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

HD中字版

主演:西尔莎·罗南,凯特·布兰切特,艾瑞克·巴纳,奥莉维亚·威廉姆斯,米歇尔·道克瑞,迪·布拉雷·贝克尔,汤姆·霍兰德,杰西卡·巴登,赛伦·梅尔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汉娜 剧照 NO.1汉娜 剧照 NO.2汉娜 剧照 NO.3汉娜 剧照 NO.4汉娜 剧照 NO.5汉娜 剧照 NO.6汉娜 剧照 NO.13汉娜 剧照 NO.14汉娜 剧照 NO.15汉娜 剧照 NO.16汉娜 剧照 NO.17汉娜 剧照 NO.18汉娜 剧照 NO.19汉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汉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原森林,生活着一对平凡却有着非凡身手的父女。父亲艾利克·海勒(Eric Bana 饰)曾是受雇于CIA的特工,在上世纪90年代活跃于东欧和中亚等地,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最终却因为某种原因,令他带着女儿汉娜隐居在这人类罕至的寒冷所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汉娜(Saoirse Ronan 饰)终于成长为拥有广博知识和出色身手的战斗少女。  某天,自认已做好准备的汉娜按下了父亲那台信号发射器,不久美国方面便收到消息。艾利克当年的联系人玛丽莎(Cate Blanchett 饰)声称这个消失多年的特工掌握非常敏感的秘密,于是在她的主持下,一场居心叵测的围捕旋即展开。汉娜也已柔弱的身躯投入了血腥的战斗之中……小村大道光影的魅力皇后进宫鬼作秀 第一季海底大揭秘第四季野生动物寻踪VIC维多利亚的模力这事儿你不管瞌睡的磐音不要追究过去火线出击下情事1991福尔摩斯-恐怖屋血滴子1975永不放弃幻影特攻光环 第一季追捕连环杀手第三季玻璃丝袜欧比旺第一季偷窥异教峰 第二季美梦成真1994最好的我们2019榆阳秋人形净琉璃红娘1976匿名使者魔茧复活你知道,你的楼梯很漂亮养鬼吃人6:死亡代码天罚2海市蜃城危机风灵玉秀第一季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真人版鬼玩人 Evil Dead (2013)天地之间卡桑德罗孙子大传九克拉战栗Elf Me保姆惊魂夜

 长篇影评

 1 ) 思考的快感

      《汉娜•阿伦特》拥有一部成熟的传记片该有的样子,冷静、内敛、完整,不做作,不花俏,抛出了一个与普罗大众都相关的问题,让阿伦特这位20世纪最具思想性的女哲学家给予了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与哲学一样,魅力无穷,随着思考主体和背景的不同变换着光芒。

       汉娜•阿伦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之一,深受导师海德格尔的喜爱,著于二战后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被欧美舆论界称为大师杰作。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影响,中年著有《人的境况》,以思维与行动的概念迭代古典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作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二战期间开始流亡旅居生活,50年代在美国教学,她是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首位女性正教授。
 
      讲述这样一位不算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不容易的。影片没有采用通常传记片的做法——浓缩叙事,即把人物一生中大名鼎鼎的事件描摹一遍,再辅以交叉蒙太奇渲染情绪,俘虏观众的判断,这是大多数名人传记片的拍法。然而,这部德国电影充满批判的内涵,没有采取万花筒式的结构,而是客观坦率地再现与发现阿伦特对纳粹“死刑执行官”艾希曼的庭审观察,写就《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后处于舆论风暴中的种种。她的视角超越了犹太民族,也挑战了同胞们的情感认同。

      拥有浩瀚哲学星空中最亮的那几颗星辰,德国思想界的严谨思辨传统对后世的影响一直都在。本片绝不止于呈现这个极具话题和学术造诣的女哲学家个体,更意在表现犹太民族面对劫难的反思和质疑,回忆同胞逝去的扼腕和痛楚。正是在一片民族阵痛中,阿伦特的警醒与思考显得振聋发聩。她看到了一种“平庸的恶”,个体在纳粹极权政治下的麻木和不思考,人们犹如机器一般附庸作恶。这种恶平庸又日常化,导致艾希曼一次次执行屠杀命令正是这种“平庸的恶”。

      片尾,阿伦特的好友、同事、邻居、亲人,因为她高高在上的哲人姿态离她而去,她孤独地站在窗边自言自语道: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平庸的恶汇聚起激进的力量,造成了我们的不幸。镜头转向阿伦特的哲学家丈夫,他揽过阿伦特的肩,问道:如果早知出版后会引发争议和批评,你还会出版吗?阿伦特眉头一锁,说:我会。
 
       阿伦特面对真理的诚实和勇气,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的公民精神,比他的老师兼恋人海德格尔走得更远。作为基础存在论的弟子,阿伦特没有停留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此在的学说,而是将人的生命实践延伸为个体责任与政治生活的关系。当中年的阿伦特每每陷入回忆中,一个象征性抚慰的画面就浮现了:少女阿伦特羞涩又好奇地站在海德格尔面前,提出质疑,海德格尔只说一句:思考是一份让人孤独的事业。
 
