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后

已完结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安东尼·安德鲁斯,戴安娜·奎克,劳伦斯·奥利弗,约翰·吉尔古德,克莱尔·布鲁姆,菲比·尼克尔斯,西蒙·琼斯,查尔斯·基廷,Jeremy Sinden,莫娜·沃什伯恩,约翰·格里洛,尼古拉斯·格雷斯,迈克尔·比尔顿,珍·爱舍,罗纳德·弗雷泽,斯特凡·奥德朗,约翰·内特尔顿,珍妮·鲁纳奎,理查德·霍普,奈杰尔·勒·维兰特,罗宾·萨奇斯,马廷·张伯伦,肯内斯·库兰汉姆,雷蒙德·梅森,Barbara Atkinson,约瑟夫·布雷迪,盖瑞·沃尔东,Robert Gallagher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1

 剧照

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2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3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4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5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6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3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4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5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6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7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8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19故园风雨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园风雨后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见证人、叙述者查理斯·赖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的视角讲述了二战爆发前的英国,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兴盛与沉沦,描写了这个天主教家庭的生活与命运。牛津大学,查理斯结交了贵族出身身份显赫的纨绔子弟圣巴斯蒂安·弗雷特(安东尼·安德鲁斯 Anthony Andrews 饰)。圣巴斯蒂安严苛的母亲马奇曼侯爵夫人(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饰)掌管着布赖兹赫德庄园,庄园上下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父亲抛弃妻子与情妇久居威尼斯的丑闻,给子女从小就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日日饮酒作乐纸醉金迷的圣巴斯蒂安,邀请查理斯到庄园参加他的家族晚宴。查理斯对圣巴斯蒂安的妹妹朱莉娅(戴安娜·奎克 Diana Quick 饰)一见倾心。三人间扑朔迷离、暧昧不清的感情纠葛从此展开,跨越数十载,那些爱与生活,痛苦与信仰,都经不住物是人非。  十一集英国电视连续剧《故园风雨后》改编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同名小说。本剧演员阵容强大,荣获1982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集、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多项提名。施图茨的疗愈之道爱的小历史玩命快递浪漫满屋对手的心国语害怕你就输了棕榈泉圣诞夜浩渺猎杀 第一季回家的诱惑侏罗纪世界2林肯的最后一天绝境岛花心大少德古拉元年(粤语版)鬼玩人 第一季疑犯追踪第一季英湘插翼难飞2SSSS.电光机王爱和能量黑道家族第五季保镖杰克猎鹰行动柏林2013孔二皮进城记W'z偷食抢食搵饭食印度母亲应召女郎1988CI5行动 第四季猪与军舰邪恶力量第三季最高纪录丛林奇兵危险真情丝路花雨1982李卫当官3奖门人中秋感谢祭走西口的生活历程巴比龙2017英语倚天钦差

 长篇影评

 1 ) 看过原著小说的人表示不能忍

高中时看过杰瑞米爱恩斯的电视剧版。看风格就觉得是小说改编的,就去图书馆英美文学的架子上一本本的翻,翻到了,伊夫林·沃的原著《旧地重游》,搞了一本。又到处去找电视剧的录影带,没找到。
时隔多年,最近才发现世界上有了一种叫做电驴的好东西,于是去下,顺便下到了新拍不久的电影版。

多么糟糕的电影版啊,不但改变了叙事的顺序(这非常重要,这一改变不但使得茱莉亚比塞巴斯蒂安先出场,而且使故事成为了“插叙中的倒叙”的古怪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个神经病编剧,居然篡改了非常重要的情节。
比如自作聪明的给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弄了一场吻戏,比如茱莉亚神奇的出现在威尼斯之旅中,更要命的是编剧还天才的加了一场塞巴斯蒂安看到查尔斯吻茱莉亚的戏,然后紧接着的就是塞巴斯蒂安酗酒的场景。这不是逼着观众误以为塞巴斯蒂安是因为查尔斯的“移情别恋”才开始酗酒的吗?编剧到底把原著中的宗教主线置于何处?居然把“查尔斯赖德上尉的渎神回忆”(原著的副标题)变成低劣可笑的“画家与贵族兄妹的三角恋情”……太怒了!

原著中后半部可以理解为查尔斯一直在其他人身上补完塞的形象,寻找与其有关的消息、他的家族、尤其是他的信仰……同时自己也慢慢历经人生的风雨从一个不可知论者变成一个天主教徒。当然也可以有别的更透彻的理解。虽然因为时代、环境、地位、宗教信仰等原因,我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中表现的感情,但我还是不能接受电影版这种,因为自己不能理解那种宗教情怀,不能理解塞巴斯蒂安拥有一切(包括查尔斯的爱)却无法控制的自毁情结,就自以为是的改变原著情节,把自毁的原因变成傻子也会说理解的爱情受挫……
电影版已经不是《旧地重游》了。


当然,它也不是一无是处,电影版里演塞巴斯蒂安的演员(小本)非常漂亮,就像原著说的“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高唱着情歌,遇到第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2 ) 圣殿前的祭祀

