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

HD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迈克尔·比恩,琳达·汉密尔顿,保罗·温菲尔德,兰斯·亨利克森,里克·罗索维奇,贝丝·莫塔,阿尔·伯恩,迪克·米勒,弗兰科·哥伦布,比尔·帕克斯顿,布莱恩·汤普森,小威廉·威谢尔,菲利普·戈登,哈丽特·梅丁,玛丽安妮·穆勒雷尔,达雷尔·马普森,Shawn Schepps,Bruce M. Kerner,Brad Rearden,斯坦·耶尔,Norman Friedman,Barbara Powers,Chino 'Fats' William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终结者 剧照 NO.1终结者 剧照 NO.2终结者 剧照 NO.3终结者 剧照 NO.4终结者 剧照 NO.5终结者 剧照 NO.6终结者 剧照 NO.13终结者 剧照 NO.14终结者 剧照 NO.15终结者 剧照 NO.16终结者 剧照 NO.17终结者 剧照 NO.18终结者 剧照 NO.19终结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终结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饰)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琳达•汉密尔顿 Linda Hamilton 饰),目的是灭掉康纳的出生。 康纳得知后,火速派战士雷斯(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饰)前往救援。雷斯来到1984年的洛杉矶,及时搭救了被机器人追杀的莎拉——她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然而,人们把雷斯当成疯子,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统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幽兰湖之御厨驾到第二季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大厨秀 第四季里奥-费迪南德:亦父亦母九尾狐姐姐传国语黄金神威 真人版2024月印灵偶契约2(粤语版)晚安世界是的,我们行!关机 (国语版)大赢家梦想之门神气活现啦啦队的反击大宅心慌慌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正义令天下时间旅人宾虚1959英语北极故事再造淑女第一季渠立强旧货猎人第二季斗鱼大案侦破警示录舞会惊魂2珍珍的发屋愚人船失魂客栈太阳帝国使命 第二季007之黄金眼国语鱼缸2009苍穹浩瀚第五季行规2000爱之初体验糊涂好孕姐十七岁的天空舐血夜魔单身毒妈 第五季警犬赤龙犯罪心理第十四季老广的味道第九季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

 长篇影评

 1 ) 导演的情结

一个导演的作品看得多了,就会发现某些导演是有某些内在情结的。

比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父子情结。

在星球大战里的黑魔君达斯-维达与天行者卢克,铁甲钢拳里的父子情。

提姆-伯顿则有哥特情结。

而詹姆斯-卡梅隆则有独立女性情结。

他总是很喜欢讲述女性如何慢慢成长为独立勇敢女性的故事。他本人也很喜欢与独立自主的女性交往。比如他前妻之一,凭借《拆弹部队》战胜了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抢走了奥斯卡奖。

多数人接触卡神应该开始于《泰坦尼克号》。卡神在这部划时代的电影里,讲述了一个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贵族少女,如何在一场美丽爱情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更早之前,还有《异形》这种cult片。片中的女主角独力大战外形怪物。

《终结者》里的Sarah Connor 也是这种人物。

刚开始,Sarah 是一个快餐店女招待而已,在生活的逼迫下,显得有点窘迫。在逃亡过程中,她失望地对里斯袒露心迹:我连生活费的账单都平衡不了。

在泰坦尼克号里,Jack鼓励Rose勇敢地活下去。而在《终结者》中,卡梅隆安排了另一个年轻小伙鼓励女主角。

【Thank you, Sarah, for your courage through the dark years. I can't help you with what you must soon face, except to say that the fucture is not set. You must be stronger than you imagene you can be. You must survive, or I will never exist.】

这一句话,来自未来的人类领袖John Connor, 是鼓励Sarah 勇敢面对终结者的追杀。

这段话让我想起Jack快要冻死的时刻,对Rose的诀别鼓励。

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年轻小伙鼓励他脆弱的恋人,勇敢地面对生活,又有何不可呢?甚至这样的话有一种别样的深情。


James Cameron 的电影总有很多James个人的痕迹。作为曾经的卡车司机,James在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大量卡车的镜头。或许是对他往昔生活的回忆。

还有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叫Jack,正是James本人名字的简称。

终结者这部电影是真正让卡神名声大噪的电影。Terminator这个形象如同天神降临一般进入他的头脑的时刻,他还为生活奔忙。Sarah的生活,或许多少跟他自己当时的生活有点相似。

