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

已完结

主演:法布里齐奥·本蒂沃利奥,詹姆斯·科兹莫,迈克尔·爱默生,鲁伯特·艾弗雷特,达米安·哈顿,里纳特·希什马塔林,理查德·塞梅尔,葛丽泰·斯卡拉诺,约翰·特托罗,彼得·亚当奇克,罗贝托·埃利茨卡,克劳迪奥·比加利,阿莱西奥·博尼,科拉多·因韦尔尼齐,古列尔莫·法维拉,安德烈亚·布鲁斯基,塞巴斯蒂安·科赫,Nina Fotaras,Stefano Fresi,马克斯·马拉特斯塔,福斯托马里亚夏拉帕,大卫·布兰顿,马尔科·潘克拉齐

类型:美剧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玫瑰之名 剧照 NO.1玫瑰之名 剧照 NO.2玫瑰之名 剧照 NO.3玫瑰之名 剧照 NO.4玫瑰之名 剧照 NO.5玫瑰之名 剧照 NO.6玫瑰之名 剧照 NO.13玫瑰之名 剧照 NO.14玫瑰之名 剧照 NO.15玫瑰之名 剧照 NO.16玫瑰之名 剧照 NO.17玫瑰之名 剧照 NO.18玫瑰之名 剧照 NO.19玫瑰之名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随手记】笑是人面上的电光

思想的禁锢和反抗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人的天性是无法被剥夺的。结局恶有恶报,穷人推翻了法官的车,师徒都逃出生天,温柔而隐隐有黎明的希望。影片中随处可见古希腊先贤和中世纪基督教的交织与对立,事实上是根与枝叶、本性与侧面的矛盾。自由是与生俱来之物,幽默是人特有的气质,两者都不被允许时,反抗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如此的安全,如此的安详,如此的乏味。”威廉冷静、智慧又温情。他在大火中为藏书哭泣,拼命把书救出来却在看到阿德索时任凭书摔到地上和徒弟紧紧拥抱,这样的老头无人不爱吧!

一些线索的联想

书页上浸着毒,像古希腊的某个传说,记不清了,是说哪位哲人用泡了毒液的书根据君主看书蘸口水翻书的习惯把君主杀掉的故事。

阿德索用线标记暗道中来时的路,让人想到忒修斯用线团破解了弥诺陶洛斯的迷宫。

密道的机关在最丑陋骷髅的眼睛中。

“穷人要付出所有代价。”穷苦的人只有死才能反抗教会的剥削,女人代替他们受刑,使他们反抗。大火烧来黎明。

少年的祈祷都实现了。

“威廉你就是一个图书馆。”修道士侦探和他的徒弟仿佛《会饮篇》中成年男子与美少年,是师是友。

玫瑰之名想来不仅指女孩的名字,我记得《达芬奇密码》里有玫瑰十字架,与基督教异教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七世纪初在德国创立的一个秘密会社称“玫瑰十字会”,托称为15世纪的罗森克洛兹所创,折衷采纳神秘主义、哲学和科学的观点。“玫瑰之名”可能代表着异教徒,或者那些反映异教思想的千古流芳的藏书。

 2 ) 人性和推理的胜利

埃科的《玫瑰之名》期待了好久,满世界的找书不得果,于是下了这部20年前的电影,放在硬盘里好久,一直不敢拿出来匆匆的看过,正好今天时间比较充裕,情绪也很平稳,思维算的上清醒,才拿出来和自己较劲一番,大抵人太笨,看电影又属于投入型的,所以看推理特别是堪称智慧大师的作品状态不可以太差。

    尽管准备工作很到位,里面有些宗教的东西仍不是很懂,演员很棒、音乐很棒、整个电影的氛围都很棒,大概中世纪的故事就因该看这样早期的以致画面很旧的作品,仿佛时间回到了几百年前在那个烟雾缭绕的城堡里……

    威廉说:“要想征服自然,首先必须遵从自然的规则”,人性的自然发展是经不起任何的压抑和控制,就算是以上天之名,如果用了杀戮和欺瞒的手段那将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就算付上生命的代价。信仰的存在是给予人们希望和坚强的品格,而不是束缚人们对宗教的膜拜。

