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HD

主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2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4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5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6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4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5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6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7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8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19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焦虑的巨蟹座

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大二的传播学课上,后来我一直没弄清楚为什么会在那样的课堂上看这片子。
唯一的答案是:传播学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自己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热爱。
热爱老基的人多少都会对生活感到某种程度的焦虑。或许是因为一个有点自闭的童年,或是命途多舛的青年时代。而两者兼有的老基偏偏又诞生在伤痕累累的波兰。在这个他终生怀着复杂感情的祖国,紧张与热情同样鲜明。所以他永远用I’m so so来定义自己的状态,不是乐观的美国人常说的extremely well。因为对命运永无止境的思考和高深的宗教情绪,基耶斯洛夫斯基常常表现出对现世的悲观,正如他在这部纪录片中缓缓穿过人群时画面所呈现出的一片昏暗的表情。老基说,这个世界,就是由黑和灰组成的。
老基6月27日生人,所以巨蟹座的阴郁和内敛缠绕了他一生。但我仍然对他颇有亲切感,大概是由于他的影像说出了每段人生共有的孤独底色。但奇怪的是,他所谓的悲观却常常令我更加热爱生活,尤以细枝末节为最。仿佛那些曾出现在波兰或法国天空下的倒影、落叶、水渍、光线也塑造了我所在的这个空间,还隐约带着老基的印记。

 2 ) I'm So-So...

基氏作品,从三部曲,到两生花,与伊莲雅各,都是悲观主义的花朵,静静绽放,晕染生命,每当变幻时,便作灵魂陪伴浮生慰籍。从未见识或探究过基氏本身,如是说展现了一个孤独的真挚的深切的挣扎的灵魂,且展现得平静和睦,并没有触目惊心的叛逆抵抗和撕裂疼痛,因而真实,因而动人。伊莲在纪录片中的出镜令我伤心,她是基氏思想中镜头下的天籁之美,而背后却平凡得宛如路人。所以可以透过思想探寻现实,却不可经由面容窥视灵魂,好奇害死猫。
 
结尾处,基氏声言并不喜欢自己,因为有两个问题回答不出:
 
你是谁,
你想要什么。
 
我想,这世上那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们,应该都能回答得头头是道,我羡慕他们。

 3 ) 基耶斯洛夫斯基:还行~

这部近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拍于1995年,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红>因病休养的阶段,十个月之后,死神将使他的心脏停止跳动,带他离开这个世界。

基耶不大喜欢面对采访一类的东东,更倾向于在黑暗的房间里抽烟。他能答应拍摄这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颇为难得,而导演、录音师等人皆是他之前的合作伙伴,这使得访问更容易深入。

对基耶的了解,除了他的电影电视作品之外,当属<基耶斯洛夫斯基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它描绘了基耶一生的轨迹。可文字总归需要个人的想象力支持,当基耶出现在画面中,不由惊叹,好有精神和气质的帅老头!

基耶说话很符合他的电影给人的印象,在这里他也说了好些他的电影作品,机遇之歌、十诫、红……这很像他的电影作品<影迷>,在最后一刻,镜头对准了自己。

标题源自基耶个人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人不能因为礼貌而慌报自己的感觉。他说,他问他的美国经理人怎么样时,对方会答道"Extremly Well",不是"Well"什么。而他呢,只会回答"I'm So-So"。这个也许同基耶早年拍记录片有关,真实至上。

这个老头离开我们的时候才54岁,在他的创作活跃期。如果他能像葡萄牙国宝级导演奥利维拉那般长寿,对于他的影迷来说,会是怎样的幸福。

 4 ) “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机遇不是那么重要。我们选择的道路很重要”

“我们通过理想、友爱、平等和公平正义而活,但是这些东西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至少公正不存在。社会主义崇尚自由和平等,但是我们一点儿也不自由,你不能在公共场合发表你的意见,私下当然可以……”
“审查制度无法摧毁我们对那些接触不到的东西的寻找,一种神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掌权者掌控着娱乐的乐趣”
“那取决于意志以及掌控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可以改变命运,机遇不是那么重要。我们选择的道路很重要”
《机遇之歌》里,主人公选择的第三个立场是政治中立,却死了。
“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充满自我满足情绪,空言泛语,夸大盲目”
“要活得开心些”

 5 ) 如何反抗一个笑话?

