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乐园

HD中字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布丽娅·维纳特,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里维拉,梅拉·穆德,瓦莱丽亚·科托,乔希·奥利沃,艾登·马利克,爱德华·帕根,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桑迪·凯恩,吉姆·R·科曼,安德鲁·罗马诺,卡罗丽娜·格拉波瓦,特里·艾伦·琼斯,卡伦·卡拉古利安,邹时擎,祖普·卡塔纳,梅肯·布莱尔,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佛罗里达乐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东港谍影大人物第一季皇太子秘史惊天破(粤语版)宿命之敌靓丽人生第二季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魔法学院恋与偶像1璀璨的婚礼飞行年代第二季秀水街想踢沉迷男的女人血统杀人魔保姆1965赌侠邪王的绝世毒妃 动态漫画 第1季 毒妃初长成别流淌呀,河水燃烧2021魔法学校第一季璟雅的女儿让生活好看 第二季不曾想过爱上你二分之一美少年燕山皇朝光影造梦师幸免于难 第一季无敌当家2炫车酷驾魔卡少女樱三只盲鼠 Three Blind Mice湖杀令血域第二季选秀纪此生漫漫汽车人总动员备长炭回西藏鲨鱼季节校队风云

 长篇影评

 1 ) 抽烟喝酒纹身,但我依然是个好妈妈

1971年,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建成,这座占地12228公顷的游乐园,是全世界6所迪士尼乐园中面积最大的,分“动物王国”、“魔幻影城”、“科幻天地”和“梦幻世界”4个主题乐园,还有3个水上乐园,最少要5天才能将所有游乐设施玩完。

这座迪士尼乐园在初期规划的时候,也叫做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

但《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在讲迪士尼乐园初期建设过程的故事,而是讲述在它隔壁的一座由汽车旅馆组成的“儿童游乐园”,这才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佛罗里达乐园”里没有紧张刺激的过山车,没有精彩奇妙的动物表演,没有到处走来走去逗游客欢心的布偶公仔。

说白了,就是一个贫民窟而已。

这里住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也没有一份像样的职业,一家人挤在一个窄小阴暗的旅馆单间里,卧室、厨房、客厅、餐厅,除了厕所以外所有的功能区都是同一块地方。

这一点,和导演肖恩·贝克上一部用iPhone 5s拍的作品《橘色》一样,都是将视线拉下来,放到了社会底层身上。

《橘色》的主角们是跨性别和变性人群体,给我的最大观感,一个是吵,另一个则是抓马(drama),这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到了《佛罗里达乐园》里来。

《橘色》片场照

这一次比《橘色》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他将叙事隐藏了起来,全片没有完整地在讲述某一件事情,没有起承转合,而好像是在记录主角的某一段生活,中间还会夹杂一些汽车旅馆里其他人的无意义镜头,但这就像对《橘色》有这么一句评价——“现实中的对话这样才对嘛,而不是一个人说完一句台词等着另一个人说。”如此操作更显得生活化,毕竟这种真实感和劣质感与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相辅相成。

哈莉和穆妮就是这个贫民窟里的典型代表,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哈莉不羁的外型似乎早就注定了她们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命运。

她们交不起房租。

哈莉上一份舞女的工作因为拒绝了为顾客提供性服务被炒了鱿鱼,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

每天吃饭都是靠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艾什丽接济一些残羹剩饭度日。

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也有样学样,出口成脏,调皮捣蛋,野蛮生长。

我们能说是社会制度失衡导致她们母女如此的落魄吗,还是要责怪哈莉不思进取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条件?好像都不是,但无论如何她们就是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无法逃脱,并不是所有野鸡都能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

然而即使如此,她们也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

去你的有钱人,我有我的生存之道

没有工作,哈莉就去批发小商店买廉价香水,再到迪士尼的高档游客区去兜售,卖得一点是一点。

不买香水还可以乞讨。

她还会去偷别人的游乐园门票,再以低价转售给其他游客。礼义廉耻是什么,可以当饭吃吗?

和成人世界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童趣,每天和妈妈一起去卖香水、做黄牛、乞讨,大概只是一场冒险游戏。

这个在我们看来不堪的汽车旅馆,在她们眼中是马卡龙色的梦幻游乐园,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嬉戏的对象。

吃着剩饭,配点音乐就能开心地尬舞。

好朋友要走了,丝毫没有离别的悲伤,只有获得新玩具的喜悦。

没钱买冰淇淋,认真地撒一个蹩脚的谎言,浑然不觉。

跑到废弃的房子里放火,酿成大祸,睡一觉之后就抛到脑后。

为雨过天晴的彩虹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迪士尼乐园的烟花,不介意那根本不是为自己而绽放,也能成为庆生的礼物。

