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

HD

主演: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凯文·马克德 Kevin McKidd,Ulrich Thom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马克斯 剧照 NO.1马克斯 剧照 NO.2马克斯 剧照 NO.3马克斯 剧照 NO.4马克斯 剧照 NO.5马克斯 剧照 NO.6马克斯 剧照 NO.13马克斯 剧照 NO.14马克斯 剧照 NO.15马克斯 剧照 NO.16马克斯 剧照 NO.17马克斯 剧照 NO.18马克斯 剧照 NO.19马克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玛丽和马克思》:假如玛丽给我写了那封信

Mary(来信)

亲爱的宋绪新先生:
我叫做Mary Daisy Dinkle。
我现在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了。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棕色,我最喜欢吃甜炼乳,第二喜欢吃的是巧克力。
我有一只叫做Ehtel的鸡……这是他的画像。他从来不下蛋不过有一天他会下的。
我妈妈喜欢抽烟、板球和雪利酒。
我爸爸喜欢在仓库里跟他的鸟类“死党”玩。
中国的小孩子都是从哪里来的?茶杯里吗?澳大利亚的小孩子都是在啤酒杯里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我不太会画耳朵不过我画牙齿很棒哦。如果你能回信给我做我的朋友那就太好了。

Mary Daisy Dinkle
PS.随信附上樱桃巧克力棒。希望你喜欢。
————————————————————————————
宋绪新(回信)

亲爱的Mary Daisy Dinkle:
我是在被我领导叫到会议室,布置完下个月工作目标,回到我的工位之后,发现桌子上有这封信的,非常感谢你的来信。
我正在努力工作,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我晚上经常失眠,最近不到凌晨2点,我一点困意都没有,前几天听我大学同学说了一些关于过劳死的相关信息,很多公司都有过劳死的例子,我现在觉得我非常符合这种标准,没准过几天我也会病倒的。^-^
你给你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很可爱。目前为止我能确定亲眼见过的澳大利亚人(因为从口音上,我分不太清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大学外教老师,体态稍显肥胖的中年妇女,现在想起来长得有点像苏珊大妈;另一个是我在地铁里碰见的一个一边交中国人英语一边喝酒的澳大利亚男子,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很帅。
首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
很不幸的是中国小孩子不是在茶杯里发现的。我小时候问过妈妈,她说小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如果我不听话,她就把我丢回垃圾堆去,让捡垃圾的老头把我捡走。自从听了这个,我就变得很乖了。
现在和我一起住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工作比我还忙,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一个礼拜都没见过面,因为我睡着的时候,他才下班回家,我还没睡醒,他已经上班出门了。更确切地说是不清醒的见过面,也有这样的可能,他回来后看到我睡着了,没打扰我。
你的樱桃巧克力棒很好吃,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吃中国食物,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宫爆鸡丁,我第一次吃这个菜的时候非常惊讶,心理想,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澳大利亚有中国餐馆吗?如果有,你一定要去吃一回宫爆鸡丁,鸡肉嫩嫩的,花生脆脆的那种。
我的爱好不多,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看电影上,我看了很多电影,也很喜欢澳大利亚的电影明星,比如妮可·基德曼、凯特·布莱切特、拉塞尔·克劳、休·杰克曼、希斯·莱杰等等最近我们国家查封了很多BT网站,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BT,直白的说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下载到世界各国娱乐文化资源的网站,这样我们就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世界了。你平时看电影吗?都是去电影院看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途径可以看电影?
一想到澳大利亚,我脑海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画面就是悉尼歌剧院,你去过那吗?我非常想去那看看。
期待回信,你的中国朋友宋绪新。
PS.宫爆鸡丁没有办法邮寄,我只能给你寄一袋北京烤鸭,用家里的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希望你能喜欢。
————————————————————————————
各位兄弟姐妹如有兴趣还可以接着用玛丽的口吻给我回信,估计渐渐的玛丽和我都会发现我们是穿梭了好几十年的时空在互相通信的...

 2 ) 这个超级泥巴大烂片(非影评)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3 ) 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你有过爱么?做过爱么?”,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4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5 ) 原谅你,犹如原谅自己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他们也常常吵架。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6 ) 最熟悉的陌生人(和剧情无关)

我有一个朋友,确切定义不知道是网友还是校友.开始隔着12小时,现在差了5小时,因为这个原因,一年大概也就能见一次,也只见过一次.
7月他回国奔丧,8月我搭飞机离开,于是今年夏天一起去看麦兜的约定化为泡影.9月他告诉我交了新女友,处于半同居状态.10月我开始在异乡的新生活.
昨天他在MSN上和我说,因为他女友的关系,现在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说说心里话.我说,你这说得是什么话,太矫情了.
我从来就不是长得好看的女生.日语课上那个21岁的phd同学,和我们讲了件她小时候的事.中学时有一个男生追她,打电话和她说,虽然你长得也不是很漂亮,脾气也不太好,可是我挺喜欢你的...她和她爸一说,她爸来了句,这样的人你还不立马挂电话啊,他凭什么说你长得不好看,轮得到他说吗.
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常常和我说的一句话确是,你都那么不好看了,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长大能干什么啊.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只要别人对我有一点点的好,我就很容易喜欢上他. 比如, 他是第一个送我糖的人.再比如,有次闲聊告诉他,我和美女姐姐出去吃饭,遇到暴雨,美女姐姐的朋友开错路,害得她在风雨里等了好久.结果他却和我说,你有没有被淋到,下次如果下大雨,我在可以去接你.
我知道他不喜欢我,我对他的喜欢也很单纯.总有一天,我们会各自结婚生子, 然后渐渐断了联系.不是因为所谓的暧昧,不是因为别人的猜测,只是因为过了那个阶段.
或者,最熟悉的陌生人是最为恰当的形容.跨开那一步,未必现实就是美好的.
我好像什么话都可以和他讲,有一种平静,没有那种害怕被人看穿的窘迫感,倒是有和自己内心对话的错觉,因为隔着的不仅是5个小时,还有大西洋和太平洋.
只是,再也没有人可以让我那么早起的登录MSN.
除此之外,无他.
除了Mary and Max,那部查令十字街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没有在最后见到面.

 短评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5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11分钟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12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1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1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17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18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2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31分钟前
  • 二甲
  • 力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35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38分钟前
  • 陌生人
  • 力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3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44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45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50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54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57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5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