如果你反抗资本主义,那是一个人类实行了将近400的思想,社会架构,主义,理论。

如果你反抗社会主义,你反抗的是一个笑话。

 6 ) 与他彻夜长谈

看他的电影,音乐一起,总是不自觉地想抽烟;看这部有关他的纪录片,更是想抽着烟与他彻夜长谈,在生着炉火的黑屋子。
他是一个很容易就能陷入谈话氛围,全身心投入,涉及深刻话题的人。因为他自始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谈到他为什么特别讨厌美国时,"What I don't like America, is the pursuit of empty talk, combined with a very high degree of self-satisfaction. If I ask my American agent hou he is, he will say 'I am extremely well', not ok or well...Putting it in English:I'm so-so......"片名也由这句话而来。他讨厌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状态,即便是很随意的问候。
纪录片在谈话中回顾了他的出生、成长,以及他的主要作品。他的关注点从“政治”、“体制”转向每个人的具体生活,转向自己,转向人的内心和灵魂。从更加细微的私人伦理角度,人道主义地理解每个人的行为。因为对于人类而言,这才是最本质的。他相信直觉、预感、神秘的力量,他遵循自己的节奏,去唤醒观众回忆曾经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或者曾经想过的东西。"I don't telling everyone what they should do to be happy...Knowing is not my business".所以当一个痴迷地反复观看《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的15岁法国少女,对他说,她现在真的相信有“灵魂”这个东西了,因为她有过影片中描绘的那种体验时,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花费了那么多金钱、精力、时间和耐心,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到“灵魂”存在,这就值得了。
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电影通常被人称作“道德焦虑电影”。但当被问到"Do you think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coming to an end?"时,他说"It's a phase where we are trying to distinguish values of life.People are looking for a solution, and perhaps they will find it. But the radicality of the search will change their view of life."他承认这是一种危机,但不认为这是末日的来临。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危机仅意味着人类现处于一种曲折运动轨迹的底部,而依据事物的自然规律,将来它还会运动到轨迹的上端。我们没必要去辨析生活的价值,因为在辨析中我们反而可能会丧失生活的真谛。所以他这么回答"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life"的问题, "Nothing, I sit on a chair or a bench, I sleep well, and when I bathe, I wish in order to enjoy life not in order to make a film."“他似乎是在以一种绝对温和的态度来挑明对当前道德的忧虑,他的真诚和勇气却是在近乎绝望的语气中流露。”应该是近乎绝望的,虽然他为《红》设计了一个充满希望、温暖的结局。但1994年,《红》在最崇尚艺术的戛纳电影节上败给《低俗小说》的事实,不知是否削弱了他给自己这份安慰的底气。我们只知道,之后他就宣布退休,而十几个月之后他就离开了这个他不知应抱有何种感情的世界。
而我们再也没有了与这张认真、真诚的脸再次面对面的机会。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张脸,我只是很明白,面对它,我不敢不真实。(截图见相册)

 短评

伟大思想家不应该这样潦草的去了解。此片仅仅在开头阶段透过不同的人,微微向我们展示了一点透过不同角度看到的他个人,吊了吊观众的胃口。但后面两个最重要的事:他作为导演的工作和作品以及作为思想家的那些问题,甚至都没有稍微的展开。如果能有篇幅冗长到boring的记录,影迷或许感到更幸福。

6分钟前
  • Yugu
  • 较差

我觉得应该给老爷子申请个人类文化遗产大使的头衔

10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Knowing is not my business, Not Knowing is.基老师的观点,让我对宿命论和存在主义的疑惑有点清楚了:命运可能更多作用于你要走的人生道路,而你的自我选择塑造了你本身,即你要成为怎样的人。所以还是自我选择与行动大于命运的。换句话说,就是偶然的事件可能决定了你上了某辆人生列车,但是之后你在列车上的漫漫旅途如何以及你最终在哪一站下,这些可能是你的自我选择而非命运决定的。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理论价值。总的来说,纪录片的大部分内容和那本自传差不多,但是纪录片的影像能看到基老师啊!喜欢基老师的人不能错过。

15分钟前
  • w
  • 推荐

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的助手采访拍摄,主要是回顾探讨基耶导演生涯中剧情片的创作主旨,从1976年拍摄《安静》开始、《影迷》《机遇之歌》《十诫》,一直到《红》,限于时长,跳过一些次要作品,针对每部作品也仅是浅谈即止。基耶总体上看是个悲观主义者,到90年代后的两次访谈纪录片,回答的都是想追求平静,显得是有些封闭内心、对未来不抱期望的孤僻老头形象。第一次知道基耶很不喜欢美国,他觉得美国人都过于自我感觉良好,而他评价自己都是”I'm So-So...“。

