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八部半》是我心中最爱的电影之一,我心中的神作。
我不是学电影的,更不会拍电影,就连影迷我自认为都不算发烧级别的,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很多人都说难懂费解甚至装逼的电影,不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一头雾水,这是在干什么呀?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看不懂并非它难懂,只是我之前没看过这种电影而已,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陌生感(给人以极度陌生感才应该是所有艺术家最高的追求),从侧面也证明我眼界的短窄,后来我看了不少解析和评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这部电影字面意思上的解读,放心,如果你真觉得它难懂,请对照电影耐着性子看完我的文章,我保证你能看懂《八部半》的字面意思,就是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看完后我保证你不会再觉得它难懂。
下面我们一场戏一场戏来仔细看,跟着我一起!
1.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堵车场面,每个人都百无聊赖坐在车里,主角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饰演,由于很喜欢这位伟大的演员,在下文中我一律写做马塞洛不写圭多)在车里显得非常憋闷,这时车好像出了故障,冒起了烟,他努力想打开车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其实这一切很正常,但接下来一个很超现实的镜头也许会让你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参看下图,也是从这里开始,一切都不正常了。
马塞洛最终逃出了自己的车子,却飞向了天空,如果你用心体会就能明白这也许是一个梦,他飞得那么高,最终还是被人用绳子套住了脚,怎么也挣脱不开,给直接拽了下来,掉进了海里,马塞洛终于惊醒,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梦。往后看你就能明白这个梦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表现马塞洛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皆是如此,他努力想逃离却不可能,只能借由梦境来实现这些,可讽刺的是在梦里他一样不得安宁。
2.马塞洛醒后便一切不得安宁,先是医生帮他检查身体(他正在疗养院休息),然后编剧进来俩人约好在温泉那里见面谈话,最后是马塞洛独自照镜子,他的面部特写终于出现,眼窝深陷,状态显得比较颓废,然后他到温泉那里排队领水喝,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大美人。
注意上图马塞洛这个表情,他的眼光是微微向斜下方的,这是一个思考或者臆想时才会有的表情,而绝非一个男人看到美女后的表情,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接下来会突然出现这个大美人,一切都是马塞洛的想象。八部半这个电影一定要细看精读,大师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白给的。接下来马塞洛与编剧聊起了电影,还巧遇了自己的朋友马里奥和他略显神经质的女友,女友的名字叫克劳迪娅。
3.马塞洛来到车站接自己的情妇,等待时把编剧给他的建议扔在地上,后来又捡起来揣在兜里。一个细小的动作反映出马塞洛与现实格格不入却又没有真正的勇气将它击垮。接到情妇后她求马塞洛给他丈夫找一份工作,然后两人到酒店里玩起了性游戏,马塞洛还帮情妇画眉。
后来马塞洛睡着了,情妇一个人吃东西看书,她无意间往马塞洛这个方向看了一眼,这个动作我认为是老费的电影语言,暗指那个地方将会有事情发生,接下来一幕那个位置确实出现了一个人,但熟悉开头套路的观众肯定知道又要走进马塞洛的梦中了。
4.马塞洛在梦中与父母见面,这一幕很明显,爸爸已经死了,所以他才进入地下,这也与这个梦开始时妈妈的悲伤和马塞洛的掩面哭泣相照应。
然后马塞洛与母亲拥抱亲吻,而后镜头一转,母亲变成妻子,梦境继续。妻子对马塞洛说,我是你的妻子,不记得我了吗?接下来一幕马塞洛消失,只剩下妻子孤独的身影,一句问话+一个镜头反映出两者之间关系异常疏离。
5.回到现实中,马塞洛与各色各样的人谈论各种问题,但是所有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电影,剧本啦,演员啦,酒店啦,我数了,这场戏与马塞洛见面的人共18人,每个人都只有一两句对白,你乍一看肯定一头雾水,那么恭喜你,已经开始进入《八部半》的世界了,因为主角马塞洛跟你一样一头雾水。我不会拍电影,内里的流程更是一窍不通,但就这一段我认为也很有象征意味,就是表现马塞洛内心的乱,需要应付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关系各种头绪,他已经应接不暇,剪不断理还乱。说个题外话,我不知道是否有立志成为导演的人在看了《八部半》之后放弃梦想的,我觉得应该有,不善交流沟通的人我估计很难成为导演,需要应对的事情实在太多,在这个基础上要成就艺术或是大赚票房,无疑难上加难。
还有一点,《八部半》除了在现实和梦境臆想中来回穿梭之外还有一点让人觉得难懂的地方,我认为恰恰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就是他的台词遵循的是生活逻辑(碎片化的),而非电影逻辑(整体化的),举个例子,接下来一场戏马塞洛跟一些人正在吃东西随意聊天,开始谈的是宗教信仰问题,而后镜头一转,两个老男人(其中一个是制片人)正在谈论电影里的飞船问题,然后制片人突然问(镜头没明确给出被问的对象):“你的胆固醇还高吗?”这一场戏下来看惯了一般电影的观众肯定又是一头雾水,这都是在说啥啊?那么恭喜你,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电影,其实我觉得这不难理解,不要太拘泥于普通电影的窠臼,试想你在家跟老婆吃着饭聊着天,难道会像一般电影里把一个事件从头聊到尾吗?日常普通聊天一般来说是没有逻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前一秒说这个菜好吃,下一秒可能就变成明天得参加某某的婚礼了,这不稀奇,而一般电影为了说清某个事或者为了推进剧情会刻意设置谈话内容,一步一步遵循着电影的逻辑,把观众一步一步套在里面,其实反而并不真实,而在《八部半》里老费只是把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搬到了电影里而已,却导致很大一部分带有固有思维看这部作品的观众直接懵掉。
在这里我负责任地说,看《八部本》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固有思维,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用心体会这部电影,你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否则我劝你别看,别浪费时间。
6.接下来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出场,他跟一个老太婆一起变魔术(我们在电视节目上也看过类似表演),小丑问在场的人你们心里想什么,或者钱包里有什么,老太婆蒙着眼却能说的一清二楚,最后轮到马塞洛,老太婆在黑板上写下三个词:ASA NISI MASA(马塞洛的内心所想),小丑问什么意思,接下来顺理成章就来到了马塞洛小时候的场景之中。大人让小马塞洛洗澡,小马塞洛淘气不想洗(说个题外话,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中主角也叫圭多,圭多的孩子也不喜欢洗澡,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八部半》的影响,贝尼尼主演了老费最后一部作品《月吟》),到了晚上睡觉时谜底揭开,那三个词似乎是开启某个宝藏的咒语,折射出现实中马塞洛的某种内心渴望。
7.然后马塞洛跟一个老头(就是之前跟制作人谈论飞船问题的那个)发生口角,马塞洛对老头说你还是以前那个你,老头却对马塞洛说你可不是以前的你了,再次挑明马塞洛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接下来马塞洛回到房间,那个最早在臆想中的大美人再次出现了,马塞洛做起了美梦,却接到电话,对方说情妇生病了,刚刚还在做着白月光的梦,紧接着一粒汗津津的饭粒子就来了,情妇问马塞洛“你为什么跟我在一起?”而马塞洛却在想着别的事情,再次与现实脱节。
8.马塞洛找教父请教问题,没谈几句又开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教会学校时的情景,几个小伙伴怂恿他“我们去看看吧!”
