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之光

HD中字

主演: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马克斯·冯·叙多夫,英格丽·图林,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冬日之光 剧照 NO.1冬日之光 剧照 NO.2冬日之光 剧照 NO.3冬日之光 剧照 NO.4冬日之光 剧照 NO.5冬日之光 剧照 NO.6冬日之光 剧照 NO.13冬日之光 剧照 NO.14冬日之光 剧照 NO.15冬日之光 剧照 NO.16冬日之光 剧照 NO.17冬日之光 剧照 NO.18冬日之光 剧照 NO.19冬日之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冬日之光

沉默三部曲第二部 开始诘问上帝 影片中的人物开始逐渐与对上帝的信仰剥离

不时的指针转动声和利用镜头对演员面容的凝视使得整部影片充斥着焦虑、恐惧与疏离感

牧师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从一开始的仰拍镜头就体现了他的高高在上 似乎他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 牧师对女人的爱不管不顾 也就像上帝对待信徒的虔诚祈祷一般 而作为这样一个人物却在之后承认了自己参与宗教活动只是为了逃避现实和谋求发展 这仿佛也是伯格曼对上帝的嘲笑

“我没有经历过宗教上的磨难 我家里没有基督教徒 充满了温暖 团结和快乐”“主和耶稣只是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存在 在我眼中你的信仰难懂且神经质 为原始的情感所累”这可能也是伯格曼想对自己父亲表达的观点 伯格曼的父亲作为宫廷牧师 住宅必须得随时接受教区公众的谈论和批评 父母亲必须表现得“十全十美” 承受这样不公平的压力也是伯格曼家庭压抑气氛的原因 而如果父亲不是牧师 那伯格曼的家庭会不会是充满温暖、团结和快乐呢

听到丈夫死讯后的佩森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崩溃 对于丈夫自杀的预警以及作为家里剩下的唯一顶梁柱 让她不得不在极度悲伤的状态下保持理性 伯格曼这样的设计真是巧妙 不落于俗套 出乎观众的意料 却又真实和令人动容 后劲大

“主 为何要抛弃我”带着怀疑被抛弃后而死去也许是最痛苦的

结尾只有不信仰上帝的玛塔在教堂参加礼拜 一切都在不言中

从大多数国人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点难理解他们对于上帝的信仰 换个角度 即小时候我们对父母亲的信任 信任他们能保护我们 但如果他们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将我们抛弃了呢

 2 ) 沉默

祈祷时的基督徒肯定希望天主能俯听祷告并有所回应。毕竟耶稣曾亲口承诺:“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因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玛窦福音7:7-8)然而有的时候,任凭我们苦苦哀求,内心的愿望也未必能实现,天主有时甚至会毫无反应。

毫无回应的祈祷是基督徒生活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宗徒雅各伯对此的反思是:“你们得不到,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而不得,是因为你们求的不当,想要浪费在你们的淫乐中。”(雅各伯书4:2-3)这里的“淫”字当作广义的理解,就好像在“淫雨”和“侵淫”中一样:不要把过分的欲望包装成祈祷,妄图博得天主垂怜。

因此,受过一定教育的基督徒都知道,如果自己罹患晚期癌症,与其向天主祈祷康复,不如请求他在治疗和死亡的过程中给予自己平静面对一切的勇气,帮助自己参透病痛与死亡的意义。那些将自己的康复归因于祈祷的人将会面临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那些祈祷康复而死去的人,难道他们不值得天主同情吗?如果康复之后恶疾复发,难道能说天主在开玩笑吗?

可问题在于,求而不得的情况并不局限于患病之人,更不是只有身处绝境者才会面临的困境。有时,我们的祈求并无任何过分之处,但依然得不到任何回应。俗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天主不回应,抑或说用沉默来回应我们的祈求,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能动摇信仰、摧毁信仰。《冬日之光》中的路德宗牧师托马斯所面临的,正是这种令人恐怖的沉默。天主的沉默(汉语字幕译为“上帝的沉默”)使得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疑惑,让他变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可怜人。他既不能帮助精神崩溃的渔夫,也不能直面自己的(前)情人玛尔塔。据他自己交代,沉默第一次打击到他是西班牙内战时,那时他在远航的船上为瑞典渔夫服务。尽管电影里没有明说,但很有可能是在无神论共和派和天主教保守派的相互残杀中,他第一次领略到了天主的沉默。大批教堂被毁,神父被杀,天主为什么没有反应?天主教徒借天主之名滥杀无辜,天主怎么能无动于衷?对于长期和平而富裕的瑞典,想要在国内找到这种天主默然的情况并不容易:诱发渔夫精神问题的,也是当时远东某国的核扩散危机。

