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狂想曲

HD中字

主演: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大宝智子,伊崎充则,根岸季衣,吉冈秀隆,河原崎长一郎,铃木美惠,理查·基尔,本间文子,川上夏代,真木弘子,松本克平,夏木顺平,音羽久米子,堺左千夫,志村幸江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2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3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4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5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6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3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4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5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6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7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8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19八月狂想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希望每一個不知廉恥的日本人都能看看這部電影。

頭一次打算認真寫一個影評。

首先說一些題外話,前兩天逛B站看到一個視頻講德國駐日大使館8月9日在推特上發表了一個紀念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推文,並提到兩國曾經犯過的錯誤,結果遭到日本網友猛烈攻擊,各種骯髒言論不堪入耳。開始我有些懷疑,因為我覺得在一個發達國家像這樣不帶腦子的人肯定不佔多數,儘管近年來有日本右翼的洗腦,我甚至認為在B站發表這個視頻的人可能只是條學了一部分來蹭蹭熱度。結果過了兩天我在推特上親自看了一下發現我錯了,情況比我在B站看到的還嚴重,真的是讓人難以啟齒。以下是一張截圖

日本人對“不忠誠”的德國盟友的譴責

另一張韓國人發的,個人認為很理性的一段話,但也遭到了日本網絡暴民的“圍攻”

當時我看到好久,本來只打算看一眼,結果最後看了一個小時,想想真浪費時間。不過憤怒過後我對這種事情進行了冷靜分析,認為情況有兩種:一是無外乎這些垃圾言論只是一些日本小憤青發的逞口舌之快,和國內的網絡水軍差不多的性質;或者就是,如你所想,日本整體已經無可救藥了。

———————————————————分割線—————————————————————

下面是簡單的一個影評。這部電影其實我很早就標註想看了,黑澤大佬的電影向來很不錯的,裡面的價值觀整體來說也很正。今年年初把這部電影放在了清單上,因為名字裡有八月,所以打算八月看。看之前其實沒怎麼關注這個電影的劇情,也沒想到這個和原子彈爆炸(以下根據電影內容簡稱“原爆”)紀念有關,只是最近看多了日本的不好言論想看看良心電影人的電影緩解一下對倭國的仇恨,沒想到這麼切合時事。這部電影背景設置在1990年的長崎鄉下,主題主要是戰爭(原爆)對於一家人的影響,不過很可惜這部電影儘管對戰爭有所反思,也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要的日本對於發動戰爭的道歉,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比《螢火蟲之墓》中“我們犯了什麼錯,為什麼要打我們”之類的這種態度要好太多。

電影的開頭是夏日裡老奶奶的四個孫子孫女收到了來自夏威夷的老奶奶哥哥的來信,說是希望能見一面。然而奶奶卻說“不認識”這個哥哥所以不打算去夏威夷。晚上吃飯孩子們因為不喜歡奶奶做飯所以讓孫女做飯,又提及第二天去長崎購物。次日,孫子們來到了長崎,談到了爺爺因為原爆死亡的事情,就在市裡看到了各國的紀念碑,發表了一些感慨,又參觀了因原爆犧牲的爺爺臨終前所在的學校。

中國所贈原爆紀念雕像

晚上回到家中,又談起此事,被奶奶無意聽見,奶奶對善良的孩子們的言論表示感動,奶奶首次說出了“要怨恨的是戰爭”,並且指出日美都有受害者。

這兩段應該讓現在的日本人好好看看,什麼叫“好了傷疤忘了疼”。電影拍攝於90年代,那些年日本社會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欣欣向榮,社會風氣也還好,對外關係也很不錯。當時經歷過戰爭的還有不少人,大家對戰爭的記憶猶存。

後面在大孫子和奶奶的但對談話中,奶奶提及了自己的十幾個兄弟姊妹,但是就是“想不起來”這個在夏威夷的哥哥,不過倒是講了自己另一個哥哥的故事,說到他在原爆當天嚇破了膽,然後有了畫畫的癖好,畫的全是眼睛,眾人不解,最後奶奶指出這眼睛就是原子彈。