    在冰雪覆盖的群山之间,一个至今无法提及名字的城堡里,教士们统治着当时甚至是愚钝的人民,现在回想起来,电影里穷苦的百姓居然没有语言,他们的行为就象原始的人类,充斥着原始的感情,食欲、爱恋或者解释为sex。他们唯一表达情绪的工具只有眼神,惊恐、爱欲、愤怒……

    有思想有精神的人,是贵族、皇族和传教士,因为他们有机会学习,能看到浩渺的书籍,通知晓理,然后知识有时候教会了人智慧,运用的不好,也束缚着他们的人生。“如果喜剧使得人们发笑,远离苦难,那么人们就不会在需要宗教”这是老乔治始终坚信的理论,也是这座城堡悲剧的来源,为了一本书,一本记载着大学者亚里斯多德人性而实事求是的理论的书,遮挡,甚至用死亡来遮挡,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把大火过后的残骸,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档不了的,一个个教友倒下了,又会有新的人寻着气味而找到,要用死亡的惩罚来对待那些最质朴最原始的情感未免太残忍了点!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恶?

    起先我不太认同徒弟和难民之间的感情是爱情,那只不过是一种对未知的渴望和冲动,威廉说:“不要混淆了爱和sex”,可徒弟说:“我想她脱离苦难,我只是想她”,威廉和我大概都认为这是爱吧,徒弟最后说,至今我仍在梦里见到她那张脸,那是我唯一清晰的脸庞,尽管到如今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电影结束了,于是我想到,为什么书或电影的名字是:玫瑰的名字,在电影的开头,徒弟说,到现在我都不敢提及那所教堂的名字,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一个是无上的信仰,一个是本质的爱情,名字代表着什么?玫瑰又代表什么?他们都是以玫瑰之名吧,美好的事物。

    埃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符号学大师,所以电影里推理和密码之类的成分也是主体,但大抵涉及到太多的古希腊文之类,所以每大跟的上。可是影片里白雪覆盖的旷野、矗立在白雾之间有些阴森的城堡、迷一样诡异的图书馆,还有配合情节出现的音乐,同样能给绷紧我的神经。

