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1926

DVD

主演:格斯塔·埃克曼,埃米尔·雅宁斯,卡米拉·霍恩,弗里达·李察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浮士德1926 剧照 NO.1浮士德1926 剧照 NO.2浮士德1926 剧照 NO.3浮士德1926 剧照 NO.4浮士德1926 剧照 NO.5浮士德1926 剧照 NO.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3浮士德1926 剧照 NO.14浮士德1926 剧照 NO.15浮士德1926 剧照 NO.1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7浮士德1926 剧照 NO.18浮士德1926 剧照 NO.19浮士德192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浮士德192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格斯塔·埃克曼 Gösta Ekman 饰)会在欲望的引诱之下日渐堕落,而上帝则相信浮士德的理性终究会打败欲望。  梅菲斯特化身成为一条黑狗来到了浮士德的身边,并且成为了随时随地满足他任何愿望的仆人。在梅菲斯特的带领下,浮士德返老还童成为了神采奕奕的青年,并且邂逅了单纯善良的玛格丽特(卡米拉·霍恩 Camilla Horn 饰),在梅菲斯特的作弄之下,玛格丽特坠入了爱河,却在意外之中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亦死在了浮士德的手中。绝望的玛格丽特最终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关入了监狱之中,而浮士德的旅途却并未走到尽头。因法之名养蜂人1986鬼阿姨之爱莉与艾比爱情盲选第三季复仇女神狂野飞车花咲舞无法沉默 第二季来自过去的女孩云机录电梯上憨爸万物生灵第四季花火1997喋血江湖肥猫流浪记蟋蟀皇帝卧底兄弟的士速递5国语寡妇托管班的故事女仆2022售票员秀子夺命手机风流韵事夺魂索女忍者忍法贴萤火如月车站消防犬我的时髦公主之白雪公主篇异镇暴力天使英雄无泪修庆版小妇人苍兰诀[电视剧版]家有喜旺第四季无间道粤语版摔跤选手苏小三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来了!我们的奥特曼羞耻第三季绿色奇迹宝莱坞鸡尾酒

 长篇影评

 1 ) 静默于无声处

音乐奏响时,一切便归于静默。静默悄然等待影片的上幕。随着音乐的高扬,低沉,起伏着的,也是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情感。色彩隐退了,光亮处,人物的表情,活动便都显然。你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你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翻涌着种种复杂的情感。你不得不用心去感受。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都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了。在一片静默中,在光亮处,伴随着音乐的悲伤与欢乐,这一切活动仿佛驻在自己的心上开始。你没有被牵着走,默片把你带进一个场景,那里的人们正在追寻着什么。伴随着的音乐,仿佛是来自内心的呼喊。
        
不是吗?低沉的音乐,稍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是魔鬼的狰狞与愤怒。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正是浮士德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无助与忧愁的内在表达。短促而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正在小镇上欢歌舞蹈,翻跟斗,耍杂技,用手指头做皮影戏。连同画面也是那样美丽动人,一半是台上放映着的皮影戏,一半是台下观众们观看时的场景,相映成趣,无不契合的欢乐,自成一幅人间自在安然的风俗画。但是音乐转而进入低沉,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魔鬼出现了,俯瞰着整个小镇,一片黑暗便遮住了大半天空,如同要吞噬人间存有的喜气。“邦”的一声,台上耍杂技的人倒下了,再“邦”的一声,倒下便不再起来。一阵静默后,人们纷涌着上前搀扶起他,惊觉是瘟疫。“瘟疫。瘟疫。”多么可怕的字眼,吓得人们慌乱而逃。人倒了,帐篷也翻,一切蔓延如同大风铺天盖地而来,连同音乐也是这般澎湃,一波泛过一波。音乐正是人们内在的表达。当浮士德思考时,缓慢的音乐是带着他的思考的,那样绵长与沉静。少女凄怨般的哀求,使得音乐也是那般哀婉,悱恻,缠绵。
        