    面对这类充满英伦风情的电影或文学作品时,我总是没有多少抵抗力。
    一个古老、神秘、华丽的庄园,一个终身被宗教束缚的家庭,三个感情纠葛的青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也是化作眼神中欲说还休的爱意。所有的一切,Julian Jarrold 只是用含蓄的镜头,为我们诉说了一段淡淡的故事。然而,足以令人沉沦。
    我想在这里,讨论的不该是宗教究竟是对是错,而且我本人也信仰基督教。可是,我不得不震惊与宗教对这个家庭的巨大影响。宗教,应该是让人内心得到慰籍,解脱的信仰。然而在这里,宗教却是心灵的枷锁。每一个人都虔诚地匍匐在圣像面前,忏悔着自己无尽的罪恶。母亲自小就灌输着孩子们原罪说的教义,从厌恶,反抗到顺从,“可恶的小Julia,坏姑娘,活在罪恶中”于是那每晚枕边的耳语竟果真在心底生根发芽,每个人都蒙上了沉重的负罪感。每一个Flyte,都成了宗教的牺牲品。
    庄重高贵的贵妇,她冷漠,她专制,狂热的天主教徒,嘴里总是说着上帝、罪恶, Charles指责她说“上帝是你最好的发明,你想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当她请求Charles把Sebastian带回家时,当她听到Sebastian不愿回来面对她的消息无力的靠在墙上时,我看到的是一个伤心、无助、充满爱怜的母亲;浪漫不羁的老伯爵,他开朗,他享乐,因为忍受不了家中压抑的氛围而放弃了子女,和情妇常年居住在威尼斯,看着妻子一点点的折磨着自己的子女,而选择沉默,可是当他病入膏肓时,他还是选择了回到Brideshead Castle ,选择了死在家中。他讨厌妻子的贞德形象,新婚时送给她的礼物却是那幅让Sebastian极度憎恶的圣母画像。他坚持不要神父来做临终忏悔,在弥留之际却还是顺从了子女,用颤抖的手费力地画了一个十字。。。。。。人物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究其根源,无外乎宗教两字。
他们臣服于圣像下忏悔,信仰却时时刻刻折磨着他们。Marchchair夫人说Julia的婚姻无关乎教养,而取决于她的信仰。Julia顺从了,被迫嫁给了同是天主教徒的Rex。那个在车站接Charles时自信的神情,那个看见Charles和Sebastian光着身子时不怀好意的嘴角上的笑容,那个与他们在威尼斯的海滩上肆意玩闹得身影...我一直以为Julia和Sebastian一样反抗他们的母亲,反抗者这个家庭,如果说Sebastian是以沉醉酒精来得到超凡的解脱与快乐,那么Julia应该是以冷眼旁观来排斥这个家庭吧?可是我错了。Julia没有这份勇气,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奥兰斯卡夫人式的人(见《纯真年代》)。她和她一样嫁给了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男人,她和她一样拥有了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她和她一样在幸福辍手可得之际退缩,转身离开。她像s一样厌恶自己的家庭,厌恶母亲灌输的宗教思想,但她还是屈顺于其,在父亲临终时甚至怒斥了不愿用神父的Charles,坚持了母亲的那一套。她想要摆脱儿时以来母亲给与的罪恶感,她想和Charles在一起以获得自由,可是这份不合宗教伦理的爱加重了她的罪恶感,她茫然,不知所措,她再次顺从了,放弃了和Charles在一起的机会。根深蒂固的那些信仰让她在排斥的同时,却下意识的更接近于它们。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harles是故事的叙述者,就像所有的热爱艺术的贫穷青年画家们一样,从第一眼起,Brideshead这座古老精美的庄园便深深吸引了他。他不顾一切的想要了解它。他开始想法设法地接近这座庄园。但我总觉得在他不卑不亢的外表下,还有这一丝虚伪,是的,道貌岸然的虚伪。在被赶出Brideshead Castle后,他出于利益和方便娶了Celia, 而再次遇见Julia后竟然又毫不犹豫的,明目张胆的背叛了自己的妻子。Marchchair夫人在舞会上指责他给Sebastian钱让Sebastian继续酗酒不只是出于单纯的友情:“你只是想要被他喜欢,你不顾一切的想要被喜欢!”这话也许过分,但也不无道理。Julia 在影片后段,听到Charles愿意用两幅画换取Rex和Julia自己的离婚后,对他说的那句“你要的不仅是我,更是这座庄园!”很好的解释了这点(虽然导演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有些牵强,没有充分的铺垫好)。这些是连Charles自己在这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的自己内心的真正欲望。
而Sebastian无疑是这部片子中最让人心酸、同情的角色了。哦,那个总是与他的泰迪bear Aloysius形影不离的看似长不大的任性的男孩Sebastian怎能叫人不心酸呢?“Sebastian and Charles,contra mundum”(Sebastian 和Charles,一起对抗世界) 当我再次看到这句话时眼眶几乎湿润。他只是想要快乐。他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一个可以赋予真心的人。可是,至始至终,都只有他一个人在对抗“世界”。我无法认同有的介绍中“父母的丑闻扭曲了孩子们的天性”这样的说法。Sebastian 对Charles那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决不是什么“扭曲”了的情感!!循规蹈矩的冷漠兄长,天真无知的单纯妹妹,抛下孩子离开的父亲,专制霸道的母亲。没有依靠。和他一样叛逆的姐姐,最终也顺从了“主”的旨意。他太孤独了,他太痛苦了,他太忧伤了。宗教、家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压得他感受不到爱,压得他只能以酒精来麻痹自己。于是,那个号称无神论者的Charles出现了,他的不同把Sebastian稍稍从阴霾的包围中拉出了一只胳膊。Sebastian 以为他终于找了支撑。那个突如其来的浅浅的吻,是Charles 的无意为之,却是Sebastian的真情流露。Sebastian无时无刻不小心地维护着Charles脆弱的自尊,总是在众人面前强调Charles是个artist 而不是painter。换来的是舞会上Charles大声又无情的推开。Sebastian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抽泣的喊出“Bridey(和庄园同名的哥哥),你不是什么好东西!……我是如此憎恨你们这些人!”没错,Sebastian 是一个懦夫。在面对家庭沉重的束缚时,他选择了逃避,沉溺在酒精中来获得一点点地精神上的自由;然而Sebastian又是一个勇士。他的父亲老伯爵也选择了逃避,桃李到了国外与情妇海阔天空,但在生命最后一刻仍选择了回来,他们都想要自由,但仍被紧紧地束缚着,即使在Marchchair夫人死后,正如Charles所言“你母亲,现在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生命力”就像有根线,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寸寸地把你带回去。只有Sebastian,他真正的挣脱了,他情愿拖着虚弱的身躯在摩洛哥的一家医院当门僮,也不愿再回来当一个不快乐的少爷,只有他做到了。他挣脱了母亲有形无形的阴影、家庭的束缚,挣脱了对Charles复杂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再也没有回来……
安东尼.伯吉斯把小说原著比作一朵“被月光催开的玫瑰”。旧地重游,不可避免的勾起了回忆的伤痛,但是,当我们在为那些无为的牺牲痛心时,还曾记得湖边树下那两个依偎在一起的逃课少年,还曾记得喷水池里肆意游泳的年轻人,还曾记得避开了狂欢的人群、在波光潋滟的桥洞里相爱的人间青涩的初吻?这些美好,是“永远的夏天”,被留在了记忆的“故园”中。。。。。。