      拍哲学家的传记片远比政客、科学家或是明星要难,常常会因为着力思维的快感与痛感显得晦涩艰深,而本片的两层叙事一张一弛。一层用艾希曼庭审牵引,镜头在犹太幸存者之间平移。庭外,阿伦特在耶路撒冷与挚友的对谈也外化为她的思索。严谨的叙事推进,没有绕过任何重要的情节演进,直到阿伦特从堆积如山的资料和庭审录音里,找到了论点。另一层有阿伦特的家人朋友们领着,带出她生活化的一面,话唠群戏像是在试探她的思维底线,当她和闺蜜、丈夫在一起时,每段台词和场景都透露着她本真的一面。那些略带辩论味的形容词和对话,道出了一个女哲学家智性的叛逆和精致的淘气。在与海德格尔重逢的中午,两人漫步在深秋的白桦林里,海德格尔再次表露爱意,又说教了一句:真正喜欢的东西,只出现在少年或是青年,就是所谓“爱在第一眼”。玩笑间也有浓浓的形而上的腔调。
 
      好在这腔调并不令人生厌,相反,也增添了本片的哲学意味。作为一部传记片,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刻意表现人物的拧巴和纠结,没有刻意把冲突和内心戏戏剧化,而是节奏稳健地只拍一个事件,毫不吝啬地沉溺着展示着她的思考,正如她主张的个体思考与伦理觉醒都是首要的。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2 ) H.H

Hold on&Humble

这部电影的姿态很特别(话说我喜欢法国版的海报,主题多明确!)

政治社会学题目上,却没有做那种大师级「我高贵冷艳思想高深你们这些凡人不能懂」的冷感,一开始就是两个中年妇女聊家常「我的老公是极品」,后面Hannah同丈夫之间打情骂俏,同朋友之间的嘻笑互动,是有烟火气有肉血感要把观众拉近的节奏。但是另一方面又故意不完备背景信息——从标题开始就极简。除了海德格尔大街一喊一嗓子大家都知道之外,Hannah Arendt是谁,她去以色列听审的被告是谁,犯了什么罪……这些关键信息都是一句话就带过去。

即是说,虽然电影的总体风格是亲切家常的,故事梗概也在一般文艺片的范畴内,但是观众应对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及思想有大概的认知才不至于落拍。电影和观众的双向选择过程中,本片不挑剔入场观众对电影语言的解读能力——所要传达的信息多数由台词传递,却对知识层面有所要求,可以说是从标题到海报都有「屏蔽信息不足者」的功能。这就很难说是具有「娱乐大众」属性了。以「学习思考」为目的的电影而言,对历史背景的轻掠而过,意味着其最终的诉求乃是——请思考。

思考的主体,是自备一定信息量又有兴趣愿意花时间看这部电影的人。而思考的主题内容是——思考本身。

听到了不等于就听懂了,听懂了不等于就听明白了。地球人并不像瓦肯人那样拥有心电感应的能力,只能依赖符号交流。符号在传达信息时会失真。

Hannah说英语带有很重的德国口音(以至于我要借助字幕才能听懂她在说什么)。她周遭的德国小群体急眼了就用母语唇枪舌战,美国同事们在一旁干瞪眼。这个「语言障碍」的梗在电影中被一再使用,最具象地表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人群、人群与人群之间「听到」、「听懂」和「听明白」之间的分歧差异: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二战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和他们年轻理想化的后代,Hannah和她的读者们,她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们……在各自表达、聆听和理解之间都存在这种「障碍」。

最简单绕过障碍的做法——依赖第三方解读。在耶路撒冷庭审之前有一场很长的争论戏,听不懂德语的Mary先是求助于懂德语的学生,被告知「这么快的语速我听力不行」后暗搓搓想找Hannah的小秘书Lotte口译,后者的回答是「听Hannah自己跟你说不更好」——不愧是跟「大家」混的。

第三方解读为原有信号添加了噪音,最坏的情况会加大理解分歧。比如在Hannah的文章出版后,那些根本没有看过文章或者没有看完的人,也纷纷打电话写信去谩骂,就是听从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解读,根本不去听作者本人的陈述,就自以为「听懂了」。

如果想要听明白Hannah跟Hans在吵什么,应该听Hannah本人用英语陈述。这正是影片前半段要跟观众达成的共识。

艾希曼的庭审基本使用了资料片段。每一个片段结束后,都切到认真听审的Hannah。这一段观众和主角是同步的——等于我们也在观看庭审纪录(虽非全部)。在观看这段纪录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样的思考?下了什么样的判断?庭审结束后,又有一段争论戏让Hannah表白自己的观点。到此为止,事件人物(艾希曼)和核心人物(汉娜)的陈述结束。

听懂了。但是有没有听明白呢?

英语并非Hannah的母语,所以这番陈述中可能还是有用词不当、发音错误、语法不严的地方,仍然存在表达与理解之间的间隙,这个间隙的填补,一是需要陈述者自己去弥补(比如Hannah请Mary纠正自己的发音,交由编辑部梳理自己的语法等等),二是聆听者需要「理性」地理解「话语本身」与思考「事实本身」。
这也就是影片后半段的内容。片中《纽约客》的主编在审稿时要求Hannah不要加入「主观解读」,Hannah回答说「这是事实」,主编默认,就是这样的一个「填补过程」:根据内容提问、根据事实回答、理解回答的内容并思考事实是否真如其所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Hannah是否对于二战时的犹太领袖们的动机有否「臆测」。