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只要能够吃,能够玩,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贫民窟里的每个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种宝贵的童趣,虽然无法提供给孩子们优渥的生活环境,但他们的爱却是一点都不逊于有钱人的。

饰演旅馆经理的威廉·达福,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总是好脾气地对待他们,和孩子们打赌吃雪糕要是掉下一滴就赶走他们,于是三个人大眼瞪小眼地玩了起来。

看到恋童癖怪老头接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在孩子面前友好地招呼他过来,走到远一点的地方才面露凶狠地赶走他。

平时看似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你房租交了吗,但当哈莉遇到困难,掏钱包却没有犹豫。

哈莉看似是一个失职的母亲,没有尽到管教穆妮的责任,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好家长,一种对孩子严加管教,细心地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另一种则像哈莉一样,与其做个家长,不如做个朋友,陪着他们成长。

穆妮走累了,就弯下腰来背她回家。

不在乎淋雨会不会生病感冒,肆意地在滂沱大雨中陪女儿疯玩。

刚赚了几百块马上就想到带着女儿去超市,坐在购物车里的穆妮笑得比谁都开心。

甚至走投无路到了卖淫的地步,她也会让穆妮去洗澡,开着音乐掩盖声音。

小心翼翼地将纯白色的儿童世界与肮脏的成人性交易用一扇厕所门隔绝开来,这是哈莉作为母亲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即使她已经堕落,但仍在用双手托举着穆妮。

或许观众会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评判,像片中想去迪士尼度假却阴差阳错来到汽车旅馆的那对夫妇,一下车就皱着眉头对旅馆的人一脸嫌弃。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他们多惨,社会压迫多残酷,在这些细微、琐碎、平凡的片段中,我看到了他们陷入泥潭般的命运,越挣扎越下沉,看着他们如此无奈却又何其可爱的生活。

可就算一贫如洗,他们也依然在用力地去活着,去爱啊。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2 ) 【肖恩·贝克自述】Wealthsimple: 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破产终于成为了今年奥斯卡新宠

