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马大姐的亲人都不太顺,以为会是个悲情人物,但是正相反,这部剧很正能量。马大姐乐观向上,管的闲事都是正事。片尾曲更是印象深刻:
你拍一,我拍一,赖汉也能娶好妻。
你拍二,我拍二,人老还得有个伴儿。
你拍三,我拍三,巫医神功要揭穿。
你拍四,我拍四,出事不能自顾自。
你拍五,我拍五,虚假广告太离谱。
你拍六,我拍六,装修还得自己弄。
你拍七,我拍七,偶尔咱也打回的。
你拍八,我拍八,小孩儿早恋必须抓。
你拍九,我拍九,两口子吵架别动手。
你拍十,我拍十,发挥余热还不迟!
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每天晚上吃饭的那半个小时就是最欢愉的时刻,每天看着潘大庆和马大姐吹着他那4个亿的工程,看着吕小品和她闺女眉来眼去,看着王援朝同志每天的自嘲与逗闷子,还有大嗓门奶奶无穷无尽的打岔,成为了我每天的快乐源泉,以为这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剧,剧中的人物每天都在自由自在的生活,活成我们自娱自乐的身影,而不知道哪一天他们消失在屏幕里,不再与我们见面,不再谈论那些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而我们依然继续我们生活里的鸡毛蒜皮,认识新的人和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生活,怀念这部剧。
确定一个基本法:
只有《闲人马大姐》才是真正的马大姐,其余什么《党员马大姐》《超人马大姐》以及《马大姐新传》都是异端。100集更名之后的《马大姐和邻居们》也是异端。其中梁左梁欢编剧的部分归为《闲人马大姐·旧约》,之后的被称为《闲人马大姐·新约》。这里我们单独讨论旧约。
首先我们说一下马大姐的人生:马大姐是杂货铺老板的女儿,父亲是碰瓷高手。马大姐初二那年下乡插队, 推算下来,马大姐生于1954年。《闲人马大姐》于2000年播出,第十六集《马大姐过生日》中明确交代了马大姐今年46岁,2000-46=1954,再次印证了这一推理。
马大姐一直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她曾经对王援朝抱怨过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候下乡插队,让四人帮耽误了。之后结婚生孩子,让你给耽误了。其实她还可以再加一句话:“如今国有企业改革,让政策耽误了”。可是,由于“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这句始终没有说出口,但这的确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之后的对话很有意思,马大姐说,“我可再耽误不起了,再耽误下去我这辈子就差不多了。”
而王援朝的回应是:“我还以为你已经差不多了。”
这时马大姐却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还早着呢。”
是啊,“还早着呢”,人生还早着呢,本来这一生已经如此悲哀,这句“还早着呢”似乎又暗喻着未来无穷无尽的悲哀。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悲怆。
马大姐一直追寻着诗和远方,在《马大姐读书》一集中,马大姐为了找工作,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于是在辅导班选了三门课:计算机,会计,文学。计算机和会计好理解,至于这个文学,和他的初衷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背道而驰。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马大姐心中还保留着一丝情怀。在《马大姐的客人》一集,马大姐就曾经抱着插队时的绿军装感叹自己的青春。试想,如果没有遇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马大姐会继续读书,成为一名文艺青年,终日抱着吉他捧着诗集,走遍山川湖海,不再囿于厨房与爱。或许这才是马大姐想要的人生吧。
我们不能把马大姐的悲哀完全归咎于这个时代,她的丈夫王援朝也应当为马大姐的悲哀负责。很多人认为王援朝是一个老实顺从的好男人,但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王援朝并不会事事顺从马大姐,当马大姐为了读书不做家务的时候,王援朝和王艾嘉联手反抗——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做饭的。几乎每一集《闲人马大姐》中,马大姐都在竭尽全力与命运作斗争,最后却都因为考虑到丈夫和女儿不得不妥协。马大姐的家人就这样用亲情与爱绑架着马大姐,将她永远困死在鸡毛蒜皮的生活中。虽然每一集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代价却是马大姐的一次次妥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大姐也只能做一个终日柴米油盐的“闲人”。
再说王艾嘉,我当年的女神。当初认为王艾嘉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青春少女,但以现在的角度再看《闲人马大姐》,会发现关于王艾嘉,有太多细思恐极的事情。
细思恐极之一:
《马大姐当导游》一集中,马大姐回到家,看到王艾嘉正在和刘勇卿卿我我,于是怒不可遏,呵斥王艾嘉去写作业,怒斥刘勇以后不要来打扰王艾嘉学习。可是当刘勇表示要给马大姐介绍一份月薪三千还有提成的工作的时候,马大姐立刻换了副嘴脸,留刘勇在家吃完饭,还叫艾嘉“多陪陪你勇哥哥”。——亲妈啊!
细思恐极之二:
《马大姐装修》一集中,家里的墙被王援朝刷坏了,马大姐抱怨“这晚上可怎么睡?”王艾嘉立马接茬:“不能睡我去同学家睡。”在被马大姐怒斥之后立马补充:“女同学家……”忽然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细思恐极之三:
《马大姐的邻里关系》一集中,刘奶奶怀疑马大姐偷用煤气,马大姐就去找刘奶奶解释。正好当时刘勇在楼下陪刘奶奶散步。刘勇说:“马大姨儿,别计较这三瓜俩枣的事儿,何况我和你家艾嘉……(淫笑)”然而!马大姐的反应是,她完全无视了刘勇的话,继续和刘奶奶解释偷煤气的事!!!