 3 ) 谁都不能被他人拯救

我喜欢这部电影。
 
讲到底这部电影是关于拯救与被拯救的问题。尽管对原著致命的改编让整部电影常常被人诟病为将深刻的主题浅化为bisexual love story。查尔斯想把塞巴斯蒂安从酗酒与糜烂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将喝酒的钱给了塞巴斯蒂安;他想把茱莉亚从失败的婚姻和宗教的禁锢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失败告终;他甚至想在侯爵弥留之际为他争取不受洗礼的权利,但最终侯爵还是用颤巍巍的手划了十字。查尔斯就是活得太过明白,他有笃定的人生宗旨,想要将所有人都纳入自己认可的生活轨迹中去。他明明是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客人,在入驻的一刹那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救世主自居,在无神论的他看来,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着宗教的束缚,都等待着他来拯救。
 
在电影里查尔斯和侯爵夫人闹翻的酒会上,侯爵夫人用一种痛苦的、难以言说的费解神态望着查尔斯,她念叨着你是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对我的塞巴斯蒂安呢。而查尔斯也用无可理解的眼神回视着他,似乎不明白这个母亲为什么还不知道是自己将塞巴斯蒂安推入自我毁灭的深渊。然而其实他们两个又是互相理解的,在原著里说,“就这样,我和茱莉亚和马奇梅因夫人都僵持住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之间互不理解,而是因为我们理解得太充分了。”
 
查尔斯太喜欢他们家了,喜欢塞巴斯蒂安,喜欢茱莉亚,喜欢幺妹克迪莉娅,(就像塞巴斯蒂安之前担心的一样,“我不愿意你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们家里的人漂亮得叫人神魂颠倒,在我的一生中,我家的人把我的东西都拿走了。一旦他们的迷人力量抓住了你,他们就会把你变成他们的朋友,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一语成谶。)他想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活范畴里去。然而拉扯的力量是侯爵夫人。他们互相了解,侯爵夫人清楚这个年轻的无神论者分明是想将她的几个儿女从宗教中抽离解放出来,她对他一直怀着敌意,只不过从未显露出来。电影中,查尔斯和侯爵夫人的博弈一直在潜伏着剑拔弩张。查尔斯在门缝里看到侯爵夫人与塞巴斯蒂安的对话,塞一直颤抖着流泪,最后低下头去,似乎是被一种羞愧和悔恨击中了的表情。查尔斯诧异地看着这样的画面,应该是被母子之间掌控与被掌控、欲逃脱又不能的关系震惊到。还有一次,查尔斯又是在门外看见侯爵夫人在帮茱莉亚整理华服,侯爵夫人先望向他,随即茱莉亚也望向他,他在前者灼灼的盯视下收回了目光。
 
查尔斯应该一直以为自己是可以战胜侯爵夫人的,直到她过世后,他亲眼目睹那个一生放荡不羁、拒绝与夫人同居一室的侯爵,在死前最后一刻还是做出了妥协。那个时候电影来到了高潮,他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永远无可战胜这一家人,他想拯救的是幻觉,是虚空,没有人愿意被他拯救。此时电影里给了他一个特写,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即是席卷而来的痛心,失望,最终不得不放弃。
 