但无论发现天主沉默的场景是远方的杀伐,还是个人内心的挣扎,最终引发的都是信仰的疑惑,动摇,甚至毁灭。当托马斯与渔夫交谈结束,他从牧师办公室里冲了出来,在玛尔塔的怀里大喊:“我自由了!”如果天主并不存在,那祈祷没有回应就很正常了:对着空气说话,回应你的只有沉默。对于基督徒而言,认识到这一点的过程十分痛苦(渔夫没有经受住,自杀了),但承认自己的信仰全是虚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放的过程——至少在一些无神论者看来是这样的。

但伯格曼显然不是这样简单的无神论者。伯格曼的父亲埃里克是瑞典著名的神职人员,曾任瑞典宫廷的专职牧师。拍摄《冬日之光》前,父子二人走访了乌普兰乡间的许多教堂。伯格曼深知,承认天主不存在不能化解人的精神危机,高喊过自由之后,托马斯依然无力面对渔夫的遗体和遗孀,依然无法接受恋人的情感。实际上,他用最恶毒的语言回绝了她。

承认自己信仰崩溃的托马斯依然需要去另一个教堂,而这个教堂里除了他、玛尔塔、管风琴师、残疾的帮手之外,并没有人来参加礼拜。(上午那场礼拜参加者也是寥寥无几,这多少表明信仰在这个基督教国家正在迅速消失。)在准备礼拜时,残疾的帮手与牧师分享了他最近看《玛窦福音》的心得,耶稣被捕之前祈祷,发现他的门徒全都在熟睡,他被捕后,他们一哄而散,而他最心爱的门徒居然还不肯认他。当他受难被钉上十字架后,他也会无助地大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然而天主用沉默回应了他。托马斯似乎受到了启发,毅然决定在没有人参加的情况下依然要进行礼拜,因为他意识到,哪怕是耶稣基督,贵为天主之子的救世主,也会面临天主的沉默。教堂里没人确实会让人对信仰产生怀疑,但是学会与怀疑共存,正是耶稣为我们做的榜样。

学会接受沉默,将其视为信仰的一部分,是每一个有信仰的人必修课。如果我们知道天主必然会沉默,或是必然会回应,那这种确信无疑的事情就不再是信仰,而是科学,或是其他别的东西。

 3 ) 冬日之光:伯格曼的内心独白

(写于2010-11-10)

伯格曼大多电影就像一个死寂般宁静并充斥着晦涩与压抑的边缘世界,让人难以企及与困顿,但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思想与望尘莫及的智慧,又叫人不得不为之沉迷与折服,这种独特的氛围与感染力也延续到了电影《冬日之光》中,伯格曼就像一个高深莫测看透尘世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以极为冷静与沉重的态度诉说着他对于人生意义与宗教信仰的洞察、质疑与理解。

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故事性,更多的只是以一种诉说与谈论的方式来呈现本片的深刻内涵和主旨,虽然感觉上会显得有些沉闷与枯燥,但细细地品味与理解后会发现这些寓意深刻的独白与对话,反而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线索与空间,值得铭记在心百般回味。而在这部电影中也不乏一些典型伯格曼式象征性的细节与片段。

例如影片一开始那一张张清晰的人物特写,从他们那形象具体的面部表情中仿佛可以窥探到他们游走于残酷现实与美好信仰中的迷茫、无奈、哀愁与落寞。熟悉的时钟和烛光也出现在了本片中,像是对于时光匆匆中生命与信仰脆弱一面的体现,同时对深化主题也起到了一定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影片中伯格曼还利用了两个小孩来体现出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反感与冷漠,以及通过片中人物冷漠的交流表达出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无用与无望。

影片中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伯格曼的分身,以迥异的身份从不同的视角去体现他的观点与疑问。第一个是个郁郁寡欢悲观主义的渔夫,在诚心的祷告并接受完洗礼后,渔夫的妻子带着他跑去找牧师希望他可以以神的名义开导并助他走出精神困境,但经过了解,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使他抑郁恐惧的原因竟然是当时中国的“日益强大”带给他的恐惧与威胁。后来自我矛盾的牧师也没能拉他一把,转眼间他就走上一条不归路。