所谓「臆测」典型的例子是Hannah的作品出版后,其同事断语「以她的聪明,不可能会想不到这篇文章带来的(负面)轰动效应」——在毫无事实根据没有对质的情况下主观对他人的私生活、思维活动、情绪体验等等进行「肯定/否定推论」。电影以细节否认了这种「臆测」又故意突显这句台词,直接就表现了「臆测」的核心特征和社会性危害。非常聪明。

「臆测」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使用起来亦得心应手的「理解」方式。
这一方式的应用手法在影片的后半段,通过路人、读者、同事、朋友各个群体,得到了全方面多层次的展现。通过台词有点有面地展示了时人对Hannah「反犹」、「藐视本民族」、「过于理性而忽略人类的感情」这些主要指责,又通过她去耶路撒冷看望故友、努力想挽回Hans的友谊、跟海德格尔之间纠结的感情牵扯而一一予以否定。只有排除这些「臆测」的干扰,才能冷静地听明白。

近几年,在讨论(或者我更喜欢使用「吵架」这种更有情调的词)过程,我也会高频地使用「请不要臆测」却很少收到效果,最后常常就是我耐性崩盘。所以关于那句引发口水仗的「(二战时的)犹太领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在事实上)配合了纳粹。否则遇害人数当大大下降」这句话,我完全无法理解当时美国人与犹太人的反应,就不知道到底是因为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背景,还是本身所谓的「反社会」(「高贵冷艳」、「傲慢无礼」、「没有感情」etc)属性所致。
在我来看,如果要反驳Hannah,应当以这句话的内容是否属实(1. 当时的犹太群体多有「领袖」 2. 「领袖」们是否在事实上配合了纳粹的种族灭绝行动 3. 这种「配合」是否导致了更多的遇难者);如果要深入,应当以Hannah从此种现象得出「庸恶」的「论据」-->「论点」路径是否清晰严谨。诸如「伤害了xx人民的感情」的呻吟,或者「你是五毛」vs「你是美分」之类的无聊,既不能对事实有所证明,也不能对理论有所帮助,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根本没有必要。

Hannah在影片后半段所遭遇的人身攻击,与影片前半段众人围绕艾希曼一案的争论,恰恰证明了她所谓「庸恶」的观点:翘着脚使用第三方解读是思维的懒惰(有别人已经嚼过看起来好像也嚼烂的东西就不需要自己消化了),「臆测」是思维的怯懦(直接用十字架指着「说话的人」大喊「丫被魔鬼附体了」就不需要与对方的观点直接对峙)。纳粹,与那些寄恐吓信给Hannah的人,在「行为」上虽有不同,在「本质」上都是根源于集体思维的懒惰与怯懦。

至此,电影已经完成论证过程,并用Hannah铿锵激昂的演讲(暨自我辩白)结论。但是为什么?在片中时不时露脸的海德格尔留下这个问题是没有回答的:为什么一个天生的thinker仍会「庸恶」的时候?为什么Mary会很自然地请Lotte翻译,在Lotte拒绝前观众也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可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其实在思考这一运动上也成立:假如没有外力影响,我们总是在同一思维轨迹上前进。这样比较节省能量(精力and时间),并且与社会大部分保持一致也会比较安全。由此造成了很多思维上的「惯性」,绝大多数个体具备同样惯性时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逃离这个惯性的个体思维就成为社会「禁忌」。
这些「惯性」和「禁忌」不允许你问「为什么」或者「目的何在」或者「应不应该」,只要求你「顺从不要越界」。比如「你是犹太人就应该爱以色列」(可以扩展到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对应关系),这一种立令对方放弃思考的要求其实无处不在且在某种社会环境下被视为「美德」(在帝国时期也有「你是雅利安人就应该恨犹太人」的「惯性」)。
一方面越是在社会生活中沉浮得久越是习从这种惯性很难立突摆脱(做网站的都很熟悉这套理论了,facebook的很多功能正是根据「花越多时间在上面就越难抛弃」的行为模式设计的),再者为保持所处空间的稳定性社会群体会尽力阻止个体突围。托勒密系统上的球越加越多、计算越来越复杂,断不会止有哥白尼一个人觉得不妥,但是一旦突破这个体系,就意味着前一千年的思维方式作废,所有习惯于这个思维方式的人都要转轨道,而且万一新轨还不对头,就会造成chaos——社会动物最害怕的情况。

诸如「犹太人必须爱以色列」、「纳粹都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观点就是当时托勒密系统上的小球,一旦提出「这个球的位置不对」必然要重新计算甚至更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所以那些听Hannah演讲的年轻学生们因受的惯性约束小,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以更容易吸收接纳她的解说,而年长的教授们则更顽固己见不愿意去毁坏自己的「思维内部生态平衡」(一如当年的海德格尔),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年轻学子,或者我们任何一个人,能免除「庸恶」的制约与诱惑。

在本片的案例中,Hannah最后能够抗住压力,除了她以及共同工作的人(丈夫、主编、Mary、学生们)hold on之外,还需要humble(我称之为「与狼共舞」)。在针对Hannah的诸多指责中,唯有「傲慢」这一项被微妙地认同:Mary纠正Hannah的发音后周围友人纷纷低声「她不喜欢这样」,Mary说「是她自己要求我纠正她」之后更是友人惊诧。这亦体现在恶意指责甚嚣尘上时,Hannah依然拒绝向公众解释,意下「反正他们不看就瞎嚷嚷或者根本就看不懂,那都是他们的事」。
但是一种突破禁忌的观点,必然需要进入到集体的轨道中去,然后才能使出那一把「改变速度(的标量或/及矢量)」的外力。Hannah不但站到了讲台上,还正确地发出了chips这个词。要双方面共同的努力——陈述者更耐心细致地解释,聆听者更理性主动地思考,才可能跨越「理解」的障碍。

