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Eve."
我多么希望这是我和你说的最后一句话。
事实并非如此。
"Jump, Eve."
我来和你告个别吧,我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时刻。
共情,并不是我的能力之一,我擅长什么你了解。
可看见今天舞池里的你,我能感受到你的快乐。
我很不安,看到幸福的你,我会更加不安。
因为我知道,我能给你的只有爱和逃亡。
"Thank you, Eve."
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24小时,谢谢你给我笨拙的爱,你在努力接受我,我知道你爱上我了。
我又何尝不是呢?
一起睡觉,你喂我吃的,手牵手走在路上,偷偷亲你,一起上厕所,一起吃扭扭薯条。
喔,我们还一起开了房车,做一些我预谋已久的事情。
我已经很满足了,你可能会觉得我们还没有一起做的事情太多了。
不,Eve,这些已经够了,对我来讲,最大的愿望就是和你当一对普通情侣。
Eve,你知道吗?子弹打穿我的那一刻,我竟然释怀了。
我不想看见你和我委曲求全的在一起,确实,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带着我的祝福活下去,遇见我的这些年,应该是你人生中最差的几年。
相信我,不会更差了。
不要为我报仇,千万不要。
找一个爱你的人,一直普普通通的生活下去。
忘了我。
--
Villanell
原来写过小组讨论,但今天看到编剧对角色的解读之后按不住手了。对她的角色解读,其实我个人不是很赞同;但是从她的解读中也能找到这季很多问题的根源,例如最后一集Carolyn的角色形象。这里再一次为Carolyn角色线最后功亏一篑(?)感到极度可惜。
——————————————————————————————
首先我必须承认, Laura Neal在有些细节上的处理我还是喜欢的,对一些台词和不少隐喻我也超级有感觉。这一点其实当时第三季的时候就很突出了,第三季后期几个非常有感觉的桥段都是出自她手。
至于这一季里,有趣的桥段和台词还是很多:(这也是我还是给了三星的原因,我心软)
4x02的“Reinvention is another form of avoidance.(改变只是另一种逃避)”(被骂到了); 4x04中Eve和Hélène的对手戏; 4x05里两个时间线Carolyn的平行蒙太奇; 4x08 “情侣没法一起尿尿”与后来Eve和Villanelle一起草地上厕所的桥段、Eve在婚礼上主婚时的那一大段台词(金缮修复的那段)以及Carolyn和Pam直接跳进湖里浮着的桥段等等。
一些地方还是能让我在那一瞬间觉得“真他妈绝”。从微观的视角单独只看这些桥段是非常不错的。甚至连最后结局那段河中的构图(其实构图应该称赞导演?)和各种隐喻(一直在背景里的伦敦桥的变化),我个人都还是喜欢的。
以上都是超级微观的视角。往后退几步看看整体呢?我努力去想一个合适的词,但最后好像还是只能说是支离破碎。
支离破碎,或者混沌不一。
就先说说结局吧,我必须说这种结局还是接受无能。我也不是不能接受be,我可喜欢be了。EVA老剧场版那种刻骨铭心、精神污染、让我大受震撼(褒义)的ENDING,我都能喜欢这么多年并且深深推崇。甚至我把前面的部分全部扔掉,我自己来脑补合理的桥段连上这个结局,我都能接受。
所以问题并不在结局桥段本身,不在于V死E活这个结局,问题在其他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这一季的问题,或者说Laura Neal最大的问题在于,她是这样的一种创作者:
我能感觉到她是很有想法的创作者,但是她的写法给我的感觉更像是 “我有很多好看的碎片,我要展示这些碎片!”至于中间的连接?完全不管,从这个碎片直接跳到下一个碎片就好了。
但是明明连接和铺垫很重要啊!!!(气)
这个道理很显然。如果没有线索能很好地把碎片们融为一体的话,好看的碎片也只是碎片,糊在一起也只能是马赛克,不是毕加索。Laura,看看你自己写的台词,“金线能让陶瓷的碎片更加稳固地黏合在一起”,但你的创作目前就更像是只生产一大堆的碎片,而关键的金线却不知何处;于是最后作品的呈现更像是用麻绳歪斜地把碎片串在一起。
(来自一个特别喜欢解构作品蓄势并且喜欢在自己的创作中蓄势再击碎的人的怒吼) (这一方面我真的喜欢菲编)
从线索缺失的角度我们再来看看备受吐槽的结局,以及最后一集带来的整季(甚至是第三季+第四季)的垮掉。
先说说Carolyn吧。这一点最开始是在卡洛琳是失败的角色吗? 讨论的。
Carolyn原本还比较顺畅的角色线随着最后她的“Jolly Good”彻底崩溃。看了对Laura Neal的采访 (汉化→简单搬运一下Decider对Laura Neal的采访 )后,我算是明白为什么Carolyn最后要说这句台词了,就仅仅是为了让她“unknowable”。
但是我们回顾一下第三季,Kenny之死无疑是对剧中角色和观众的重大创伤,而我个人认为这一处理(比较合理的)目的是为了解构Carolyn。她在前两季中是非常神秘的角色,关系网庞大复杂,多重身份,立场模糊,谁也不知道她到底忠心于谁。
老实说我很喜欢卡姨这个角色,我对她的个人解读是“只忠于自己”的角色,因而或许是前两季中活得最自由的角色。而Kenny之死把她强行从完全自由的状态拉回到了泥沼一样的世界里,因此第三季和第四季在我看来是对这样一个“无敌”的“极端自由”的角色的解构,剖析她的深处、表现她的痛苦,让她显露脆弱、陷入被动,让她显示出背后的那一面,让她变得“像个人”。
某种意义上说,她和Villanelle是一种镜像和类比的关系。她们曾经都是“自由”的状态,但都在第三季第四季逐渐向“正常人”的范畴靠近,区别在于Villanelle是在Eve影响下自愿地靠近,而Carolyn则是被迫的靠近。
这一点我很喜欢@云荒 在卡洛琳是失败的角色吗?里的解读:
我真的觉得她是个畸形的人,与v的天生禀赋这种不同,她是被外在结构(情报机关之类的)扭曲成这样的,那那些展现出的魅力最后都成反讽了……好无语
“展现出的魅力成为反讽”,其实我觉得正是第三季和第四季的核心,揭露出维系她魅力的那些不堪与痛苦。这一点似乎一直是成立的,尤其看到4x05和Konstantin说“如果这些都没发生,我们会怎样呢”、4x06她很不冷静地冲Eve吼道“我离拿到那个名字就只差这么一点点了!”然后无力地“我只需要一个晚上”这一桥段时,我真的觉得编剧的想法就和我一样,是最终要让她承认过去的“自由状态”也是种“病态”,自己实际上是受害者,那种“一个眼神就能杀死千里之外的一个人”的快乐只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要让她承认自己依然被情感深深束缚着,让她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天空落入一切都可能失控的人世。至于承认之后她会怎么变化,如何重新获取对自己人生的“控制”,一直是我很期待的部分。
甚至到4x08,她在得知Konstantin已死后说出“情感是束缚,不要让负罪感和愧疚限制你”时,我依然觉得结局会向这个方向前进。
然而编剧在最后两分钟,成功地把Carolyn又塞回了原本的那个扁平形象。她就是unknowable(不可知,不可预测)而已,她的角色构成没有其他东西了哦。
那你这两季辛辛苦苦给她解构这么多是为什么啊,费了这么多笔墨又是为了什么啊。
有人认为Carolyn自己下令要杀死Kenny,只是下一盘大棋而已。那这么多笔墨就是为了表现她演技好吗…… 至少我不是很赞同这样的写法。
对Villanelle和Eve的解读,其他人做得比我更加深入,所以我也不过多献丑,就说说整体的看法吧。
上面在说卡姨的时候已经说了,第三季第四季中Carolyn和Villanelle角色线的整体走向是很类似的,都是向“正常人”的范畴靠近。区别只是Villanelle是自愿,Carolyn是被迫。 Villanelle在这两季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像个正常人”,而Eve逐渐显示出被压抑住的“疯狂”的一面,两人的关系从“V>E”发展到“E>V”再发展到“V:俩人都累了,离我远点吧;E:我来追你了”。两人的地位完成了彻底反转,也算是把过去的相处中对方的位置和感受体会了一遍。到了这一刻,两人才变得真正平等且互相理解,也真正理解了“爱”的内容。
但对我而言,她们角色弧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角色形象到最后都到达了二重性:正常人的一面,疯狂的“自由”的一面。
幸好老康你在4x07就领了盒饭,不用亲眼见证结局的不幸(不是
其实我觉得老康的线其实相对来说算通顺的,不多说了。可以写成《被人利用与利用他人的一生》。
直到最后我都对Pam这个角色为什么出现一头雾水。看到4x08的一半时,我以为她这一季的存在就为了对Carolyn说出“No”,成为压垮Carolyn的最后一根稻草。还在疑惑为什么没有花笔墨来写Carolyn的“垮掉再重塑”时,Carolyn在最后两分钟出场,用一句台词表示“我没有被压垮呢,我还是那个我”。
我:(脏话)所以你搞了Pam这个角色是为了什么啊!为了什么啊!啊!?她有刺激到Carolyn作出什么变化吗?她有什么没法用路人甲替代的作用吗?
