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疲力尽1960

HD

主演:珍·茜宝,让-保罗·贝尔蒙多,达尼埃尔·布朗热,亨利-雅克·于埃,罗杰·哈宁,范都德,克洛德·芒萨尔,莉莲·德莱弗斯,Michel Fabre,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让-吕克·戈达尔,里夏尔·巴尔杜奇,安德烈·S·拉巴尔特,弗朗索瓦·莫瑞尔,Jacques Lourcelles,热拉尔·布拉什,菲利普·德·布罗卡,José Bénazéraf,让·杜歇,雷蒙德·亨特利,Louiguy,Guido Orlando,让-路易·里夏尔,Jacques Siclier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196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2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3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4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5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6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3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4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5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6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7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8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19精疲力尽196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精疲力尽196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 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少年李白花月离呼叫助产士第九季结婚前夜和荞麦一起疯长的日子下集小美国花环夫人麻辣隔壁第三季寄生虫(2019)平安夜2002人妖打排球2白鹿原福岛核灾武士背靠魔鬼弓元特攻队怒火保镖HOLD住爱打扫诡扯飞砂风中转 飛砂風中轉暗黑天使雪季过客生活大爆炸第十二季逃离喀布尔爱在迪拜女孩要什么潇洒人生一千灵异夜之厉鬼焚情幸福的拉扎罗传奇活埋带剑的小孩九死邓小平1928恋爱的味道去有风的地方红豆遥遥冰日常篇巨人传偶然的社长第三季武则天1963勇者闯魔城凶草奇谈黑夜继承者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精疲力尽》:为什么戈达尔要塑造一个悲伤的浪漫主义者

1959年末,法国巴黎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1960年3月, 让-吕克·戈达尔的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问世。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部电影收到了舆论界的一致差评。评论家对《精疲力尽》中反常规的剪辑手法和贯穿全片的虚无主义感到气愤和不安。

此时, 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特征已经初见苗头,《精疲力尽》是他对传统电影的讽刺和推翻。作为《电影手册》的一员,戈达尔曾给上千部电影写过评论。不管是从技术角度开始从思想角度,戈达尔在电影评论方面都有绝对的发言权。

从传统电影中走来的戈达尔也曾被传统叙事的美感惊艳过,但在他的电影中看不见任何完整的故事,他讨厌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拍摄电影。他曾经说:对大部分电影工作人员而言,“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不过是一个大骗局罢了,他们还不如坦白直说,“我应该试着去吸引更多的观众,好让我赚到更多的钱”。

这句颇具讽刺的话从戈达尔口中说出并不足为奇,事实证明,他的确没有拍摄过任何试图向市场妥协的电影。就算是引起舆论界哗然的《筋疲力尽》也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戈达尔只是在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一个悲伤的浪漫主义者的死亡。

谁是浪漫主义者?

在《精疲力尽》这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一桩凶杀案,施暴者和受害者昭然若揭。然而,导演戈达尔似乎并没有延续这种悬疑风格,给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刺激的“大追捕”。他只是采用新闻片的记录手法,将主人公米歇尔的日常生活记录了下来。

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是叙事本身,而是在这部电影中,戈达尔用了反传统的摄影和剪辑,用了90分钟的时间塑造出了一个和传统电影人物格格不入的浪漫主义者——米歇尔。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他的出现,本身就带着哲学思考。

他一直都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恍恍惚惚的游荡,米歇尔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他。过往的行人不理解他,因为他们从未交谈过。枕边人不理解他,因为他们没有确定的生活和未来。朋友不理解他,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米歇尔就像“垮掉的一代”中的许多人,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团垃圾,他一直在逃离,可最终却败给了爱情。他熟练地偷车,熟练地窃取钱财,熟练地骗人,他毫无意义的流浪者,每一天都得过且过。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他对帕蒂的爱,因为这一点点爱,他所有的行为都有了意义和解释。

女主角帕蒂也是浪漫主义者,只是她比米歇尔更理智清醒,她渴望爱情,更渴望稳定。或许因为帕蒂的美国身份,让她在这个国家更需要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感觉米歇尔永远也无法了解,就像帕蒂无法了解他的虚无。

浪漫主义者为什么悲伤?