影片的姿态是H&H具在,剩下就看观众们的了。

 3 ) 邪恶者

首先,汉娜作为一个待过集中营的犹太人,能够抛开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去“理解”阿道夫·艾希曼,实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当然,她自己也说了理解不等同于宽恕)。我们在对待任何人事物的时候,都基于自己的立场,要抛弃自我的偏见是非常困难的事。从这一点,就可以说她是伟大的。
第二,汉娜对”阿道夫·艾希曼“的评判。她认为,他会犯下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能力——思考。他只是像做一件普通工作那样”高效、准确“的完成。当党卫军在首长的指导下,完成第三帝国的伟大理想时。他们都躲在这个庞大体系背后,机械地活着。这个”伟大的目标,民族的崛起“就是保护个人丑陋和邪恶的最好屏障。当众人犯罪时,个人就不会觉得那是犯罪。当有一个高尚的理由撑腰时,屠杀和犯罪都成了”战斗“。纳粹不是一个人,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也不会是一个人。我们是整个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但是就是这每一点的不作为、不反思而造就了整个纳粹。每个人都有罪,当然你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没有罪,因为他们只是执行而已,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所以,纳粹是邪恶的,是反人类的。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
第三,如果说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煽动了整个民众,那么战后犹太人的仇恨心理何尝不是民族情绪的膨胀。你是犹太人,就不应该为纳粹说话;你是犹太人,就应该仇恨纳粹;你是犹太人就应该爱以色列。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提出疑义,那无疑你就是叛徒。其实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关系。

生活是有惯性的,思维也有是一个固定模式。社会根据我们的出身给了我们身份,然后我们就要做符合这个身份的事情。对人、对事分类,有利于我们遵循固有的应对方法来应对人事。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则去生活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平衡的(不是和平),整个国家机器才能正常的运作下去。任何试图打破的人,都将遭到攻击和打压。所以,汉斯是从情感上和思维惯性上都是不能接受汉娜的思想。舆论也是很难接受这种观点的,这和他们对纳粹的固有定义相差太远了。不符合他们的民族情感。

所以,说到邪恶。你可以认为,人人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看有没有一个面具可以躲在后面,合理、高尚地施恶。同时,我们都有善良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善恶是相对的,好坏也是相对的,你站在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标准,评判同一件事时,是会有不同的结论。

 4 ) 思想家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电影《汉娜·阿伦特》里的哲学命题

思想家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
——电影《汉娜·阿伦特》里的哲学命题

特约撰稿 王绍培

【剧情简介】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生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疾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豆瓣 )

一般中国人知道汉娜·阿伦特,多是因为她读大学时曾经跟自己的老师、有妇之夫海德格尔谈过一场恋爱。有一本书《汉娜与马丁》讲的就是这段往事。我记得书里说正是由于失恋的极度痛苦导致阿伦特把注意力完全转向了阅读和学问。书里还说很多年后,在欧洲名满天下的海德格尔在北美本来没有人知道,是因为阿伦特的推荐才慢慢被北美的读者所了解的。上周结束的“德国电影周”深圳站放映了10部各具特色的德国电影,包括这部《汉娜·阿伦特》,文化背景的距离,让此片成为一致公推的烧脑片。这个人物片其实是在讲“思考”。

1

阿伦特去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看“活生生的艾希曼”

如果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导演来拍摄阿伦特的传记片,那么,上面说到的这个“爱情故事”不容舍弃,因为这是一个绝对有“票房保证”的电影素材。但《汉娜·阿伦特》的导演偏偏选取的是阿伦特人生中引起最强烈争议的一个“思想事件”来描写——这个事件可以简称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既精雕细琢,又浓墨重彩,而恋情之类的故事只是偶尔闪回一下就带过去了。

1960年5月24日,逃亡到阿根廷的前纳粹杀人犯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人员绑架回国,阿伦特一直密切关注。一到艾希曼将在耶路撒冷审判的事情确定下来,阿伦特就向《纽约客》杂志的编辑约翰·肖提出作为杂志的特约采访写稿人去现场。约翰·肖当然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当记者。而对于阿伦特来说,她去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看“活生生的艾希曼”。果然,跟她的想象一样,杀人恶魔并没有一副恶魔的嘴脸,她对他这样写下了她的第一印象,她看见“玻璃亭中的男子一点也不粗野”。这个最初的印象跟她后来得出“恶的平庸”的结论,有一个神秘的通道,因为这个看起来并不粗野的男子正是“恶的平庸”的肉身形象。

纳粹德国当年有一个严密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而事实上他们真的屠杀了600万犹太人。阿道夫·艾希曼是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人,被称为“死刑执行者”。事情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一个纳粹高官,手上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后来被抓到以色列接受审判,最后被判处绞刑。这个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