导语:导演肖恩·贝克一直致力于花自己的钱拍那些好莱坞不愿意讲的故事,他的新片叫做《佛罗里达乐园》。 2007年,我刚完成自己的第三部长片《百老汇王子》,电影讲述一个加纳移民在曼哈顿街上卖假名牌钱包和球鞋的故事。耗费4.6万刀,全是自掏腰包。当时做了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把我有的大概10万刀全部投入了电影的发行上。我决定为发行花钱。当时把我的片子弄进了一些最富盛名的影院,包括纽约的安杰丽卡电影中心,还有很多钱花在了宣传上,单单一个《纽约时报》的广告就得花几千刀。花自己那么多钱投在电影上听着挺疯狂的,但我主要是对自己这部已经在电影节颇受好评的片子有信心,愿意投资自己的作品。我当时确定自己能把钱挣回来。 但是我大错特错。 《百老汇王子》在电影院沉了,花了10万刀,只赚回2.8万刀,史上最差的一次投资。当时真的很丧,又开始抽烟了。我想的是:“操,简直不敢相信。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努力,怎么落得这般田地?”当时真的一无所得,钱又全花没了,一毛钱没留下。我以为电影生涯结束了。但是换个角度,其实它是个开始。就算你把电影弄上映赔钱了,可是能让你的电影被更多人看到也是有价值的。影评人们都在讨论;片子也参加了一些奖项;业内人士有机会接触到你的电影,知道你的能力怎么样。虽然《百老汇王子》票房不行,但是媒体评论很好。而且我们还拿到一个独立精神奖的提名。突然间,有人愿意给我下一部电影《待绽蔷薇》投资25万刀。 我在新泽西长大,很小就爱上了电影。我妈以前带我去当地图书馆看系列片,他们会放来自环球怪兽电影,比方说詹姆斯·威尔的《科学怪人》。很快我发现了《星球大战》还有《第三类接触》。高中是《机器战警》和《虎胆龙威》。当时不明白大片厂是怎么运作的,但梦想着有一天能自己拍大片。 高中快结束和纽约大学四年开始的那段日子里,我开始向独立电影倾斜——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理查德·林克莱特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作品。在纽大呆着本身就是一种电影教育。我还常去MoMA、林肯中心、电影资料馆,以及纽约所有放映最好的世界电影和独立电影的艺术影院。于是我开始爱上了这些相比特效更愿意讲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片子。等到我从纽大毕业的时候,才明白我出去之后第一部片不可能是像《虎胆龙威》那种动作大片的。巧妙的是,对独立电影的喜爱将我带去了不一样的方向。 把在发行公司当视频制作人的工资攒了下来,加上一些拍广告挣的钱,在25岁的时候拿去拍了我的第一部长片,叫《四字单词》(原名:Four Letter Words),是个关于美国郊区年轻人的私人故事。我们用35毫米胶片拍的,5万刀预算大多花在买电影胶片上了。为了拍成这部片,我们不得不求人、借钱还偷来着;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怎么做到的。过了几年,在2000年,这个电影入围了西南偏南电影节。我当时是“我的天哪,简直不敢相信!”难以置信被权威认可了。这个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的放映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 《四字单词》很受欢迎,甚至在小范围内发行了,可那不意味着我就一下子有钱了或者人家都突然赶来给我下部片投钱了。老实讲,我们投入《四字单词》的每一分钱都没挣回来,但是前面还是有路可走。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独立电影制作的经济情况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90年代末的道格玛95运动改变了很多事。这场丹麦电影运动是由电影人拉斯·冯提尔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发起的,他们拍摄了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只用很少的钱,甚至有的用迷你DV录像带代替了昂贵的胶片。现在任何人有台摄像机就可以出去拍部电影。之后我和另一个电影人邹时擎合拍了一部仅花费3千刀的电影《外卖》,讲一个中餐馆送外卖男子。我们卡司就几个人,也没有拍摄团队——就主演Charles Chang,有时也兼任拍摄团队人员帮忙。我们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食物、地铁费、硬盘盒空白录像带。 这部片去了斯兰丹斯电影节和几个国外电影节。我们特别激动。之前没意识到在最大的电影节上首映自己电影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参加电影节的套路。小的电影节吸引不到买家或者发行商;那里算不上真正的市场。在哪里首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部片子的成败。有个小发行商接下了《外卖》,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立刻让片子上院线。虽然我特别希望大家能看到片子,但是当时除了开始准备新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然后我开始拍摄《百老汇王子》。片子拍完,在各个电影节上放映,我又在财务上冒了几个险。第一个是我又自掏腰包让《外卖》进入全国的重要影院上映。对我来说,拍完电影投入很多时间努力之后,感觉掏自己的钱让电影被人看到是值得的。虽然挣回来的钱非常少,但媒体评论跟我希望的一样好。我们在烂番茄上评分达到100%,让我对自己的东西产生了新的活力。所以当时的孤注一掷和投在《百老汇王子》上的钱都有了成效,只不过不是以我能预计到的那种方式。 正因为之前的片子媒体口碑都很好,《待绽蔷薇》成为了第一部不用自己掏腰包的电影。该片的主演德丽·海明威,她的妈妈是玛瑞儿·海明威,曾祖父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她的经纪人在影院看过《百老汇王子》,所以她有兴趣主演我的电影。最终,我疯狂赌博式的投资终于奇妙地有了回报。《待绽蔷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还被音乐盒电影公司买下,后来在独立精神奖拿了奖。 但对我来说不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待绽蔷薇》之后还是有一些不好过。我本想拍摄一部预算在1500万刀、关于在布莱顿海滩的俄罗斯群体电影,但是筹不到钱。