结果小马塞洛逃离学校跟他们来到海边,剧情立即反转,从神圣的教会学校转到妓女的破房子里,一个小孩给妓女钱,妓女开始跳舞,小马塞洛跟她一起跳,旋即被学校逮了回去。小马塞洛被戴上高帽示众,是否让你想起了《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或者想到中国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道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小马塞洛办了这件错事后,他的妈妈表现了极度的伤心和失望,但请注意,他的妈妈在这里跟第一次出现时完全一样,按理说小马塞洛这时候顶多10岁左右(电影里他43岁),30多年前的妈妈应该非常年轻才对,但却跟刚出场时一样老,再次说明了回忆的不可靠,在回忆里妈妈只是个符号,只负责出来伤心,不负责打扮修饰自己。
接下来有一场集体在澡堂的戏,这场戏非常隐晦,我不太明确到底在讲什么,也许是马塞洛拍的电影里的某个片段,也许是马塞洛与宗教的某种关系,主教说“主会宽恕你的罪过,有人会去天堂,有人会去地狱。”这时蒸汽盖住了主教,窗子欢欢关上。
9.轮到马塞洛的妻子本尊出场了,两人见面寒暄非常礼貌像多年不见的朋友却毫无夫妻之感,马塞洛问妻子来了多久了,回答说5天了,我去酒店找你你不在(来了5天才第一次见到丈夫,这难道正常吗?自己去品),对话也证明两人之间的貌合神离。
然后两人跳舞,妻子问马塞洛作品有进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妻子问马塞洛碰到了什么麻烦?注意,这是本片第一次有可能借助马塞洛本人之口说出自己心结的时刻,但紧接着妻子碰到了身后的舞者,谈话中断转而其他话题。
10.接下来制片人等一行人来了,大家一起去了片场,注意,马塞洛独自上了制片人的车,坐在后座,他上去一会儿后妻子才也上了车,却坐在副驾驶,马塞洛旁边则坐着妻子的朋友,再一次体现出两人的疏离感。到了片场马塞洛跟妻子的朋友聊了起来,也第一次直面自己的迷茫,他说自己想做真实的电影,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能名垂千古的,这样才能让他充满激情,但现实却令他困惑。事实上他连跟自己的妻子怎么相处都不知道,跟片场的人关系也比较紧张,是哪里出错了呢?马塞洛自己也不知道。妻子的朋友只能疏导他几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本片的片名叫《八部半》,马塞洛是个导演,但纵观全片你也不知道他拍的电影到底叫什么,对于片子的内容电影里也极少提起,只在这场戏里借别人之口说了电影大致剧情:地球受到核战争摧毁,人类坐着飞船试图到其他星球上避难,可能是一部带有末日题材的科幻片。我觉得,《八部半》之所以没怎么提起这部让导演马塞洛如此头疼的电影到底在说什么,是因为这不是本片的重点,本片说白了就是在讲一个人的困境,面对外部世界时的无从反抗,面对内心世界时的无力之感,这种问题是普世的,全人类的,绝非从事某种职业者独有的问题,所以即使马塞洛不是导演他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因此,那部电影本身是什么显得微不足道。
11.妻子终于来到她该来的地方,刚进房间马塞洛就开始装睡,没一会儿俩人就开始吵架,从对话中能知道妻子已经知道了马塞洛的外遇,说白了这俩人肯定好不了了。
12.下一场戏很有看头,马塞洛跟妻子和妻子的朋友在一起喝着茶,情妇无意间也坐着马车来了,已经知道实情的妻子当然妒火中烧,言辞激烈地谴责丈夫的虚伪,骂情妇是婊子,要是一般电影,这俩女人肯定该干起来了,但对不起,您看的《八部半》,不是肥皂剧,您的期待注定要落空了。我们的主角马塞洛又开始神游天际了,老婆和情妇开始亲切交谈,比亲切的闺蜜还要亲切,进而翩翩起舞起来。
然后就是《八部半》这部戏的真正高潮了,本片中(或者说马塞洛的人生中)跟马塞洛有各种联系的女性汇聚在一间房子里,而马塞洛无疑是帝王般的存在,这里面的女性有:妻子,小姨子,妻子闺蜜,情妇,马塞洛朋友马里奥的女友克劳迪娅,想在马塞洛影片中出演的女演员,小时候那个妓女,还有几个之前影片中没见过的女性,比如夏威夷的黑人姑娘,还有一个穿怪异服装的女孩杰奎琳,后者因不愿上楼陪那个老头(不知道什么梗)而遭到惩罚,女孩有了反抗情绪,而马塞洛淡定地说了句“规矩就是规矩”表明了他的统治地位,但女孩的这一举动显然触动了不少人,一部分女性开始对这位“帝王”喊出了“打倒他!”,马塞洛拿起了鞭子教训这帮女人,而其中几个甚至表现得很享受,进一步说明了马塞洛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当然这是他在本片中做的最大的白日梦),而最终杰奎琳还是上了楼,帝王就是帝王。
注意:
(1)这帮女人中只有妻子自始至终都站在马塞洛这边,在他打女人时仍说“他可真是与众不同啊。”我分析,这是不是说明妻子在马塞洛的潜意识里仍是最爱最重要抑或最特别的那个?或者这才是他最理想的妻子形象:任劳任怨,维护丈夫,不干涉丈夫的任何事,永远处在最中心位置但却绝不过分彰显出来。
(2)此前两次出现的那个白月光般的大美人没有出现在这些女人中,也许是因为她单纯是马塞洛臆想出来的,而其他女人都或多或少曾经出现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白月光只能在自己营造的浪漫臆想中独自存在,不能带一点烟火气;再也许这个女人确实存在但在马塞洛心中是个特殊的存在,所以在马塞洛的潜意识里不会把她跟任何女人放在一起,而只会出现在另一个空间里,那里面只有白月光和他自己。后面的剧情证实这个女人是真实存在的,后面再讲。
总而言之,这场奇幻大戏再次表现出马塞洛幻想掌控一切,却在现实中处处无力,输得很惨。
13.马塞洛跟一群人在剧院里,他身边有最早出现的编剧,妻子,妻子闺蜜和小姨子,还有一位应该是喜欢马塞洛妻子的男性,他在前面的戏里也出现过,编剧一直在叨叨,马塞洛大手一挥对他实施了绞刑(当然仍是他的想象)。后来制片人来了,他们要在一起进行演员试镜,结果进来的女演员的穿着跟马塞洛情妇的一模一样,镜头马上给到妻子的面部特写,妻子微微冷笑了一下,而这边马塞洛的表情更多是厌恶,可能是根本看不上这个蹩脚的女演员,可能是对自己一团糟的生活的厌恶,与妻子的关系危机,对自己作品的无力进行,都让他心中充满厌恶。然后另一个女演员在台词中讲出了马塞洛妻子之前关于丈夫撒谎的话,妻子可能因为受不了也可能因为累了而选择离开,然后她跟丈夫在剧院过道里进行了在《八部半》现实层面里最后一场戏,最后她撂的全是重磅炸弹:“我们该结束了,这次我保证不会再回心转意了(证明已经回心转意多次了),你可以去死了!”马塞洛听后径直回到了剧院,他们的夫妻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然后有人来到马塞洛身边说自己是克劳迪娅的经纪人,你们15年前见过的,克劳迪娅(跟马塞洛朋友马里奥的女友同名)就是马塞洛臆想中的那个白月光,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大美人,对于她跟马塞洛的关系剧中没有说明,应该是马塞洛年轻时认识的一个女演员,她的美貌在马塞洛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想在自己的电影里给她安排一个角色,除此之外我没看出更复杂的东西。
后来马塞洛在克劳迪娅的车里极尽赞美了对方的美貌,给她讲解了自己想在电影里为她设置的场景,她穿着那件白衣服(并非现实出场时的黑衣服),像月光一样温柔,但接下来剧情马上反转,克劳迪亚识破了马塞洛的虚伪,他根本没为自己安排角色,马塞洛也承认了这一点,非但没有她的角色,马塞洛干脆想把所有人遣散了,换句话说,他想放弃这部电影了。然后剧情再一次翻转,剧组找到马塞洛,制片人准备办个舞会庆祝开拍,电视台,广播台,还有国外记者都会来,一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在了马塞洛的脖子上。
