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1996

HD

主演:杰瑞米·雷乃,奥利维埃·古尔梅,Assita Ouedraogo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9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2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3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4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5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6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3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4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5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6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7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8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19一诺千金199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诺千金199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五岁的伊戈成长的世界,奸恶无大碍、台底交易是正常秩序。一天,父亲雇用的西非籍非法劳工堕楼垂危;父亲为免官非让他流血致死,且设法隐瞒真相。雇工临死前,伊戈许下承诺要照顾他的孤儿寡妇。自此,他无忧的世界崩溃,对父纯粹的效忠不再,罪疚感正义感又阳光又阴霾。达登内兄弟以欧洲当前时弊为剧情框架:移民潮、多种族杂居、非法劳工等。一段简单的道德醒觉,透过强烈的质感、细节及流畅的手摇摄影,把观众领进比利时边境的边缘人世界,重新焕发出写实主义的光辉。三国演义[1994]矮仔煞星院内警察堕落的脱口秀末日曙光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江姐你觉得我是谁洛杉矶之战恶搞版人猿星球3千年白狐2018空乘情人恋恋风尘最好的朋友今夜笑巴黎明日世界达斯勒兄弟老大哥(加拿大版) 第三季鸭羹1933叔·叔楼奴恶搞之家第十六季八彩林亚珍绝对双刃特快达阵家庭相册方世玉之人在江湖新版地狱天使整容室第二季去你家吃饭好吗第二季战地黄花分外香夏日疲劳少女单身狗宇宙小毛球金色韶华那些曾经附身2008春天后母心海豚伯尼白色情人节特洛伊英语

 长篇影评

 1 ) 一诺千金 La promesse, 1996

以前总在想这样一件事情:达内兄弟得两次金棕榈,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兄弟啊!不光是达内兄弟,像科恩兄弟、塔维亚尼兄弟,都应该比别人多拿一倍,因为他们是两个人啊!总的来说,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譬如科恩兄弟,拿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这个最佳那个,达内兄弟更是拿遍了戛纳近乎所有奖项。当然,“兄弟”和“拿奖”之间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毕竟我猜世界上有无数兄弟在为电影事业奋斗终生,可奖项终归还是几个大师之间的来回流转。所以后来,真正让人感兴趣的就不再是兄弟是否有更高得奖率,而是这两位大师——达内兄弟,为什么技高一筹。
《一诺千金》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作为达内兄弟第一部可以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座丰碑。在它之后,达内兄弟无往不利,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然而建造丰碑并不容易;让-皮埃尔•达内有一次对采访者说,在本片开拍之前,“我们之间达成了两点默契:第一,电影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这次还拍不出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改行干别的……第二,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当初拍纪录片时的兴趣点和自由度,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两个可以对自己的片子发表见解。”
看来大师最开始也非常害怕故事片。不过这也正是达内兄弟过人之处。正如他们知道如何安排和选取镜头,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拍摄电影时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永远不可能拍一部高成本好莱坞科幻大片,因为他们不过就是小小比利时的小小普通人;这无疑是个劣势,但在他们手中,这就是个优势。普通人的一个承诺可能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对他们来说,这个承诺绝对价值千金。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的边境小镇。小男孩伊格和他的父亲以为非法移民提供住房和工作为生。有一天,移民专员突击检查,黑人阿米杜情急之下从脚手架上摔落在地,虽身受重伤但一息尚存。小男孩父亲为了逃避责任和风险,直接把阿米杜铸在自己楼下的水泥台阶里。黑人临死之前托付男孩,一定要照顾好几天之前刚刚移民来到楼里的妻子和孩子。小男孩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承诺;为了信守这个承诺,男孩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
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承诺所涉及到的意涵已经远远超过了承诺本身的含义,因为男孩要想实现承诺,就不得不暗中保护阿米杜的妻子,而这是与他父亲甚至自己的切身利益背道而驰的。因此,一方面,影片是从“诺言”切入,从对人的许诺一步步转向对道德的许诺;另一方面,伊格的转化也展现出他从父亲的生活逐渐迈向自己的生活、从放荡不羁、偷奸耍滑转向道德自持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是阻碍重重,因为作为生命当中唯一的依靠,父亲给予伊格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支持,更有精神支持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对伊格来说,像“如何生活”这种问题,父亲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的。父亲并不是把伊格当做自己的劳工看待,而是经常予以奖励(无论是零用钱还是金戒指),必要的时候还会带着伊格出去见见世面,甚至他还坦言如此努力挣钱的终极目的就是把整栋房子买下来留给伊格。父亲绝对不是慈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然而父亲非常清楚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构建父子关系、如何让伊格成为自己财产和精神气质上的继承人。但矛盾的是,伊格的遵守诺言恰恰就意味着背叛父亲的财产和精神气质。最开始矛盾还是比较隐性的,直到有一天伊格清楚地发现父亲要把阿米杜的妻子贩卖到德国边境的科隆,矛盾就彻底激化了。父亲不可能纵容孩子成天跑到一个黑女人身旁服侍左右,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挣来的血汗钱让给一个毫不相干甚至身份低贱的人;毕竟,他们父子为什么要赎罪呢?阿米杜自己掉下脚手架,没人应该为他负有什么责任,非法移民、死不足惜。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问题就不仅仅在于承诺本身了。诺言本身只是一个起点,其原因就在于,阿米杜妻子在本质上是具有三重身份的:其一,她是阿米杜的妻子;其二,她是非法移民;其三,她是黑人。这三重身份互相交错、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层才真正可以说明问题的本质。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阿米杜的妻子正在桥下等待伊格,突然天降暴雨,妻子猛然抬头,发现这哪儿是暴雨,明明就是当地人故意往自己身上撒尿。阿米杜的妻子随口一骂,未想更引怒火,两个白人男子从桥上下来骑着摩托车碾过她的行李,把包中物品悉数碾了出来。没人知道她是谁谁谁的妻子,两个素昧相识的人也不可能知道她是非法移民;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她是个黑人。也许我们要问,为什么黑人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歧视、权利任人践踏却毫无还手之力?原因就在于,她不仅仅是个黑人,更是个没有本国合法权益的移民、还是一个失去了丈夫无依无靠的妻子和母亲……
正是基于这三重身份,伊格才陷入了比实现诺言更为恐怖的泥沼之中。因为他逐渐发现,能否实现诺言其实不过是个形式问题,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伊格是否道德、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为残酷的是,阻止诺言实现的外部力量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与阿米杜妻子的身份对应起来看,实现诺言既是在挑战自己,也是在挑战父亲,更是在挑战伊格一直以来所能接受的道德上限。这样一来,形式就转向了本质,人性就浮出了水面。
有得必有失。伊格最终选择帮助阿米杜的妻子以摆脱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但他无疑失掉了亲情。父亲被儿子像狗一样拴在铁链子上动弹不得,请求儿子为他松绑,这一幕的出现一点儿也不解气,反倒让人感到心酸。影片结束之时,妻子听闻阿米杜已死,全无登上火车前往科隆之意,而是转身掉头、原路返回。谁也不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只有一点确定无疑:伊格的道德成长成为了无休止的代价,三个人都已经两两成为了对方的牺牲品。真正的冲突已经开始了。