毫无粉饰,光亮中,我们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人们打自内心发出的表情与活动,是随着音乐起伏着的内心深处的呼喊,这使我们在静默中,置身于影片中,能够感受到的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欢乐。克雷顿陷入爱欲的海滩,我看到她陶醉于痴心的初吻,采摘一朵小花,在爱与不爱间问询,完完全全沉醉在爱的无穷回味与朦胧遐想中,那时,也只有悠扬而抒情的音乐才能够表达她内心隐蔽着的的欢愉与紧张。浮士德握紧双手,倚身树边翘首窥望克雷顿与孩子们玩游戏,那是爱恋之心的焦灼与企盼。随之抒情的音乐,仿佛飘从一个恋爱的神秘花园中,充满浪漫爱情的诗情画意。但是你听,音乐里潜伏着不安,这一切并不顺利,魔鬼使劲全力刮起了大风,妈妈被惊醒了,房门被打开,谁都会被吓倒,哥哥愤怒赶来,带来一团火般,与浮士德把剑殊死决战。凶恶的魔鬼一把剑好不轻易刺死了哥哥,悲怆的音乐,任谁听了都会痛心。更可怕的是,人们,连同克雷顿的哥哥,从此把克雷顿划归为荡妇。凄婉的音乐,预示着克雷顿从此被世人孤立的悲惨人生。
        
音乐再也没有欢快过,而后所有轻快的音乐便只是克雷顿自以为抱着孩子的幻觉场景,现实与幻觉的反差竟是这般强烈。人们的心被克雷顿的命运牵动着。她孤零零的,精神萎靡着,走回空荡荡的家。一切已是不复存在,妈妈不在,哥哥不在,往日欢快的生活已不在,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哥哥蒙住妹妹的眼睛,送给她迷人的披巾时带给妹妹莫大的惊喜,形成巨大的反差。现在,唯一能够引起她幻觉的便是妈妈空荡着的椅子。“妈妈。妈妈。”字幕上出现的字眼就像克雷顿内心的呼喊。她整个人扑倒在椅子上,一头栽进自己的往后孤苦的命运里。
        
不只是音乐,画面同样触动人心。歌剧音乐与画面协调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最触动我心的便是克雷顿在雪地里冻晕的场景:克雷顿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们,十分悲惨,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而最终被淹没时,我看到她们身边斜倚着的一个大十字架,仿佛是对她们凄苦生活的一种悲悯。另外,哥哥倒地后,魔鬼狡黠着跑出去,双手在嘴边打开喇叭状,对着镜头大喊,“杀人了。”又跑到小巷路口,朝向外面的房屋,朝向镜头大喊,“杀人了。杀人了。”而后是幸灾乐祸双手高举扬长而去。场面并未结束,这时,黑暗中,一处角落打开窗户,探出来张望着的一盏灯,另一画面,又一盏灯亮在路口,引来人们出门张望与讨论,魔鬼的幸灾乐祸,狰狞狡黠与人们集群窥探的活动跃然屏幕,让我觉得是一幅幅镶嵌在生活中的艺术画,熟悉又美丽,韵味别致。同样,浮士德与公主在闺房缠绵,魔鬼晃动高悬墙上的灯火,使得氛围带上缱绻的暧昧。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画面又充满诗意与浪漫,带着年轻欢愉的无限遐想。

还有这样一幕,照样触动人心:一名虔诚的传教士站在高处,高举十字架,向绝望中的人们布道,告诉大家,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拯救,只有信仰才能超越死亡,“忏悔,快点,祈祷。”“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活下去。”仰拍的角度充分显示信仰的高度。而另一部分人,则嘲笑着这名传教士的观点,她们肆意狂欢,在纵情声色中迎接死亡的来临。“我们还活着,我们还能爱。”“我们应该死在舞蹈之中。”随着魔鬼巨大的头像出现,带来可怕的瘟疫,人们练跳舞的欢乐也没有了。这让我试图置身于到中世纪,试图感受那时的人们对宗教神学,对人生信仰是一番怎样的思考。“信仰没有用,知识也没有用,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空。”浮士德看着人们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无力解救世人感到万分失落。他颓丧着走回书房,把书籍都投入火海。
        