他与茱莉亚站在圣母像前,他说,我要你的心碎掉,然而他又立即接上一句,“但我能理解。” 他花费那么多年,终于能够“理解”。他站着,场景迅速变换到二战期间,庄园被军队驻扎占领,圣母像被盖上,他变得苍老,穿着军装,再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反省。“我到底要什么?” 这是茱莉亚曾经大声质问他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查尔斯莱德要的?” 他犹豫地想着,“是不是我要的太多?” 他恍恍惚惚地往门外走着,看着曾经和塞巴斯蒂安嬉戏过的阳光水池变成废墟一片。他似乎已经确定了心中的答案。他确实要的太多,有人说电影将他改编成一心向上爬的凤凰男了,其实电影里没有说他对荣华富贵是多么渴望,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迷恋,也最多只反映在他无数次用画笔画下它的景色。对于物质的描写实则极少,在他作为画家成名后,他依旧是对自己的事业打理毫无头绪,都倚靠他的妻子。所以说他要的太多,如果是要钱财地位,未免有失公允。他要的是更加虚幻的渺远的对人的掌控罢了。他一开始对塞巴斯蒂安是羡慕,羡慕他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人生哲学,但是当他被带入庄园后,他发现的是华美袍子下的虱子,他便开始想要改造这一家人,拯救这一家人了,作为这一群漂亮的人的主人翁,刷存在感。这才是他想要的太多的部分。
 
 
要的太多,这也是塞巴斯蒂安在电影里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台词。他在摩洛哥,骨瘦如柴,剃光了头发,穿着如苦行僧一般。查尔斯来见他,对他说,我想你。他看破红尘地勉强牵动嘴角,“It's nice of you to say that”,但是,他早就明白了,看穿了这只不过是他想带他回去,再次与其他人干涉他人生的美妙说辞而已,他直戳重点,“可能是我对你要的太多了吧。” 其实要的不多,他只要他的爱,然而没有,那就无须再费心费神地假装关心想念我了罢。
 
 
-----------------------------------------正经影评到此结束,接下来全部夸小本,节操全无------------------------------------------------
 
Ben Whishaw,我男神,我心中偶像,我梦中情人,我的所有旧爱与新欢,我的全部初恋与末恋,我精神上的未婚夫(某外国专栏作家云),我肉体上的导师【滚。
 
有中国女粉丝在伦敦剧场外见到小本,送他一份画着他演出过所有角色的卡通漫画,问他最喜欢哪个,他毫不犹豫地点了塞巴斯蒂安。
 
即使这部电影不能算作杰出的作品(因为对原著糟糕的改编),但是塞巴斯蒂安应该能算得上他演艺生涯里值得停顿的一个好角色(可能是因为这是电影对原著改动最少的,还原度最高的角色),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他本人和塞巴斯蒂安联系在一起。脆弱的,敏感的,美丽的,杰作。
 
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电影开头,他的出场让查尔斯看直了眼,穿着蓝色的西服,戴着礼帽,一手搂着阿洛伊修斯,一手举着酒杯,仰着头,从河上缓缓滑过。张扬的,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窄小的脸,刀削的下颚。查尔斯被吸引住了,站在桥上,忍不住微笑地凝视着他。换作谁都会觉得这是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吧,为什么导演把查尔斯又逻辑不通地给改成了异性恋呢?!烧死异性恋啊混蛋!
 
在小说里,塞巴斯蒂安的初次登场是一个侧写,查尔斯在理发室偶遇他和他的大玩具熊。理发师评价道,“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少爷,一位非常有趣的青年绅士。”而查尔斯的回应则是冷冷的“显然是的。” 理发师又道,“你猜塞巴斯蒂安来干什么?来给他的玩具熊要一把发刷,鬃毛要很硬的,不是用来梳熊毛,而是在他生气时用发刷打熊的屁股以吓唬它。”
 
此时脑海中瞬间出现了本猫猫一手提起泰迪熊的腿,一手用鬃毛发刷抽打它的屁股的样子。嘤,这是萌的极致,萌的巅峰,萌的无可超越。
 
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的第二次见面,是塞巴斯蒂安直接吐在了查尔斯的窗台上。尽管是这样放肆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小说里的查尔斯还是觉得“塞巴斯蒂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选择了一扇开着的窗户,这样做带有一种疯狂和可爱的有条不紊的风度”。这是什么样的情怀,这是忠犬攻的情怀,这是痴汉的情怀。为什么导演你最后又把查尔斯给弄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渣攻呢?昂?昂?人性呢?!尊重原著的精髓在哪里呢?
 
