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第三季

第10集完结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扎克·伍兹,T·J·米勒,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乔什·布雷纳,阿曼达·克鲁,马特·罗斯,欧阳万成,苏珊·克莱尔,伯纳德·怀特,本·费德曼,安德鲁·达利,斯科特·普瑞德佳斯特,罗格里奥·T·拉莫斯,布赖恩·提切纳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2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3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4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5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6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3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4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5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6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7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8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9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看完前七集后的一些想法

S03E07,之前铺垫了好几集的Erlich和大头这条线终于和主线汇合,并为季终埋下几个重要伏笔,很棒的一集。幸好。要知道这一季前几集大体上让我非常失望,失望到这周都差点忘了有新一集的更新。现在我大致认为S3以第六集为分界线,希望后几集能保持E07的水准不要掉回去。

因为有预感后面几集会很不错(又立了flag),所以先把之前对前几集的不满写一下,坐等打脸。。顺带一些零碎的想法。

前两季反反复复看了至少十几遍,也算是本剧的脑残粉了。《硅谷》算是一部比较特立独行的喜剧,因为它有着无比明确而严肃的主线:build the company,这样的主线似乎更适合拍剧情类剧集,但Mike Judge把它拍成了喜剧,而且非常成功。他总是能很准确地找到科技和喜剧之间的平衡点,既没有让笑点太呆板,也足够专业,让码农获得共鸣的同时也能让科技盲如我拍桌大笑。印象最深的一个梗是S2里装上高科技假肢的猴子竟然用假肢撸了起来,那一段真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又好笑又恶心,但同时让人对编剧佩服得五体投地。能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现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尖端科技是高高在上的,而编剧强行帮你把那块神秘的遮羞布掀开,告诉你科技就是生活。除了奇妙的创意外还不得不佩服剧本对整个故事的掌控能力,210那集在短短的30分钟内出现了多少次反转?那短短半个小时带来的刺激完全不亚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情节让人感觉完全合理!

所以我是对S3前几集哪里不满呢。简单来说就是,哪里都不满。

首先是笑点大大减少。不管怎么说,《硅谷》首先是个喜剧。S1每一集都有惊世骇俗的笑点,S2稍差但笑点也算非常足,到S3前几集我几乎都笑不出声,这让我非常受不了。对比和两季类似的笑点也能看出来,E02马那里只能用不忍直视来形容,讲真我完全不知道那一段的意义何在,其实没必要拍得那么夺人眼球的,S2的猴子处理的好多了。还有Dinesh把妹,S1那里以为自己爱上了妹子结果却对基友的代码起反应那里真是带点无节操没下限的好笑,而这一季妹子因为看到高清而丑的自己秒撒谎真是看得我不停翻白眼,这么烂俗的情节真的不是来凑分钟数的?但我不是说这一季不好笑,当时在看完305的时候我说过一句“感觉这剧从神级喜剧掉到一流喜剧了”,就是这样。

然后是人设的崩坏,boom shakalaka。大头已经快蠢成弱智了,Gavin也快成小学生了。虽然我理解这是为制造笑点做的牺牲,但好歹考虑一下实际不要玩太脱ok???最重要的是这样产生的笑点并不好笑ok???的确,逗人笑不应该是个复杂高深的事儿,看看大头gavin秀智商也能挺乐呵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更想看到用心设计的笑点,而不是简单粗暴,拉过来一个角色告诉观众他是弱智,然后让大家看着弱智犯傻乐呵。也许别的剧可以,但硅谷不行。

想再说说盖总。盖总在本剧里的智商自从Peter去世后直线下降拉都拉不回来。第一季还是主角团精明强劲的对手,202时也还尚能说出"everything you are building are exactly the same thing I've built"这样让人浑身一震引人深思的话,然后他就不知怎么成了一个只会卖蠢的神棍。这一季更是让灵魂导师都踩到头上任意摆布开始插手公司运营了,简直不能接受,Hooli的设定是个商业巨头啊喂。

这两个角色吐槽归吐槽,ooc还是可以理解,忍忍就算了。但这一季最让我不爽的ooc,其实是Jared,在301,那句"where Richard goes, I go"。我不是不萌这一对cp,这可是我唯一产过粮的墙头啊!!但是我无法接受Jared,那个放弃高薪优待来给pied piper打杂,那个被装进集装箱没吃没喝在海上漂了4天依然对公司忠心耿耿,那个在S2结尾说"it's magical"的Jared会说出这样一句我觉得只在同人文中能看到的台词。非常想给编剧寄刀片。那天简直郁闷了一个晚上。

关于Jared还有一个细节,编剧可能是发现Jared的超高人气,开始不停地给他加戏。。。虽然他现在待在公司似乎什么卵活都不干:)至少他现在对主线剧情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所以编剧给他的加戏集中在描写他的悲惨背景上。然而,again,一点也不好笑,对剧情没有作用,强行加戏非常突兀。已经有几集没讲他公寓的事儿了,不知道是要放在季终还是烂尾了,希望不是后者。