14.接下来就是庆祝会的场景,第一个镜头让人不禁想起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拥挤的车辆也折射出马塞洛的心乱如麻,他以一种搞笑的极不情愿的姿态被人架到了庆祝会现场,真不清楚他到底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罪犯。
接下来一连串镜头是各种人的各种问候和问题,别说马塞洛,就是身为观众的你估计都有点受不住了吧,几百万只苍蝇嗡嗡嗡的感觉,马塞洛已经受不了了,这时有个人走到正在胡思乱想的他身边说:“我放你右边口袋里了。”马塞洛听后钻到桌子底下,在一群嘲笑谩骂声中对自己开了一枪,注意一个小细节,如果上边的右边口袋没翻译错的话,那这就是费里尼给观众开了个小玩笑,因为马塞洛是掏左边口袋拿左手开的枪,证明右边口袋并没有枪,也能证明这一切又是马塞洛自己心中所想(或者说这也是个梦)而非现实。
15.看到上一幕这么乱糟糟的画面,如果你有了之前的经验,应该早就明白这又是马塞洛奇幻世界中的场景而并非现实,开完枪后场景终于被拉回到现实之中,压根没什么庆祝会,马塞洛决定把所有场景全部拆除,并跟剧组人员道了别,编剧也表示他支持马塞洛的决定,并说:“生命本来就有好多疑惑,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呢?”然后跟马塞洛在车中讲了一通大道理,与此同时,马塞洛脑子里又开始腾云驾雾了。最后的终极臆想拉开了序幕。
16.最后的场景,本片中出现的所有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出现,事实证明妻子在马塞洛心目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一场戏里他独自牵住妻子的手也证明妻子的与众不同),诚然,马塞洛也只能在想象中与妻子,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这最后一幕就是马塞洛心中的伊甸园,没有烦恼,没有冲突,没有焦虑,只有爱和快乐。
17.最后的最后,小马塞洛与几个小丑式的人物一起演奏乐器,证明了老费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生钟情于马戏团,那才是他的伊甸园,当然,也是回不去的伊甸园。
我对《八部半》的解读到此也结束了,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单纯的电影,就是描写一个导演或者说一个人的外部世界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状态,由此交叉对比拍出的一部电影。无论外部现实还是内心现实都是现实(或者说现实的投影),所以我姑且称《八部半》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电影。细细看,慢慢品,它真的很难懂吗?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字面意思不算难吧?还是开头那句话,我不是学电影的,更不会拍电影,我觉得作为普通观众,把字面意思看通顺也挺好的,不是吗?
最后再谈一点,有些人说《八部半》是很多个梦组成的电影,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准确的说,它是由现实,梦境,臆想和回忆一起组合拼接的一部含有梦幻色彩的艺术电影。而且你细品后不得不佩服费里尼艺术世界的奇妙精微,《八部半》里的梦拍的确实很像梦(主要是开头的那两个梦,事实上该片中非常明确的梦就这两个),因为没什么逻辑性,它不受马塞洛控制,有些不太会拍梦的导演会把梦拍的很有逻辑性,这就非常假;但反观臆想就不同了,臆想受马塞洛控制,所以片中的臆想片段几乎都非常合马塞洛的心意,不会像他在梦里或者回忆里那么尴尬,这一点特别真实,所以我才说《八部半》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非常写实,写真的现实,写梦的现实,写臆想的现实,写回忆的现实,写它们揉杂粘合在一起的现实,灌铸在一起成就了这部高超的艺术品。
费费真英雄也!
在通往电影圣堂的荆棘路上有着一道坎,它叫《八部半》。之所以称为“坎儿”,因为迈过它的确要下功夫。晦涩难懂,且不说把它看明白,光是认真的看一遍就不轻松,以至于不少人撑不到半小时便弃了。有朋友告诉我他看此片前的一些准备:1 选择一天精力最充沛的两小时,冲好咖啡,看前先喝上一杯;2 将手机调成静音置于视野之外,并关闭电脑里各种可能让人分心的聊天工具;3 定好闹钟,从影片放映开始算起,每隔半小时响一次。他的描述无非是想告诉我这是一部效果显著的催眠神片,清醒得把它看完不容易。既然看得这么累,那为何还不肯撒手呢?不服呗,文艺青年哪能那么容易就放弃,更别说大群跟着尾巴后面附和的伪文青了。在影史上,《八部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众多电影人奉为经典。既然是经典就有它的存在价值,别人能看出来,你却看不懂,这不好怨作品,只恨自己逼格不够高了。现阶段我把能看到的东西先写下,等若干年后格段上去了,再浪子回头,那就金不换了。 导演的三大件:视听语言、剧作和表演。其中,我最看重视听。《八部半》的视听是杰出的:运动摄影、场面调度和配乐都能称得上经典。 开篇第三场戏疗养院的外景,第一个镜头的起幅是两个女人(远景)向画左走,摄影机跟着她们移动(镜头运动的速度快于演员的)。当她们快要从画右出画时,画左的前景出现了一位拿扇子的女人。两个视点交替,景别的变化从远景变成近景(景别的大跳跃)。镜头继续左移,划过前景的女人,焦点迅速给到景深处朝画左走的黑衣女人,景别又一次形成了大的跳跃,从近景变回远景。接着画左出现喝水的老头近景(远景-近景),焦点给到他。他喝完水朝画左方向走去,镜头跟。老头走到妻子身前停住,镜头继续左移。后景立即出现了一位疾步行走的神父(近景-远景),他引领着镜头继续向左移动。紧接着画左前景出现了一位撑伞的女士,由她领着镜头,她起身并坐到两位妇人身边(远景-中近),镜头继续左移。这里有个表演上的小瑕疵,仔细观察三人中最后出画的那个女人,因为缺乏信念感,眼神和表情出卖了她内心的不自然。这个镜头的落幅停在指挥家的近景。总结:就这一个镜头包含了摄影机的横向运动、镜头内部的纵深变化(焦点的运动)、众多群演的运动,所有运动结合在一起让画面充满活力。此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景别的变化:在一个镜头内部,画面的景别完成了多次大的跳跃:全景-近景-全景-近景。。。景别的改变丰富了画内的视觉元素也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很多电影都是通过蒙太奇来完成这一变化,特别是大的跳跃(例如从远景变到特写),而用一个镜头就将它们囊括其中,较比蒙太奇,它增强了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摄影机的运动是要创造含义的,这一镜里每个演员的出场都引领着镜头的运动,特别是前后景的交替更像是一场接力赛,从前景的演员传递给后景的演员,再传回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创造了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蹈设计理念。再配合着音乐《女武神的骑行》,摄影机和演员如同舞者般翩翩起舞。这个运动镜头拍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反复排练演员、摄影机、焦点三者的移动速度,无论是谁稍有偏差,就得重头再来。像这种跟着镜头里的人物来移动摄影机是非常考验导演场面调度的能力,欠点火候就会显得刻意。而这在运动长镜头里表现的更为明显。 说到长镜头,我倒有个疑问,这场戏费里尼为什么不尽可能拍成一个长镜头呢。