有人会诟病小本的塞巴斯蒂安太过女性化(甚至娘娘腔),不如1981年版的电视剧里AA演的童真,像个真正的孩子气小少爷。这可真的是太冤,原著里明确的给塞巴斯蒂安一句定性般的描述,“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女性美直接被点了出来,在小说里他最后一次登场于摩洛哥的时候,那个德国人很明显就是他的男友(尽管查尔斯在塞的哥哥面前矢口否认了),他的同性恋倾向呼之欲出,只差没点明。加之他是一直处于被母亲掌控的小儿子,脆弱又敏感,一种柔美的气质,我觉得小本展现得恰到好处。这段对他的外貌描写,出现在查尔斯第一次赴宴的时候,他进了房间,塞巴斯蒂安在剥鸟蛋,他没有起身欢迎他,也没有向他打招呼问好之类的,而是在剥鸟蛋,对他讲的第一句话也令人摸不着头脑极了,根本就不应该是初次见面或赔礼道歉场合应该讲的开场白,他说,“我刚刚数了一下,每人五个蛋,还多两个,因此我正在吃多出的两个。今天我饿极了。昨晚我拼命喝着两种名牌酒,酩酊大醉,醉得使我觉得昨晚的一切仿佛是个梦。请别弄醒我。”
 
就像是自言自语,没头没脑的一句话。然而最后一句却又像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呓语,“请别弄醒我”。查尔斯这个渣渣最后还是弄醒了他,弄醒了一个养尊处优、敏感纤细的贵公子绮丽美妙的酣梦。
 
塞巴斯蒂安给查尔斯的第一封信多么有趣啊,“我很后悔。阿洛伊修斯要看见我被你饶恕了才会理我。因此,今天我请你吃午饭。” 还是没头没脑的,他默认了对方知道阿洛伊修斯是他的泰迪熊,默认了对方知道他的地址,他是何方神圣。他就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被全家人保护得太完好,又觉得束缚禁锢极了,和安东尼这类放浪形骸的公子们混迹在一起。然而小说里写,当他认识查尔斯之后,他就再也不怎么理其他的朋友了。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我心里难受起来,塞巴斯蒂安一定以为自己是找到了真正对的人,才会放弃了其他那些泛泛之交,然而其实对他来说,查尔斯并不是对的人。
 
查尔斯在赴宴前听到心里有一种声音让他不要去,显然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查尔斯会发现,就因为一次赴宴,他终身都被塞巴斯蒂安身后的庄园牵引控制。其实塞巴斯蒂安何尝不会后悔这一次见面。他们两个都有点一见彼此误终身的意思。
 
电影里唯一一处改编是特别好的是查尔斯去摩洛哥见塞巴斯蒂安,后者已经疾病缠身,落魄如此,然而还是不忘缓缓转过头,对他此生最爱的人说一句忠告,“Run,run far away。” 那时候,人生无法摆脱的诡谲飘渺的宿命感油然而生,每个人明明都是自由的,但是却又受到无形的羁绊,就像小说里那个关于风筝的隐喻。
 
小本真是瘦,瘦出了风格,瘦出了气质。每次他坐在浴缸里,下棋也好,抽烟也好,什么也不做就是红着眼圈颓唐地摇摇晃晃地从里面站起来也好,就是好看,就是优雅,就是萌。看见他和查尔斯在黄昏的草坪上,查尔斯坐着画画,他就这么斜斜地靠在他身边,一个漂亮的侧影,那个时候才真的叫“岁月静好”。在夕阳台阶下,他吻了查尔斯一下,随即收回,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不敢侧视旁边的人,举着酒杯的手有点僵,他低头,抿嘴,微笑,整个动作就像一帧优美的舞蹈动作。那时候多么美好,一想到查尔斯之后就渣化,就想冲进电影里给他一千六百八十多个大嘴巴。
 
在威尼斯,他穿着喧嚣豪华的锦服,最后落寞归去,在查尔斯还试图解释的时候,他湮没在黑暗中的脸转过来,侧脸隐隐约约的,失望与悲怆淅淅沥沥地从他眼神里流淌出来。他用一根手指轻轻地盖住了查尔斯的嘴唇,然后用一种我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欲说还休的眼神最后充满爱意与恨意地看了查尔斯一眼,黯然离开。一个简单的场景,被小本演出了百转愁肠出来,那一场戏里他眼睛里分明有雾,这还不算厉害——人们能辨别出是一种悲伤的雾气,那才叫厉害。
 
总之我真的爱死小本了。尽管这不是他演技最爆发的电影,但是通过这部片子爱上他也太容易了吧。尤其是看幕后花絮和接受访问,他自带猫耳的发型,他迷迷糊糊的回答,他一脸没睡醒的傲娇表情,他热得用手扇了扇风的动作——啊,此时我的节操已经溺死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请不要打捞了!
 

 
 
 

 4 ) 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塞巴斯出现的时候,脑子里面只闪过一个词叫glass。
他真的是很像,笑起来也带着非常容易断裂的表情。

我想起一首歌叫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歌词里有一句叫,空留自作的多情余恨

这部剧让人失望的地方就是,查理真的一点都不爱塞巴斯。
甚至一点都不懂得塞巴斯的爱。
他像个象牙的雕塑,只有暖黄的微笑,却没有任何反应。自认高贵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懂。

这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旁观者都看得灰心难过。

塞巴斯,在没有爱上查理之前是多么的耀眼美丽,潇洒不羁。
爱上查理之后,你就看着他的光泽,在他身上一点点得褪尽。

直到油尽灯枯,直到凋零成秋天枯黄的叶子。折断的时候发出千篇一律的清脆声响。
查理去找他的时候,他眼里全是认命和放弃。

刚开始我确实没有非常喜欢他,我不喜欢他一脸吃不了苦的任性轻浮。
直到他在威尼斯,被现实打了耳光。他穿得再喧嚣华丽但是表情沉默,他选择放弃,选择独自吞下这后果。这后果他根本难以承担。他曾得到过虚假的幸福,为此他付出真实惨重的代价。