    肖恩•康纳利和众演员每的说,将那时期人们的压抑甚至是一些变态,演绎的相当到位不着痕迹,而且肖恩•康纳利的声音好好听,那个磁。。。。

 3 ) 最初的眷恋与最深的悲哀

“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就越深刻” 把自己关的太久了,刚刚放出来,居然是和一大群陌生人看了一场灰色调的电影,在杭州一家有名的书吧。 迟到了一小会,并未看到电影最初的开端,那一行行摘选的字句鬼魅一样打出来时我还没来得及跟上,只记下来了这句话“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越深刻”,然后…………就忘了。 虽然参杂了很多的元素,如电影标签一样:剧情、悬疑、惊悚、凶杀、性等等,而我还是想把它归结为一部展示人性的电影。 整部电影的色调就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灰暗、沉闷。白天是阴郁的,晚上一半是火把一半是油灯,油灯里面还是火,灯罩闷着一油;所有人的衣服都像是一个灰色的麻袋,村民身上的褴褛衣裳更是透着一种一年都洗不净的脏黑色,而后来教皇队伍带来的猩红色简直就像是黏凝的血,就连士兵的铠甲都是氧化后的暗铜色;里面的面孔但凡干净点的不是黑得发油,就是白的瘆人,就连唯一的女主也不例外,表情个个狰狞且诡异……整部影片仿佛是煤炭里扒出来的。然而,我们的小男主阿德索整个人都散发着单纯美好到无知的光辉,导致我好一阵子才发现电影深沉的旁白原来是他晚年后的回忆,甚至于ML那一段也只看到他受到惊吓的懵懂。他就是人性的希望,还来不及读很多书,满心充满着对真理的渴望,对苦难的悲悯,对爱的仁慈。刚开完电影时,我OS里第一件事就是吐槽电影的名字,跟电影的主题是多么远的远方亲戚啊。然而第二天我看着窗外的阳光恍然大悟,阿德索在影片的结尾放弃了爱情,理性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和求知的路,而通过旁白告知我们这位姑娘是他一生的最爱,最大的遗憾是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这个看似深刻的桥段,绝对是充斥着生活每一个桥段的元素,人总是靠着理性来选择前行的方向,将最初的眷恋深埋于心里最柔软的角落,遗憾之大更多的是因为没有选择也不能重来的可能,以及最初本身的无限诱惑。玫瑰的名字承载的就是这样一种——请允许我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情怀。导演在煤炭里扒出这部影片后给了她一个如此美丽的名字,某种程度上他就像整个凶杀背后的大手副主教一样,将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书涂满了砒霜,却始终珍藏不愿销毁,只不过一个是受困于宗教和世俗的时代悲剧,一个是掌控这一切的导演。 电影结束后,有人提问为什么副主教不直接销毁那本“万恶”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而是将其涂满砒霜保存着,进而才引发了一系列凶杀悬疑大案,最后还是自己打脸地烧毁此书并吃掉书页的砒霜一起同归于尽?他明明可以只需要烧毁这本书,然后死不承认,或者反咬一口自保? 我只能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实在有点心累,这既不是逻辑硬伤也不是导演需要好吗!不过还是很开心在这个时候我终于想起了片头的那句话“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就越深刻”,堪称这个幕后大主教的墓志铭。很明显那么大的图书馆藏书他并不只是藏起来而已,饱读诗书的他有着完全不亚于甚至有可能超越男主侦探的知识储备和智商,这个图书馆就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他一方面担负着宗教的使命愚弄信徒和世人,一方面徜徉在人类智慧的哲思中不可自拔,两方博弈的结果是他选择了黑暗的信仰作为示人的生存方式,将文明的海洋藏纳在心里和这座幽闭的塔楼里。他是真正心里有个海的人,深邃而汹涌。本来可以就这样沉重地过一生,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那本毒书竟然真的发挥了作用,还好死不死地碰到了男主威廉这样与之匹敌的大侦探,点更背的是自己的图书馆管理员中还有那么奇葩的人设(喜好男色,居然以知识换取私欲,还拿鞭子自抽“赎罪”,偷袭男主时将钉锤扔到了离自己一米的地方……)所有,最后威廉来到副主教的桌前时,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指着摊开在桌上的书对威廉说,你现在可以阅读这本书了,这是给你的奖励。当然也是抱着能用这本书毒死男主的最后希望,然而也破灭了。他打翻了煤油灯,携书逃开,在书的火海中找了个无人惊扰的地方,默默地吃掉绿色的书页,在观众的恶心中结束了他悲伤的一生。他的悲伤绝对和那座图书馆一样幽闭而宏达,就如片头打出的字码一样什么和什么只有一线之隔(不记得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在这条线的边界走钢索的人。大部分人不也是这样在线的两端游走,有的远,有的近。 阿德索有幸在那么年幼的时候就经过了这种时代的鞭挞,更有幸的是身边有个男版雅典娜循序善诱地带领他探索这么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深刻的人生大课。我并不打算聊聊我们的男主威廉,一个中世纪版的大神,也暂时没有精力去聊其他每个分明的角色特点,比如长得像猩猩的驼子,我觉得我体会最直接的两个点大致就在我的标题这两点上了。很多人喜欢把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我觉得这两者的表现形式本来不同,给读者或者观影者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当然影响也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有人习惯在淋漓尽致的描写中体验快感,有人必须要在直观的剧情里寻找留白。如果能对比一下两者所传达的不同思想,碰撞出更广的观念倒也可以,太过关注孰优孰劣,实在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如果是因为悬疑、侦探、惊悚去看这部影片,还是失望多些,还是带着人性最原始的悲悯比较有收获吧。

 4 ) 从这部电影联想到的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部电影,说的是:中世纪的意大利,有座修道院,院里藏了一本禁书;有很多青年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又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毒死了。该老古板说到,这本禁书毒害人的心灵,动摇人的信仰,破坏教会在人间的统治——为此,他不但杀人,还放了火,把这本禁书和整个修道院都烧掉了。这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悬念——这是一本什么书?可以想象,这书里肯定写了些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事情。在电影结束时,披露了书名,它就像《低级小说》里那块沉重的金表,放进了你的掌心:它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这本书只谈了一件事:什么叫做幽默。

