄影手法是一块合作的,还是松野的想法。

●拉华加:对,吕松野呢,是我们在做《塔洛》时候认识的,后来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宣传片也是他摄影的,和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在拍戏的时候是非常有默契的,合作起来是。

●主持人:相对比较简单。这部电影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是也是非常的讲究,镜头的调度也是非常的漂亮。这个电影虽然是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看起来不会那么的完美,但看起来是非常的舒服。特别是电影中藏族的一些元素,我自己不是藏族人,如果我在做藏族元素的时候,可能只会做一些像藏族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藏族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选择的面就是非常的不一样,所以在这部影片的拍摄地的选择上,是有怎么样的考虑。

●拉华加:对,电影拍摄的时候开始就定了在青海,因为各个藏区的方言啊都不一样,然后青海这边是安多方言,因为方言问题就定了青海。然后我和吕松野导演整个青海都转了一圈,很多青海的地方都已经现代化了,我们就最后找了一个很特色的村庄。

●主持人:这是在青海的什么位置?

●拉华加:这是在海东那边,然后找到了这个村庄,据说是有三百年的历史吧,最后就定在这里拍摄了电影。

●主持人:然后是花了多少天拍摄了这个电影?

●拉华加:时间比较紧张,只拍了二十多天。需要看天气啊,各种因素。

●主持人:万玛才旦跟我说过这个事,电影最后的那场法师求不要下雨的镜头,那场戏和之前的两个小孩子跟随法师的那场戏不是同时拍摄的。大家看起来好像是同一天拍的,实际上是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手法,链接来一起的一场戏。最后一场等云来的戏,差点就没有拍成。其实,我觉得大家转念一想,最后这场云到底来不来,其实都可以,即使是晴天这部电影的结构也依然成立,当然云来了更有那个情境。

●拉华加:对,这个镜头是最后一个镜头,马上就要杀青了,那天我们拍了一个夜戏,就是全村停电之后旺扎站到高处看整个村庄那一场。第二天早上五点我们就起来的时候就是晴空万里,没有一片云。这个杀青就杀不了,大家就回去休息了。正在回去休息的时候,出去溜达突然看到云来了,然后就赶紧拍摄,就很顺利的完成了。

●主持人:对有时候真的是天意,需要看缘分的。好,我最后问一个问题,然后就交给我们可爱的观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电影叫《旺扎的雨靴》,然后这个靴子在电影中给出了很多特写,尤其是整体都是围绕这个靴子开展的,而且也是儿童题材,猛的一看特别像伊朗电影《小鞋子》,剧情也是,想要却没有,最后买到了鞋子。那您拍摄是不是受到了伊朗电影这种非常质朴的形式的影响,当然您的电影是根据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拉华加:伊朗确实是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电影,我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针对您刚才问到的问题,我觉得故事还是不一样的,不过我可能就是会受到了一些影响。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的导演非常的坦诚啊,有很多电影主题是非常的相似的,关键是能不能拍出自己的感觉。这个电影,我来概括的话,首先是非常的简洁,然后就是生动有趣,最后就是加入了宗教的元素,所以这是这部影片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观众。

●●●观众提问环节●●●

电影放映时候现场全景照片(豆瓣不支持全景图,想体验的可以自己下载)

●观众甲:首先这些孩子们非常的可爱,其次想问的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这些孩子的,经历了哪些故事,特别是刚才杜江也提到了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您是怎么给他们说戏的,希望您说一下,谢谢。

●拉华加:首先就是这些孩子都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我们青海不同地区的方言是不同的,牧区是牧区的方言,农区是农区的方言,这样呢我们找的是农区的方言,然后我们从附近的很多村庄和学校找了很多小孩,然后给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培训,最后找了周拉多杰,他是非常贴近剧中的人物的。再加上方言很合适,他自己也是农村的孩子,我们就特意对他进行了一些关于表演、情绪啊等培训。

●主持人:做电影的都知道,动物和小朋友是非常难拍的。这个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固定的镜头,让这些小孩能非常准确的出现在需要的位置,都是很不容易的。您刚才也提到做了一些培训,那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的一些难点是如何克服的。

●拉华加:确实是有的,需要考虑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在拍摄一些夜戏的时候,小孩子困了,很多人想拍,但是小孩不想拍,就只能让他们先睡觉,然后第二天再拍。

●观众乙: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片中大部分出现的方言是不是安多方言,第二个是体育课上老师讲了一句向右转是汉语,这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么,还是藏语里没有这句方言(观众笑场)?