这部电影拍于1984年,31年了,那些曾经让人血脉喷张的特效,到现在已经难以勾起观众的胃口。

但是,Sarah那种被生活和Terminator追杀的窘迫,却隐隐牵动那些依然为生活奔忙的年轻人的心弦。

哦,牵动心弦的还有那隐藏至深的情话。


-------------------------------------------------
闲话

James 逐渐成为一线导演的轨迹值得关注。

作为一个对艺术跟技术都有浓厚兴趣的人,他自学了很多关于电影的知识。

然后从科幻电影的特效师做起,凭借着过人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他逐渐获得当导演的机会。并从B级片开始,积攒起投资人的信任。随后凭借终结者一炮而红,登上主流影坛,并凭借《泰坦尼克号》席卷全球。最近一部大作《阿凡达》更是开创的3D电影的时代。

从这些轨迹来看,卡神的电影总是有非常浓厚的技术烙印。他能凭借惊人的技术能力,塑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他的这种能力,是他纵横影坛的杀手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许多导演应该会挺感谢James Cameron的,因为他拓宽了导演讲故事的技术能力。
d

 2 ) 回来还是到来——《终结者》系列

“I’ll be back。”是使《终结者》能够延续的一句经典台词,同时它更是对人类的一句警语。无论是T-800,还是T-850,甚至是更先进的T-1000和T-X。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超越自身所能掌握的高度,危机就将降临。

因此,《终结者》作为警醒世人认识到这一危机的影片——特别是它提出了人类所创造的智能体(机械人、克隆人、虚拟的电脑世界……),终将摆脱人类控制而反之与人为敌这一终极命题——是史无前例的。它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不仅自1984年卡梅隆拍摄完成《终结者》第一集后,第二集和第三集分别于1991年和2003年分别与我们见面,而且类似题材的电影接连推出。最著名者可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离我们最近的应该是去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机械公敌》。这些电影或以直叙的方式坦诚不恭的指出科技危机的所在;或以隐喻的风格暮鼓晨钟的涤荡人类发热的大脑。而这一切的发端正是那个叫作“Terminator”的机械人。

现在让我抛开这些令人头晕的科技伦理问题,将它留给科学家们。而我们只是就电影谈电影。

在三集《终结者》中,为中国影迷所广泛谈起的应该是第二集。因为上个世界90年代初正是国人刚开始从非正当的途径获得外语片源的时期。家里拥有一台录象机,四处找寻录象带。一旦发现了一部好片子就“一传十,十传百,变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现在三、四十岁的影迷中,是在那个时期养成这种爱好的不乏其人。回忆《终结者》2,其实就是在会议他们自己的年轻时代。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惯了所谓的好莱坞大片后,再来看这部影片,依然能感觉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依然会有很多镜头和片段铭记于心。即激动又感动,这是第二集超越作为一部科幻动作片的的成功之处。

由于第一集拍摄的时间相对较早,看过的人就明显少了很多。它不如第二集有那么多的特技场面,也不那么炫耀,但是多数的影评家都认为第一集的制作更为精良。“它扣人心弦,节奏紧凑,是一部预示了世界末恐怖景象和带有冒险故事成分的动作片。”在第一集里T-800的程序才是真正的“终结”,而不是第二集里的“拯救”。作为《终结者》的开篇之作,它才最符合片名的本意。阿诺在片中的冷硬面孔,令人心悸,读出来就是——无情!此片不仅使卡梅隆的事业蒸蒸日上,也基本奠定了施瓦辛格后来的戏路。对他们两人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到了第三集,我反而没有什么想说的。越来越完美的特技并不能升华影片的内质,故事情节也趋于单一,相比克里斯塔娜·洛肯我还是更喜欢琳达·汉密尔顿。或许是因为自己对动作片再不抱如以往的渴望,也可能是真的“大片”看的多后麻木了。总之,对于第三集,我失去了很多热情。但是,只作为一部以娱乐为目的的动作片,以赢利为主旨的商业片来讲,第三集还算是成功的。

也许,就在今天有两个机械人从未来回到现在,一个是为杀你而来,另一个却要就你。因为你就是未来人类反抗军的领袖……

“I’ll be back。”是的,它还会回来。“Terminator”的故事还将继续,而人类的故事会被它打断吗?