他想表达的是,现代中国就像中世纪的西方一样,没有所谓的幽默可言,因为被种种“崇高”、“伟大”、“神圣”的想法所拘束,又囿于宗教和等级的观念制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看到的更多的是假正经,而不是真幽默。

受到他的指引,我开始观看这部电影,在电影灰暗的底色下,讲述了一个离奇而怪诞的故事,在电影即将谢幕的时候,年老的教士一边吞咽着书纸上的毒,一边高声呼喊着:如果人们都笑的话,就不再惧怕恶魔的力量,也就不再需要神了;笑会破坏耶稣的权威,我所希望的世界应该是神圣的,有信仰的,所以我要消灭掉人们的笑。

他所惧怕的是,笑会瓦解恐惧,而人们的恐惧正是宗教得以建立的基石,如果不再将希望寄托于神祗中,而是反观于自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宗教的基础。

我不解的是,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它是永恒的吗?还是可以消除的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世上本没有我,也没有情绪,在这方面我了解不深,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恐惧应该是虚幻和无知的产物,恐惧是可以被选择的。就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重返地球》,里面反反复复提到,恐惧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你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你完全可以推翻它。

 5 ) 我在尘世唯一的爱

最近对中世纪的电影很感兴趣,找来了不少电影,这部玫瑰的名字就是其中一部。

中世纪的场景像迷一样吸引着我,意大利北部荒芜的山峦,皑皑的雪坡,质朴的修道院,圣方济各会僧人的麻衣,本尼迪克派的装扮,以及宗教裁判会议的程序。电影的主角威廉是圣方济各会的精神领袖之一,他作为特使来到修道院秘密探访修道院中的离奇的死亡。电影就是在他和其年轻助手阿德索对案件的逐渐剖解而展开的。

电影中有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主角威廉,他曾经作为宗教法庭的特使,在一次判决中袒护异教徒,而招致宗教惩罚受到监禁。他坚信科学、历史和文化是与上帝并存,具有包容的精神,是真理的化身。这个修道院其实是历史上伟大的基督教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所谓禁书,就是与宗教领袖口味不符的具有其他智慧的书籍。电影的高潮是图书馆的火灾,实际上是主教大人亲手点燃的,因为主教很清楚这些书不能流传出去的,就像主教大人在火灾中自己说的“笑是没有过失的”、“怀疑是信仰的敌人”-------


电影中有一段爱情,因为阿德索还年轻,在这个方外世界里就有了情欲和爱恋。我喜欢电影结束的部分,虽然可能与原著不符,是制片恶俗的改编,但我喜欢这个结局,虽然这不是事实。

电影是以威廉的年轻助手阿德索回忆录的口吻叙述的。电影的结束场景,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山峦和年老阿德索的惆怅:“这是我在尘世中唯一的爱,我现在想起的时候,一张张脸庞呈现在我眼前,但是那个女孩的脸是最清晰地,我常常梦到她。”
 

 6 )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当初alma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看其原作小说《玫瑰的名字》,但我没有马上去找这部电影来看,因为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看起来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晦涩难懂,中途也是停停看看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然而,它就像远远矗立的一座中世纪大教堂,巍峨而神秘,诱发着你去接近它,去撩开覆盖在它身上的层层面纱。

《玫瑰的名字》是集小说作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等等于一身的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埃科(Umberto Eco)的第一部小说。有人评论这是一部描述中世纪教堂里发生的连环血案的悬疑推理巨著;也有人评论这是一部反映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专制与黑暗的书。但对我来说却是一部百科书式的小说,作者在小说里传达了大量与建筑学、医药学、语法学、语言学、符号学有关的信息,以及对教会支流、宗教审判、学术著作脉络、神学与科学对立,基督降世的探讨等。看这样一部小说犹如一抬头看见满天的繁星,而那些星星却距离我实在是太远太远。