当然,也有一些完全不ooc的角色。是的,我说的就是三年如一日的我们的主角,Richard。第一季他扭捏而多动,第三季他多动而扭捏。我都不敢说我之前觉得偷米演技好了。不过其实Richard这一季制造的笑点蛮多的也都很好笑。这其实也是情景喜剧的一个通病吧,每个角色的设定都背负着对一些笑点的诠释,所以角色的个性很少很少发生变化,久而久之人物就僵化了,笑点也僵化了,来来回回就那几种,那么整个剧也僵化了。但硅谷是个主线明确的剧,如果最后PP成了一个巨头公司(虽然可能性不大?)而Richard还像第一季和现在一样扭捏,那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说极端点别的角色可以万年不变,但Richard不行,他必须成长。

不变的角色还有Dinesh,并不想多说他,每一季都在把妹每一季都失败,再这样下去真的有点像raj靠拢的节奏了。

最后说说剧情。

Barker走得很意外,我以为他会呆满一季,毕竟都出现在海报上了,没想到那么快就走了。其实我觉得他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的……

随着Barker来了又走了,PP也跟着变来变去,一会要做盒子一会不做了,前两季基本上每一季都在专注地讲一个事,现在S3已经从思考“要不要做盒子”到“要不要马上上线平台”了剧情跳跃性挺大的,让我有一种割裂感。比较标志性的一个情节是303,Richard他们本来打算背着Barker偷偷做平台,做了很多准备,结果秘密计划马上被发现了。那一段确实戏剧性很强,当时我也看得很爽,但事后细细一想,总觉得有点被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点不自然。对了这一季的导演编剧都大换水,MIKE JUDGE导了两集就和ALEC BERG退居二线,不知道是不是新导演功力不行也要背一部分锅,真的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一季一些镜头的局促和剪切的不自然。我想原来的两个导演。Gilfoyle毁硬盘的情节真是强行插入。不知道大头违约的事儿还有没有后续。

吐槽完毕,一口气把不满说出来后明天的我更爱你谷!希望后几集出来能推翻我之前的看法狠狠打脸( ̄ε(# ̄)☆╰╮( ̄▽ ̄///) 虽然我说了这么多不满但我还是爱这部剧的,能看到这里的人都是真爱不要随意点没用好吗我会伤心哒(。・`ω´・)

 2 ) 硅谷S03E06:论程序员泡妞的正确姿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268&idx=1&sn=efad12aa33387a4432fbac4bbd30af93&chksm=ebefe52cdc986c3ae4803c706de6c5f5e997a095ac3fb300ffb15ddeffff1e9ded49e6b135c6#rd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千里草(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586135436/

在第三季《硅谷》中,前面几集都在不断推公司的发展线,节奏很快。到了本集,编剧把重点放在了“程序员泡妞”这个经典话题上。

在酒馆里,刚刚出任CEO的 Richard 就碰上了白富美——一个在Facebook 工作的程序媛Winnie,两人很快对对上了眼,Richard 还顺利要到了妹子的电话号码。

面对哥们泡到了妞,而且是个美的冒泡的妞的事实,其他人打心底里不相信,Gilfoyle 坚持说妹子是酒保:Dinesh 则认为妹子是个专钓创始人的心机婊。

另一边,Dinesh 开始跟远在爱沙尼亚的同事伊丽莎白互撩,空气中只弥漫着两个字——发骚: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爱沙尼亚网络丢包率严重,他们互相看不清长相的情况下发生的。

Dinesh 搞定了网络,一睹伊丽莎白的真容,他运气不错,妹子长得挺漂亮的:但妹子似乎被 Dinesh 的长相吓住了,不光说自己有男朋友,还说自己结婚了,火速切断了网络……

而本来可以顺利滚床单的 Richard,因为觉得“用空格键不用制表键的人很傻”,和Winnie 闹翻,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滚床单机会:并且以气到从楼梯上摔下来,为这段关系画上休止符。

与以 Richard 为首的程序员们不同,团队里平时看上去有点呆头呆脑的 Jared 却在泡妞方面天赋异禀,在车库里就搞定了妹子,吃到了肉。

很显然,这集就是在吐槽程序员们不会泡妞,把单身当成他们最大的Bug。事实上,在硅谷湾区,码农几乎是单身汪的代言词。身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客观环境下,大部分码农过着日夜颠倒、工作高压、周末时间献基友的生活。

但是,最近就有个程序员娶到了前维密价格最高的超模——米兰达·可儿。这个给程序员长脸的码农是谁?——Snapchat 大楼里26岁的 Evan Spiegel。

不熟悉科技圈的小伙伴或许要羡慕嫉妒恨地问:这厮什么来头?

