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

HD

主演:Issaka Sawadogo,阿尔班·伊万诺夫,朱迪斯·厄尔·泽恩,大卫·赛勒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沃尔特 剧照 NO.1沃尔特 剧照 NO.2沃尔特 剧照 NO.3沃尔特 剧照 NO.4沃尔特 剧照 NO.5沃尔特 剧照 NO.6沃尔特 剧照 NO.13沃尔特 剧照 NO.14沃尔特 剧照 NO.15沃尔特 剧照 NO.16沃尔特 剧照 NO.17沃尔特 剧照 NO.18沃尔特 剧照 NO.19沃尔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ake action

1. 这个电影给传统纸质户外杂志一个致敬,给行外人更多一分对行业的理解。
   在看电影时,和小伙伴们都想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等,对里面的工作人员多了一分敬意。对于我这个行外人来说,以前看这类杂志只会翻翻,赞叹一下里面照片很美,一掠而过,而很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或给多点时间体会照片的美。而看完Mitty后,才明白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来之不易精挑细选,我以后会认真地去看去读懂。

2. 改变现在平庸单调你所不满的生活也许只需一个acion
   看完后,我突然想到最近quora很火的一条问答,一个曾经的大胖子对于'What is one accomplishment you are most proud of?'。他说活了30多年,突然一天起来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个fat idiot决定改变,然后从简单的running+walking,到最后的马拉松,从xl size的衣服到m size。而这一切的改变,是因为顿时的感悟。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离开白日梦,立刻行动起来。
   一直佩服豆瓣上写影评的大牛,也羞于自己肤浅的学识不敢写东西。但,现在我觉得,改变一切,需要行动起来,无论写得好不好,这是我想的,我开心。

3. 有生之年想去挑战极限之地,看看那些只有敢于take risk才能看到的美景。
   
   电影里的歌曲和景色真的很inspiring,从greenland到iceland最后到喜马拉雅,不断地震撼心灵,也让自己反思现在几乎每天穿梭于石屎森林的生活。
   里面life杂志的座右铭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刚毕业,人生刚刚起步,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之类的对人生是不负责的。但起码,有个愿景,有个计划,一步步努力把事情完成。
   
   励志电影的好处是起码看完这几天你都觉得生活是无比美好的:P

 2 ) 敬业者的赞美诗

冲着本斯蒂勒,原本是抱着这是一部如博物馆奇妙夜般笑点满溢重度欢乐喜剧的期待进的电影院,却收获了一次秀色可餐清新宜人的轻喜剧之旅。

影片主线很明确,做着不起眼工作孤身一人经常幻想模式全开的中年老男人沃尔特米提在所任职杂志社的危急存亡之秋为寻找自己负责的封面照片底片而不远万里踏上寻找摄影师的征程,历经一系列坎坷却不失精彩的旅程终于为自己的工作圆满画上了句号,也重拾了前进的勇气,在人生中踏出了新的一步。中年危机这类题材算是好莱坞喜剧片的老梗,主人公或是通过穿越时空历险,或是返老还童走一遭,甚至遭遇不明生物卷入玄幻大事件,在九死一生千难万险后重新恢复斗志,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最终还要抱得美人归,happily ever after地在美丽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向前。本片也不例外。

先废话几句影片的整体素质。作为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片子,本斯蒂勒对男主沃尔特米提的定位和演绎可以说是本片的亮点,在这类不以夸张表演取胜的轻喜剧中把握好分寸并不容易。影片优点很多,除了一如既往地在幽默之余展现生活的闪光点打打温情牌这类惯用招式外,影片中呈现的苔原和极地风景也为视觉冲击大大地加分,当做风景片来看也几乎没有问题。影片在小细节和过场桥段的设计上可圈可点,配乐的时机和氛围把握得也算精妙。然而......转折后面自然要批评一下了。首先的问题,在预告片中作为高能噱头出现的脑补模式在正片中没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估计特效太烧钱),从情节中可以知道当男主在幻想结界中梦中情人的鼓励下飞身约上直升机开启不凡之旅时,脑补超能力就消失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转变,从心理学上讲外界刺激抑制大脑的多余活动blahblah,但在剧情的流动中还是觉得有些不自然,而且不够点题(尤其中文译名算是误导了)。这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节奏略显混乱,笑点的分布不够科学,就像在游乐园坐了3分钟过山车大回转后需要在平直的林家小径漫步半小时才能进入下一个娱乐项目,换句话说是笑点的冷却时间比较长;而片尾就直接回到正剧般的叙述道路了。这种违和可能主要源于过于欢乐的开头。