塞巴斯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但谁来拥抱你的天真。



————————————————————————————
我本来不晓得这片啥内容,看海报也没什么兴趣,是冲着马修古迪去补的。
他演的非常好,毁我塞巴斯毁得一点自觉都没有,好感全灭。


——————————2013年12月重刷———————————

其中有一段,马修和塞巴斯妈妈相互指责的部分:“你才是他喝酒的原因,我不过是想给他一点自由。”
“你只是希望他喜欢你。你竭尽全力得讨别人的喜欢。”

这两句我觉得都对。

 5 ) 故园犹在,人面何处——《故园风雨后》两版对比

《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改编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的命运浮沉。1981版的11集迷你剧集当年风靡英伦,佳评如潮;2008年,英国BBC等几家公司合作,又将它重新搬上大银幕。
  
  600多分钟的电视剧变为2小时的电影,剧情必然有大刀阔斧的修改,不过虽有思想准备在前,电影版的某些关键性改动还是令我相当无语。
  电视剧版中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大概是全篇最美丽最吸引人的段落了。美就美在暧昧不清,似是而非,捉摸不透。电影版正好生逢耽美盛世,于是同性暧昧顺势发扬光大为彻头彻尾的BL。更不惜添加一幕同性之吻,将男男暧昧一语道明,落到实处。
  
  不过最让我难以接受的还是对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朱莉娅的感情故事的颠覆性改动——原本前后两段式的渐进发展,变成了同步进行的查尔斯与兄妹二人的三角恋?!查尔斯与朱莉娅十年的沧桑演变,竟然成了初相逢时就眉来眼去的情苗深种。而三人在威尼斯的狂欢夜,塞巴斯蒂安目睹查尔斯与朱莉娅亲吻一幕,基本可用狗血淋漓来形容了……
  
  当然电影版绝不是一无是处。故事中涉及了大量的天主教相关内容,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电视剧看起来多少有些困惑。电影改动虽多,但还是保留了原片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主线,而且如同一本名著的缩写梗概本一样,你不能指望通过它就一窥全貌、理解深意,但它的确更为简洁明朗、通俗易懂;再加上有青春养眼的帅哥美女,有富丽堂皇的庄园风光,美仑美奂,更为顺应当今流行风尚。
  
  电影版《故园风雨后》仿佛古迹重修,光鲜亮丽,可一睹风采,却无从怀旧。
  这样的电影好处在于它也许可以团结大多数可以团结的群众,将曲高和寡的宗教、人性纠结,变为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命运悲剧;它的坏处在于恐难免间离知己,那些原著、原剧的粉丝必然会心有不甘地出来挑鼻子挑眼,感叹好好一部时代悲剧就这样被庸俗化。
  
  我倒是建议二者都没有看过的朋友,如果有兴趣,不妨先去看电影版,白纸一张,也许会得到更多简单的乐趣;如果有心深入体味,不妨再去看电视剧、读原著,恐怕会发现其中意境更有一番天地。
  
  下面来对比一下两版中的主要人物及演员:
  
  
  查尔斯·赖德Charles Ryder
  1981版: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2008版: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查尔斯是本片的主角,这个故事的见证人、叙说者,也深深卷入了这个家族的命运。看电视剧时就觉得查尔斯这人很难完全看透,隐忍淡漠,鲜见波澜,虽然故事由他之口说出,却总觉得最多的潜台词恰恰藏于这个人物之中。
  杰瑞米·艾恩斯扮演此角色时,已经年过三十,还是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不过他也正是凭此片开始走红。这个角色就带有他经典的失落气质,他日后扮演的多数角色也都会流露出那种若隐若现的精神失落感,无论外表如何风光,在灵魂深处始终是一个痛苦而静默的落寞者。
  查尔斯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凉薄无情,电影版里拜三角恋的设置所赐,更加让人觉得是个瞻前顾后,有渔利之嫌的角色。马修·古迪颇具杰瑞米·艾恩斯当年的优雅挺拔之感,只是气质过于温柔敦厚了些,缺了那么点韵味。
  
  朱莉娅·弗莱特Julia Flyte
  1981版:戴安娜·奎克Diana Quick
  2008版: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无论是哪一版,朱莉娅在我看来都是个不讨喜的角色。说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许夸张了些,但现实冷静的反抗的确同样命运不济,只不过她难以引发我对塞巴斯蒂安的那种同情。
  两版演员初看颇有些相像,轮廓分明,气质干练,不过细看来,新版的海莉·阿特维尔样子更为甜美,气势却过于直露,欠缺戴安娜·奎克那股有点冷冰冰的高傲劲。
  写到这正好想起片中查尔斯与朱莉娅的所谓激情戏。
  原著里只一句:“仿佛占有她的纤细腰身的转让契约已经拟定并且盖了章。我作为一笔财产的完全保有者而正在把它记入我的第一笔账目中,这笔财产我要从容地享用和开发。”
  电视剧里视觉展现了一番,被董桥评为:“电视连续剧把这段小说拍成抵死缠绵的镜头,香港电检处把它剪掉了。”
  董先生如今要是看了电影里恣肆汪洋、激情四射的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马奇曼侯爵夫人Lady Marchmain
  1981版: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2008版: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对比两版的多款海报就会发现,电影版与电视剧版的最大差别不是二人行变成了三人行,而是艾玛·汤普森的身影无处不在。当然,她算得上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知名度的演员,由此就担负起影片明星卖点的重任。
  马奇曼侯爵夫人是故事里的重要一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位笃信天主教的女人的阴影中。旧版的克莱尔·布鲁姆风度高贵,乍看温和亲善,实则冷若冰霜,那种控制儿女的强势阴影逐渐显现。而艾玛·汤普森的戏份倒不算多,但气场则更为强大,甫一出场,咄咄逼人的气质弥漫在画面的每个角落,不过也许是顺应新版改编,她也比旧版人物流露出更多人情的味道。
  