影史上像这样通过一个长镜头来高度概括场景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赎罪》里敦刻尔克海滩的恢弘景观,《鲸鱼马戏团》里暴徒夜袭医院的残冷窒息,《我是古巴》里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好家伙》里七弯八拐的巷子等,不胜枚举。长镜头是最能体现剧组各部门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是导演施展才华的秀场(当年杜琪峰仅凭《大事件》开场的七分钟便拿下金马奖),为什么在这里费里尼不用呢?如果拍出来,那必定是影史长镜头的又一经典案例。 接着往下顺,当男主角Guido取完圣水走下阶梯(大全景)镜头跟着他的动势下降,画右前景从下而上出现了影评人巨大的背影(近景)。又是一次在一个镜头内部完成景别的大跳跃,气势恢宏。切镜头,影评人开始批评Guido的电影,画面起幅是他的脸部特写,他边喷边向画右移动,镜头跟。观众听到了Guido的画外音但并不知道他在哪。等影评人再向前走了一段之后,我们看到Guido坐在画面右下角。注意了,这里导演特意给影评人在表演上设计了一个右手扶椅子的姿势,于是在整个构图里Guido处在他身体的包夹之中,表示影评人滔滔不绝的批评将Guido吞噬,含义一目了然。非常规构图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关系。当影评人掏出笔记递给Guido,画面的起幅是影评人单人近景,镜头跟着他的动势摇至两人中景。随后Guido听烦了他的批评,嘴上说着谦让的话,其实心不在焉。镜头该如何传达这个情绪呢?Guido弯腰,镜头推上前至Guido单人中景,构图将影评人排除在外。紧接着Guido看到远处的朋友,他立刻坐直,但画面并没有回到Guido弯腰前他和影评人同时在画框里的那个构图,而是镜头一直保持着Guido单人中近景。直到Guido离去,影评人也未再在画面里出现过。镜头这样安排表示Guido对他的批评根本没放在心上,等镜头一转,Guido和他朋友同时出现在画内,他的心早已飞到朋友那去了。总结:高明的镜头运动不仅是跟着演员表演走,更要跟着人物内心走。其实这也符合之前提到的:摄影机的运动是要创造含义的。一连串极为讲究的运动镜头显示了费里尼细腻的心思。 跳一段,谈谈导演在视听语言上对镜子的运用。有场戏Guido和情人回到房间调情,画面起幅是情人后脑勺的单人近景。此刻她站在窗前,Guido的画外音引得她回头。一次简单的亮相过后,情人朝画右走,镜头跟拍,她走过一条弧线在面镜子前停下。镜子里映出情人的脸,并反射出画外空间里Guido蹲下。镜子通过拓展画外空间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同时它第一次交代了两人的位置关系。接着,Guido要情人补妆,情人转身又走了第二条弧线停在了第二面镜子前。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Guido正躺在床上,镜子第二次交代了他的位置,是在情人的背后。Guido提出要给情人化妆,于是情人走出了第三条弧线,站在Guido身前,画面落幅是两人的近景。总结:这场戏从演员调度方面来看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两人的“靠近戏”,“靠近戏”的拍法很多,费里尼不愿把它拍简单了,通过两面镜子让女演员走了大半个圆再和男人相遇。如此“漫长”,用意何在?两面镜子是关键,拍室内戏时画面空间容易受限,有了镜子便能展现出画外的空间,丰富了构图。同时,这一镜Guido的三次出现(前两次是镜像,最后一次是真身)给他俩的相遇增添了趣味,也与两人的互相调情相得益彰。场面调度包含了摄影机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费里尼的场面调度水平很高,以至于之后很多影片相继效仿了这个镜头的创意。这是个能让我看醉的镜头。 《八部半》里那些牛逼闪闪的运动镜头和场面调度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再翻出来研究依然具有价值,这也是它为什么被奉为影史经典的原因之一。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影片结尾,Guido参加新闻发布会,一大堆记者追着他提问,手持摄影,镜头模仿Guido的主观视角。画面起幅是一名女记者(近景)对着镜头(Guido)喋喋不休,镜头一甩一名男记者入画继续向Guido提问。与此同时从景深处跑来另一位女记者,她和男记者走了一次交叉错位之后,镜头跟着她向前运动。这三人都是眼睛看着镜头表演,毫无疑问镜头代表了Guido的主观视角。但随着女记者眼神看向画右,镜头顺时针转过九十度,画面景深处出现了Guido和同事们从画右入画,疾步前行。镜头立刻从主观变客观,之前还是主观视角的主角在极短的时间内竟出现在画面的后景,犹如变魔术般的场面调度运用到当代影视作品里都会让人眼前一亮,更别说是在半个世纪前了。 说完了“视”再来聊聊“听”。受影片拍摄时代的技术条件所限,声音用的是单声道(影片拍完的两年后杜比公司便推出了立体声,《八部半》没赶上有点遗憾),所以放到现在来听,声音略显呆板和单调。大家都有这样的观影经验:老电影的台词(人声)声音听起来很单薄,而现在电影里的台词声音都比原来的浑厚细腻。这一方面是由于同期录音技术的提升,话筒拾取人声的频段比原来更宽,尤其中低频还原更加真实;另一方面,声音后期技术也在提升,通过工作站就能方便调节声音的各个频段,达到录音师想要的声音效果。《八部半》的台词、声音动效、环境声这三大块儿同期素材用得很少,基本靠后期制作去弥补。这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声音听上去不真实。影片大部分台词缺少了该空间下应有的延时和混响,环境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本被音乐“掩埋”(以后有时间可以单独拿出一部电影跟大家聊聊环境声在营造电影场景真实感中的重要性)。以当代电影声音的制作水准来衡量《八部半》,那它的声音远不如画面来得精彩。甚至在有些镜头里,台词和演员的嘴型都没有严丝合缝的对上,这简直是当代电影制作中不敢想象的技术灾难。
好在本片的音乐为“听”弥补了缺憾,同样是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尼诺罗塔,写出了精彩的配乐。熟悉费里尼的影迷都了解他从小就对马戏团和小丑情有独钟,尼诺罗塔将这两种元素融入配乐,在表现梦幻的狂欢和荒诞的气氛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影片中不少配乐是由一条主旋律衍生出来的:有古典版、爵士版、民谣版、舞曲版等。影片尾声的狂欢段落《La Passerella d'Addio》是对全片主旋律的总结,轻柔悠扬的管乐引出五个小丑登场,随着他们绕场一周,音乐渐入佳境,配器加入了军鼓和定音鼓。当大幕徐徐拉开所有演员出场时,军镲、大鼓、圆号等“重型”乐器蜂拥而至,乐曲节奏逐渐加快,将整个狂欢气氛推向高潮。本片除了尼诺罗塔的精彩配乐之外,费里尼还选用了瓦格纳、罗西尼等人的经典作品,这其中也有不少趣事值得一提: 1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影片里竟两次使用足见费里尼对它的喜爱):看的电影多了自然就会发现这首曲子经常会被导演拿来用,最著名的当属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了。有趣的是他的《教父》配乐也是尼诺罗塔,不知道科波拉是不是受了费里尼的影响,至少他们都曾用过同一个作曲家。《女武神的骑行》源自西方的一个神话故事,大致内容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不过有一点,故事里的女神被火神围困并预言:第一个唤醒她的男人将娶她为妻。