之前有个广为转发的所谓“人的一生必做的N件事”,其中有一条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不少论坛包括豆瓣这个文青和小清新聚集地,也见到了许多主题是洒脱帅气放下一切去旅行的帖子。里面的不少帖子都奉献了精彩的旅行体验,展示了多数人平时体会不到的那部分世界的美丽。群众们的反应也很强烈,旅行的意义(尤其是去大家去的少的地方)变得尤为更加深刻,从开拓眼界到认识自己的内心。其实,这部电影主人公所经历是一次名副其实“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去了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山,经历直升机跳海,鲨鱼袭击并一睹雪豹芳容,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网络征友信息,还摆脱了神游综合征,可喜可贺。

生物课告诉我们生物体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展开来讲,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基因相似度,决定我们和他人不同的主要还是后天的部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由其经历塑造的。经历越丰富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越丰富,相对而言认识就更完整。但除非旅行家,绝大多数人的日常活动范围很有限,而每个人真正的长进真正的修行还是要在这漫长乃至有些无趣的生活中完成,悟道的本质也是长久的专注,格物需要坚持才足以致知。出去看世界的意义除去满足好奇心(可能是最重要的),往往在于切换一个环境,为我们的思考和认知提供新鲜的信息和处理环境。真正的认识自己参悟真理,不一定非要在山巅或大洋,日复一日参禅的高僧和久居小镇的康德一样能获悉世界的秘密;梦想的光芒和挑战的火焰,比起按着攻略跋山涉水,更耀眼的却总是出现在兢兢业业的劳动者坚定的目光中。跨越千里的历险,沃尔特见识到了想象之外的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险,自费机票,为的是找到一张底片,这是他在生活杂志工作中的最后一项任务。他丰富了阅历,但对他更重要的是,他做好了自己最后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的最后,在生活杂志最后一期的封面上,出现的是沃尔特米提,一个已经被解雇的无关大局的底片资产部员工,在聚精会神观察底片的场景。“献给创造了生活的人”,这是摄影师捕捉到的最感人的画面,是老掉牙的口号“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工作”的注解,是一篇敬业者的赞美诗。

 3 ) Beautiful thing never ask attention

这电影就和现在市面上充斥的那种“在路上”、“生活在别处”、“说走就走的旅行”之类的旅游游记兼励志书籍一样,旅行仿佛一夜间变成了人生的万能治愈剂。我不这样认为,所以我从来不看这之类的书籍,甚至多少带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电影片尾那一张张胶片中展示的剧照,我哭得声嘶力竭,我突然意识到我似乎忘记了什么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
    我就是这个白日梦想家。
    我也和他一样,是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拎包上班,再拎包下班。早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早不记得自己进入这一行的初衷是什么了。
    我也和他一样,脑子里常常出现疯狂得不可能实现的幻想。痛打Boss,飞入云霄,一夜暴富之类。
    我也和他一样,有了一次疯狂的旅行,一场似乎在脑子里预演过无数遍,只是让这个剧情彻底释放出来一般,但真正发生又有点像一时冲动的旅行。
    我也和他一样,骑着单车走在野外,坚定的要完成某种使命,觉得自己帅极了,即使自己衣衫破烂。
    我也和他一样,在旅途中盘算着银子生活。
    我也和他一样,最终结束这场疯狂,回归城市,回归正常的生活。重新找份工作。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周围的朋友也这样说,因为我仍然向往远方,憧憬自由。这场旅行并没有改变我什么,不过它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它让我相信无论我生活得多么远离自己向往的远方,内心深处我都有那说走就走的勇气,我只是需要资本,走得出去还要回得来。
    但这电影,告诉我,maybe there are no such thing!什么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或许压根er就没这种东西,有的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上班族,有的只是一个在尽情享受的冒险家。城市也好,野外也罢;现实主义也好,理想主义也罢,都需要我们认真、倾尽全力的奔跑在自己的人生轨道到,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各种,感受彼此,才能成功,才能快活。
    没错,我确实忘记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忘记了曾经自己拿着相机,按下快门时的舒畅,忘记了自己为了理想彻夜难免读书后的成就感,也忘记了自己写下过这段话。

