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越狱1956

DVD

主演:弗朗索瓦·莱特瑞尔,查尔斯·勒克莱恩,莫里斯·贝尔布洛克,罗兰·英纳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2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3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4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5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6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3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4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5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6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7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8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9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死囚越狱195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讲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弗朗索瓦·莱特瑞尔 François Leterrier饰)在临刑前的几个小时内,如何成功越狱地扣人心弦的故事。为逃脱纳粹监狱,弗朗西斯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逃亡计划。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不仅做足越狱准备,还在仅有的洗漱空挡,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狱友联络,试图找到共同实施计划的同盟。可还没来得及他准备好一切时,就被判立刻执行死刑。最终他毅然带着年轻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极简的叙事结构,单一密闭的监狱空间,分秒必争的紧迫时间,罗伯特·布列松因本片荣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1957)最佳导演奖。春日四班同学录警察之战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第三季再见爱人第三季沉浸版假面真情第一季勇敢去爱(国语版)杀戮天使朝华穿裘皮的维纳斯2013雪鹰领主剧版叛逆摩托教父塔皮 第一季黑吃黑第三季龙老镀金时代第二季城之源爱情玩家僵尸小子旧案寻凶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披荆少年真爱解码木棉袈裟欲仙欲死巴里·林登便当2015如此接近地平线大侦探波洛第九季朝韩梦之队江南古宅洛城黑帮火花与灰烬那年夏天的秘密迈克和茉莉第二季黄金花粤语莺飞人间地狱山庄澳门奇妙游请讲普通话 第二季车轮不息湘行慢记马达加斯加企鹅第一季原声活死人归来3

 长篇影评

 1 ) 我的最爱

  “他的美学信念是用电影将音乐和绘画融为一体,而不是戏剧和摄影”,看每个身体局部,特别是手的动作特写,那种光影和立体的感觉,太像一张张素描了——摄影机是笔,手就是石膏像。整个环境极少用画面来解释,主要凭借人物的反应和声音。声音—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你心里明确的知道导演是把他想强调的音响强调出来了,可你就是很难发现客观声音和被强调的音响的结合点,连结得完美无缺,连音乐是何时进入的都意识不到。
    看布列松的电影,观影者的“外意识”(自知自觉的状态)很容易被化解掉,看完之后很长时间我还是没想明白他是怎样做到的。
    提到“越狱”电影,大概所有人的最快反应是《刺激1995》,那个电影里,主角确实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但主角的能力对于其他人简直像“神”一样不可比。在同样以“越狱”为主题的布列松电影里,未谋面的孩子、墙外的三个陌生人、犹太老人、尝试逃跑又被抓回来枪毙的那个人、牧师、还有最后和他一起逃跑的孩子……没有他们的友谊和信任,主角不可能逃出去,每个人都是同主角一样是高尚伟大的普通人。