看到渔夫的命运,让人不禁感叹就连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坚信的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美好希望与安定生活的上帝也未能将他救赎,反而这种让人难以理解与酷似神经质似的信仰还让他更加沉沦于生活的残酷无常中,以至于一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消息就能触及到他敏感的细胞,让他深陷消极的情感氛围中难以自拔。而更引人深思的就是他向牧师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继续生活?就算放在如今来看也依旧是个可以让人不断扪心自问却难以给予确切答案并索绕终身的人生命题。

整体来看影片的中轴人物其实是牧师。他一面慷慨激昂的赞扬着上帝存在的美好意义所在,以及上帝对于人类的付出与牺牲,因对上帝的信仰而塑造出来的令人无比崇敬与向往的幸福生活等。但当他摘掉这个如同工具般的身份头衔后,在周遭真实事实的驱动下,以及信仰所赋予的虚无缥缈的美好与现实所赋予的真实的残酷的反差中开始动摇、迷茫与困惑了起来。就像影片最后牧师的助手对他阐述着自己对耶稣受难极为精辟的见解,仿佛也道出了牧师与伯格曼的心声,疾病与肉体上的折磨根本算不了什么,精神上的伤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赐予我生活的意义,我会做你顺从的奴隶。”这是影片中一个中年女教师说的话,也是三个角色中的重要一员。她疯狂爱恋着牧师,甚至为了他甘愿付出一切。影片中女教师送给牧师一封信,伯格曼将信的内容转换成女教师坐在镜头前的独白,她深沉犹豫内敛的神情透露出一股悲凉而忧伤的气息,她诉说着对于宗教信仰的反感与不解,并告知牧师她是多么的爱他。本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女教师独白中的一句,其实影片中的牧师就相当于是女教师的信仰与存在的价值,但后来当她在教室里得知牧师对于自身一切的反感与厌恶时,他自认活着的希望与意义在瞬间就变成了浮云。其实她与牧师之间,牧师与他死去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人与上帝的关系。

牧师厌恶她的原因除了他所说的一大堆毫无说服力的理由外,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女教师对他的爱和纠缠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信仰正在被慢慢地瓦解,在他的眼中上帝犹如他妻子一般的存在,他害怕自己对于妻子的依恋会被女教师取代,无法再依靠精神上的这种寄托过活,才会对她冷嘲热讽渐行渐远,而她百般的接近诱惑也只是想在牧师身上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所以两人才会以一种极为矛盾纠结的关系牵连在一起。其实很多时候信仰只是以一种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与理由而存在,用一层自认刀枪不入实则虚无缥缈的盔甲伪装自己的痛苦与哀伤,在残酷现实的侵蚀下,作为一种如同救命稻草般的精神需求与心理安慰。无论是对的人的迷恋,还是对上帝的崇拜,大多都只不过是在寻获一个生存的意义与精神的寄托而已,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伯格曼的内心独白,借他人之口道出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意义和宗教信仰独到的见解与领悟,以及引人深思的质疑,带给观众对于生活的一种更加透彻的认识与自省。虽然在伯格曼的电影中没有现代电影中炫目的电脑技术与科技含量,没有娱乐大众的电影元素与明星大腕,却拥有着当下电影中难得一见的深刻哲思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带给我们更多价值非凡的触动。影片最后除了女教师外,教堂里空无一人,牧师还是一如既往如同例行公事般做着礼拜。不禁让人心生疑虑,是他在自欺欺人?还是所处时代的悲哀?