 3 ) 谨记你的每一条曲线

 4 ) 终结者

    科幻片总会有瑕疵,这里就不再吐槽这一系列电影的瑕疵了。对于早期的科幻片来说,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从第一部到第四部,机器人都在出现者不同的进步,时间设定也逐渐往后推进。
    从第一部的机器骨架,到第二部的水银外壳,到第三部的水银外壳加内置装备,再到第四部的人机结合,可以说机器科技都是在不断的进步。其实感觉这里面最为先进的科技应该算是机器人的智能、液态水银的可控、时空穿越、生物智能与电子只能的结合。当然穿越时空什么的总是会出现很多矛盾与逻辑上的不可解释,这就不在多说了。
    但是第四部的出现的新机器人,最早看到这个创意是在电影《机器战警》里面。

 5 ) «终结者»--这是一部将轮回,末世,死亡与爱情兼并的惊悚科幻片

这篇影评非写不可,因为它很有可能让我从此爱上科幻片。事实上,写这篇影评前我已经有很久没写过影评了,上一篇应该是金基德的«圣殇»,我在高二理科课上偷偷记在本子上的。用豆瓣后,也懒得把那些陈年文字打出来。 科幻片我也不是没看过,像什么«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人工智能»等等。但是像«终结者»这样像恐怖片一样把我吓个半死又像悲情片一样害我哭到吸鼻涕还是头一回遇到。 这部电影就是震撼本身,卡梅隆用有限成本发挥出了最大程度。无论是那个烧也不死炸也不死的红眼骨架子机器人还是影片里这段只有一天一夜却惊世骇俗的爱情。 最后那个红眼骨架子真的足够给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我看过«招魂»,«闪灵»,在我心里没有一个的惊悚形象能超过它,主要因为 ,,他怎么就是死不透呢? ! 电影结局部分就是高潮了-----红眼骨架子是在这里烧成骨架子吓死人的,英俊勇猛坚韧痴情(等等)的男主角也是在这里和它同归于尽了。 我可是为他哭得好惨,有很久很多部电影以来我都没怎么哭出来过了。看到评论区很多人说凯尔是男二其实我认为不对的。他是绝对男主角。虽然片名是叫终结者,但终结者毕竟只是台恐怖的怪物。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凯尔和沙拉这条爱情线,会平庸很多的。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还有种情侣叫凯尔和莎拉-----凯尔生活在四十年后的世界,他收藏着沙拉的照片,每天看着,这女人是他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女人。 莎拉是未来世界人类领导者约翰的母亲。机器人要灭绝人类,却始终过不了约翰一关,就打算要从根做起-----干脆在受孕前杀了他妈。狡猾 ! 凯尔自告奋勇回去四十年前保护莎拉,欲帮她逃脱最强机器人"终结者"的杀害。虽然这一趟的代价是无法再回去,结局也是难以预料的。 凯尔舍命一搏,只因他倾慕救世主那传奇性的母亲。他恐怕也想不到,自己会是救世主的父亲。哪怕他们的爱情只有短短的一天一夜,但是却像莎拉在影片最后说的一样-----we loved a lifetime. 凯尔与机器人同归于尽,莎拉活下来,怀着他的孩子约翰,要孤军奋战。 我当然就是看到了这里哭了出来的。 对于"凯尔是四十年后的人,与约翰是同龄,朋友,却最终穿越到四十年前,与约翰他妈有了约翰"这样的逻辑,丝毫没有观众觉得过别扭,反而倒是很让我印象深刻。这对情侣从认识到分别只有一天一夜,感情却深沉而真挚。也许是因为他们面对公共敌人,面对死亡的那份坚韧十分打动人。 看«终结者»之前,我看完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花样年华»是以真实时代真实世界为背景的,却缺乏«终结者»的撼动力。看完以后平平淡淡,并没有什么情绪。而«终结者»架构虚幻,却十分打动人。 电影虽说要以真情实感为价值,但十分的真实似乎也就只能像真的生活那样,水一样流过,不着痕迹了。 当然了,王家卫拍的电影,取胜也的确从不是靠深入人心的剧情,而是靠高深的艺术手法。难免要曲高和寡。 像«终结者»这样的爱情,感情强烈,穿透生死,跨越时代,即使背景虚幻,却还是更能感染人心,更能让平民百姓买账吧? 这部电影是1984年拍的,当时美国正处于信息技术改革时代,由于对信息化的反思与展望,美国电影人在这期间拍下许多类似于这部的有关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美国从未恐惧暴露其信息发展弊端,面对问题,没人避讳,是可以公众讨论的。 而当时的中国正忙着改革开放,信息化还未开始,要求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过分了的。 那么中国电影人是不是就没有做出过展望与反思呢?-----有的。田壮壮的«蓝风筝»,娄烨的«颐和园»,陈冲的«天浴»等等优秀影片都对中国的历史,政治进行了反思与提问。但是很遗憾,由于我国不爱面对问题,这些优秀电影甚至导演都被禁了。中国电影政治筛选力度太大。这也很大程度是中国大陆电影进步缓慢的原因。 对于中国何时才能出现如此优秀的科幻片,我们可能还得展望一大段日子...... «终结者»着实令我大开眼界。科幻片也能这样拍。 Ps:影片中不乏对于美国警方的嘲讽