之前打算用250万刀来拍《佛罗里达乐园》,资金又没法到位。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三个月还要跟我父母借钱。挺丢人的。我也感觉很沮丧,但是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可做。 然后我想起来马克和杰伊·杜普拉斯是《百老汇王子》的粉丝。我就找到他们,他俩愿意给我的小成本长片《橘色》投钱,这个片子是关于洛城的变性性工作者的。钱非常少所以我们决定用iPhone拍。电影在圣丹斯首映之后,几天就卖出去了。木兰花影业负责发行——这次我终于不用自己掏钱啦!而且这部电影在观众和媒体那里都得到很好的反响,甚至拿到不少奖项。没人通过这个片子发了财——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点钱。 《橘色》成功之后,我顺利地为《佛罗里达乐园》筹到了钱。预算远超200万刀,是我前一部片的15倍不止,讲述生活在迪士尼乐园旁村庄里的穷人故事。我所有的片子好像都是讲述经济上十分贫困、被社会孤立的、被排斥的、边缘化的人。有些是非法移民,有些是性工作者,有些是特别贫困只能在地下市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社会除了关注金钱,就是关注金钱:当你打开ins,大家都在晒他们买的东西。我们忘记了被物质主义剥削的人们,不管是生活在洛城,活在好莱坞阴影下,还是在佛罗里达,活在庞大主题公园的阴影之下。 我希望关于边缘人群和亚文化的故事被讲得越多,这种意识就传播得越广,这些人就不用变得那么边缘。我不是政客或者决策人,我只是个电影人和讲故事的人。我的目标就是给这些通常不人性化的隐藏人群一张人性的面孔,这样大家能受到鼓舞去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有时将一个问题曝光出来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我曾以为有多点钱会让事情更好办,但是不管你的预算是多少,永远都拿不到足够的钱。情况也蛮紧张的,但我们很负责任,控制在预算内,整个拍摄过程只超时过一个小时。而且我总有办法为难大家!我要拍一部有很多小孩子的电影;要用35毫米胶片拍;而且选在盛夏的奥兰多拍摄。这三个对影片制作真是巨大挑战。但我们对结果还挺满意,很兴奋这个礼拜能把这部电影带给观众。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漫威电影让我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拍到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那种大片。现如今,希望我的事业能跟保罗·汤玛斯·安德森这种导演一样,有着自己独特视角、一直都能按照自己的剧本拍自己的电影。当我回想过去20年——在创作上和商业上的起起伏伏、所有冒险投到自己电影上的钱——我能说,到最后我终于感觉到了一些财务上的安全感,因为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昨晚,跟女朋友坐在沙发上,我看着她说:“你知道吗?我今年46岁了,现在我终于、终于、终于不用再为付不起下个月房租而害怕了。”涉及到个人财务时,这就是任何人能要求的最令人满意的感觉了。 来源: He Became This Year’s Oscar Favorite By Going Broke Again and Again 2017.10.16 //www.wealthsimple.com/en-us/magazine/money-diary-sean-baker (wealth simple都不是媒体,而是一个投资服务品牌,本文是他们的系列专题“金钱日记”中的一篇,心酸) ---------------------------------------------- 看完the florida project之后,看了不少关于电影的影评和写sean baker的专稿,大多都冗长,且夸得也不是很对我胃口,还是sean自述拍片的这篇金钱日记平实但信息量巨大,看这篇文章时正在早上坐地铁去工地的路上,眼睛竟然有些湿。 喜欢tfp的原因: *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不管是moonee的个性、玩耍的方式、和小伙伴的分分合合都似曾相识。 *对孩子的展示难得这么客观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导演都老了已经忘记了小孩子是多么烦人了,可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但是烦人的时候真的很烦人。六岁左右小孩更是烦人精max时期,三人成虎(更正:此处成语用错,感谢评论的朋友们指出),一起干那坏事,大人想不出来,但孩子能干出来。 *对穷人描写的准确 这个是我自己跟hailey共鸣的,当然也跟sean baker共鸣。我自己工作了7年,唯一的进步就是从以前担心下个月房租进化到担心下个季度的房租。看着别人总是文艺得很风雅很有钱,而我一直文艺得很窘困。不知道文艺这个词现在是骂人,还是老土。因为穷,我不知道除了文艺这种方式,还有其他能够同时满足“既提供美,又提供共鸣、心理治疗、知识等等”多种功能且我能负担得起的活动吗?尤其在我母亲去年手术之后。 *对母女关系的佩服 hailey虽然经济情况窘迫,但是她对女儿真的没得指摘。有个细节让我很印象极深:hailey带着moonee偷偷兜售香水,却被保安抓了个正着,hailey不想再被逮捕于是丢下香水就跑,女儿在路上不停问她为什么跑为什么不把香水捡起来而且她还走不动了,hailey耐心地给她解释完还把她背起来。我年过三十,我觉得我在那个情况下做不到不烦躁不发火,这个“teenage mom”做到了。 *对边缘人的关注 sean电影的主角一直都是穷人,边缘人,但是他的角度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因为我实在看了太多居高临下视角的片子了),他既能捕捉住这种穷苦生活中的苦涩,也能精准定格到他们苦中作的乐,那种“乐”的程度并不比中产、富人的程度低。想来可能是sean本人穷且志坚,他的主角才也这么耀眼的吧。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挺边缘的,不管是想法还是处境,资本主义的心无产阶级的命,两头不是人。 *美 迪士尼乐园越漂亮,hailey和moonee的公寓紫得越好看,对比她俩的处境,就越悲哀。美,有时候会让人悲伤。 在短评里冤枉sean了,tfp比tangerine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钱了,用iPhone拍电影的效果跟用胶片拍怎么能一样呢? All hail to Sean Baker!