黑澤天皇對色彩的把握

在後面奶奶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回來了,他們商量著如何讓奶奶去夏威夷,因為奶奶的哥哥一家在夏威夷很富有,都想沾他的光。大人的話被比大人更大的人所聽見,奶奶得知他們不想讓美國的親戚知道自己的丈夫死於原爆而破壞他們高攀的目的,狠狠指責了他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奶奶的侄子克拉克在得知自己的姑姑丈夫死於原爆要特地來看望她,而父輩們狹隘地以為他是來為此事取消與他們的生意合作的,因此在接機時發出抱怨,孩子們也以為如此所以不願意等候而借到又去了長崎爺爺的學校。沒想到克拉克是來道歉的,並提出要參觀爺爺的學校,克拉克和孩子們就如此相遇了,在學校裡看到了死難者的同學們前來紀念的情景。

晚上克拉克和奶奶見面,兩人一見如故,很快解開了心結,並且互相致謝。

奶奶用日式英語說“謝謝”

月亮特寫

奶奶決定去夏威夷見哥哥,但在此之前演參加8月9日在佛堂的紀念。克拉克也共同參加了。

克拉克問堂兄弟漢字的意思,兩邊是死難的平民名單

期間克拉克和孩子們看到的螞蟻列隊爬上鮮花。讓我想起了以前哲學課上的一則印度寓言(內容我忘了),大致意思是我們芸芸眾生不過像螞蟻一樣,有時候很難決定自己的命運,無奈般的隨波逐流。最終的爬上鮮花彷彿就如同佛教的頓悟、涅槃、或者說到達極樂世界一般(我對西方宗教哲學知道較多,對佛教不太了解,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當天收到緊急來信,奶奶的哥哥已經去世了,克拉克不得已離去,奶奶自責不已。

之後奶奶就精神失常了,以為現在還是1945年,即爺爺死去的那一年。一次打雷閃電,讓奶奶以為是原子彈爆炸,奶奶急忙拿白色被子守護自己最愛的人(一個常識:白色衣服對於輻射吸收少,黑色最多,因此當時很多穿白衣服的人活了下來)

如原子彈般的雲,或者說是原子彈如雲般

次日山雨欲來,奶奶再次發瘋般向爺爺所在的學校跑去,眾人狂追。

影片在追上奶奶的瞬間戛然而止。

這部電影著實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其中值得細細品味的細節還有很多,希望大家都能親自一觀,目前全網只有優酷有,網盤搜不到。尤其希望不知廉恥的人們能看到。儘管沒有明顯的責備日本發動戰爭,但這種能記住戰爭的痛相比今天的日本人已經很不錯了。或許有時候我們不能苛求太多,比如要求日本人在每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裡都去明確表現對自己發動戰爭的反思(有些時候我們自己犯了錯誤也不願意這麼直白地承認,這是普通人的正常心態,能夠敢於光明正大反思自己的一定不是一般人,是聖賢),能做到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分享一個畫面,奶奶和孩子們一起看月亮(爺爺最喜歡看月亮)。

此篇影評為本人第一次認真寫,其中不乏淺陋之處,還請原諒,還請指教。

 2 ) 最爱的电影

晚年的黑泽明,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黑氏标签,包括强烈的明暗对比、高调的色彩、出其不意的剪辑、语言和剧情的冲突、夸张的表情以及明显的说教。这部片子,温婉稳重,怎么看都不太像他的片子,除了深沉的缅怀,剩下的是说句“没关系了,没关系了”,接纳一切。最后一段老奶奶一个人在雨里艰难前行,雨伞被狂风吹翻,呼地一声变成向上盛开的花朵,镜头变成慢镜头,音乐响起,是轻快活泼的儿歌,整个悲剧以此收尾,寓意绵长。