但思想家就是在常人没有想法的地方思考。

阿伦特的老师兼朋友雅思贝尔斯就认为以色列不能审判艾希曼,因为以色列不能代表所有的犹太人,而且,他还担心对以色列抱有敌意的人会把艾希曼打扮成殉教者。阿伦特不同意老师的意见,但她的思考以及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看法具有大上百倍的争议。

2

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真是一个傻瓜,但却并不是傻瓜。”

首先,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真是一个傻瓜,但却并不是傻瓜。”这个矛盾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艾希曼具有思考的能力,但他放弃了思考。作为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他并不知道大屠杀的计划,他只是大屠杀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这个观察和思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推论:一方面剥夺艾希曼的骄傲,因为他有时候也会为自己杀了600万犹太人感到洋洋得意,而作为一个放弃了思考的人,他其实是没有资格来骄傲的,因为他并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有什么含义;另一方面,也为艾希曼开罪,因为他只是一个杀人机器上的齿轮,他没有制定“最终方案”,他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来参与了这个行动,而这个行动在当时的环境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职务行为,所以,他没有资格作为被告。

其次,其实跟阿伦特追究“恶的平庸”有关系的是犹太人的罪责问题,这使她得出的另一个争议甚至更大的结论,那就是“对犹太人来说,犹太人领袖对自己的种族灭绝起到这样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整个黑暗的故事中最阴暗的一章。”阿伦特写道:“犹太人的公务员制作出同胞们名单及其财产的表格,为征收强制遣送一个灭绝的费用,从本人那里收取钱,确认他们是否迁出公寓设施;为逮捕犹太人,提供警力协助把同胞押送列车,还有作出了最后表现好的姿态,最终是通过把没收的犹太人公司的资产完好地移交出去,来取得对方的信赖。”

当然,阿伦特明确的说法也是支持对艾希曼处以绞刑的:“正因为你的指示,实行的政治,我们谁都不希望和你一起住在这个地球上,这就是你应该判处绞刑的理由,也是唯一的理由。”当然,阿伦特没有主张去审判犹太人领袖。但是,她的思考包含的推论是显而易见的。

3

即使要付出绝交的代价,阿伦特还是坚持出版了她的著作

对于阿伦特的上述思考,我们不妨这样假设一下:我们抓获了一个日本战犯,这个战犯深深地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现在,我们审判他。但有一个思想家出来说,这个战犯放弃了思考,他只是在执行他们国家的侵略计划,他没有资格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情负责。另一方面,对数十万人中国人死亡负有责任的是一批中国人,他们配合了日本人的行动。这个假设不完全等同当年纳粹实行大屠杀的情况,但某些方面是一样的。我们不难想象,犹太人对阿伦特多么恨之入骨。

起码的一点是:你阿伦特只有思考,没有热血,你是一架冷冰冰的思考机器。身为犹太人,你不爱犹太人,你不爱以色列这个国家,你不爱自己的民族。这样的指责事实上是落到阿伦特身上了。但她明确指出,她确实不爱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她只爱自己的朋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人群来说,阿伦特都像是一个“外来的女儿”(这是她的丈夫布吕歇尔对她的爱称),是一个贱民——所谓“贱民”就是边缘化的、逸出了体制的不受待见、总有争议的个人。

应该说,阿伦特并非不知道思考的代价,事实上她有时也会为了这些可能的代价而搁置思考。比如说,她认同西塞罗的一段名言:“我与其跟柏拉图的敌手一起认真地思考,倒不如和柏拉图一起堂而皇之地迷路。”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放弃争论,但是,当涉及重大的政治命题时,她也愿意承担后果。如此重视友情的阿伦特因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系列文章的面世,一些朋友跟她绝交了。即使是要付出绝交的代价,阿伦特还是坚持出版了她的著作。

4

“恶不是根本的东西”,阿伦特写道:“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

这就是思想家之为思想家难能可贵的地方。即使在客观上,阿伦特或者为艾希曼起到了辩护人的作用,或者将犹太人领袖置于被告的位置,但比较起来,所有这些都不是阿伦特最关心的。她真正关注的是思考“恶的本质”。阿伦特的丈夫布吕歇尔常常认为“恶”是一种“可笑的现象”,恶是平庸的,没有深度的,一个人不能因为恶行而被“放大”,多大的恶行也只证明这个恶人的渺小。恶之所以能够造成那么大的灾难,布莱希特认为那是因为“悲剧是采用了与喜剧相比更加不认真的做法来处理人类的疾苦的。”如果说,艾希曼对大屠杀是有责任的,那么,这个责任跟其“不思考”有关系。犹太人之所以也承担一点的责任,那么,也跟他们的不思考有关系。

“恶不是根本的东西”,阿伦特写道:“只有善才有深度,才是本质的。”但善缺乏的时候,或者说,当善不到位的时候,恶就出现了,这时出现的恶是平庸的恶,它仅仅只需要不思考这个条件就足够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大规模的恶所造成的灾难,其实仅仅只需要不思考的人群就可以实施或者造成。我们用这个结论来观察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灾难,尤为富有解释性。当我们让人停止思考、中断了思考的习惯时,恶就随时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