哎我说你跟艾嘉到底怎么了!!!
细思恐极之四:
马大姐与王援朝的婚姻生活
马大姐的原型
王艾嘉的身世
王艾嘉的秘密情人
这是一部我看了很久的情景喜剧,小学时候在奶奶家几乎每天都看630剧场,可以说我是追过这个剧了。
现在还是不时会回看,它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具有个性又够贫的台词仍然动人。
其实我很喜欢拿这部剧和《我爱我家》对观,不仅是因为它们系出同一创作团队,更因为它们是两个阶层的画卷,只有拼在一起,才能看出某些生活的真实(只要想想老傅和马大姐家买空调的时间差)。
然而我虽然对这部剧很有感情,却仍要承认它远远没有达到《我爱我家》那样浑然天成般的境界,这不是因为筒子楼太“下里巴人”,反而是因为它太想讲道理,太耳提面命
实际上,当编剧们把说教之心收起来的时候,它反而显得更鲜活。
而这部戏的尺度放的也相当宽,对诸多社会现象都做了反映,而党性坚强的马大姐也不能时时刻刻都正道直行,这种丰富性和真实感是所谓“马大姐系列影视”的续集们不具备的。
筒子楼的住户有的是烟火气,然而特殊的人物设置留下了一些给这些“赵钱孙李,鸡毛蒜皮”的小市民一窥上流世界的机会。
当然筒子楼的住户也不是真正的“社会底层”,他们是北京的户口居民,王援朝同志虽然只是看大门儿的,但好歹是科研单位(马大姐自云,科研单位要害部门),不仅对文化、知识有所认识,逢年过节还发东西发奖金,不过终究还算是“小市民”。因此对他们之外的世界,只能管窥蠡测了。
大腹便便,有诈骗前科的潘大庆让生意场、有钱人的生活在大家面前若隐若现。
顶着大学文凭,却一事无成的北漂何蓉生是太过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而小小的居委会主任,更是权力在基层的展现,和在杨柳北里不同,居委会主任在筒子楼住户心中是个官,是个值的争取的位子。
而饱经风霜的刘奶奶,更是时而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时而作为解放后波澜的见证人,时而作为落后群众代表,时而作为权威的神奇存在,大大拉长了本剧的纵深感。
至于东升纺织厂工宣队挤占社科院房子之类的历史碎片,仔细找找戏里不少。
然而有的时候,编剧们太想把它写成一部简明的哲学教科书,艾嘉在不少集数里的谈吐全然不像一个职高生,而活像一个青年讲师,和马大姐用对话体,探讨了一个个哲学、政治、经济问题(有时候也会角色互换)。
当有观众认为马大姐矫情,磨叽的时候,其实都是作者在借此展开自己的论点,谈话内容中会出现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新旧文化交锋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和本剧的生活背景、人物的设定太过违和,语言又很难生活化,因此自然让观众觉得矫情。
编剧组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加入了何蓉生和梁兰,让他们来更自然地引入这些有字文化的观念,又放进了陆总这样真正的有钱人(值得注意的是陆总的形象非常正面,还会正面教育潘大庆)。但总体而言补救的并不算成功。马大姐学辩论之类的情节仍让人觉得太刻意,而老傅用毛主席的话说和平:“机会主义头子改也难”则是那样自然流畅。
我并不是说劳动人民应该与文化绝缘,实际上当剧情安排合理的时候,学文化的可看性就高了许多,比如马大姐和孟大妈围绕老年大学的较劲,不知不觉就把五四派对《诗经》的见解传递给了观众,潘大庆冒充儒商,则是一出妙不可言的讽刺剧——僵尸还魂记、国学贩子现形记。
这是一部好戏,只是斧凿太过刻意。但它绝对值得一看。
剧中的角色都是生活里的小人物,演绎着小人物的生活,所以也才让我看了那么久吧,因为太贴近生活了。剧里那时候还没有独立的厨房,还是一个大厨房,几乎人家在一个地方做饭,但还是有各自的灶台的,做饭的时候老邻居还能聊聊天,谁家做了啥好吃的有时候还会尝上一口,这种邻里生活在当今恐怕是很难有的了呢。那个时代马大姐还住在筒子楼,还惦记闺女以后嫁给刘家后半边楼道就归他家了,不知道后来马大姐的梦想实现没?
太喜欢了,特别是刘金山演的潘大庆!!
中央八台。
为啥人家蔡明就能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漂亮呢除了越来越贫嘴让我觉得略微聒噪了点,其他都挺好的。
小时候老看 这几天要重温一遍
这电视剧强奸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
初中高中 下学必看
前40集还行,现在的。。。
囧
配晚饭。
前两三部还真是不错呢
马大姐可真够忙活儿的,跑前跑后没她不张落的事儿,解闷剧还行吧。
长大之后才觉得马大姐这样性格的人真的好烦= =
婆婆妈妈的碎事儿
我只是马克一下
我看过的最好笑的中国情景剧。
我童年的大欢乐啊
630剧场 小时候天天看 记得片尾歌 小孩早恋要什么....忘了
蔡明的经典之作呀~那个时候电视频道的前身有线1台可是放了很多遍,每天都会看。那主题曲那个时候不要太流行哦~初中时候的事情了
蔡明的小品一般,但这部情景喜剧真好
当时还挺喜欢虞梦的,蔡明这个戏算是很不错的,挺逗的