 4 ) 爱赋予自身以意义

《冬日之光》被伯格曼称为是自己最得意电影作品之一,这和他的另外两部作品《犹在镜中》和《沉默》并称为“信仰三部曲”。伯格曼从片中人物细致微妙的关系出发,探讨信仰,爱等问题,为后世西方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经典之作。
伯格曼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北欧室内剧风格,《冬日之光》的地点仅限于一个小镇内,人物的活动围绕着镇上的教堂,主要的情节冲突发生于教堂后狭小的休息室内,这种空间上明显的压缩就从外部给观者以压迫感,使得目光更容易深入剧中人物微妙的关系网中。另外,伯格曼善于通过对于人物对话的精到把握和面孔的细致描绘,达到直指内心的效果。例如在《冬日之光》50至60分钟男女主人公的长对话中,托马斯细数对于玛塔的厌恶,玛塔作为一个沉默的听者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在面部的细微变化中,使观众惊叹于大师对于这样一种爱恨交织,怜悯和失望并存的情绪的完美呈现。而这些电影手法的运用,为导演传达自己对于爱与被爱,信仰的沦丧和坚持的理念作了很好的铺垫。
首先,不可否认,影片是关于上帝之爱的,上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眼睁睁看着世间人经受的苦难而不予以回应。片中帕森因为中国拥有原子弹而思维陷入困境,终而走向自杀,这种纯知识分子为思想而殉道的方式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二战后普遍陷入信仰危机的西方人中却并不少见。托马斯作为牧师本有责任让上帝之爱重新充满帕森的内心,而事实却是,他连自己也说服不了,上帝带走了他最心爱的妻子,他所经受的一切苦难都无从解释,北欧的冬天,无论外在环境还是人物内心都是冰冷昏暗的,如果“上帝不存在了”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但同时,一切的意义也失去了,活着也变成了一种近乎荒诞的自我折磨,因而帕森选择的是早早收场。
但是,仅仅停留在对于上帝的探讨,显然不是柏格森电影具有如此大的普世价值的原因。《冬日之光》归根结底,还是写形而下的人世,写微妙的人际关系。女主人公玛塔在给托马斯的长信最后写道:“我爱你,我为你而活,占有我享用我吧。在我虚假的自尊和独立背后,其实只有一个愿望:能被允许为某个人而活着。”爱情赋予玛塔以生存的意义,这意义是美好的,可感的,尽管托马斯仍旧冷酷得说自己是如何厌恶玛塔为他所做的一切,这让她近乎伤痛欲绝,但是在电影的最后,玛塔还是心甘情愿得做托马斯布道的唯一一个听众,尽管她是不信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托马斯就是玛塔的上帝,一个不予回应的被爱者。
可是,拥有信仰的托马斯和玛塔都是拒绝沦落的,这让他们得以坚守,得以让爱充满人心,电影取名“冬日之光”的原因就在于此,冬日的光是若有若无,难以把握的,但同时又是温暖的,充满希望的。电影提到耶稣的受难之源是怨恨上帝的抛弃,可见爱而不可得的苦痛由来已久,这并不能构成我们放弃信仰爱的理由,因为爱的意义不在于获得被爱,而在于使自身获得救赎,坚守希望。
艺术从来就是给人以美感和希望的,伯格曼的电影亦是如此,上帝隐没了,爱归还于人间。身在不同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的我们,似乎很难体会到他电影所传达出的理念,那么就从想通的人心和人性出发,获得属于自身关于爱与被爱的体会,一部好电影的价值,就在于此。

 5 ) 信仰的多种形式丨黎明之光也是冬日之光

首先感谢承包我下半年资源的朋友,祝你看的每一部电影和文学都能从中有收获!!

观看伯格曼的电影对我来说比起放松,更像是进入了一种类似”阅读“的学习。我会忍不住地揣测镜头运用和背后隐藏的含义,想要搞清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又害怕自己背景知识不够,或者是过度解读。

这一部相较来说好理解很多,主线清晰,台词直白,更别提依旧令人惊叹的构图和光影。质感太令人舒适,看完还特意查了一下伯格曼当年用的是哪台胶片机(可惜没找到)。

冬日之光应该是个分水岭,以后观看伯格曼的同时也会读一些相关文献吧。

宗教观和信仰

影片的前十几分钟是长段且直观的晨祷,也许是礼拜日,但这又与第二天依旧做礼拜的场景相违背。我很喜欢这个开头,它不紧不慢地营造出了一个人神相融的氛围。仔细观察的话,每一个信徒的神态都是不一样的,老年妇女是敬畏而虔诚的态度;教堂的管理者则带着些许不耐烦,拽着领带;后来自杀的年轻人和他的妻子,一个眉头紧皱,似乎渴望再次得到天父的怜悯,一个思绪不宁,似乎有点心事。除了这些特意设定的演员表现,镜头的对称性,转移时的过渡,都是在为叙事和情感同时服务,比如镜头多次从人们的背影拍整体教堂的样子,每次回想,我的脑海就飘过神父那句“多么荒谬的图像啊”。

开头的长段奠定了大概的基调,赞美中所带着的沉默,合理中的荒诞,虔诚下的心神不宁,随着情节展开后的补充,本片的宗教观可以确定了。神职人员的怠惰,撕毁面具后神父的狰狞,寥寥无几的信徒,破旧的教堂。

比起一个双向的信仰,这更像是一小群人自欺欺人的狂欢。

女教师的信仰

女教师是一个没有那么坚定的无神论者,她的信仰是一种极端而热烈的爱,她的愿望是“能被允许为某个人而活着”。这种对爱的解释在《犹在镜中》也有体现,信仰不再是一种追求,而是爱。上帝不再是有人形的神,而是一种爱的形式。冬日之光中,女教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却也是一贯付出而卑微的。她被伤害后依旧狠不下心来跟这个狗男人一刀两断,在结尾,不信神的她却匍匐在地,听着教堂的钟声,低喃着“只要我们有某种信仰”。你看,她的信仰也是从自己身上出发的,她的信仰就是“能够去爱,能够被需要”,她的爱就是自己的上帝。