  马奇曼侯爵Lord Marchmain
  1981版: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2008版: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
  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略显沉闷压抑,马奇曼侯爵的重归故里算是一个亮点,让后半部分多了不少看点和玩味之处。劳伦斯·奥利弗的精彩表现让他获得了当年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新版电影里的演员迈克尔·刚本也是老戏骨了,不过受篇幅所限,这个角色多少有些稍纵即逝的遗憾。
  
  塞巴斯蒂安·弗莱特Sebastian Flyte
  1981版:安东尼·安德鲁斯 Anthony Andrews
  2008版: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我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塞巴斯蒂安放在最后来写。
  “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原著里查尔斯这样形容塞巴斯蒂安的美。
  虽然以今日的名声,安东尼·安德鲁斯也许比不上杰瑞米·艾恩斯,不过出演此片时他已经是名满英伦的当红小生。而且据说两人是自愿互换角色,不然我还真有点难以想象杰瑞米·艾恩斯演塞巴斯蒂安会是什么样子。
  安东尼·安德鲁斯眉目顾盼生辉,步态摇曳多姿,当真演出了塞巴斯蒂安魔法师般的魅力。特别是他的肢体语言,晃悠的步伐,妖娆的腰身,透露出的那种骄傲、任性、可爱非笔墨所能形容,光看图片也很难体会,但我想所谓风情万种,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流露,断然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让你不自觉的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可以获得人们的爱,这是永远伴随他的东西”。
  直到这次看《故园风雨后》,我才真正知道安东尼·安德鲁斯的名字,但人早前就熟悉,因为多年前在电视里他的身影并不鲜见。看过他和简·西摩尔演的《爱情与王位》,他就是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早几年央视放的《大卫·科波菲尔》里,他扮演可恶的Murdstone。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二战系列剧,他演的男主角是一位拆弹军官。这剧现在译作《拆弹组》,当年电视上放肯定不叫这名字,只是我完全想不起那时的名字了。
  安德鲁斯这张面孔,反正于我是断不会用英俊、美丽之类的词来形容的。不过这张脸却混合了奇妙的魅力,既可以如《拆弹组》中那般的刚毅深邃,也可以如《故园风雨后》里这样的媚眼如丝。结果一路看下来,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定他是位英伦美男,这实在是魅力、气质、演技等诸多因素的完美融合吧。
  塞巴斯蒂安大约是两版里差别最大的角色。本·威士肖黑发深肤,与安东尼·安德鲁斯的金发雪肤,截然两样。电影明确将塞巴斯蒂安定位于gay,举手投足间不免有点娘,连带着泰迪熊也如同本·威士肖的身材一般瘦小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那种活在童年时代的纯真感的流失。本·威士肖略显阴郁的形象也许更符合如今的审美吧,不过我依旧觉得安德鲁斯的塞巴斯蒂安才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我觉得自己看《故园风雨后》,更多看的是那种气质,那种氛围,那种盛极而衰的繁华落尽,那种无力回天的物是人非,那种旧日英帝国高贵矜持的风骨与日后颓败寥落的慨叹。
  所以,最后全部用来怀旧吧……







  
  (本文完整图文版见:http://www.mtime.com/my/176879/blog/1676085/

 6 ) 关于contra mundum——影版的错放和剧版的深情

一星给配乐画面,一星给小本的颜。

其实电影版里的一个细节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就是那句重要的、在原著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标题中都出现了两次的“Sebastian contra mundum ”在电影里被错放了位置,甚至被大大亵渎了。

在David Cliffe 给BR原著写的注解里,对这句拉丁语是这么解释的,“ With 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 (Latin); an expression of profound loyalty ”,而这种“profound loyalty ”在之前许多波折之后简直让我忍不住眼泪。

BR唯一的中译版里,这句话被译成“不合世俗的塞巴斯蒂安”,我看过的另一种翻译是“塞巴斯蒂安挑战世界”,但不论哪一种,都漏掉了那个“with”,更淡去了那种让人痛心的“profound loyalty "。而这句话其实是Charles 夹在Sebastian 和他家庭之间以来,几经Lady Marchmain拉拢,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句对Seb绝对忠诚的承诺——“和你一起,对抗世界”。