    “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各种精彩,相遇不同的人,并记录下他们的美,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证明他们来过我也来过。做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故事。”

 4 ) 给重度意淫患者的一剂兴奋

以喜剧成名的Ben Stiller 老师在2013年末献给了观众他至今为止最励志的电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电影根据James Thurber 1939年在《纽约客》杂志上刊登的2,083短篇小说改编。RKO 制片曾在1947年让著名制片人Samuel Goldwyn 翻拍, 由当时当红的歌舞剧演员Danny Kaye 主演。作者Thurber 先生嗤之以鼻称之为《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可见改编这样的短小精辟的幽默哲理绝非易事。

在2005年本子版权到了派拉蒙手上,多年过去,众多达人跃跃欲试。从Jim Carrey, 到Sacha Baron Cohen 再到Owen Wlison。从Steven Spielberg 到 Ron Howard,都曾再次尝试,已放弃告终。最终,Stiller在2011年成为了导演兼男一号。任务艰巨,他在采访中解释:"We were aiming for something indefinable, a movie that left you with a feeling at the end. I have never made a movie like that". (我们试图创造一些无法定义的东西,一部电影到最后带给你一些感受,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电影)。

影片中的男主角Walter Mitty,是某杂志一名默默无闻的底片冲洗经理 。他常常在生活中进入一种幻想状态,这样的状态常常是由他人激发的,暂时性的思想自慰。 大多数时候他的幻想来自于各种英雄救美的老套程序,也有一些对老板的愤恨意淫。有一天,为了寻找一张遗失的底片,他受到心仪的人的启发踏上了奇幻的人生旅程。在各种挑战极限的冒险经历里寻找自我。飞檐走壁,探山听海。

电影的反响并不算理想,在烂番茄上138位影片人只有47% 给了平均60分。其中当然包括了卫报以唱反调为名的Peter Bradshaw。影人片的总体评价是:不缺乏雄心,但在绝美壮丽的镜头设计下没有足够的内容实质。《名利场》的Peter Debruge 评价说缺少了原著的黑色幽默(为什么叫Peter的人都这么刻薄?)。话虽如此,励志向上的套路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为旗的影评人的菜。

作为一名轻度意淫患者,我对此片抱有好感。不单单是冰岛壮丽的山河,从Vatnajokull 雪山,到Grundarfjörður湖镇,这是自《Thor》,《Prometheus》,及《Oblivion》后,好莱坞又一次大手笔地为冰岛免费拍摄旅游大片。也不单单是我对雪豹的钟爱,我在2010年收养了一只雪豹,墙头也挂着2014年的山猫日历。也不单单是电影对任何意淫患者的调侃,有谁没有在某一特定时刻幻想和老板大干一场呢?谁没有幻想过心意的人在某一特别场合出现在自己身边?此片把这种调侃放大到了极限,以毒攻毒罢了。撇开一些不太切实际的细节(如在阿富汗无人区的电信信号,美国护照短时间搞到也门签证,丝绸领带绑着石块滑行18公里。)

此外片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有深深共鸣:

一是关于摄影的真谛。在影片中,Sean Penn扮演的大师,有一句绝妙的台词: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顿时心里拍案叫绝。虽然关于摄影我懂得很少,但我憎恨那些廉价视觉处理,instagram , iphone给世界带来的假象。那些铺天盖地的自拍,那些摆好姿势的男男女女,那些被大量处理复制的美,让世界得了眼疾。影片在最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摄影的真谛是一个能反射真实生活的故事。