 3 ) 《佛罗里达乐园》:在迪士尼的阴影下

来美国这么多年,底层人民的世界对我一直是隐形的。从中国到美国,从读书到工作,我都一直幸运地在基本线上生活,底层人民对于我,更多的是街边流浪汉、卖手工艺品的小贩,和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超市酗酒顾客和饭店服务员。直到看了芭芭拉·艾伦瑞克关于底层“卧底”生活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才发现阶层的难以打破,贫困线以下人民的艰辛生活,和没有希望的未来。

《佛罗里达乐园》就是在美国超级资本主义繁荣的阴影下的贫民生活。影片讽刺地选取佛罗里达这么一个充斥着虚假景观的旅游胜地,把镜头对准了虽然近在咫尺、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廉价旅馆。有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穷人不住公寓却要住Motel,《我在底层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好的解释。公寓是需要押金的,而打零工的穷人付不起押金,或者没有足够的credit score (信用积分)租不到房子,反而只能住日租或周租更贵的旅馆,形成恶性循环。影片中的“魔法城堡”,就是一个典型美国汽车旅馆的Layout,有点像我们的筒子楼,只是从中竖着划了一刀留下一半,所有窗子都朝着走廊。

另一个巨大的反差是,影片虽然讲的是贫民生活,主人公却并非成人,而是孩子。孩子的世界中哪有贫穷和富裕的分别?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充实的。只要有朋友,有场地,不论是在1700美元手环才能买到的迪士尼服务,还是在自己家野外的草地和烂尾房,冒险都是一样的,后者甚至更加刺激。我们这些80后,有哪些童年的时候没穷过?那时候似乎吃奶粉都是奢侈。猪肉是要按斤分的,炸完的猪油是要留下来下顿炒菜用的;我记得我曾经得到过一个大约五厘米大小的蓝精灵玩偶,狂喜了一上午,直到某个恶毒的同学把它推下了三楼的走廊栏杆,至今在我心里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哪里会有贫穷的感觉呢?因此,影片的内容显得更为有趣。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副模样:紫色的城堡、泳池边裸体的女人,远处迪士尼绽放的花火,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比那些站在迪士尼公园里穿着公主裙照相的女孩少了什么;而影片又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个贫民世界的景观,镜头放低,划过他们奔跑的草地,废弃房里的垃圾,地上融化的冰淇淋。

影片讲的是穷人,分分秒秒都充满了穷人的辛酸,但又不是完全围绕着“贫穷”这个话题,而是友谊、邻里,和亲情。因此对我们来说,除了贫穷,还有童年的回忆。那简陋的筒子楼,在儿时的我们看起来是如此高大,像一个迷宫,可以任其奔跑,装载着我们童年所有的回忆。邻居家新认识的小姑娘,过生日吃一个小蛋糕,去一次餐馆就高兴得上了天,恨不得点下一本菜单。母亲虽然没能给女儿良好的教育,但看完电影之后回想,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竟然没有对女儿发过一次脾气,即使是在香水被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那些中产阶级家庭,能给孩子报得上课后班买得起公主裙的家庭,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呢?

影片的布景和最后的镜头让我想起研究生读书时教授讲的“虚假景观”和“商品堆积”。德波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当孩子们携手跑进迪士尼乐园时,所有真实的世界都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超现实”(Surreal)的全球化景观。在迪士尼里,所有人都表现得如此开心,所有景象都如此美好得不真实,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之上。摩尼和詹西过的是贫穷的生活,但它真实,充满了青草和热带阵雨的味道;而当他们想要逃离的时候,却逃到了一个虚假的舞台之上,那被假扮成白雪公主和米老鼠的演员堆积起来的生活,又有多少是美好的呢?

 4 ) 佛罗里达乐园:现实中的黑童话

很难想象,当我在看这部片子时切身地体会到了氧气一丝一丝抽离的窒息感。导演从一开始就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个矛盾体。 纯真的儿童与下流的黑话; 护犊的母亲与堕落的少女; 梦幻的乐园与破败的老屋。 全片用了明亮的画面与色彩,花了极大的篇幅描写孩子玩耍的场景,却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情景喜剧。电影中有一幕是度蜜月的夫妇定错了房子住进公寓。管理员与丈夫打扫时,发现了床铺背后满墙的臭虫。这么一个片段将全片的核心和盘托出。住在公寓里的贫民都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臭虫”。 看这部片子感受到的甚至不是愤懑,而是一种极强的无力感。是对社会缺失的无力。全片没有人是纯粹的坏人,不务正业的母亲无私地给予了孩子爱和陪伴,顽劣无知的孩子用纯粹的心结为朋友,不苟言笑的管理员时刻为孩子们的安危负责。所以你没办法去怪谁,可是生活就是这么面目全非,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残酷。 很巧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穆妮和斯库提与单身母亲一起生活,詹妮的母亲十四岁生下她从此由外婆抚养。他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了一位父亲的角色,女人和儿童,本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将故事的悲剧性质进一步放大。 全片唯一的主要成年男性角色就是公寓的管理员鲍比,他也承担了父亲的形象,操心疲惫但是不失温情,他敏锐地发现靠近孩子的可疑人物并将其赶走,他劝阻住户不要在有孩子的公共场合赤裸上身,他也是唯一斥责孩子们要他们遵守规矩的人。但他也只是一个管理员,没办法成为改变生活的救世主。 身为社会的底层,明明被现实压迫着,却好像没有被社会抛弃,定时来派送免费面包的福利车,将孩子从没有抚养能力的母亲身边带走的警察。但是在面对真正问题的源头——经济,社区没办法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给孩子提供教育环境。所以在这个社会缺失的前提下,其余一切社会福利保障都显得杯水车薪,虚伪至极。 社会对穷人缺乏责任感,穷人才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造成教育缺失。很多人对片中的母亲嗤之以鼻,说她不上进不对孩子负责,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样的斥责质疑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你要她怎么给,她或许也只是一个不被善待的孩子,失业,单身,孩子,她已经给了女儿她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陪伴和快乐,一个还没建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怎么教育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无力感的原因。现实就是现实,你看得见它的残破不堪,但你无从改变,已经形成的社会阶级难以逾越,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上流阶级施舍的善意不会让生活变得好一点,最大的作用或许是给自己做好人的快感,让自己得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上流生活。像极了冰淇淋店前施舍给孩子五分美元的路人,没有人在乎这五分钱,也没有人会想为什么这些孩子吃不上冰淇淋。 这可能就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笼罩在乐园的浮华光影下,没有人会戳破那个七彩泡泡,哪怕泡泡中的人民即将窒息而亡。