犹在镜中 艺术家和儿子的对话

自杀的年轻人

好吧,许多福在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年轻,但是我真的忘了他的角色的名字,骚瑞。

他死亡的导火索是对于战争的恐惧,压倒他的稻草是从神父身上传过来的信仰的崩塌。那封报纸讲的是对于中国研发导弹的预测,年轻人在这里看到的是弥漫的战火,平静生活被打破的惨状,就像《犹在镜中》那位宁死不迷糊的艺术家一样,他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所以选择了死亡这种解决方式,只不过年轻人的“爱”没有救到他。在他和神父的对话中,神父认为“生活总得继续”,这个观点看似薄弱,但其实换一个出发点,它就会坚不可摧。

从信仰的角度出发,神父选择活下去也许是因为他的宗教不允许他自杀以及对神的信任,这样的观点随着信仰被打破就会很难站得住脚。但是如果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好像就容易理解多了。在加缪的思想中,生活的本质之一是荒谬。荒谬代表了感性的世界,和人无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无力,“生活总得继续”,不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妥协,但是可以作为是一种反抗。在年轻人的case中,可以是“战争来了又怎么样,只要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之前,我都是快乐的,妻子孩子在身边陪伴,我的神在天上看我。死亡从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怎么接受死亡的到来”,可惜神父没有给出这样的指示。(这里说多了)

虽说导火索是恐惧,但这也伴随着年轻人对于信仰的质疑。没有一个教徒不会去质问上帝“为什么会有人受苦”,有些人接受了上帝给的答案,有些人却苦苦挣扎,再也没有走出来。显然,年轻人属于后者。也许他所有对于战争不会爆发的希望都寄托在信仰上,可是在神父那里意识到“上帝的沉默”的时候,他知道没有什么能够救他了,那还不如不忍受内心的煎熬和未来肉体的折磨,所以他抛弃妻子儿女,在冬日的河边拿着一把来福轰开了自己的脑袋,灵魂仿佛也随着那奔腾的河水和呼啸的东风远去。

看到神父的做法真的挺不敢苟同,神父在意识到上帝的沉默以后一直保持着一个恍惚的状态,年轻人的自杀是间接被神父的的怀疑导致的,而他的死也成为了压倒神父信仰的最后一块骨牌。这样的想法对于神父后期可以说是冷漠而尽显人性丑恶的状态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可是我就是不喜欢。神父说没有人真的关心他这个工具人,因为他早就被自己的身份所压抑了,神父身份的特殊性在社会上是大于他这个人的本体的。就比如说在提到和你住一个小区的熟人的时候,你可能会先说“啊他是我狗友”,然后再想到他的工作或者个人特点。可是神父只是神父,结婚的神父,丧偶的神父,生病的神父,这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束缚,迫使神父去承担他本该承担的责任。我的不喜爱来源于,神父在面对一个渴望得到救赎的羔羊的时候,他应该把自我放在一边,以神父去接待这个信徒,因为这是责任,也是使命,自我的纠结绝对不能大于对生命的尊重。也许有人会觉得无论怎么说,年轻人心意已决,都会去自杀。那是他的决定,无人能干涉,可是神父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事实。这是集体生活的代价,也是一个人良知的体现。

说回年轻人,我总觉得分析没到位,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在里面吧。

补充:我知道哪儿不对了!因为我忽略了年轻人海军(还是水手)的身份,所以他并不仅仅是一种处于想象中的恐惧,而是切身经历后的更深层次的害怕和抗拒。

神父的信仰

托马斯=神父

悄悄借用刚刚在某个影评中看到的分析方法,神父的信仰分为“信”和“疑”。从只言片语中可以得知,托马斯的父母从小就希望他成为一个神父,所以这条路可以说是既定,而且并不是他的本意所选择的。女教师在长信中说托马斯对于耶稣是冷漠的,这可能是因为托马斯对上帝的爱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出于一种对于传承的责任和习惯,这就是他的“信”。

而神父怀疑的根源,是他作为船队牧师时,经历过的那些战争带来的腥风血雨。而怀疑的扩散,则是挚爱的离世,他不再懂的如何去爱,他不理解为什么上帝明明应该爱他的子民,却要将这么多的痛苦置身于世人。怀疑是乱线,当人好不容易将其解开后,一般得到的,都是不希望得到的答案。当神父意识到他的上帝是个谎言的时候,光亮了。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