请听小8 细细道来。Evan Spiegel 生于1990年,双子座的小鲜肉,他创立的 Snapchat 最近估值18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创业公司之一。

Evan Spiegel从小生活优渥,他的母亲是哈佛法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毕业生,为了 Evan 辞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职务,专心做起了全职妈妈,他的父亲也是个律所合伙人,他们家住在洛杉矶西部富人区,房产价值460万美元。

带着父母的优秀基因,Evan Spiegel 从小就是个超优等生,但性格叛逆。小时候曾经因为父亲不给买宝马,愤怒地离家出走。

长大点后,他跟所有科技界大佬一样,不走寻常路,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创业。Facebook 曾经准备动用30亿美金收购 Snapchat,但被 Evan Spiegel 狠狠拒绝。

苦逼创业,敲了这么多年代码。叛逆的 Evan 在某些方面倒修成了个靠谱科技男。两年前,他就在洛杉矶有名的富人区布伦特伍德买了一套价值390万美元的婚房,隔壁就是比弗利山庄,与众多巨星为邻。而且,他还请来著名设计师 Gerard Colcord 负责操刀设计。这房子面积达到7100呎,内有四间房、六个浴室、泳池及健身室。

也许就是凭着这份靠谱,Evan 才能能打败米兰达·可儿的众多绯闻男友,像是 Justin Bieber啊、阿汤哥啊、小李子莱昂纳多啊,还有为米兰达当街打架的赌业大亨James Packer和传媒大佬戴维·金吉尔啊,最终抱得美人归。

小伙伴们,不要以为 Evan Spiegel 出身富裕,就有一般码农没有的情趣啊神马的,在认识米兰达之前,他的作息方式可是个标准的码农哦,看看米兰达对他的描述:“25岁却活像50岁,他外出就是去工作、下班后就回家。不常外出约会,总是在家里吃晚餐、早早就寝。”

Evan 自然也不是第一个码农界争脸的人,前辈们早就为他指了条明道。Bill Gates 当年可是带着女朋友坐直升机去挑戒指,包下海岛结婚。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 的爱情故事一茬接一茬,64岁还结了第四次婚。勤俭的扎克伯格用一个价值25000美元的戒指就求婚成功,在自家后院就结束了单生汉生涯乔布斯用一顿饭就搞定了“灵魂伴侣”,结婚20年了还给老婆写情书。

……谁说程序员不会泡妞?这些故事说明他们就是活生生的杰克苏。所以妹子们,遇到程序员们就嫁了吧,谁知道他会不会是下一个小扎或小马。

想接收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3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硅谷?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的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
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巨大差异。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那什么是控制论?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的宽容。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4 ) 《硅谷》S03E02:Pied Piper的企业战略之争(有剧透)

如果说,《硅谷》的好玩是源于科技nerd们的逗逼,那么《硅谷》的真实,是因为它Day-to-Day地记录下了一家创业公司的“日常”。在接受美国一家科技博客采访时,该片的助理制片人和技术顾问乔纳森·多坦(Jonathan Dotan)说,虽然Pied Piper是一家虚构的公司,但是我们想让它像一家真正的初创企业那样运作。“它许诺观众要让他们了解真正的科技行业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部剧与真实硅谷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剧中发生的故事反过来影响了现实中科技公司的发展。在上一季,Pied Pier用它们的压缩技术直播了一个被困在山谷里的倒霉蛋喝自己尿的情景。剧中产生的轰动效应,启发了谷歌完善最新的VP9编码技术,并在Youtube等流媒体平台支持播放。

        E02同样包含了许多硅谷人士心照不宣的八卦,其中包括初创公司挥霍投资人资金的夸张无度和CEO阶层的奇特癖好,还提到了中国观众看来特别打脸的搜索引擎算法中立原则,顺便控诉了加州令人发指的租房法律。而这一集的焦点,无疑集中在Richard和新CEO Jack Barker之间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冲突上。

        Jack Barker 这样的人物,几乎是硅谷所代表的创新和颠覆的对立面。他发迹于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有20年的行业经验,被称为技艺精湛、业界一流的CEO。在编剧虚构的履历中,20年前,他创办过一家叫 Entercross Systems的公司,并在1998年以10亿美元的市值IPO。接下来4年,他又运营了一家叫 Turn Wire 的公司,后被微软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他从自己的管理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一个“成功三角关系图”,还被商业院拿去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
被纳入商学院教材的“成功三角关系图”,代表了正统的商业观念。

        虽然一直混在科技界,但Barker 的成功显然更依赖于他的商业经验,而不是科技眼光。硅谷是创新和颠覆的代名词,无数的初创企业都以Disruptor自诩,它们颠覆的对象也包括那种学院教科书式的商业原则和规范。