在Charles对Seb讲的那许多隐秘晦涩而无声的情话里,这句无疑是分量极重又掷地有声的,而不论是在原著里,或是在TV剧中,Charles从未违背过这句承诺,甚至在我看来,他后来同Julia在一起,也是对这个承诺的一种扭曲的维系。TV剧里Charles说出这句承诺后,轻蔑地将Lady Marchmain赠给他的小册子往桌上一扔,而一旁的Seb则露出了一种“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的近乎得意与骄傲的表情,然后他就要酒喝,Charles也不拦。而电影却把这句如此重要的表白放在了Charles和Seb第一次造访白庄归来的途中,甚至让Seb自己说出这句话,前面还接着一句“you have me”,而Charles之后跟着重复了一遍“contra mundum”,用的是一种戏谑调笑的语气,加之后来他对Seb的辜负,简直让这句忠心耿耿的情话完全变成了凉薄的笑话。如果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拍什么三角恋搞噱头,那只能说影片的制作方完全误读了原著最根深蒂固的情深与无奈。

ps:我非常喜欢小本,但喜欢不代表无脑吹,也许在这一版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电影里,小本演一个受尽辜负的少爷是合适的,但却并非是一个盛极而衰的少爷,而是一个落魄已久、无法骄傲、只剩敏感易碎的少爷——像那个小了一号的Aloysius、仅仅一抔的草莓和区区一束用来道歉的水仙。

忍不住去想如果AA的Seb出现在电影里,那他大概带着自己那种无顾绘画与教堂,而寻找花香与蝴蝶的半梦半醒的眼神,早在他们第一次午餐会时——当时Charles在长桌另一头大谈绘画较之相片更有情——Seb早就把他囫囵和教堂之流归为一类,弃之不顾了,哪还有给他辜负自己的机会。

总之说对我而言,小本“演过”Seb,而AA“就是”Seb。

 短评

落日余晖中旖旎的英国贵族生活画卷,美丽又哀愁的OLD COLOR,维多利来时代由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谱写的“美丽曲线”。真真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6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不是太理解,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1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对我口味的闷闷的英伦片,虽然MG在电影里乏善可陈,不过对于我这花痴货来说看了这张帅脸足足两个小时已经足够了,Ben的表演绝对值得一看并加颗星,亲吻之后娇羞的抿嘴唇的动作萌到爆表,娇弱,纤细,敏感。

15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再一次证明,爱上双性恋男纸的永远木偶好结果,各种原因下他选择滴永远是S滴妹妹or表姐or等等一系列,而S只能毫无办法的站在他身后看着他们接吻,在阴暗冰冷的窗下,一个人独醉,C穿着笔挺军装重游故地,心里挂念的是谁,不是S太执着,而是C要的太多,S给不起

16分钟前
  • 懒羊羊的蛋糕
  • 推荐

英国名著电影有三宝:庄园、虐恋、帅基佬。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说完了。

21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究竟是要得太少,还是太多,是太自私,还是太无私?被取走的,正是你无法给予的。(“如果能一直这样多好,永远是夏天。”本·卫肖满足了我所有关于忧郁而享乐的贵族少年的想象。)

23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Charlez步出教堂的那個鏡頭,也是在很有意思的。他猶豫熄滅教堂的蠟燭但最終沒有熄滅,也許是他對Sebastian和Julia的感情!(慶幸的是,他第一個想起的是遠在土耳其的Sebastian,接著才是門縫中瞥見的Juliet)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最喜欢二十岁不到的你们坐在阶前喝酒 说这瓶是脖颈的珍珠链 那杯是最后一只独角兽 还有你手里的剔透晶莹 是夏日的绿底白花看不够 要得太多大概说得含蓄 不过谁说这不是爱情

28分钟前
  • 零点七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不要痴望等着谁来救你,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救谁。

32分钟前
  • 苏不西
  • 推荐

不管它探讨宗教还是人生,但是最能让我感到心有戚戚的是萨巴斯蒂安的感受,那个夏天再也回不来了……

34分钟前
  • vritti
  • 推荐

世界第一直男靠艺术气质搞定贵族小gay最后只为自己功成名就的故事。(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啊……)

37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哀而不伤,细腻隽永

42分钟前
  • Asuraa
  • 力荐

喜欢Sebastian,觉得他和所有人都不同,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是世俗模式下的人,他们要的都是世俗模式下的情感,追求,成功等等。唯有他是任性的按照自己的内心而活的。

44分钟前
  • 紫漠
  • 力荐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憎恨男女之情

4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布莱兹赫德庄园是一个美丽却又让人感到窒息的地方。有的人使劲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有的人却慢慢的失去了挣脱的勇气;有人闯入进来,却最终一无所得。只有庄园依旧那般清冷肃穆。本·威士肖演绎出来的Sebastian柔弱、病态、阴郁,放纵中流露出一丝纯洁与孩子气……这些都深深打动我。

50分钟前
  • Q。
  • 推荐

非常讨厌电影版,哪怕里面有再多喜欢的演员都一样。电视剧用了11集才把这本小说的精气神完整地展现出来,每个角色都很复杂,而电影版似乎只抓住了其中最商业的部分,并且把原作刻意模糊化的同性情愫给推到了最前面。本猫和马修的无脑粉太多可能也是我反感这一版的原因。

5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较差

冗長而堅硬的故事。總是有血淋淋的事實。喜歡這電影。

56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力荐

BenWhishaw销魂死

57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小Ben太让人心疼了……Matthew那个古典范儿加英音一如既往杀必死!

59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