神父说,神是假的,便有了光。

看到这一段我简直忍不住拍手叫好,为了这设计的绝妙和十足的讽刺与荒诞,伯格曼真是太敢拍了,也太会拍了。

接下来的一段我不是很喜欢,就不说了。

质疑社会
质疑圣父
自我怀疑

来到最紧张刺激(并不)的结局,其实这里我疑惑了挺久的,我一直以为结局会是神父沉思地看着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或者是黑色幽默一般地烧了教堂(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居然是神父回到了教堂,对着只有一个“异教徒”的圣殿讲道。随便翻了翻影评好像也没有提到这点的,所以下面说说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坡脚的管理人给神父讲了讲自己对于耶稣上十字架的看法,我认为这是起到转折效果的关键点。管理人认为耶稣的痛苦来源于同僚的背叛,上帝的抛弃,可是我们都知道,耶稣从来没有被抛弃,他的痛苦是奉献,他的牺牲是拯救,门徒的背叛对他来说,仅仅是在背上多加上一条罪罢了。上帝使他三天后复活,因为他背上了人的罪,又得以被净化,而无论耶稣在马概中出生的时候多么像人,他始终是圣子。神父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呢,坡脚人这段话的隐含意思,就是上帝不是谎言,他的沉默也有原因。

而“沉默”这个词很妙,除了少数出现的”谎言“,大部分时候神父都是在用”主为何沉默,主为何抛弃我”去发问。我认为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信仰对于他来说是存在的,可是他的痛苦也历历在目,这或许也应证了信仰的多样性。

再说坡脚人这个角色,他无疑是虔诚的,可是出于某种原因神父不是很待见他,从开头他说想和神父谈谈那里就能看出来,所以当神父纠结的真理从他的口中指出的时候,强烈的反差感扑面而来,究竟是上帝不存在,还是神职人员内心的天平早就产生了偏差,才导致了上帝的沉默?当神父纠结于内心的时候,却忘记了从神的话语中寻找答案,究竟是上帝没有回应,还是他渴望上帝的不回应,以此来逃脱神父的身份呢?伯格曼的电影是很个人化的,他以电影的语言讨论了心中的想法。但既然是讨论,那总有一道光是留给观众进行自我思考的,所以才是哲思类电影,他总是将写下答案的机会,保留给观众。

除了影片半途出现的那闪瞎眼的白光,黎明之光,也是冬日之光。在神父再次选择拿着圣经走上布道台时,天色也在慢慢的随着钟声的敲响变亮,神父说主啊,主啊,主啊,影片陷入黑屏。也许这就是导演对于信仰的态度,或者说《冬日之光》想要传达的态度。信仰不是直觉,不是灵光一现,是一种追求,一种坚持;是如同早晨升起的阳光那样自然发生,又不可抗拒的强大因素;是支撑着你,在即使发现了生活中的痛苦,信仰下的不堪时也能维持平静的力量。

是神,是自然,也是人。

我眼中的信仰

从一个不带学术色彩的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无论什么信仰,都是自我救赎的体现。

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到宗教的时候,他说他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就是自己的神。虽然听上去有点盲目的自大,但是仔细一想,那个被蒙蔽住双眼的,恰恰是我。小时候听物理老师说他的信仰是物理时,还觉得好笑,当我多次把信仰划分到宗教的区域,信仰作为一个没有实体的理念,它就被定型了。比起探索不同的信仰形式,我更倾向于回避这个抽像还需要动脑子的问题,而且当时的上帝在我眼中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看《传教士》的时候还会觉得这是不洁,从而感到罪恶。可是逐渐世界观被完善,怀着一种懒惰而贪婪的心情,我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才突然意识到,也许之前的一切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所以在我的眼中,上帝的沉默不是因为你我的过错,不是因为上帝是个谎言,而是因为信仰已经发生了偏移。

讨论神是否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完美的逻辑辩证还是科学探测,如果神真的存在,他又怎么会显露出让人能发现的马脚,如果神真的存在,那他轻微的举动都可以粉碎所有的推断。讨论或者尝试去证明神是存在的,也许只是为了增强自己信仰的信心,毕竟谁都不想把时间和精力压在一个虚构的糟老头身上。

所以目前我的观点,就是要信上帝就好好信,别磨磨唧唧整些有的没的。不信也别怀着高人一等的态度去批判,有这时间还不如去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

最后再吐槽一下影片中的司法机构,无论是不是自杀,都不应该将尸体交给一个神父去看管啊喂,太随意了吧!!