 2 ) 沉静的力量

        不论他犯了什么罪,从他被捕的那一刻他就决定要离开这里,一有机会他就要离开这里,对警察和监狱管理者来说是越狱,不论他是否犯了罪。在被送往监狱途中的逃跑失败后,他并不气馁,继续在狱中努力达成他的目标------逃跑。
    在被暴打之后,慢慢洗净身上血迹的同时想着自己本来罪孽就很深重还屡犯戒律,为什么不干脆一枪毙了自己,觉得自己对死亡失去了感觉,但却为了活下来本能地伪装虚弱。在日复一日的监狱生活中无事可做,他细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每一个人,开始为逃跑做准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同陌生人搭上线,可以寄信的希望以及食品的补给让他精神大振,与其说这是偶然,不如说是他惊人本能所导出的必然。很难厘清他的本能来自于对家人的爱,对组织的忠心(讽刺的是他是以间谍罪被判处死刑的),还是对腐败体制的憎恨而生的希望,所有情感和理性交汇形成巨大的沉静的力量。
    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他打磨勺子柄并用它划开一道道木板,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整部电影除了开场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几乎没有配乐,却有一种强大的神圣感和宗教力量,那是来自专注和坚定目标。突然想到要是《越狱》取消了所有配乐,看起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影片的另一个名字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风吹向它想去的地方,它从何而来,你无从得知”。影片几乎让你忘记了他是罪犯,让你根本不在乎他犯了什么罪,因为你早已确定他是无辜却被囚禁,如同监狱里面的其他很多人,都只是政治的牺牲品。尽管是黑白片,他那穿在身上从未换过的被鞭子抽打留下血迹的衣服,依然扎眼。你只希望他能够平安地出去,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他的监狱是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汹涌,一如在影片开场时,他的身体几乎没有大幅度的移动,只有狡黠眼光下绷紧的神经和伸向车门把手那细长的手指。在人人都谨小慎微的监狱中,他找到朋友跟他一起完成这次自由行动都仿佛是出于对朋友的爱,朋友们觉得他的行为是理想主义的空想,却又参与其中,多少出于对自由的渴望,多少出于监狱生活的无聊。
他是个独行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可以自如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他甚至要通过别人的发抖来判断自己可能也是害怕的,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决定带上因监狱满员而来的年轻狱友一起离开而不是将他干掉,因为看着这还是孩子的士兵,他下不了手。孩子懵懂地跟着他,机械地拉钩放绳,在翻过围墙、爬过屋顶之后,双脚稳稳地落在了监狱外的土地上,像风一样融于雾中。