笔者骚情地称这部电影为“丰碑”,自然不只是因为达内兄弟鲜明却又暧昧的立意。在《一诺千金》里,达内兄弟之后创作中的所有手法已经初现端倪。从摄影角度来说,非常风格化的手持摄像和相对黯淡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记录感和真实感,这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和震撼度;从编剧角度来说,以小见大、剧情突变开始成为达内兄弟电影剧情中的重要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剧情时常突变,但给人感觉并不突兀,这说明变化的铺垫十分充足,变化的节奏十分恰当,变化的逻辑也十分自然。现实中的声音也是达内兄弟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处摩托的轰鸣、阿米杜落地的闷响、打电话时的呼吸……种种声音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一些更是成为整部影片情节转折的强烈暗示。
除了这些,本片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道具——金戒指。作为父亲赠给伊格的一个物件,无论是在表层的剧情还是深层的含义中,戒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父亲手上的戒指配对,甚至可以称为父子关系的凭证和信物。戒指在片中几个关键的地方都有出现:第一次出现是父亲把戒指交到伊格手中,伊格异常欣喜、连声道谢,这体现了父子关系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一面。待到戒指第二次出现,就是两人埋了阿米杜之后洗澡,父亲取下儿子手上的戒指进行清洗,一方面是要清洗血污、销毁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父亲用这种方式逃脱责任、洗刷污点。再下一次,镜头故意停在拨打公共电话的伊格的手上,戒指随着手的移动闪闪发光。这似乎暗示着有一种父子之间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驱使着伊格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阿米杜妻子的所在地。此刻以戒指为象征的父亲战胜了阿米杜的妻子,后者情况岌岌可危。好在伊格回去之后发现她居然自己跑到路上来希望打车到医院给孩子看病,因此躲过了一劫。最后一次出现,伊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卖掉了金戒指,用换回的钱买了车票。这则是在告诉我们,伊格已经与父亲或他所代表的道德观决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戒指既是在牵引、也是在跟随整个故事的流动,形成了一条十分完整的线索,这是达内兄弟惯用方式,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自《一诺千金》开始,达内兄弟以每三年一部的速度拍摄电影,至今已经有六部作品问世。两次金棕榈最高奖、一次评委会大奖、一次最佳男演员、一次最佳女演员,还有一次最佳编剧,如此斩遍戛纳这棵棕榈树上的棕榈叶,达内兄弟无疑已经成为在世导演当中数一数二的大师了。大师往往可以创造自己的风格,刷新人们对于电影的认识;看了大师,我们便会发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原来这么有质感啊。

 2 ) 良心的坚守

        当一位导演的作品,被称为“良心电影”时,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不是简单的娱乐或者个人表达那么简单,它势必是引起了一种导演个人视角的社会解读与现实之间的冲撞,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而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便被誉为“比利时良心”,看罢其作品《一诺千金》后,深深感到,他们得到这样的赞誉,绝非一种姿态,而是个人对社会犀利观察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产物。《一诺千金》,延续着欧洲电影常见的对比,成人很混蛋,孩子很单纯;文明很虚伪,落后很质朴;伴随着对父权的反抗,我们看到了一个阶层、种族、贫富分隔明显的社会,依然存在着弥合的希望。