静默中,我置身于影片,感受着浮士德是怎样被魔鬼一步步诱惑着。当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浮士德万分无力,气恼着把书籍投向火海,在这种情况下,魔鬼却出现了,魔鬼诱惑他,就一天,让他归从魔鬼,借魔鬼力量拯救世人。救人心切,契约上金晃晃的字眼怎能不把浮士德救世的切心俘获。在归依魔鬼,遭世人摈弃时心情沮丧想着死去时,魔鬼又在他的药水里投射出他年轻的模样,激起他年轻的欲望。当这欲望被魔鬼牵惹时,一触动,便不可收拾。他看到诱人的公主,美貌的女子,尝到醉人的初吻,恰巧这一刻,魔鬼告诉他一天的时间到了,该回到年老状态,无可遏制之下,他把自己的一生投掷出去,用下辈子的奴役换回此刻年轻的狂欢。在特定的时刻,人的欲望是这样被牵惹而出的,当欲望把眼前的地板铺满,人们总是容易被囿在一个圈子里,欲罢不能,欲罢不能。要么是自己控制欲望,要么便是欲望控制了自己。当一切回归静默时,浮士德才会恍然,“我真希望自己没有年轻过,带来了这么一场悲剧。诅咒,诅咒这年轻的幻觉。”
        
默片本是无声,但是人们的内在情感已在光亮处得以表达。我却感到,影片中,即使人们听到对方的话语,也始终没有听到人们内在的心声。当克雷顿妈妈,哥哥看见她与浮士德在一起时,都是冲动的否决。妈妈一下子惊慌倒地,哥哥气愤地要人们惩罚自己的妹妹,叱责她是荡妇。克雷顿被绑在石柱上,底下的观众竟像看玩偶般,嘲笑与讽刺,更有年轻女子,看到漂亮的克雷顿从此不再纯洁而幸灾乐祸。雪地里,只要知道她是克雷顿,便不给她开门,殊不知,据生命于凄冷的雪地中,已是不仁道。可悲的是,将士也是如此,看到克雷顿与孩子埋没在雪地上时,什么也机会也没有给她清楚解释,随即断决是克雷顿杀死自己的孩子。
        
音乐戛然而止时,一切便归于沉寂。我被带入到浮士德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才是一生值得追寻的。信仰在哪里?人们该追寻些什么?而影片本身,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屏幕上,年轻的浮士德拊首张望远方。魔鬼说,“尝遍了生活所有的快乐,一再纵欲,一再动情,但你还是不满足。你还想要什么?一个女人,一场赌博,一场纵酒狂欢?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教皇的皇冠?”浮士德不动声色,目不转睛地望向远方。在沉寂中,他悄然看见一幅美好的图景——那是家。那是爱。
        
有爱的人生,才是人们活着的企盼。影片的最后,火刑场景上,浮士德与克雷顿纵身火海,便是爱得以实现的最大救赎。银幕上出现一个硕大的:爱。这正是上帝要告诉魔鬼的——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便是“爱”。 ——“一个全世界都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哀伤的字,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爱。
        
        
        

 2 ) 其实这影片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

上帝之所以允许魔鬼肆意的破坏,之所以让魔鬼这样做而放任不管。上帝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懂得 学会怎么样去用上帝赐予你的武器去对付魔鬼。而这个武器是就是“爱”。这是让魔鬼最最害怕与绝望的武器。这也是这部影片所强调的重点。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样武器你就等着被魔鬼找上门来吧。
所以如果要与魔鬼征战,就必须让自己利用好上帝赐予武器。用上帝赐予的装备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像以弗所书6章11节到18节所说的那样。
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所以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儆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这样魔鬼就奈何不了你了。
魔鬼的武器也无非就是利用人的私欲望,自私,怀疑,憎恨,忌妒,以及利用人的恐惧。

 3 ) 你不喜欢他,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过他和他所在的年代

看完感觉和以前读鲁迅的文章一般。怀着朝圣地心理去读,却发现一阵失望,觉得,也就是那样嘛。
和以前的狂妄不太一样的是,现在已经知道如何去接受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回头再看看这部电影,想想那个年代,确实觉得挺不简单的。
还记得雨旋说过,你不喜欢鲁迅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过他和他所在的年代。想想,似乎是这样
想到之前看大都会的时候,看完一阵大惊,哦,原来那个年代的电影已经到了这种境界了,而过了近百年了,除了画面更鲜艳了手法更娴熟了之外,似乎,看不到更多的进步。
现在电影中故事的情节,甚至,比不上二十世纪初。说拍摄手法,或许,也只能用更娴熟来形容。看那个年代的影片(尽管都是黑白默片),却似乎,一点不逊现在。甚至看影片中人物的肢体语言,
都远过于现在(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是默片吧,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只能用肢体语言去表达人物的情感)
说到头,真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的人们。