 5 ) 放浪童年

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架势进入我的视野。它像是一幅充满冲击力的写生,让观众看到一派狂野生长的放浪童年,一组令人绝望的边缘人物生活琐事,以及一系列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切相互交织在一起,让人在观看的时候,内心情绪五味杂陈,几度让人不适。但也许正是这种强大的心理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

这部电影不难让人想起去年的《美国甜心》,这部作品也是反应底层人民生活的佳作,我个人也很喜欢。但是比较起来,不得不说我更倾心这部《佛罗里达乐园》。因为跟前者比起来,这部《佛罗里达乐园》选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讲述故事,儿童的天真与原生态,使这部电影的视角更独特,反差更强烈,蕴意也更丰富。而且与前者不同,这部《佛罗里达乐园》没有通过底层人民与所谓中产阶级来做对比,它只是着笔描绘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以此来体现电影想要反应的现实。

影片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她们蜗居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廉价旅社里,每天为了付租金和填饱肚子“挣扎”。母亲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女生,是很多人眼中典型的“无良少女”,她整日无所事事,靠各种不正当手段筹钱。而女儿也在自己母亲“放养”的状态下,整日与自己的几个朋友们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狂野”童年。在她们自己看来,这种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不足挂齿,只要有的吃有的住就足够。

电影一开始,是几个相似生存状态的孩子在廉价旅社里对别人的汽车大吐口水,在这样一个常人看来十分过分的行为里,电影拉开了帷幕,这样的开场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几个孩子在电影里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对他们来说,撒撒小谎来骗钱买冰淇淋,或拉拉电闸让全旅社的人两眼一码黑都是家常便饭,这些跟后来的火烧旧房子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无伤大雅。

这几个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可笑,甚至是可爱的。以他们的年龄,张口闭口就是F word就足够让人不可思议,就更不用提诸如他们用小大人的姿态推销假香水时的情景。可是他们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去模仿,他们只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说话和行为方式,就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这群孩子的眼睛里,你看不到内疚或后悔,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的双眼自始至终都清澈无比,你甚至几乎不会在他们眼里看到痛苦。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孩子的诸多行为,令人忍俊不禁,可是我们笑过以后,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让人无比心痛、残忍与无奈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肖恩·贝克有着无比犀利的选角眼光,他选择的演员很多来自生活,有的甚至是他在逛超市的时候遇到的陌生人,可偏偏就是这些“路人”,表演中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说服力。饰演女一号的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被导演称赞表演力与生俱来,由她饰演的女孩Moonee,在整部影片里散发着惊人的表演力,据导演自己说,小女孩上一分钟在镜头前大大咧咧,下一分钟就会在片场休息时天真的与你聊她的生活趣事。饰演妈妈Halley的Bria Vinaite,是导演在instgram上找来的网红,她能把一个行为如此夸张的单亲妈妈诠释的如此惟妙惟肖,也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两位主演到位的表演,才让这部电影更具说服力。

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生活的旅馆,名为“魔幻城堡”,这个旅馆被漆成一片淡紫色。跟佛罗里达的蓝天绿树比起来,这片紫色显得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就如同住在这里的小主人公一样,她的所作所为,放在她的年龄里,显得格格不入。可当这两个“格格不入”搭在一起时,这个建筑却成了小主人公温暖的“城堡”。虽然她与迪斯尼乐园里建造的真正城堡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她注定不会是走进这些城堡的小公主。