 6 ) 技术奇点或许永远不会临近

本文转自机器之心,原文选自arxiv,

作者:Toby Walsh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nd Data61 (formerly NICTA),

编译:李九喻、孟婷、柒柒。

已经发明的技术和展望中的技术:

公元前1,500,000年 最早的石器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300,000年 火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70,000年 绘画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45,000年 贸易系统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40,000年 木船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5000年 车轮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3000年 楔形文字 (文化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500年 指南针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前100年 造纸术 (文化限制的突破)

公元800年 火药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100年 活字印刷 (文化限制的突破)

公元1400年 远洋帆船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609年 望远镜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644年 显微镜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770年 蒸汽机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826年 照相技术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876年 电话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880年 灯泡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903年 飞机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945年 原子弹,计算机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950年代 性别激素/变性技术 (生物限制的突破)

公元1957年 人造卫星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969年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 (环境限制的突破)

公元1980年 试管婴儿 (生物限制的突破)

公元1996年 生物复制技术 (生物限制的突破)

公元2007年 DNA端粒延长(寿命延长技术) (生物限制的突破)

----------------------------------------

(猜想)

公元2029年 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

公元2045年 纳米技术的普及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限制的突破)

公元2070年 仿生物技术的大规模普及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限制的突破)

公元2080年 意识上传 (意识突破肉体限制)

狭义技术奇点 (生物在化学物质基础限制的突破)

21世纪以后 突破物理定理的限制 (突破引力,光速) (物理限制的突破)

21世纪以后 能量表达方式突破3维空间的限制 (数学限制的突破)

21世纪以后 突破时间的限制,观察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未来的那个时刻创造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 广义技术奇点 (因果逻辑限制的突破)

如今,对人 (AI) 感到悲观或乐观的都大有人在。乐观者正在向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百万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而悲观者则预测人工智能将终结很多事:工作,战争,甚至人类。无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都被所谓技术奇点 (technological ingularity) 的概念吸引。技术奇点是一个机器智能失控的时间点,在它之后一个全新的、更加智慧的「物种」将开始居住在地球上。如果乐观主义者是正确的,那么这将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人经济和社会的时刻。如果悲观主义者是正确的,那么这将同样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时刻。因此,我们有必要花些时间决定这些看法是否正确。

奇点的历史

技术奇点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个不同的思想家。在约翰·冯·诺伊曼 (译者注: John von Neumann, 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等领域均有建树) 1957年去世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 (译者注: Stanislaw Ulam - 波兰数学家) 写道:

「我与约翰·冯·诺伊曼讨论过在技术不断加速发展、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下,我们看上去正在接近物种史上某个重要的奇点,在它之后已知的生活将无法延续。」 在1965年,I.J. 古德 (译者注: I.J. Good,英裔数学家、密码学家) 对这个现象提出了更具体的预测,他用「智能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 取代了「奇点」 (Singularity) 的概念:「让我们把超智能机器定义成为一台能够远远超过任何人类智力活动的机器。 因为设计机器本身也算是智力活动,所以超智能机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机器;毫无疑问,这将会带来智力的爆炸式增长,而人类的智力将远远落后。以此类推,超智能机器将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 许多人把 「技术奇点」归功于计算机科学家。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 (Vernor Vinge) 更是预言:「在三十年内,我们将创造出实现超人智慧的技术。不久后,人类的时代将结束。」

近来,技术奇点的概念又得到了包括雷·库兹韦尔 (译者注: Ray Kurzweil ,发明家、企业家、学者、《奇点临近》等畅销书作者) 在内许多人的推广。根据目前的趋势,库兹韦尔预计技术奇点会发生在2045年左右。就这篇文章的定义而言,我假设技术奇点是一个「当我们创造出拥有足够智慧、能通过重新设计自己来改进智力的机器」的时间点,并且在这个点上我们将见证智力以指数级增长,并且迅速超越人类。