 4 ) F·W·茂瑙眼中的浮士德

       黑白的默片,保留的着时代的印记,而能震动当代人的心,可谓难得可贵,是少有的,镜头和场景在拍摄角度上也让人震撼。对于本片的意义或许在于影响力,有没有引起反响和反思,可能就是本片的意义。
       无声的光影表达的主题则更是永恒的,对于人的命运,荒诞中有不停得思索,最后说“爱”或许并不能尽表达主题,人性和行为是复杂的,欲望中求生存,生存中找存在,存在中求意义,而意义是难以准确表述的。片中微妙的几笔勾画了浮士德先生被魔鬼诅咒的一生,欲望与意志在不停得挣扎,试图找到超脱和自由,在故事的最后导演的表述或许是一种个人期望的美好,而往往这种挣扎和悖论是永存的,人在其中生又死生又死...
       总是,这是一部良片,只是对于习惯了声色的现代人,本片完整得看完还要有些耐性。本片比较深刻...

 5 ) 所有恐惧都是爱的代价

魏玛时代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影响力辐射至今的独有心理与文化结构,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电影美学在德国由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过渡的十数年中,凭借厚实的电影工业,甚至成为好莱坞黄金年代电影创作力的一大直接渊源,当时的人们肯定始料未及。

七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办的德国大师展放映了五部经典作品,除了刘别谦早期自导自演的的滑稽短片《在我死后》(1916),其余四部创作时间基本都在1920年代,最晚的是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蓝天使》(1930)。这几部影片基本概括了魏玛时代德国电影最高水准的面相,包括乔·梅伊、茂瑙等在内的导演作者,依托UFA式的电影片场及工业配置,在影片中戮力表现恐惧的真实或虚幻形态,亦在在确认爱的幻想。比如《柏油路》(1929)中男女主人公看似不合理的虐恋,进退失据的阶段女主角甚至用上了类似京剧武行的猎奇动作,配合片首对当时德国街道实景的炫目纪实展示,最大程度勾动观众的心态呼之欲出。

这些电影中,作为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人物的茂瑙导演的《浮士德》(1926)无疑是典范中的典范,这个意义不仅来自于其在当时的德国最大规模电影地位,亦不仅因电影文本同德国传说、歌德名作之间的勾连关系。以夸饰的灯光与布景展现古老的故事,甚至处理上带颇多喜剧意味,是这部1926年的电影所处时空的“当代性”的表征。在片场规划的人工痕迹浓重的超自然布景,似乎天然地适合表现片头的正邪之战,上帝与魔鬼的契约,做足当时可用的叠印特效,在双人景的镜头机位上亦有意识突出光耀寰宇的上帝同前景中黑暗低矮站位的魔鬼对比,先在地将这个关于“能否让伟大博爱的浮士德背离上帝”赌局加上了视觉可见的神性光环,这同样成为影片其后诸多场景的共同基调。

茂瑙式表现主义构图与对“影”的创造性运用,在《诺斯费拉图》《日出》等作品中表现相当直观,《浮士德》里民众急走忙逃的场景,强烈展现片场制作“以光影延展空间”的思路,混乱的群众全景,被压抑于反投在白色背景的巨大阴影之中,这是人们自身的影子投射,同时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对于罪恶的想象共同体,这同吸血鬼上楼如出一辙,是观众看到的影子背后的未知而非影子本身传递恐惧。许多论者容易将这一时期的表现主义高长直接同一战后德国人的惶惑无计心理挂钩,我反倒认为这是自有浮士德传说以来数百年深铭于德国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使然。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及其精神力量的起落建立于具体的五大悲剧(知识、爱情、政治、美、事业),任务挑战进一步具象化,对“恶”的抵抗意味也就益发强烈。影片中饰演梅菲斯特的埃米尔·雅宁斯同时亦是首届奥斯卡影帝,他的表演中非常细致还原了面目越来越明晰的梅菲斯特在每一个当下瞬间的心思。默片自身对演员微表情的强调也部分推动了这种表演的落实,梅菲斯特在片中一些颇具戏谑性的场景中表现反而更加出色,角色自身在电影影像中祛魅,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性化魔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版本的《浮士德》最终以浮士德变回老年而与真爱殉情为导火索激发最终消灭魔鬼力量的源泉——爱——才变得更为可信,一个生动于银幕上的梅菲斯特,事实上承担的不仅是恶的化身,更是激发浮士德不断战胜自我的引导者。频繁出现在影片中的意象/想象叠画同一些并不恐怖,相反非常轻松的爱情段落一起,构成了这部电影看似吊诡实则高度和谐的气质。爱同恐惧本来就是一回事,梅菲斯特与姨妈之间的喜剧动作同他自身的暗黑特质同样殊途同归。借助画面惊人的影像,茂瑙实际上对浮士德这样一个国民图腾进行了解构性的深探,这种介于正邪分明的对立与颠倒是非的模糊性之间的暧昧情绪,被掩盖在极端形式化的外衣下,令人毛骨悚然又壮怀激烈。这是茂瑙短暂人生为世界影史留下的重彩笔触,同样也是那段短暂的德国电影辉煌期留给今人无法穷尽的折磨与吸引魅力。