相对而言,Pam自身的线反而是第四季最清楚的线了。 先是“不知道该怎么活着,不知道该依赖谁”,再是“被Hélène发现,依赖Hélène,认为成为12的杀手是自己活着的方式”,接着在与Konstantin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杀手的艰难,逐渐确认自己‘正常人’的一面,但因为对Hélène的依赖和“自己可以以杀手身份活着”的想法杀了老康,老康之死和与Carolyn的见面、交谈、跳湖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步变化,不再依赖于他人、通过他人之口来确认自己活着的方式,她的人物弧在对Carolyn的“No”中达到结局。
但是吧,仔细看看这个人物弧,其实我觉得最后这个转变还是有点太快了,缺点铺垫。
Eve、Villanelle、Carolyn,这三个角色在第三季和第四季除去最后两分钟的过程中,都完成了从原本的固定形象到二重性形象的转变,在4x08中她们的角色形象实际上都抵达了“叠加态”,有着正常人的那面,也有着疯狂的“自由”的一面。 而最后两分钟硬生生地把她们塞回了原本的那个单独状态中,否认了她们角色形象立体的存在。
这一点现在甚至不是猜测,甚至有了实质性证据:根据编剧自己在访谈(对Laura Neal的采访;汉化版本)中的说法,她认为
Eve has rediscovered life in that second, 【and he or she’s amongst human beings, folks like her, 】and he or she’s remembering what the world has to supply, what the conventional world has to supply. 【After which Villanelle is within the place the place she feels happiest, which is blood-soaked, steeped in killing.】 It looks like a very triumphant second for each of them, and I really like the juxtaposition between Eve dancing and Villanelle killing.
是的,她觉得E在舞池、V杀12的蒙太奇中两人都很快乐。我现在觉得Villanelle在这一段表现出的迷茫和疲累不是编剧的本意,是Jodi(V的演员)自己坚持加进去的了。
也就是说,从这一段开始,她就已经把角色身上的双重性给磨灭了。她又把角色塞回了最开始的那个样板里,她们就是最开始的Villanelle和Eve,没有成长、没有变化,就是扁平的符号而已。
所以之后Carolyn的台词也是把她变回最开始那个神神秘秘的符号了而已。
So to have her be the one who’s given the order on the finish to shoot at Eve and Villanelle felt like 【a closing nod to Carolyn’s unknowability】, I suppose
人物弧光在这里全部断裂甚至直接灰飞烟灭,更不用说这一季基本难以辨认的主线了(不过主线在12被杀也算结束了吧)。
说真的,我并不认为让Carolyn下令杀死Villanelle和Eve是“维持她形象”的做法。反而是比较中规中矩、并不惊艳的“假死”的想法却反而能维系4x08时Carolyn的双重性形象(既保持了她神秘的一面,“谁都背叛,谁都不背叛”;也体现出她对这时仅存的最后的情感纽带(与Villanelle和Eve的)的维护)。
说到这个,第三季费了那么多笔墨的Geraldine(Carolyn的女儿)呢?原本以为是给这一季铺垫的,现在没露脸;所以她在第三季的作用除了可以用其他角色替代的“体现卡姨并不正常人”以外,还有啥?
Irina的存在原本也以为是为了给结局铺垫,所以她露了个声音是为了啥?
你这废笔怎么这么多啊……
————————————————————————————————
好了,吐槽了这么多也该总结一下了。
我个人认为第四季的最大问题,同时也是Laura Neal的最大问题,在于
微观的细节应当是服务于宏观的线索,喧宾夺主并不能为作品加分。这一点上,对比一下菲编的《Fleabag》里的细节:贯穿两季的被偷来偷去的半身雕塑、第一季的豚鼠、第二季的狐狸,高下立判。
毕竟,碎片的炫耀,在线索缺失面前一无是处。
Collider :'Killing Eve' Season 4 Showrunner Laura Neal on Changing Up Eve & Villanelle's Cat-and-Mouse Game and Finding the Right Series Ending
问:你显然之前已经参与过这部剧集了,你曾经在编辑团队中,但这一季转变为“掌舵人”,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NEAL: 在某些方面,我在第三季的经历真的很有帮助,意味着我真的了解过那些角色,可以在第四季中尽量做到最好。无论我在第三季做了多少工作,打造最后一季总是充满挑战的。所以我知道会是责任重大的,同时也很兴奋,因为在写第三季时有着很好的体验,也喜欢为那些角色和演员创作。承担它是兴奋多过紧张。
问:在第三季的结尾留有一个悬念,或者说是大桥悬念,这季没有直接从EVE和VILLANELLE结束的地方开始。选择做出这样的时间跳跃的动机是什么?在第四季开始时,他们两个的关系处于什么位置?
NEAL: 我觉得在第四季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在一个不同的地方呈现很重要,一个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地方。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们选择把剧情向后跳跃,并且角色们相比第3季结尾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心境。你可以看到他们从第三季末到第四季初情感上的线索。
Villanelle说过,她想退出,她想停下来,而我理解这激发了她对改变的渴望。对于Eve,她也希望停下来,实际上,这激发了她复仇的欲望。所以,这些感觉就像是从大桥后的发展。
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现在处于很容易找到彼此的环境中,而猫和老鼠的游戏继续着,倒不是说其中一个就非得追逐另一个人,例如他们已经有了对方的手机号码,而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多指的是Eve在两人情感上设定的距离。因为她知道Villanelle对她的影响力,她知道如果她接纳Villanelle,她就无法完成她需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对十二的复仇。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有趣的动态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权力动态的迭代。
问:Villanelle的旅程在这季开始,始于她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她是否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很关键,这是她为了自己而做,还是她在以另一种方式吸引Eve的注意力?
NEAL: 在这其中有多大比例Villanelle是为了她自己,还是为了向Eve证明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在编剧室里讨论了很久。其实对于Villanelle来说两者都有。但我相信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自己。 我的确认为她想要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她想要一个不同的未来。这是压倒一切的驱动力,但要说没有想证明给Eve看肯定是假的,这就是在第一集中把她带回到Eve身边的原因。
问:与此同时,Eve的旅程绝对是聚焦于打倒十二,除掉首领。但我们也看到她阴暗的一面开始显露出来。这一季她将走向何方?
NEAL: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我真的很兴奋能看到一个没有束缚的Eve,一个最终放弃做正确或好事的Eve,现在她只做她想为自己做的事。康斯坦丁对她说:“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不会活着离开。”她回答:“谢天谢地。”这句话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展示了Eve在这季开头的虚无主义。对Eve来说这不是坏事而是真正的解脱。她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毫不担心后果因为她已经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烧成了灰烬。是我们从未见过的Eve,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有点像是她重生了。
问:有一个让这部剧如此精彩的元素,就是黑色幽默和相当紧张的时刻糅杂在一起。你是如何尝试在一个瞬间让观众笑出来,然后又让他们大吃一惊,有时甚至是发生在同一个片段中的?