 3 ) 黑泽明 八月

日本是战争发起者,也是战败方。日本政府应该是日本民众所受战争罪行的主要责任方。而当时日本政府的领导人是谁就不必说了。他并不是人民民主选举的,所以他应该为此战争罪行负主要责任。如果像希特勒人民选的,那战争也是他们选的。所以民主选举要慎重,被民粹鼓动的民主是很可怕的。 屠杀平民是错的,即使以停战和平的借口。南京如是,长崎也如是。 可以买版权,拍个南京版的。剧本都不用改。用日本的剧本是不是不太好?不过黑泽明是大师,拍的真的好。 关于巴结富亲戚,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有失骨气。也是事实。就像我们当年改革开放一样,内地有港澳台亲戚。那个不是在乡里受人艳羡。也如电影里一样,唯一对比有厌的是老人和小孩。也可以理解老人不在乎,小孩更不在乎。可那中年人就可怜了,在工作中受气。有机会不受气却遭家人白眼。不过也是改的。

电影里说时间会让人们忘却这段历史。我想或许时间真会让人们对这段历史变得冷漠。但人们很难忘记它。民族意识政治形式历史文化,都会让这段记忆被不停重提。特别是对较为单一的民族和悲惨命运中诞生的国家。或许真的有那么一天,没有国家民族,人们能忘记战争。

电影中的事物都是有联系。如唱的歌里的玫瑰,纪念日里的蚂蚁上玫瑰。大雨中的伞折像玫瑰。大雨中那一场,看这真像实景。老太太敬业啊。

 4 ) 褪去狼皮的怨妇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有国界。 我崇拜黑泽明的艺术,但是从这部片子体现出来的国界,我又看到了黑泽明为日本民族鸣不平的民族主义局限性,并感到深深的遗憾。 片中,老太太对夏威夷怀着深深的怨念而没有前去,有一个加入美籍的日裔后代还去广岛吊唁了牺牲者的遗迹。日本从一个战前的毒狼转变成一个战后哭啼啼的怨妇,以一个巨大无辜受害者的面貌示人,掩盖不住他们虚伪的内心。 不妨先看看一则新闻采访———— “记者在询问了美军飞行员蒂贝茨当年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相关历史后,很尖锐地询问到:蒂贝茨先生,有很多人都说您是一位刽子手,您的举动在当时造成了2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平民的死亡。有一些人说您为此到现在还一直内疚,甚至夜里经常做噩梦而不能安然入睡。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您对您的作为如何评价? 蒂贝茨先是雅然一笑,接着很轻松地说到:首先,通过记者先生您,我必须要澄清的一个事实是,自参与原子弹轰炸后的每一天我都睡得很好,和往常并没什么不同。我不会感到一丝内疚,反而活得很好。他还说到“当我接到这项任务(原子弹轰炸),我就知道这事容易触发人们的感情。” “我们这些人也是有感情,但你得把这些情感置于一个大背景中。我知道那会造成很多人死亡,但为尽快结束杀戮,这(轰炸)是我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他认为,正是原子弹迫使了日本投降,让和平提早到来,避免了更多不必要的流血行为。他认为,如果没有投放原子弹,战争将会继续进行下去,那么盟军想要登陆日本本土,起码要多付出100万人的代价。而日本本土上的平民,则将为“本土决战”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根据估算,日本方面的损失可能将超过千万人的级别。“这样看来,可以说,原子弹挽救了很多美国人的生命,同样,也挽救了很多日本人的生命”。 ” 总结一下,反击黑泽明最有利的理由是: 1, 血债血偿。 2, 提前停止了战争,避免了双方更多人死亡。 广岛的确死了很多日本平民,但臭名昭著的日军在整个亚洲对待平民的屠戮已经尽人皆知。日本人将那些错误发动战争的战犯们像神一样供奉起来,却将美军的原子弹视为元凶。归根结底,他们看重的是胜利,并不是残忍。为了胜利,他们可以将自己人都砍死。阻挡了胜利的原子弹,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残忍。 该片卖惨也许收获了很多日本人的眼泪和票房。但是这却是一部危险的误导国民的片子。如果一味卖惨耍忧伤,中国可以拍几万部。如果一味地精神胜利的乐观抗日,中国真的拍了几万部。 片子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就像《海角七号》拍出的那种心结似的,将老去的历史沉重地盖上又翻开。久久难以释怀。这种扭曲的心态在如今安倍首相访美时候的谄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是可悲。 2020.7.12