*想写但是懒得写的:

孩子的象征意义(教堂,发现死亡,教室,妇人的家里,别的电影)

关于《犹在镜中》

 6 ) 我们信仰信仰

我喜欢午后,这样的时候。
窗外面有一棵不辨四季的玉兰树,随风摇碎筛落的光影全部在我们的地板上。
阳光异常明亮,但可以直视。
就像伯格曼给我的感觉。
肃穆、坚忍,但可以亲近。
常常在心里寒冷的时候念给自己听,冬日之光。
也许会是我为独自度过这个冬季唯一的装备。
那是与他相伴的女人吧,我猜。
她直视镜头,像直视你或者自己。
她说,我们只是缺少爱。
我想,彼时,她是否也有淡淡哀怨,对某段感情。
某个人。
弹琴领唱圣诗的牧师偷偷看了看怀表。
又一场关于信仰的盛大仪式结束了。
何其怪的是,不管最后主人公如何叛离信仰、救赎与宗教,
他们仍身处那团激烈的宗教情感迷雾中。
他努力的揉搓手指,为自己的怀疑胆战心惊。
起风了,
树叶和风的拍打发出富有质感的声音。
我忽然想,在寒冷的天气里,落泪应该会损失热量的吧。
等待一束光芒,直到让人有身首异处的错觉。
我已经开始想念这个尚未到达的冬天了。

 短评

信仰像冬日阳光一样惨白无力,牧师也困惑其中。中国无神论者的胜利严重的打击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信仰三部曲的中间作品,伯格曼这是叫人信基督还是反基督啊--

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在充斥着「中国」威胁论调,看似严肃神圣实则滑稽可笑的《冬日之光》里,爱是「上帝」许诺给渴望被爱之人的礼物,可惜,这种轻易就能被中国人感同身受的甜蜜之爱既成了西方男性精神上逃避着的责任,也成了西方女性腹中怀揣着的负担与绝望。这套「叙事」话语明显是擅长「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戏的马戏团小丑抑或《魔术师》伯格曼忽悠抑或安慰「老弱病残孕幼」群体的谎言。接近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扮演上帝的神父自己是一个不信上帝的「爱无能」患者。在主动释放「结婚」信号的情人抑或爱人面前,他高大上的伟岸形象被灵肉分离导致的精神分裂折磨得不成样子。宛如一根不幸的阳具,无法满足这个让女主感到安全的乞求。然而,他婴儿般的示弱(示爱)却能召唤母亲般的怜爱。他顺势将责任推卸给父母,并把自己背叛上帝或者婚姻不忠归咎于他们的呼唤和期待。

8分钟前
  • Muto
  • 还行

4星半,微弱的信仰残烛,宗教性强于《犹在镜中》更为阴冷而封闭,伯格曼将自己前一部影片中的理论“上帝存在于爱中”的反复思索、质疑、甚至推翻。能够切身感受到对于信仰崩塌以及众人背离的悲观绝望,虽然在结尾,“上帝存在”这一理论和信仰仍然维系,但已经摇摇欲坠,亟待解构

1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对白写得真好。两个很棒的段落:Lundberg女士念信,直面镜头难以逃脱;神父与Lundberg在铁轨前停车,神父说是他父母期望他成为神职人员,此时火车喷着蒸汽,头也不回地往前驶去。

1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神的语言是沉默,我想其实人不是在跟神对话,而是跟自己对话;每个人都跟你对话,或者是神的意旨,或者根本只是自己的臆想;而这些对话都发生在法罗岛。

1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相比《犹在镜中》,对上帝的直观讨论减少了些,但还是浓重于《沉默》

21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伯格曼一生不断地相信、质疑、否认、肯定、幸福、痛苦的回环纠缠和激荡,在他和上帝的“摔跤”过程中,他通过影片来表现他幽冥晦暗处的驳杂思想和宗教浩渺感:世人痛苦焦灼、上帝神秘莫测、灵魂低语无奈,许多潜伏在幽冥深处的哲学玄妙通过他的不可言说的混沌和丰富多彩的影像表达出来。

2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没有了《犹在镜中》的复杂外景调度,室内景加戏剧化的表演简直就是神学课,主题是深邃了,可供玩味的余韵就不多。几位主演撑起了全片。西班牙内战、丧偶、伤残……这就是神创造出来的不完美的世界啊。中国人应该自豪吧,我们当年造出原子弹的新闻至少吓死了一个瑞典佬。

2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柏格曼最叫人厭斥的要素集大成…….為什麼自私的男人在他的電影(總)是如此受女人寵愛?

