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纪事

HD

主演: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Marilù Parolin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夏日纪事 剧照 NO.1夏日纪事 剧照 NO.2夏日纪事 剧照 NO.3夏日纪事 剧照 NO.4夏日纪事 剧照 NO.5夏日纪事 剧照 NO.6夏日纪事 剧照 NO.13夏日纪事 剧照 NO.14夏日纪事 剧照 NO.15夏日纪事 剧照 NO.16夏日纪事 剧照 NO.17夏日纪事 剧照 NO.18夏日纪事 剧照 NO.19夏日纪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夏日纪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0年的夏天,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和让·鲁什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这部论述电影连续几个月跟踪调查的进行,也记录了主人公们的变化。调查中被采访的人最后在影片第一次放映的时候聚集在一起观看进行讨论,有人的赞同,有的人驳斥。两位导演通过这部真实电影,经历了既极具挑战又充满乐趣的体验。  "In the summer of 1960, Jean Rouch and Edgar Morin investigated the everyday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Paris. ""Are you happy? How do you live?"" These are some of questions they asked young people on the street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ir idea of happiness.  From manual labourers, students, to a couple of office workers, the different protagonists reveal themselves in conversation, unconcerned about the presence of the camera. With no script, and no professional actors, this film sets out to frame the limits of cinematographic truth."  1961 戛纳国际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奖码头第一季无名火1984上海姑娘直到永远1989天使的对话叶落长安复苏的蝴蝶弓蕉园的秘密摇曳露营2田壮壮:我和电影的关系大急救换乘恋爱3苍穹浩瀚第四季杏子猎豹行动1998铁拳 第二季罪恶山林我是大哥大SP家有辣嫂王牌飞行员和侦察兵流氓警察惩罚顶楼第二季婚礼大导暗芝居第十一季白象2011十五贯我的家政夫渚先生我才是宝贝异形怪胎 2奥特曼过失第二季赤赤炼恋去往更高处。大世界扭蛋机动态漫画·氪金玩家目标爱填满空白 第二季伦敦女孩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夏日纪事》-真实电影

一部讲述拍纪录片的过程的纪录片,导演也是其中的角色,会跟观众直接在影片中讲述自己拍电影的意图、想法等等。

最鲜明的记忆点莫过于两个女人在街头拉着路人问“你幸福吗?”她们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还要遭遇路人的冷落、不解甚至嘲讽,但也会遇到愿意与她们吐露心声的路人。她们还会和导演一起去家里采访。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些看法,关于自己平时未曾想过的”幸福“”生活“等话题。

影片展示了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细节,一个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从非洲来到巴黎打工的黑人,从意大利过来的女人,一对生活平稳地夫妇,两个小孩等等。并且有趣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在镜头前展示。

最后,他们坐在电影院看完了拍他们的这部电影,每个人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真实电影的魅力,没有虚构,没有剧本,即兴发挥。它也给以后的故事片提供了一盏指明灯,一种保持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拍摄方法。

 2 ) 原来央视节目也能留名影史?

哦,不是这个


从大萧条到二战结束时期政治逐渐成为掌控电影工业的主舵手,由于经济情况工业水准的影响,大多数剧情片已经停摆,政府希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宣传中去,使国民恢复信心或者是号召参军,尤其是在二战时期,各位好莱坞大导演纷纷加入军队投身于爱国事业当中,弗兰克卡普拉、约翰福特、威廉惠勒分别加入陆海空部队,为其拍摄相应的纪录片、剧情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持续,艺术家们的眼光往往超越了意识形态,拍摄了《马耳他之鹰》这部黑色电影的导演——约翰·休斯顿果然再一次离经叛道了一回,他逐渐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伤痛,从《圣·彼得洛战役》开始,约翰·休斯顿探索在热情洋溢的抗战热情背后潜藏着的人们的真实心态,因此有了《上帝说要有光》。

军方原本要求他拍摄一部关于弹震症受害者的康复情况,可是约翰休斯顿本人却史无前例地使用了不经排演直接记录人们对画外提问的反应的手法,着重展现出的是伤者的痛苦,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认为这部影片预示着“直接电影”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成为了“无偏见”的拍摄方法的典范。

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又一次开始从各方面探索电影的可能性,纪录片也由原来的被大公司、机构操控被当做宣传工具或是新闻片手段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或许是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也有16毫米电影制作的发展以及同声录音的发展,画外音主导的“搬演”式的纪录片已经不再被接受,真正的“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公正的电影”、“未经操控的电影”闪亮登场,之所以有这么多名字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思潮在很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先锋电影人同时想到了这种关于电影的发展方式的缘故导致的,本质并无差别,他们反对的是通过画外音叙述来主导搬演的场景,推崇将事件自然地展开,让人物为自己讲话。