米歇尔曾自白:“总是被与自己不合适的女人迷住。”不对等是所有悲剧的开始,爱情更甚。电影中的两个男女主角代表了两类人,米歇尔代表的是虚无的浪漫主义者,帕蒂代表的是存在的浪漫主义者。米歇尔没有生活目的,找不到存在的意义,他循着爱情而来,最后因为爱情曝尸街头。帕蒂理性迷人,她羡慕米歇尔“一切都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但她更清楚生活的实际性。所有,她才会在米歇尔和其他男人之间左右摇摆。

“忧愁太愚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忧愁就是一种妥协了,要么通通归我,要么一无所有。”米歇尔的浪漫主义情怀带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性色彩,这种悲剧性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从那庄命案开始,米歇尔的结局就注定了。

作为浪漫主义者,帕蒂同样也是悲伤的,她的悲伤源于她的不确定,米歇尔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她从米歇尔的身上也不看见未来。当她选择举报米歇尔的时候,其实是她对这段感情的放弃。她需要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个身份是母亲。

帕蒂的悲剧性在于爱上了一个杀人犯,当她不知道米歇尔身上的命案的时候,她对他无条件的相信。从不怀疑他频频更换的座驾,也不怀疑他钱财的来路。当她知道之后,她选择的是包庇,然后继续和米歇尔在一起。她最后的背叛也不难理解,因为这种生活让她陷入两难,而她是一个异乡人。

在爱情和现实面前,理性的帕蒂自然会选择现实。爱情就像一阵风,刮过之后一切都会归于宁静,而现实则是一生的事。只要生命存在,就需要面对现实。当米歇尔倒在血泊中的时候,帕蒂只是有些错愕,而米歇尔也只是嘲讽:“真讨厌。”

所有的悲伤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他不擅长讲故事,自然也不擅长表露感情,然而这样一出戛然而止的悲剧却开始了戈达尔辉煌的电影人生。

为什么戈达尔要塑造一个悲伤的浪漫主义者?

在《筋疲力尽》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悲伤的浪漫主义者的死亡,这种死亡并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什么,导演戈达尔要去塑造这样一个角色呢?

戈达尔在《精疲力尽》中并未揭示米歇尔的行为动机,而是将现代人和社会放在对立面上,这是一种对社会传统的全面反叛。整部电影的内容也迎合了无政府主义的种种特质,这种特质在戈达尔之后的电影中也很常见。

这部电影竭尽所能的展现了戈达尔对传统电影技术的鄙视,跳接、拼贴、并列等等手法比比皆是。虽然电影选择了纪实的角度,但电影中展示出的世界却是非现实的。人物带着迷惘和冲动存在于一个逼仄的社会中,无所事事是米歇尔对传统生活的反叛,无所谓是米歇尔对传统规则的反叛,这种反叛恰好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

从戈达尔塑造的这个人物来看,他并不是通过米歇尔这个人物来讲故事,而是通过塑造这样的角色来表达自己观点。戈达尔本身就是无政府主义者,他只是将自己的观念放在了米歇尔的身上。

从《筋疲力尽》这部电影开始,戈达尔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都在不断尝试进行电影语言上的革命。他关注的是影像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抨击,拒绝向商业市场妥协,坚持“作者电影”理论。

这些内容虽然在他后来的电影中是核心,但在《筋疲力尽》这部电影中已经初见端倪。换言之,《筋疲力尽》中米歇尔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戈达尔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他在这个角色身上注入了自己的批判观点,也以“米歇尔”这个人物为核心,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

用任何语言来形容《筋疲力尽》这部电影都是多余的,普通影迷不会喜欢这部碎片式的电影,影评人会为其中隐含的政治观点和不同寻常的剪辑手法发狂。对戈达尔来说,《筋疲力尽》是他电影理念的一次形象化展示:“我的本钱是由其他的东西(概念、希望、革命等)组成的,且稍嫌夸张多了一点,因为我个人太过渺小,无法涵盖这整个资产,有时这一点会让我变得疯狂、凶恶、讨人厌、或有点呆笨。”