Neal: 这一点可以归结为作家的敏感性。在编剧室里的大多数编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喜剧编剧,他们当然都有喜剧倾向。这非常重要,因为喜剧是这部剧的核心。但我们意识到的是,在这部剧中,角色必须排在第一位,喜剧不得不排在第二位,有时你必须提醒自己这一点,因为Villanelle做插科打诨很有魅力,尤其是对卡罗琳(Carolyn)插科打诨,你必须克制自己,因为这不是一个基于搞笑的节目。剧中的笑话来自这些角色的内心深处,而不是情景。但就幽默的黑暗性而言,老实说,这就是编剧们的人格带来的。不管是好是坏。
问:我感觉很多人都在盯着这部剧的结局。你有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让它能合理地,找到一个感觉正确的结局?
Neal:当然了。为这部剧和那些难以置信的角色做好这件事感觉像是一个巨大的责任,我们对此进行了很多讨论,没完没了地谈论结局。从一开始在编剧室,我们就觉得有必要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而结局发生了变化,并且有机地发展起来。即使是在剧本阶段,我也写过10个不同版本的结局。所以确保结局尊重这些女性所经历的旅程,并把故事捋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问:珊卓和朱迪,这部剧是围绕着他们的关系展开的,也是他们带来的表演。对于结局,他们怎样参与到故事的决策当中?他们有什么意见吗?
Neal:当然,我和珊卓、朱迪以及编剧室之间不断在沟通,他们经常参与到讨论中。当然,他们已经和这些角色共处了四季。他们真的从里到外都了解角色,他们对角色的发展所提出的意见非常宝贵。
问:如何用一个词总结杀死伊芙的最后一集?
NEAL: 绚丽辉煌的
------------------------------------
和上面可以作为补充信息的一个jodie&sandra的NYT采访:
许多粉丝将为那个凶残的Villanelle而应援,而科默也和他们一样。这位女演员想确保杀死伊芙的最终季能够允许V展现欢快而邪恶的自我。
“有趣的是我们一直想挖掘她人性的部分,但是我对Laura(本季主编剧)有一个要求:‘听着,我完全赞同这些那些,但是得把她找回来。’”科默笑着说,“Laura就说 ‘我知道我知道,我认同你。’ 我想再次看到她曾经的那种活力。但是或许她需要经历一段旅程才能回到那种状态。”
问:你如何理解在几季中你的角色和主角他们的关系?
科默:这一季有好几个很美的片段,其中有一个是在接近结局时,Villanelle在观察Eve做某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V无拘无束地认识到了一种充沛的情感并被它深深的迷住了,当时让我很感动。
吴:肯定会对为什么这两个人这么需要彼此做更深层次的整合。对于Eve,她的抗拒情绪有所转变,不再那么坚固了。在整个第三季中,她一直在抗拒Villanelle, 而在第四季中,将会有更多对V在Eve生活中的接纳。
科默:另一方面是Villanelle开始认识到她对Eve的所作所为。
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科默:在这季中我(Villanelle)开始逐渐真正理解现这个女人(Eve) 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我是如何影响她的。在前面几季,我不觉得Villanelle 在乎过。
吴:我觉得深化了Villanelle的人性色彩,因为从一开始她有多少人性就是半信半疑的。
《杀死伊芙》第四季,让我从CP粉的身份来打分的话,我真的一分也不想给。是他妈谁让我大晚上在寝室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是谁让我不顾形象在床上哭到打滚站不起来的?是你踏马的该死的结局!!!(终于骂出来了,好爽) 但,如果要让我从迷影(Cinephilia)的角度给分的话,我会给到四星。原因很简单——“痛并快乐着。”(我有多爱被虐啊 一,《杀死伊芙》里的女性 首先是第四季的角色。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加Pam进来,也不明白卡洛琳的戏份为什么这么多(在这儿暂时不考虑为衍生剧做准备)。看完最后一集大致明白了。《杀死伊芙》的野心,从来不只在于伊芙和小V。它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女性主义影视剧,是一群带着光(也带着mental disorder)的女性的聚集地。Pam的出现,除了可以让观众心理再现小V成为杀手前的生活以外,她本身也表达了生活的另一种选择。当她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拿到job,动手杀死不想杀的人,甚至杀掉老康(在两场戏里,她都是一边对不起一边杀人)的时候,她已经沦为一个不独立的普通杀手了。(沦为了一个不独立不自主的存在,不独立不自主➕女性的身份=???“convention?)所以之后她毅然拒绝卡洛琳时,我会觉得,这个人物,终于立起来了。Pam是前三季都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女性角色,她最终选择了小V羡慕但不会选择(啊,好想哭,有谁懂)的生活。最后插一句,我真的很爱Pam和卡洛琳一起漂在湖上的那个俯拍镜头。这段戏对于Pam这个角色的成长很重要。 然后是卡洛琳。我原来一直小瞧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她是四季以来唯一一个和伊芙势均力敌的存在。不得不承认,卡洛琳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她够狠,够决绝,够有头脑,够果断。以上四个词一直以来都和女性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卡洛琳,做到了,不仅做到了,她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终王者。(杀死伊芙真的不是一部爽剧)谁也没料到她能狠成那样。 可是《杀死伊芙》不是一直都这么欧亨利吗?总是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二,老康之死 老康之死。我也想谈一谈。 拉康对人的成长提出过三界说。第一层是想像界,它以探讨“自己是谁”为中心。第二层是象征层,代表一个有文化的,有规则的世界。而进入象征界的前提条件是,认同“父亲”这个大他者(父亲对孩子而言代表着秩序,文化,压抑,归训)。 老康作为小v的“父亲”,是将她领入十二“规则世界”的大他者。但显然进入这个世界后的小V极其叛逆,她在疯狂地反抗、挑衅。 另外,小V又和Eve是共生关系,如果结局要完成Eve的重生,那么老康这个大他者就必须得死。 他的死,既帮助了小V(Eve)的重生,又是deal a crippling blow to the Twelve的敲门砖。 三,小V和Eve的共生关系 看完第八集。我深深地痛苦又快乐(哎……我没非主流抒情)。痛苦在,她们实现共生的方式让我崩溃,快乐在,她们现在完完全全,完完全全,从身体到精神,从头到脚,从外到内,终于实现了完完整整的合体。 从看第一季就觉得,她们彼此之间的吸引,不单单是性的,欲望的,更多的,是精神上面的互勉。Eve懂小V眼底里有化不开的迷茫,小V懂Eve真正想追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两个人一遇见,火花就起得胜却人间无数。 她们本该是一体的,一个代表着疯狂、恣意,一个代表着规则、归训。只有当Eve把小V的那份疯狂吸入骨子里,揉进身体里了,她才能真正地、完整地活着。如果小V作为物质客体还存在着(我又要哭了),那势必会削弱Eve本我的牵扯(因为想着,再难还有老婆帮我顶着呢😭😭😭用杀Gunn那场戏举例吧,Eve见到V后立马问的就是,“刚刚你就这么看着?”),Eve就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 物理上的合体,是轮船上小V和Eve的紧得不能再紧的拥抱。她们的对话如下: V:我做到了,伊芙。 E:难道不该是“我们做到”了吗? V:嗯,对,但是是我下的手。 (从上可以看出,Eve还是依赖着小V) 精神上的合体,在于小V的物质客体的殒没,在于Eve结束了对小V的依赖(最后连手都没有牵到,我真的要哭死了),在于Eve的咆哮——精神和身体的重生。 关于塔罗牌。塔罗牌对双方将来的预测,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小V的是Sun。她逝去的时候,有一束光打在了她的身上,就像圣光普照。她虽然一直都在杀人,但她却是全剧里最调皮、最纯洁、最可爱、最五彩斑斓的孩子。她死前,桥上方的夜空甚至在放烟花。 Eve的牌是死神。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讲,如果爱一个人爱到抛弃了丈夫,抛弃了孩子,抛弃了挚友Bill的死因,抛弃了正常的生活,而选择和她在一起,却在最close to happy ending的时候,横遭变故。这时一无所有的Eve,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甚至,活着比死了,更可怕。从形而上的角度讲,小V作为她的共生partner逝去了,那么过去的Eve本身也死了。 另外,《杀死伊芙》第一季里,小V找Eve吃晚饭。Eve说,我一定会杀死你在意的东西。如果用共生的角度来理解,Eve是在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杀死你在意的东西。那么,谁会死呢? 还有一点。小V在第四季前几集幻想出了一个自己,其中有一个动作是,耶稣V拍了小V的屁股。而在最后一集中,Eve和小V kiss以后也拍了她的屁股。(这儿玻璃渣里的甜😭) Eve=Villanell Villanell=Eve
所以,小V最后的死亡不仅仅代表Eve的重生,也是她自己的重生。 Sun除了指代落水后那束光,还象征着圣光。 小V中弹后的血水就像一对血翼,光如同圣光。这一次她才真正意义上受洗了。 她心中normal life的理想,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着爱的符号。 她最后懂了爱。 她作为Eve重生了。
最开始Eve没有参与小V受洗,但最后几分钟,Eve不仅目睹了小V受洗全过程,而且分享了生命的受洗。(“Just dunk me!”)