我将用两个数学论证来为以上观点辩护。其中一个论证是:技术奇点不是数学奇点。在函数1/(1-t)中,数学奇点是t=1。该函数演示了双曲增长。当t接近1,t的导数趋于正无穷并且无法被定义。然而,许多技术奇点的拥趸只支持指数增长的说法。例如,函数2^t呈指数增长。这样的指数函数在接近正无穷时更慢,并且有一个可以被定义的有限导数。其二个论证是:智力的指数增长完全取决于测量智力的数值范围。如果我们以对数分度向量(logspace)测量智力,指数增长仅仅是线性的。在这里,我暂时不解释测量机器或者人类智力的具体定义或方法。我只假设有一个可以被测量、比较的特质叫做智力,并且当智力在适当、合理的数值范围内呈指数增长时,我们将迎来技术奇点。目前,技术奇点的可能性已经迫使几名评论家发出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悲观预言。例如,在2014年12月时,史蒂芬霍金对BBC电视台说:

「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机器将获得自主权,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被缓慢生物进化限制的人类将无法竞争并且最终被取代。」

其他的知名人物,包括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也随后发表了类似的警告。尼克·博斯特罗姆 (译者注: Nick Bostrom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哲学教授、著名人工智能学者) 也做出了对技术奇点的预言,并且认为这个现象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然而这篇文章与以上的观点相反,我将探讨的观点是:技术奇点或许永远不会临近。

反对技术奇点的论点

对技术奇点的争论多数发生在主流人工智能行业以外。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概念的许多拥趸都不是真正的从业者。在主流文化中,技术奇点也和一些例如寿命延长和后人类主义等挑战现状的想法关系密切。这种联系干涉我们探讨真正重要的基础问题:人类真的可以开发出能够成倍提高自己智力并且远远超出人类的机器吗?虽然它看上去并不是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计算机领域已经在指数增长的同时不断壮大。摩尔定律 (Moore’s Law) 以合理的精准预测告诉我们,晶体管上集成电路的数量(指每块芯片的储存量)将在1975年之后每两年内翻倍。库梅定律 (Koomey’s Law) 也已预测,单个能量焦耳所支持的计算次数将在1950年后的每19个月内翻倍。以此类推,为什么不能假设人工智能也会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指数增长呢?

针对技术奇点实现的可能性,以上的说法是一些有力的论据。准确地说,我并不是在预估人工智能无法拥有超出人类的智能。与许多在人工智能行业工作的同事一样,我预测人类离这个阶段还有30到40年的时间。不过与一些人的观点相反,我认为未来将不会出现失控、呈指数增长的情形。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提供多个关于不可能有技术奇点出现的支持论点。

以下的讨论不包括所有技术奇点的反对论点。举例来说,我们也可以假设人工智能创造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因此,阿兰·图灵 (Alan Turing) 在其影响深远的Mind论文( Turing 1963)中提出了针对人工智能的九种通俗反对意见,例如机器不能拥有意识,或者不具有创造性。在这里,我将集中精力讨论人工智能在智力上失控增长的可能性。

论点一:快速思维的狗(Fast Thinking Dog)

其中一个由技术奇点支持者提出的先锋观点是:硅与人类大脑湿件(wetware)相比有重要的速度优势,并且根据摩尔定律这一优势每隔两年都会翻倍。不过,速度提高不代表智力增长。在这个问题上,弗诺·文奇认为一条快速思维的狗仍然不可能懂得下棋。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意味深长地表示: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技术奇点会到来。人可以在自己脑海中想象未来,但不能证明它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我的孩童时代,人们想象过的半球形城市,喷气交通运输工具,水下城市,一英里高的建筑,核动力汽车,以及很多未来式的幻想在今天从来没有得以实现。最终,单纯的运算处理能力无法像魔法一样奇迹般地解决所有问题。」

智力不仅是比别人对一个问题思考更快或是更久。当然,摩尔定律肯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帮助。我们现在用更大的数据集学习。也学习地更快。速度更快的计算机肯定会帮助我们开发更好的人工智能。但是,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对智力的评估取决于许多其他的事情,其中包括日经月久的经验和训练。不能在机器计算中仅靠增加时钟频率(即计算速度)抄近道。

论点二: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

在许多对技术奇点的描述中,人类智力被假设成为一个需要跨越或颠覆的临界点。例如,尼克·博斯伦特写道:

「拥有人类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的问世将会迅速带来通向高于人类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此同时,机器与人类在智力上的匹配将是暂时的。此后不久,人类将无法与人工智力竞争。」

人类智力范围是从蟑螂到老鼠再到人类的分布广泛的范围。事实上,与其说智力是一个点,不如说它是一系列概率的分布。我们并不确定人类将在具体哪一个点上被人工智能失控的智力增长超越:这个点具体是指人类的平均智力?还是人类史上最聪明的人?