        影片一上来就避开了比利时敞亮的一面,那欧洲的富裕、文明与美景,而是顺着一个孩子的视野,让我们伴随一群非法移民直接来到了比利时的“城中村”。欧洲的繁荣与梦想,吸引着亚非临近地区的移民,以各种方式进入,而这也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地下经济。男孩伊戈和他的父亲便从事着这样的营生,将一些非法移民接入,提供给他们廉价的住处,帮忙提供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赚取些费用。这是典型的经济落差和社会治理缺位制造的灰色地带,他们各取所需,尽管各怀心计,彼此算计,但是又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通俗的说,就是出来混的。直到一天,一次执法行动中,一位移民慌乱中坠楼,伊戈之父任由其死去并毁灭痕迹,才将伊戈抛入了道德的困窘,面对亲生父亲和死者遗孀间的挣扎,也是一个分裂社会的现实反映。

        达内兄弟在本片中制造了一对对典型性矛盾,它们间除了有对立双方彼此的冲突,又有这种对立中“概念”和“现实”矛盾,再将它们交错结合,从而制造了一种1+1>2效果的社会焦虑感。伊戈和父亲间是一对矛盾,概念上父亲应该更成熟稳重,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而现实却是,“父亲”脱离了“父爱”,仅仅剩下了“父权”,片中我们看出,伊戈本身有个车行学徒的“正经行当”,而父亲却在缺人手的时候就随意将其从车行叫出。从片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伊戈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像是一个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雇工而已,一个因此可以信任的帮他做更见不得人勾当的帮手,尽管他信誓旦旦的说着还有多少钱就可以买下房子,但是这让人很难信服是为了家庭,反倒是车行师傅,对伊戈更多正面的叮嘱。“父爱”令人愿意亲近,而“父权”势必引起反抗,当父亲为了避免麻烦,宁肯看着生命逝去的时候,曾经对父亲的打骂与恩惠并重管理的服服帖帖的孩子开始反抗了,父亲的冷酷无情让他的道德形象完全坍塌,父亲的推脱虚伪让他平时的权威显得可笑而无力。欧洲电影常以孩子的单纯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表达某种社会状态的道德问题,而本片则显得更凌厉和直接。父亲教育孩子一步步泯灭人性,而孩子本能的同情天性却自我保护着自己道德的底线,终于在父亲步步紧逼下开始强烈的反抗。我们看到,当伊戈走向反抗父权之路后,其决绝与义无反顾之势毫不拖泥带水,这或许也是导演对这种道德矛盾的态度。

        而本片另一对重要矛盾则是“文明”与“落后”,这种矛盾集中于死者遗孀阿西塔的遭遇。概念上,“文明”是比“落后”更先进和美好的社会状态,阿西塔来到比利时与丈夫团聚,却发现这个“文明”的世界并不美好,侵染于文明世界的丈夫有些懒惰嗜赌,而当丈夫不知踪影之时,她又将面对这个世界更凶残的真相。阿西塔几乎被迫走上了一条逃亡之路,让电影后半部分带上了公路电影的色彩。她几乎被看上去彬彬有礼的房东卖去做妓女,又在街道上遭到种族分子的袭击,在医院中更因为缺少区区的医药费被冷漠对待。正如她在孩子生病后绝望的呼喊,对这个“文明”世界的强烈控诉。而给她帮助的恰恰是“落后”的同胞,如在医院给她帮助的非裔护工移民,给她经济支持,也给她住处。在这段有个值得玩味的镜头,当地非裔移民也一种很落后迷信的巫术来推测阿西塔丈夫的下落,告知她丈夫很可能已经客死异乡。“文明”世界的人们刻意的隐藏真相,不断给阿西塔以打击,而“落后”的人们到互相扶助,看那“落后”的巫术,却倒道出真相,给文明世界虚伪的“巫术”以赤裸裸的讽刺。

        于是,两对矛盾中被抛离,被伤害的伊戈和阿西塔走到了一起,在伊戈的帮助下,阿西塔渐渐摆脱困境,而伊戈也走出对自己价值和道德观的迷茫。面对世界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孩子和女人再一次成为了一种道德底线的坚守的象征,这似乎是欧洲导演的常用象征手法。而达内兄弟在对这种人文关怀的表现上,也很有节制和很现实,没有过度的抒情和情感高潮,一切都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的此起彼伏,甚至结尾也那么自然的就结尾了,根本没有我看此类电影期待的那种所谓闪耀人文光辉的煽情结尾,这个故事就这么完了?伊戈送阿西塔离开,阿西塔离开之后怎么办?伊戈会回家吗?伊戈如何面对父亲?一连串的问号留下,任凭观众判断,或许这也是电影导演对社会问题的无奈,他们只能发自自己良心的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走向永远还是有其自己的潜在规则在运转,达内兄弟让观众看到良心指向之处,或许能为社会现实再添上一点微薄的良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7b16d018781ea50a8ebde4cc