这也是这部剧戏剧冲突达到顶点的巅峰(pinnacle)时刻。(也是艺术化处理的结果) 留个能安慰安慰自己的话吧: 如果Eve和小V像普通情侣一样相爱、结婚,大概真的会耗尽彼此的。她们的爱可以延续一生,但是相爱,只短暂地,像最后桥上的烟花一样短暂地绽放,就足够绚丽得令人窒息了。 四,为什么少一星 为什么少一星? 为什么少一星? 你说为什么少一星???? 我太爱小V了,爱得无法自拔。编剧如果有能力,是否能想出另外的结局?是否能努力让小V活下来? 得出结论,编剧没有能力。 无法接受像彩虹一样绚丽的小V,会一个人冷冰冰地沉到海底。(她明明是全剧中最怕solitary的那个人😭😭😭我哭得好大声) 打四星。 纯纯是因为,小V值得,Eve值得,《Killing Eve》值得。
五,最后补充
原著作者发话了,“她(V)具有颠覆性、具有野蛮般的力量、具有对可爱事物的坚持……V还活着,即使不在荧幕中,也会在书本中回归。”
共生的理解是送给观影者的和解,也是献给VE至上情感的尘埃。
注:部分分析灵感源于广大智慧网友。
劳拉·尼尔从米开朗基罗那里偷师,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创造力想出自己的东西,所以成功地以奄奄一息的方式结束这部剧。这个结局除了满足劳拉·尼尔的超级自负心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她牺牲了一个拥有独特人物的独特故事,而让人们会在几天内都一直谈论她。
像《杀死伊芙》这样标志性的独特剧集应该有独特的结局,而不是充满俗套的俗套结局。如果我他妈的想看《泰坦尼克号》,我会去看那部电影的。结局的安排真是太新鲜了,劳拉·尼尔,任何人都会复制和粘贴,你懂的。
另外,我非常厌恶总是迫害女性的这种标准化剧情。如果你敢于独立,敢于选择不同的道路,而又是一个女人,你就将受到惩罚。这部剧有机会改变此现状,传递不同的声音,但编剧的唯一目的又是让大家都来讨论她,所以剧情就这样发展了。
说实话,(第四季的)编剧们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她们应该回顾一下第一季,看看菲比是如何写季终集的。伊芙刺伤了薇拉内尔,但你在整场戏中都忍不住要笑。(而第四季结尾)实在是太残酷了,而且在叙事上也很仓促。她选择把《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寓言故事(青蛙与蝎子)混在一起,而不是动动她的脑子,给这部剧一个适当的结局,使之对得起我们过去四年的追剧经历。这部剧应该有一个恰当的结局,而非现实的结局,因为《杀死伊芙》从来不是一个现实的故事,这正是我们喜爱这部剧的原因。
一个一生都致力于达成花哨、原创、非传统的死亡方式的角色,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于此的死亡。薇拉内尔应该以她杀人的高标准体面地离开,脸上带着微笑,而她的死却成为电视史上最老套的死亡之一。这完全不尊重整个故事,也极为不光彩。
那个女孩会拒绝死在一条肮脏的河里。
总而言之,我从结局中想要的是能够重新观看过去几季的欲望,而现在我绝对不会去重温了。我只想忘记我看过这部剧。
我在考虑给这一集打1分,但是朱迪和吴珊卓是如此的出色,她们应该得到超出10分的评分,希望她们能因为在这一集中全心全灵魂投入的表演获得一些奖项,这会是唯一的好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编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相处时间。能看到如此天赋异禀的组合,以及她们超强的化学反应,是非常罕见的。
另外,我想我再也不能直视费奥娜·肖了。谢谢。
原文:Mare-13532(IMDb)
翻译:JulianVaughn
跟前两季一样,本文从属于S4评论总汇贴:杀不死的伊芙,想看单集评论的看单集,想看逐集总汇的看前面的链接,请随意。
以下开始正文。
马上最后一集了,再玩大一点,搞个无奖竞猜。
我跟家里人打了个屎尿屁的赌。
V从Gunn手里救下E以后,或者两人合力干掉血腥丘比特之后,会不会有
A、 V的呕吐镜头
B、 E的尿裤子镜头
家里人觉得剧组肯定不会像我一样恶心选了A,那我索性就恶趣味到底选B。(其实两个都有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了。)
行至终局,在故事结束角色关系要告一段落之前,先不谈结局的可能性,来谈点严肃的话题:死亡。
“事实上,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通常是在生命早年或是生命尽头),都深入思考并论述过死亡,而且很多人都得出结论: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于死亡的毕生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而不是使其贫瘠枯竭。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最后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值得再重复一遍: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可是,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死亡的观念如何拯救人呢?又是把人从哪里拯救出来呢?
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稍作回顾,就可以澄清上述问题。马丁·海德格尔在1926年探讨“死亡的观念如何拯救人”的问题时,得到一项重要的洞识:我们对个人死亡的意识起到一种鞭策的作用,促使我们从一种存在模式转移到更高级的模式。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当人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是,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于日常琐事:此时的人“降低了层次”,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于“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在另一种状态——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中,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这个模式通常被称为“本体模式”(ontological mode,希腊字ontos的意思就是“存在”),在这个模式中,人会保持对生存的注意,不仅注意到生存的脆弱性,也会注意到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所负有的责任。由于人只有在这种本体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也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忘失是存在的日常模式。海德格尔称之为“不真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他们倾向于“逃避”,“沉沦”和麻木,他们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然而,当人进入第二种存在模式(念兹在兹的存在)时,人就能真诚地存在(所以心理学领域现在常用“真诚”这个词)。在这种状态中,人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经验的(已经建构的)自我,同时也是先验的(正在建构中的)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死亡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意识到,人不能靠单纯的沉思、全力以赴、咬紧牙关,就能从忘失的状态进入到更具领悟性、同时也更为焦虑的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况、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示人受到震撼,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的存在状态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紧急状态中,死亡是其极致: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
……
我并不是要歌颂死亡的美好,也不是要提倡否认生命的病态观念,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基本两难困境: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我们是必死的生物,又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而直到自己终有一死。对死亡进行任何层面的否认都是否认我们的基本自然属性,从而使我们的意识和体验收到愈发普遍的限制。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我们;死亡的观念不是宣判我们将以恐惧和黯淡的悲观主义方式存在,而是像催化剂一样将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增加我们在活着时的乐趣。”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欧文·D. 亚隆
这应该是写KE影评到现在最长的一次引用了,不过没有办法,我没有能力把这样的论述缩减而不损耗其内容,看得不是很明白的朋友,可以再倒回去重新读一读,然后再继续看下去。
这几天在重看S4E1-7拉片,越看越意识到,在EV的自我追寻与关系处理的主线之上,这一季编剧们可能想要探讨一条更抽象更高度的主旨:存在的本质——寻找生命的意义。
并不是为了剧集看起来高级而装点门面般引用理论,而是将这一探索埋进了人物关系和整个故事的进展。编剧组终局的结论很可能既有宿命论的部分,又同时给予了人物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可能性。用中国人的说法,大概就是命是既定的,但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有所改善的。再大白话一点就是,本性决定命运,但人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让生活变得更好。
Killing Eve,我们重新再来审视这个标题
S4E6的影评里我按照EV关系的进展浓缩了每一季的主题:
S1 相遇
S2 了解彼此——《两个变态啊》//movie.douban.com/review/10099795/
S3 各自追寻自我,确认关系——《怎么杀死伊芙》//movie.douban.com/review/12485312/
S4 关系中的彼此消耗+?——《杀不死的伊芙》//movie.douban.com/review/14237859/
第一季没有写影评,第二季开始手痒到现在写了三季,三季影评总汇的标题都是当时随手乱取的,但如果我现在的感觉没错,编剧组真的在讨论死亡,讨论人存在的本质,那这些每季开播前的吐槽取名倒有点冥冥之中的味道了。
杀死伊芙,或者是杀戮的伊芙,杀死的是伊芙的什么,或者伊芙在杀的是什么?