说了这么多进入到《夏日纪事》一片。

本片导演让·鲁什曾经是拍摄民族志纪录片的人类学家,曾经拍摄的《疯癫大师》Les Maîtres fous、《我是一个黑人》Moi, un noir都引发巨大争议,原因就在于他努力赋予民族志电影一种人性的维度,而非政治维度,这种“人性的维度”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之中人最纯粹的行为而非“伪装”的举动,在《疯癫大师》中,教徒们无比癫狂的行为与过去一些充满煽情、猎奇意味的搬演行为完全不同,他所拍摄的人类学影像所带来的“猎奇”感是观看者从一个其他文明视角观看时产生的,而影片本身包括让鲁什本人是无态度的,甚至让鲁什本人已经完全隐藏在摄影机背后、摄影机成为了上帝的眼睛,纯粹客观的记录下了这么一个事件,当然本片素材的选取是充满“剪辑”和挑选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猎奇但是这样的争辩已经毫无意义。这样的经历使他快速进入到了直接电影的领域。

在进入真实电影领域之后,让鲁什与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合作拍摄了《夏日纪事》。

本片用四个字概括:“你幸福吗?”。

内容也很简单,在开场白结束后调查员便开始在街头提问别人“你幸福吗?”,尤其是一开始,央视新闻式的陈词滥调、受访者敷衍的回答同样说明了本片本次提问的随意性与真实性,路人的防御性反应一一呈现毫无保留,影片后段则展现了学生与工人们的状态,他们自我介绍、相互熟悉的过程同样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并且在影片最后这些人关于《夏日纪事》本片的评论同样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并非指的是这些人们发自内心的评价,而是真实地记录下片中各色人物的“真诚”反应,这种“真诚”是未加修饰和剪辑的真诚,他们的“虚伪”“非真诚”的应付式回答亦是他们的真实反应。

传统好莱坞的叙事大多为某事件、主角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电影通过主角行为的呈现为我们展现出的其实是主角内心的心理轨迹变化,是一种由表及里式的虚假真实,并且通过连贯性剪辑等方式加强我们对于这种所谓真实的信服程度即“确实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轨迹使得人物做出如下举动”但是人物的心理其实是并不能呈现的,我们的视角观看到的这样的真实存在在银幕上的人物因此是虚假存在的。而本片则是完全相反的,本片想要陈述的是此时此刻,这些人的言行正是真实的,是最直接的反应,他们就和我们一样是真实存在在世界上的,我们无从通过一系列事件认识到他的真实想法,我们只能看到他此时此刻对于这一事件(即“你幸福吗?”的提问)的反应,这样最直白的呈现才是真实的真实。

并且在本片中与让鲁什前期作品不同,本片毫无顾忌的没有回避摄影机的存在,甚至一直要凸显摄影机的存在感,一般人们在摄影机前的反应都是经过修饰的,并且后期通过剪辑消除摄影机的存在感,但是本片不回避这样的情况,甚至想要强调这种状态,让鲁什曾说

“你推动这些人自我坦承 这是一种在摄影机前面非常奇怪的的坦承,此时的摄影机,我们可以说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扇通向外在世界的窗户。”

《夏日纪事》探究的是就在摄影机放在人物面前的那一刻起个人的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过程,并非是过往的人物历史,而这样的变化过程甚至可能是不变的、没有发生的,摄影机同样也记录了下来。本片是一部有关记录摄影机在场时人们心理状态的纪录片,本片的“没事找事”去事件化同样与美国德鲁团队的“危机事件”式直接电影的戏剧性不同,后者注重事件,前者注重的是人物、纪录片本体的反身性,因此在《夏日纪事》开头便称本片是“真实电影中的一种新实验”,其中最重要的词语是“新”,由此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出让鲁什突破了自己、突破了直接电影、突破了电影,本片的影响当然是巨大的。

当然,缺点就是闷。这怎么看得下去嘛!

PS:个人愚见:而类似《海中兽》、《玛纳卡玛纳》式的所谓纪录片将摄影机往船舱里、鸡头上一放任其恣意纪录在我看来有一种哗众取宠式的所谓“实验”,这类的片有那么一两部足矣了,在全球化的当下,纯粹纪录某地式的创新其实早已落入窠臼,没有创新之处可言。


PPS:最后来到央视这个节目,与《夏日纪事》有相似之处然而最大的不同当然在其编排质感,本身央视的节目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本片大相径庭的,但是大多数人反而将央视该栏目的目的张冠李戴套在了《夏日纪事》头上,甚至赋予央视这个节目黑色幽默、高端黑的名头。其实央视这个节目中同样也有着亮点,虽然经过了大量的人为编排该节目被赋予了虚假的意味,但是本片一部分桥段尤其是最经典的那一幕倒是使得这个栏目存在着一丝《夏日纪事》式的含义

 3 ) 大概只有那个夏天的温度是真实的。

我们现在看到那些自认为创新新潮的东西,其实还是重复了前辈们使用过的创意。这其中有一种奇妙的感觉,生活中让人沉思,感到疑惑的问题,不管经过多多少少年,都一直等待着被提起,被回答。