 3 ) 短评字数限制所以写到这里

现实主义的感人之处:永远无错的一方,所有的冲突都包含在物竞天择的世界真相里;一部电影的“挂件”:重复出现的符号,于电影表意似无联系但尤使人印象深刻,如同唇钉耳环;情绪光谱:一个场景的核心事件结束之后,仍要不遗余力地拓展人物的状态,如同红外到紫外的可见光谱,使人物尤其有共情力,使影片尤其有意境,侯孝贤即为一例,他甚至直接进入状态而彻底抛除事件,呈现一种鸟瞰的时空;导演在试图拉近观众的情感距离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直白、宏大、强烈地铺陈情感如《两生花》,一是循循善诱带领观众在异世界丛林曲折穿行,而后者尤其需要清晰的叙事,本片因为环境语境较陌生,我数次尝试情感介入均受阻,但是我本身之责任,这一点启示不要试图描摹异文化陌生世界;达内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创造,在大众温饱的世界里描摹个人贫困有何意义?可以说他是导演个人的“道格玛95”,它洗涤着导演的创作态度,不断提醒创作者回溯自己原初的艺术使命,那本来是博爱而悲悯啊;看一个导演的片子,第一部喜欢,越看越享受,越看越洁净,不断抛除各种阅读限制,真是诗化的体验,达内兄弟的戛然式样片尾对我已成极深刻烙印。

 4 ) 【一诺千金】以及达内兄弟与萨弗迪兄弟

【一诺千金】是达内一鸣惊人之作,较达内另外几部高峰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尚保留着他们之前对戏剧的亲近,无论是核心人物的基础塑造,核心人物与外在冲突的关系展现,抑或核心人物关系的建立及推进,也包括狭义细节运用上的有效性,甚至空间呈现上收尾呼应的关系。开场先塑造伊戈,他在加油站学徒,他偷了老妇人的钱包却平静地假意不在乎小费;随后,伊戈和父亲一起带回非法劳工,黑人妻子出场,黑人劳工的意外死亡才真正进入叙事。伊戈帮父亲办了件“大事”(出卖),父亲奖励给他一枚戒指并让他尝试开车,这两点都最终作用在伊戈帮黑人妻子那里(抢走父亲的车开车带离女人以及出卖戒指给她买了去往意大利的车票)。到【他人之子】时,这种戏剧框架和细节的功能性已经被尽力隐藏,更加不动声色。

非常喜欢的一段处理:伊戈拜托邻人送钱给女人,父亲对他极其愤怒,甚至大打出手。而后当伊戈听到隔壁女人似乎正在被威胁,他刹那间也犹豫着是否再次伸出援手;然后伊戈听到闻声重来的父亲轰走意图威胁女人的邻居时,观众和伊戈都是震惊的,甚至自觉看到父亲其实善良且正直的一面,但父亲而后又让女人离开,独自住在这里实在不安全,观众会产生些微的存疑。接踵而至的是,罕见的伊戈视角以外,父亲来到邻居的房间,给邻居钱,原来邻居的“威胁”行为都是父亲的主使,其目的就是让女人产生恐惧并对自己适度信任,从而驱逐女人,掩盖女人丈夫已死的真相。导演跟随人物伊戈,自认为全知,而后我们却又发现我们并非全知,我们比核心人物所知更多,这带来观影体验的跌宕与趣味。

影片的第二幕,外在行动是伊戈如何帮助女人,完成对黑人劳工的承诺;而观众的悬念则在于伊戈究竟是否会告诉女人真相。在所有吐露真相的有可能的契机时,真相都一次次被回避;真相最终的吐露猝不及防,在近乎所有矛盾都解决之后,通道里,伊戈向女人说明真相。这也是达内兄弟“反着写情节”的方式的一以贯之。

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其实也是戏剧式的现实主义,甚至多少带有点情节剧的味道。这使得他们的现实主义比较“好看”,对观众没有那么多要求;当然也带来另外一些影迷的质疑,认为他们的现实主义非常虚伪,依然是好莱坞的剧作框架以及粉饰太平。但其实从两位导演的成长背景和年龄来看,我却认为他们并非如此功利,与早期师承有关,与信仰更有关,而这些也是核心上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最近恰恰又有研究生在研究萨弗迪兄弟,乍看起来,两对兄弟的电影有颇多相似性,尤其是手持镜头的使用,以及DOGMA95的泛影响。但根本上,他们大相径庭。萨弗迪兄弟讲迷茫,有着“恶习”或“执念”的人物被卷入现实社会与生活,被生活裹挟,他们更加迷惘;而达内兄弟拍强烈的求生欲,生活越是撕裂,他们越期待依靠本真求得一块浮板。萨弗迪的跟拍镜头中,人物在不断和周遭打无关痛痒的招呼,虫瞻式镜头则只逼近人物本身;而达内的跟拍中,摄影机跟随人物去看待周遭即将爆发或正在爆发的大小“悲剧”,且鲜有贤者时间时的虫瞻镜头,他们的人物不停下来“思考”,要生存就不能思考,否则只会更加焦虑而无力求生。萨弗迪的片中有许多广义细节的妙笔,聪颖诙谐又荒谬,当人物自毁时便产生观众情感的反差,产生痛苦感;达内也做反差,外在世界是残酷的,人物内心的微芒就尤为珍贵。

两对导演兄弟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这一度使我反思自己是否对现实主义和纪实性影片格外偏爱;也许部分如此,但或许更吸引我的是复杂的人物以及人物对待环境(情境)的态度,痛并快乐着或快乐却痛彻心扉,伤痛与美好,它们彼此纠缠,都看得见,所以有力量。

 5 ) 《一诺千金》:飘荡异乡的无名族魂,为父赎罪的青春祭语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让·吕克·戈达尔

作者/西蒙:当摄影机不在架空于豪华的摩天大楼前,而是落至于人的手中时,我们再度拥有了探索与记录真实的能力。关于电影史上所出现的欧洲现实主义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有机的回应了"人"本身的艺术浪潮,导演们开始将目光投掷于底层人民,开始批判社会不良。