●拉华加:对,全剧都是安多方言,其次是体育老师的普通话是因为本来我们这个地方上课都是双语教学,也就是汉语和藏语都有,所以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啊都会讲普通话的。

●观众乙:就是上课的时候用安东方言?

●拉华加:对,是的。

●观众丙:我刚才看完这个电影非常喜欢,我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这里面有一个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的故事,也有一个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故事,我觉得是一个很古老的,您也讲到村子300年的历史,一些习俗和文化都是比较传统的和现代的雨靴的故事,我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些考虑?

●拉华加:对,你刚才讲的是有的,包括人与自然。但是这个故事主要想讲的还是这个小孩,非常想得到这个雨靴,然后引出来其他。对,你刚才讲的也是有的。

●主持人:我讲一句,电影中也讲到了宗教的这种神秘的和科学的之间的关系,比如藏民遇到雨后,一方面要打报告,一方面也要求神不要下雨。这其实是一种很辩证的,相互的关系。大人与小孩的,神秘与科学的之间的关系。影片中有我个人有一个地方非常的好奇,就是有个塑料袋,比如说这场戏真的是有一个很巧的,在需要他的时候就飘到那个位置,小孩走过去套上了。在塑料袋走的时候,就伸手就不见了,当时是怎么考虑,并做了哪些技术上的处理实现这种神秘的感觉呢?

●拉华加:对,是特意拍摄吹到那个指定位置的。

●主持人:是拍了多少遍,才能到那个位置的呢?

●拉华加:提前排练了好多遍的。最后呢,是在河边扔掉塑料袋,本来是想了很多的方法实现,那种在天上飞渐渐远去的效果,但最后还是没能拍出来。

●主持人:要是利用电脑做一些特效,可能会实现的更好。那我想问,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不是使用了特效呢?比如说那个对着电视机拍摄的镜头,电视关掉之后,反光出来的画面是小孩子休息,比较长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反光中没有看到摄影机,是不是采用特效的方法,在后期抹掉了呢?

●拉华加:没有没有,没有用特效。

●主持人:但是看起来是一个很正面的镜头。

●拉华加:当时的灯光、摄影机这些是找了一个恰当的角度,很巧妙的隐藏起来了。

●观众丁:导演您好,我看过您的电影,感受里面用音乐非常的克制,我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环境音,这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呢?

●拉华加:这个电影的音乐是王珏老师做的,就是《塔洛》里面的配乐。刚开始我是不想用音乐的,后来在跟老师聊的时候还是决定加一些音乐,但还是很克制,不要让观众被走神,最后在上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加了一些非常简单的音乐。

●主持人:基本上音乐是以一个点缀的身份存在的,在看电影的时候,基本上不太能觉察出音乐的存在,主要为了让观众看得更舒适一些,最后选了这样一个折中,但还是很不错的这样一个方法。

观众戊:(上来就跟导演交流了几句藏语,笔者山西晋中人肯定听不懂了)导演,我是个藏族人。第一个问题,是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选择,旺扎的母亲在用羊皮只有一个,所以来选择换镰刀还是雨靴,最终选择了雨靴。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选择,在面对大于将要来的时候,一部分人选择向政府报告,另一部分人选择求神去避免下雨。第三个问题,旺扎的父亲在看到母亲没有买镰刀而是买了雨靴之后,家里已经非常贫困,却并没有因此责怪旺扎。第四个问题,影片最后该下雨还是不该下雨,如果下雨的话整个村子的庄家全部都不能丰收了,不下雨的话旺扎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了。对就是这些。