 6 ) 走向“爱”,茂瑙对时代的解决

表现主义大师F•W茂瑙很聪明地选择了“爱”这条主线,避开了过于宏大难以驾驭的原著,使电影流畅地进行下来。

虽然名叫《浮士德》,但是本片并没有完全“忠实”地继承歌德所赋予浮士德的一切形象,浮士德与摩菲斯特关于人类、艺术、知识等一系列的矛盾也被茂瑙忽略。但是这可以理解,毕竟《浮士德》本身即使有一部韩剧的长度和一部好莱坞大片的预算也未必足够,更何况还处于默片时代的1926年了。

此外,如果从时代背景来分析的话,那么茂瑙采取这个角度——瘟疫和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也就可以理解了。一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战争几乎摧毁了整个德国,人们极度恐慌。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极速拉大,造成社会矛盾日益严重。表现主义应时而生,在社会现实的压迫下,表现主义电影将人的扭曲、痛苦完全展示在了荧幕上,以极度风格化的影像语言诉说着导演的不满与思考。从这,也就能够看出茂瑙为什么会在结尾,放上一个大大的“爱”字了。

如果说摩菲斯特是与上帝打赌,其实在我看来,不如说是摩菲斯特只是被上帝利用。在对浮士德的考验中,如果浮士德真得堕落了,摩菲斯特赢了的话,那么对于上帝而言,人类也没有什么拯救的必要了,他不会损失什么。而如果浮士德抵住了诱惑,那么上帝自然而然也就赢了,更不会有丧失什么。所以,上帝对赌局其实非常有把握,而摩菲斯特,或许只是考验浮士德的工具,上帝对浮士德的考验正像《旧约》中上帝对约伯的考验一样。而在影片中,茂瑙对基督教的态度的矛盾也昭然若揭。一方面,摩菲斯特轻而易举地杀死了极力祈祷的牧师,轻而易举地烧书而且在这过程中似乎还达到一种狂欢,渴求上帝拯救的瘟疫中的居民也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是依靠魔鬼的力量的浮士德拯救了城市。然而另一方面,最终浮士德的拯救却还是通过上帝的出面才成功的,魔鬼的诱惑也没有战胜代表上帝的爱。茂瑙的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尼采在关于“上帝死了”的表达来理解,上帝死了,然而人们(指当时的西方社会)并没有准备好后基督教的生活。这是现代以至于后现代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茂瑙这里,最终他似乎还是回归了传统的基督教的爱中,这也是他提供的对于社会问题一种解决方式。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道德的残忍与不公,这尤其体现在玛格丽特身上,由于她与浮士德的爱情导致了母亲和哥哥的死亡,她只能流落荒原,独自生下她和浮士德的孩子,后来她又被认定为杀死她孩子的凶手,不由分说就被判处火刑。至于最终跃进火堆浮士德,也同样如此,为了拯救瘟疫中的民众,他与魔鬼签订了契约以此获得了力量,然而他却被认为是异端或者可以说是巫师而被驱赶。在当代社会,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与之何其相似!网络暴力的力量又何其强大。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爱也是说给资本家之流听的,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下,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状况下,在这些暗流涌动中,茂瑙试图用爱来唤醒将工人异化的大工业时代的老板的人性。从这点出发,《浮士德》似乎也是对《大都会》的解决。结尾处浮士德越入火堆,舍弃了“博士”选择拥抱爱情,也可以被视作是对浮士德放弃现代社会的名利的象征。在火光中,老迈的浮士德再次年轻,然而这种年轻与摩菲斯特给予他的易逝的年轻不同,这种年轻属于永恒,就像原著中的“永恒的活力”一样,是不朽的,是神圣的,是在浮士德舍弃肉身去追求更高的价值时上帝所应许所交托的。浮士德的年轻最终代表了上帝的允诺,关于拯救的允诺。这与摩菲斯特在签下契约后不断在浮士德背后搞阴谋,甚至是违约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代表了归属上帝的爱。如果我们进一步解读,或许摩菲斯特的行为也可用来代表当时的资本家们丧失道德的逐利行为,契约只是一种经济,是资本家逐利的工具,可以随意破坏,而不是双方所确立且必须遵守的。因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力量的绝对的不对称导致资本家可以任意撕毁或更改契约而不必付出任何责任。摩菲斯特的力量是作为凡人的浮士德远不能及的,因此浮士德实际上可以对契约任意行事。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摩菲斯特和资本家不能胜利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缺少爱,而对于人类来说,只有爱最终才能拯救。而在现实的一切不公,只有上帝能够为人洗刷冤屈,让人各归其位,才能履行审判都职能,才能对契约的效力和结局做出评断。而摩菲斯特之流最终会在商店的力量面前失败。或许,这就是茂瑙和一批表现主义导演在信仰上的归宿。