“你幸福吗?” 1960年由一位社会学家和一位人种学者创作了一部名为《夏日纪事》的街头采访纪录片。“真实如同纪录片”,它所包含的内容却精彩的如同虚构电影。使用16mm的胶片加上同步录音功能的轻便手持摄像机,这一切技术都方便了影片的拍摄。促成了拍摄街头采访的这一形式。《夏日纪事》充满活力和真实的美感,不愧为是真实电影中的先锋之作。以客观的角度去拍摄真实生活,让街头上的人们谈论他们故事和期待,最重要的是得到一个问题的回答:你是否开心?呈现在镜头前的一切都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并且拥有让人深思的力量。这是一次很震撼的观影体验,这种震撼是心灵层面上的。
电影开头是由Marceline进行的街头调查,直截了当地对路人抛出“你是否快乐?”这个问题。Marceline得到的回应千奇百怪,正如人世间千奇百怪的人生那样。从简短的几句回答里,看到了众人在社会中找寻生存之道的艰辛,和在人情世故中体察到的冷暖。人们心底里的不愉快是被消费主义奴役的结果。

影片在后半部分则是将重点放置在了一些人物上。电影因为结构方法被诟病,有符号化人物之嫌。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个体是真实的,比如Marceline回忆她在战争时期被驱逐出境的经历。

《夏日纪事》最具创新的部分是制作者诠释了纪录片客观性的不可能之处,那就是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的样子。他们想从中展示这部纪录片是如何被真实地制作出来。然而,对于真实性的疑问悬而不决,因为就连受访者都说不清楚自己是否是在镜头演戏,还是做了最真实的反应。Morin和Rouch觉得他们在追求真实性上失败了。但是,每一天生活里,真实都是捉摸不透的。

 4 ) 夏日纪事

史料:

1939年到1945年,人类发生了纪录以来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军事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6900万人因之死亡,世界局势也因之改变。欧洲殖民帝国逐渐衰落,英法国家首当其冲,被美苏取代直到苏联解体。

1945年到1975年,被称为黄金三十年。作为曾经的同盟国之一,法国的经济在战后出现了快速增长、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1968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社会反响巨大。这次运动被看作是法国由保守道德思想(如宗教、权威尊重和爱国主义)转向自由道德思想(世俗主义、个人主义、性革命)的分水岭。

在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个转折的时间点到底在哪里?让我们把范围再缩小。

史料:

1945到1958年,法国进行了历史上又一次的更替,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战后的法国千疮百孔,极需一个新政府来对二战时期前的维希政府做清算。然而,第四共和国只是建立在战后由45年的全民公决所建立的战后“拼凑”政府,有着根本的政治体制问题。1958年,法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加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拖累国力受损。

1958年,第四共和国已没有余力,只好传接力棒给戴高乐,修改宪法。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了。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削弱了议会权力,同时增加了总统权力。1959年,戴高乐就任第一总统,组成以“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为主的联合政府。1962年3月,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的政局渐趋稳定,经济获得发展。

在了解背景后便可清晰认知,二十世纪的法国是翻云覆雨变化万千的,从战争到衰败再到繁荣。 而《夏日纪事》便通过“真实电影”,带我们了解1960年的法国,这个百废待兴,绝望与期待共存的一年。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

画面来到一个年轻女人面前,简单叙述了她的现状,因为之后的每一个人与她大同小异:生活艰难,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她今天的任务便是采访路人“是否过的幸福”。

“我不幸福,我连声音都失去了,我感到被社会忽视”,“我都七十了还住在旅馆,也没有可以分享生活的老伴”,“朋友太少,邻居也不理解我的工作”

“我过的很幸福,因为我找到了工作,并且我今年六十岁了”,“我很年轻,我的身体很好”;“我很幸福,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和我的男朋友在一起”

“我很幸福,因为…我的意思是…不管怎么样,我过得就是很幸福”,

“我也没有选择呀。”

快速的街采展现了大众人民的样貌,有的无助痛苦,有的安于当下,有的麻痹自我。看到这里我心中在大喊:快停止走马观花吧!有人在撒谎,我想细看他们的生活!

如果说街采是囫囵吞枣取之表面,那么挨家挨户的长篇访谈便是挨个敲开硬壳,细细捣碎重塑,或是主动或是强迫。因为他们太可爱了,他们总想掩盖自己的内心,不管对自己还是对采访者;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不自觉的的开始隐忍,不管对家人还是对工作。有时制作者不选择刨根问底,而转用侧面描写,小动作与神态的刻画。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富人携妻儿热情的介绍了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基本上幸福,我们的总结是”,在丈夫用几个玩笑敷衍妻子对家庭地位隐约的抱怨后两人妥协的说道。 “钱保证了我的生活,这就是原因”。空气静止了,他对着镜头笑,采访者也看着他。终于,他露出了冷漠的一面,像是憋了很久了,他开始为自己辩解:“生活是一种命运:工作是没有条件的,也不应该对它有感觉,带着能力走向成功,这就是男人该做的;爱情也一样,不需要有激情…”我却被他的“清醒自知”震住了。妻子也之言不语,只是在倒弄手指,眼中好像无奈的闪烁着泪水。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或者她早已熟悉了丈夫的世俗、权威与无情,只是在静静聆听,偶尔抚慰一下自尊心。