类似的情节在《大话西游》里也曾出现,紫霞被牛魔王围困并预言:第一个拔出我宝剑的男人就是我的如意郎君。试想《大话》那段如果配上《女武神》,星爷身披金甲圣衣,脚踩七彩祥云前来营救紫霞仙子,那就是另一番风味了。其实,东西方的神话故事大致都是这个样子。 2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这首曲子在影片开头疗养院那场戏Guido的出场时开始出现,等到Guido遇到好友马里奥以及他的女友时,曲子的第二主题响起。这段旋律优美惬意,再加上导演特意让这位姑娘卡着拍子抬起头,顿时美艳十足。三十四年后横空出世的《泰坦尼克号》里,温斯莱特的出场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尼诺罗塔的《Gigolettes da "La Danza Delle ...》:来自影片中那段著名的舞蹈场景,Guido的好友马里奥和情人跳舞,音乐充满六十年代节奏摇滚和爵士Swing的韵律,可以看出费里尼对于爵士乐的喜爱。三十一年后另一部惊世骇俗的影片《低俗小说》里,文森特和蜜儿升级版的舞蹈向费里尼致敬,就连选择的音乐旋律都非常相似。昆汀致敬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后人致敬的对象,一年后,在《百变星君》里星爷就来了一次。 常听人说这世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同样,一部电影要称之为经典也要扛住时间的洗礼。影史百余年,时至今日,多少影片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传世佳作犹如大浪淘沙,且看且珍惜。喜欢《八部半》的人不会多,但喜欢的可不一定都是真心的。在各大电影论坛上看过不少关于它的影评,实用的不多,不闷不文青的跟风者倒是常见:复述剧情(这是我最不理解其存在意义的一类影评),粘贴费洛伊德的理论,侃侃而谈婚后夫妻关系维持的方法、牵强附会联想佛教文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大言不惭悟懂费里尼的意淫心态,生拉硬拽自己做的黄粱美梦,更有甚者从男主佩戴的镜框扯到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其实这从另一面也验证了《八部半》的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让人郁闷的还是那些自称看懂此片的人,实际上他们也才看了一遍而已。记得小学作文课上,语文老师给那些毫无意义纯凑字数的文章起了个非常生活化的名称,叫“挤牙膏”。现在看来,真心祝福那些跟风者,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别让自己又退回到小学生的水平。如果实在拦你们不住,劳驾下次挤的时候多走点心。另外,此类人群还有个共同爱好,逢文章结尾必要直抒胸臆仰天长叹:我们离大师还有多远? 那么我来告诉答案:有多远,请滚多远。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反法西斯的產物,它醞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維斯康堤的《驚情》被視為第一套「新現實主義」電影),興起於1945年至1951年這幾年間,以真實深刻的思想蘊含和紀實性美學構建,突破了西方電影熱衷編織故事的戲劇化套路。而在此其中「橫空出世」的費里尼,產生了對整個運動頗為深遠的影響,因為他不僅是「新現實主義」標誌性電影《不設防城市》的編劇,也因他1954年的《大路》(La Strada),由生活的寫實轉向到內心/精神的寫實,導致了「新現實主義」往「新現代主義」(或稱為「現象學現代主義」)演變的正式開始。
段落零散化的《大路》跟《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的結構其實有些相似,它對情節的拋棄,符合了「新現實主義」有關復原性敘事的定義;但從另一方面看到,費里尼還於《大路》內,對「心理上」或「形而上」的現實,投以不少關注的目光。區別於那時新現實主義導演的做法,費里尼將主角人物的設置,賦予了更多具寓意、哲理的影射,而非一味地同情;弱智女傑索米納開始像無知的小動物,但在感情上卻比粗魯的充滿獸慾的贊巴諾成熟得快,從三位主要角色的設定,可以感知弱智女傑索米納代表人性應有的光輝,粗手粗腳的贊巴諾只是被「物化」的代表,而無私付出愛的「瘋子」則成為了天使的替身。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巴贊評論到「費里尼象徵永無止境」,他的象徵已是他的慣用手法,也是其「個人化」寫實的重要標記,而他自《大路》起,正式定下了自己的電影方向,並且為下一階段愈來愈「形而上」的精神之旅,做好了充分的熱身準備。
1963年上映的《八部半》,是費里尼確立自我電影觀的重要陳述,那被電影製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主人公古依多(由馬斯楚安尼飾演),仿如當時拍完《露滴牡丹開》後,深陷創作困境的費里尼之真實寫照。當然,認為古依多就是費里尼的看法並不完全正確,他只在影片內表現出費里尼的其中之一部分生活或精神狀態,而非費里尼的全貌。影片將電影鏡頭探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徹底地建構了一種非客觀的「現實主義」,它比英瑪·褒曼的《野草莓》再進一步,不僅是關於人的夢境,更表現了人的整個心理狀況。《八部半》的故事主線毫不連續,又沒有時序上的統一,思維在過去回憶與想象之間的跳躍也是史無前例,但這符合人意識無定向的流動,或於夢中常常發生的,過去與現在不斷閃回穿插的體驗。
費里尼對影片的刻畫明顯受到了精神分析學和分析心理學說的影響,主人公古依多與情婦卡拉做愛後,母親進入了他的夢中,並切換到墓地的畫面(代表主角內心的罪疚感),這時古依多身穿的黑色帶斗篷衣服,便是他學生時代所穿過的;斗篷衣服穿越了時空,打破了前後出現的順序,成為「夢」任意發展可又會具內在聯繫的一個「符號」;而主人公在此夢內擁抱的母親忽然變成妻子,又暗示男性的「俄狄浦斯」戀母情結。從小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古依多,總無法視一個女性為完整的整體,他有一位外表優雅、頭腦聰明的妻子,但他卻很難與妻子溝通;他有一名火辣能勾起他慾火的情婦,但情婦豪放艷俗,品味亦與他不相符。古依多的妻子、情婦、母親、奶媽,以致童年時看到的豐滿妓女,都是他心目中完美女性形象的一部分,然在現實裡面這一女性從沒有出現過,他唯有虛構了由克勞黛·卡蒂娜扮演的白色繆斯(如《露滴牡丹開》中的大波影星或聖母形象),希望從其身上獲取到安慰,幫助他渡過創作上的難關。
古依多被讀心術師形容他當時混亂內心的ASA NISI MASA,可解釋為anima靈魂的意思,這詞語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概念內,又表示「女性化的一面」。榮格於研究人的集體無意識時,發現無論男女的無意識中,都好像有另一個異性的性格潛藏在背後,每個男人身上應該也有自己的anima,男人幻想一個女人即稱作anima投射。影片中的古依多,體內的anima投影到了理想女神Claudia身上,從而使自身陰陽同體的心理現象表露為男、女之間的共處,因此,我可以大膽地認為(也是很多評論忽略的一點),古依多和Claudia其實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亦能當作是兩個平行的角色。
