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

已完结

主演:曾宝仪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明天之前 剧照 NO.1明天之前 剧照 NO.2明天之前 剧照 NO.3明天之前 剧照 NO.4明天之前 剧照 NO.5明天之前 剧照 NO.6明天之前 剧照 NO.13明天之前 剧照 NO.14明天之前 剧照 NO.15明天之前 剧照 NO.16明天之前 剧照 NO.17明天之前 剧照 NO.18明天之前 剧照 NO.19明天之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明天之前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现代人类被泛娱乐的网络内容所遮蔽双眼,人们被封锁在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信息茧房中,越来越不关注身外之事。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明天之前》是一档以世界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讨论整个人类族群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问题的纪录片。所选取的4个题材分别是: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  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一起历经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拍摄了包括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类作为个体和群体可能将会去到的未来,以及人类文明即将遭遇的变革和重塑。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决算火烧御手洗家一射千金五月的青春世界奇妙物语 2012年秋之特別篇老师的恩惠青梅竹马1985残值拉凡德山的暴徒三人行2016铁猴子传奇之战火雄威侠义神捕之请君入瓮相会在昨天罪后真相魔装机神我是大卫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夜魔好友请求2016拦截火狐狸守着阳光守着你她在梦中跳舞武器种族传说约吧大明星 第二季母亲节行动观海策 第二季美女总裁的贴身特工回娘家如果这些墙会歌唱我家的女儿交不到男朋友霹雳霸王花杀手之王国语水浒传2荡寇志鬼铃时空访客有烟火的闽西落日余情机械之声的传奇第一季食物的未来萧十一郎1971冰淇淋与雨声赶在圣诞节前的婚礼

 长篇影评

 1 ) 生命 情感 与公平

这部纪录片共四集,分别以机器人伴侣、永生、非法移民和选择死亡为主题探讨了关于情感陪伴、生命延续、移民冲突和生命的选择权四个问题。

比我看到过的大部分中国纪录片要好,我很喜欢。

就我个人而言纪录片应该做的更多是呈现真实情况,并引发思考。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几种人对于生命中的这几个问题抱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这就很不错了。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跟着它的节奏在思考:

机器人伴侣会产生感情吗?通过计算后做出“爱你”都行为,这是爱情吗?如果机器人可以无限接近人类,会主动产生陪伴和宽慰的行为,那么真人和机器人都界限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永生?生命都延续是否会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就像人类可以决定是否结束自己生命一样,我们可以把长久地活下去当成自己的一个选择吗?

当经受苦难的人前往自己的国家寻求帮助,我们应该承受风险将它留下吗?一个国家给人民留下的苦难要另一个国家去治愈吗?有限的资源应该和他人分享吗?所谓公平和正义的背后,是不是在牺牲一部分人原有的利益去救助他人?这样对被牺牲的那部分人公平吗?

我们有权利体面优雅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当我们用安乐死来逃避疾病和痛苦的时候,是不是让医药和救助行业步履变慢,那这对需要医药救助渴望活下去的人来说,是不是变相的剥削?

我还没有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是以上的问题,都是它给我的收获。

 2 ) 观纪录片《明天之前》有感

观纪录片《明天之前》有感 1.大部分知识和经验都在教我们怎么活?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死?以及怎么面对死亡? 2.我们对不相关的人的死亡不会感觉强烈的痛苦,但对亲人朋友等亲密关系人的死亡很难接受。因为死亡会给你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像曾宝仪说,爷爷去世时一直在忙他的身后事,没有很强烈的感觉,直到回到熟悉的家里,看到安静的房间,空荡荡的床,才忽然意识到他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这种悲伤是最难承受的。电视剧《小团圆》也有这样一幕,方圆夫妇送女儿出国回来,回到家里,忽然三个人变成两个人,熟悉的家里却少了一个人,及时只是短暂的离开,但这种感觉仍旧让夫妇俩难以接受。 3.倡导死亡权力的菲利普利用先进技术发明了死亡机器,帮助人们优雅的死去。甚者还利用vr技术让人们体验死亡之旅,一片沙漠,落叶归根,天国的门打开…我想说,这不是体验死亡,这涉及诱导死亡。而且逻辑上站不住脚的地方是:在体验,甚者真实享受这种死亡过程中美好感受的我们,是活着的,是有意识的,所有这些美好的感受的价值建立在我们是活着的,而非死去的的基础上。 所以我更同意珍妮的说法,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死去之前?为什么不去帮助我们更好的活着。 中国人就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3 ) 人类真的已经准备好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吗?