意大利女人是我最爱的一员。从她的出场与家具的陈设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是井井有条的,但这恰恰反映出她隐忍的性格。“我是外国人,我没有权利。我努力融入社会,攒取工作经验”,“我不喜欢我的男朋友,我的工作也不是我想做的”,“我忍受了整个巴黎”。她将自己的情绪藏起来,将自己的背景藏起来,将自己的爱好藏起来,转而代之的是坚强、努力、积极,家中精致的陈设,出门优雅的打扮。采访过程中,她终于吐露心声,在失控落泪时却还努力镇静,难过使她不安,眼泪是无用的论据。结尾处伴着淡淡的笑,她真诚吐露,“我从未如此了解自己”。

除了以上例子中的阶级壁垒、大男子主义,排外与国家主义,种族歧视与战争带来的悲剧也在纪录片里浓墨重提。黑人同胞的朴实善良,犹太女人的抑郁痛苦,工人生活的繁琐无味…越往后,我越加熟悉他们。这片纪录片让我相信人类之间的共情是可以存在的,无论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无论时间与距离,我能清晰的感知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的伤痛与绝望……

结尾处,制片人在努力带给我们光明向上的美好结局,但我深知,我的这些朋友,这些可爱的、真实的朋友,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的现实是无法改变,无法弥补的。我久久我发回到现实,我深深的为他们牵动…我感到惋惜,历史总是令人遗憾。

1.8.2020

 5 ) 《夏日纪事》:真实未可知

1960年夏天,法国犹太女人玛索琳娜·罗尔丹手拿一只话筒,在摄影师和女助手的陪同下,走上了巴黎的街头。面对繁华都市里行色匆匆的男男女女,她始终以尽可能亲切、温和的口吻不厌其烦地向路人发出真诚的提问,毋论他们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亦毋论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欣然接受还是果断拒绝。她的问题非常简单,只有一个——“你幸福吗?” 若干年后,玛索琳娜与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相遇、相知、相爱。在她的得力协助下,伊文思于晚年又陆续拍出了《愚公移山》、《风的故事》等诸多有口皆碑的作品。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把目光移回到1960年夏天的巴黎,到此为止,这场调研才算是刚刚开了个头,彼时的玛索琳娜也不过是被两位导演选中的“实验对象”之一。很快,导演将叙述重点从随机采样转入了深度访谈,而后,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以无比清晰的面目来到了镜头面前。他们从“你幸福吗?”出发,开始了各自的倾诉、解释,乃至抱怨。最终,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纪录片《夏日纪事》的四分之三。至于另外的四分之一,则是隐藏的“彩蛋”,需留待下文,细细分解。

影史:“真实电影”之滥觞

电影艺术始于卢米埃尔兄弟,始于纪录片,始于现实主义。但一个多世纪过去,纪录片的势头比之剧情片却似乎始终略逊一筹,就连颠扑不破的现实主义也早已将“主战场”移到了后者身上——前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众大师望尘莫及,后有法国达内兄弟和罗马尼亚新浪潮左右夹击。值得庆幸的是,纵使形势窘迫至此,纪录片导演们也从未停下脚步。因此,时至今日,纪录片依旧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宝藏而存在着,纪录片创作在整体上也依旧保持着少而精的显著趋势。 纵观世界范围内名垂青史的纪录片,不难发现,创作者们无非是在两个方向上做到了极致:一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犀利批判,二是挖掘现实的形式与手段。不管怎样,纪录片对现实的追求从未改变,变化的仅仅是人们观察现实的眼界、寻觅现实的方法以及对现实的定义而已。这一特点决定了,纪录片导演的所有野心必须围绕着对“现实”或“真实”一词的认识来发散。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个同以“真实”为目标导向、却在方法上背道而驰的纪录片流派分别在法国和美国诞生,并形塑了纪录片创作的两套基本方法论,它们就是“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 “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同源于苏联纪录片奠基人吉加·维尔托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电影眼睛”理论,是由“电影眼睛”学派衍生而来的两个分支。“电影眼睛”理论指出,摄像机即“电影眼睛”比人眼更加善于捕捉生活的真实,因而远比人眼优越。“真实电影”派和“直接电影”派同样笃信这一点,“真实电影”(又名“真理电影”)就是因“电影眼睛”派旗下的《真理报》而得名的。不同的是,对于纪录对象,“直接电影”认为摄影机和导演应当避免干涉,“真实电影”则要求摄影机和导演必须有所介入。如此看来,《夏日纪事》便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真实电影”,它同时也是“真实电影”的开山之作。 依照美国纪录电影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的分类,“真实电影”的创作属于典型的参与模式;或者说,参与模式根本是随着“真实电影”的出现而出现的。轻便的摄影器材和录音设备为纪录片导演与“演员”们在拍摄现场、尤其是镜头内部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夏日纪事》中,玛索琳娜之所以能够在街头采访的环节轻装上阵,正是得益于此。参与模式强调导演和纪录对象的互动,“真实电影”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导演首先扮演挑动者和“触媒”的角色,主动促成预设情境的生成,而后再把舞台让给“演员”,观察并纪录他们的即时反应。“真实电影”所遵循的便是这样一种“参与—观察”的模式,它与人类学的基本研究范式构成了紧密的传承关系。