S4的影评里,我不断地在提存在主义,在提“定义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读这些文字的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
S4播到现在,除了被愉悦,我现在甚至能感到升华。EV两个人物的故事,心理状态,在经过了四季的磨难之后,不徐不疾地展示这个“如何定义”。而S4在保持着黑色喜剧的类型片框架的同时,真的试图将以S1精神分析为开始的这个故事往更高的哲学层面推进。用人们日常认知里,最不可能有所改变的psychopath来展示“真诚地存在”的可能性。
拉片的过程中,以上这些念头不断涌现,振奋而愉悦,但很快深度的自我怀疑现身,我不断的问自己:
1、是因为你自己在长期思考相关的问题,所以手里拿着锤子在不断的找作品里的钉子吗?
2、相信爱和相信科学相信逻辑之间有没有本质区别?或许逻辑也不过是一种无法抗拒自身孱弱而不自觉皈依膜拜的对象,另一种科学宗教主义?如果不能保持独立性,眼前一切看似精密的架构也不过都是虚妄的梦幻泡影。
3、S4的编剧真的是有意识在往哲学高度进行创作么?我们都听过知名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的笑话,作者的本意和标准答案之间,误解成为正解真是哭笑不得又现实主义……
……
……
问题越来越多导致无法下笔,最后我再一次去回顾了跟小B老师讨论了很久的一个主题:
“创作者写精神疾患、精神变态、异常人格需不需要学习心理学?”
我们暂时的结论是:不需要。
小B老师的理由异乎寻常的简单:“如果学习心理学才能写好这些非正常的人,那在前现代出现的作家能创作出名作就是不合理的。莎士比亚、曹雪芹显然是不可能有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的,但他们笔下那些疯了、痴了、血腥、狂暴的角色,现代人会很难理解么?显然不是,现代人读来依然会觉得栩栩如生,并没有脱离认知。”
我的看法:“科技虽然爆炸式发展,人的内在进步却微乎其微。对于学科的掌握是一把双刃剑,精通的人很难克制说教,怎么抵御住自己的倾诉欲念比写一个角色可能还要难上百倍,学和不学的关系不大,谁在学关系才大。”
我们的讨论跨越了几年,这里就不展开详细叙述了,暂时的结论与共识总结如下:
创作者只要能保持对人的尊重,去观察人类生活,利用自身擅长的创作手段去表达对人的观察与洞见,就可以成功的塑造角色和故事,展示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思考与关切。失败的案例往往是创作者在有意无意的傲慢中,用自己主观认为的人物、事物“应该的样子”去替代了它们“本来的样子”,导致人物或故事的塑造失败。创作者并不需要具备心理学、哲学或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基础。学科学习有一点好处是明显的,可以提供专业的细节呈现,提高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但滥用学科或者刻板使用会落入掉书袋的陷阱。怎么把握度,就是每一个创作者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了。而这种面对是孤独的,虚无的,充满无力感、焦虑感的,只能靠自己扛过去。而孤独感,虚无感也是存在主义一直在讨论的主题。
这个道理对读者或观众一样适用,有没有学科背景并不是关键,只要能将自己暂时倒空去倾听和共情故事和角色,而不是要求人物或故事要符合自己以为的“应该的样子”,都可以对故事和角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增加自己的生命体验。虽然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的效能大,但经验的累积总归是积极的事情。
我跟家里人也讨论下自己的自我怀疑,家里人是一贯地手起刀落:作品做出来了,从什么方向解读是读者的事,一定要求证作者是不是这么想就很没有必要,又不是在考试,一定要拿个答案出来打分……
搞了这么一轮焦虑感降到比较低了。不管S4的编剧组是不是非常有意识地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这些理论埋在自己的故事里,至少故事的最终呈现是可以用这些角度去拆解和分析的,就像我们使用现代的精神分析理论去理解《红楼梦》,不是为了证明精神分析的正确,而是现代人掌握了一把新的比例尺,再回到曾经的案发现场,模拟还原,增加一个视角从而增进理解。真诚对话就好,不要时刻抱着对错不放。(东亚考试文化对人的型塑还是相当深入骨髓。)
使用工具的人的内在,决定了工具的使用,而不是工具本身。
所以,这次的内容是非常非常主观的分析与自身生命体验的对话,不要太当真,就当做是我们就着EV的故事聊聊天吧。
虽然KE剧集每一季都在大量屠杀角色,但是把“死亡”本身作为重要的象征甚至是主题,确实是在S4才开始的。
以往三季里的死亡和濒死体验,或者是情节推动的线索制造惊悚效果,或者是EV两位人物塑造心理状态的外显行为。剧集偶尔有深入一点点,但很快就会让位给两人的塑造和关系处理,并没有花很多篇幅进行铺垫和探讨。
S4从E1开始,就有对死亡非常仪式化的描写,读过我E1+2影评的朋友或许还记得,当时我还吐槽了一下怎么这种电视台播放的剧集里会明确展示恋尸,口味有点过重了。但看到现在,这个观点要进行修正了,这不是对恋尸癖好的黑色幽默吐槽,大家请重点关注Pam这个角色。Pam从E1开场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与死亡的仪式感关联的,她的职业从处理身后事现在已经过渡到从生前送到生后一条龙服务。而剧集描绘了Pam与康叔“代偿父女”关系的建立后又马上毁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支持,Pam这个角色会离“人”更远,而剧作安排上大概率会更多从象征“死神”这个角度来使用。而“死亡”这个主题通过Pam以及Pam与其他角色的交互关系被越来越明确地推到前台。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死亡”对E的变化具体发生的作用,剧集是怎么通过人物塑造来完成一个中年妇女的觉醒的。
现在请回头再去看开头引用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中欧文·D. 亚隆对海德格尔关于死亡帮助人类提升的论述,看完我们继续。
“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况、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示人受到震撼,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的存在状态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紧急状态中,死亡是其极致: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
人死了就没有生活了,那海德格尔这位存在主义大家在说的“紧急体验”是什么?