 2 ) 关于跳接的一点个人看法,没找资料,欢迎指正

根据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说法,在后期制作阶段,由于第一次剪辑野的版本太长了无法发行上映,期间戈达尔曾经向他咨询过。梅尔维尔并没有建议他把整段场景从电影中剪掉,而是建议戈达尔这儿剪一点那儿剪一点,于是就有了如今介绍这部电影时最引人注目的"跳剪"技术。
 我最初想,“跳接”或许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断裂的现实,抛弃了传统叙事中对社会事件的连贯性的构建,模仿当时的混乱的年代,因此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这种解释有过度诠释之嫌,举不出合适的例子。

所以还是权当一种新鲜的表现形式,一种技巧实验,一种陌生化吧。

第一种跳接:“跳接”分裂了思维和时空,把连贯的语言和思维分布在不连贯的场景,表现思维和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亦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例一:49’50” 二人在屋里,站在镜子边谈话,突然变成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的画面,而对话是连续的。
例二:1’45” 开篇男主人公开车的主观镜头,一直在变换道路,而哼的歌曲是连贯的。
例三:24’00” 和女主人公谈话的美国人说话时,机位大致不变但能发现人物不在原处,背景是街道很容易看出人群的变化。说话依旧连贯,虽然口型没对很准。

第二种跳接:类似于不连贯的剪辑,即剪去了衔接部分,使得情节的连接很突兀,但依旧可以通过联想辨识。
例一:4’45’’ 枪杀警察的那一段,剪去了警察靠近男主人公、隐藏在树林中的镜头,剪去了男主人公反跟踪警察的镜头。(造成了一些观众的误读)
例二:7’00” 男主人公去找女主人公,之后几个镜头场景一直在变换,但没有交代他是怎样进入或离开某个场景的,而是直接跳入这个场景。(造成了视觉上的不习惯,根据主人公做的事情不同,想了下才明白场景变到了哪里)

2011-10-2

 3 ) 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

       这句话是戈达尔的电影《筋疲力尽》最后结尾的时候,男主角米歇尔最后倒地的时候,对女主角帕特丽夏说了一句“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然后自己用自己的手捂上了他的眼睛。为什么这里用了原对白,而没有抄录翻译,一来是因为翻译上有很多的争议(若有激进一点的人,就老拿to translate is to betray这句话说事了),二来,最重要的是这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戈达尔想在这部电影里面传达的情绪了。电影翻译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对于一个想深度地了解电影的人,或者对一个懂点外语的人看到差劲的翻译,往往内心都会有一种嗝了屁的感觉。就比如一部电影里,男主角垂垂老矣,女主角也垂垂老矣,在一番回忆后,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看看你的后背”,女主角没有头都没有转,就眼泪不知所措哗哗而下了。这里就会引起观众的各种浮想联翩:到底是女主角知道自己背部不好看遭嫌弃,还是女主角和她的背部有一段不能说的秘密被男主角发现了。但要是听到英文“look back yourself”,你才豁然开朗,“哦!原来是男主角叫女主角要回顾她一生!”

(一)(尽我所能归类找出)déclassée的意思
各种在很多翻译里面,都是用“你是一个寄生虫”这样的字眼。然而有个网友指出
“Déclassé”和“寄生虫”这个概念有出入。他认为这个“Déclassé” 更倾向于是“(被贬得)毫无价值,毫无地位的人(或物)”,而且这个概念和加缪在《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尔的形象所代表的概念有点相似。甚至还用了卡夫卡里面的人,那种“被社会异化的人”的概念尝试去解释。并且,该网友也如是的认为,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题眼。[1] 如果谷歌该词,在海量翻译文献当中,可以看到一些译者把“déclassé”,翻译为“没有阶级痕迹的人”[2](其实我很受不了这种特别不专业的引用, 第一因为词源学实在不太懂,找不到切入方法,第二则是因为法语我只有bonjour的水平)根据以上这两个信息来源,可以确定的是,翻译成“你是一个寄生虫”的人,只不过意译了这句话,到底可不可行,则需要往下表。