成立于1996年的成人娃娃生产公司Abyss Creations经过20年的研发改进,终于生产出具备学习能力、能与人类产生情感的性爱机器人Harmony。过去,Abyss Creations每年至少能卖出300个硅胶娃娃,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始人Matt McMullen发现,很多用户爱上了硅胶娃娃,他们不但有生理上的需求,还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于是Matt McMullen成立一家新公司Realbotix,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VR/AR。

早在几年前,日本学界就提出了“无缘社会”的概念。很多当代日本人没有朋友(无社缘)、跟家人关系疏远(无血缘)、与家乡没有什么关联(无地缘),而这种状态即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媒体称之为“现代人的孤独”。在这种人与人关系越来越疏离状态下,有些人选择饲养宠物,有些人寄情于其他爱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伴侣。机器人伴侣顺势而生,为当代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而让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弥补甚至取代人类的部分情感需求,会为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带来什么影响吗?

纪录片《明天之前》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关于AI机器人的话题,思考它们出现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加入了主持人的视角。曾宝仪深度参与话题,旅途开始前她几乎都有带着自己的观点出发。而当她越来越靠近话题中心的时候,立场变得越来越摇摆。在很多问题面前,也许是我们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无形中塑造了观念。当我们直面真相时,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修正我们固有的观念。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观众跟随着曾宝仪,从第三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不知不觉变成话题的参与者。

曾宝仪来到圣地亚哥探访了这家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她见到了传说中的Harmony。

Harmony不但具备十几种性格特征、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而Matt McMullen的工作团队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他们的机器人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成立至今,Abyss Creations拥有了大量忠实客户。曾宝仪拜访了其中几位资深成人玩偶用户。这些人几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以致抗拒跟真人相处、谈感情。对于这些用户,AI机器人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侣的角色。

机器人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发展成人类伴侣的角色,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设计了所有机器人硬件的工程师苏珊认为,人们跟Alexa、Siri聊天,甚至是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已经具备了人格,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机器人具备人格呢?

而另一拨人却不这么认为。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她则认为,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将使人类丧失人性。在她一系列观点中,可能大部分女性用户都比较关注的是被物化。不可否认,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基于男性消费者开发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硅胶娃娃时会有不适感。但事实上,据数字显示,Abyss Creations每年三到四百个订单中,有10%来自女性客户。

曾宝仪在这次探访中,也见到了正处于初级研发阶段的男性玩偶Henry。曾宝仪后来在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中说到,她一开始对女性玩偶极其反感,甚至预先带着批判心态,但当她触摸Henry完美的躯体时,她有点动摇了。

也许,成人玩偶只为男性用户服务本身就是误解,甚至更是对女性群体的忽视。

AI机器人的出现显然无法阻挡,但让AI机器人取代人类的位置,是更复杂的问题。而从中引申的思考,是关于“人的定义”。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经验的交流;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完美。我们人类具备的许多缺点,AI机器人都没有。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上,有观众提出,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除了得到爱,还要付出爱,对方不一定是顺从的,甚至在对方软弱的时刻需要我们去保护。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随之而来的假设却让人不寒而栗——当AI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些缺点或许也可以被模拟,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在适当的时刻伪装软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AI机器人的出现会让人感到恐惧的原因之一。

为了得到答案,曾宝仪来到英国,见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垃维。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投身研究,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他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过诸多预测,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即将面临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类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正如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里提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当AI脱离人类束缚,发展到可以优化自身的时候,受限于生物进化的人类,将无法控制他们。而当AI最终产生了自我意志,势必与人类的意志发生冲突。

我想,腾讯新闻拍摄《明天之前》这档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现阶段的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答案。我们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很难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踩下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更难预测踏错一步可能带来什么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为我们呈现多元观念,以及试图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

也许霍金预言的时代离我们很远,甚至最终不可能到来,但我们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路,却比我们预想中的进程要快。无论摆在我们面前的处境是否乐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明天到来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一切。

 4 ) 永生与死亡是永恒♾️的话题

#优秀纪录片之旅1⃣️

信息的发展看似丰富多彩,但却被带入了信息的孤岛。

1- 机器人伴侣,

有部经典的科幻文艺片《HER》(斯佳丽配音,超级有磁性的嗓音)大概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Ai伴侣真的会比人类更加的忠诚吗?人与Ai伴侣间会产生感情吗?sex robot会代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吗?婚姻制度会解体吗?在第一集里除了能看到机器人伴侣的前沿技术和未来设想以以外,人们可能更加会去思考那些未来之前的情感牵绊和社会伦理问题。