 5 ) 你追着爷爷,我们追着你。

        看到奶奶顶着雨往前走,我觉得自己有点顶不住了。

    最后那段真的像诗一样,大雨的声音,还有呼唤你的声音。奶奶的雨伞被吹翻,然后《野玫瑰》响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那条路好像很长很长,大家一直追不上奶奶。奶奶走得好慢好艰难,可是我们却追不上。
    
    四个孩子和奶奶在一起的场景,总是让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我羡慕他们,也羡慕那个时候的自己。听着奶奶讲故事,即使有些诡异甚至恐怖,还是会觉得好幸福。做的饭很难吃,可是却是自己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味道吧。
    好像过去这么久,还是会忍不住想你。
    喜欢这种电影,因为总会让我想你。虽然会觉得难受,但是就像现在这样想想你,也会觉得很美好。
    
    你追着爷爷,我们追着你。只是,请再慢点吧。
    

 6 ) 天空,蝉鸣,云枕,眼睛


不要忘却历史,要真诚,要用双眼用反思用最真诚的缅怀铭记历史,以此让人类不要再遭这样的罪恶。——伴着《原野》旋律的结束,我能得出的简单感悟。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原子弹爆炸只不过是一件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而已。而且,无论多么恐怖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忘记。
以上一段是片中台词,它直白的告诉观者人类的健忘,而为了所谓浮华之胜利,至今还有不尽的战争与罪恶。正如奶奶所说,战争已结束四十五年,美国仍在继续杀人。

1945 8.9 11:02
这是学校纪念碑上的数字,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什么含义,而从旁学生无知的嬉戏与历经此难的人们的纪念的对比,折射出时间流逝对历史的残酷性,再为可怖可悲的遗迹,都渐渐被时间洗涤。话说日本起码还有慰灵碑来告慰亡灵,而我们连碑也已被铲除的一干二净,告慰更就谈不上了。

这是一部狂想曲,当然有它的旋律,从片中得知的旋律有:
《野蔷薇》——片头衬着天空,蝉鸣,云枕,以及那暗藏的眼睛。
《命运交响曲》——旧钢琴发出的亢奋。
《小猫福泽特》——孩子们嬉戏的欢快。
《原野》——附歌词:
在原野中看到小孩 花儿在盛开 颜色鲜艳 凝视远望 原野一片鲜红。

歌词似乎传达的是电影宣传画上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见美好与和平。

片中反映的一些哲理(个人之见):
“即使没见过爷爷,他一定在这里。”人的存在不会由于肉体本身的消失而变得毫无影踪,恰相反,一些真实的存在反而可以是魂来代替肉身,或许我们应该在后脑勺安个第三只眼,去看看我们的后方,其实那里皆是魂的存在。

片中说的原封不动的东西留存,便是那些残垣断壁,好似所有天使都在哭泣。人祸灾难,并不是上天附加的东西,那是人类互相残杀的咎由自取,而天使也只能用眼泪来宽慰人间。

世界各国捐给长崎的雕塑,其中包括中国,我很奇怪,本国的灾祸多如牛毛,不去反思,不去悔改和认错,却有心思悼念他国逝者,真让人不可思议。当然不包括美国,放原子弹的就是美国,姐姐答道。

当三个小孩观看遗址后的归途上沉默无言时,他们已经接受了一次彻底的人性的教育,这个教育直接而又具体。

奶奶描述河童的样子:他那好像黄瓜粗细的手脚,和草地上的叶子的颜色一样青绿。此前我只是自己想象河童的样子,而奶奶所看的河童,有神秘又不失可爱之迹。
针对自己的哥哥,奶奶有很多他们的故事:
故事一,XX和有夫之妇私奔到两颗从中间断开的杉树旁住下。
故事二,铃吉与她在原子弹爆炸那天看见天空裂缝处的眼睛。——那是否亡灵的愤怒所累积形成的眼睛?
故事三,铃吉溺死,河童所干?