        作为一个科技行业的“老鸟”,Barker最先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泡沫,他的逻辑是怎么在泡沫破灭前把Pied Piper的技术变现。Barker一边嘲笑Richard在2000年股灾时还穿着尿不湿,一边抛出了许多CEO们心照不宣的商业哲学:公司真正的产品其实是它的股价。

        Barker想到的快速变现方式,是开发一个能将现有压缩技术整合在里面的东西,一台像电脑主机一样的设备,直观、容易理解、便于销售。Barker对于当下大数据时代的理解是“返祖式”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重要,公司对于数据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对近年不断爆出的黑客入侵大公司数据库事件的回应,《硅谷》的编剧们让Barker想出了(实际上是Richard讽刺性地提出后被Barker采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把Pied Pier的压缩算法整合进一台独立设备里,这样重要的数据就可以安全地存储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网络代表一切的当下,发明并出售一台独立的设备,或许是最愚蠢的一种产品思路。Erlich说的没错,这人确实生活在tech1.0的时代。

        相反,作为技术精英,Richard和他的团队不仅为Pied Piper设想了神经网络、点对点分享、云平台等当下硅谷最炫酷的东西,他们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也更符合硅谷的主流思路。从片中Richard向销售团队展示的几张幻灯片,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一、成为行业标准意味着一切

        Richard的压缩算法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申请专利,然后有偿授权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使用(以技术为基础开发一台设备出售,也相当于一种有形的授权),来实现变现。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正被逐渐淘汰的战略。Richard的设想中,Pied Piper将是一个应用驱动(APP driving)的平台,首要任务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自己的压缩技术,随着使用群体的越来越多,这项技术就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标准。

        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早在2014年就宣布公开它的数百项专利,免费供别的电动汽车公司使用。其背后的策略和Pied Piper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把技术保护起来,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使之成为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形成的平台效应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出专利使用费。在更老的科技故事中,微软有意纵容它的Windows系统在中国等地被盗版使用,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它成了操作系统的主流标准。

        二、必须对多数用户免费

        为了吸引用户,这个平台必须提供给普通用户免费使用;为了更快速地吸引用户,它还必须借助社交媒体,支持peer to peer分享。当用户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时候,这个平台成为行业标准后,才向一些有“刚需”的企业用户收取费用。这一发展战略借鉴了Dropbox、YouTube和Skype等热门平台和应用的发展经验 。

        三、用神经网络完善算法。

        神经网络,是一种高级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使计算机深度学习、自我完善。神经网络,也是Pied Piper的秘密武器。在Richard的平台架构中,随着用户越来越多,peer to peer分享将把大量的数据导向服务器平台,平台的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实现自动学习,以改进原先的压缩算法。现实中的谷歌和FACEBOOK也正在基于这种技术完善自己的压缩平台。

        在这一集的末尾,Pied Piper的两个竞争对手,Hooli的纽核力团队和EndFrame把各自剽窃到的Richard算法拼到了一起,基本上破解了 Pied Piper的压缩技术。但是,如果Richard的战略能够成功,率先吸引大量用户成为行业标准,用神经网络改进初始算法,那么Pied Piper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竞争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PPT中,Richard还特地排除了两种不适合Pied Piper的战略。一种叫做许可证管理(License regimes),即以压缩算法申请专利赚取授权费,这与Pied Piper的创新精神格格不入。幻灯片下方的HEVC advance正是这么一家有偿授权别人使用的专利管理机构。Richard也排除了另一种策略,即Pied Piper成为开源软件,因为开源软件无法带来大量的收入。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5 ) 硅谷S03E09:那些技术酷炫却被用户艹翻的Pied Piper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512&idx=1&sn=3ce00181873aa1b0f47d940514cc3fad&chksm=ebefe220dc986b36e923d593c8593c676eac3fa7041ae7336dd0ee79dbcba2ee9c6e0cf81513#rd

剧情进入到第9集,已上线的 Pied Piper 大受欢迎。转眼间,安装量到了50万。

Monica在庆功宴上向Richard祝贺,但Richard并不高兴,因为软件的日活量只有19000。

为了找到问题的关键,Monica让朋友找来专门的小组给Pied Piper 做测评,大部分人都觉得平台超级别扭,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白痴。

Richard认为,只要他能向大家解释清楚平台有多牛,用户就会爱上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他冲进会议室这么做了。

得知Pied Piper的真实情况后,团队解散,又只剩下了Richard、Erlich、Jared、
Gilfoyle、Dinesh这哥几个。一轮狂轰乱炸的宣传后,Pied Piper 的日活量也只达到23000。

Richard绝望了,跟Jared说把剩下的一点钱给大家分分散伙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日活量就涨到了31000。

小伙们这时大概都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刷量了,而一旁偷偷接电话的Jared给了观众答案——数据是他花钱买的。

眼看就要成功的 Pied Piper 这回是走入了一个死局。Richard的创业团队一路打败了Gavin、Russ、Hooli、甚至打了官司,被迫做了他们看不起的盒子,就是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做 Pied Piper ,但是他们赢不了民意。