视域:人类学

《夏日纪事》既是“真实电影”的代表作,也是人类学电影的代表作。两位导演正式涉足电影行业前所从事的都是人类学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其中,埃德加·莫兰作为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在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均有重要建树。“真实电影之父”让·鲁什则早在二战后于大学考取人类学学位之时便已经开始了拍摄人类学电影的尝试。他们将原始身份投射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使得影片呈现出鲜明的人类学色彩,见诸以下两点。 第一,《夏日纪事》于多处借鉴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并将“参与—观察”模式贯彻到底。首先,玛索琳娜和两位导演对被访者的面对面采访与生活实录无疑是仿照着田野调查的模板设计的;其次,这种采集信息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浸入被访者的实际生活环境,进而获得民族志研究中所谓“本土化”的体验。最后,在调研结束后的小型试映会中,导演邀请了几位重点采访对象前来观摩,并让他们从观众的角度审视彼此在镜头前的表现,各抒己见。这次交流活动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先前的一系列访谈,它成功地“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最终形成‘共享人类学’理念”[i]。 第二,就性质而言,《夏日纪事》算得上是一部广义上的论文电影,即“essay film”。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于把“essay film”译为“散文电影”,但在英语里,“essay”一词的统摄范围实则远大于“散文”的概念,随笔、杂文、论文等均可以用“essay”一并指代。《夏日纪事》也属于这一类别,且其文体与论文非常相似,所以可以算作一部论文电影,或曰一篇影像化了的论文。作为一个具备深切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家兼纪录片导演,鲁什从未让出自他手的影像止步于承载文化的静态载体、或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影像资料,而是始终把它们当做剖析人类社会的工具和武器来看待。《夏日纪事》的开头,两位导演与玛索琳娜接洽街头采访的事宜,并在调查正式开始之前预先对她展开访问,他们将这一制定课题的过程毫无保留地裸露在镜头前,又于接下来的深度访谈中毫不避讳地以各种方式出镜,亲自采访被试。就这样,忠实纪录调研全程的《夏日纪事》俨然成为了两位社科学者的实验日志,而当影片经过剪辑、以人类学纪录片的名义终得问世,它则完成了从实验日志到实验报告的转化,正式变作一部由流动的影像“写”成的论文——立论与论证、论点与论据尽在其中,唯一不同的只是形式。影像论文中,以上这些东西未经心思缜密的条分缕析,而是通过精美的摄影和层叠的结构以相对凌乱的样式交缠着,以致直到最后,观点的定夺仍在两位导演的反思中显出暧昧不明、模棱两可的取向,该片阐发的思考也仍在不断地拓展着后世学者对于“真实”一词的定义。 可以说,人类学的视域赋予了鲁什的纪录片以强烈的辩证色彩及学术气质,于其他的纪实类作品而言,其思想维度的多样与认知层面的广度和深度实在难以逾越。因此,尽管《夏日纪事》说不上是一部臻于完美的电影,在可看性方面或许有所欠缺,普通观众大可以批评它枯燥无味、小题大做,但它的学术价值绝对是毋庸置疑且不可磨灭的。