(二)
     本文开头就说了,“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是这个电影的情绪最集中地地方,也就是一个叫“题眼”的东西,那么则要根据电影的剧情去分析。那么这个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戈达尔在纪录片《电影史》(Histoire(s) Du Cinema)[3]上曾经表达:“电影不但一直是讲诉胶片历史的唯一形式,而且还是20年代起就被人们视为毫无价值的小故事、小型音乐喜剧、小笑话和一些荒诞内容的唯一表现形式。”而这段话,就相当一部分地代表了戈达尔电影的美学观。《筋疲力尽》这个故事,就是用一种散乱又琐碎的叙事手法,里面的人物动机与情节荒诞,整个故事确实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其价值已经被散乱和琐碎的表象叙事给解构了)。电影开头就是一场不知所谓的枪杀,男主角米歇尔杀了一个警察,让自己陷入了一个要逃亡,不稳定,危险的境遇当中。接着,男主角米歇尔去找安东尼奥要钱,在路上莫名其妙地碰到了在马路中间叫卖报纸的女主角帕特丽夏。并且,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他们是相识,甚至在以前还是有过一段感情的。于是,男主角开始了与女主角的拉锯战,也是这部电影情节开始紧张,铺垫完全铺好,冲突扼在喉咙的时刻了。在情节的发展中,电影不断地为我们揭示了女主角的身份和欲望,是一个美国在法的留学生,期望当一个作家,并且是一个为了有工作可以和记者睡觉的女人。在这些种种的揭示下,不难发现男女主角爱情的冲突就在于,男主角是一个处在“危险”的境遇,没有经济收入,没有事业的人,女主角是一个需要“安全”,有事业心的人。在这个冲突下,剧本设置了两个点去激化这个矛盾。
    
        在说到这个两个情节点上,不得不提一下戈达尔和特吕弗曾经的友谊关系,才能更好地展现这部电影的情节精细。用现在的话来说,戈达尔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和特吕弗还是“好基友”。这个好基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好到,特吕弗不要的剧本,给戈达尔改了两改,戈达尔就拿过来拍电影了。第一个情节点的关键点上,男主角米歇尔在街头遇到了女主角帕特丽夏后,告诉她了一个故事,是一个男人为了追一个女人,不断地偷东西来跟她在一起。有人提到,这可能是特吕弗给戈达尔的脚本的原型。可能是失去了饱满的冲突,导致了这只是一个微小的脚本。但是,明显男主角在说完这翻话以后,就看到男主角在偷许多漂亮的车接送女主角。于是,电影从一个很快的节奏,慢慢地缓了下来,缓成了男女主角在房间里聊天,做爱,谈情,吃醋。而戈达尔在这一场戏里面是拍得很柔情,从镜头中慢慢地表现导演在表现男女主角的情感变化,是通过两次的封闭的空间展现,和两种不同的镜头的完成,这个稍后再表。
于是,我们回到了男女主角离开了房间,来到了女主角去采访作家的情节点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家说了许多的话,这些话或多或少可以说是戈达尔个人价值观的情绪传达,比如得到不朽然后死去,女人的作用,各种戈达尔心理活动,全部砸在这一段内。噼里啪啦,来势汹汹。最后结束定格在女主角的仰镜特写中,若有所思,当头一喝的配乐加强了效果,然后淡出。在这个采访前,女主角发生了不小心被得知了,原来男主角是一个身上背负了一条命案,而她和男主角的未来是一次随时都有可以在中途被抓走的向希腊逃亡。但是,她还是看起来很冷静地继续和男主角在一起,帮助男主角逃跑,和他一起藏在一个小房子里。直到了警察找上了门。告诉她这是一次很危险的包庇,随时会取消了她在法国留学的机会。就这样的一个点上,她决定去告发了男主角来的结束这样一切。最后,男主角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对女主角说了一句“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就给了一个仰镜拍摄女主角的迷惘的表情,定格,然后淡出。跟之前女主角听完作家说的话,留给她的镜头独白处理效果是一模一样的。