二是关于母亲的小事。在影片中,Walter Mitty 的母亲在垃圾桶里找回了他的钱包。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在我房间的垃圾桶里为我找回过房门钥匙,饭卡,信件及种种其他。共鸣。

三是关于Arcade fire 的那首《Wake Up》的出现。在影片中,它恰到好处地在Walter从一副副巨型杂志封面前跑过的镜头时冒出。那种顿时觉醒的高潮配合这样高亮的曲调,让我血液沸腾。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Wake Up》时,大脑杏核合里冒出的是同样的感受。像是快要干枯的花朵,突然得到几滴雨水。镜头从拥挤的纽约切到壮美的格林兰岛,顿时血脉沸腾。

总之,影片不算太坏, 虽说视觉的快感快要盖过感情的释放与理性的思考,但至少能看出Stiller老师是真诚的。不是每个喜剧演员都可以这么成功转型的。试想一下如果让Sacha Baron Cohen演绎此角会是什么后果。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Walter Mitty的故事给大多数人带来一剂兴奋,它虽治愈不了一辈子的精神自慰, 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示我们,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YOLO

 5 ) 《白日梦想家》:自定义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我以为是Ted一类的搞笑讽刺片。Mitty做着他一直神游天外的白日梦,让我觉得几乎有点莫名其妙。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亮点是从冰岛开始的。当Mitty为了爱情和最后的工作踏上旅途,去寻找他崇拜多年却一直素未谋面的LIFT杂志头牌摄影师Sean时,这部电影才真正对我开始展开它的意义。绿色的岛,蓝色的海,几乎无人的世界,直升飞机在低低的云层里飞,像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的油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梦想的生活是Sean式的,漫步喜马拉雅,俯冲喷发的火山,他的生活没有“做到”和“做不到”的区别,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而现实的生活,是Mitty式的,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老板,诸多不如意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以及,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却从来没有去做的梦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淡的、单一的,就像装程序时的标准配置,沿着既定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对于那些走了不寻常路的人,是抱着看八卦、看失败的心态开始,而以嫉妒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而终。确实,能做到像Sean那样首屈一指的大师一样的人寥寥可数,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在一些小事上面,做一些自定义人生的选择。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集邮,有些人选择了听戏,有些人选择了跑马拉松,有些人选择了旅游。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可以。更重要的是,如Sean所说,“有时候我并不为拍一张照片。”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的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限制他了;名、利、甚至他的作品,都能不为所动。他达到了生活的最高境界——自由,这也是Mitty坐在醉酒的飞行员驾驶的直升飞机里,看着北冰洋海天一色的风景时所领会到的,尽管只有五秒钟;这也是跑北马的人在终点时领会到的,是各种背包族、追星族想要领会的,也是像我一样的文字爱好者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领会到的。

最好的生活不在物质,不在能做到与不能做到;而在心里,在于喜欢,在于盼望。

 6 ) 白日梦想家带来的思索

白日梦想家 讲述的是沃尔特·米蒂因父亲的早逝不得不担当家庭的重负,高中辍学在披萨店打工。他放弃在现实中追寻梦想,却在白日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成长为一个爱做白日梦的杂志洗片经理。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到处经历各种冒险。某天,当西恩·潘饰演的冒险摄影师发来的图片不见后,沃尔特决定亲自前往寻找。整部电影其实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冒险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为了找到第25张底片,跑到格林兰找塞恩,后来从喝醉的壮汉那得知塞恩在一艘船上。于是他在犹豫是否应该冒险一次坐上醉汉的直升飞机去找那艘船。这时候音乐想起了,女主角边弹吉他边走到男主身边。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男主不知哪来的勇气跳上了直升飞机。之后的剧情就是他从直升飞机跳入大海,然后与鲨鱼搏斗。到冰岛后抢到一部自行车,溜滑板赶路,趁火山爆发前从小镇逃出。最后虽然还是被公司给炒鱿鱼,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塞恩。阿富汗,喜马拉雅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影片的结尾男主角已然获得了新生,经历了如此这般的经历过后,生活虽依旧平静如初,意义却已全然不同,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答案之一,值得我们去思索。