结构:“镜渊”的层级

作为开山之作,《夏日纪事》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真实电影”这个新名词,因而该片最值得玩味的必然是它之所以为“真实电影”的缘由,以及它的“真实”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片中又何以见得。不夸张地说,如果删去开头的方案交待、结尾的映后交流和中间穿插的几次集体访谈,《夏日纪事》恐怕难以得到今天这样响亮的名号,甚至将与日后泛滥成灾的民意调查别无二致。是这些零碎、跳脱的片段成就了这部影片。 作为叙事手法的“镜渊”理论最早由法国文学家安德烈·纪德提出,法语写作“mise-en-abyme”。“镜渊”是一个准确而富于诗意的翻译,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两面镜子相对之时,镜像内部反射出的无穷多个空间,如同深渊。在文学与艺术领域,“镜渊”十分常见,画中画、戏中戏就是一个个“镜渊”。《夏日纪事》的多重文本也是通过“镜渊”结构组织起来的。 影片的开头,导演借助和玛索琳娜的一番交谈直接设下了第一层嵌套——被试在内,主创在外——并在第一时间告知了观众。这层嵌套的展示占据了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在此过程中,导演先是以玛索琳娜为介质展开采访,而后通过占比极小的出镜或是声音亲自对被试实施刺激,实现了两重空间的联通。从中段开始,导演与被试围坐在桌边,在镜头前平起平坐,两次集体访谈使得双方共享同一画面,达成了两重空间的交融。至此,这一层嵌套的两重空间已经不再泾渭分明,它们的边界在导演对被试后续的跟进调查中得到了彻底的消解。就在这时,试映结束,灯光亮起,第二层嵌套适时地出现了,原来被试已经观看了这部属于他们的纪录片,并且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当映后交流结束,被试或许以为他们已然完成了全部的使命,安全抵达了影像以外的现实世界,殊不知走出放映室,二位导演在博物馆的谈话又构成了第三层嵌套,把“现实”中的他们再度绕了进去。终于,影片的四重空间就此完成了搭建。 “镜渊”固然铸就了迂回、朦胧的叙述结构和文本层次,但鲁什和莫兰设计“镜渊”的初衷应该并非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在环环相扣的“圈套”中“套”出“真实”的定义。可既然“镜渊”有层级,那么传递、流通于“镜渊”的“真实”是否也有层级?在传递和流通的步骤中,它又究竟是得以强化、还是遭到了削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存疑的。 从镜头语言来看,起初导演安排玛索琳娜在马路上任意挑选对象做简单的提问,这一阶段摄影角度刁钻,机位设置隐秘,受访者大多没有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表现相对真实可信。但是很快迎来了深度访谈,导演允许他们在镜头前袒露内心任何不为人知的想法。画面以近景和特写为主,还有许多跟踪拍摄被试每日例行公事的私密镜头。此时,镜头专注的跟随如同白描,已于不经意间将他们的脾性和背景勾勒了出来。这种有意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的氛围渲染更贴近“虚构”的手法还是更近乎“真实”的本质,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说鲁什和莫兰的本意是希望被试在镜头的刺激下暴露真我,或是笃信摄影机总归可以打破被试的防备,他们会否太过理想化了?因为每个人在公共场域都无时不刻地“扮演”着“我”这个角色,职业演员和素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在镜头前亦可以收放自如,而后者如未经训练,则很难做到。况且每个人展现给公众的人格都多少带有虚假的成分,之所以能给他人留下“真实”的印象,也不过因其足够地从一而终。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素人在镜头前表演,通常会造成“人格分裂”的观感:他们无法统合日常生活的表演经验和镜头前的表演经验,摄影机的在场反而篡改了他们原始的人格,使他们表现出“精神紊乱”的临时反应。 可鲁什在一次访谈中对此事的回应又似乎推翻了前文的质疑,他说:“电影能够提供的不寻常的借口就是,只要你愿意,在摄像机前可能说任何事情,而之后只要解释为这是‘为了电影’就够了。表现出自己的一面却当做是在饰演角色,而事后却可以不承认,因为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形象,这种非同寻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i]”他的说法显然为素人在镜头前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阐释途径,不无道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哪种解读都因人而异。鉴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台摄影机可以精准地探测到“真实”的存在与否,被试的反应便只在乎他的一念之间了。所以我说,《夏日纪事》中最逼近真实的时刻有两处。其一是街头访问时路人们的表现,那些正面回答的,即算是表演,也至少归属于日常生活的领地,而那些抗拒回应的,即算导致场面失控,也至少成功脱离了摄影机的监视。其二是深度访谈中被试们面对镜头做下的抉择——决定是否对摄影机和导演有所隐瞒,毋论答案作何,他们对自己总归是诚实的,纵使他者不可知。又或许,“真实”的本质就是不可知?

母题:巴黎众生相

诚然,今天的人们有关《夏日纪事》一片的讨论大多落脚于对“真实”二字的争辩,但如果鲁什和莫兰的调研设计最初和最终都仅仅意在证实或证伪真实性于纪录片中的存在,那么,他们为此所做的一切则未免太过大动干戈了。再者,作为两个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知名学者,他们也绝不会允许自己的“论文”空有枝干而已。不如把《夏日纪事》放回到1960年的巴黎,联系语境重新考虑。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两位导演未必笃定它将如何如何地被载入史册,继而影响后世。当时他们所能拿得准的大概只是一个正在“渡劫”的巴黎的图景,以及逡巡在其中,用各自的痛苦和挫败、欣喜和愉悦将这图景点缀得五彩斑斓的众生。应该说,《夏日纪事》的拍摄是一场天马行空的形式实验,亦是一次脚踏实地的社会纪实。 “真实电影”连同“作者电影”和“作家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学界往往认为,“真实电影”是这三股潮流中最贴近现实主义的一脉。看看“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导演们镜头下的巴黎,再看看《夏日纪事》中的巴黎,这一道理便不言而喻了:若说前者是小年轻们谈情说爱的“伊甸园”,后者就是遍尝历史苦难的“集中营”。 1958年,在历时四年之久的武装斗争之后,阿尔及利亚人民终于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初步胜利,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这次战争非但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更导致死伤无数,为法国平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1960年6月,法、阿两方开始谈判,《夏日纪事》应运而生。片中,阿尔及利亚战争是最瞩目的背景板,导演有意征询被试有关战争的看法的举动,无疑使得他们各不相同的“苦难史”都一时间沦为了战争的陪衬和附庸。在第一次集体采访中,鲁什更是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表示,他们到此为止所拍摄的东西都过于“个人化”,并在讨论后特意将报纸上登载的一系列实事新闻的快照剪接进去,一反访谈舒缓的节奏,以强硬的手段迅速地将政治背景植入到了调研进程中来。借着实事快照的余温,影片紧接着进入了第二次集体交流,在导演的催动下,被试们大谈黑人与白人的婚恋问题。最终,这段政治语境的强势介入以犹太人玛索琳娜在协和广场漫步的画面作结。片中,巴黎社会的全景大体上就是这样根据战争创伤和社会症结的轮廓勾勒出来的。 然而,即便如此,巴黎的全景也未能如鲁什所愿般成为影片的重头戏,与之相比,倒是巴黎的众生相被描摹得细致、鲜活得多。虽然导演在影片的后半程极力调动被试对战争、种族等公共事务的反应,但被试们显然还是更愿意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影像世界,并乐于在镜头前展示个性。众所周知,学术调研中,问题设计是极关键的一环。鲁什和莫兰对所有被试无差别地抛出“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因为它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可以根据被试身份、背景、经历乃至话术的差异往不同的方向延展出去。从测试结果来看,被试的多样性也确乎从不同的侧面大大丰富了这个母题。 玛索琳娜是所有被试中最特别的一个,既是主创又是被试,且影片对她着墨极多。导演先是通过对她和前男友的双人采访挖掘出了她的感情生活,而后又为她设计了一场独角戏,让她以呓语的形式与父亲隔空“对话”,回忆二战期间的惨痛经历,这两个段落将人物“前史”悉数道尽,成功树立了玛索琳娜的银幕形象。除了玛索琳娜以外,其他的主要被试也各有各的故事:工人安吉罗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彻底由工作驱动,疲惫不堪;黑人学生朗德里不断调整心态,努力适应异国生活;意大利女人玛丽卢厌倦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不知该如何重新找回平衡……巧合的是,接受专访的两对夫妻都很幸福,尽管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无一不感恩于彼此在困境中的陪伴。