一般说来,有两种最常见的形式:a.濒死体验; b. 对自己具有重大意义的关系对象去世(父母、伴侣、孩子、具有生命陪伴意义的朋友或是宠物)
E虽然有潜在反社会的气质,但剧集对她正常人这面的塑造是非常符合海德格尔定义的“忘失的存在状态”:做梦压到胳膊了都是大事件,对于生活的认知在S3E8以前一直纠结在老公,虽然无聊但也能部分满足自己幻想的工作,一个房子,养鸡(原著小说更夸张市区里养羊)……
幸福是什么?E原有认知里的幸福就是大家都觉得的这些:沉浸于日常琐事: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于“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但是碰上V以后,这种状态遭到毁灭性的冲击,一季接着一季松动崩塌。E嘴里虽然在不断念叨这些往昔时光,但身体和心灵却并不能真正地跨回去原有的生存状态。在经历过桥上告白的青少剧戏码后,编剧组出乎意料但情理之中地把E放回了现实的泥沼:知道了问题,但找到答案的钥匙却没那么容易。(还记得我在《爱的分析》里反复说的一句话吗:认识自己的钥匙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互相喜欢人类就能找到认识自己的钥匙,那人生也太容易了。
“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
“如何进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濒死体验,E曾经有过,是V带来的,但那次枪击事件似乎只是让E明确了V的psychopath属性难以撼动,以及PTSD症状,E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却还是困惑迷惘。
关系亲密的亲人朋友的死亡,E一直在经历,但都被她以“复仇”为目标转移了关注方向。
在发生了上述与死神正面对撞的经历后,E并没有被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S4E6的末尾E枪杀拉尔斯,除了人物本身的冲动,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将E最后的借口——“复仇”彻底抽掉。所以,才会在S4E7的开场让E最终达到了一个相当悲惨的境地:往后看身边的人都没了,连V都离开了,往前看以往生活的重心,行动的目标“复仇”也暂时消失不见了。
E终于成为了孤身一人。
肌肉男妈妈的陪伴,邀请E找点日常生活的乐子,但这样的“忘失的存在状态”E回不去了。
我们都知道,V差点挂掉对E的冲击是超过以往亲人朋友离世的,这个毋庸置疑是比E自己的濒死体验还有冲击感的。阿E大概觉得自己会死是正常的,毕竟自己很擅长作死。虽然E对V一直有异常的保护欲监管欲,但应该是从没想过她战无不胜的小老虎会死。S4E6开场疗伤戏之后E坐在康叔房间里神游的状态很有点“解离体验”的感觉。直达V醒过来才把E从神游中带回现实。
但如果E的觉醒只是因为V差点死了,那就真的变成言情了。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目前的人物塑造方式,在体验了最重要的人濒死的感受后,剧情安排脑子热的EV去把12目前出现的最大两个人物都给干死了。
V的不死神话破了+E的生活目标没了,两者加成才导致E进入了不得不面对自身生命本质的处境当中,再也没有外在的借口可以去逃避了。
E四季以来最重要的两组台词出现了,我们先看第一组:
“What?With three songs and protein shakes? 怎么?天天唱三首歌喝蛋白奶昔么?”
这是一种对“忘失的生存状态”具体的描述,同时在照应S4E1和Yusuf的调清戏,那时的E是欢快的。
Yusuf一直在劝解E可以做出选择,直到E说:“What if I don’t want to(move on)?如果我不想从现在的状态走出来进入新生活呢?”
Yusuf这个角色有点太理想化了,当他明确地接收到E不想往前看的信息后,他马上就明白了E的内在不是他可以改变的,而现在是E应该要去面对自我的时刻,于是非常直白地点出了这一点,并在离去的时候给了E温柔的鼓励。
尊重边界,知道什么是自己能管,什么是自己管不了的人是非常稀缺的。
Yusuf懂得E的黑暗,自己也不是善类,身材颜值都不错,幽默功能性又好,愿意为了帮助E复仇拼命支持,也能在E要犯浑的时候发现并及时制止。几乎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伴侣配置了。 编剧们把这样一个又独立又能当你后背的男性角色放在E身边,但E就是强调不要跟他发展关系,别说健不健康的关系,人家连过夜都不要。那大家说说看,这是为了衬托谁,或者是为了衬托E对谁的真实态度呢?哈哈哈哈,这种对比和衬托有点过分了。
此刻的E明确了自己无法在回到日常的“忘失的生存状态”,但对于自己应该如何选择依然迷茫。此时,医生又及时上线了,开始了第二组重要台词。
在具体看第二组台词之前,我们先再回顾一下海德格尔定义的“念兹在兹的生存状态”:(念兹在兹的存在)时,人就能真诚地存在(所以心理学领域现在常用“真诚”这个词)。在这种状态中,人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经验的(已经建构的)自我,同时也是先验的(正在建构中的)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我从S2开始就一直在吐槽E缺乏自我意识,总是不长记性,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建立一点点添加进展缓慢,直到S4E7这场与医生的对话出现,我收回所有的吐槽,并对全部四季编剧组致以敬意。通过四季层层叠叠不断堆叠发酵的人物塑造,一个中年女性从庸常生活中被暴力拖出,经过了生与死,血与杀,善与恶的多维冲击后,此刻,她真的觉醒了。如果没有前面三季多一点一点细腻耐心的描绘,这个觉醒时刻就不会那么惊艳。
此刻,Eve真诚地面对自我,反省自我,不再寻找外部世界作为借口去逃避。
止不住的手抖脚抖,是典型的焦虑反应。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吴女士在尽力平息自己手抖脚抖之后顺势把手插到屁股大腿下,这个动作可以暂时止住手抖。真的笑死,表演太细致了,大家以后可以去注意一下,自己非常紧张或是别人非常紧张的时候,是不是会出现这个动作,然后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动作不雅,又马上抽出来。
医生问E需要什么帮助,E开始了自述。
在这场谈话的开端,E甚至没有办法顺畅完成句子。直面存在本质的巨大焦虑感笼罩着她,不管是表情还是身体姿态和动作上,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受,对自我的回顾和总结也非常跳跃支离破碎。大家回看的时候注意上一张截图的最后一张图,在E可以完整表述,并且以一种故作轻松的口吻说自己杀了个该杀的坏人时,她的身体反应却透露的是相反的内容:在扶手上方略微抬起的左手一直控制不住的抖动,她试图用搓手指这种动作调整,但还是抖个不停。
直到以下的对白出现,E的身体才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直面自身的黑暗+反省与V的关系
此刻Eve终于睁开内在之眼,正面地内观自己了,她醒了。
此时镜头从半身中景直接切E正面面部大特写
这个镜头是利用大特写,将观众从视觉上带入了原本医生的主观视角,直接制造Eve跟观众对话的效果。而且注意,跟常见的推大特写不同,这里镜头没动,而是Eve向镜头移动逼近观众,如果特写镜头前推演员的脸变大,这是一种观众作为主体在观察窥视角色反应的视听暗示,而演员向镜头移动,则角色的主体性进攻性更强,视听上是暗示要强制观众注意到人物变化。
从S2以来,就有无数观众试图摇醒E的脑子,告诉她,你要不要正视一下跟V的关系?
现在剧组就在利用这个大特写在让观众有做这件事的感觉。
E逼近镜头向医生提完终极问题:“如果这样的事(杀戮和与V的分合)没完没了的进行下去,那意义在哪里?”
之后这段医生的对白没有露脸,全是在Eve与观众对话的视听效果下完成的:
在小事中找到乐趣,在琐碎的“忘失的存在状态”中找到快乐并没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认清自己”
然后到了观众们的心声时刻,这句对白是两个镜头剪在一起完成的。医生此时并不是从医生的角度,而是从朋友的角度给出了这个及其危险但适合Eve的建议:去找那个爱你且懂你的人。
医生这个角色出场不多,但从S2登场以来作用非常大,专业展示,灵魂提问,帮助EV找到寻找自我的方向,顺道做了个伴侣咨询,不加钱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大家注意E听到医生说and know your soul的时候,镜头才从特写换到了仰拍,头上被光晕笼罩。这是圣母像常见的构图。
大家应该也注意到BGM的歌词了吧:Walk on, Yeah ——unloved ://music.163.com/song?id=1925289272&userid=103400368
这段重戏,台词的编排,视听的精心设计,BGM的运用,特别是吴女士在此贡献了电影级的表演,精彩绝伦!