意大利著名劇作家皮蘭德婁(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對費里尼的影響顯而易見,他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通過雙線索的劇情,混淆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令到現實被虛構否定,也令到虛構超越了現實。皮蘭德婁的此劇和費里尼的《八部半》,跟一面鏡子相似,我們未必分得清鏡前的自己或鏡內的虛像誰更會是真實。這可聯繫到費里尼與皮蘭德婁的創作作品,其主題雖涉及到另一部不完整的藝術品,但整部劇本身的構思是完整的,表面講述古依多無法完成一部科幻電影的《八部半》,實質交代了他經過重重迷惑最終接受自我的心路進化歷程,費里尼以此手法很可能在寓意著,觀眾認為的主體不一定是最完整、最真實的部分,有時潛藏在我們意識底下的力量(即潛意識),才是更瞭解、更能認知自己的部分。
出現了很多次鏡子的《八部半》,暗示著古依多「人戲不分」,也暗示著「影片中的影片」就是本片的鏡像結構。電影內那個會對前段情節進行評述的影評人角色,仿如一面放在戲外、戲內或戲中戲的鏡子,還有主角們在劇場裡面,看著扮演自己的演員試鏡的時候,鏡像的語言被運用到極致。古依多身為費里尼鏡中的一個替身,他在電影內也有一個虛像,就是他的理想女神Claudia;身穿白衣代表純潔的Claudia,只在古依多的幻想內浮現,然現實中的Claudia卻「更換」了黑色晚裝現身於劇場實地,血肉豐滿地與她象徵的角色錯位。費里尼的「鏡子」映照了夢和真實,亦映照了內心的混亂,片末記者會上的桌面被設計成一塊大鏡子,以及電影接近中段時的走廊,安上令場景能延伸的落地鏡,都反映著主人公當時感受到的困惑。除此之外,少年的古依多因看妓女跳舞而被神學院的教士追捕,和結尾他被捉去記者會的一幕互為呼應,這種對比,如回憶跟未來/幻想在鏡中的對照,更可切入到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內,有關夢與現實總有著相似性的解釋(榮格思想的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千萬年的智慧和生活經驗的積澱,而歷史是輪回發展的,或許我們今天遇到的事情,在千萬年前就以某種形態發生過,這些事情在人類基因中傳遞下來,深藏在潛意識內,當環境改變出現刺激時,我們潛意識層面的這些東西就會被喚醒,產生了我們常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
費里尼的不少作品,都會帶一些對宗教諷刺的橋段,當紅衣主教身後的鄉村婦女撩起裙子粗魯地走過,她與天主教嚴格的規範規程形成鮮明對比,也令到古依多記憶中那在沙灘為男同學表演艷舞的妓女形象浮現眼前。沙灘和遠方的大海,表達著一種鄉愁,而教士的捉拿、懲戒,滋生了人的恐懼。費里尼刻意將年輕教士塑造成像法西斯主義擁護者般的肆虐,也將近乎全白的懲戒空間和獨立的懺悔室,設計得既冰冷又有點恐怖感。在小古依多從懺悔室走出來看到聖母像的時候,她的臉居然就是成年古依多在酒店遇見的美女(電影前面的一幕也是將電梯佈置如懺悔室,接著便看到寬敞的酒店大堂),這揭露了古依多看待女性的兩種態度,一類視為聖女、一類視為妓女。宗教影響了他對女性的觀念,其性行為可理解成他對天主教學校抑制性道德觀的反叛結果,之後古依多幻想自己一生中所有女人齊集在後宮中侍奉他的場面,就是他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慾,轉換為對女性操控的具體表述。
此外,主角第二次與紅衣主教會面的桑拿浴室裡,到處彌漫著蒸汽,混淆了現實與虛幻;語氣生硬的服務生下軍令般指揮著客人,人們裹著白色床單,默不作聲地被其驅使,緩慢步下古老的石階,如似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如下圖)。被主教召喚出「地獄」的古依多,透過一個小窗,看到主教瘦骨嶙峋、柔弱的一面。按照費里尼的構想,古依多原本要拍一部涉及神職人員帶領眾人登上太空船逃離情節的科幻片,如此有著濃厚宗教性的故事,最終古依多都無法把它拍成,一切都意味著,信仰之路對他來說根本行不通,然而被還原普通人外表特徵的主教,說出的一段話語,到結局時還會用得上,這段話雖像來自過去,但卻充滿預見性地點出了主角或很多城市人所遭受到的精神問題。
《八部半》內的不少場景,都能叫人如此地難忘,像古依多閃回兒時農場的生活,洋溢著溫暖,而愛與安全感,正是他成年後所缺。電影神奇的咒語anima或有另一層意思,如《大國民》中的玫瑰花蕾,象徵童年的純真、希望,揭示著對那些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好事物之渴求。而釋放古依多快樂回憶的anima,猶像母體給予他心理上的安慰,為其逃避生活和創作中的困境預留地方。但現實殘酷,古依多的情婦再怎風騷,也難取替少年時令他性啓蒙的妓女;且代表心中女神的Claudia穿著黑色晚裝真正現身之時候,更致使了他幻想的破滅或於心靈中產生了一條溝壑。
費里尼用一個導演陷入創作危機的故事,來傳達這真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所帶給人苦惱與茫然之感,這像影片的開場,古依多夢見自己就快窒息,他於是極力逃出車外,冉冉飄向空中(令人想到《露滴牡丹開》內基督像飛躍羅馬的畫面),卻突然被記者和經紀人用繩拉回了地面,讓他又再次跌入到真實的噩夢裡面。古依多所拍的科幻片,其實跟Claudia一樣,是兩個能互相轉換的本喻體,我們可這樣認為,他的電影即指代女人,女人即指代他的電影。戲中試鏡會的不歡收場,接著是真實的Claudia出場,就如Jean-Max Mejean評論到「費里尼把實體和意義賦予給那些與真實剝離的東西」,而主角被自己的逃避、肉欲所虛空的精神危機,便由此的打破中更凸顯出來。
《八部半》的編劇之一Ennio Flaiano,曾建議將電影命名為《美麗的混亂》,當古依多第一次在酒店大堂的那場戲,令其人生亂作一團的人物,通過一氣呵成而追隨著他的鏡頭(暗示古依多走不出這些人的包圍和混亂的生活框框),不斷進入他的世界;還有試鏡會上古依多的妻子離開了劇場,不僅說明她無法忍受古依多的電影,更意味著她再也難以接受其愛說謊的丈夫;這時,古依多望著妻子的離開,卻仍是選擇了電影(謊言),回到去劇場,爲了表達他的心緒不寧、坐不安定(可他離開不了、走投無路),電影的剪輯、切換令人眼花繚亂,也起到了一種神秘的效果。在超現實的後宮幻想中,古依多一生遇見的女人們集體起哄反抗,以及影片尾段的記者會上,夾雜多國口音的記者一擁而上、輪著發問的場面,都說明了他碰到創作的焦慮和煩躁,一切並不順心。可是古依多最終拿起寓意秩序的長鞭,馴服了這些女人,也驅趕了心中的混亂,片末他的自殺不是終結,而是重生,如開頭他逃出車外、逃出擁擠的馬路,呼吸到沒有「混亂」的自由空氣。
費里尼常說:「我是小丑,電影是我的馬戲團」,他喜歡在其作品中用流浪的劇情尋求著生命的意義,而「馬戲團」便是他流浪的避難所,使他感受到不再孤獨的慰藉。《八部半》可看成關於人的靈魂穿梭在回憶、幻覺與醒覺之間的流浪,而電影的結尾,馬戲團的進場(團員還包括一名讓觀眾想起古依多童年時期的小男孩)、歡樂的遊行場面出現(費里尼電影的特色),又表示著對這趟迷失之旅的一種化解。
在古依多虛構的自殺行動之後,Claudia和他生命中遇到的人物,都穿回/穿上了白色衣服,往相反的方向走過去,費里尼用這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位置告訴觀眾,本片的主角最終也從混亂中接受了與問題的同在、接受了理想與真實的落差。古依多於最後的一個夢裡面,戴起著象徵「導演」角色、象徵靈感重現的帽子,拾回了他對創作及生活熱忱的話筒,而馬戲團樂隊內的年少吹奏者(也是穿著古依多學生時代的那款服裝,只不過衣服由黑色變為了白衣,代表著他的再生),走到去帷幕前,猶如電影的開始,帷幕漸漸拉開,跟著所有角色從飛船發射塔上走下來,這和蒸汽浴室內人們集體「入地獄」的場景形成鮮明對照。古依多的作品原來打算令到人類坐著飛船逃離地球,但《八部半》本片卻是召集回大家「重臨」到這世界,即便紅衣主教說過人世間一切都是憂愁,可費里尼也都要讓古依多,或無法到達天國的人們領悟到,生活於此處仍未儘是絕望。