关于死,奶奶有这样的叙述,要么在原子弹面前死,要么就在土地里死。这回到了我前面述及的关于活着的人已死,死的人还活的概念。这也正如她自己所言,“想说话的时候,不是也有不出声的人吗?”,这些都是一个道理。但是人肉体的消亡,那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片尾,与锡二郎哥哥无缘相见后,奶奶走入了重新的痛苦。她开始有了反常的表现,一日的天空出现了与1945 8.9类似的天象,奶奶朝着长崎的方向走,或许她想告诉爷爷以及那里的人们,原子弹快要降临,赶紧逃难!
她多么期待那一年有一个先知告诉那里人们灾难将会发生,而此时,她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ps:神台正中的文字“俱會一處”,意指在世上相遇然后在一起。
而之后的蚁路,象征性的表现了这个一处的概念,为了共同之目标,可以齐心协力,共抗灾祸的日本国民。
关于战争反思,黑泽明在片中不是没有提及,比如奶奶说:战争谁都很讨厌。他只是针对长崎遭受原子弹这一事件上作为日本人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他没有太多必要兼顾到太多其他的因素。而所谓的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犯下的许多罪行,又是另一个层面另一个事件的反省与剖析。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我要说,战争没有胜利者,正如奶奶在片中所说,日本死了许多人,而美国也死了许多人,大家都是失败者。而这种顾及人的思考一直是黑泽明的杀手锏,在本片同样没有丢掉,因此说他此片过于矫情之说法,实在难以认同。(可能我们都应该多看几遍,黑泽明想要表达的声音,往往更为深邃,更为悠远绵长。)

 短评

大部分镜头切换角度不变或转180度,制造出肃穆的感觉。Cark出来那一段,感觉片子要失控了。但风一吹,奶奶的伞被吹起,还是教人头皮发麻。黑泽老师!

1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陆川几乎每部都是抄黑泽明,《南京南京》和此片一万点相同,可惜价值观下作太多,但黑泽明此时的局限还是可以理解的。

15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雨,落日,烈日,大师依然大师。

17分钟前
  • 啊江好运气
  • 推荐

3.8 儿童视角的二战核爆后遗症~三代人的代沟。成人只看钱眼,儿童只看眼前。美术有点差,不过在某方面比《闯入者》要高级很多!

21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7.家庭情节剧。最后的结尾立意立得真好,沉静后的惊爆点!几个孩子的追赶颇像武士,可谈及家庭血脉、生死以及孩子与成人世界|至于这感怀之作对华语观众最不友好……毕竟只顾自怜,对侵略他国只字不提。

23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单纯就原子弹于长崎人民而言的影响和日本人对美国态度分化看的话其实是很好的。但作为中国人这片子看得我太纠结了。老奶奶的话让我想起大江健三郎写的:如果中国人放弃让日本人道歉那才是最错误的。战争是太沉重的事。片头和那歌好喜欢。有的地方显得很矫情做作。

24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时间是如此的残酷,它不会为任何人放慢脚步。有些时间我们错过了,就难以再弥补回来了! P.S.:死亡,即和自然走向统一!