电影最后,知道自己要被带走的小女孩第一次在全片里痛哭起来,她拉着自己的同伴,一路飞奔向迪斯尼,朝真正的城堡奔去。不管是他们真的毫无阻碍的跑进了城堡,还是导演安排的蒙太奇,电影在这时的画面是充满魔幻的感觉。虽然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也不失是给小主人公的童年留下的一份小小的希望;也为观众在经历了2个小时“现实画面”冲击后,心中可以对这份残酷童年寄予一丝温存吧。

 6 ) 严肃影评#38: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 – 10/10

《佛罗里达乐园》

要描述《佛罗里达乐园》是怎么样的一部电影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

它不断提醒着我二十一世纪开端的杰作《乔治•华盛顿》,因为它们似乎都是关于小孩子的作品;它们似乎都不是关于所谓的剧情而仅仅是关于感觉,关于童真,关于回忆,关于遗憾的作品;它们似乎都给观众展示着一个不甚愉快,却难忘而充满意义的暑假。

它同时也不断提醒着我上一年的最佳作品之一,《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同由A24制作的这两部作品虽然乍看起来除了发生的地点均是潮湿的佛罗里达以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有着能让观众静下心来去关注平时无法了解的群体,去体会与自身有着千差万别的人们的生活的力量。

或许把对这两部电影的赞誉合起来就是描述《佛罗里达乐园》的最好方法吧?它在120分钟不到的时长里让观众们目不转睛,让观众们欢声笑语,让观众们静心去观察这些平时无法遇见的人们。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这一众生活在真实镜头下破碎的魔幻城堡里的人物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再把眼前的陌生人简单地分类、简单地设想他们的人生。

镜头下绚丽的画面

薰衣草般浪漫的紫色墙壁,佛罗里达标志性的蓝白天空,童真的孩子们肆意的叫声,这是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为我们带来的的第一幕。这过分浪漫、过分晴朗、过分童真的画面可能会使观众们以为这是电视上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广告,又或许会让你以为这是广袤无垠的奥兰多公路上那些硕大的广告牌所记载的画面。但仅仅作为《佛罗里达乐园》的开场,肖恩•贝克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镜头以及充满活力的童趣声音却恰如其分地为电影注入了能让人兴奋的能量以及氛围。如此美丽得不真实的画面同时也使电影的结尾显得更加的哀伤而意味深长。当电影落下帷幕时,我们对开场这段色泽鲜润的场景的理解再也不会是那么的光鲜亮丽了,而这却不能改变电影为我们呈现的那破碎而残酷的事实——代表着社会未来的这些天真孩子们却依然会称这里为家。这大概是社会的问题吧?但这都是电影完结之后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2015年,四十三岁的肖恩•贝克在默默无闻地创作了四部长篇作品后终于以《橘色》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闯出名堂(虽然一直有留意这位电影人的观众会说前面的四部作品一样的精彩)。仅仅依靠三部iPhone 5s便成功地把一个荒谬却伤感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仅仅90分钟不到的片长便让我们开始关注社会上与自己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群、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受不同于自己的陌生人,这些都是贝克以及《橘色》的魔力所在。也正因如此,贝克大概是致力于以温柔而客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平时无法留意到的故事的美国电影人中的佼佼者了吧?

当贝克这次以更充足的预算开始制作《佛罗里达乐园》时,我们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对他抱有更高的希望。他终于可以使用效果更好的镜头来拍摄他想要呈现的画面,它终于可以召集影响力更高的演员以提高电影的关注度,因此比《橘色》更好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导演兼编剧肖恩•贝克再次为我们带来佳作

《佛罗里达乐园》的好,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大概都是无可厚非的吧?但正如前面提到的,要真的说出它好的地方,却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事关注的是奥兰多区域中一座名叫“魔幻城堡”的汽车旅馆。在这座廉价的旅馆里住着的有外表强硬内心温柔的管理员鲍比(老帅哥硬汉威廉•达福饰),有同是纹身遍布着每一寸肌肤、被迫成为单亲妈妈的海丽和阿什利,有总是在游泳池边全裸上阵的格洛里亚。而这些听起来稀奇古怪的角色,也正是《佛罗里达乐园》所想要描述的一群平时不被关注的人群——这帮被称为“看不见的流浪者”,每周都只能靠仅有的收入支撑着住宿、只能在类似“魔幻城堡”这种廉价旅馆居住的社会底层人群。

但如果《佛罗里达乐园》关注的仅仅是这些无法得到安定生活的人物,大概我们也不能说它相对于《橘色》有太大的进步吧?毕竟肖恩•贝克的这两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都将只是对于一群平时我们无法关注的弱小人群的讨论罢了。不是说《橘色》般过程荒诞却在结尾让人神伤的故事不够好,但《橘色》之后的我们对肖恩•贝克的期待肯定是有增无减的。我们需要他用《橘色》的冒险所换来的那更大的制作经费去冒更大的险,去给我们创造出一部更独一无二的电影作品。