 短评

只能看看风景,其他...就没有其他了。白日梦是噱头,到后面连噱头都省了!呸!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还是前部分更有趣,大玩脑内小剧场,估计很多爱做白日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吧。不过这个主题最终转向了必须走出去,just do it这种。世界风景无限好,宅男啥也干不了。太鸡汤,也太浅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如果你见过格陵兰,喜马拉雅和冰岛的火山,就再不会被生活打败。

12分钟前
  • 福娃迎迎
  • 推荐

喜剧片中将大自然风景拍得最美的、风景片中拍得最富喜剧感的、会拍风景的喜剧片中配乐最燃最激昂的、风景好配乐佳的喜剧片中预告片剪得最热血沸腾的。自导自演的本·斯蒂勒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用标志性的冷面滑稽演绎了一部献给所有有过白日梦的观众的心灵鸡汤。Stop Dreaming & Start Living

15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认识世界,克服困难。洞悉所有,贴近生活。寻找真爱,感受彼此。这就是生活的意义”、“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关注”上一部本·斯蒂勒自导自演还是08年《热带惊雷》,没想这部竟来了个如此大的转变与惊喜,走走停停,简单生活。“如果我很喜欢某个瞬间,只想享受在那一刻。Stay in it. Right here”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本来是年度最期待,因为之前谈过一个类似的剧本,一个摄影师因为一个遗愿走遍世界各地,亲情一丝一缕的被维系,眼里是一片大陆的变迁。这片子的创意差不多,只是执行力太差,情节都是好莱坞这类电影中被用烂的陈词滥调,幸好还有剧本的那点想象力,主流的美式价值观注定也只能是心灵鸡汤了。★★★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种构想也只适合拍部短片,浅显幼稚的心灵鸡汤,激昂配乐+绝美风景就像尼康广告一样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本·斯蒂勒不是冷面而是面瘫。

2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是时候让梦想照进现实了

28分钟前
  • 憨大仁
  • 力荐

本片其实讲的是一个胶片摄影师和底片处理师之间深厚的基情。

32分钟前
  • fomalhaut
  • 力荐

每个人都想突破自己的平淡生活,成就不凡冒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生命中的精彩,但有一种电影能让我们有那么片刻的怅然所失。

3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虽然还是太过罐头励志,缺乏细节,不少片段还是优美感人的。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不是心灵鸡汤,是我等老男人非常受用的心灵老鸭汤。

4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美好从来不主动寻求关注。

41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加缪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自勉。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4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好好看!电影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纸媒文化的衰败默哀,实则却是悼念着正在消失的记者精神。为了拍火山爆发而把双脚绑在飞机翼,为了拍雪豹而在雪山装成一块岩石…这些都是不复再的记者精神。年度五星推荐😭😭😭

50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在香港看的,跟一个很喜欢的人,现在想起这个片子就很幸福。

54分钟前
  • 自由极光
  • 力荐

有没有十颗星可以给!本斯蒂勒都成精了,Space Oddity那段不知道为什么看一次哭一次,可能是卢瑟的脑波正好对上了的关系吧

56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在片中《LIFE》杂志闭刊号封面出现的那一刻,我完全被击穿了。

58分钟前
  • 仙剑风晨
  • 推荐

给这片子挑毛病的话,那真是没法挑。因为到处是窟窿,到处都是硬伤,到处都是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还是打五星因为喜欢啊,因为这就是表达内心任性的时刻嘛!画面好看,音乐好听,而且燃啊!真他妈的燃!PS:电影中出现的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山竟然都是在冰岛取景的。

6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其实早就想到25号底片大概是什么了。预告片准确给到了全片精华,正片反而是收着来的,西恩·潘的点睛之笔看到热泪盈眶,可以说Ben作为导演不够商业甚至专业,但本片对生活本质的触碰却异常深刻,况且风景和原声也值回票价了……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喊口号的有很多,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1小时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