1960年的巴黎,在同等紧张、同等慌乱的大环境下,有人过着快乐的日子,有人承受着生活的苦难,有人为当下而奋力挣扎,有人因过往而辗转难眠。相继出场的寥寥数人甚至挤不满一个全景的画面,可巴黎的众生相却就此浮现了。想到这里,突然觉得,与其继续纠结于“真实电影”之“真实”的可知与不可知,不如从文本的表层探进去,看看人类古往今来的生存境况是不是同一番光景,这或许对今后的生活还有一点实际的指导意义。毕竟,想在日常生活中照见真实,已是难事;用摄影机原原本本地纪录真实,则是难上加难。这样说,并非有意苛责一代代纪录片大师的努力是徒劳,只是觉得所有求索“真实”的人,最终总是难免得到一个让自己大失所望的结果,不忍心罢了。说到底,“真实电影”究竟是否曾在哪一个瞬间触到了“真实”,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题。“真实”恰恰因其未可知而让人着迷。

[i] 张同道:《冒险是我的职业——让·鲁什访谈》,《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i] 徐菡:《从“参与”到“共享”:让·鲁什“参与电影”的人类学要素分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6 ) 夏日纪事之真实叙事

面对镜头,一般人都会显得不自在,做作刻意。通常印象中,这是有损纪录片真实性的。而真实性是纪录片之根本。在让·鲁什看来,镜头不会让人作假,反而会让人认真对待,说出大多时候隐藏着的内心真实。

关于夏日纪事地位,已无须赘言。引入现场采访,创作主体进入影片叙事,“刺激-反应”的触媒模式……

但真实电影,根本在于真实。纪录片之“真实”本就没有具体定论。何为“真实”,眼见即真实?纪录片经过拍摄剪辑的主观选择后,真实是否又存在呢?我更倾向于真实是主客体互动之间在特定话语场中被规定。

夏日纪事之真实叙事。①影片开场的街头随机采访中,大多数路人否决了采访提议,作为单个叙事文本,即已宣告结束。从影片内容看来,这些采访对推动影片发展,发现主题意涵之作用也有限,甚至“毫无意义”。但在现实情境中,在整个影片叙事中,单个叙事文本无意义的终结,却是对影片真实的有力论证。②影片作为“顺序”结构叙事,以凯瑟琳的视角展开。凯瑟琳一人分饰多角,在开头作为采访者对路人街采,在片中作为被采访者,吐诉内心情愫,同时在对自己男友的采访中担任了帮助者角色,即帮助被采访者打开心扉。多个叙事主体重叠,将分散的叙事场景串联,增强了影片表现力与真实性。同时,也使得“顺序”叙事结构戏剧化,引人入胜。

当然,对于制作者采访过程中对话题的引导造成的真实破坏,我持保留态度。

 短评

#siff2021#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片头那个神片罗列和片尾的导演自述合起来确实有说不出的喜剧效果。

6分钟前
  • 深邃
  • 还行

其实还是有些过于个人化。。。无法体现社会性

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真实电影”的鼻祖,即使是“纪录片”,仍不免虚假的成分(拍摄形式、被访者的瞬间主观姿态等);全片亮点是拍摄完毕后,被采访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却发现无法再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能这才是当时回答“你幸福吗”的原因。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I know it's great, I know it's sleepy.

10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电影:一次人类学研究。影片结束于莫兰孤单的背影,他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但最终捕捉到的是差异,这是个证伪的过程,依然是宝贵的文献,当然,it's unnatural.