是的,他冒了更大的险,因为他在《佛罗里达乐园》中创造出来的这些角色,并不仅仅停留在上面所说的那些乏味单调的描述之上。从某种意义来讲,《佛罗里达乐园》所打动我们的方式,跟上一年的另一部极佳的作品《月光男孩》是类似的:摒弃普遍性的这两部作品执着地往人物的特异性、具体性上聚焦。

鲍比难道只是那些出现在无数电影中的模板式铁汉柔情吗?当然不是了。他的硬朗,并不是表现在他孔武有力的肌肉上,而是表现在独自一人卷起袖子去维护修理整个“魔幻城堡”上,表现在他那地道的佛罗里达口音上,以及表现在他发现恋童癖猥亵男时径直走上去保护孩子们上。他的柔情,同样也不是表现在套路性地在危急关头以情感战胜困境上,而恰恰是表现在生死关头中他那无计可施、无助的眼神上。威廉•达福在他最后一幕镜头渐渐往回拉时那精准微妙而让人伤感的面部表情,可以说是他的表演、甚至是整个电影中最令人伤感的地方了。

而海丽和阿什利这对单亲妈妈姐妹花,同样不是走着老套的发奋图强走出困境路线。恰恰相反,遍体的纹身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两位单亲妈妈不可避免地将会麻烦不断。甚至对于海丽,相信不少观众对她的看法会跟我非常相似——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不称职的母亲了吧?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没有所谓的“挽救品质”的角色了吧?但恰恰是她的极度负面性使她对女儿的爱显得是那么的单纯而真实、她和女儿的关系是那么的可爱而让人动容。

儿童演员们的表演分外抢眼

但肖恩•贝克在本片中所冒最大的险,以及本片的最大亮点,毫无疑问的是一众小演员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无论是早熟的慕尼(由新人布鲁克林•普林斯饰演,注定将在日后成为好莱坞的巨星),还是时而调皮时而不知所措的斯库蒂,抑或是平时一脸发懵最后却为了帮助朋友不顾一切的詹茜,都是那么的让人喜爱。即便他们做了不少在成年人看来必须受到惩罚的恶作剧,我们却无法对他们生气。归根到底,他们都仅仅是孩子罢了,更何况他们是身处在极端困境中的孩子呢。“医生说我得赶紧吃个雪糕来治我的哮喘呢!”面对这么让人忍俊不禁的对白,我们都只好放下怀疑的目光给他们买雪糕了吧?

生活的不易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成年人,从不易的生活中寻找着乐趣则定义着《佛罗里达乐园》中的儿童。而这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对比,当然就是贝克为电影所注入最完美的平衡调剂了。无论是过分成熟的儿童,抑或是过分幼稚的成年人,都仅仅是社会的产品罢了。在电影的最后,成年人似乎选择要像真正的成年人般负起责任,但却似乎为时已晚了;而天真无邪的儿童终于在从未经历过的残酷现实面前涕泪交零,向挚友发出求救的信号。当可爱的慕尼终于不再那么机智、那么什么都懂的时候,当她不再希望用小伎俩躲过现实所要对她发出的惩罚时,当她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惩罚、而只知道用小孩子的思路去跟挚友说再见时,能为之不留下眼泪的观众大概是所剩无几了吧?正是这种人物在电影首尾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在电影落下帷幕时更容易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制造出这样畸形却让人同情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无知的儿童们称这座“魔幻城堡”为家,这是值得好好深思的问题吧。

破碎落魄的魔幻城堡

现实使得慕尼和詹茜只能在远处观看奥兰多迪士尼的盛大烟火,而现实也注定所有的童年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极少有电影可以像《佛罗里达乐园》般把这种充满穿刺性的体验表现在银幕上。无论是以魔幻般漂亮的画面来吸引我们的眼球,抑或故意去除配乐以制造出不安的感觉(以及映衬出直升机停机坪的噪音),《佛罗里达乐园》所带给我们的总是绚丽和悲伤的融合体。而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贝克所冒的所有险都是值得的吧?治愈走进电影院的我们,同样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体验,因为难道这不就是我们关注电影的原因吗?通过创作人给我们带来的作品,我们走进其他人的生活,我们体验着他们的痛,以至于我们不敢在以后轻易地对任何一个人下结论,因为他们可能过着我们所无法理解的生活。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这,就是《佛罗里达乐园》的力量。

 短评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1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12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1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2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35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41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4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48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54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57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59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60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1小时前
  • 大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