●主持人:这里面这么多问题,您认为应该是怎么解决(观众笑场)。

●拉华加:对。首先就是这个家庭是一个农区的家庭,不是牧区的家庭,所以羊皮是很少的,只有一个。另外,在换雨靴这个事情上,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必要再去责怪啊什么的,父亲的人物设定上是一个考虑整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平衡的这样一个角色,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稳重的角色。最后这个下雨的问题,小说里面是下了的,但我这样处理成开放式的,是希望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主持人:对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戏中戏的环节,比如说这个藏语配音的西游记,当然是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的,比如说这个下雨场景是火焰山终于下雨了的西游记剧情。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啊,我发现一个细节,在旺扎和姐姐进神庙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墙上的壁画里面,好像有一只猴子蹲在大象上面,这个西游记和猴子是您故意设计的还是电影中的偶然。

●拉华加:没有,这算是一个巧合吧。不过电影中出现的西游记片段,都是设计好的,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的。不过我小的时候,就确实看的是藏语版的西游记,我们都超级喜欢。还有那个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也是藏语配音版的,我小时候也是看过,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主持人:关于爸爸的这一条人物线,是讲述了一个父子情的故事的。比如说戏里面爸爸是看到了在后面躲着的旺扎的,这是对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区父亲,表现出来的应有的含蓄,很不错。

●观众己:我也是电影学院的,我去年就拍了一个儿童题材的短片,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当我特意拍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有点发怵,不自然。当我让他们撒开了演的时候,就会发现非常难控制。我就想问您怎么控制好孩子们的表演。第二个问题就是,电影中很多孩子在跑动的画面,有一个就从远处走过来,前面有一头年,很灵动,前景中景远景处理的非常好,您是有什么想法?

●拉华加:首先就是选择演员的时候,尽量要跟剧中的人物贴合。然后就是要慢慢的,认真的给他将人物的现在的感受,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然后告诉他怎么做,比如往前走一下,往上看一下啊,类似这样的,一遍一遍慢慢的调整,通过调整达到想要的效果。第二问题,小孩子奔跑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他非常想要这个雨靴,是为了贴合剧情的需要跑的。那个拍摄牛那一场戏的时候,小孩的角色回学校是有点害怕的,走过那头牛的时候演员也是有点害怕的,小心翼翼的走,这是拍摄时候的一种方法。

●观众庚:导演我想问一个问题,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铁皮青蛙丢了又找回,这个情节的设置有什么意义么?

●拉华加:对,是一种故意的设置。当旺扎找到青蛙,不再怀疑欺负他的同学的时候,不久便有了自己的雨靴,这个也是有一种关系的。

●主持人:这个电影中很多的设定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角色的站位,色彩的搭配啊,都是很值得去考虑的。这个电影也会在北京电影节再放映几次,大家可以去看。最后我想讲一下的是,特别感谢拉华加把这部电影选择在北京电影节的国产开幕片,其实这个竞争是很激烈的,很多电影节都在抢,去争。其实作为资料馆,是有这样的义务,把一些好的青年电影导演的作品,推荐到观众面前。我们也将一直这样做下去。最后,也希望大家在豆瓣上给导演打打CALL,给导演加加分。最后,感谢导演的到来。

●拉华加:我也感谢。感谢我的恩师万玛才旦老师,虽然今天没有能够来现场。还有就是我们的投资人,我们的制片人陈中国老师和孟中老师,摄影师吕松野,以及很多的主创,感谢你们的努力,也感谢资料馆。

●主持人:刚才跟导演聊天的时候,导演说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来电影学院看电影。我虽然比导演年纪大很多,但是我们能和很多的年轻导演一起成长,去见证他们,很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支持我们的青年导演们,谢谢大家。