科学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特殊。哥白尼告诉我们,宇宙并不绕地球转。达尔文告诉我们,我们与猿类没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可能会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也并不特别。我们没有理由因此假定,人类智力是个一旦通过,智力将快速增长的特殊临界点。当然,这并不排除智力转捩点本身存在的可能性。

技术奇点的支持者提供的说法之一是,我们是唯一能够通过创造来拓展自己智力的物种,因此人类智力是一个特殊的临界点。我们是地球上唯一拥有足够智力设计新智能的物种,并且这些被设计出来的新智能不受进程缓慢的繁衍与进化限制。然而,这一类说法假定人类的智力可以设计出一个智力足以跨越技术奇点的人工智能。换句话说,它在我们决定是否有技术奇点之前,就已经下定它确切存在的结论。人类可能,也同样可能不会有足够的智力设计出这样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是被注定要创造出这样的东西。再者说,即使我们有足够的智力设计出了能够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这样的人工智能也不一定能够带来技术奇点。

论点三:元智力(Meta-Intelligence)

在我看来,反对技术奇点的其中一个强有力论点是,技术奇点混淆了完成工作的智力和提高完成工作的能力之间的区别。在对技术奇点的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后,大卫·查莫斯 (译者注: David Chalmers,澳大利亚裔哲学家,认知科学家 )写道:

「如果我们通过机器学习创造一个AI,不久之后我们将能够改善学习的算法并且延长学习的过程,创造出接下来的AI+。」

在以上的论述中,AI是人类智力水平的系统,而AI+是比一般人类更聪明的系统。不过,为什么查莫斯认为我们可以在不久之后提高学习的算法?历来机器学习在算法方面的进展既不迅速,也不容易。机器学习的确有可能成为未来任何人类智力级别的人工智能系统的重要部分,因为除此之外,利用人工编码知识和专长是很痛苦的过程。假设,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选择采用机器学习来提高自己理解文本,完成数学证明的能力。该人工智能的系统没有理由能够改善机器学习本身自带的算法。事实上,机器学习的算法通常在某一项工作上已经达到极限,不论是工程还是参数的调整,都无法提高其性能。

目前,我们看到使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度。这极大地提高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及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这些进度通常归功于使用更多数据以及更深层次的神经网络:

Yann LeCun表示: 「在此之前,神经网络并没有打破识别连续语音的记录;因为它们的大小有限。」

当然,更多的数据和更大的神经网络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强的机器处理能力。其结果是,GPU现在经常被用来提供处理能力。然而,学会更好地识别语音或者物品并没有帮助深度学习进步。深度学习并没有自我改善。对深度学习在算法上的任何改善都要归功于人类在设计上的不懈努力。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用我们所了解到的有关智能系统的最好例子来例证这一论点。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只使用了我们自己大脑惊人能力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我们正努力地想要改变现状。对我们来说,学习如何更好地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很简单,但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还需要下点功夫。举例来说,如果我们除去对智商固有的正常定义,我们可以察觉到智商在上个世纪内有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 (弗林效应「Flynn Effect」)。在今天,提高智商的过程和一个世纪以前一样痛苦并且缓慢。或许,电子大脑也很难快速提高自己的性能,并且永远无法超越自身的基本功能?

论点四:收益递减 (Diminishing Return)

技术奇点通常假设智力的改进是一个相对恒定的乘数,每一代的分数都比上一代更高。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一直在经历收益递减。在不同研究的初期,研究人员通常获得许多成果,但在这之后则遇到一系列难以改进的困难。这个过程解释了许多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对行业发展过于乐观的看法。人工智能系统也许可以无限制地完善自己,但对智力的总体改进很可能存在上限。举例来说,如果每一代人工智能比上一代增强半倍,那么系统永远不会达到2倍的整体智力。

收益递减不仅是由于改进人工智能算法的困难度,也是由于计算机科学快速增长的困难度。微软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称这一现象为 「复杂性刹车」(Complexity Brake)。