Pied Piper 的技术人见人爱,但是这里的“人”仅限于科技圈的程序员。Pied Piper是一个要向普通人推广的平台,但在测试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让普通人去使用。上线之后才发现,平台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以理解。

本集揭示了科技创业中一个重要的道理:浑身都是黑科技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

因为越酷炫的技术越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工程师和极客学习使用不是问题。但他们忽视了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它们才是那些炫酷产品的最大消费人群。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而且通常来讲,年龄越大,越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炫酷的科技产品。那些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认知常识的东西。这些人不仅包括年长的人,也包括那些不怎么关注技术的人群。

但是,科技公司中占主流的工程师思维就是这样:默认用户会用到全部功能,懂所有的操作,知道所有菜单在哪里配置,功能是王道!神马?不会用?傻叉你不会去学啊!

这样的思维作出来的产品,就会像本集的Pied Piper一样,陷入技术很酷炫但是极其难用、用户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随便举几个栗子。

首先是社交之心不死的谷歌。

作为一个以搜索起家,由各种工具应用组成的一个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谷歌能解决的是可被获取的一切数据的结构化问题。这种做工具的思路精密、准确,可被量化,无感性成分。换句话说,谷歌是铁血的汉子,纯爷们。

但是这个纯爷们其实有颗骚柔的心,一心想走出技术宅的世界,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然后,它搞出了这些个玩意↓

Orkut——2004年在社交网络方面的首次尝试,2014年9月彻底关闭。

Google Wave——一款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群组、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协作文档、线上社区糅合在一起的“编辑+设计”软件,也是当年谷歌I/O大会上的明星。仅仅发布一年后,在2009年就成了值得纪念的伟大失败。

Google Buzz——基于 Gmail 用户所搭建的“朋友圈”,2010年2月推出,然后一改再改,到2011底停止服务。

GTalk——谷歌的聊天先驱,能在安卓、iOS和Windows系统运行,曾在程序员群体中流行过一阵,后停止服务。

安卓 Messenger——2014年发布,在老版Messenger上添加了语音、附件等服务。放心,这货现在还活着,最近还更新了新的版本,就是日活量神马的现在搞不清楚。

Hangouts——2013年发布,整合了此前的Google Talk、Google+ Messenger和Hangouts视频聊天服务等产品。算是谷歌稍微有那么点水花的社交产品。

硬汉谷歌玩不转社交产品的时候,风骚的FB、Twitter靠着会聊骚,吸引了一大飘红男绿女到平台上你侬我侬,而且居然还把公司做了起来,钞票大大的有。纯爷们谷歌心里那个不服气啊:凭什么你就可以吸引一大票用(妹)户(子)在你那里晒状态、秀自拍,论技术,我可是祖宗!然后它又搞了个Google + 。

这货上线的时候,可是牛B闪闪放光彩啊。它的功能远远强过FB,引入了圈子的概念;发新动态时,甚至可以选择可见的定向分组;每一条 Feeds 都是一张卡片,甚至还有翻转的效果……在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Google 甚至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所有条目下,都加上了一个「+1」按钮,引导用户 Google+,甚至 Google 专门为 Web 版新增了一个消息通知模块,每一个用户都会强制性地收到 Google+ 的所有消息通知。

看到这些,小伙伴们应该有了这个感觉——乱,这也是谷歌在社交产品方面最大特点。这种乱的根源,大半要从它推崇的工程师文化说起。

我们前面说过,谷歌做搜索起家,纯理性、机械的工程师思维给它带来了成功,一切都用数据说话。这样的谷歌研究用户行为,不研究用户情感;研究市场需求,不研究用户人性;崇尚科学逻辑分析,不在乎情感欲望人性。而社交网络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产品,用这种纯工程师(或者说极客)的理性思维来做社交产品,好像只要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就能搞定用户。事实证明:走不通。

再举个栗子。

Google+ 在推出之时,让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圈子和搜索结果中的「+1」,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想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加好友是为了互动,不是为了把Ta划定到某一个圈子里去。圈子的设置,其实是着眼于信息,让信息有序、规整地流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可见Google关心的是信息如何被分发,而不是人和人的互动。

社交之路走得再坎坷,硬汉谷歌也没放弃。今年春天,谷歌又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Google Spaces;最近Allo 和 Duo两款即使通讯应用也正式投用。谷歌的社交之路最终走向何方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希望他们能注意到:虽然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是一种争力,但混沌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结果。

谷歌的例子说明在市场中,需求为王,技术跟随需求。但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技术创造需求。一些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经常提前察觉到我们的需求,随之引爆了一个新市场,比如当年的大哥大、BP机和如今的iPhone。