 3 ) 声音和画面的叙述【影视欣赏作业】

谈到以“越狱”为题材的电影,多数导演都会采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花哨的剪辑,丰富的配乐来营造紧张的氛围。然而布列松却坚持一贯的简约风格,以简洁利落的镜头叙事。该片自1956年上映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这种拍摄手法直至如今都显得大胆,或许也只有布列松这样有足够扎实功底的大师才敢使用。 布列松始终追求纯粹的电影艺术,他深知音和影是构成有声电影艺术的两大基本元素。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乏味。事实上,《死囚越狱》的剧情十分简单,就是讲述主人公冯戴纳成功逃亡的过程。但是配合简洁的画面与节制的声音,该片非但不枯燥,反而富有张力。于是观众被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地带电影中去了。 【画面】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死囚越狱》中有许多画面都是“不完整”的。画家出生的布列松讲究构图,甚至只截取物体的局部。尽可能地精省画面,因此焦点始终聚集在主人公身上。 布列松钟爱特写镜头。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特点。头一个镜头,冯戴纳手部的特写,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两个人,他们戴着手铐,同样是特写,说明他们是犯人。镜头反复地在冯戴纳的眼睛和犹豫的手之间切换,突然迎面开来一辆有轨电车,一个离开的侧影随后又被抓回车厢、戴上手铐。不到两分钟的画面便交代了冯戴纳公路逃跑失败的全过程。 整部电影基本都取景于窄小的牢房和公共的盥洗室。局限的环境下,展现了布列松极强的镜头控制能力。他没有过多的叙述刻画狱中生活,而是将镜头瞄向冯戴纳的手和他身边的物件。 通过他的手,吃饭的勺子被改造成划开木门的工具,床架上的钢丝被做成攀爬的挂钩,迅速地撕扯衣服将它们拧成结实的粗绳……他谨慎地处理每一个可能留下痕迹的细节。把破坏的木片插回门框,又将掉落的木屑填到缝隙中,用铅笔涂抹裂痕,轻抚之后又恢复了原状。大量的特写将这一切刻画得异常细腻,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一颗敏锐的心。 可以忽略的就不出现在画面上,能用局部的,就舍弃整体。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叙事展现了强大的优势。90分钟的影片不是观众始终被动地跟随镜头,局部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画框之外发生的一切。   【声音】 声音的运用在《死囚越狱》中显得尤为突出。生活在监狱中,说话时被禁止的。于是我们只能偶尔在放水的龙头下、行走的脚步声中听到些微被压得低沉的对话。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来自旁白和噪声。 这些旁白基本都是由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有时只是简单的陈述。通过旁白,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看不到的信息。 “这是我四天来吃的第一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 简单的叙述让我们知道了时间的进程。 又比如环境的描述。 “这地方小的可怜,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一张铺着稻草的木床,上面有两床毯子,门后面有个便桶,剩下的就是一个固定在墙上的石头架子,我爬上那架子向窗户向外偷看,这个小院里三个穿戴整齐面容整洁的人,在那儿兜来兜去。” 这段叙述并不是多余的,冯戴纳越狱的许多工具正来自这些身边的事物。而后面类似寄信和一些缺乏的东西,都是通过与这三个男人进行交易获得的。伴随着冯戴纳改造工具时的旁白,整个越狱策划在断断续续的叙述中逐渐清晰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已经习惯了死亡的威胁,我宁愿痛快的死去”“我必须等待,我已经接近目标了,不能有任何疏忽”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即将获得重生却不敢掉以轻心的人,两段内心独白内心独白,让我们深入冯戴纳的内心。 而接近尾声的时候,冯戴纳却接到了死讯。在牢门被关上的一刻,他用力的扑到床上,伴随着剧烈的抖动。“我歇斯底里的笑着,这样可以缓解精神的紧张”。在我看来,这段独白最为出彩,想到之前的一切努力竟都是徒劳时,他已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心情。 “寂静也是一种声音”。这部影片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踩水泥地的声音,踩草地的声音,金属勺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勺柄划开门缝沉闷的声音,撕扯毯子的声音……在这些被加工、放大的声响的烘托下,监狱显得更为寂静与凝重。对门的狱友时而的咳嗽提醒冯戴纳有人来了。当听到看守沉重的脚步声时,配合牢门上猫眼一明一暗的变化,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感受到神经因紧张而绷紧。其间的枪声是含蓄的隐喻。当枪声响起时,周围的人会下意识地低下头,预示着又一个人被执行了枪决。 伴随着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冯戴纳和狱友的背影渐渐远去,影片就此收尾。这一是该片唯一的配乐。 在布列松独特的音效和画面的配合下,影片的气氛变得压抑。观众的内心竟都不自觉地与影片一起紧张起来。也许正如保罗·施拉德所说的:“看其它电影你可能会流泪,而看布列松的电影,你会觉得情绪被抑制住了,直到最后才会得到释放,释放之后得到一种平静。”

 4 ) 宗教徒式的电影

影片中一直在不厌其烦地用独白解释当下动作。动作一看就能明白,为何还要再解释一遍?当仅有画面时,影像便有无数的阐释可能性,但当画面配上语言时,影像的意义便被语言所锚定,变成了单一意义。这样拍法的可能原因是,导演想要拒绝观众去阐释。再加上演员无论做什么都面无表情——当然是被导演强制要求的——这样也就是拒绝演员去阐释。既拒绝了观众,也拒绝了演员去阐释,这样影片的阐释权只能旁落到了导演手中,而影片也显得“相当纯粹,毫无杂质”。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位不苟言笑、严厉克制的宗教徒。

 5 ) 感谢上帝,我们有花絮

科学般的精细
  文学上的准确
  命运的意志
  
  本碟片附带的一个近1小时的花絮,一个荷兰电影系的学生在嘎纳电影节采访Bresson(因《money》参赛),很有意思,不亚于电影本身。同年塔科夫斯基凭《乡愁》获奖,因此可以看到西装笔挺的老塔和布列松同时上台领奖。看照片觉得老塔是方脸,看影像却觉得不方,很英俊,极有风仪。他也接受了关于布列松的采访。说布列松能做到的简洁和清晰,很多人其中一条也做不到。受访者还有路易马勒,说自己被称作最像布列松。我一点看不出来。另有一个女演员介绍布列松导演的方法,就是布列松反复在《电影书写札记》里写的那套方法,不把演员当作演员,而是看作一个完成作品的模特,拒绝在电影中搬演舞台的戏剧性。演员们的不喜欢不适应,都是可以想象的。
  