「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复杂性刹车。伴随人类对自然系统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通常会发现,我们需要更多并且更专业的知识来描述它们,我们不得不用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来持续扩展我们的科学理论… 我们相信,对自然世界 [认知上的] 理解正在被复杂性刹车放慢。」——Allen和Greaves,2011。

即使人类看到人工智能系统持续、甚至呈指数级的改进,这些或许都无法提高机器的性能。智力提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的难度增长速度,甚至比智力提升的速度还要快。很多人表示,现阶段理论物理学的探索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复杂性刹车。

论点五:智慧的极限 (Limits of Intelligence)

宇宙中存在很多基本的限制。其中一些是物理限制。例如,我们无法加速超过光速。我们无法同时知道位置和动量的精确数值。我们无法知道原子放射性衰变具体发生的时间。我们创造出来的思维机器也受这些物理定律的限制。当然,如果机器在本质上是电子或者甚至是量子,这些限制很可能比人类大脑生物和化学的限制还要大得多。

更多可观察的经验法则也在复杂的系统中不断涌现。例如,邓巴数(Dunbar’s Number)是灵长类动物脑容量和社会平均大小之间所观察到的联系数值。该数值把人类社会团体中关系稳定的人数限制在100到250人之间。智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并且也会有类似的限制出现在这种复杂度中。机器智力的改善,无论是失控还是缓慢地增长,都可能碰触到这种限制。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假设人类智力目前已经达到、或者接近这个上限。同样来说,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这个上限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智力。

论点六:计算复杂性(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假设我们坚持使用遵守传统计算模型的电脑开发人工智能系统。那么,指数级增长也无法与计算的复杂度匹敌。举例来说,计算机性能上的指数级增长不足以运行超级指数算法。而且没有任何性能上的增长可以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计算的复杂性也许正是我们前面所讨论到的基本限制之一。因此,除非我们使用的机器能够超越传统的计算模型,否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类似于计算的复杂性从根本上限制了计算机性能的问题。当然,很多计算的复杂度问题只是最坏的情况,大部分的人工智能都使用启发式学习在实践中解决计算上难以处理的问题。不过,这些启发式学习在质量上有根本的限制。有一些级别的问题即使超人工智能 (super-human intelligence) 也不能很好的解决,哪怕只是大致解决。

结论

在以上的文章中,我论述了关于人类也许永远无法见证技术奇点的许多原因。然而,即使没有技术奇点,我们也许仍然可以最终拥有展现出超人智力水平的机器。我们可能不得不自己费力编写这个超能力。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工智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要比对技术奇点持有悲观或乐观态度的人所预测的结果平淡得多。然而,我们应该就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开始做准备。就算没有技术奇点,人工智能依旧会大面积影响工作的性质。举第二个例子:即使智力有限的人工智能依然可以对战争的性质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需要开始为这样的未来做计划。

参考文献:

[Allen and Greaves 2011] Allen, P., and Greaves, M. 2011. The singularity isn’t near. MIT Technology Review 7–65.

[Bostrom 2002] Bostrom, N. 2002. When machines outsmart humans. Futures 35(7):759–764.

[Bostrom 2014] Bostrom, N. 2014. 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Oxford, UK: Oxford Uniiversity Press.

[Chalmers 2010] Chalmers, D. 2010. The singularity: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7(9-10):7–65.

[Edwards 2015] Edwards, C. 2015. Growing pains for deep learning. Commun. ACM 58(7):14–16.

[Good 1965] Good, I. 1965. Speculations concerning the first ultraintelligent machine. Advances in Computers 6:31– 88.

[Kurzweil 2006] Kurzweil, R. 2006.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Penguin (NonClassics).

[Pinker 2008] Pinker, S. 2008. Tech luminaries address singularity. IEEE Spectrum.

[Turing 1963] Turing, A. 1963.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In Computers and Thought.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Ulam 1958] Ulam, S. 1958. Tribute to John von Neuman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64(3).

[Vinge 1993] Vinge, V. 1993. 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How to survive in the post-human era. In Rheingold, H., ed., Whole Earth Review.