(三)回到“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
         说到这个,又不得不说一下戈达尔和萨特的关系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国新浪潮基本是在同一时间掀起的,然而前后其实并无太大的有预谋策划,只是一次在历史分期上的偶遇。对于戈达尔,萨特曾经这样评论过他:“戈达尔之所以对文化有着持久的号召力,原因就在于他自己没有号召——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而表现在戈达尔身上却太少了。”而萨特所说的文化持久号召力,就是萨特自己对文化的反思,存在主义的反思。碍于本文并不是为了做更多的存在主义分析,只是单纯地评价这句话的理解多义性,所以这些也是点到即止。
前文说到,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普遍翻译是“你是一个寄生虫。”这句话,大概就是译者意译的结果。他出发的角度,大概是他理解的女主角对爱情的态度上(也许是我前文的那种叙事方式),发现女主角只不过是一个寄生的状态以及心理,所以就如此地翻译了。当然,理解这句话最关键的问题是:发出者与接受者到底是谁?到底是戈达尔对观众,还是男主角对观众,还是男主角对女主角,还是戈达尔对男主角,还是戈达尔对女主角。这里每一个说话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不同,就会影响了这句话的整个解释。影响了我们理解戈达尔到底想说什么?或者说是观众到底想赋予戈达尔这篇电影什么样的意义?

      在以上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形态多样,是基于了电影本身与传达的不确定性。涉及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电影角色到底与创作者有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当然在提出这个问题以前,就否定了并非所有电影角色都是创作者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表达,承认了电影角色的立场会对创作者的立场有背离的前提。
(四)
     由于本文并非是为了解决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更多的只是一次看电影的牢骚,所以很多东西都非常开放,点到即止,不往下深究。包括有许多不靠谱的引证。但因为本文只是介绍电影的快餐牢骚,顺带了一些对阐述文本与文本叙事的思考而已。
     各种不规范和各种没道理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1]参考豆瓣网友(2008)帖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85512/
[2]郭佳雯(2013)《龍紋身的女孩》: 寄/記存空間裡的隱遁遊盪
[3]戈达尔(1998)《电影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yMDc5OTE2.html

 4 ) 看不懂戈达尔的,这篇文章也许有帮助

1958—1967年,随着年起人的成长,在西欧,追求性解放、摇滚乐、自我表达的青年文化成为潮流,于是年轻导演们开始制作与这一潮流相呼应的电影,一大批“新浪潮”、“青年电影”和“新电影”应运而生,而法国新浪潮,意大利青年电影,英国厨房电影,捷克新浪潮,巴西新青年电影,日本新浪潮等等合力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而影响到全世界。 其中以法国新浪潮最为著名,而戈达尔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干将之一,他受到的赞誉和攻击几乎是对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影人逐渐认识到戈达尔的价值。