而艺术归于尘埃的命题,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电影技术作为凌驾于人类蓝图与具象的媒介之一,手持摄影机的运用缩短了蓝图与具象的距离,使得尘埃的野花得以灿烂。

比利时电影《一诺千金》正是一部如此接近于尘埃的电影,该片导演是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他们因对现实的捕捉具有独特的见解与审视,擅长将自己的风格与作品中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而被影迷们称为达内兄弟,同时达内兄弟也因此片成名并荣获"十五位导演奖"。

他们在平息的1996年溯洄20世纪初欧洲黑暗的非法移民时期,通过孩子的视角批判关于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个体成长的道德问题与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

1【注定的受难:少年伊戈与黑人寡妇】

达内兄弟在电影上的造诣是被历史与影迷所认可,对于"我是谁"这一关乎哲学终极的话题,达内兄弟的镜头丝毫不吝啬的朝向底层人民,注视着关于平凡人受难的一生。《一诺千金》这片名直接交代了关于电影的核心故事线:一位黑人妇女的丈夫在死亡之际交代少年伊戈照顾其妻儿的遗言。而导演选择将此遗言于污秽、杂居、野蛮的生存环境中兑现,期间令人发指的是:因多种歧视的存在,语言(这一纯粹的形式)成了底层人士易碎的、阉割性的工具。

当手持摄影机晃晃而过潮湿且阴冷的、散发死寂气息的比利时小镇,暗喻了达内兄弟将在这座赤裸的土地上剖出道义与人类的终极秘密--关于爱、关于受难。十五岁的伊戈与父亲以收租为生,与一群非法移民的各族人群杂居在同一栋屋檐下,缺乏学识的伊戈始终效忠于他掌权经济的父亲。

故事因西非籍的非法劳工意外坠楼这一事情展开,伊戈父亲为了掩盖真相避免政府部门的追查而将计划贩卖其妻子送去当妓女,而黑人寡妇却始终选择在伊戈父亲的谎言世界里等待丈夫的归来,在道义与荒唐里,伊戈作为青春初醒的个体,为了兑现他者的遗言选择了背叛父亲。

摄影机冷静的目睹甚至说是站在伊戈的角度上窥视黑人女性时,我们看到伊戈在茶水间墙上的一个可以偷窥到黑人女性房间的洞,这是电影第一次具有性启蒙的意味,一位缺乏性教育与学识的少年,在荷尔蒙的激荡与"自我"的混乱中,面对自私父亲与受难母子间选择了良心的救赎。

出于一种天然、内在、澎湃的性冲动与伊戈所生存的潮湿、阴冷极度缺乏母性般温暖的生存环境这二者在伊戈稚嫩的身体中内嵌,原始母系哺育的力量主导着伊戈在受难中清醒、在野蛮中灿烂,这也是为何"一诺千金"的遗言在伊戈心里会成为始终不可辜负的甚至是背叛父亲/父权的执着。

伊戈背叛了父亲--我们有时候也说这是一个小男孩成为大人的标志,对父权的反抗,对自我的探寻甚至对善恶的辩证,这一系列关乎少年伊戈成长的命题却成了伊戈一生要面对的困境。如果说特吕弗眼下的孩子是"决绝又迷惘的少年,在偌大城市中乱闯",那达内兄弟眼下的孩子则是"决绝又迷惘的少年,在狭小封闭的小镇找世界"。

他们继承了特吕弗关于"孩子"前半部分的特性,用手持摄影机复现底层人民的境况--晃荡、不安、窥视、隐忍,表明了轻薄的生命亦是现实主义风格中不可背离的真实,外部环境的隐晦与人物内心的皎洁形成突兀,但也正因此,我们才说在尘埃中伊戈的救赎不亚于耶稣伟大的受难。

2【平行的悲欢:流浪与赎罪】

电影以非法劳工、移民浪潮、种族杂居为背景直接映射了时局的境遇,在20世纪初期,比利时地处欧洲西部,近代以来作为工业资源的强国,一度营造出"发财梦"的幻境,愚昧的投奔与幻想造成了当时黑人遍地、治安混乱、人与社会失衡的场面,达内兄弟正是在混乱交错的现实境遇中开始探寻关于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黑人寡妇、韩国劳工、英国小伙等人错综在同一空间下,左右着少年伊戈的成长,每当临近收租时间,伊戈近似父亲老练的与钞票交道,当钱归位于父亲手中时,伊戈又恢复车厂学徒的姿态,效忠于父亲与他者。

当黑人寡妇作为全片中唯一一个起到剧情功能性作用的角色时,从男主角窥视她者肉身的时候,观众已然从眼睛看进入身体互动,一种由身心内嵌的本能触发着现实主义的光辉,电影在潮湿灰霾间迸发出关于最原始、最纯真、最不带利益的命题--关于我是谁,这一命题同时也使得伊戈开始了为父赎罪的流浪--偏执、逃离、眷顾、拥抱,而伊戈这一系列动作偏偏都在诠释关于"悲伤"的无奈、关于"悲伤"的对抗。

达内兄弟通过死者的遗言将电影主线牵引至人物的救赎之路,通过现实的牺牲完成道义上的整合,选取伊戈--少年的视角来充当"净化"者的姿态,伊戈目睹父亲试图掩埋罪状,欺瞒死者妻子真相,仅是为了保全自身的安危时,不具备成熟的权衡利弊观的少年伊戈,更具纯白性与善恶的说服力,于是伊戈为她赌博欠债的、死去的丈夫付账,在父亲的设计中救出黑人寡妇,为她找地安身,连夜载她发烧的孩子去医院,为其付账......