技术的产生是偶然的,技术必须找到市场才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是必然的。那些把“技术创造需求”奉为圭臬的企业忽略了一件事:虽然以往有“创造需求”的技术,但还有无数没能“创造需求”的技术。下面我们就来八一个靠技术创造市场,然后掉到技术这个坑了爬不出来的典型——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诞生于1928年,从全球首个大众市场汽车收音机起家,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开创了IT和通信业无数个第一。它的产品有用于战场的报话机SCR300、手提式对讲机SCR-536,到后来的大哥大、BP机、基于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的功能手机。直到大概10年前,摩托罗拉还代表着追求卓越技术的典范。

在第一代模拟通信移动电话市场,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决定了产品的好坏,在技术上,摩托罗拉绝对是霸主地位。所以就算它的手机(那种蓝屏、绿屏的手机不知道小伙伴们见过木有见过)在20世纪末卖到一两万一台,仍然占领了当时全球70%的市场。

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膨胀啦。先是搞了个坑爹的铱星计划——

1987年,在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0%的时候,摩托罗拉内部工程师们就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搭建一个低轨道卫星网络,覆盖整个地球,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天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永不中断的通信联络。

然后摩托罗拉就开始干了,从1991年到2000年,总共花了几十亿美元,生产出来的铱星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他们算了算,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万~70万用户,但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销售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的日常运行费用。

那要怎么办?

提高收费呗。然后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没钱还。

但是呢,摩托罗拉却选择继续坚守这个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让地球村真正变小”的技术理想(其实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已经以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铱星计划想要解决的通信网络漫游问题)。2000年3月,铱星公司正式破产,摩托罗拉损失近50亿美元。

除了亏钱,坑爹的铱星计划还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摩托罗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铱星计划上的时候,世界已经迎来第二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当诺基亚已经在数字通信技术上大显身手时,摩托罗拉却觉得自己的模拟技术还是牛叉的,一根筋地坚持继续研制更小、更精致的模拟手机。他们的得意之作是StarTAC,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巧的手机,也在业界率先推出了翻盖手机设计。

然后摩托罗拉高层告诉运营商,如果要想销售热门的StarTAC款手机,那么就要遵守他们定下的游戏规则:他们手机的数量要占运营商销售手机总数的大部分(75%左右),运营商还必须用独立的宣传攻势来重点推广他们的手机。

结果毫不意外,运营商们都转向了诺基亚。到1999年,摩托罗拉手机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7%。

然后摩托罗拉就跟吃了泻药一样,干啥啥不成,2011年先被谷歌收购,后又被联想接盘。不过看他们最近一门心思搞模块机的动作,小8觉得摩托罗拉还是陷在“技术创造需求”的思维中走不出来。

它在前东家谷歌那里搞了几年模块手机,谷歌发现在这货在工艺、外观美学、模块配套体系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不光用户体验不佳,而且也难以普及,果断放弃。现在,在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仍然坚持搞模块机,只能希望模块机也早点迎来春天吧。

其实类似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上一期扒过的微软,从WIN 7开始,他家的操作系统就一直不太受用户待见,这其中除了苹果公司的冲击,恐怕跟微软沉迷于技术,不了解用户和市场也不无关系。

今天就八到这,想接收趣硅谷发送的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

 6 ) 硅谷S03E07:拿到钱就花天酒地的创业者是什么下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314&idx=1&sn=157007a15ccf8931bb1eeed408e734c3&chksm=ebefe5dadc986ccceecc248a15c69b850cdff0e1be28d4e74b71b87bd07c239da84b1e1374b4#rd

本集是个节点,是起承转合的关键。

经过种种曲折,Pied Piper 终于迎来了发布测试版的关键时刻。

紧张到神经质的Richard焦急地等待着硅谷程序员们的反馈,甚至怀疑人生。

然而一切都顺利得超过想象,所有测试者都表示很满意。

只有 Monica 一个人不喜欢,她又穿起了那件让她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的毛衣。

接下来,Monica 解释说这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投资者有时会目光短浅,看不到产品的价值↓所以鼓励 Richard 勇敢地把产品上线。细心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 Monica 的话:Pied Piper 平台整体特别像工程师做出来的东西。记住这句话,这将是Pied Piper 未来最大的Bug。

剧情还穿插了惯用的讽刺和幽默:监控全公司邮件的 Gavin Belson 偷来了Pied Piper 的测试软件,发现这货如此牛B,又惊又怒地威逼旗下工程师立刻做出同样的东西↓。

发现手机和电脑被 Gilfoyle 黑了之后,吓得切断整个公司的电源。然后,不堪忍受的Hooli的核心成员辞职了。

之前铺垫了好几集的房东Erlich和大头这条线也终于跟剧情主线会合。成功把自己和大头的资产合并,感觉自己终于成了富豪的房东,在耗资百万美元开 Party、花50万美元买科技博客后,笑不出来了。

