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已完结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生第一次

出生、上学、长大、参军、工作、买房、、、,如果人生硬要被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我现在还经历的太少,对后面的人生还太陌生,就说说我正处于的上学长大阶段吧。

记录片中用一集说上学,一集拍长大,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个阶段。可是两集一起看,实在是太残酷了。

上海的孩子真是可爱,分明还是小小年纪,一个个伶牙俐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部羞怯的表达自己。有一瞬间不想生孩子的心被动摇了。

一分钟后我醒悟。这可是上海啊。这些孩子都是拿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教育出来的呀。

后面一集回归现实,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就是我吗。我一直以来努力争取的,是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动力。

 2 ) 真实中的虚假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核心就是真实,虽然影片《人生第一次》从表层来看是具有真实性的,但是,只要深入的去了解了就会发现,片中的大多数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所能代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人生孩子都想第一集一样有选择,也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想第二集一样过得快乐,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还不够,不应该只把镜头对准条件好的,也要适当的给一些贫穷的人或者条件一般的人,这样会使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也会更加的真实,让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一生,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歌颂母爱的伟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不能舍本逐末,丢掉初心,如果那样的话就就让片子显得有些下陈了

 3 ) “童年就是,当人长大了,回想起小时候。”

我们看着别人的童年,努力想着自己。依稀能回想起童年的片段。

纪录片里的童年与我的童年有相似,更多的是不同:我的童年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我记得,

在春天的阳光下,我和姐姐来到家后面的田野里,我们坐在白色的石山上,我们采来野花,做成花圈,戴在头上。我穿着红色的小棉袄,正中间是白色的图案。不一会儿就出汗了,觉得热乎乎,原来春天来了。

我记得,

在家中的小房间,我坐在冰凉的瓷砖地面上,对着心爱的娃娃,久久地一个人度过。

我记得,

家门口的台阶上,阳光暖洋洋的,真舒服。我采来野花与小草,认真地假装自己在做菜——方言里管叫“摆公公槽”。没有好用的迷你工具,但就是能一个人玩很久。

我记得,

我带了我最喜欢的小毛毯去幼儿园,想要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么漂亮的小毛毯。午睡时躺在课桌拼成的“床”上,只想要心满意足地好好地睡一觉,隔壁床的小朋友伸出手扯了我的小毛毯。

我记得,

幼儿园时我差点迟到,夏天的一个早晨,我换了无数套衣服,还是不能决定穿哪套去幼儿园。一个人跑到学校门口,碰到送完小朋友的妈妈们,我像大人一样打了招呼继续冲去教室,才发现迟到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

阳光下,我们排着队背《春晓》,老师搬了凳子坐在阳光下。阳光应当使我感到温暖,可站在教室里的我却觉得冷,我害怕背不出古诗,我只是单纯地害怕背不出来,我并没有想到背不出来只需要再背一遍,并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

一觉醒来,自己被压在爷爷的摩托车下。长大后听妈妈说,那天家里的大人都急开了锅,找不到我。

我记得,

我从照片里记得家里的小狗,我心爱的小黄伞,我最早的闺蜜——“很凶”的甜甜。

我记得,

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菜田间。在视野里空无一人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的天地。我的脚印踩在野草上、土壤上、竹叶上、树阴上,我越过小溪,往山上走,等木子成熟。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4 ) 养老:在生命列车进站之前

时间是洪水猛兽。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这段路要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你一直努力到现在。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5 ) 豆瓣9.1,近期最解压的国产新片,看得人又哭又笑

人生百味,世事难料。 春节不像春节,父母至亲相隔异地不能相见,被迫放假在家却每日煎熬度日; 甚至还有的人,在这个本该欢乐祥和的时节,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 这一切,没有人愿意预想到。 但人生不该只有疾病与死亡,还有着新生与希望。 正是那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了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 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军营、第一次学会长大、第一次为人父母…… 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烦恼和忧虑,回到人生开始的瞬间。 今天要推荐这部国产新片,讲的都是人生的每个珍贵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

导演: 于颖 / 施筱青 主演: 涂松岩 / 高亚麟 / 王耀庆 / 韩童生 / 辛柏青 / 郎月婷 / 张钧甯 / 寇振海 首播: 2020-01-15(中国大陆) 集数: 12 单集片长: 32分钟