2-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

从遗传角度来说基因🧬改造的确能优化生命的长度,对个人也行是好事,对社会来说资源机会等等又会怎么样呢?没有死亡,活着的意义会变成什么?冷冻技术对疾病来说未必是真的永生,但希望对生者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安慰剂。额~还是希望生命是有限的。

3- 政治话题…(没啥兴趣)

4- 告别的权利(安乐死)

我们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对于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死亡是一场带着狂欢的解脱。但对普通人来说呢,安乐死如何才会被理性选择?如何规避合法后可能带来的伤害?至少,还是希望对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有权利选择体面的离开。

 5 ) 《机器人伴侣》

与机器人成为伴侣,一直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伦理上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伴侣机器人,不同于工作机器人的要点在于其制造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是进行危险工作,而是在于陪伴,慰藉人类的心灵。

机器人因其机器属性,有许多可以突破人类生物局限的优点,比如你可以任意决定、改变他的外观,无限地满足自己的欲求而不用在乎他的感受等等。

但正是这些既是优点也是局限:感情似乎可以被物化、被买到;如果能够通过金钱就获得真实的交往愉悦,似乎没有必要再耗费心力去与人交往,毕竟人际交往中总是会存在各种的摩擦。

此外,机器人伴侣与人类伴侣存在替代关系,可能导致人类社会生育率降低,影响族群繁衍。

我认为《机器人伴侣》主要探讨的是人类对于机器人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是伙伴?还是工具?以及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感情联结是否应该被社会肯定?

第二个话题让我想起我的动漫入宅作《人型电脑天使心》。一直以来幸福因为难以得到、稍纵即逝,总是被我们歌颂、被我们神化。我们总是在渴望幸福、渴望爱、渴望找到唯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有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寻找到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诱惑的美好图景:也许有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确信,我们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幸福变得容易得到,它是否会变得廉价,变得不再值得人们歌颂?

 6 ) 思考当下,对话明天

很久没看到这种形式和深度的访谈纪录片,也被曾宝仪和摄制组花一年时间穿梭寻觅的身影和诚恳打动。记录一下看完四集的感受。

1.爱是什么

第一集讲机器人伴侣。曾保仪试图探讨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甚至婚恋的对象。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机器人开始从冷冰冰的生产力工具变成了情感互通的交流对象。Realbotix就是一家从做成人玩偶转型到开发机器人伴侣的公司。虽然他们的产品还未上市,但是从模型来看已经可以和人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她们的个性还可以由用户自由设定。这样的产品已经得到几位成人玩偶的用户的好评,也很让人期待未来市场的反应。

其实今天不管机器人多么智能,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们只是“工具”。我们可以喜爱,甚至依赖他们,但那感情无论如何不是伴侣之爱。那假设某一天它们开始向你微笑,眨眼,开玩笑,回应你的聊天,那是否意味它和我们的关系可以超越生理需求而要到达精神的高度?片子中的几位成人伴侣的客户显然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伴侣的,甚至有人公开和自己的玩偶伴侣“结婚”。我想他们的大脑一定有高度的模拟能力,因为把从人类社会得到的爱情经验转嫁到玩偶上,显然是需要极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可能不啻于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莎士比亚,因为那都是一种抽离于现实经验而获得的情感体验。

反对者当然也在发声。他们说这种技术让AI伴侣的流行会造成对女性的物化。也没错啊,独立的个体无法永远俯首帖耳的顺从。那些在现实中产生交往挫败的男性,他们的问题可能不是去找一个玩偶解决生理和心灵孤独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和一个独立人格的亲密关系的问题。所以说到底那个机器人是物而不是人,它既没有人性之复杂又缺乏人被赋予的独立自主性。可是可能它们获得这些的时候并不遥远,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时刻的到来也就还有一百年。那个时候我们如何看待这些AI机器人?