戈达尔强调电影即是生活的缩影,为了捕捉到生活的真实性,他不要剧本,让演员即兴发挥,这种即兴表达到极致,就显得十分抽象。如果说《断了气》仍有一丝传统味道,那么戈达尔后期的作品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我从台词、表演、摄影、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来阐述他的即兴表达。而意识形态又贯穿于台词、表演、摄影等等多个维度。 台词的即兴 戈达尔表演即兴,台词即兴是生涩难懂的重要因素。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晦涩的对话,这种晦涩不是语句的故作高深,而是对话上下的牛头不对马嘴。结合生活,我举一个例子,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我们问一个问题“你爱他吗?”,我们来看几种回答 A“爱过啊” A可能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台词,但是你注意到了吗,A接下来很可能就是沉默,或者沉思,看着远方,会有一系列肢体动作(观察你的朋友),这些潜在的肢体语言就是A在心里对爱情的感受以及理解,由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表达,所以戈达尔让演员即兴发挥,将其表现出来,而这些无形的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用具体的台词表现出来,就显得生涩难懂。 同样的“你爱他吗”,戈达尔的电影可能就是“我小的时候,经常去红灯区……那里有很多妓女,和他们做爱的时候,我好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得找一个女人做爱,丑的女人要花时间培养感情…我喜欢男人总是捏我的胸部。”(这是临时编的台词)等等诸如此类的台词,这种演员即兴的台词,恰恰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用艺术手法将这种感受抽离出来进行组合,因此造成台词上的答非所问,所以在看他的电影,千万不要纠结具体的台词,在心中结合自己的感受换成自己的台词,而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表演的即兴 戈达尔的电影中,角色经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比如《随心所欲》中,主角无端端跳舞,街上人物无端端静止,突然和陌生人做爱,不禁让人一头雾水,这是要干嘛! 这和台词即兴是一个道理。我举个例子,你跟朋友B在餐厅饭后闲聊,你开了他一个玩笑,当你因这个玩笑哈哈大笑的时候,他的动作很可能是哼着奇怪的歌曲,靠在椅子上,摇晃着脑袋,眼神游离。或者离开座位,突然的和服务员开起玩笑,好像变成神经病一样的感觉,他和你的交流总是词不达意,好像两个人不在一个空间内,一会儿好像又恢复“正常”。而这一连串看似莫名其妙的举动,就是他对人生、世界思考的潜台词(结合你自己“你有没有某一刻想哭,没有什么原因,你就是想大哭一场”或“突然的想跳舞”)是他到了一个阶段的人生感受,这些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因而形成了这种看似“神经”的举动。 那么放到戈达尔的电影中也就不难理解,他把这些“神经”举动全部剥离出来,同时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放到一部电影中,也就造成了他电影的“莫名其妙”。 意识形态和镜头语法的紧密关系 法国新浪潮的青年导演们强调个人表达,如果说其他新浪潮导演还停留在故事的层面,那么戈达尔对镜头语法的破坏,让其他导演相对就显得很传统了,因此“电影史分为戈达尔前后”这句话是十分有依据的。 跟法国印象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一样的道理,意识形态是无形的东西,用影像具象化,就会迫使构图,剪辑,表演等等镜头语法的改变,而最终出来的就是抽象的电影镜头。 戈达尔重视电影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是不经安排的,因此他经常突然的拍片场之外的事物,为了捕捉真实。 比如《周末》中,镜头经常突然离开演员(台词仍在继续),拍周围的风景,一会儿特写图画,一会儿特写天空、突然的沉默等等,这些与“剧情”毫无关系的镜头,既代表意识形态,又代表生活的真实性。结合生活中,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某些时刻,你看着某一事物(青蛙、天空、建筑,河流等等),你好像觉得这种事物在跟你讲话,在和你交流着什么。 而戈达尔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代表了我们平常所忽略的生活细节,他用艺术手法将这些感受全部剥离出来,组合到一起形成抽象的表达,这种表达倒逼镜头语法的改变,比如“跳切,音画剥离,负片,剪辑乱序等”就变成不按传统出牌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很私人化的东西,没必要强求非要弄懂什么,别人的脑子不是自己的,你接收到了什么,那就是你得到的。 《阿尔法城》着重讨论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不相容性,当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消耗殆尽的时候,人类就变成了机器,人工智能统治机器,但不能统治人性。 《周末》关于人类之间的矛盾(吃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阶级矛盾,国家的强权统治下,人与人之间被统治阶级所洗脑,为自己利益残害同类,变成没有脑子思考的机器,当自己以为有多大成就,殊不知这只是统治者的一个游戏,对人性和国家政治进行了反讽。 《断了气》即爱他的玩世不恭,又恨他的不思进取,同时女主角骨子里反传统,在世俗所谓“正义”面前,女主角从小接受的又是“正义”的思想灌输,男主杀人后,到底是报警还是和他在一起,这种个人意识对奴性抗争失败的矛盾思考,讨论了人性的复杂。 《狂人皮埃罗》爱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是毁灭人的武器,它随着人对世界感知的变化而变化。 以《我略知她一二》为例,他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物质对人性的影响,甚至达到了扭曲的程度。结合中国,聊聊我的理解,19世纪90年代,中国错过“以文化改革释放人民创造力”的历史潮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背景下,人们转而追求对物质世界的满足,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发财才是硬道理”,下海经商成了那一时代的潮流,股市金融领域等空前爆发,人们试图用对物质的追求替代精神世界。 到了当下,人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成了以财富为标准衡量个人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变成时代的个人英雄,互联网时代这种心态更加明显(仇富、新浪社交、网红等现象)每个人不可能都是英雄,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开始失落,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都市孤独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智能手机时代,地球两端沟通只需一秒钟,但是人们为什么仍然孤独呢?因为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无话可聊。人们之间也不愿袒露内心的想法,交流也就无从谈起,物质的进步无法驱动内心的平静。 而老一辈那个时代,虽然物质贫苦,但村子里的家家户户互帮互助,从心里体会到那种人心交融的温暖。随着城市化进程,建筑疏远了邻里之间的距离,楼房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慢慢的不在关心“别人”,我们只和“自己”对话,我们脸上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笑容,年轻人活成了老人,老人活成了“老小孩”,封闭的小区空间,机械化的电梯,仿佛工厂流水线一般。 互联网打开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但虚拟的网络生活却不让人开心,甚至是空虚迷茫,这不正是物质的发展对人性扭曲的一面吗。 贡献 很多人可能会问,他这么折腾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吗? 我认为他的意义在于有两点贡献,一是对于电影史,二是对于人类。 举个例子,音乐分为流行乐,歌剧,京剧等种类,对于电影史来说,戈达尔直接打破电影停留在“故事”的层面,开创了电影的种类。技法上来说,斯科塞斯《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伍迪艾伦《安妮霍尔》,王家卫《重庆森林》,娄烨《颐和园》等等后世作品都有戈达尔的影子。 对观众来说,让人注重思考,注重生活,珍惜生活,生活的更幸福一点。 因此看戈达尔的电影,一定要抛弃传统的观影习惯,千万不要去纠结细节,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你会慢慢陷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最近戛纳电影节上,戈达尔传记片《敬畏》正大热,导演用戈达尔式的电影手法进行调侃,颇有喜剧风格,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5 ) 要么是全部,要么一无所有