2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借老人回忆和孩子之眼呈现战争阴影的弥久不散,还原历史一刻;可爱执着的奶奶,功力深厚的大师。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然从文艺批评上来讲,理应把电影和原著当成两部独立作品看待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村田喜代子意蕴深远的原著比起来,黑泽明直接把主题挑明为反战就已经败了一局了,更何况电影中对这个主题的表现非常刻意和浅显。但结局的镜头非常不错,很有冲击力。

3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还行

战后第一代人民的遗忘与离国,通过第二代儿童的寻找重拾;又经过卅年,这些长大的孩子们有没有重走大人的老路,也成为「愚蠢的一代」。结尾的「顶风前行」是神来之笔,遗老与少年是希望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对于成人年和世界,还是失望的。

35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你们不是来看奶奶的吗?为什么不问奶奶怎么样”。关于二战长崎,比很多当电影来的都更加让人悲痛的电影。所有表现战争的悲痛的都是反战的,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去看关于日本长崎的故事,也会被触动。

40分钟前
  • 无姓之人
  • 力荐

尤其到老年,黑泽明的大师匠心显现于每一帧镜头,自然华美总在无意间显露。

43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作为世界主义者是消却家国情怀的 正如有句话说过的 纳粹最先占领的是自己的国家 原子弹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 不预设立场 它是纯粹的恶 对于地球而言 或许只是一场小感冒 对于原本对立的家国民族而言 它是改变平衡的筹码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它是灭顶之灾 对于受害的个体而言 它是虚无的终结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TM想自杀,不过是政府的炮灰棋子一粒沙,根本没有自主和自由,都是被操纵着的,即便微观不是宏观也是,何处寻自由???

46分钟前
  • ஐﻬVincentﻬஐ
  • 力荐

日本人从来不认为他们是败给了我们,他们一直都认为他们败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人的原子弹。

4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三代人对历史的态度,整体感觉太刻意了。

50分钟前
  • 泰坦
  • 较差

男孩看见蚂蚁爬上玫瑰这场戏挺有意思,那些地上小小的蚂蚁就像是飞行员视角中大地上的人影,而火红的玫瑰就像是原爆的蘑菇云,再配上舒伯特改编的《野玫瑰》……感觉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场景的意象展开的。后半剧情就感觉比较赶吧,很多剧情点的设计感觉就比较硬,像克拉克说要来了,克拉克去学校碰到四个小鬼又碰到幸存者来纪念,克拉克的锡二郎老爹原爆日去逝……总之,克拉克来了,一切都有点不太自然了;跟前半的那种田园感形成的反差尤甚。至于菠萝、原爆、祖孙这样的关键词会突然让人想到高畑勋可能就我一个人吧(说起来《岁月的童话》也是1991年的),那真是一个吃菠萝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场景的年代。

5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意料之中的技法娴熟,说教味也一如既往地浓而直白导致台词不时很跳。但令人汗颜的是,对待这类从家国双线出发的“战争史”回照向家庭片的作品,黑泽明反战的立场、角度和力度甚至还不如山田洋次(《小小家》《母亲》)来的精妙、深刻。当然这种东西还是和每个导演不同的二战经历有关。

5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这可是时年80岁高龄的天皇拍出的作品啊!只用一间传统日式老屋,4个孩子绕着1位老奶奶,便在勾起人们儿时美好回忆的同时,就将沉重的反战主题也举重若轻的讲了出来,这还不够,对成人世界唯利是图的讽刺也没落下,并不觉得本片有为日本军国主义洗地的目的,相反,黑泽明只是挑选了在原子弹爆炸中,万千受害者中最独特又最普通的平民个例,目的是揭露美国“以爆致和”的虚伪,诟病日本人民“善忘历史”,并诗意地让日美两国间的“世仇”,在一个移居家族的巧合中达到和解,在长崎庙宇祈福的老人中,美国亲戚对着老去的受害者家属们频频首肯,大家也并不仇视,这简单的举动哪怕就像蝼蚁搬家,只要有心,持续,必定会开出火红的玫瑰。但,原谅和伤害其实一直同在。这分明是一位耄耋导演,在生命之末,对日本过去,现在,未来的担忧与和解的期待。

59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作为一个中国人,每次看到日本人关于战争的片子心里总是情绪难伏。确实,那么多人死去,那么多家庭破碎,那么多伤痛无法疗愈,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老百姓倒霉,都是战争的错。可是战争到底由谁发起?你们真正诚恳道歉了吗?对这类片子我不欣赏黑泽明。不过片子整体风格和拍摄手法都很好。

60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