本片既是对原著显而易见的背叛,但同时又有所继承。比如浮士德在火中玛格丽特相聚时突然年轻,并依靠与玛格丽特的忠贞爱情得以解除契约,摆脱魔鬼升入天堂,这似乎正呼应了原著结尾的合唱:“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在中途道路的分离后,茂瑙最终又走回了歌德。我们不妨将这视为茂瑙对这句一直以来争议不断难以理解的诗的一种解读。

 短评

2019-7-13重看;20年代的布景、特技、用光、场面均不输于21世纪任何一部大片,令人叹服,茂瑙的想象和调度、控制能力委实先锋!教堂里斜射的荣光如神性显现,女主温婉柔美,是为引领浮士德走出迷障心灵的天使;与魔鬼做交易的条约,抵不过真爱焕发的光芒,这个永恒不朽的词语拯救了人类。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默片时期,特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过程中,电影更是从表现的方式来描摹故事的。假定性的手法,风格化的造型,灯光渲染都在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8分钟前
  • 非了
  • 推荐

开篇的神魔对峙可能是我至今看到最生猛的默片特效,随后茂瑙继续完美利用他魔术般的表现主义光影,制造压抑的气氛,管弦乐版本可能也是最适合于本片的辅助,整个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为之后的《日出》作预演,感情极为丰富,同时又是一出对女性的悲悯和歌颂。

9分钟前
  • TWY
  • 推荐

好都源于表现主义,却也止于表现主义。技法上的优点到了极致,也无法掩盖由时代因素带来的解构不能,集中体现在人物侧重上。#今天凌晨#

10分钟前
  • Fae
  • 推荐

我看的是两个小时版本,配乐非常好,应该是“原配”。和原著比,电影几乎只是撷取了关于爱的片段,抽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所以,本片的价值尤在光影气氛的高超渲染,摄影棚里也制造出了宏大叙事,从茂瑙其他的电影如更早的《诺斯费拉图》里也能看出同样氛围的瘟疫及狂欢,相似造型的魔鬼等。

1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20190713天山虹桥 2013修复版】茂瑙的最后一部德国影片,表现主义佳作。1.特效技术华丽奇崛,将微缩模型(片头魔鬼张开黑袍睥睨全城一手遮天的场景与构图极为震撼)、叠印、遮片与多重曝光等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2.光与影的盛宴:浮士德招魔后所遇见者的双眼、教堂圣光(想及[日出])、雪地埋婴(摇篮幻象的遮片合成)等场景令人难忘。3.Emil Jannings的演技十分出彩,塑造出一个既狡猾邪恶又搞怪可爱的梅菲斯特形象。4.喜剧性段落的穿插(魔鬼与女仆的相互调戏),舒缓情绪并延宕剧情。5.美中不足的是将《浮士德》改编得十分肤浅,不过为了电影化也可以理解。(8.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巨作改编得非常通俗了。梅菲斯特刚出现是是个下等人的打扮,却又有特别的礼数,后来还相当逗笑。我走了一点神在想,能成功召唤魔鬼,其实已经承认了上帝一定存在吧,所以最后落结在爱的救赎上。不过人类把魔鬼当成仆人,还是很傲慢哪。镇子上狂欢时候的节目很精彩。魔鬼的瘟疫和火焰都很震慑。女主角后段更好