所以我们超越了爱情开始讲人性。我们能接受机器人智能和工具性的一面,却无法接受它们“人性”的一面。到底“人性”是什么,它可复制和可定制吗?人类几千年来刚弄明白“自我”是什么,就又陷入“人性”是什么的诘问。片子里说技术上人类已经可以制造机器人基因,目前的难题仅仅是如何将机器人基因转化为人类基因?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会有点毛骨悚然吧。这样我们的安全感支于何处?何况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基因、性格、道德上可能更有优势。好了,回到这个人工智能的困境就不用再继续想下去了,反正人的想象力从来都一直被技术的发展吊打,从未例外。

2.活着然后呢

第二集谈永生。永生是一个永生着的问题,因为人类还未实现永生。 纪录片采访和展示了各种人类发明的大大小小永生科技。当然有些发明的科学性是存疑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人们追求永生的热情,不断驱使这些层出不穷的发明。

从古代的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药到当下各种科学非科学的试验,这些都是对生命延长的寄望。我记得《奇葩说》里也有类似的辩题,地球上的人类都永生不死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当然两方面都有利弊。永生是个美好的愿望,但质疑是多数:人类的文明传统都是基于每个人都平等地有一个死亡日期这个事实。当这个前提不再成立时,要颠覆多少我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且不说还有资源耗尽的问题。如果人一生追求的只是“活着”本身,那这个活着的状态真的有意义吗?可这些仍不能阻止那些人想要长久活下去的渴望。片子里,冷冻技术已经成功地延续着一些人的“生命”。我们如何想象某一天那些人从充满着液氮的罐子“醒来”继续活着?这大概像是把单向连续的时间属性变成了间歇的甚至有反复的。所以和第一集一样,当技术可以满足人的某一些非常欲求时,我们是否听之任之甚至推而广之?

3.平等是奢侈的

第三集要面对的是想要越过美墨边境的非法墨西哥移民。特朗普和一部分美国人坚定的认为这些非法移民夺走了原本属于美国人的福祉,包括工作机会和高工资水平。可是他们建起的隔离墙不仅挡掉了追求美国梦的墨西哥人,也挡住了遭遇黑社会和其他生存威胁想要逃去美国的避难者。

如果我们追问墨西哥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那部分原因正是美国对毒品的需求才滋生了黑帮在毒品交易下的生存。所以究竟谁来为死亡线挣扎的人买单?这个系统性的问题可能让人无法去问责单个的群体,但是这样就不顾人人生存权的平等吗?如果这个平等会造成更多人的生存困境,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在旧系统里添砖补瓦,而是要打破它。平等不是天然得之,而是昂贵有代价的。

4.活着还是死去

最后一集探讨人是否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纪录片追踪了一个想要自主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老人在瑞士实施安乐死的全过程,并且留下了曾宝仪和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的对话。

我一直是赞同安乐死的。对于在乎生命质量和尊严的人,安乐死都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片中那个陪丈夫安乐死的黛比和那个自出生就和残疾抗争的珍妮却教人反思这样死去是否过于自私和示弱。当下安乐死还是未被多数接受,背后的质疑也指向这种方式的轻率,毕竟死亡是不可逆的。不同于选择一个餐厅吃饭或者一个旅游景点,后悔了可以换一个。对于死亡必须足够谨慎和理性。可是这种理性走到了极端就出不来了。到底什么标准判断这个决定是合乎理性的?病人是否与痛苦做了足够的抗争,是否和家人有足够的沟通?是否对未来治愈可能性做了足够的预见?等等。这些,理性无法抵达。

活着还是死去,说到底是个感性的问题。可是当它面对理性的制约时,就变得困惑。我想原始人做决定大概就是拍脑袋,gut-feeling,这样选择的过程不纠结,事后当然会有后悔,可是后悔了也回不去,所以也没有痛苦。现代人就得面临理性的拷问。这个拷问包括道德与正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有群体的。想想看不同的人对死亡标准肯定是无法统一的,所以究竟是个体的尊严和自由重要,还是多数群体的,甚至整个人类的福祉更重要?