因此,阿伦特把阻止恶的出现希望寄托在思考上——她有时称之为判断活动。她说:“……这种判断活动中必要的前提条件不是高度发达的知性和道德上的锻炼,只是自觉地与自己自身一起活下去的习惯。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的,我们通常叫做思维活动,其实是某个自己与自己自身之间无言的对话,是经常进行的一种习惯。……远未能够信赖的人,却是怀疑主义者,这么说,不是说因为怀疑主义者是善,或是说,怀疑就是健康的,而是因为‘这样的人’习惯了决心认真思考事物的行为。最善的人,就是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只要我们活着,就拥有与我们自己一起活着的命运的那些人们。”当然,在《汉娜·阿伦特》这部电影中,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含义,它没有也不可能一一呈现。但电影对于这个载入史册的思想争议的表现,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过程叙述,都是充分的、饱满的、力道十足的,同时也是意味深长的。

 5 ) 仅仅是平庸

电影不好,但“审判”引发的现象和阿伦特的观念很可以再思考。

艾希曼为自己的辩护词归根到底无非是:我是一杆无辜的枪,不应为持枪者的罪行负责。这也很好辩驳,因为人到底不应该是一杆枪,即便由于极端环境的压迫而丧失了坚持良心判断的可能。但人仍然不是枪。所以阿伦特的恶魔,再也不是那个头戴犄角在钢琴边诱惑浮士德,伴随着火焰和鲜血出场的上帝可尊敬的对手了。恶魔变成了个长着一张平庸面孔,半秃,苍白,面对众人直出冷汗,坐在起居室里和沙发融为一体,走入丛林鸟兽不惊的那类人物。

审判其实给了艾希曼一个拉回人性高度的机会,他的最后结局(绞刑)其实远远高于他为自己所设下的情境判断。影片中着重表现的仍是阿伦特对艾西曼的解读,也就是所谓“平庸的恶”。但真正的他是否被异化得如此极端,很难看出来。

影片里的阿伦特角色存在感很单薄,要么抽烟,要么沉思,要么抽着烟沉思。我总觉得最后一段激情澎湃的课堂演讲很俗套,代表邪恶方的校董们和眼神纯真的学生齐聚一堂,被英雄阿伦特的激情和公正抽离,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所打动。坏人最后灰溜溜离去,好人在纯真的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这太好莱坞了,又不是死亡诗社或闻香识女人。如果说阿伦特的朋友,同事和纽约客的读者们都在“误读”她,那凭什么一场课堂演讲就会避免学生们“误读”她呢?这个价值判断在影片里显得很是简单粗暴。倒是演讲结束后她的朋友汉斯对她的一番话很真实,她难道真的不仅仅就是一个高傲的西方哲学家吗?

影片也花了很多篇幅来交待她在立场上的困境和摇摆,可一直到结束我都没找到她对自己立场坚守的认同感。处处都是矛盾和含混不清,如果她坚持用抽离和形而上的观点来对待艾西曼的审判,那早先她对海德格尔认同纳粹时“恶心”的表态岂不是很矛盾?只许你判断别人,不许别人判断你,这未免也太霸道了些。再比如,当海因里希不满地向她道出最后审判的结果的时候,她却极为淡定地说出他罪有应得。到底是导演意图不清,还是刻意为之的灰色氛围,不得而知。

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条很有趣,在康德看来,愚蠢是由邪恶的心灵引起的。阿伦特却认为,平庸和愚蠢比邪恶更普遍。这比康德有道理多了。柔顺,平庸,服从,放弃思考,放弃自我心灵的对话,各方面都平板得惊人的人,往往催生最大的恶。所以记得但丁在下炼狱第一层时,便为数不清的庸人准备了大锅般的地狱,不是最坏者下地狱,而是最平庸者垫锅底。想一想罢,再看看现实,多有趣。

 6 ) 哲学家传记电影的典范

本来上午应当写论文的,结果一开电脑就变成了看电影,而且看完电影还想写点东西。好在电影拍的很好,完全值回时间。
我为什么说这个电影好呢?这并不是说它用了什么高妙的拍摄手法,或演员的演技、装扮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还是要说,阿伦特还是学校的超级学霸时真美;而海德格尔比照片上还猥琐)。这部电影好在启人深思。若论启人深思,那么直接去读阿伦特的原文,或普及的介绍读物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看电影?
按昆德拉的意思讲,小说相对于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人在做选择时的具体情景。更具体地说,小说、电影这些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有一个无法取代的好处,即它可以让人们在精心雕琢的情境下做虚拟的道德判断。这种艺术提供的机会无法取代,是因为日常生活并未给我们如此多的机会,而每一次新的抉择都让我们对人性认识得更深。假如没有希腊悲剧,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去设想弑父娶母的动机究竟是怎么回事,也没法思考某些内在于我们的想法究竟是不是道德的。假如没有奥威尔,我们很难只凭思辨把极端情况下的人该如何行动考虑清楚。而根据康德(以及数不尽的哲学家),做道德抉择、思考何为对何为错,是自由(或理性,或人性)的最终保障。
基于同样的简单思考,我觉得,《汉娜·阿伦特》这部电影也会使人深入思考究竟在某些情境下究竟何为对何为错,而它提供的情境恰倒好处,干净利索。电影中提供了如下几段情景:纽伦堡大审判及阿伦特发表关于“平庸的恶”的评论;汉娜和海德格尔的绯闻;在生活中汉娜与丈夫、朋友、学生的各种争论或议论。每一个都为深入思考道德抉择提供了情境基础,而每种情境都能揭示出足够重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它们涉及如下几个问题:

【纳粹的罪责由谁来承担】
控方指责艾希曼屠杀犹太人,而艾希曼则辩驳说他只是执行上级命令,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竟没有感受到相应的负罪感,而(真心地)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最多只是有一点“分裂”。法庭一再用犹太人被残忍迫害作为证据,而这并不能根本动摇艾希曼的反驳。最终艾希曼还是以通常罪名被绞死,但他难道是个毫无感情的恶魔吗,或者他真是无辜的?
阿伦特的解释是,纳粹的邪恶已经远超过去的想象,根本无法用传统法典上的罪名来衡量。艾希曼作为个人,在犯下罪行时时无意识的常人。这是一种“平庸的恶”,但在某且极端情境下却能犯下最残忍的罪行。他更大的罪行在于丧失了自我,这是反人类。不仅艾希曼,即使她的法国朋友、犹太委员会也因有这种“平庸的恶”。只有更深刻地检审“平庸的恶”,才能真正认识到纳粹究竟的罪责究竟由谁来承担,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我没有研读过阿伦特相关的原文,但这里也不需要,电影提供的情景已足够清楚,足以使人思考了。倘若承认了“平庸的恶”,那么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经常高强度地检审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因为许多无意识的行为其实承载了最邪恶的东西?这种有点存在主义式的生活方式真的现实吗?艾希曼作为纳粹的头领,他的行为会被追究,但小人物也有与他同样的动机,也导致了同样的事情,罪孽几何?
这里当然有张力存在,但教诲已足够清楚: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自由选择能力的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考虑自己应当如此选择,而非把一切都推给下达命令的上级、家长、习俗。当然这种检审具体如何进行、责任具体如何划分、是否会让人累的身心俱疲,是值得更深入讨论的。两德统一后,向翻越柏林墙的民众开枪的军警也同样被审判,他们也诉诸于艾希曼同样的辩解——服从命令而已。而这次判罪的理由比纽伦堡审判时好了许多:他们本可以在(被迫)执行命令的同时把枪口抬高一点的。
德国人反思纳粹的深度常常超过常人想象,这部电影在这一主题上达到了这个深度。

【哲学与政治的张力】
这个主题自从施派流行起来以后已经烂大街了,不过它的确值得思考。电影为我们呈现的是:不仅在民众,甚至在怀着复仇情绪的知识分子眼里,阿伦特所谓艾希曼是无知的,只是在用一种奇怪的方式为纳粹辩护。而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势必把一部分责任到作为受害者的犹太人自己头上去,这简直是骇人听闻。于是来自愤怒的民众的电话或信件接踵而至,而来自朋友决裂、劝诫、失望、不理解也影响到了汉娜的生活。
其实汉娜与朋友的争论从一开始就充斥了整部电影,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阿伦特要以那种奇怪的态度为艾希曼辩护,只是争论在私下以种种方式被平息了。只有丈夫理解她,他也觉得审判并不正义,但却担心妻子会不会因思考回到过去的“黑暗岁月”。而阿伦特的文章在《纽约客》上发表并引起众怒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别人没有仔细读它,但这被丈夫说成天真。众人没能阅读并理解她的观点,这究竟是因为众人的愚蠢,还是因为众人根本不会真正阅读与自己意见严重相左的观点?有人说(历史主义的),使自己被排斥的最佳方式,便是不断挑战自己所在共同体的基本信念,即使它们是独断的。
影片中,更深一点的问题是:既然众人无法理解哲学,那么哲人是否应该把自己激进的观点发表出去?如果以施派的方式回应,她当然不应如此幼稚,至少该采取一种更谨慎的方式进行表达。但片中阿伦特却说激进并不就是错的,应当有勇气去发言(片中反复提到勇气)。还有一个内在问题:是否有一些观点明明是真的,但基于现实永远也不该说出来?比如最后阿伦特在大教室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说服了所有的学生,但却没能说服自己的犹太老友,反而使他下定决心与汉娜决裂。学生被说服,是不是因为他们身在美国没能经历当年的恐怖,而犹太朋友没能被说服,是因为他经历了一切,如果再说三道四那么就是亵渎?显然,哲学的危险处境在于它对一切都想说三道四。
有意思的细节是:阿伦特觉得自己要卷铺盖走人了,但丈夫安慰她说在美国并不用担心被驱逐。但政治与哲学,或怀着情绪的大众与试图说出道理的哲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被消解。哲人该如何做?作为大众我们该如何看待似乎完全无法理解的思想,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该如何评价海德格尔】
我不是太懂海德格尔,因此不敢贸然写太多,这比评价纳粹还要复杂。无论如何,这是所有哲学学生最感兴趣的八卦,至少一睹了“女神”当年的风采。
片中每次出现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段落,都由两张旧照片引起。这些段落包括:(阿伦特还是学生时)在图书馆听到男同学对她说海德格尔向纳粹效忠、海德格尔上课给学生讲如何“denken”(思考)、阿伦特去海德格尔办公室、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做爱做的事;以及(战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再次相遇。实话说,这些段落并不试图使人明白为什么教会了阿伦特“如何思考”海德格尔要当纳粹、或海德格尔为什么不道歉、或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它们主要意义是引起困惑,让电影的主题更深更广。
不仅我们不理解,片中阿伦特的朋友、丈夫、甚至她自己也没能解释这个问题。每次朋友问她关于海德格尔的问题,她都会回答说最爱是自己的丈夫——这种甚至有些做作的爱,是否是为了抚平心中的困惑?先知式的哲人是否会在政治上犯如此幼稚的错误?还有,哲学家跪在女学生膝下时,他还是那个哲学家吗?我只能说不知道。