豆瓣9.1,央视网、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

导演秦博,代表作有9.6分的《人间世》。 普通、真实、直击心灵,是它们最为打动人的共通点。

但与残酷、扎心的《人间世》不同,《人生第一次》里更多了一些温暖和欢笑。 片中分别截取了万千普通中国人,一生中12个普通的“第一次”: 从出生、上学、入伍、打工、就业; 到结婚、买房、退休、生病、养老; 以及死亡。 这些“第一次”所串联的,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璀璨的一生。

1、「出生」

谁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他们也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紧张、激动、忐忑不安,等待生命到来的父母们总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而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最先需要克服痛苦的,是怀胎十月的母亲。 曾经有一位孕妇感慨道,“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

假如说人生中有10分的痛苦必须学着去承受,那么生孩子起码要占5分。 那么,分娩阵痛到底有多痛呢?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痛哭流涕,抓紧床头,用手锤墙都无法分散这种疼痛。

就连只是短暂体验阵痛的爸爸们,也痛得受不了,直喊停。

这种疼痛,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肚子。 即便在现在,无痛分娩技术已越来越普及,但也不代表着妈妈们可以毫无痛感的生下孩子。 产妇们依然要等待长时间的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开到二指,才能够接受麻醉注射。 已经是第二胎的吴丽辉,却依然没能忍住这番疼痛,早就大声喊着想要快点打无痛。

而这一针“无痛”,也是人生中最痛的一针。

穿刺针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对于产妇来说,这一针再疼,也是给即将要疼到昏厥的自己,一剂最有力的解药。

正式进入分娩流程之后,还有更大的难关在前面等着妈妈们。 顺产,也就是自然分娩。 产妇需要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 妈妈们铆足了力,把脸憋得通红,甚至还有的妈妈出现累到虚脱的现象。

产房里会准备着功能饮料和巧克力,给完成分娩的妈妈补充体力。 更重要的是,亲人陪伴在身边,为妈妈们加油打气。 当熬过所有的疼痛,花光毕生的力气,看见孩子的模样,听见清脆的啼哭声时,泪水总会不争气地留下来。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这是父母与孩子,人生第一次的会面。 希望能够有一儿一女的吴丽辉,在看到女儿的一瞬间,边笑边哭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妇,都能够第一时间与爱人分享喜悦。 第一次当妈妈的周婷,在进入产房十几个小时后,依然没有什么进展。 她的爱人焦急地在产房外四处踱步,时不时地呼叫医生,迫切地想了解爱人的情况。

由于时间过长、催产素作用下宝宝胎心下降,医生向周婷提出了转剖宫产的建议。 为了宝宝的安全,原本一心希望顺产的周婷,接受了剖宫产的建议。 宝宝很健康,妈妈也很安全,但在产房外一直苦守着的爸爸,却哭了。

第一次抱起宝宝的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 原来,第一次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让人如此悸动。

怀有双胞胎的向爽,时刻都在期待着孩子的到来。 但由于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主动脉掰二叶畸形,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担忧。 她要先进行一次心脏外科手术,由于孕期不到28周,孩子暂时还不能进行剖宫产。

一旦出现危险,孩子的死亡率高达30%,孕妇的胎盘要剥离,会出现大面积出血,可能连子宫都保不住。 幸运的是,母子平安,手术很顺利的完成了。

一个月之后,向爽的双胞胎顺利出生了。 向爽的爱人不断地在走廊来回踱步,压抑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我下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还能干什么呢?”

第一次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都需要彼此体谅。 所有的孩子,都是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从什么也不会到独立成人。 所有的父母,也是从手忙脚乱到养儿育女,从桀骜不驯到温暖柔情。 不管是成长还是养育,都是生而为人,一场温暖又感动的人生修行。

2、「离别」

对于孩子而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门课,不是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而是学会离别。 离别的第一步,从踏进幼儿园开始。

每年的9月,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总是会有震耳欲聋的哭声。 不管在哪里,都集体上演着一出“妈妈不要离开我”的绝顶苦情大戏。

数不清的孩子哭着、喊着、嘶哑着,甚至扯着妈妈的衣角、在地上打滚,一切就只为了把妈妈留在身边。

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来说,学会与妈妈分离,是出生以来再难不过的人生第一课。 而在角落里看着大哭不止的孩子、偷偷抹泪的父母们,更是怎么都学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相依相靠,是怎样都无法割舍的。 他们也都是第一次,要学会克服离别,变得“勇敢”。