18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推荐

魔鬼作为一支邪恶的催化剂,将人性的崇高推向深渊,挖掘内心深处阴暗面。其用金钱女人青春等手段诱惑浮士德,并使其逐渐堕落。因其再次年轻产生的爱情,而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并扼杀少女的一生前途,愚民们却不断摒弃她,士兵们惩罚她,他们却用一个永恒的字得到救赎:爱。战胜了魔鬼,登上天国。导演运用明暗的光线分布,古典的房屋,怪异的场景,精美的文字的来形成一幅幅诡异,魔幻,压抑,诗意的构图,整体格调沉闷,配乐渲染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深层次的复杂内心。

19分钟前
  • Wander
  • 力荐

20年代默片的视觉特效享受。Emil Jannings的表演出神入化,特别是魔鬼跟老妇人谈情的那一段,太喜欢他的表演了,奸诈、恶毒、冷酷。Camilla Horn好美,末了的那个崩溃瞬间仿佛圣母玛利亚。不过描写爱情的那段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24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惊人的开篇。当凭借信仰和知识都不能拯救世人,是否可以借助魔鬼的力量?当召唤出魔鬼后,是否还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人类是否能够战胜无尽的欲望?魔鬼降临村镇、空中俯拍人间,这两段借助片场内搭建微缩模型拍摄出的画面,气势如虹,表现效果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科技数字特效。而后一小时简化为一桩爱情悲剧,原本营造的史诗感坠落凡尘,本来是对男人的考验,偏要放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受苦受难。一切堕落的罪恶,最后都因为”爱“而得到救赎——这样的辩解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了。

2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恶魔是乔杉演的吧

31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侯麦评价说:jamais œuvre cinématographique n’a spéculé si peu sur le hasard la puissance de l’expression plastique prend manifestement le pas sur l’anecdote, (…). Les contemporains l’ont goûté, et nous le goûtons nous-mêmes comme une sorte d’opéra visuel, la

36分钟前
  • tomshiwo
  • 力荐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3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魔鬼给予人年轻、财富、地位、女人,上帝只教给人类“一个全世界都在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忧伤的字,一个化解人类所有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无法衡量的爱。

4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9.表现主义最后的巨投。目不暇的叠映,组合着一些停机再拍、推镜、倒放和微缩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变身,梦境等奇幻世界中的邪术时刻。海量的叠映确实给次年《日出》打好了基础。550

44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快要百年前的魔幻大片,无CG特效年代的胶片光学化学特效,不仅不逊色,就此题材而言反而有种类似老照片里散发的超越时间、神秘迷蒙、越凝视越诡异的魅力,天空中恶之翅膀遮天蔽日,骷髅骑士耀武扬威,“航拍”镜头更是效果惊喜原来《大师和玛格丽特》情节都早已有之;除魔幻也涉及多种类型片模式,神展开处莫名爱情喜剧,胖胖的恶魔都不叫人讨厌了,以及摘花瓣念叨喜欢不喜欢缘起于此麽?凭一部电影仿佛看了多部片,爱能破解一切的大团圆 ,更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原著改编,可见电影世界的初期,各位先驱制作者们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竭尽全力拓展电影剧情尤其是表现手法的疆域,为之付出的努力促使了电影技术的“茁壮成长” 20190713@天山重看

4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開場的確氣勢萬鈞,令人為之一亮,中後段以後只剩茂腦的搧情,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49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Faust凝望鏡中笑靨,豈止是渴望青春,簡直滿眼是愛意

54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前半段的视效放在今天看依旧惊艳,秒杀一大把新世纪同行,只是后半段全然没了浮士德什么事。如果“爱”算神圣的一种,那为什么要骂人家小姑娘堕落?强行“爱最大”的结尾。飘雪那个镜头好美啊

58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