镜头始终不惧花俏,像一位暮年的老人低垂着脑袋看着往昔的美好,伊戈在背叛与救赎中流浪,但令人动容的是伊戈这个年轻、健壮的少年,眼神中始终朝着"善意"的方向一次次清醒、对于"自我"一次比一次坚定。

知晓真相的父子与黑人寡妇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不同的是三者各自带着各自的悲欢占据尖端,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三者在同一空间中相遇,但他们各自的信念从不联结。也正是这一种平行的悲欢,使得现实主义变得如此真实,黑人寡妇--遭人身体侮辱,被人撒尿欺负,伊戈父亲利用女性善良、柔弱、丧夫孤身的弱点,写伪造信驱使其贩卖计划实现......

父亲无良知的信念内驱着成长中的伊戈,他只有持续不断的反抗父亲以实现"自我"选择的自由时,达内兄弟关于道德的拷究的目的才得以完成--原来当世界足够悲凉时,平行的悲观才有可能相互取暖。

3【诚实的艺术:信念与现实】

死亡的设计成了观众提前知晓的结果,而其死亡之后生者的延续则是达内兄弟所窥探的生命意义。黑人寡妇从遥远的西非地带滞留在这座被定义为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家比利时,丧夫的现实使得她背叛与孩子相依,对于伊戈而言她们是无名的族魂,没有家乡也没有所向往的远方,没有家人也没有再挂念的亲情,这也是现实主义电影所彰显的"诚实的艺术"----打碎浪子的梦。

非法移民在欧美发达地区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社会现象,多种族杂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变得陌生与清冷,种族歧视的内驱也使得生存于异乡的黑人不得不热衷于自己唯一且虔诚的信仰,这也是黑人寡妇与白人伊戈始终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

历史与凌辱使黑人女性被动的屈服与社会的制衡之下,而期间难以压制的愤怒与质疑远远胜过社会中微弱的美好,黑人寡妇抗拒伊戈的帮助,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真实的同时摄影机揭露的也是一份愚昧的执着,黑人寡妇迅猛的杀掉一只鸡,利用鸡肠来为失踪的丈夫算命,敬畏巫术,用巫师建议的药水反复浸泡发烧的孩子,以及他随身携带着的那个被拼接起的断头木偶......

这一切都具灵动的同时对于她而言充满敬畏,这种不可剥夺的"自我"世界对于达内兄弟所拍摄的年限而言是一种已逝的、古老的文明,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也再次解读出:现实主义残忍的同时也极具包容性,它不吝啬阶级、种族、肤色甚至各自的执着。

借由少年伊戈来完成一出哲学的命题是对现实最好的救赎,伊戈与父亲作为白人一方,按意义而言他们具备社会中某种主动式的存在,对于资本他们是诚实且效忠的,但对于良心与道德的救赎他们又是犹豫矛盾,而少年伊戈所具备了一种他父亲没有或者说已经消失的特质--健康。

在希腊词中有一个词值得一提"soteria"意味着救赎,后续的英文词发展中被改写成"salvation"意味着整合与健康,因此对于人个体的救赎将具备双重意义----身体与神性的整合。

这一点达内兄弟将它赋予给少年伊戈,他目睹他者的死亡,本能的掩盖死亡,听从父亲处理死亡,最终借由主动式的接近死亡--死者的血渍沾染在伊戈的脚踝,亲手将沙子堆砌在尸体边缘,在父亲的打骂下忍受纹身时针扎进皮肤里的痛.......这一切相比黑人寡妇被动式的选择生存信念,伊戈的背叛父亲、为父赎罪实则更具有主动式的救赎意味。

《一诺千金》的种族和解是带有超越性的,也许他寄予了导演美好的心愿,也或者说象征着"美好心愿"的命运多舛,但少年伊戈的值得被记录的诚实在达内兄弟眼中不应该被社会边缘化。

正如美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在《八百万种死法》中所写到:"这座赤裸都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个故事,八百万种死法。这座赤裸都市,人们孤独成瘾,独自沉沦,然后在不知什么时候,死于八百万种死法之一,迅速被替代,被遗忘。幸好,总还有一个人在意我们的一切。"

因此我们说这种诚实的艺术来源于尘埃,我们与达内兄弟一样始终都带着期待的心对那一丛无人问津的野花满怀期待。

写在结尾:我们说回顾悲伤的方式与期待美好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个体有效的追溯与幻想,这种有效我们称它为"关于此在的聚变",电影各大主义的更迭也是如此,无论是起初的先锋派运动还是新现实主义运动,都在从一种"自我"转向"融合"出发,达内兄弟在意的是社会语境对人的现实冲击,他们的镜头语言都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而不止步于单纯的"自我"道德救赎,对融合观众与角色具有超时空的聚变,因此《一诺千金》的艺术性最终得到电影历史舞台的正名。