本来还想跟大头撇清,但之前让他窃喜的合伙人身份此刻成了捆住他的一条绳子,让他只能跟大头共担分险↓代价就是卖掉房子还要再负债50万美元,或者卖掉Pied Piper 的股份。在各种压力下,Erlich找到了Laurie,和她谈了笔生意。

这一切,都是瞒着 Richard 进行的。在 Pied Piper 正式发布的时刻,听到Richard 这样的表白,估计 Erlich 的心在滴血。

作为近3集来最大的梗,房东和大头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本事不算大,装B很牛叉”。手握着大多数人5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两人成立了一间叫 Bachmanity 的金融公司,准备继续干孵化的老本行。

按道理说,Bachmanity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这样:主动寻找投资项目→给予项目辅导和孵化→等项目做大→项目成立公司→拿到股权→分一大笔钱→人生赢家。

但是我们看看这两人干了啥:花钱租豪宅享受→花钱挪动豪宅里的游泳池再挪回来→白白被商务经理划去1400万美金当税金→卡里没钱的情况下花百万美金开Party→花钱买科技博客……

编剧安排这种离谱的创业桥段,其实就是剑指硅谷里那些不靠谱的创业者。这些人有时靠画大饼众筹一大笔钱,然后花天酒地直到公司倒闭。最近,硅谷的一对创业的哥们就身体力行,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不靠谱。他俩用一款AR头盔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投资,接着就开始乱花钱,搬家、买车、买画、甚至看脱衣舞……直到被公司扫地出门,然后公司也关门大吉了。

这个作死二人组是亲哥俩,一个叫 Marcus Weller,一个叫 Mitch Weller。2013年,他们宣布自己要做一个叫 Skully 的AR智能头盔,在众筹网站 Indiegogo 上众筹。

Skully 是摩托车头盔和谷歌眼镜的结合,附带分段行进式导航功能,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可实现语音操控和声音指令,能够在距离车手约3米远的位置播报建议路线。在这哥俩的宣传片中,Skully将车载GPS、数字音频、手机免提系统、后置摄像头等集成一体。另外还配备了一个“抬头显示屏”(HUD),可以显示所有有用的通知、信息提醒以及导航……总之,戴上Skully头盔,保证你就像钢铁侠一样狂拽酷炫睥睨天下霸气十足。而且,他们说产品2014年春天就能上市销售,每个叫价1499美元。

整个AR行业为之惊喜,科技爱好者们为之疯狂,Skully 也成了资本追逐对象。在Indiegogo 上,1940个粉丝给Skully众筹了250万美元;紧接着天使轮融资超过580万美元。去年3月,以Intel、Riverwood 为首的多家投资机构又给Skully投资1250万美元的A轮投资。

BOOM~BOOM~BOOM!天空一声巨响,又一对创业巨星闪亮登场。

亚马逊的CTO给初创的Skully公司背书。

《纽约时报》给两兄弟来了个视频专访。

说好2014年春天产品上线,虽然一拖就是2年多,大家还是很期待这款智能头盔。今年的CES展上,Skully带了最新的AR—1 demo参加了展示,4月7日又一次开启预定,一片叫好声。

但到了2016年7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传来——创始人Marcus 和 Mitch 兄弟俩被董事会扫地出门。新任的CEO宣称,这哥俩离开是因为“投资人和创始人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上产生了分歧”。

到底是神马分歧呢?其实就是Weller兄弟终于发现头盔没法量产,自己当年吹牛吹过头了,想把公司卖了跑路,团队其他成员不同意,然后就兵变了。卖公司还有个小插曲:哥俩原本打算把公司卖给乐视。但乐视一看 Skully 的财务销售报告,呵呵一笑:“小样,想让老子当接盘侠,没那么容易。”

转眼到了8月,Marcus 和 Mitch 的助理 Isabelle Faithauer 又搞了个大新闻:她提交给法院一纸诉状,把兄弟俩告上了法庭,指责 Weller 兄弟把公司账户当成自己的私人提款机,并且以“炒鱿鱼”胁迫她篡改文件以欺骗投资者。同时他们拒绝支付自己的法定加班费,也不给她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以下是Isabelle列出的Weller兄弟的罪状:

用公司的钱给自己租了一个3卧室的公寓,公寓的保险押金,每周公寓清洁费用 个人杂货账单都是公司的钱

兄弟俩的餐厅个人消费

为 Marcus Weller 在度假期间租用兰博基尼 在自己的道奇车出事故之后,用公司的钱又新买了一辆

八万美元的旅行费用,用于去中国的旅行。

一趟环球旅行,其中佛罗里达的租车2000美元,在夏威夷购买了价值2345美元的画,以及2000美元的脱衣舞俱乐部费用

666666

坦白讲,Weller兄弟对Skully 最初的想法非常酷炫,这也是他们能获得大量融资的关键。比如:Skully AR-1头盔有后视摄像头,功能类似于汽车的倒车影像。而且它是实时无死角全景式捕捉,影像就显示在抬头信息的正下方,易于观察。头盔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充满电能使用9个小时,对摩托车骑行已经足够了。AR-1头盔基本上能够确保驾驶人拥有360°视野,不留盲区。