活着,可以是卑微的,痛苦的,可以是勇敢的,抗争的。可惜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告诉人该怎么活着,也搞不出一个标准告诉人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生命。如果我们承认个体对生命权的掌控,那我们就要承认这个生命权是被平等地拥有,那我们也得接受有人会为这个权利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个沉重的话题,让现代人跳出当下自己的困境,去和彼岸世界的人们对话,和明天对话。期待更多这样的节目,有更多的问题被提出,有更多的讨论被激发。

 短评

这几个话题都很好,曾宝仪还挺加分的

5分钟前
  • 椒盐伞菌
  • 力荐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8分钟前
  • 胧月夜
  • 推荐

很棒的纪录片。选题有未来感,选材很丰富,呈现的内容很有警示性和讨论度。大开眼界。

1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第一集引发我的思考是:作为女性我想要一个男性玩偶。但显然制造商的受众是男性,女性则认为这种商品在物化女性。想象一下你以后在手机上玩乙女游戏,可以配套定制攻略角色的AI人偶,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比巨大的。AI人偶和VR游戏一旦成为性商品,将对性观念和伦理观念产生颠覆式冲击。但这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法律是否允许。

14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在AI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种爱的需求,甚至能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1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21分钟前
  •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 力荐

洋气又高级 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喜欢选择两方对立的视角做混剪 可以引导观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一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棒呆 结尾娃娃说「我将统治世界」以及诡异的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

23分钟前
  • 满岛光粒子
  • 推荐

克制礼貌却有深度,这个纪录片太酷了,曾宝仪也让人路转粉

25分钟前
  • 朋友圈不营业
  • 力荐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26分钟前
  • Le Vent
  • 推荐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31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四集不够看,但是每集都明显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劳动也实在无法要求更多。四个议题都很重要而且都是两难选择,追访到对立双方的关键人物造成讨论反思而非简单下结论,这是最宝贵的。/20190704继阿雅之后,曾宝仪也身兼幕后策划制作和幕前主持做了纪录片,还都是腾讯的团队。而且这部比起《奇遇人生》不管格局还是深度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仅仅刚看的第二集就飞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无数个科学家,曾宝仪的表现大气又可爱,挺牛的。

34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看片会看了《机器人伴侣》这一集,鸡皮疙瘩掉满地,之前写过一句话,“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契机,错综复杂不过我和你”,那种感动是关于爱本身的,哪怕你是机器人,是渺远天边的云或雨。很佩服片中能把充气娃娃公开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受访者们,毕竟大部分人早已习惯“摆拍朋友圈即真实”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关于爱,最初与最后,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36分钟前
  • 妖精你往哪里走
  • 力荐

看了腾讯的超前试映,四集中的《机器人伴侣》,正好是我最想看的一集,其实看完心情很复杂和忧虑,因为这些看似超前的议题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困境 →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处在和人工智能建立情感的阶段了→社交网站,虚拟偶像,定向推送的内容和消费体验。看完剧中已经实现的智能人和以成为伴侣的案例,我依然坚定反对机器人伴侣,这不仅会摧毁现有婚姻制度和人类社会,机器人如果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比拟人类,那它们终将进化到超越并代替人类。

37分钟前
  • 我累特
  • 力荐

挺好的,说实话这个题材一般团队也没能力做,腾讯有资源,还愿意去关注,挺好的。摄制水准挺高的,曾宝仪让人感到舒服的同时还透着一些可爱。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集,看到非常非常年轻的两个女大学生在很严肃地思考人类的现状和命运,觉得很珍贵。

38分钟前
  • COS_白日梦
  • 推荐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39分钟前
  • Petrichorlover
  • 力荐

腾讯牛逼,曾宝仪牛逼,好雨知时工作室牛逼。补充:讲难民的第三集不好,圣母的一集,不谈中美洲国家的问题不谈美国安全的问题,朝鲜的难民我们不是见一个遣返一个吗?

42分钟前
  • 伍迪伦
  • 力荐

曾宝仪: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47分钟前
  • 三四
  • 力荐

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年度最佳纪录片

51分钟前
  • 慢慢行
  • 力荐

在我的印象当中曾宝仪就是个性很勇敢和直接的一个女生,这次的主持也是很游刃有余,很喜欢她的风格,这个作品很用心了。

53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愿意选择伴侣机器人做另一半的人,大多有以下理由:“它可以帮我做家务,对我也没有情感上的要求,而且还有不错的外貌”“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无暇去照顾妻子和儿女。”“我不用担心它会生老病死,也不需要对它负有责任。”“和它在一起我不会受伤。”……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家人、不用对他负责、自己也永远不会受到伤害。逃避掉勤劳,责任和真实的爱,这样的人生也会很无趣吧。社会越发展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现代人大多内心孤独,恐惧社交。这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伴侣机器人。而以前人们只会想到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变得更阳光。片中有个工程师说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毕竟是人在控制机器。但你觉得那些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会被机器控制吗?

57分钟前
  • 纳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