 短评

4.6 北影节第一天 小西天。摄影和镜头印象最深刻,儿童题材处女作完成度满意,一些小场景很有趣。小演员不苛求。一些情绪和冲突个人感觉不足。音乐的确还是不要的好。开放结尾个人觉得没必要。ps:故事发生在藏地,还有电视节目的安排,导演不交待是小说改编的话还以为是现在,带来一些误解。

2分钟前
  • 寥若晨星
  • 还行

万玛才旦的执行导演、北电毕业的藏族青年导演处女作,这部也改编自文学作品。一部很纯净美好的儿童片,很难不令人想起伊朗电影,但这不是什么贬义。小孩子单纯得不行的小心思,他不懂得农耕人家靠天吃饭的忧虑,就是怕雨天因为没雨靴/有雨靴了就盼下雨好炫耀,让我想起小时候念念不忘至今的玩具棋,真是金色年华啊,片中严父慈母的有爱家庭氛围也很温暖。总体来说是一个很简单也很普世的故事,有藏区民族元素但无文化隔膜,开放式结局见仁见智。两个小朋友主演很可爱,群演状态也都比较自然,淡淡的幽默把我旁边人逗得N次夸张大笑...国产片类型丰富一些总是好事

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会想到另一部儿童片《石头》,都是通过一个孩子憧憬的具像化的物体,来达成他们与成人世界思考方式的不同。“求雨”是孩子眼中朴实的希望,“挡雨”是成人心中信仰的力量。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一股清流。

15分钟前
  • 浮云客
  • 推荐

深具伊朗风味的藏语儿童片,故事颇为简单素朴,风格却甚清新灵动,虽有模仿痕迹,但总体值得鼓励。以一双雨鞋为叙事中心,串起一个藏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电视放映内容与片中故事的互文)和一座村庄的收割图景;以较多镜头表现孩子对向往目标的执念,然而忙于生计的成人在粗粝生活面前,哪有功夫细细审视?「雨靴」不仅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重心,也变成家庭问题的聚焦(与镰刀的冲突),最后升级为关联整个村庄的收获,难得的是还涉及到藏族文化在其日常的影响,文本虽不复杂,但编织、推进得较紧凑。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藏地的时间,像停留在了二十年前。一年级的旺扎因为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他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当然,旺扎还有一个好妈妈。有了雨靴的旺扎却盼不到下雨。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结果,他无剑可持。童年的暴雨,将至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永远都是求之不得的心态,放在孩童身上,多一分纯粹,就多一分恻隐。旺扎的每一步期待与失望,太熟悉了,像是再历自己的童年,被事与愿违烤得心痒难耐,得与不得之间有太多微妙心酸与狂喜。但小孩的意愿终归与大人的考量南辕北辙,而两代人在粗犷的家庭观里又不会有平等沟通的可能,父子俩的关系,隔如旱雨。拉姆姐姐真是天地可爱。特别喜欢前半段。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有了新雨靴,就盼望天天下雨…这种微妙又可爱的心情,电影拍的太到位。儿时的梦想就是如此渺小,单纯到可笑,但它又是巨大的能量支撑,贯穿我们整个童年。片中出现的《西游记》画面,来自第15集“斗法降三怪”,赵丽蓉扮演的车迟国王后,邀请雷公雨神的比拼降水,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情节都能倒背如流,非常契合“雨靴”的剧情。旺扎快跑,男孩不哭,这样简单纯朴的电影,不可多得。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孩子们的信仰和世界,简单又直接:期待一场大雨,就终于可以穿起雨靴蹦跶;希望吃一颗糖,但必须颤抖谨慎的向“神”小声碎碎念。 爸爸作为家庭中的“反派”--那种有暴躁脾气的臭直男,但角色却处理并没有那么刻板印象,一家人围坐在篝火旁边的抱怨甚至有一种难得的温柔,所以给人感觉是舒服的。看过《石头》和这部后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儿童电影:真实,“okay to be sad”还有能自己满足的那种小快乐。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大人们做一场法事,请神跳舞,挡雨祈霁;小孩子拜一次菩萨,合掌跪伏,求雨雩祈。旺扎不关心母亲手里的面团,只关心小贩;麦苗不在意水渠引流的灌溉,只在意镰刀。乌云提心吊胆,麦子无所适从,木剑悬疣附赘,雨靴蠢蠢欲动。雨会不会下,不是大人与孩童的对抗,是迷信与科技的胶着,落后与先进的博弈。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真喜欢用景深变焦啊。处女作鼓励下。@资料馆