与特吕弗齐名的又一新浪潮王将戈达尔,应该是对影片的拍摄技术最有实验性的一个。这一部是他的处女作长片,也是新浪潮,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戈达尔在这部片子里面抛弃了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技术,而大量的采用胶片跳接,手持摄像机,实景拍摄。虽然影片结束的那个镜头是最为经典的,我却比较喜欢女主角告诉男主角她告发了他时的那一个长镜头。长镜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女主角为中心走动,第二部分换成男主角为中心,在他们各自讲话时,画外又是对方的答复,并且各自都不像是在跟对方应答,而是在自言自语。一“问”一“答”交错,对白的诗意,与镜头的流动,让我觉得这一个镜头更像是一个舞蹈。 真正让我欣赏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太多太多的精辟对白。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我选择虚无。因为悲伤是一种妥协,而我想要的要么是全部,要么一无所有。

 6 ) 《精疲力尽》三大剪辑特点

总体来说,电影《精疲力尽》的剪辑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有比较多的跳接镜头;长镜头的运用;“交叉溶解”和“圈出”的转场运用。

运用很多跳接镜头。虽然这是按时间顺序的故事,但是很多地方不是采用连续性剪辑,在心理上感觉很明显的剪辑痕迹,给观众一种很明显的与故事的距离感。这个故事的情节虽然具有戏剧化,但是有一种日常感,一方面一直在深入大众的日常情感和内心,一方面又因为跳接常常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个故事。也许这种剪辑的手法与影片的主题有关,爱情在每个人心中的印象,是日常的,是有距离感的,是触及内心的。以一段开车的时候女主在车上的特写镜头为例子。女主的镜头特写没有变化,但是身后的背景跳接到不同的地方。用这种方式表现时间的过度虽然有一种不适感,但是还是能让观众理解剧情发展的意思。而且远景和特写常连接在一起,具有比较夸张的戏剧效果感。

背景1

跳接到背景2

另一个例子是同景别,把镜头从看报的路人变到主人公的镜头。这种镜头在产生迷惑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喜剧效果。