31分钟前
  • 焚紙樓
  • 很差

《犹在镜中》探讨了“上帝是爱,爱是上帝”,《冬日之光》则嘲讽了这观点。同属“信仰三部曲”,延续了上帝是否存在的探讨,但比前作的癫狂更绝望,心如死灰的牧师再无装载盛情的可能,反向信众倾吐苦水。管家说,耶稣被钉死前使徒离弃,上帝不应,在怀疑中死去最痛苦。谈及中国原子弹威胁,有意思。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那個愛著牧師的女人,給我一種除了牧師其他人都看不見她的錯覺。

37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神之默示"三部曲中篇。1.风格极简而质朴,布光精妙,以静止镜头和小景别为主,摄影机对人脸的凝注一如既往。2.冷漠、疏离、傲慢、信仰动摇的牧师解答不了苦难与生死问题(由中国即将研制成功核弹引发的焦虑),亦无法接受玛塔对自己的爱。3.片尾教堂司事自承对耶稣受难时高喊的“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见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后两福音书则无此细节)的思考发人深省,身心的苦难与信-疑的纠结溢于言表。4.八分钟的玛塔对镜读信段落情真意切,中途插入的手中溃烂皮疹镜头则同质于耶稣圣痕。5.牧师发出天问后的一刹那,窗外耀眼的光线兀自笼罩了他,一如马力克[通往仙境]结尾的那道神秘圣光。6.牧师说,每当直面上帝,祂就会变成某种丑陋恶心的东西,如蜘蛛——恍若[犹在镜中]变奏。7.首礼拜详尽展示,末尾则仅有非信徒玛塔一人。(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信念终于垮塌的黑暗时分,一束[冬日之光]倏忽照亮了牧师的脸。呵!上帝不是爱,爱亦不是上帝,怀疑才是。当结尾的钟声敲响,女主角跪下去祈求哪怕一丁点的信仰,我们很难不为之动容。这就是人类吧,在疑惑中苦苦寻觅着光亮。伯格曼不仅用他高超的语言、更用他的沉默轻松地摧毁了我。那是上帝的沉默。

4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上帝都是沉默的,他不为信仰他的人指明道路,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通过神迹来补偿,假如我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信仰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渔民的自杀代表着希望的苍白,信仰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伯格曼摧毁了上帝代表安全感、上帝即爱的概念,这样的上帝形象不过是人的心理投射,应该予以革命,予以背叛。

4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百子湾2016.2.26.7pm 首尾仪式的截然不同与相互映照。可以窥见冷战的重大影响(“中国人要造原子弹”并不对瑞典小镇造成直接威胁,却毁灭了他们对于人的无限发展进步的想象),上帝的沉默与情感无力的结构性仿佛。

51分钟前
  • xīn
  • 还行

宗教仪式越是庄严肃穆,与会者们的小动作越是放大得明显。而后大部分时间里,几乎只有大段大段的台词文本,缺乏肢体语言和表情,甚至连镜头都不移动。吊诡的是,不动镜头的摄影竟然广受赞美(不可否认光的运用确实是亮点)。在这样一部仅有81分钟却模糊了故事性的电影里,伯格曼就是在利用电影做文学。

5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大部分场景在室内,摄影和构图非常讲究。观影时状态不佳,有待重看。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重看#古典、简洁、沉默、肃穆,德莱叶与布列松隐约可见;冬日之微光惨淡稀薄,恰如信仰之岌岌可危,光线变化折射勾连心理转变;构图与镜头都很工整,与牧师职业&教堂氛围契合;他永远在书写亲情的疏离、神性的质疑,父亲的阴影像冬日的雪彻骨一生。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太残忍。教堂里的各怀心事,对上帝的各取所需。牧师是否其实是在聆听世俗的同时为自我的困惑寻找出口?然而当对自我都无法坦诚相见,自我的祷告和施予世俗的祷告是否成为了逃避懦弱的山洞,教堂也已经不再是寻找答案的避难所?这样看来牧师眼中的凡夫俗子或许对于爱的理解其实更加真挚深刻。

1小时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推荐

1.冬日之光,虽然明亮却显得苍白无力,虽然仍有热量却无法温暖人心;2.上帝即是爱,若失所爱,心中的上帝是否还在?信仰的动摇,焦虑的世界,上帝在沉默。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