总之,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有关哲学的最好的一部电影,至少比那部《维特根斯坦》强多了,尽管后者视觉效果出彩,但除了让人看出维特根斯坦是个怪异的天才外,并未带来更多原文以外的思考。

 短评

故事简单思路清晰,配合艾希曼审判的历史影像资料,让阿伦特本来或许艰深难懂的哲学思辨变得容易理解得多。甚至我希望她能多说点,或者多跟人吵吵啊什么的... 其实阿伦特的故事给我们看到应该意义更有不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这样谈日本呢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独立思考,忠于自己

7分钟前
  • Kirsten
  • 力荐

“邪恶不可能即平凡又深刻,它要么是凡庸但普遍的,要么是极端但深刻的。”

12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对海德格尔的处理不落俗套,很有分寸。艾希曼庭审剪辑精彩,对汉斯•约纳斯的处理耐人寻味。课室、讲台、烟的系列画面组合彷佛击穿了镜头。《现代性与大屠杀》《朗读者》《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海德格尔的弟子》

17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2012年的德国片,女导演曾经是施隆多夫的前妻,和我同年42年出生,拍此片时已经70岁了。片子拍得老辣、简洁。最重要的是此片让我认识了这位写过《极X主义的起源》一书而闻名的德国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知道了她六十年前那场因“为纳粹辩护”引发的轩然大波,和她不放弃、不妥协,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平庸的恶”之哲学论断,值得补看!

1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16thSIFF#能把这么复杂的事儿掰得这么清楚真是难为特洛塔了。剧本和表演都是一流,摄影很好但一点不抢戏。“看不懂的自己默默去补课”这种强大的知识分子电影气场真是彪悍。在天朝这样一个民族主义泛滥的国度,这片儿真是打脸啊。

2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三星都给原型人物的弧光。非常平庸的一部片,视听保守,剧情比起阿伦特跌宕经历堪称蜻蜓点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文本上的犀利深入思考,在电影中仅以大众熟知的“平庸的恶”来概括,且阐释得浮于表层;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能不能少提一些海德格尔???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恶是极端而不彻底的,恶是平庸的。只有善才是彻底而深刻的。而人们却被情感冲昏了头脑,迷失了理智。还是说,哲学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可能的?继《小说里的哲学家》之后,我想是时候要开始思考写《电影里的哲学家》这个问题了。思考与人生,是一个作家永恒的使命,二者本为一体,对又哪怕忍辱负重。

27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力荐

果然没拍和海德格尔的床戏,差评

30分钟前
  • Irreversing
  • 还行

评分:C+ 平庸的恶,平庸的电影。

3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平庸的恶真是个好话题。导演截取了汉娜生命中最戏剧性和激烈的一段,所以一点不觉得闷。独立思考与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太适合我们了。审判一段面对真实影像也是妙笔,既让观众视线等同于汉娜。同时也强调了导演的态度,这种事、那个人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扮演的。只应客观呈现。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10。开场不久镜头从掉在地板上发光的手电筒,转换到手中打火机点燃的香烟,之后无论阿伦特翻阅资料还是独自一人思考的室内场景,都在昏暗的环境中用微弱的光亮突出阿伦特的主体形像:在一条充满诋毁的黑暗道中摸索真理;结尾把政治和人道主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学院讲座,一扫之前节奏的枯燥和人物关系的平淡火花,侧面射进来的高光打在她脸上,仿佛一个超越民族情感的真理形象,解释审判体系中理解不代表宽恕是需要具备责骂、人身威胁的勇气,可惜整体情节和主题缺乏重点描写,有简单化倾向。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总能超越自身所属的民族和阶层利益独立思考问题,而本片正是集中展现了阿伦特最具知识分子特质和勇气的历史时刻——用平庸的恶界定前纳粹军官艾希曼的行为,而间或出现的与海德格尔的镜头也很好地串接起了她的思想脉络。今年看过的最佳电影,没有之一。

44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思考是孤独的事业,需要极富勇气的从业者。一栋林间小屋,一台打字机,就可以撼动社会。难得拍的如此简单清晰,又引人入胜。是一部十分有力的作品。

4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4.5. 鼓掌,思考,读书,思考。今年要读什么书已经有个大概的想法了。

48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定位尴尬,介于故事片和纪实片之间;剖析尴尬,介于详尽和深刻之间;人物感情尴尬,介于八卦暗示和事实显明之间。

52分钟前
  • Philex
  • 还行

思考者,不预设立场者的独立见解是多难成为大众共识,即便在自己朋友圈,知识分子界也是如此。

5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真理无惧千夫所指,平庸即恶万众愚痴。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推荐(其实我很想说"是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想一想民族主义、历史仇恨、文革)!DL:http://pan.baidu.com/s/11NlSi (中、德字幕)"为什么我要爱犹太人?我只爱我的朋友 —— 那是我唯一有能力去爱的。" 这几句私下的话比不上理论语言那么道貌岸然,但真正理解了的话,在深度上不陋分毫。

60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这种东西不该当电影来看。

1小时前
  • 想本雅明迟了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