灵魂拷问结束后,医生关于喜欢奶精(糖浆?)的对白是呼应之前告诉E要从小事中发现乐趣的对白,此刻,经历了觉醒的巅峰时刻的E镇定下来,“(既然你喜欢),那你得放很多盒”的这句对白预示着E觉醒之后,从心理上做出了选择。四季以来,E身边的人都在陪伴她告诉她,她可以做出选择,应该做出选择。而此刻,在正视理解了自我之后,E终于主动地做出了选择。
最后一个给奶精的大特写,象征着那个“know your soul”的人,笑,E的糖是谁不用多废话了吧。
这段戏我个人认为比桥上的互诉告白还要重要,此刻就是Eve 的killing Eve时刻,E心理上终于迎来了直面完整自我的时刻,承认自己的既往经历,正视自己的欲望。杀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中那个庸常的自我,开始往更高的“念兹忘兹的存在状态”迈进。
但注意此刻还没有完成Eve这个人物的升华,S4E7结尾E马上要体验到真正的濒死时刻,不是V求而不得的愤怒,而是Gunn货真价实统治性的杀意,在下一集体验完成后,E的心理升华才会告一段落,剧情会推动E由心理上的觉醒继续向行动上过渡,最终走向故事结尾。
现实的成长,不是互述衷肠,不是爆米花片里的英雄时刻;而是日常琐碎的煎熬迷茫,在经年累月的蹉跎中,终有一天面对自己的真相,面对生命本质时的惊骇。这一刻非常恐怖,身体止不住的颤抖,无法抑制的流泪都只是表象,通往圣洁的道路铺满了痛苦的荆棘,可能这就是荣格所描述的“神性”的时刻。
C妈在S4E1里引用了艾略特在《大教堂凶杀案》里的一句台词:Humankind cannot bear very much reality. 人类不能承受太多真相/现实。
从现在的剧情走向看,S4的flag大旗早早就被C妈竖起来,每一个角色经历痛失吾爱的真相背后都有自己往里添柴加火,再向上引申各位认识现实本质所付代价也确实过于高昂。
KE剧组虽然在很多剧情处理上是浪漫化的,但对精神疾患和关系的现实性从来没有放弃过现实主义,特别在E这个人物上。这位中年女性遇到的困境,除了惹上变态和自己有变态潜质,其他的不论是职场上的,两性关系上还是自身的精神发展上都是非常真实的,特别是精神发展这块。
年轻的朋友可能很难理解,E既然接受了过去的朋友爱人离去的事实,为什么还是不能放开手接受V。我感觉这种不理解可能是无解的,无法用语言来解除不解的。E身上有比二十出头的人多了二十多年的生命重量,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沉没成本,这些经历就是E生命的一部分。人不是机器人,把指令删除了就会进行新的指令。接受现实和被生命历程影响这两者之间不仅不矛盾,两者同时存在纠缠折磨人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实在难以想象这种生命厚度,那有恋爱经验的人可以平移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处理分手的。如果在一段时间里,你都难以控制自己去想念回忆曾经的美好恋情,难以控制自己神伤的话,那把这种体验感*20倍,可能就稍微有点E对于失去往昔生活的难受体验了。为什么是“稍微”?因为生活中不止是恋爱,活得长一点就会发现,与亲属、朋友、工作等交互产生的生活方式+人际网络远比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要大。E在遇到V以后,真是和V一起联手把自己抽干了。
还好,付出如此代价之后,一头卷毛的母狮子觉醒了
现在剧集快完了,终有散场的时刻,现在年轻的观众可能在二十年后会想起吴女士扮演的Eve,我很期待那个未来的体会究竟是怎样,毕竟我们都是会变老死亡的动物。
V跟E宣告“分手”以后,到了女武神丘比特Gunn的岛上。康叔真的很了解V,特别是V的psycho部分,所以才会说觉得V会喜欢Gunn。Gunn俨然就是一个大号的V,体格更强壮,残忍程度更高,连地狱幽默感都跟V有些类似。
Gunn的信息跟Pam一样从S4E1就开始在铺垫,C妈查到关于12的第一个虐待杀人案件就是有12成员被活片成奶酪条了,S4E7一开场Gunn就现场片了个活人给V看。
从功能上看Gunn是位现役死神,现在是其职崖顶峰,体力经验都在最巅峰的时期;而Pam则是“死神练习生”,跌跌撞撞总算是出道了。
从叙述方式上看,Pam是明线,直接正面描绘,大量细节做铺垫;而Gunn在E7以前一直是暗线,都是通过他人(C妈及其相好们)转述其丰功伟绩,这种方法是在跟S2里杀手同行对V的转述相照应的。Gunn的事迹C妈都会多点评两句,而V在韩裔女杀手嘴里则是:
都是公认的业界精英,杀手界的优秀员工了,其实Gunn更优秀一点,V的管理成本太高了,现在12倒赔了一个高管进去。
虽说”一个人都不想再杀了”是V自己在桥上说的,但E不喜欢她再杀人也确实是V的压力源之一,现在V解放天性还找到有共同黑暗基调且更强大的伙伴,按道理说应该感到自由才对。
快乐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大家请注意,V和Gunn在孤岛上的日常生活就是Psychopath杀人魔版的“忘失的存在模式”,正常人的日常乐子是奶精泡麦片、可乐肯德基,那汉尼拔们的琐碎日常必须得是猎人玩了。
而存在主义的日常则是讨论存在、自由、孤独与虚无,以及如何对抗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解放天性,自由杀戮的日子对psychopath杀人魔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对不对?但回想一下S2E6的AA Meeting 发言:
正常人不能发现自我,无法赋予自己意义会陷入虚无感和无意义感,Psychopath也会,大家都是人逃不掉的。而且Psychopath没有道德枷锁束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有形式上的自由,但连正常人内心善恶推拉消磨光阴的过程都没有,高概率会更快地落入过度自由带来的虚无与孤独。
“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
……
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到的: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
——《存在与虚无》
萨特
“萨特对于自由的观点有着深远的意义,他说:人类不仅仅是自由的,而且注定是自由的。进一步说,自由的概念扩展到不仅要为世界负责(也就是将意义注入世界),还要为个人的生活负责,不仅仅是为个人的行动负责,也要为不作为负责。……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层面的责任,即对意义的赋予和对行为的责任,对于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个体构建了自己和及自己的世界,也因此为此负责,这个认识是令人惊恐的洞察。”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欧文·D. 亚隆
以上引述中提到的“自由”,“责任”和我们在日常语言中使用的意涵是有区别的,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直接看原著去吸收。在此我们采用比较世俗简化的理解,借用这个视角来审视EV身上发生的变化。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E的觉醒对话和V在AA Meeting上的发言是有高度同质性的,她们都觉察到了一点:没有尽头不断反复的生活毫无意义,面对这种无意义,她们的感受是痛苦的,但又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V的发言,可以说是对“虚无”、“无意义感”的一种感性描绘,而且非常生动。
E的发言,更多的落脚点是在“无意义感”和“无力感”带来的痛苦之上。
V的boring会导致强迫性重复杀戮,直到连杀戮都无法带来活着的感觉。当然,剧情安排在S3E5弑母的创伤体验后,V产生了杀戮过敏症,现在貌似因为杀厌女男们,复仇杀Helene开三人行大船给脱敏了。但脱敏回到原有轨道也没有办法解决虚无感和无力感。
除非,她能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和价值,能负起自由相应的责任。
责任,既要对选择负责,也要对不选择负责,因为不选择意味着你选择了不选择。
S4E7前半集的V在Gunn带来的新鲜感里是自由欢快的,但一旦静下来,就开始表现出疲惫、迷茫和游离(跟E的解离状态神游类似),对自我的疑问和对生命本质的困惑一旦开始就如幽灵随行无法摆脱。
而Gunn问到E是谁,V的nobody反应明显和Gunn观察到的不符,所以此时Gunn才会对V说:人会侵蚀你,要及时处理。(这种台词非常psycho,Gunn并不把自己放在人的行列,而是高于人的,可以像处理腐肉一样随意处置人。)
V对Gunn的好奇不仅在于psycho的残忍程度和实力强弱,如此强的人,怎么处理孤独感?
这段台词咋看起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仅仅像是闲聊。但我们回忆下,V在S1死缠烂打抱怨康叔不愿意陪她看电影;在S2跟皮尔对于接触人的讨论,这两变态跟坐标轴两极一样,皮尔强迫症到只想通过数据监控人处理人,而V是非常喜欢跟人待在一起的;S3经过釜底抽薪的创伤体验后V与E开始产生陪伴关系;而S4进展到现在,最真实的陪伴关系变成了报警抓进去,而自己管理自己兽欲的努力也失败放弃了。
“That‘s fair’” 认同的是“Humans are…dreadful.”
做个普通人容易吗?不,一点儿都不容易。而且比自己弱了许多的普通人把自己伤得够呛,这次还没用刀,直接伤心。
是该要有点恐惧心和敬畏心了。
然后,我们还要来看Gunn这个人物的另一大功能,作为E的对照组,让V在实际的对比中去体会“关系”
以下是“忍不住就是想吐槽”时间:
箭VS刀:射入 VS 插入
Cabin
Bonnie and Clyde://movie.douban.com/subject/1294584/
你有新家了 VS 我照顾你啊~
Smell me VS Smell me,你脸色咋那么难看,百夫长?
生活理想实现一大半,你咋要跑了呀,百夫长?