回想起第一次与爸妈在幼儿园分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情显得严肃又可爱。

为什么这么坚强? 因为长大了。
爸爸送你到幼儿园,你千万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不要家长陪,你就大步地往幼儿园里面走,这就是勇敢。
你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想妈妈呀? 会的,我放在心里想妈妈。

当孩子们渐渐成长,学会与父母离别之后,他们也将从幼儿园迈入小学。 小学的门口,不再有幼儿园门口的哭闹,更多的是父母站在门口关切而又期盼的眼神。 迈入小学之后,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开始给孩子规划未来。 不仅要完成作业、考的好成绩,越来越多的父母给孩子安排了“第二课程”。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郭雨晴,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弹钢琴。

幼儿园时期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全都挥之散去了。 仅剩的,只有“不喜欢爸妈”、“他们真的很烦”、“把我搞得快要疯掉了”

或许要过了很多年之后,郭雨晴才会像逼迫自己学钢琴的妈妈一样:

我现在觉得,我妈小时候为什么不把我逼得再好一点。 如果再弹得好一点,或许我现在可以既有一技之长了。

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并没有那么幸运的过渡期。 从很小的时候,与父母分别,似乎是一出生就要学会接受的现实。 他们被叫做“留守儿童”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着,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得起书、家里能过得好一些,都纷纷选择北上南下打工,养活一大家子。 唯一在家陪伴孩子们的,只有年迈的老人。 离别这件事,早就成为了他们心里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 说不出来,但却又苦在心底。

唯有通过诗歌课,这样抽象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心中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思念,才能喷涌而出。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人生在世,便是不断地在迎接,同样也在离别。 第一次学会离别,我们哭着去接受; 而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或许我们才能笑着面对。 漫漫长路,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在见证我们成长的轨迹。 当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医生、老师、消防员、军人、白领……回答五花八门。

他们的眼里,都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闪烁着点点星光。 这样的美好,大概也只有当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头发花白时,再度回看那些珍重却又有些模糊的“第一次”,才会察觉到得到吧。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往后余生,波澜不惊。”

*本文作者:阿呆

 6 ) 带你到草地上带你到篝火旁

#人生第一次 第三篇

长大|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B站上有一档央视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第一次。从诞生开始书写,记录人生多个“第一次”的邂逅,医院、学校、军营……你在不同地方不同位置开启你新的篇章,它讲的,是人生这一首哲学诗。

这个概念真的特别好

但,第一集就拍得很烂。持续追踪生产前新爸爸妈妈的心理情绪,很干,恨不得直接把镜头怼到他们面前。太过写实,写实到没有一点导演的安排,可能医院监控器都拍得比他好。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小孩子身上的童言无忌活泼单纯真的很可爱。初上幼儿园的哭闹大战也很真实,尤其是那个别人问他幼儿园老师怎么样,他说“都不错,都蛮凶的”的小柚子太可爱了。

而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导演的镜头,想表达的主题,主人公和旁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感动观众的完成体。我太喜欢这个导演了,他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的魅力,并且不会让两者产生分裂感。他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孕育诗歌。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孩子身上,校长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应试条件下,诗歌,有什么用?

“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集长大,大概就讲的这个故事。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家从深山搬到镇上,却可以成为解锁情感的密码,成为描绘内心宇宙的画布,是诗歌让无声的瀑布奔腾起来,是诗歌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带到篝火旁,写出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的成长乐章。

我开始觉得“这宇宙不可没有诗”比偷偷长大更适合当题目,后来觉得,这一集要讲的,就是诗歌给漭水中学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给这些在大山里沉默的大孩子打开了怎样的窗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一切都拍得美好,也一直都在主题上。

PS:这档纪录片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格局很大,透露出哲学韵味。我一直想它能放在什么地方呢?这档节目很合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哲学诗。

 短评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7分钟前
  • 是七七七七呀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8分钟前
  • 艾格
  • 力荐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11分钟前
  • Ginger
  • 力荐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13分钟前
  • 魔神小霸王
  • 力荐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18分钟前
  • 若我是只喵呢
  • 力荐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22分钟前
  • 你不会开花
  • 力荐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25分钟前
  • cruiseowl
  • 力荐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26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30分钟前
  • TM1001
  • 还行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33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34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35分钟前
  • 4%
  • 推荐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38分钟前
  • 冷清翛
  • 推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43分钟前
  • Nowhere Man
  • 力荐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45分钟前
  • 露西西
  • 力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4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48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49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52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54分钟前
  • 倔强的犀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