 短评

不要鄙视我,我现在才看。原来1984年的科技水平那么粗糙,却也那么栩栩如生。

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無盡追逐的情節恐慌為皮相,無機冰體的視覺恐怖為內核;欲成就終結者,兩者缺一不可,這是T3T4T5何以失敗的遠因。機器人的設定和墨鏡很巧妙地彌補了阿諾的生澀演技,反過來成就了他的存在感,企圖要他拔下眨眼賣弄溫情,則是T6何以失敗的主因。

12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20180618上海电影节展映】大银幕非常爽。即便在30多年后此片依旧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片。机械特效、模型、配乐、节奏…以当今眼光看依旧很棒!尤其是反派设定话不多还具有让人窒息的压迫性与顽强生命力,太酷了!还是之前感慨的:“不要以为拍电影让人20多年后也很难挑出毛病是件容易的事。”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派老爸去邂逅老妈:老爸那句One possible future侧面印证平行世界理论支持,不受限于外祖母悖论,终结者白忙一场就算干掉目标也是开辟新的可能性未来,原先所在未来世界并不会改变。即便是单一宇宙,儿子的存在与父亲回到过去有因果联系,所以影片更倾向于无法干涉历史必然性,终结者反而成了搭桥媒婆

18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还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2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当年看的时候相当震撼 一直思考为什么坏蛋总是打不死

25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小时候 好害pia好害pia……他怎么就不死呢!

30分钟前
  • DEAD6
  • 推荐

骇人的魔鬼终结者形象,惊人的创意,紧凑的情节,致命的窒息感,对科技发展的恐惧,独树一帜的风格,T1注定成为那个时代里最让人难忘的电影之一。让我深深着迷的电影,它让我真正爱上了科幻片。怀念的还有Kyle与Sarah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太悲壮了。

33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这才31年,世界就发展成了这个样,不得不让我怀疑天网预言的真实性。如果创世纪就是天网,而天网将毁灭人类,那么最有希望成为创世纪的莫过于iOS了。07年至今,iOS已无所不能,未来人类不得不派出库克回到过去,让乔布斯患癌,然后办垮苹果。但是现在还有个安卓系统,谁来弄死它啊

37分钟前
  • 小海
  • 还行

施瓦辛格的身材真是没话说 科幻片里的翘楚 人类的高速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知道

42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80年代就能拍出这么有想象力的电影,卡梅隆真大神,挖掘了施瓦辛格这是他的第二个贡献。小时候喜欢画这一型的漫画。

43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力荐

阿诺的T-800形象难以忘怀,作为商业片,已经接近完美,毫不拖泥带水,在贯穿全片的阴森逃杀之中,玩了一手牛逼的世界观,又紧张刺激,卡梅隆虽初出茅庐,营造气氛的功力却已然如火纯青(绝对是老雷的真传),实在佩服。

44分钟前
  • TWY
  • 推荐

【A】我如今才看真的太out了,豆瓣评分居然这么低!简直不科学!情侣和酒吧那段气氛控制太棒了,各方面都几乎登峰造极的商业片。

4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凯尔·里斯深爱着莎拉·康纳,所以穿越到40年前,得到认识梦中情人的机会。莎拉又告诉儿子,未来必须将一个叫凯尔·里斯的人传送过来,否则就没有你了。互为因果,环环相扣。这个创意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过时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其惊艳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后来许多电影都有对《终结者》的模仿和借鉴,但能达到它的高度的寥寥无几。雷斯无比崇拜约翰·康纳,却不知道他就是约翰·康纳的父亲。莎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命中注定她会成为一名伟大女性。你远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强大。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类发明机器人,机器人想灭了人类,结果还是被人类灭了

51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好看!!看到终结者一次次站起来真是令人血脉贲张啊!施瓦辛格难怪当时火到破表!不奇怪!!而且故事的完整性真是棒!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变成机械人以后感觉走路一卡一卡的,是当时技术问题吗?我笑点真的很奇怪,男女主角缠绵过后看到施瓦辛格戴着大墨镜开机车我就笑喷了哈哈哈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果然是科幻经典。虽说当时的特技现在看起来很瞎,但是追车枪战戏丝毫不弱。诺叔的铁血机械人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女主也让人惊喜,开始像是打酱油,后来则变成坚贞女战士!

5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本片曾被科幻小说作家哈尔兰·艾莉森以剽窃罪起诉,说是抄袭了他的《士兵》和《玻璃手恶魔》。结果原告获胜,被影片署名作者,且获得资金赔偿。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啊,原来小时候看过后一直未忘的肌肉臀是属于州长大人的!!!跨越世纪的谜团终于揭开了啊啊啊啊……女主在跟男主来一发后智商与情商急速飙升啊,虽然还是颇为开挂,但还是对这未来处男的一发特么必中的弹药森森地延绵了人类世界而感激cry啊。未出生时的穿越电影,放归当年应还挺不错吧。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施瓦辛格的身材简直了

1小时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