 6 ) 达内兄弟《一诺千金》节奏表

4“10 1、伊戈在修车厂打工,帮一位女士修车时偷了她的钱包,却熟练地装傻糊弄过去,把钱拿出来,钱包埋在院子里。伊戈的修车厂师傅教他电焊,外面却有车喇叭不断催促,师父教训他想当学徒就不该早退,伊戈不听,离开修车厂。

9“30 2、外面催促的是伊戈的父亲,他们带着一车的偷渡客来到他们经营的地下酒店。父亲招待偷渡客,跟他们要钱做假护照,伊戈在旁帮忙。其中一个黑人把妻儿接来了,可是他赌博输光了钱,交不起房租,只好跟伊戈父亲求情,其他人也抱怨房租太贵,父亲让他们给自己装修房子来抵房租。

14“20 3、伊戈和父亲在酒店里向众人要钱,众生相。伊戈在仓库偷看新来的黑人女人,阿西塔,黑人前来问他要瓦斯给妻儿取暖,但没钱,求情,伊戈给了他。

14“50 4、伊戈父亲去酒吧见接头人,得知市长在偷渡问题上被媒体施压,警察需要抓住四个人完成业绩。

18“26 5、伊戈和朋友们玩自制改装车,父亲叫他,伊戈去帮忙招呼四名新来的,带他们去了一家餐厅,伊戈去厕所抽烟,外面警察冲进来抓走了他们。事成后父亲送了他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戒指,还让他开车。伊戈在家帮忙做护照,做到阿西塔时,他用浆糊涂自己的牙齿。

23:04 6、伊戈和朋友骑改装车到酒店,看到偷渡客们聚在这赌钱,他把护照交给阿西塔,看到她正给孩子做驱邪仪式。

24:40 7、伊戈去修车厂上班迟到,正被师父骂,突然接到父亲电话又要走。师父告诉他走了就别回来,伊戈依然离开。

34“52 *****8、条子来视察,伊戈急忙回酒店通知众人,黑人正在脚手架上,听闻要跑,却摔了下来。伊戈把他藏在小巷里,黑人托付他照看妻儿,伊戈答应了。应付完警察,父亲看到濒死的黑人,回绝了伊戈要送黑人去医院的想法,让伊戈拿板子把他盖起来,这时阿西塔追着鸡经过丈夫,没有察觉。当晚伊戈和父亲把黑人埋进了混凝土里,回家洗澡清洁。父亲让伊戈去套阿西塔的话

39“30 9、次日伊戈在工地见到阿西塔,帮她做了点事,她说酒店的供暖停了,伊戈把酒店的炭炉搬了过来。这时有人上门讨债,黑人欠了钱,她问伊戈她丈夫是否因赌债而消失,伊戈说不知道后离开。父亲责怪伊戈不欺骗她。

43“40 ***10、伊戈找到酒店里他父亲的人,让他转交一千块给阿西塔。父亲得知这事,打了他一顿,之后安抚他,帮他纹身,并让他不要再去找女人,还问起了他是否有过性生活。

47“05 11、父亲带伊戈去酒吧找女人,唱歌喝酒。

51“30 12、酒店里,男人强奸阿西塔,父亲出现救了她,假装询问黑人的事,并提议她离开这里,她执意要等丈夫,还说要去报警。原来强奸者是父亲给了钱特意安排的。听到阿西塔的回答后,父亲去找公证人密谋什么,并支开伊戈让他去招待新来的韩国人。

58“40 13、晚上,伊戈来到酒店,找到黑人的收音机,拿给阿西塔。她让他进屋,抓了只鸡来占卜,说丈夫没有走远,就在附近。伊戈有些紧张。这时来了一封电报,号称是黑人来信,让她明天到车站见。伊戈要走时,父亲在门外,她说她丈夫要她明天去车站见,父亲提议开车送她。伊戈和父亲回家,父亲责怪他又去见阿西塔。

1”00“47 *****14、次日父亲开车接阿西塔,伊戈趁父亲不在,开车带她离开,并告诉她黑人不在车站,她不解,拿刀威胁他停车。伊戈只能告诉她,电报是父亲发的,他要卖她去做鸡。阿西塔要求伊戈带她去警察局。

1“04”58 15、二人在警察局录笔供后,去码头等待,阿西塔被两个人从桥上尿了一头,还开摩托车把她一直带在身上的神像压坏了。

1“07”45 16、伊戈带阿西她去修车厂过夜,她提到有个亲戚在意大利,伊戈想让她去意大利找亲戚,可她不愿意,执意等丈夫,伊戈很着急,二人一番争执后,伊戈突然抱住阿西塔哭泣。

1“13”18 17、伊戈在车里抽烟,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了父亲他开走的面包车的下落。回到修车厂后发现阿西塔不在那,他去街上寻找,发现阿西塔在拦车,她的儿子生病了,要去医院。阿西塔责怪伊戈,说他们都要害自己,儿子才会生病的。

1“14”23 18、在医院看病,伊戈没有钱,一个黑人清洁工看到,上前把钱付了。

1“18”57 19、二人跟着黑人清洁工,来到一个非洲巫师家,巫师的占卜显示,阿西塔的丈夫没有死了的迹象,但是建议她去意大利找亲戚。三人离开巫师家,但阿西塔没有护照去意大利,清洁工答应把自己的护照给阿西塔用。