3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万马 松太加 拉华加 一贯的青海南部藏片风格 家庭日常 儿童眼睛 夹杂几片变动中的现代和宗教雪花 后半程有点松松的(拉姆姐姐真是一朵宝藏

43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以为会是一出苦情戏,没想到却是轻松加愉快,很难得的儿童视角,那点小情绪小心思拿捏还挺准确。你看,我们究竟有多健忘,分明都经历过童年,等长大了却都像那位父亲一样,忘了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旺扎盼着下雨,父亲想止雨。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对比鲜明。平淡而可爱的影片。

48分钟前
  • 一颗不糖的甜
  • 推荐

文学加持,万玛才旦的团队加万玛才旦自己的徒弟做出来的作品,个人风格并不强……摄影可

51分钟前
  • RYZ
  • 还行

年度诚意之作,丝丝入扣的童趣电影,被誉为“中国版《小鞋子》”也不是浪得虚名。藏族小盆友蛮可爱,一整天就喜欢做白日梦,小男孩总希望老天下雨,这样就能穿上心爱的雨靴满世界跑,他的父亲还有村民们却怕下雨,一年的收成就可能泡汤。戏剧冲突就此展开,孩子们与大人开始了“捉迷藏”游戏,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找到了共鸣。

52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青海藏族小朋友梦想得到一个雨靴及得到雨靴之后发生的故事,电影是个不错的故事,前面表现对雨靴的渴望,后面表现对雨的渴望,把小孩子童真的内心都表现出来,完成度还可以,不过从电影的表达上来看,内容深度和张力其实还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最后的期待感戛然而止,很奇妙,但也很泄气。小演员很可爱,表演做了精心的准备,但仍然能看得出表演的稚嫩和刻板化,有的时候并不自然。电影只有一句汉语台词和仅有的几个汉字背景,所有的对白,包括教学、新闻背景、政府沟通全程是藏语环境,无法体会那种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也不知实际的真实性如何,总体而言三颗半星。感谢#桃花岛观影团#这次福利活动。

54分钟前
  • Riddle123
  • 还行

旺扎你一定要珍惜拉姆姐姐啊。

55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还行

#桃花岛观影团#孩童的欲望,总是和大人的欲望相悖,这也是我成长的心理图式,这一点深有同感。再者,母亲在剧本中段,满足了旺达对雨靴的心理需求,旺达连睡觉都舍不得放开雨靴,但这股执拗的劲儿还没过,物质需求很快就转入了对大自然的抗衡,而这一切又是这么的孩子气,让人啼笑皆非,不忍戳破。摄影很美,生存在这片广袤干燥的高原上,或塑造了他们性格中的执拗坚忍。但片尾旺扎期盼着降雨的失败,欢快奔跑的戛然而止,让我陷入了失望。哪怕是雨滴降落后,父亲暗淡无措的眼神(担忧农作物被淹没),都能完成旺扎的一次成长转变,能跳脱出他单纯童稚的视角,尝试去理解大人,可能他还小,未能成功,但只要是懵懂的感知,都能在结局制造力量。摄影和配乐不错,但掩盖不了剧本的苍白,除开藏语的方言语境,没能完全将传统的地域文化揉杂入剧本设计里。

58分钟前
  • 小犬
  • 还行

小孩子的小心思,简单又复杂,里面的无奈、悲伤、惊喜的转变真的是完完全全展现在观众面前,相比「小鞋子」我更喜欢「雨靴」的清新灵动。

1小时前
  • 天马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