1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我真正想学习的是舞台导演的有关课程,所以我决定去学习电影导演课程,它能更有助于我对舞台剧导演理论的理解,对我而言,电影学校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生命中的一个舞台,它有助于让我成为舞台剧导演,我试图通过入学考试,但是我失败了。(你考几次?)三次。(但你坚持不懈。)是的,我因此自豪。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梦想有一天我能飞翔,我从塔底出发。不断上升,飞向天空。用最自然的方式飞向一棵树,然后说:你看,就是这棵树。

18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力荐

对基耶来说,拍电影很难说是好事或坏事,他的愿望是梦里不必再拍片,但是对观众来说他的作品只能是恩赐。看完之后,脑中只剩他在黑暗中抽烟的样子,目光放远,沉默不语。所有的主题、凝视、神秘、命运、时代和悲观都退到他身后。他所有的作品都成为他,一个总在质疑和恐惧、奋争却不知去处的神的眼睛。

21分钟前
  • 豆友2048460
  • 推荐

原来两生花的故事在现实里真的有发生过~~

24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选了《平静》《影迷》和《机遇之歌》重点来讲,这几个才是他生涯的黄金时代拍的电影。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了:长时间缺乏睡眠、作息不规律、嗜烟如命,他跟意大利人抱怨说拍电影为什么还要午休一小时,不休息最好,午休把刚凝聚好的情绪咔嚓截断了。他想把时间都献给电影。

28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看55分钟就已经能记下2400多字笔记 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做 也就去做 咀嚼它也许不能得到什么滋味 但至少这一刻的存在使我确信我感到了快慰

32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和伯格曼不同,只拍感兴趣的主题,但很少代入自己。

35分钟前
  • 屿山
  • 力荐

“社会主义崇尚自由和平等,但我们一点都不自由,反抗在社会主义体系里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什么东西让我恐惧的话,那就是未来”;聊到人死后会不会受到惩罚,基耶说:“这仍然是个秘密...这很好”,想起吴国盛说的“呵护这个盲点是人类唯一的希望”;“这些混蛋从没让我的电影好过过”,从审查制度里走出了一条大路,想到阿巴斯;”危机是普遍的,不用害怕,危机不会让世界灭亡“

3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未来总是让我恐惧。”平静中蕴含真理,最爱的大师。

39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力荐

在基耶的个人哲学里看到太多共鸣。凝视、旁观,反思与隔离,超越一切的俯视。有无数种选择、无数种命运,但现实只会有一种发生,错过了那班列车,也同时开启了另一个可能。生活本身即是政治,但艺术应该拒绝被加入政治化的目的性。是否存在另一种生活?,"我在梦中飞翔,从塔底开始,飞到天空"。

40分钟前
  • Kryten
  • 力荐

拍完的第二年基氏就去世了,他说觉得未来就是黑洞,未来让他害怕,作为一个不喜欢入镜的人,整部影片应该都是他的“自问自答”,片尾导演说基氏的手表入镜了是亮点,要不要重来一条?基氏说不了。“我们的工具越是无形,我们遇到的危险就越大”“如今任何人都可以说任何话,而毫无意义,没有人会惩罚你,而之前,你是拿一些东西在冒险”

44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当他把镜头对准自己 极度 冷峻理性 上帝在人间

49分钟前
  • 力荐

主要是Wierzbicki跟Kieslowski的访谈,在Red上映之后一年拍摄的,还以为会跟蓝白红和双面薇若妮卡关系比较密切,结果只提到了一小部分。

53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从他的谈话状态就能看出他在电影里放入的那种克制内省自知谦卑平视人世的视角,不断往深处挖掘精神和内心,不断质疑否定却又相信信仰的力量,理性而又感性,悲观而依然纯善,无比真诚。他让我相信,一个人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去描绘整个世界的。

58分钟前
  • 寂照
  • 力荐

20年後,K氏不知道有個熱愛電影的傢伙,將他當成了電影的信仰。欣賞他充滿理性感性知性,並不斷地透過創作來自我觀照,自我質疑。

60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睿智,或者说基耶也不是就活得有多透彻的一人,谈到哲学问题也会说“我不知道”,被追问到电影里的表达却如何如何的时候甚至会回答:“那是因为我在写剧本”。然而,正是疑问比答案更多才更能驱动一个人的创作吧。制作的随意感很好。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