負責《八部半》配樂的尼諾·羅塔,用快節奏、「快進式」的舞蹈音樂不僅襯出人物混亂的內心狀況,也跟主角走路時喜歡跳幾下舞步的微妙動作,以及他仿似大小孩般的心理狀態(因有「俄狄浦斯」戀母情結的緣故)相輔相成。電影內古依多閃回的童年段落,溫馨的配樂起到很重要的調和作用;再有是開場不久、以及古依多馴服女人們時,醒神地插入華格納壯麗的《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都如神來之筆,為本片油上了教人印象非常之深刻的色彩。
「運鏡」功力爐火純青的費里尼,有時只需用很簡單或貌似很平常的影像處理方式,即可「騙」到觀眾。在古依多和其妻子即將入睡前的那一幕,通過對他們推得很近的鏡頭,令大家造成了以為二人同睡於一張床的錯覺;直到緊張的爭執氣氛加重,鏡頭的拉遠,我們才清楚看到二人分別睡在不同的床上!費里尼借此畫面,揭示著夫妻倆已經不再貼近的心靈距離,類似讓人玩味的影像,還見古依多跟真實的Claudia雖同坐在一輛車上,但由於他們身上的光影效果有異,致使二人像處於不同的空間之內。電影首次出現療養院的一幕,平移橫向運動的鏡頭,就把這地方各色各樣的人物攬入其中,而畫面與音樂融為一體,攝影機的穿行如跳著芭蕾,被某些評論稱作是「舞蹈動作」(Choreo-Graphic Movement)。費里尼的影像,很多時都會有它的隱含意思,佳例是古依多等待他情婦的到來,火車緩緩進站,我們先看到教士、婦女和一名小孩下車,寓意著道德和家庭觀念的進入,跟著是情婦的亮相,道德和家庭觀念被打破,令到古依多下意識地回頭望一望,暗示他心底內仍具有的犯罪感。《八部半》的黑白攝影,排除了色彩的干擾,有利呈現這些暗示,而拋棄傳統操作理論的攝影師Gianni Di Venanzo,用自由隨意的打光方法創造氣氛、展現了代表人物內心的光影,也是費里尼「新現代主義」風格作品的很重要一環。
「形散意不散」的《八部半》,探索了藝術創作的神秘角落,更探索了個體意識之島下的那片「海床」(即集體無意識),這些探索問題是嚴肅的,然而影片卻有用喜劇的手法,諷刺人精神的貧困。熱衷熱鬧馬戲式畫面的費里尼,最後反借著影評人一角說出,「我們被畫面、聲音、語言窒息了,人不可能在虛無內來來往往,藝術的真諦是從『有』走向了『無』」;或許很多電影,就像古依多的妻子所認為的都是一個個「謊言」,但《八部半》其中之一個偉大之處,正是在迷亂交錯的影像下,令觀眾感受到它從虛無走向了真實。
前天看了《八部半》,半夜听闻某人分手了。干我屁事。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这是成年人的常态。这是一部前三十分钟不堪忍受的电影,意大利语的陌生感和白色英文字幕与白色背景融为一体让影片中喋喋不休的对话更接近“噪声”——那个要死的满嘴空话的编剧——然而魔力在心灵感应者出现后就逐渐焕发。最后是心灵感应者在Guido的指示下牵着演员们的手把他们带上狂欢舞台——心灵感应者是全片最重要的角色,是Guido的艺术灵性,是他的专业素养,是他作为导演的能力,是他聆听与被聆听、表现与被表现的媒介——没有人提到这个点(!!)那我就提一下——感应时灵时不灵(角色自己说的),就像电影拍出来可能是好作品或者坏作品。如果这样解释,在心灵感应者出现后,作为Guido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这个人物不仅仅拯救了Guido的创作困境(他冒着暴露情妇的风险邀请妻子和姐姐加入度假区、诚实地大段展示情节完整的幻想场景……开始更加诚实,开始有意欢迎混乱元素的参与),也拯救了《八部半》影片本身——影片从这儿开始才变得精彩、有序、表述清晰了。这个人物的设置之于影片结构的意义简直就是啊啊啊啊太聪明了。
马斯楚安尼是沃肯之外我所知道的另一个完完全全猫性的男演员。一点儿都不狗。猫性人类就是那种,我完全不想睡,但想要一直放在视野里观赏,怎么看都不会烦的,稀奇物种。我好喜欢最后Claudia穿的像一只黑色羽毛的小鸟,坐在门廊阶梯上,笑吟吟地对Guido说,你戴着那顶丑帽子蠢透了,你像一个糟老头——就那么一瞬间,Guido被打回了狗形。那一瞬间他所害怕的东西如此具体,而Claudia的嘲讽如此精准地刺中了他的恐惧——他若仅仅是虚伪还没关系,因为他英俊神秘风度翩翩,充满游戏人生的活力,但如果他只是一个戴着丑帽子的老头子呢,“dirty old bloke with no self-respect”,我一直觉得贾维斯这个短语是对任何中年以上男性自尊心的致命打击。但Claudia在指控时的仪态又是如此轻盈愉快,她总是笑吟吟的——在她之前影片中的每一个女性都是绝色美人,她出现之后她们每一张脸都黯淡无光,她太漂亮了太漂亮了太漂亮了那双带钩子的眼睛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类。这不是第一次我看到“反叛”的女明星作为压制男导演(编剧)的终极反派角色出场,就拿费里尼的两位粉丝来讲,索伦蒂诺有《年轻气盛》里结尾的简·方达,伍迪·艾伦有《子弹横飞百老汇》里的戴安·韦斯特,两个角色身上都有Claudia的影子,她们艳丽、虚伪又浮夸,她们不停地赞美身为创作者的男性主人公,下一秒又无比刻毒地嘲讽他们。只是简·方达和戴安·韦斯特的角色都已经老了,因此还有着《日落大道》里Norma Desmond的影子,她们身上存在同时是男主人公的antagonist和自己故事的protagonist的矛盾;而Claudia则完全是为了Guido而存在,她依然年轻美丽,她在指责Guido虚伪的时候,自身依然是一个无需被解开的谜。
另外几个好玩儿的点:
Guido给情妇Carla画眉,他想要更野性、更像个坏女人的吊梢眉,fine,但后来我们发现他画出的那两道倒竖的眉毛原来是取自他童年痴迷的那个肥胖舞女。最后试镜片段放映,我们也能看到给Carla一角试镜的演员们越来越丰满,到最后甚至出现了双下巴,可见随着Guido更诚实也更残忍地挖掘自己,Carla作为童年舞女性幻想的替代品身份在他想要拍出的电影中也愈发明显。
Guido从最开始在洗手间里就有突然“坍塌”的动作,这一动作在我印象里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次,第二次是他独自走在酒店长廊里,最后一次则是结尾失控的幻想中自杀前被制片人架着胳膊去见媒体——直到最后一次我们才看出来他之前没事儿就突然原地collapse是在干嘛,就是小孩子耍赖想要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嘛。马斯楚安尼实在太帅了以至于Guido很多小丑式的动作被他做出来总还是优雅大过滑稽的,不过另一方面呢,Guido真的是一个很搞笑的角色,油嘴滑舌不负责任且日常无赖,如果不是大帅哥来演可能会十分猥琐。
所罗门王般豢养妻妾的幻想场景,从众女其乐融融到Guido抽着鞭子平定叛乱,绝对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做梦做得最精彩也是翻车翻得最滑稽的一次,一边想要敲敲费里尼那颗大头喊醒醒,一边又觉得你看他都翻车翻成这样了是不是要原谅他……何况姐姐的角色始终在场看热闹,骑着楼上的栏杆,姿态酷炫地睥睨Guido并予以嘲讽,这让戏里戏外两位导演既保持了诚实与无耻又展现了清醒和自反,放在2020年依然不至于被女性主义打倒,太成功了。
成年Guido目送父亲走下坟墓的幻想场景里,他穿着一件很漂亮的黑色斗篷,我一开始以为是死神或者戏服(对应在同一场景中突然出现的制片人)之类的,还蛮讽刺的,后来发现咦这不就是小Guido的教会学校制服嘛——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孩子,这喻意变得清晰明确,顿时没意思起来。