11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你是否自問過,我幸福麼?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麽?不管是或否,你是否都能認真且肯定?那麼,你是否問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幸福?對於他們的答案,你是否相信?有誰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麽?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3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3.5 这部跟《人类的金字塔》大概可算互文了,而它的题材更广泛(但我还是更喜欢人类金字塔,或许因为电影院的画幅还是错的),尤其最后还纪录了学生们观看“成片”再次讨论,甚至讨论影片发行。真实-虚构-成品之间微妙的关系,电影的视角,也许就是1960年夏天让鲁什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1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既然摄影机都是撒谎的,那么唯一真实的方法似乎就是拍一部关于拍摄记录片的纪录片。或者索性承认,人在镜头前"假装"的时间不会久,几分钟后,还是会变回自己。

1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虽然明知不会喜欢,还是咬牙看完了。摄影机的在场并没有想象中尖锐啊。

21分钟前
  • Grey Pigeon
  • 还行

让·鲁什离开西非回到巴黎和谁会学家莫兰一起拍摄一部“记录电影”,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的法国,工人、非洲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屠杀幸存者、学生、封面女郎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扮演”自己,我们看到了工人与大机器时代的战争、看到了刚果和阿尔及尔独立运动引发的价值观之争、看到了移民的生活艰辛、在访谈后摄影机又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短暂的片段,导演还将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碰到的人聚集在一起谈话观看电影,“你幸福吗”这个社会学的终极问题也似乎有了些清晰的答案,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有清晰的判断,有的人求助书籍,有的人不置可否,但在真实之外,有那么几分钟我们还是看到了主观的情感,那个大屠杀幸存者走在巴黎的街头,阳光明媚,但她身上的阴影却覆盖了她渺小的身体,摄影机开始移动,她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2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B+. 看似是对于幸福本质的讨论,实际上倒更像探索影像能力边界的操练,把创作思路和过程全部摊开,在结尾强烈的自反中达到趣味的顶点:所谓的cinema vérité,或许正在于承认影像与真实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强调媒介的在场,电影时刻提醒观众,这只是逼近真实的一次尝试,而绝对的“真实”是永不可达的——正如镜头前那些自得的、孤独的、压抑的、无力的人们,幸福和不幸有千百种,而我们口中的“真实”,永远是各自选择相信的那个。

26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探讨了影像作为现实生活加速器之可能性,行人的陈词滥调和自卫防御性的反应,暗示了随意的民意调查之肤浅。(居然是和埃德加莫兰合拍的我暴风哭泣

28分钟前
  • 十四卷
  • 推荐

关于一部“cinema verite”拍摄的纪录片——二重奏:莫兰喋喋不休地自我分析,鲁什提问、大笑、聆听或长时间沉默;最后的点题道出矛盾:面对摄影机的表演欲与所谓的真实情感、表演或过分真实;所谓的即时性只会产生偷窥、而表演才引出“真实”?“真实”“电影”,一个不可能的产物。

31分钟前
  • TWY
  • 推荐

你们幸福吗?能在太阳底下工作真的让人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回答你们的问题。看得我想哭。不过看来这真是部随性的片子,随机上街去采访,跟踪某个人的生活,茶话会,散漫的步行,直到最后演化成大家在夏日的海滩上休闲……啊,太美好了这样无意义的感觉。最后的间离,一剑封喉。

36分钟前
  • 杨多荤
  • 力荐

对,第一个问路人“你幸福吗?”的不是CCTV⋯⋯这部Jean Rouch/Cinéma Vérité重要作品,最后五分钟的探讨特别精彩。Chris Marker《美好的五月》与之有诸多形似,却有根本差别。对照看,特别有趣。

37分钟前
  • btr
  • 推荐

5.5 “真实电影”鼻祖,结尾导演居然用实际行动将目的合盘托出~所谓“真实”并非“客观”(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导演是记者,直接向着被摄对象发问;同时更像主持人,成为激发被摄对象“真实”特质的能动性存在。至此镜头下的法国小镇,夏日里人们的小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被激发的“真实”。

41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还好没人在这个夏天举着话筒到大街上拦住我问我幸不幸福,从来就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几十年来我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脱离苦难。

44分钟前
  • 松本南国
  • 推荐

这片子Rouch的印记可能还没有Morin的明显 和直接电影对拍摄本身的直接性强调不同 这部片子虽然在后期找了Brault来拍也用了同步录音但在剪辑中明显采用了多机位不同景别的连续剪辑技巧 谈话场景尤其显著 这种强烈的构建痕迹让DC的人感觉很不安。但这片子在延续了经典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发明对移动便携设备的新用法 一方面小摄影机缩短了跟被摄的距离得到了一系列更加亲密的特写 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更公共的议题讨论有试图将这些亲密体验变成某种公共的经验。这种矛盾关系在最后被摄观影会的一场达到了高潮,大家对相同的影片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执不休。这也直接导致两个导演修改并重新拍摄了最后在Musée de l'homme的一场评论戏 Morin坚持这片子能在不引导观众的情况下让大家直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一种复杂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了新浪潮的风向

4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专业人士必看,发烧友可看,一般人不必看的一部重要的影片……

49分钟前
  • 文尔
  • 推荐

技术进步、时代环境造就的真实电影,打动我的是最后陌生受访者们坐到一起重新审视生活影像及抒发个人感想的时候。自然流动着的、纯粹的时间。@资料馆,玛索琳娜·伊文斯交流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