主人公镜头

路人看报镜头

在室内运用较多的长镜头。这些长镜头让整个影片更加风格化,从推动对话情节慢慢转向展现这对恋人的状态,到慢慢展现两个人的内心,唤起观众的情感。以男女主在室内的对话为例。男女主在床上“你为什么不喜欢音乐呢”开始的对话,对话镜头不是切,不是过肩镜头,而是通过一个长镜头特写完成,从女主的特写移到男主的镜头,再从男主的镜头移到女主的镜头,并且镜头会“迟钝”一些,先进声音再慢慢转向说话的那个人。聊的主题从“性交”到“瑞典女孩”到“爱抚”到“小说”,中途穿插着警车驶过的声音。以往杀人之后的张扬的紧张感在这里没有展现,取而代之的是隐隐作痛的内心略带空虚和轻浮的情感。

从这个镜头开始的长镜头

有两个过渡的手法运用的是“圈出”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在画面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引导观众的视线。 一些定场镜头或者收尾镜头的远景镜头也是手持镜头,这与以往的电影镜头不一样。比如一个是举报的人举报的时候的圈出,一个是米歇尔在海报前模仿海报嘴唇的之后走去圈出的路人。

路人

举报的路人

 短评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

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新浪潮啊新浪潮~!这片子就像里面的女孩一样,喜欢爱情的刺激,享受逃离的快感,却又无法放下自由的诱惑。对于这种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电影毫无抵抗。男女主角都潮爆了(尤其女孩,喜欢她的每套衣服!)。

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2021-1-10重看;最爱的戈达尔时期,意外的好看;弱项变特点的跳切、环形漂亮镜头、日后衍生扩展的系列命题,充满力量与生气;不仅形式上开创新风,主题内容亦如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个局外人式的存在主义者,吉田喜重《一无是处》与之相似,东西方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在接吻的边缘,时光流逝得飞快。生命有点像我们跳舞的时候。”开场他看见有个人被车撞死,不安的战栗就升上来,这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初遇沃伦斯基时的某种寒冷感,巴黎的街景如流动的盛宴,他们是幕布上朝着那不可控制的方向滑下去的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太累了”,因此他后来的放逐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电影是好看的,演员也很棒,但是我觉得剧情对“精疲力尽”的推进并不到位。结局多少有点少年意气。

11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我不高興是因爲我不自由,我不自由是因爲我不高興

14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

1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2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在魔幻成为现实的今天已经很难理解那些逝去的对魔幻的渴望,告别革命的人们永远失去了革命的体温。最好笑的是,电影里头那些频频回头的围观群众甚至撞到镜头上来,如今在街上再看到一台两台摄影机,谁还会多看两眼?印象深刻的台词是:睡觉真没意思。别人说他伟大于是硬要找出一个他伟大的理由。

24分钟前
  • 57
  • 推荐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28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29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一部视观众为无物的电影

33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贝萌哥捂着后腰的枪眼,扭大秧歌似地往前跑,嘴里的烟还哧哧往上喷,然后pia叽一下倒在巷口。看着心酸的同时又想笑。小时候不懂。现在看出戈达尔任性得多么别无分店。他跟贝萌哥是天生一对。也只有那种彼得潘气质的,才能一直一直对女生说“我想睡你”啪啪啪挨着耳光却一点不招人厌。

37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3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41分钟前
  • CynicDogAldaev
  • 力荐

破墙,破坏时空连续性,往往是一个长镜头后突然接一个略显突兀的跳剪,破坏性十足;但也只有这般的大胆才能破旧立新,并且从此以后耽误一堆文艺小青年。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戈达尔那销魂的跳切哟……结尾房间里那个1080°的长镜头太牛逼了!梅尔维尔的客串太有趣了!

5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对好莱坞剧作法的奉行者来说,《精疲力尽》肯定是业余的、滑稽的、乃至不可理喻的。和《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一样,从一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常理与常态。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两位新浪潮的主将朝向不同的方向,后者在寻找与捕捉,前者则在背叛和破坏。跳切,跨越轴线,全是语言实验;以将近半小时的室内闲聊为代表,全是“恋人絮语”。抚摸嘴唇是为了什么?渴望你的吻。我皱眉,我想吐,我爱你,我死去。mla唱:“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5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如果你不喜欢高山,如果你不喜欢城市,那你就完了。

58分钟前
  • 贾不许
  • 力荐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