  还找了个美国作家从宗教的角度去阐释布列松,那人说自己很惊喜,终于有人把电影和宗教连在一起。我一点不喜欢这个家伙,布列松虽然的确给神留了位置,但他的电影绝不是为宗教,道德服务的。
  
  布列松本就不搭理媒体,在嘎纳记者连访上,对肤浅的问题答也不答,说笑讽刺着对付过去。布列松对自己一生13部作品的不被理解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学生苦苦追踪,最后布列松答应回答一个问题。学生问布列松后期作品趋向于更悲观主义,色调忧郁沉重,道德性多一些?布列松不知道是年老颤抖(83岁)还是在抖脚,问他希腊的那些悲剧是否美?他说自己更看重lucidite,清晰。艺术中都有美,对他来说,清晰是美。和清晰比,道德不算时么。他在用自己的方法拍电影,不同于其他导演的方法。所有人都在用那种方法,那样一直下去是不行的。要书写(这是布列松给电影的定义),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
  
  学生最后又厚皮皮得多问一个问题,问大师对电影后辈们想说什么?布列松本已要送客的,万不得已,引用司汤达的《红与黑》:多学习其它艺术,完成自己的艺术。

 6 ) 真实故事的再次发生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有两处让人感觉反常的地方:开片的介绍和画外之音。对于前者,打出的如下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以最大的真实度还原往事“——与常理相悖。按经验,冠以片头说明的往往是虚构故事的那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真实的改编则放置片尾(这是传纪类的故事片常用手法);而后者的反常性质在于它的多余。只要去细看画外音表达的内容,无外乎如下这些:“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及发生了什么,而这些 内容除了“想到的”几乎都可以从画面直接读出,对于极力探索影像纯粹性的布列松来说,这种“再解释”显然没有必要。

我们当然不会说这是布列松的疏忽,相反,刻意的反常正暴露出背后的用意。

可以先来看看画外音的特点。冰冷,一如布列松电影里的演员,感情色彩被挖空,以一种“念”文本的方式展现。即便在观众的下意识里,声音已经被预设为主角的声音,但靠着这种机械的念白方式,它与角色保持着距离。于是,声音从角色身上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元素。再来考虑一下画外音的时态,正如在上面已经指出的,画外音的内容既然是一种“再解释”,那么它的时态便该也是现在时,如此才能将画面的发生与声音的解释一一对应起来。但在《死囚越狱》的一开始,布列松既然已经煞有介事地点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电影就是对该故事的再现,它就该是以一种已经发生过的过去时来讲述的,这种相悖性怎么解释?
 
在此,我们触碰到反常的意义。可以说,《死囚越狱》中多余的画外音形成的是一种阻扰,而这种阻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消解相邻画面之间产生出的意义(蒙太奇),也就是说,画外音的存在是为了让单个画面从蒙太奇效应中脱离出来,让它自身的意义显现,而不再是依附于蒙太奇之下。也正因此,故事不再是讲述了,它被展示(讲述意味着是对过去的讲述,而展示则是现在的展示),而且是不间断地被展示,每一个画面都因为画外音的“解释”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由此,影像的在场性被爆发了出来。而这正是布列松的目的:让观众亲历“越狱”事件,让观影有屏住气息的紧迫感。

同样,这也是布列松的创造之处:如何让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再此“真实”地发生了一次。

 短评

“熨平画面,影像服从音响”景深和空间是由声音制造出来的。

6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类型片在这部面前瞬间变成垃圾

10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2012年3月@影城重看;一种全新的、无法复制的电影语言,刻意间隔、淡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另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心理台词虽多,但相比于今天之简洁剪辑,忽视亦无所谓。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施拉德说布列松的电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但到底是哪一个灵魂获得了自由?也许都是。布列松在电影中始终强调对观众视野的控制,“强迫”观众和主人翁站在同一立场上,但绝非重合。电影本身是一次让世界逐渐明朗的过程,对于戏中人而言是争取自由,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体会解放自我的震撼