1“21”44 20、伊戈把父亲送自己的戒指卖掉,在公车上遇到玩车的朋友,朋友打趣他说他有了女人就不玩车了,伊戈没有否认。

1“28”04 ****21、二人在修车厂,伊戈帮阿西塔修断掉的神像,父亲出现,扭打中,伊戈把父亲锁了起来,并说他必须告诉阿西塔真相。父亲狼狈地说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伊戈,为了给伊戈买个房子,求他放开自己,伊戈没有理他。

1“31”17 22、伊戈和阿西塔走去车站,在车站,伊戈告诉了阿西塔黑人死去的真相。阿西塔没有说话,走开,伊戈站了一会,追了上去,二人走远。

 短评

颓废青春转至道德坚守。1.达内兄弟奠定题材与风格的成名作:关怀底层人物境遇的写实主义,手持摄影,自然声光,粗粝质感,毫不炫技。2.聚焦非法移民与种族歧视。3.碾破的雕像接起来了,然而父子裂痕,贫富差距与阶级鸿沟何时能弥合?4.一个人如果在祖先的墓地上没有坟墓,他会死在异乡。5.收尾干脆。(8.5/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达内兄弟回顾展奔忙的人生,在路上开始,路上结束。非常凝练,车,戒指,眼泪等等都成为线索,越拴越紧。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终究内化到个人身上,甚至代际传承。千金的是直面,承担,无畏,最终能看着受害者的眼睛说出真相。工业机器能补好雕像吗?

11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达内兄弟太好了,剧作完美。他们的故事都像一根紧绷的弦,牵动到影片的最后一秒,越来越紧。片子太沉重,比“诺言”本身更沉重。雷尼耶金发飘逸的样子真是太好看。恶爸竟然是他人之子的男主,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骨灰级演员啊。。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当年的达内兄弟风格尚未像其后的作品那样风格统一而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剪辑和景别的变换。优点在于,在达内的作品里,关键性的台词总是以毫不煽情的方式自然流露。然而由于一贯的片段叙事,故事起因仍旧显得突然。最大的问题则在于,作为影片名的“诺言”在片中缺乏强调或无足轻重,丝毫不影响其后剧情。

20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达内兄弟的片子在我这儿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不断刷新TOP榜单

2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5】太厉害了。从情节到矛盾,从道德困境到人物弧光,一切是精密设计的,但一切又完美的融入这般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中。在迅捷的剪辑下,观看紧密到失去了喘息,直到这个即是结局又是新漩涡的终点,我们方才有时间大口呼吸,自然力度无穷。

24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剧本后半段不如前半段洗练,但技术层面的无情弥补了这一点。自然光、长镜头、无配乐和手提摄影,把这四种技巧合而为一的结果是消灭技巧,只留下灰色的比利时小镇。而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其实是Jérémie Renier。只要注视着他那受阿波罗祝福的金发,我便永远无法说出「这是一部写实主义电影」之类的蠢话。

29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被震到九霄云外短期之内回不来了。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达内电影世界更多是一种人性的演绎【它带有既定道德和价值立场】,而非是对道德自身界限和标准探讨。在这个框架内,他们已经把对剧作打磨和对演员控制推到了某种精确极致。这种表面上的自然主义恰恰是搭建在一种极其细致工作之上。达内的小成本是可以通过长年努力习得的。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达内的片总是犹如一碗没有味精的料理,却依然盛满了生活的况味。

3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虽然少年突然从冷血随从变身温暖天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剧本依然是一顶一的好,原本只是个社会新闻版块的普通边缘人物的故事,被流畅的手摇镜头,些许饱满的长镜头,还有通篇的自然光打磨得惊心动魄。达内兄弟部部如一部却部部精彩,从后往前看,真是十几年如一啊。此时的Jérémie Reni真是水嫩…

4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替父辈赎罪的小小少年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娄烨都比不上达内的手持...

48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达内兄弟是比利时的良心

5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达内兄弟的电影都有浓郁的DOGMA95范儿,也喜欢专注屌丝题材,没有配乐了反而增加了写实感。想起不久前和朋友闲聊电影,无意中说出一句,“假如90%的恐怖片没有了配乐,那岂不都成了逗逼片了。”想想也是。

5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估计因为这个没拍过瘾,所以后来又有了《罗尔娜的沉默》,如果再拍同类题材,导演还可以给出第三种结局吗?达内的细节张力总是这样,时时转折,处处变奏。

5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飞驰吧,少年!看到那个在小摩托上奔驰的金色头发的男孩,心中忍不住的雀跃与惊叹。他的生活虽充满欺骗、奸恶、丑陋,但是他本身却又保有责任、诚实、纯真。最爱场景:老爸跟儿子在酒吧中的和声演出,愿时间留驻。这些美好的永存于电影的灵魂。

6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作为纪念的第1234部,是一直留着没看的达内兄弟。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我就是想拍这样的电影。

1小时前
  • 撕撕撕
  • 推荐

尽管西非神秘主义仪式有些噱头的嫌疑,尽管少年忽然变成了天使,但剧作仍是惊心动魄地好。手持摄影机+长镜头+自然光(效),长镜头捕捉激烈的动作,结尾的那个长镜头饱含情感强度。扮演恶魔父亲的Gourmet之后凭借《儿子》里上帝一般的表演拿下戛纳影帝,两部影片造型判若两人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不动声色间点滴渗透直至巨变,有如重击。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