但这仅仅是他们的想法,在给投资者和消费者画大饼的时候,哥俩没有考虑过头盔里某些组件是否过于复杂昂贵不适合量产。直到到公司倒闭,AR-1头盔都没有真正越过原型阶段变成成熟的稳定的产品。在此期间,研发和量产的不成功没能阻止 Weller 兄弟接在公开场合大吹特吹。曾打算进军中国市场的哥俩今年春天还并且放话:我们要做智能头盔界的特斯拉。两周后,特斯拉就把他们的首席工程师挖走了。

Weller兄弟种种的行为激怒了其他成员。今年7月,团队其他高管把他俩赶出公司,又千方百计筹集到600万美元,打算挽救公司于危亡之中。但财务一核算发现,AUV,资金的缺口太大,这点钱根本补不了窟窿。干脆收摊完事算了。据说,关门前Intel之前还在与Skully谈判,想再融一轮资把公司保下来,未果。
2016年8月,曾经承载了无数梦想和赞美的Skully卒。公司现已申请破产程序,所有受担保债权人拥有 Skully 的资产清算优先权。

回头看看Weller兄弟的创业历程,大概是这么个情况:先画个大饼 → 做个众筹 → 租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融资 → 变人生赢家 → 再买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回来继续画个大饼 → 被戳破 → 被赶出董事会 → 公司倒闭

饼画得很大,没炉子能烤;烤不出来靠吹牛搞点众筹,弄点融资,先自己花爽了再说。实在做不出来,就打算把做饼的作坊卖了,好给自己留个仨瓜两枣,想得倒美。

更多《硅谷》有趣黑料,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短评

一帮傻孩子,想干点坏事都没那个智商,天分都在码代码上用光了

5分钟前
  • ==
  • 力荐

哈哈哈阿三跟眼镜侠的戏份太搞笑了

9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我怎么就没去当码农呢?

13分钟前
  • WiTS
  • 力荐

elephant in the room笑抽了,这季给Erilich这个原本纯comic relief的人物写出如此深度,编剧太牛了

1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死在B轮前的一百万种方式》

16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前两集就够5星了 把冲突处理得太好 看完最后一集 想了想编剧说的这部剧里的大家不会成功 心有戚戚 这真是要用Richard气死我们的节奏啊

19分钟前
  • 祸害王
  • 力荐

开始来了个大忽悠,全是套路;最后跟老对手结盟也不意外,两个人同框倒也有着蜜汁笑点,毕竟很多时候对手的对手就是朋友。感觉编剧已然放弃monica跟小哥的感情线,完全突出杰拉德头号迷弟的本性。结尾也算回到初心,燃!

20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剧本身依然精彩,依然好看。经历了那么多,理查德依然没能力,也不适合做CEO,哪个企业摊上这么个CEO,真是倒血霉了。我依然最喜欢Gilfoyle这个角色,黑暗,没有道德羁绊,果断,有执行力。

24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怎么会有jared这样甜的男孩子

27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Jared真是小天使啊

29分钟前
  • 阿北
  • 力荐

我是来问问题的。看到S03E01,才突然发现 jared 看 richard 的眼神很有爱呀!他是不是喜欢richard?感觉眼睛里都快喷出桃心了。。。有没人和我同样感受?

33分钟前
  • D Rainbow🐰🐷
  • 还行

Richard,当你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CEO,不要忘了曾经帮助你的人。

36分钟前
  • LZHMA
  • 力荐

Erlich>Gilfoyle>Dinesh>Jared>Richard ( ͡° ͜ʖ ͡°)

39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一翻一抖,一栽一起的格式

41分钟前
  • boks
  • 推荐

1318.rigb;监狱里一段台词不能更赞;以及加文贝尔森在讲台一段表演绝对够忽悠;医生要做指检;头一回看到配马的场面,居然是HBO出品;房东能和死侍毒舌较量,绝对有两把刷子;看了e03必须讲出来:主创起名满怀恶意,because it ryhmes with retard!ha

45分钟前
  • bingo
  • 推荐

已经可以想象到编剧团队在开会时,办公室那面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和随意贴了。

4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笑成傻逼了第三集杰拉德的那个金链笑话

51分钟前
  • Lok
  • 力荐

感觉Richard作为CEO真是蠢得无可救药,只不过总有更蠢的Gavin给他当神助攻。。。好想成为大头啊~~~

53分钟前
  • kallen
  • 推荐

Jared好忠犬,richard真是各种作死啊。

58分钟前
  • Aries
  • 力荐

马屌太吓人啦!!!!!!!!!!!

1小时前
  • 十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