18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精密又静谧,有趣的是,看似多余的内心独白居然让影像更朴素厚重。用声响制造景深,开拓画外空间的范例,自我限制才能自成风格,我甚至怀疑人物的每个动作导演都自行操作过。至此,一种素描风格进入电影史。

22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不错的越狱片,可以打8.5分。只是如果说这电影要比《肖申克的救赎》要好的话,这话一定是***说的。

23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精练有力,通过局限视角来创造张力悬念。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很文学化的叙事方法,人在核心位置,连监狱仿佛都是为其而设。精简直白的镜头语言和从不离题的内心独白,布列松以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清晰和专注来剔除一切杂质,在核心的人物之外包裹一层紧密的事件,事件之外的场景搭设也全都不存在浪费,恐怕是我看过最“功利性”的电影了。

29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另外一种纯粹。布列松是一个源头,我个人偏爱的哈内克和杜蒙,都可以上溯至此。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篇阐述电影叙事中多与少、简与繁关系的完美论文;当布列松简洁快速地推动发展的同时却又事无巨细地刻画着细节,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击得人颤抖。

3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布列松真是精准又冷酷,音效尤其细致,特别棒。电影节奏这么好的情况下,他还不允许观众过分激动,我每次坐如针毡地换个姿势坐,心想,刺激的要来了!又被他生生按回去😂… 另外:肯尼斯罗纳根(及其他很多人)必须好好跟布列松学学古典音乐做配乐的用法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在做加法。回头看来老电影更像是命题作文。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肖申克救赎的极简版,老片重在内容的高度概括,现代电影重在形式的细化。本片忽略了前因后果戏剧化的表现,繁锁的表现了越狱方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由

37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一场越是成功的越狱,就越需要不动声色的观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这种不断的削减与简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电影美学观。在这部不带温度的电影里,它所制造的悬疑与惊悚,是与表现主义无缘的,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充满逻辑学的明晰与几何学式美感的细思极恐。

40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偏纪实性的越狱片,相比《洞》要闷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铺垫部分,冗长又无趣。好在结尾紧张感营造出来了,不然都快睡着了……

4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在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中,“战争”语境之于视觉退化为囚室与周围的狭小区域,而诉诸听觉的“话语”还有产生于银幕外延伸区的音效指向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与对抗—囚室设施以及紧得令人窒息的构图相对立,扩充。形成几近“室内战争片”的语境,并将动作赋予抽象甚至精神性的对抗。

4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简朴、干练、冷静,让我毛骨悚然的好!看到后二十分钟,我必须双手捂住胸口才能平缓心脏的剧烈跳动,画面外的信息太强大,很怕突然间跳出一只枪扼杀了希望。。。ps.从《扒手》到《死囚越狱》,布列松终于完全俘虏了我,下一部《乡村牧师日记》

52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干脆、紧凑的越狱,没有一丝累赘。你没必要看到的场景,导演一眼都不会让你看到。

56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http://shooter.cn/xml/sub/266/266567.xml旁白太多,镜头再克制极简也没用啊

58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完杀[肖申克的救赎]。人的力量。布列松可以用最简练的方式讲一个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的力量,磨炼之后的获救。布列松式的特写。当然比较坑爹的是这个监狱貌似建在郑州火车站旁边……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罗伯特·布列松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叙事极简,但对越狱准备的细节描写极为详尽;2.限制观众视角:大量工具与囚犯面部特写,却无狱卒,军官正脸及监狱全景说明,制造未知和紧张气氛;3.声画接力,对荧幕外声音的重视:脚步,锁门,拷打;4.非职业演员+旁白;5.简明,高潮张力满满。(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