先让我笑够一分钟,什么叫恶人自有恶人磨,哈哈哈哈哈哈……
这种刻意设计的对照真的是笑到掉头。
好吧,小V确实是体验派,不是理论派,医生费劲说了半天权力让渡,不知道她到底吸收了多少,就算道理懂了,多半也不知道该怎么实践。
那实际体验一下大号版的自己是如何controlling、selfish、delusional的也蛮不错。
现在的V真的能体验E被自己折腾的感受了么?
我想也并没有,现在缺乏一个让V体验充分共情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剧本马上就送上门来。
再读一遍:
“死亡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海德格尔意识到,人不能靠单纯的沉思、全力以赴、咬紧牙关,就能从忘失的状态进入到更具领悟性、同时也更为焦虑的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况、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示人受到震撼,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的存在状态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在这些紧急状态中,死亡是其极致:死亡是使我们有可能以真诚的方式来生活的处境”
小V是知道自己实力不如Gunn的,如果是可以有百分百把握杀掉的人,她是绝对不会选择先玩躲猫猫的,但她自己不怕死相反是喜欢拿命来玩越刺激越嗨的类型。
但Gunn马上就要杀E,这个冲击点才是V真正觉醒的时点。
而E觉醒的升华时刻,也会在濒死时刻之后来临。
解决这件事必须杀了Gunn(Gunn真是血腥丘比特,最后还要以身化箭,啊,这都是谁天才的设计……),血腥杀戮的本能嗨点会出现;心理上的觉醒同步展开,个体得到发展,关系进入新的认知和状态。
这种灵肉合一的高潮点马上就要在4月11号出现了……
在S4E3的评论《毛毛虫真的会变蝴蝶吗?》(//movie.douban.com/review/14264019/),有聊过这季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互文。
S4E7里感觉编剧们又换了个玩法,不从视听表演,而是从人物关系上又在玩小花样。
大家应该都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有个关键配角神父吧,就是真心帮助他们,先给了朱丽叶假死药,又寄信给罗密欧说明计划的那位。宿命般悲剧的产生是因为神父的信到晚了,罗密欧先收到了朱丽叶死的消息。
我管“神父”这种角色叫“Flag人”:真诚帮助主角,但只要他们掺和进来,主角头上的Flag就猎猎作响。
这次S4,特别是E7里,角色之间互为Flag人,头上的旗已经飘到最后一集不死到只剩下一两个人我都不太会相信的地步。
医生是最典型像朱罗里神父的:古代没有心理咨询的时候,宗教里的神职人员、迷信活动里的萨满巫毒都起着一定的心理告解安慰的作用。剧情功能上,医生帮小V做了咨询还给出了建议;医生又从专业+朋友的角度跟E讨论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建议E去找V。
本意是好的,但这便当味却相当浓郁。
康叔:给小鸳鸯让了床让了药,给E提供了V的位置线索并强调,去找V千万别一个人行动。本意也是好的……
E对于康叔和Pam:“你也不要一个人行动。”——本意也是好的,结果呢,本来康叔只收拾了自己的行李,听了这句把Pam纳入了翘班计划,结果自己的葬礼就办起来了。Pam等康叔快死才知道Helene这个老板已经没了,自己完成了个废弃任务杀了待自己还真算不错的老师傅,这朱罗味儿太冲了。
Pam对于康叔和C妈:朱罗里的神父是赶到了案发现场但最后没有救下朱丽叶的。现在康叔临终叫Pam带信和口信给C妈,Pam这个死神练习生是仅仅执行“神父”的Flag功能,还是自己扛着Flag,连杀带送终一条龙服务呢……
一集四十分钟,整出来四个Flag人,而且现在现役明星死神Gunn眼看又要开大船下线,铺了7集明线的Pam显然不可能只是个送信的Flag人。按照KE剧组对人物塑造立体,物尽其用的创作惯例,Pam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功能没有完成。
S3我花了很多篇幅讲“健康的亲密关系”,这次S4剧集里也重点在讲,上一周跟新朋友的聊天中我忽然发现可能还是讲得过分理想化了,现在需要补充一些内容。
健康的亲密关系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美好的状态,就像人会死一样,关系有建立的一天,就有需要面对离散的一天。即便运气好,关系对象们撑到了最后,死亡也终将让分离到来。
怎么更好的面对离散,面对死亡,是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是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话题的内容很多,在此就暂时不展开了。
KE的大结局应该已经被观众们揣测了无数遍了。到最后一集前夕了,索性我们也玩一玩,有想法的请留在评论里,看看4月11号到底是哭还是笑。
A. 浪漫主义倾向:喜结连理 & 壮烈牺牲的双死,这两实际是一个结局(参考概率:≤5%)
B. 悲喜剧倾向:双活,相忘于江湖(参考概率:≤20%)
C. 现实主义悲剧:E亡V活(参考概率:≤20%)
D. 升华的现实主义悲剧:E活V亡(参考概率:≥50%, PS:小心Pam)
朋友们,让我们趴体起来!
KE给我的感觉就是,隐隐觉得会烂尾但是还是会打五星会疯狂追看
Killing E 变成了Killing V! 这样的BE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好的结局。当V在一片血色中沉入泰晤士河,河面上的灯光洒下来,正如塔罗牌预测的那样,她奔向了太阳。而那个恋人颠倒,拿到了Death的E,才是真正被杀死的E,心如死灰才是真正的死亡。这样一个新的生活,对活着的E来说,是煎熬,是看透了一切,经历了一切,却最终失去一切的巨大空虚。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 🙏🙏🙏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到最后每个人都变成了疯子,而最初的疯子Villanelle变成了为爱牺牲的圣人
如何才能让这剧不烂尾仿佛成了编剧的不可能任务
For Sandra and Jodie. 结尾再怎么烂,她们还是值得。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结局没有资格被称作悲剧。它只是一个恶意情绪的宣泄口,在你距离美好只有一步之遥时,把所有的希望都撕碎。从这样的结局中我们得到了什么?Eve最后愤怒和绝望的嘶喊就是你想要的辉煌灿烂吗?不是不能接受be,前提是它美丽而有意义。Glorious my ass.
最终季莫名其妙,十二门徒的追查到头来仅仅是C要除掉自己的组织,V和E角色及身份的互换探索仅仅开了头没有结尾,加上没有必要的BE结局,编剧地址发过来,我的大刀已饥不可耐!
伊芙还是我喜欢的伊芙,薇拉内尔还是我喜欢的薇拉内尔,杀死伊芙却不再是我喜欢的杀死伊芙。
Villanelle给Eve跪下来的时候真的好像要口死伊芙…
写到这一部编剧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了……
虽然质量一直在下滑,但每一季我还是给五星,太喜欢这两个角色和她们之间的火花了。//因为是最终季,还要把十二门徒的坑填上,太仓促了。现在只希望能有个好结局。//第七集,多次查看进度条,心疼被浪费的每一分钟。双女主演技仍然高光,但被剧本浪费了。回头想想,整部剧最优秀的是双女主的性格设定,剧情一直不能算是加分项,第一季也是铺垫和悬念居多。当然我相信如果菲编一直负责剧本的话,肯定不至于如此。//完结。唉……看第一季时就想过会BE,毕竟人设是比较夸张的。但在爆火之后,我以为会为了观众写出一个好结局。退一步说,我能接受BE,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确实Carolyn很出彩,但不能这样……POI至今只看到509,但这一部,我还是想要欣赏一下朱迪的演技。最后最后再感慨一遍,菲编撤出这个项目伤了多少人的心啊……p.s.同人文搞起来。
她好爱她。
每集都看了 但也不知道看了个啥。。
还我菲编好吗…
again,上一季完全忘光。所以如果都不记得了,追剧的意义到底在哪?
火速看了第一集。总感觉从第三季开始KE就在走下坡路了。松散、故作玄虚、逻辑混乱。坚持看完吧
原来在爱意里死亡便能成神,原来看另一半沉没剩自己茕茕孑立便是死亡。
这个结局,但凡从第一季追到现在的朋友谁看完不想对编剧说一句:去死吧
最后一集终于亲了do了小V死了Eve疯了,剧播完了,我人无了。
故事情节极其之不连贯,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追剧到此当真出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