试镜放映那场真的很飞,从这儿开始这片子开始变得非常intense让人喘不过气,制片方要求Guido说话,可是他连脸都不想露——从始至终不断压低的帽檐,关键时刻二话不说戴上的墨镜,澡堂里裹得严严实实的浴巾,妻子和情妇相遇时他躲在报纸背后,最后与Claudia开车兜风时则甚至整个人都埋没在了黑暗里——更不要说讲话了。从影片一开始所有人就都在向他索取意见,编剧(“你这片子是不是我想写的意思啊”)、情妇(“你到底看上我哪一点了”)、美国来的批评家(“意大利究竟是个天主教还是cmmnst国家”)、女主演(“告诉我我的角色是什么嘛”)、找了女大学生做情妇的好友(“我还年轻还有追求刺激的权利对不对我需要你的安慰与认同”)、教会学校的神职人员(“你知不知道看那个女人跳舞是下流的你到底怎么想的小混球”)、制片人(“这些试镜演员怎么样你倒是说话呀”)、直到最后幻想中的媒体(“你这破片子还能不能拍出来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你是不是个骗子blablah”)——这么看来他的妻子反而是最体贴的,全程叫他大骗子赶快闭嘴嘻嘻——废话,作为创作者而且是一个创作团队的领导者他不说话拿什么领钱,他说话是天经地义的,他不要想逃避说话的责任,但他开口就是谎言——闭嘴就是胆小鬼——他可太难了哈哈哈哈哈哈。
反正Guido是真的很好玩儿,从他穿过整个酒店大堂对制片人那谄媚又潇洒的一跪我就爱上他了,这个角色太无聊又暗搓搓有病了,马斯楚安尼是完美的。
2010-3-4 19:25:35 8/8.2(27308)#168 主线其实挺清晰的,太多零碎就看个人悟性了,从茫然到找着北,直接感受就是一个由安眠药到兴奋剂的过程。
看不懂,惭愧
费里尼我不费劲理解你了
太过于意识流,很容易被理解成装逼。这部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的自传,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情感,观影过程难免备感枯燥。 梦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对梦的表现可以与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把情节和人物分裂成梦、意识流的碎片。但事实上费里尼更倾向于接受较为宽容的荣格的某些观点,在结尾处主人公基多建构新秩序:残缺的欲望与纯洁的灵魂握手言和。重回世俗生活,认清残缺本质,在交流与宽恕中继续生活。电影开头基多面临诸多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在秩序和纯洁面前,他欣然接受了荣格的观点,认同人性和人格的残缺,承认阴影的合法性,并与孤独、虚无握手言和,以喧闹的庆典致意残缺的生活。这部看起来没有情节的电影,其实是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展示人的普遍问题与费里尼的选择。
难懂的电影通常分四种:本身装逼,被识破;本身装逼,观者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也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以为识破了它的假逼。我觉得本片属于第五种:本身不装逼,观者想装却装不起。
算是第一部看完以后一点都没看明白的电影,不明也不觉厉(费里尼真是欺负脸盲,看豆瓣剧情解析说什么“梦境中xx的脸突然转变成xx的脸”,在我看来那分明就是一张脸啊!)
迷影的极致是仇影 大师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经得住创作对心力的透支 这是费里尼写给电影的一封血书 过往名誉的负担 制片方与剧作者的挟制 与演员的复杂私交 媒体的嘈扰 这一切让外表光鲜的大导演在创作上寸步难行 而长期的拍戏经历又让他在现实中彻底迷失自我 造梦师为梦境所困 甚至无法感知真实的爱情
费里尼在谈到他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时说:我要描写的是由无数折磨人、不断改变的迷宫组成的人生。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个不断纠缠着记忆、幻想、感情、过去与现在种种事件交叠的迷宫。
我再也不怕那些未知的真实了
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突破线性叙事结构,戏中戏双重镜像结构复调合鸣,两条心理动作线;诗性现实主义,马戏团式人工布景,戏剧化表演,大量闪回幻想与梦呓,漫画构图
文本上是《朱丽叶与魔鬼》和《女人城》的先行版,暨,费里尼对女性、对自我、对普世婚姻道德观的一次影像反刍。形式上是以象征主义的场景设置、并以诗意的、戏剧的、角色的内心独白,搭建出影片的感知节奏,从而达到一种形而上写实主义的高度。一部完美的旋涡式的内心自我凝视电影。
#重看#@影城;将最隐秘的心声铺陈银幕,模糊现实梦境、画框内外的界限,剖析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向往;永远沉醉的童年,永远的小丑和马戏团,永远的肥女和少年,感谢你代替我们在银幕上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巨大的梦;光线的分割、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后半部越来越棒,结尾完美的闭合。
费里尼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①展现导演创作与情感危机,将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无缝交织,虽意识流,仍适用精神分析;②古典乐和Nino Rota配乐,喧嚣而梦幻;③芭蕾舞般精妙流畅的移动长镜;④开篇塞车,飞翔,拽入现实;⑤童年的妓女艳舞与惩罚;⑥妻妾成群,浴巾裹挟;⑦被[地下]借鉴的大团圆结尾。(9.5/10) |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尽管确乎是意识流化作品,但其实并不需要你我去分辨本已契如梦境的电影中的幻真虚实(一如林奇和布努埃尔的不少作品),尽管部分段落颇让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创作焦虑、情感危机与内心矛盾的呈现上,费费已足够坦诚和浪漫。
怎么没人告诉过我这个片子这么好玩,要不我早看了!!!!喜欢呀!!!嗯,我看过的老费的第一部片子,以后也会看下去的!(后来,我讲了老费的名导主题季~~我觉得我的诺言实现了~~2010.11.12凌晨加)补充,是这个片子让我真正爱上了黑白电影。我才明白黑白片也可以拍得这么有光影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舞,一段在别的影片中成为经典的舞蹈,那部电影叫《低俗小说》
精妙绝伦的开场。大多数人做梦,只有他能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拍下来。发亮的黑白画面上总有一种地狱般的天堂的感觉。人生就是一场不眠不休的马戏,时间挥舞着鞭子抽打着你
我给费里尼跪了!!五星电影的标准被这片子推到新高。我其实看过布列松就不惦记特吕弗了;看了法斯宾德则意识到文德斯的局限;看完这部,果断抛弃安东尼奥尼!
第一次看是少年时租借的英字意声VCD,完全是被影像折服的三个人渡过一个洗礼般的下午。他们看到大腿就嘻哈,我却整个人懵掉。 第二次是电影节,特地定了票子和Zoe同去国泰看大荧幕~ 好多大妈大叔....掌声雷动,气氛冻人,简直费里尼重生出席premier幻觉....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看《九》,才把这部如雷贯耳但注定看不懂的意识流神片翻出来膜拜一遍。看的过程实在很挣扎很痛苦。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真是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看片过程中坐着睡过去——喝咖啡——歪着睡过去——出去洗脸——趴着睡过去——开窗吹冷风……唉, 我承认我完全没有文青素质!
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