《玫瑰的名字》,故事起始于追查一份手稿,一位年迈的修士阿德索在回忆中写下他与他的导师、一名方济各修士威廉在造访一座修道院时的经历,从而就有了两条走线。其一是周旋于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威廉,为被教皇视为异教徒的方济各派极尽可能地进行辩解,其中涉及大量神学。另一条线是,威廉受修道院院长之托,追查命案的秘密,即侦探部分。这样一个与玫瑰毫无关系的故事,为何名为《玫瑰的名字》?我特地去查询了一些资料,据说埃科最初打算将本书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梅勒克的阿德索》(因为小说是以阿德索晚年回忆的形式展开故事的),后来根据古老谚语“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因为正好切合埃科研究的领域“符号学和隐喻”,所以取名《玫瑰的名字》。那么《玫瑰的名字》中的玫瑰倒底象征着什么?资料上也是众说纷纭。玫瑰通常象征爱情和美丽。在天主教里,玫瑰是《玫瑰经》,歌颂圣母玛利亚;玫瑰是修士们手腕上的念珠;玫瑰还代表耶稣的血脉,等等。欧洲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玫瑰战争。玫瑰骑士在18世纪是奥地利社会的红娘,理查·施特劳斯就写过一部著名的歌剧《玫瑰骑士》。那么此书中的玫瑰到底隐喻着什么呢?那么,借用书中负责调查发生在神秘修道院之诡异谋杀案的圣方济格修士威廉的话:“也许深爱人类的人所负有之任务,就是让人们嘲笑真理,使真理可笑;因为惟一的真理在于使我们自己由追求真理的狂热中解脱。”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只有我们经历了辛劳的种植和耕耘之后,才能闻到玫瑰的幽香。

1986年,大导演让·雅克·阿诺将其改编为电影《玫瑰之名》(又译《魔宫传奇》),由肖恩·康纳利主演。因为我的叔叔曾建议我在没有看懂书以前不要去看电影,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去看这部电影。今天下午在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到了这部小说的读书笔记,终于忍不住把这部电影找来了看。先不说电影拍得如何,但我要所说的是谢天谢地,是电影帮助我理解了这部前100页不知所云的伟大作品。因为原著的信息量太大,特别是威廉师徒在破案时还用到许多宗教、符号、隐喻、神秘主义等等的知识,对于我这个没有很多圣经和神学阅读基础的人来说,电影就是一本原著小说的阐释本,尽管这些内容在电影中被简化了不少。

众所周知中世纪是教会权力最为强大的时候,它覆盖了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神权对人权占据了绝对压倒性的态势。于是,反神权反教会成了电影的主题。影片的色调始终是阴暗而压抑的,影片自始至终只出现过四种颜色:灰,黑,白,这三种都是冷色彩,唯一鲜艳的红色也是以血的形式出现。教皇的着装虽然是红的,但那已经是邪恶的化身。外面是永远阴霾的天空,雾气沉沉,室内则是光线幽暗而阴森,加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使影片的外部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恰倒好处的契合。

通常涉及宗教的影片,人性的解放也是个无法抛离的层面。修道院里的每个修士诡异的脸谱其实都是他们内心的外化。导演在影片里还用了一组大量赤裸裸的镜头来表现阿德索与乡女的性爱场面,对乡女解开阿德索的严实的教袍进行了更多的展现,以暗示教袍底下人性的释放。在影片的最后,当主教的马车卡在了悬崖边上时,他探出身来,他看到远处田地里的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向他跑过来时,他以为人们是来救他的;但是,人们跑了过来,使尽浑身的力气将他的马车推下了悬崖。

在原著里,艾柯借威廉之口道出了凶杀案的谜底,他说:“他(指凶手)做了一件凶暴的事,因为他太爱他的真理,所以为了毁灭虚妄,敢做任何事……原来修道院凶杀的起因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是老院长的一手策划。他信奉笑是罪恶,它使人像猴子一样,基督耶稣就从未笑过。他的理想便是希望人们永远活在一个没有笑的世界里,活在耶稣的绝对权威之下。不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就是谈笑的。于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把书粘满毒液,让看到它的人死去。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真正的凶手乃是对理想与信仰的过度追求,并以一种极端的手段来维持他的理想,他,最终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喜欢这部电影就因为它的名字《玫瑰之名》,还有这个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冬季山峦。

 短评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6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11分钟前
  • 大海马别这样
  • 力荐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17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18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2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22分钟前
  • yuanhan
  • 还行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26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35分钟前
  • Maryjanesue
  • 还行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3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42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力荐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45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

4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48分钟前
  • 咋呸
  • 还行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4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5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58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还行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1小时前
  • ziegfel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